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第1张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兴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 :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 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 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8、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9、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地图包括南越

   临涣默默,浍水幽幽。 寂寥中有宁静,无望时得安闲。 任光阴悠然绵长,任岁月在青烟与茶雾里弥散。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古镇上朝朝暮暮,茶馆里岁岁年年。

百态人生,每日都在上演。

涣水何出?

临涣,是一个方圆极小而又名气极大的古镇,在安徽省淮北市西南濉溪县境内,距淮北市约40公里。既名临涣,按照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大抵是因为毗邻涣水。我一直想找到小镇所临的“涣水”在哪个方位,是何等英姿,但苦寻不得,只有一条浍河,紧挨着城南宁静地流过。难道现如今的浍河,就是古时的涣水吗?那么为何涣水更名,临涣却不改呢?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在《金史》(卷025志第六地理中)有一段关于涣水的文字:“襄邑古襄牛地。有汴河,睢水,涣水,承匡城。”中国古籍《水经注》卷六提到浍水时则说:“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这些资料并没有把涣水和浍水联系在一起,那么它们到底有没有关联呢?后来,在《清史稿》志三十四中,发现了一段记载:“澳水,一名�水,今名浍河,亦自河南永城入,经灵壁东南入泗州五河。”又记:“西南,泡水,源出亳州舒安湖,流迳废临涣城,与浍水合。”这表明了浍水与临涣之间有了一点关系,但仍不可就此断言浍河就是涣水,这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迷团。

说临涣城小,是因为它方圆只有3公里,常住人口一万多人,中心街只有一里长,在六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哪怕是代表它的极微小的一点;说临涣的古老和名气大,是因为3000年来,历史的时空始终不绝地传唱着它的芳名,尤其是近代,更以一格别具的“棒棒茶”和清冽甘淳的“回龙泉”水蜚声天下。而它独特古朴的气质,自然淳厚的民风,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寻梦的地方,摄影界的不少大奖都是从这个小镇诞生的。2006年4月12日,临涣举办了首界民间文化艺术节,同时,中国青年摄影发展共同体、黄淮海摄影家协会把临涣作为“皖北民俗风情摄影创作基地”,淮北市、宿州市摄影家协会,以及国内的许多民间艺术团体也把关注和研究的目光投向临涣,大批的茶客和游人以及文人墨客随之而来,我也带着心中的迷团走进了古老的临涣镇。

棒棒茶的陈旧与温暖

临涣古镇纵横8条街,沿南阁大街向南至临浍路,好似走在旧年的乡街。两旁的房舍建筑风格还是清代的,房檐伸出墙壁二三尺,有暗红的弧形弯木在房檐与半砖半土的墙壁间支撑着,青砖小瓦,重梁抱柱,门楣斑驳,清贫朴素。一缕秋阳淡淡地照着密密的鱼鳞瓦缝间不知几度青黄的蒿草和青苔,一丝游风挑着屋檐树梢枝枝叶叶地摇摆。墙壁大多斑驳破旧,掉着土渣,临街的门面全是木板拼接,打开和关上门,有的还需搬来搬去。水白的门面木纹凹凸,有的门面上还遗存着一年年一岁岁春联的旧痕,红纸已白,字色犹在,岁月的沧桑尽在这些印痕里深藏。没有粉墙黛瓦,不是画栋雕梁,简朴本然中的古旧气息,凭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走在这里,恍若走在时代的旧梦中,让你体会什么叫时光流转,什么叫历史永恒。

也许这里是惟一不以古老和残破昭示兴衰的地方。

凌晨5点,当晨曦的薄雾混和着这些旧舍的房前大灶上沸腾的水气,在整条街上弥漫的时候,亲切安详的人间烟火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荣,让这些古旧的房舍变得像老祖母一样慈爱温暖。这里就是临涣人最喜爱、最舒心、最惬意的老茶馆。

临涣的老茶馆现存16家,在南阁街和临浍街交汇的路口,比较集中的聚集着五六家,著名的江淮茶馆、蓝田茶馆、怡心茶楼、南阁茶楼等都在这里,每家茶馆的历史均在百年以上,每一家茶馆都见证着历史。

