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西瓜时,有用勺子挖着吃的方式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人吃西瓜时,有用勺子挖着吃的方式吗?,第1张

有个解缙对的很出名的对联,讲了西瓜的吃法,

上联是: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下联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甩

古人吃西瓜大都是切开了分着吃,文献记载没发现明确的说法,只是古画里有吃西瓜的图,都是手里举着一块吃的。。。。。

1、荔枝

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2、桃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园子里有桃树,桃树的果实很杂乱)”的句子。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都已遍植桃树。

3、梅子

梅原产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三国志·魏书·武帝传》中记载了曹操带兵行至梅山,士兵口渴难熬,曹操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这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

4、葡萄

中国古代的栽培葡萄,是外来的物质文明,其原生地在黑海和东地中海沿岸一带及中亚细亚地区。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引进大宛葡萄品种,中原内地葡萄种植的范围开始扩大。

5、石榴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中国。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因将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安石国,得到安石国国王赠与石榴种,石榴因此传入内地。

-荔枝

-桃

-梅子

-葡萄

-石榴

西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介绍说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叫稀瓜,是水多肉稀的瓜之意,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另一种说法是并非源于中国,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我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我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 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近年报刊上谈论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说。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西瓜,顾名思义,是西域传来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经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却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热,称寒瓜。因此,西瓜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有疑问。那么,它是从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呢? 推测它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汉武帝曾派“译长”,募商民,携丝绸,乘海船去西方国家“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海船从雷州半岛启航,沿北部湾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绕过越南南端金瓯角,再沿暹罗湾,顺马来半岛海岸南下,到达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马 西瓜

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到达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这条海道,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已程不国”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多数学者认为是斯里兰卡,也有人说是非洲东部的阿比西尼亚。无论哪种说法对,都说明汉武帝时代中国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经打开了。因为在汉代,阿拉伯人已经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风的秘密,能够东西穿航印度洋。这样,斯里兰卡和南洋群岛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和非洲交通的中转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经过斯里兰卡或南洋群岛再传入中国。广西和江苏汉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证。 另外,据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报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曾发现过西瓜籽。如果这个考古收获确实可靠的话,我国有西瓜的历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产非洲的说法,又另当别论。 西瓜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西瓜Citrullus Lanatus Matsum et NAKAI的果实。陶弘景注本草时在瓜蒂一项,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时珍认为这就是西瓜,又说在五代之前,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因其未遍及中国的缘故。按《胡峤陷虏记》记载: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因性寒而名寒瓜,因自西来而呼西瓜。西瓜之名出自元、明间的《日用本草》、《食疗本草》等古籍,而西瓜在五代引种中国,当初称为寒瓜,是否又名水瓜、夏瓜、青登瓜,则有待考证。西瓜品种很多,不只现代,古代其皮色即分青、绿,其瓤则有红、白品种,其种子有黄、红、黑、白色等品系,现在西瓜品类更无可计数了。 西瓜

西瓜果皮、果肉、种子都可食用、药用。 籽壳及西瓜皮制成“西瓜霜”专供药用,可治口疮、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西瓜果肉(瓤)有清热解暑、解烦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来治一切热症、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发炎、酒醉。 西瓜皮用来治肾炎水肿、肝病黄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润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壳用治肠风下血、血痢。 《本经逢源》记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泻。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白虎汤为汉伤寒论方,功能清热生津,解渴除烦,即指西瓜皮与其同功之喻。而春、夏伏气发瘟热,觅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汤沃雪。

给你一些帮助!!!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西瓜根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功能主治 26 西瓜根叶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西瓜根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西瓜根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西瓜根叶 1 拼音

xī guā gēn yè

2 《辞典》:西瓜根叶

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Xī Guā Gēn Yè

23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根及叶。夏、秋采取。

24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西瓜"条。

25 功能主治

治水泻,痢疾。

26 西瓜根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两。

27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西瓜根叶的方剂 蒜西瓜方

出《良朋汇集》卷二,名见《仙拈集》卷一:方名:蒜西瓜方组成:西瓜1个。主治:蛊胀。用法用量:切去顶,

禹绩汤

jìtāng《产科发蒙》卷三:方名:禹绩汤组成:西瓜皮2大合,赤小豆(冬瓜内蒸,晒干)2大合,冬瓜子

天生白虎汤

ng《冯氏锦囊·杂证》卷九:组成:西瓜汁。主治:中暑。用法用量:捣西瓜取汁,滤去滓。灌

清肺泄热饮

方:沙参花粉地骨皮知母甜杏仁玉竹玄参甘草连翘枇杷叶西瓜翠衣功能主治:清肺泄热。治秋燥发热,汗出,咳

瓜皮煎

拼音:guāpíjiān处方:西瓜青皮1两,绿豆青皮1两,肉蔻3钱(炒去油)。功能主治:因伤热而泻。

更多用到中药西瓜根叶的方剂

用到中药西瓜根叶的中成药 西瓜霜

irabilitumpraeparatum概述:西瓜霜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金止嗽西瓜膏

