给小女孩起个名字好听最重要不要让孩子名字烂大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给小女孩起个名字好听最重要不要让孩子名字烂大街,第1张

一个人的名字很重要。跟人的家庭背景,生肖等等有很大关系,也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用什么方法给小女孩取名?

小女孩的命名侧重于期望。

一个名字所包含的意义是不同的。有些名字意味着善良,有些意味着优雅,有些意味着高贵,等等。所以,用一些寓意好的词来起名字,真的很有必要。汉字的含义非常丰富。按照父母的期望给女孩起名就好。不同的汉字组合起来会有不同的效果。名字中使用的词语是有限的。给小女孩起名字的时候要有所强调,这样才能突出女孩的善良。

小女孩用单词给她的参考书命名。

诗人喜欢通过赠送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诗歌中的许多词语和意象背后都有深刻的含义。所以在给小女孩取名的时候,可以从这方面考虑,可以起一个非常好的名字,同时也可以更有意义,更优雅。参考古籍给小姑娘起名挺好的。选择一些合适的词,用不同的方式命名,可以给女生起不同风格的名字。

小女孩的名字应该是内外兼修。

给小女孩起名字时,不仅要注意内在含义,还要注意外在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想给小女孩起个好名字,家长可以先做感官判断。名字起好之后,多读几遍,一个流利的名字会给人好感。从字体方面来说,结构不能太松,太紧凑也不好,会给人束缚感。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结构比较好,你很容易起个好名字。

一个小女孩名叫李的个案研究

最佳名字:李

词语的含义:

莹:莹多写“莹”,指的是玉发出的光,然后指的是玉一样美丽的石头。用作人名时,表示光荣、光明、美好、珍贵。雷:含苞待放的花,带着骨头。用作人名,表示温柔、安静、美丽;

节奏字体:

李的发音是l,yng,li,声调有升有降有升。她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字体: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体美观,笔画搭配合理,利于书写,美观。

小女孩李的好听名字介绍

1)李、李、李心山

2)李玲娜、李、李诗倩、李立夫、李锡山

3)李世山、李希谦、李彦夫、李俊芬和李启运。

4)、李、李奥娜

5)李志辉、李世领、李艳玲、黎氏侠和李启福

6)、李启娟、李喜禄、李、李、李启智

7)、李、李、李

8)、李玮玲、李新喜、李敖夫、李莉娜、李欣凌

  侯姓,中国百家姓之一。一部分源于姬姓,一部分源于少数民族的改姓。最初主要聚集在河南山东,后分布全国各地。

  侯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源流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

  源流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

  源流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源流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东汉光武年间,大臣侯霸(字君房),因是郢公炎宋的十八世正传后代,官至东汉尚书令,晋爵关内侯。到了元朝,郢公炎宋的第五十二代子孙侯聚,皇元被追封为武略将军,第五十三代子孙侯俊和第五十四代子孙侯江也被追封为武略将军,五十五世侯德山(祖籍河南开封府登封市东20里侯楼),敕封武略将军,巡检两县。这就是被后辈称为德山祖先的三代子孙。这三代子孙繁衍生息,遍及全国不少州郡。

  侯姓还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方域故居

  侯氏中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字辈排行

  湖南湘潭侯氏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湖南岳阳侯氏字辈:“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湖南张家界侯氏字辈:“宗德启万世”。

  湖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山东菏泽侯氏字辈:“天朴文继广存凯”。

  山东聊城侯氏字辈:“树新云(明)学长金”。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宜致贺钦成绍宗训”。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诏安希培方存衍传明”。

  山东泰安侯氏一支:“德圣金(大)立润林焕培镇清树兴毓传继广”。

  山东威海侯氏字辈:“伟元林凤常世在……”

  山东东平侯氏字辈:“元云延家庆照绪玉生恒”。

  山东邹城侯氏字辈:“仁义礼智信……”

  山东侯家洼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

  山东陵县侯氏字辈:“长立庆(清)金玉宏”。

  山东张店侯氏字辈:“宜连其祥德方正光延长”。

  山东成武侯氏字辈:“祥光照世玉庆衡昌”。

  山东诸城侯氏字辈:“金水木火土……”