一些老茶馆依家室而设,门面简陋陈朴,室内更没有什么典雅的陈设。黑乎乎的土墙,旧乎乎的茶具,经年被无数温暖的身体磨得光溜水滑的桌凳,虽然有的桌面凳腿也残缺不全,却不失温馨亲切。即便条件如此不堪,逢集赶街时,各茶馆均人如潮涌,创造过日接纳6000多茶客的记录,即便在平常的日子,茶客也在2000人左右,这实在令我惊讶万分。

临涣人喝棒棒茶。临涣人的喝茶的积习始于明代,幽幽茶香飘了600年。而临涣本地并非茶乡,乃至濉溪全境,都不产茶,何以当地人有喝茶的嗜好,且绵延了600年不绝?据说,这与棒棒茶的特殊功效以及离此地不远的安徽名茶“六安瓜片”之乡――六安有关。

六安在临涣南不足两百里,六安瓜片的制作就是剔除茶梗,只取叶片,状如瓜籽,名曰“瓜片”,而分离出来的茎、梗和粗老叶炒制的针把子则作为副产品处理。棒棒茶的主要原料,就是来自六安的茶叶枝梗。但如果细细追索,六安瓜片的问世,大约在1905年前后,而据《通志载记》,临涣茶馆始于明代,在六安瓜片问世以前,临涣人怎样喝茶,喝的是否也是以棒为茶的“棒棒茶”,就不得而知了。

棒棒茶是一种简单朴素的茶,有梗无叶。这些茶梗有青红之分,红茶梗如农作物的细小秸杆,有的呈褐色,有的显暗红,或许还有几根黑色枝梗掺杂其间,平平淡淡,没有炒工,没有造型,纯枝纯梗,比不得龙井、碧螺春的形状和色泽,更比不得大红袍与铁观音的华贵。这种茶梗泡出来的茶汤透亮红艳,似红酒,又如米醋。另一种茶梗色老青,枝杆略长,冲泡出来的茶汤要清淡一些。两种茶梗均形粗样糙,但茶汤清亮可人,滚水入杯,薄雾迷蒙,茶香弥漫,阵阵清香吸引着镇里镇外的众多茶客前来品尝。据说常饮这种茶,“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功效奇特。

棒棒茶属于市井,属于百姓,平民气质浓厚。不仅其茶梗粗糙,所用茶具也十分朴拙,没有宜兴紫砂的细腻高档,不讲究用“三口”成“品”的小巧口杯,所用茶壶几乎全是略显笨重厚实的粗釉的陶壶,外观多呈深**,也有少数的几把蓝色、白色的粗釉壶插在茶桌上那成排成行的黄壶间,不太一致,却又别具一格,似恬淡安然的百姓家风。

这里还有一种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这里喝茶的人不是几个人共叫一壶茶,各自用自己的小杯喝,而是一个人叫一壶茶,然后拿上一个瓷杯,自酌自饮。茶价更是低廉,多为三毛钱一壶,五毛钱一壶的,算是贵的了。一壶棒棒茶可以随心随意地喝到任何时辰,一壶水喝干,自有茶老板续上,加水不加钱。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愿意,可以从早喝到晚,由亮喝到黑,尽情享用。

俗语云:“三分茶七分水”,水为茶之母。棒棒茶香,归于临涣水美。临涣古镇有四大名泉,分别为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水沿浍河呈问号状排开,最著名的要数回龙泉。回龙泉位于古镇的东南角,是在两千多年前修建古镇城墙的时候被发现的。一位姓董的老人说:“我住的地方,就是当年‘回龙泉’所在地。河水自西向东流淌,到这地方总要打个漩,回流约50米才向东流去。”老人深吸一口烟,接着说:“你不知道这水多清甜香冽,如果拉肚子,或是胃里不舒服,只要喝上这里的一碗水,立马见效。”言语里充满自豪。老人此言不虚,据记载,回龙泉水“通地脉,汇千渊,泊泊流淌,千年不竭,渊源流长,堆杯不流,沸不溢锅”。商贾行旅,墨客文人,途经古镇无不登城,把盏擎杯,以喝上几壶龙泉茶为快事。临走时,也不忘带上几坛回龙泉水,置于家中细细品尝。宋朝定都开封时,回龙泉水是皇家贡水,专为皇室享用,久负胜名。现在临涣各茶馆的用水均为回龙泉水。