编号:WS3B041690处方:西瓜72000g紫苏叶60g苦杏仁(炒)60g桔梗60g麦冬

西瓜膏

拼音:xīguāgāo英文:概述:西瓜膏为方剂名,出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中华人民共

镇坎散

anSan标准编号WS3B146093处方西瓜1只(约5kg)砂仁190g大蒜(剥净)380g

西瓜霜润喉片

》(一部2000年版)。西瓜霜润喉片的主要成分为西瓜霜、冰片、薄荷素油、薄荷脑。具有清音利咽,消肿止

更多用到中药西瓜根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西瓜根叶 《奇效简便良方》:[卷二胸胃心腹]食瓜果过伤

如食西瓜多受伤,用西瓜皮煎汤饮。如多食荔枝,则用荔枝皮。《奇效简便良方》

《卫生易简方》:[卷之四]痔漏

调搽之。治痔突出,坐立不便用韭菜煎汤熏洗。又方用西瓜煮汤熏洗。又方用生姜片置疮上,以艾炷灸二壮,黄水

《药症忌宜》:正文

麦门冬赤芍药青黛细辛甘草薄荷生地黄枇杷叶苏子木通西瓜皮灰真牙浮动及黑烂,属肾虚有火,已见肾虚条内,忌

《要药分剂》:[卷七泻剂下]西瓜

归经入脾经。为清暑解热之品。前论时珍曰。西瓜究属生冷。名天生白虎汤。食者。但取一时之快。不知

《奇效简便良方》:[卷二杂症]风气神气

沙漠里有那么多大西瓜,为什么不可以吃?

因为吃了会出现头痛、腹泻的症状,存活率会大大降低。沙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地貌,分布在许多国家。至于形成的原因,大致相同。最初,它是一片绿洲,到处都是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高大的树木。后来因为人们对农田的过度砍伐和灌溉,没有足够的资源,只好任由风沙侵袭掩埋家园,直到规模越来越大,没有了生机。

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里甚至成为了很多探险家最喜欢的地方,因为他们非常好奇茫茫沙漠中会有什么奇遇,所以很多人之前都是带着装备去探险,试图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但是理想满满,现实却很骨感,能活着回来的也只有少数,而且他们还能经常给大家讲很多奇闻轶事。

比如你在沙漠里遇到一个稀有的西瓜,两者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确实有点违规,但其实有这样一种植物,只是不能吃,否则已经很渴了,没有任何水和食物,估计吃了会死得更快。因为沙漠里的西瓜叫药葫芦,它的果肉既不甜也不红,是白色的,让人没有食欲。

更何况最关键的一点是,这种药葫芦毒性很大,因为它的生长环境非常特殊,所以为了生存,它们有必要一个劲儿地吸收地下水,并慢慢产生毒素。如果不小心把它当成解渴的水果吃了,头痛、腹泻的症状会很快出现,在沙漠中会更严重,存活率会大大降低。

因此,任何去过那里的人都会建议那些想继续探索沙漠的人。如果遇到这种西瓜,千万不要去碰或吃,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当然,药葫芦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仍然可以用作杀虫剂和中药。还能救死扶伤,如治疗偏瘫、风湿、便秘等常见病。

应首先指出的是,“北瓜”这个词是存在的,它在古籍中频繁出现,至今在某些地方可能也仍在使用。关于“北瓜”还有一个很荒谬的传说。

北瓜传说

传说,民间原本是有北瓜的。

在唐朝时,唐太宗与东海龙王结拜并发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无意中,唐太宗帮助大臣魏征诛杀了东海龙王,东海龙王因此状告到地府,要求唐太宗履行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唐太宗得知后,为避免同死命运,派人到地府进献北瓜求情。唐太宗最终保住了性命,但是,北瓜自此就在人间消失了……

当然啦,这只是传说,不过这也足以表明“北瓜”确确实实存在过。不过这个“北瓜”却不是一个品种。

“北瓜”一词的用法并不是毫无规律,它指代的意思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点。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北瓜”虽出现得纷繁复杂,但多为南瓜的别称。

江南、东南沿海地区则基本杜绝了这个问题,他们分得清“北瓜”和南瓜,多用“北瓜”指代南瓜属的观赏性品种或笋瓜。

至于打瓜之类意思记载很少,甚至模糊不明,可以忽略不计。

摸清这个规律后,他们便不难对“为什么有东南西瓜却没有北瓜”这个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了。

中国只有两种瓜类是真正以方向命名的——西瓜和南瓜,它们被这样命名的理由都是缘于它们传来的方位。

西瓜是从西域传入的,传到内地大概是在五代时期,普及时间长达千年,因而别称不多。

南瓜则是西方殖民者从美洲带到中国来的,在明朝先传到东南沿海,然后再慢慢向内地传播。

冬瓜是本土作物,它的最早记载见于 3 世纪魏人张揖的《广雅》:“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可见名字本与方向无关。

但有了西瓜、南瓜后,人们难免将它讹为同音的“东瓜”,这样便有了三个方向命名的瓜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