  山东郓城侯氏字辈:“仰宪本善良传继振安邦宏文庆世远繁衍大宝光”。

  山东济南侯氏字辈:“文奇廷代殿连登家运昌盛国永承”。

  山东汶上侯氏字辈:“熙朝召(凤)现典圣代涣文章”。

  山东枣庄侯氏字辈:“琴慎宜志贺钦成绍中迅(顺)昭瑞勇明清”。

  山东梁山侯氏字辈:“熙朝昭宪典圣代涣文章孝由蓝亭”。

  山东日照侯氏字辈:“作加永学……”

  山东高密侯氏字辈:“明记开文运家升气进阳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云巨宝玉长”。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月峰志……”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恩普照永光”。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兰州侯氏字辈:“正永言孝思”。

  甘肃庆阳侯氏字辈:“占胜吉永长远”。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河南信阳侯氏字辈:“德功作以培久”

  河南濮阳范县侯氏字辈:“……耕存;熙(守)朝兆宪典,胜代换文章,孝友兰廷贵,忠良玉佃芳 ”

  河南南阳侯氏字辈:“焕清更读传家保”。

  河南周口侯氏字辈:“克振家为广习汝崴国邦”。

  河南安阳侯氏字辈:“进国守三邦钦庭大永西金书新得贵玉立自中和”。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庆家松文宪天”。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峻伯秀……”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国广……”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通许县后闫台村):“守儒世家传,君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丰县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进树仰贻祥西光承庆方”。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提敬本先立永正明长清”。

  江苏连云港侯氏字辈:“怀朝安邦治国立业兴家”。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沛县侯氏字辈:“孝昌……”

  辽宁辽阳侯氏字辈:“明春……”

  辽宁鞍山侯氏字辈:“文明礼兴云会(慧)丰宝同安庆福林”。

  辽宁抚顺侯氏字辈:“玉立……”

  辽宁新民侯氏字辈:“勇广德财……”

  辽宁锦州侯氏字辈:“占国……”

  河北邯郸侯氏字辈:“挺进培永正明长清(久)”。

  河北廊坊侯氏字辈:“元国克……”

  河北侯氏一支字辈:“天廷云久书”。

  河北南宫一支字辈:“成-赐云香庆瑞……”

  安徽砀山侯氏字辈:“体敬本先力推到石云广玉世继长中振”。

  安徽濉溪孙疃侯家庄侯氏字辈:战文计西思道青长(常)法万世明金玉满堂宏

  安徽芜湖侯氏字辈:“大之道在…昌清……”

  安徽蒙城侯氏字辈:“树志学”

  安徽淮南侯氏字辈:“传志兰继培书香”。

  陕西长安侯氏字辈:“本万奋育……”

  陕西西安侯氏字辈:“明德开文运安天惠道兴”。

  陕西宝鸡侯氏字辈:“英海文”。

  湖北荆门侯氏字辈:“光昌闲……”

  湖北公安侯氏字辈:“礼义柱明贤”。

  贵州毕节侯氏字辈:“学一申国天青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广济福长延”。

  重庆永川侯氏字辈:“登三仕朝廷联隆增光明明良世代长文武……”

  海南文昌侯氏字辈:“儒志文芳运惠元亨升秀邦之汉敷荣国有祯”。

  云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四川宜宾侯氏字辈:“技士思修己远宗政策长”。

  江西鹰潭侯氏字辈:“严锡川山斗心正元茂福”。

  广东揭阳侯氏字辈:“德泽祥光发”。

  新疆乌鲁木齐侯氏字辈:“庆兆旭……”

  台湾嘉义下双溪、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侯氏字辈:主支辈行:“昭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

  主支字行:“肇仰懋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大业维新”;

  杨厝正矩支派:“振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支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吉林东辽、辽宁海城侯氏字辈:“天登君世进从克永清廷振瑞维耀远富嘉庆荣常述祥忠余业武国建彦昌”。

  天津侯氏一支字辈:“学颜庭……”

  侯氏一支字辈:“振家传书德立志庆天长”。

  侯氏一支字辈:“文广家福郭孝礼养”。

  侯氏一支字辈:“民安长居正恩普兆荣光”。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李和村侯氏一支字辈:“立正玉广献士青红振家邦”。

  重庆丰都社坛镇大堡乡侯氏一支字辈:“德广东先……”。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字辈:"兵新耀宝"

  广西三江侯氏一支字辈:“邦正朝安泰,家兴国盛昌祥开明世代,瑞启照宗芳”

  安徽宣城侯氏字辈(湖北下江南)“文今天开华,万年长启德,有信再侯家,”

  天津蓟县侯氏字辈:“光宗路大广,年金荣全振”

 

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一直想去常熟虞山牧斋故里走走,在尚湖滨的拂水山庄寻找钱柳的足迹,来一次隔世的相会。然,时空隔越三百多年,物异人非,徒留一片园林任游人践踏。昔时,此处乃私家园林,钱柳生活之处,一对国士名姝在此赏梅吟诗,留下千古绝唱。诗词佳句尤传唱,此庄不是昔时庄。商户诗思已绝尘,岩水涓涓无停响。

    车过常熟,停车宿于虞山下,不思不想,辗转反侧入睡,一夜无梦。翌日清晨,沐着朝阳,驱车访拂水山庄。

    天是蓝的,风是清的,水是碧的,山是绿的……路边,高大的白杨林像整齐的卫士,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释放出碧绿的光芒,在轻风中翻转,阳光透过嫩叶的罅隙,向大地投来金色的光斑和灰色的影子。

      停车樱花树下,一株粉樱临水而生,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于枝丫间,飘落的花瓣是夜风吹过的无情,独自飘零铺满小径,在光斑中显得更加明艳光亮,想掬一捧花瓣洒落水中,落花有意飘碧水,东风无情摧芳华,不忍心让车轮辗压,随风飞向丛林中,化作春泥又护花。     

      拂水山庄外,空荡荡的广场上,静谧无人,车辆极少,依水而建的店铺门窗紧闭。古朴典雅的仿明清建筑,黛瓦粉墙,飞檐高翘,掩映在碧水蓝天之间,静静地沐着阳光,如一位典雅高贵的仕女立于湖畔,等着游人投入她的怀抱。

    拾级上长廊,眼前一弯碧波荡漾,廊影投入水中,用一条圆弧线把碧水分割成深绿和碧绿。岸边草木葱茏,一丛黄芦苇似乎还在沉睡,脚下已绿意萌发,隐隐约约的绿被碧水掩盖了。

    因入拂水山庄太早,长廊下两个老人在闲聊,吴音软语,我问路:“老人家,您好,拂水山庄怎么走?”

    两人打量了我一翻,手指向正前方说:“下台阶往左走便是。”

    我立在台阶的边沿问道:“钱谦益、柳如是的墓离这里远吗?”

    一个老人提醒我:“当心台阶。"怕我踩空台阶摔倒。

    我把脚步移动了一下,俩老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墓在虞山脚下,不是很远。”一个老人起身给我指方向,透过层层树林,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我和老人告辞,拾级而下,景区两个保安立在门口,询问得知景区要八点二十售票迎客,保安一看时钟还需等候半小时,笑着说:“你先进去吧!"

    我免门票走进了景区,路上行人极少,偶见一两个摄影爱好者,背着专业的相机,拎着三角架,在尚湖的环湖道上走走停停,端起相机对着湖面拍照。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拂水山庄走去,过一座长桥,驻足眺望,湖平水阔,水天一色。湖中一绿岛,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几座石桥横于碧波上,把岛和堤相连,若隐苦现。碧波深处,养珍珠的白色浮标如万点白鹭凫于水面,阳光斜斜地洒在湖面,让湖波呈现出奶白、碧绿、浊黄、青绿、湛蓝等斑斓的色彩,迷住了我的眼睛,吸住了我的脚步。

    在林间漫行,路曲折通幽,鸟鸣声清亮悦耳,啼啭歌喉,布谷鸟的凄清鸣叫,声声入耳。高大的白杨树立于路边,树叶被风招唤得“沙沙”而舞。沿湖柳影婆娑,柳花纷飞,但闻鸟鸣声,不见鸟身影。枯黄的芦苇举着高大的头絮,高过湖畔的灌木丛,迎风轻摆。水杉立于水中,万点绿意在枝丫间渐渐丰盈,芦秆用残缺的生命在风中摇动诗意,以屹立的丰姿迎来新的萌生,一衰一荣,生生不息。碧绿的树梢,衰黄的残苇,有了阳光而显得更加分明,光影摇曳,绿意朦胧。

    按指路牌前往,前方便是拂水山庄,一幢低矮的白墙黛瓦仿古建筑出现在眼前,掩映在丛丛修竹之间,阳光把树影印在白墙上,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朦胧的树梢深浅相依,可以分辩出叶的轮廊、树枝的走势。一墙爬山虎如绿幕般盖满白墙和屋顶,把一扇双会木门遮盖住。如果是月夜,主人开门时,一帘绿色入眼来,半笼月白随梦去。

    脚步跟着景色而行,一湖风光入眼帘,两岸绿意满阑珊。过石板桥,一株石榴树临水斜倚,如一位少女在水中照着鸾镜,欣赏着芳姿,枝头红蕾初长,星星点点,不久后绽放一树火红。清澈的水,轻风荡起细漪,水草舒展蔓妙的身姿,随着清波摇动。

    一爿古朴的仿明清建筑,临水而建,长廊下的一串串红灯笼随风轻摇,水中一抹红变得模糊而跳跃着,一条鱼儿钻出了水面,吐了泡,摇尾动起一片涟漪,响起水声,倏地消失了,只有波纹在荡动。水面上一个个同心圆是鱼儿吐出气泡的杰作,那标准的孤线,让人感叹自然界的神奇。柳枝婆娑临水照,石榴枝头缀红苞。花落湖中随水流,鱼逐花瓣吐气泡。

      我伫立在窄长高凸的三孔平石桥上,硕长的麻石条搭建的简易桥,风雨走过的痕迹是岁月的凿刀,浅浅深深,刀刀无情却有情,步步有意频回首,青苔如碧,水碧如青苔,水波耀眼,轻风拂面,一联刻于石上:“滚滚风涛东通琴水,招招舟子西达锡山。”石桥是异地移来,横于碧波之上,听风听雨听琴声。

    身后的钱谦益柳如是纪念馆,如一个刚醒来的少女,柳条是她的发丝,柳叶是她的眉毛,窗牖是她的眼睛。忽闻一声“吱吖”声,谁轻盈地推开了木牖,是柳如是临窗斜倚的一次回眸,烟月是愁端,柳花如梦里,取次一凭栏,谁人不相思。我踏着历史熏染过的青石条,跨过圆门,走进拂水山庄,别有洞天,如入仙境。

      先闻水声不见君,偶见行人有吴音。岩山流水如飞瀑,拂水悬流起歌声。飞瀑悬于石涧,流水声声入耳,雪白的水花朵朵飞溅。太阳落在千格万网的木牖上,透过木牖的方格,留下岁月走过的痕迹,印在斑驳的青砖地上,反射出一种隔世的沧凉与冷漠。

    拂水山庄因拂水岩而得名,我在拂水山庄的长廊里徘徊,摸着廊柱,那玉手触过的温存似乎尚在,隔着一段时空投来温暖的眼眸,那笑语声中,惹了一地的相思。

      我到虞山追柳花,柳花飞入深林里。 

      拂水山庄柳依依,耦耕堂前人寂寂。

      明发堂内吟柳诗,木兰窗前看钱集。

      绛云红豆仅一枚,你说相思不相思。

      明发堂里,壁画上的故事,我耳熟能详,不知不觉吟唱起柳诗,思绪回到了三百多年前,一对白发红颜执手相看,以诗史为乐,令多少江南名士妒忌。一首首诗、一对对长联,钱柳的手迹刻于牌匾和木柱上,或古朴清秀,或苍劲有力。古籍、钱牧斋全集锁于橱柜,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凄婉缠绵的情爱。

    我在拂水山庄里,绕着湖畔小径独行,水上回廊,雕栏玉砌,榭台临水,水面嫩荷初露,湖波轻轻荡。我环视山庄一周,目之所及,树木参天,古色古香的楼宇掩映其间,错落有致,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感叹牧斋家底之富有,绝非等闲之辈可拥有,昔时的拂水山庄更加富丽,古树名木更多。然,三百多年后,楼毁人去,灰飞烟灭。十年前,钱氏家族捐资重建此庄,我眼前的新拂水山庄成了游人的乐园,那时的清幽被彻底粉碎在历史的长河里。

    本来还算清静的园林,被一群学生打破了。

    我在园中独行,修竹丛丛,红枫点点,水边青草葳蕤,过回廊,入楼阁,临碧水,登楼望远,湖平天色青,林深草木春。

    春游的人儿在牡丹花丛穿行,或停步拍照,或倚花而笑,或执花轻闻。我在牡丹花丛停步,花香扑鼻而来,红、粉、白、紫、红、黄……姹紫嫣红,蝶舞蜂飞,把拂水山庄的园圃点燃,在娇阳下显得更加贵气大方。

      在一群学生春游的聒噪声中,我走出拂水山庄,叹老师自由之思想开放,独立之精神强大,选此地春游。或许他们不知道钱柳的故事与姻缘,稚嫩的眼里只有山水与欢乐,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我默默地走开。

    茶室里的昆曲声凄清悱恻,我一声叹息,笑导游无聊的调侃之语,不懂诗词文史,一派胡言乱语。我跨上石桥,凭栏回首,往事如烟,走来时路,低头沉思,不管你曾经多么风光,繁华落尽,人生的终点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准备驱车拜谒钱柳墓。

    我驱车在绕堤公路的绿荫里疾行,湖光山色,水波潋滟,柳色青青,白鹭点点。跟着导航前行,虞山近在眼前,山色叠翠,一丛丛象征爱情的石楠花伸出山崖,层层叠叠如积雪,雪白色的花朵让翠绿的山峦显得更加灵动素雅。湖滨的山矾花开如雪,是柳如是三百多年后又一春的绽放,玉蕊吐芳,与山间层层叠叠的石楠花竞相开放。

    过长桥,七转八拐,终于到了钱柳墓地,停车于柳如是墓指示牌下,四周静寂无人。以为墓地在深林处,徒步走向一处园林,正茫然不知走向何方,见几个工人在施工,我走了进去,问一位穿白衬衫的管理人员:“先生,您好!请问柳如是墓怎么走?”

      那人抬起头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的车,向大门走了几步,指着墙外说:“就在你的身边。”

      我的视线跟着他的指向望去,见一个灰色的石亭子立在丛林中,我向他道谢而走进了树林。

      绿荫掩盖,松柏挺拔,白花簇簇,落红满地,我走向一圈青灰色坟茔,标准圆形坟茔用青砖围砌,外圈是麻石砌成,坟头上的一束白色鲜花已枯萎,又是虞山寒食路,柳如烟,情如水,谁人又拜河东君。

    我走进墓圈,安静的丛林里,偶尔听见车流声和鸟声,我心有点惶然,却思绪万千。君生我未生,君死我生迟,隔君三百年,与君隔天地。

    隔着三百多年的时空,眼前,只隔着一层黄土青砖,桃花美人静静地躺着,一块冰冷墓碑陪着,“河东君之墓"。在虞山脚下,她再也回到不故乡,包括她的魂魄。她那回首低颦声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时光如流水,匆匆又一春,花落无人静悄悄,虞山有诗意绵绵。

    我绕墓一圈,向钱牧斋先生的墓走去,松林下的草已被前来拜谒的游人踏平,光溜溜的灰色泥土上依稀可见来人的足迹。

    往东行走数百米,三个坟茔连在一起,其中之一是牧斋先生之墓,绕墓三匝,聊表敬意与追思。功过评说纷纷,红尘落幕三百多年,往事湮没在杂草农田之中,一去不复返,唯有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在传唱。

      绕墓三匝祭牧斋,作揖三拜思蘼芜。

      在钱牧斋墓前伫立良久,安静得有点渗人,穿过树林而返。我坐在车里,久久不愿离去,余生不太可能再来虞山脚下拜谒钱柳墓,心中淡愁渐染。叹世态炎凉,人世沧桑,生前恩爱,死后不同穴,隔着松林,隔着天地,隔着厚重的束缚。

    我透过车窗,回望柳如是的坟茔,一代才女长眠于斯,红尘事已绝,诗句留人间,那一段白发红颜的情爱,让多少相信爱情的痴男信女追随。 

    我却在追慕他们的诗句而来,痴情于他们的故事,在故事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我想与他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相约,相约在人间四月天的诗意里,相逢在虞山,隔着三百多年的光阴,一切皆惘然,一切皆如梦、如幻、如泡。

    虞山苍黛,山间白花如繁星般绽放,这一切都成了我车窗里的风景,渐行渐远,直到消失。

                            2019419匆草

  葛姓,《风俗通》记载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如果葛天

  氏确有其人,则我国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算起来资格

  是够老的了。

  现在就算把有关葛天氏的传说当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却也

  跟我国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样,是有确实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

  略》上记载说:“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

  我国的古籍上,关于葛伯的记载相当不少,譬如《书经》的“仲

  虺之诰“曾说到:“葛伯仇饷”。“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汤居

  毫,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由此可见,

  “葛”的确是3000多年以前曾经独霸一方的一个诸侯,是由颛顼的嬴

  姓后代所建立,他们跟后来灭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汤是“芳邻”,拥有

  今河南省蔡丘县东北的一片地方,后来,他们的子孙也“以国为氏”,

  统统都姓了葛,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

  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尽管关

  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说法不尽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国群姓之中

  的“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於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王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谖鞣郊�罩芄�娜找媲渴ⅲ�礁龅胤降逆P沼胫芄�墓叵狄步ソッ芮衅鹄础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 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 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 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1、出自姬姓

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当代《姓谱》载,分闫、阎二姓。闫姓是皇帝族的后代,在当代《百家姓》里,经过后世篡改以后,尤其是满清烧书、篡改古籍以后,闫字被解释成所谓阎字的简化字。

在商朝,闫姓曾被神化 是超越统治阶级的族群,闫姓第17代族长曾封下五姓赐予周王,后周王将五姓赐予其五名后代 是为赵、陈、刘、张、王五姓并流传后世。

2、源于芈姓

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闫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闫敖。

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闫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闫氏。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今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闫氏,世代相传至今,在1955年以后讹写为闫氏。

扩展资料:

始祖:

姬泰伯(姬仲奕)、姬瑕、姬懿、阎敖。闫字古代没有,为我国第一次简化[2]字实行后将阎简化成闫 创立出新的字体。也是因此诞生了新的同音姓氏闫。其祖先和阎相同。

相同情况的还有傅和付字,在第一次简化字实行后 出现的同音新姓 玄学上统称为 断根姓。因为和祖先同音异姓已经断了恩荫。自古有同姓三分亲的说法,对于断根姓的人,在财运和升迁上阻力最大,可以带羽毫石。

-闫

多年来许多专业和业余的巴金研究者们为巴金家族历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说法和观点与史实有出入本文根据现在确实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讨商榷,力求准确,以免讹传

一 关于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于四川,并非从浙江到四川的

巴金在《春蚕》一文中写道:“在成都正通顺街有我的老家,……就在这个老家里我几十年前读到一本《醉墨山房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遗著,他是作‘幕友’从浙江到四川的”(《随想录·四十二》)

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确实起于幕僚,襄助四川南溪县令唐炯(见《醉墨山房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志》)不过他生于四川,而并不是“从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写道:“嘉庆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这说明浙江嘉兴的这一支李氏家族辗转迁居到四川,始于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积劳成疾,遂于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官”而此时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见《……李公宗望墓志》)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这样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后生于四川的巴金这篇文字是当时根据记忆写的,估计成文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不在手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 (1)》中《巴金小传》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着同样的错误

李璠历署四川多县,并非只做了一任县官

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上艺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提到“李镛的父亲李璠……做了一任县官”,其实宗望公李璠历署四川南溪、筠连、兴文、富顺等多县,并卒于定远县任上徐伏钢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脉》(又名《历史祠堂的帷幕……》,见诸于多种报刊和网站)把宗望公李璠“曾当过一任县官”的误说进一步发展成带有描写色彩的“后来虽熬了一任县官当”

关于李璠的著作《醉墨山房仅存稿》

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说:“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对文学颇有研究,刻印过一部《醉墨山房诗话》”田夫先生编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上艺出版社2005年2月版)也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这番话宗望公李璠从来没有刻印过他自己的书他的著述《醉墨山房仅存稿》是其子浣云公李镛在李璠去世三十多年后刻印的,共分两册,包括文稿、诗稿、诗话、公牍四种巴金在《随想录·思路》中写道:“文徵明的词我还是在我曾祖李璠的《醉墨山房诗话》中第一次读到的”,这里《醉墨山房诗话》正是《醉墨山房仅存稿》上册的最后一部分,但是却被一些文章演绎为巴金“曾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诗话》”,进而在谭书和田书中成为“李璠……刻印过一部《醉墨山房诗话》”夏琦先生在《文豪巴金的仁爱和幽默》(《新民晚报》2005年10月18日)中写道“巴老幼时曾在曾祖父藏书《醉墨山房诗话》中读到这首词(即文徵明的《满江红》)”,巴金曾祖父李璠在世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未刊印成书,更不可能是李璠自己的藏书

尘尘著《泥土深情——巴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1月版)把李璠误为李番(第八页)

二 关于巴金的高祖父 (介庵公)李文熙

李文熙并非幕僚出身,亦非从浙江直接入川的

李辉、陈思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收集了有关巴老生平的大量史料书中写道“巴金的高祖李文熙(即介庵公,是巴金曾祖父李璠的父亲)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醉墨山房仅存稿》中的《先府君行略》记录着介庵公李文熙是因为课徒有方,被学生家长感其恩“捐布政司照磨(清代部司府主管文书、照刷卷宗的从八品职官)一官报之分发四川……”所以介庵公李文熙是宦游至四川而定居的另外他从1786年去北京 (见《秋门草堂诗钞》——巴金伯高祖父秋门公李寅熙的著作),到1818年入四川,“颠倒京兆,奔驰南北”(《秋门草堂诗钞》)三十余年“从浙江到四川定居”一说显然过于简化徐开垒先生《巴金传》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年 12月版)也有“幕僚”的说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与〈红楼梦〉》有“入蜀为幕”估计这些都是从前面提到的宗望公李璠的仕途起于幕僚的误说而演化来的

李文熙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册》(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3月第一版)是巴金研究的重要工具,但仍有几处涉及到家族史的有失准确,都在该书第一页中“约在嘉庆早年李介庵随伯祖李秋门赴京”,秋门公李寅熙是介庵公李文熙的长兄,不是伯祖李文熙是在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的,这是乾隆五十一(丙午)年(见《秋门草堂诗钞》)“李介庵随李秋门赴京”一说来自《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宗望公李璠写道,其先君(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十七岁,先祖母去世,先君哀毁骨立秋门公挚之入京”李璠祖母去世时,秋门公李寅熙正在北京,“一恸几绝,(头左)瘤坟起如拳,呻吟卧榻,欲奔丧不果”(李文熙为《秋门草堂诗钞》所作之后记)“挚之入京”实际上是秋门公李寅熙函召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入京

没有史料证明李文熙迁入或者落户成都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说“李氏家族由浙江嘉兴迁入成都是在(巴金)高祖李介庵的时代”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提到“大约在十八世纪初,(巴金)高祖李介庵做官入川,落户成都”现有史料说明介庵公李文熙自1818年入四川后一直在州县做官,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介庵公李文熙迁入或者落户成都(府)迁入或者落户成都(府)应当是李文熙身后之事了

三 关于巴金的祖父(浣云公)李镛

李镛有六子三女,其中一子早夭

关于浣云公李镛有几个子女,众说纷纭,有“五子一女”、“五子三女”、“六子一女”、“六子三女”等不一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中有一段相对比较准确的说法:“(李镛的原配继配)两位夫人为李镛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李镛在前两个夫人谢世后,又讨了两个姨太太,为他带来一个足以做他的孙子的第六个儿子”“六子三女”的说法是正确的唯其“早夭”定义不明若以未成年(即满十八岁)而亡故作为标准,则只有一子可算早夭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说:“李镛有两房妻室,生了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后来又娶了两个姨太太”这里除了“早夭”前面已经说明外,李镛六个儿子中的幼子是姨太太之一所生另外“有两房妻室”的说法,不如“先后有两房妻室”准确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中还有道:(巴金)“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 (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女:李道沆)”其中“皖云”应为“浣云”,“道沆”应为“道沅”如果此处说的是李镛的成年子女的话,则遗漏了另外两个女儿,她们是二女儿(名已佚)和小女儿李道漪李道漪的《霞绮楼仅存稿》被收入李镛及其妻女的《李氏诗词四种》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月版)还把李镛之名错为李金镛此书还说(李镛的)“晚年,一心想的是‘五世同堂’”“五世同堂”当时在李氏家族是不可能的李镛晚年的心愿是“四世同堂”,并得到实现

陈思和先生在2004年12月17日“走进巴金”系列文化演讲第三讲“《家》的解读”(后整理收入《巴老和一个世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中说“……巴金的祖父是个非常开明非常有眼光的人……他有几个儿子,老大就是巴金的父亲,曾做过县官;老二死了,老三老四都被送到日本去学习法律,……”这大概是演讲者的即兴发挥到日本去学习法律的正是老二李道溥和老三李道洋事实上,而且无论是巴金祖父浣云公李镛的子女,还是巴金高祖父介庵公李文熙以下的大排行,都不存在“老二死了”的史实

另外关于李道溥,唐金海和张晓云所著《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说:(巴金的)“二叔李道溥,……娶妻刘世”其实刘氏是继配,原配为吴氏还有:“五叔李道沛,……娶妻固氏”固氏为周氏所误《巴金的一个世纪》对李镛子女介绍的顺序为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沅、李道沛、李道鸿,使人认为他(她)们的排行顺序也是这样唐金海和张晓云所著《巴金年谱》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在介绍巴金的父亲、二叔、三叔、五叔、六叔时,则更明确写明“大姑妈李道沅,排行第四”其实除了前面说过的遗漏外,李家男女是分开排行的不能因为四叔李道瀛早夭,就把大姑妈李道沅指定为第四这本《巴金年谱》还说,(李镛)“娶妻汤氏,续弦濮氏,妾曾姨太;共生六子一女”,其中“六子一女”已在其所著新年谱《巴金的一个世纪》中改正为“六子三女”,但是李镛之姨太黄氏则被两书遗漏

由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编撰的《百年沧桑——成都商会历史沿革》第十五页说 (四川首任劝业道周孝怀)“委任他(樊孔周)和李道江(巴金之父)筹集资金,创办社会所需要的新兴事业”;第二十七页上说 (成都)“总商会为适应潮流,也成立了‘宪政研究所’,聘倪天来、李道江(巴金父亲)、陶思曾为义务讲师,讲解宪法”巴金的父亲是李道河;李道江是巴金的二堂伯

关于李镛的著作《秋棠山馆诗钞》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巴金传》、《巴金评传》(陈丹晨著)都说李镛“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而《秋棠山馆诗钞》并没有被单独刻印过,而是与浣云公李镛原配夫人汤淑清的《晚香楼集》,继配夫人濮贤嫏的《意眉阁集》,女儿李道漪的《霞绮楼仅存稿》一同被木刻刊印为《李氏诗词四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与〈红楼梦〉》更称:“祖父李镛……著有《秋棠山馆诗钞》石印送人”,“石印”一说亦纯属发挥

李镛原配夫人汤淑清不是浙江人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册》还说(李镛)“原配汤氏,为浙江的大家闺秀”这一说法更早见于孙晓芬所著《巴金祖籍家世》(《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5月30日连载)汤氏祖籍江苏南兰陵(今武进),生于四川戎州(今宜宾)(见《李氏诗词四种·秋棠山馆诗钞》),不是浙江人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还提到“(李镛原配夫人汤氏)她的外祖母更是当年‘兰陵三秀’之一,既能绘画又能作诗,还曾一度以诗画维持生活,自称‘澹影阁老人’”徐先生对历史材料的挖掘深度独到,曾经亲临四川采访只是汤夫人的外祖母赵书卿的斋名是“澹音阁”,而不是“澹影阁”估计这是因为四川话中“音”和“影”两字的区分不如普通话明显,以致所误《近代巴蜀诗抄》(巴蜀书社2004年版)在介绍赵书卿和她的姐妹们时说(赵氏三姐妹)“皆有诗名,并称兰陵三秀曾合刊少作为《兰陵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