在古镇的街上行走,你会经常看到一个老者的身影,拉着一辆平板车,上面架着一只大大的铁皮桶,往来于各茶馆之间,每天给各茶馆送水二十余趟。他就是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职业拉水工”的高学富,高师傅今年68岁,花白头发,黑红的脸膛,矍铄而精干,不知是回龙泉水延年,还是棒棒茶益寿,高师傅每日里拉着车行走数十里路,不知疲倦。

临涣的茶馆是百姓的茶馆,是普普通通的小镇居民的茶馆,它属于附近的老矿工,属于戴着草帽挽着裤腿的农民,属于临涣这块古老土地上父老乡亲。每天,这里的茶馆早早地开张,他们是这里最早也是最晚的一批批茶客。走在小镇一里长的街道,你的身边是一张张花白胡茬的古铜色的笑脸,是一个个敞着衣襟的豁达胸怀。他们把镶着玉烟嘴的旱烟袋搭在旧鱼网一样皱纹密布的脖子上,左手一把茶壶,右手一只茶盏,从一壶棒棒茶里开始了他们快乐开怀的一天。

茶与人的融合

这里的茶馆不仅仅是茶馆,这里的茶客也不仅仅是茶客,这里有我童年记忆里隐约的大鼓书,有刘兰芳那般将千古事述说得如置身期间的老艺人,有闲度光阴的扑克牌,有斗智斗勇的车马炮,有从地上随手拈来的石子就能开战的六子棋……这里是“淡里识真味”的草根文化,散发着地域气质的独特芬芳。

80多岁的李玉才,是茶馆最受欢迎的老艺人,他黑脸黑皮肤,经常穿一件不太白的白衬衣。一只破旧的羊皮鼓,看起来比老人的年纪还大,一颗颗圆钉把两张年代久远的羊皮钉在鼓的两头,鼓的木肚子早已分不清颜色,上面粘着新春时贴上的经风霜磨损、还有些残红的“福”字和“春”字,细细的小鼓架支着,粗针大线,用旧蛇皮口袋改制的提包挂在鼓的架子上,再加上一把鼓犍,一对鸳鸯钢板,就是他行走江湖的全部家当。他的身体消瘦而苍老,但说书到激动处,说到忘情时,他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的沙场,就是跃马扬戟的大将军,就是岳飞,就是杨家将!他在茶馆里说书几十年,茶馆成了他的另一个家,茶馆就是他的北京老“天桥”,茶馆就是他的江湖,就是他这一生里无穷的乐趣。他拥有无数的听众,也把无数的乐趣带给了这里的茶馆和茶客,成为彼此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一位81岁的刘老汉,家离临涣镇有几公里,他几乎每天都会步行来这里喝茶听书,他从十几岁就染上了茶瘾,老了更离不开积习难改的书和茶。

这里的茶馆还是经商理事的场所,是判明事非的去处,是寻求心灵放松的驿站,是颐养天年的家园,是临涣人生活的缩影,棒棒茶里倒映着临涣人有滋有味的人生。

生意人为着一桩买卖相约茶馆,边喝边谈,外加一瓶老酒,几碟小菜,在杯盏往来中比质论价,在清清茶香里和气生财;若是婚丧嫁娶,置办家业,事主必邀几位老兄茶馆一聚,一壶老茶,一捧瓜籽,私私窃窃,平平和和地将大事谋成;至于婆媳失和,邻里之争,还有不少人选择茶馆作为说理评事的地方,一边品茶,一边诉说,无拘坦诚地亮出观点,表明态度,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据理法、按人情作出决断,让双方口服心服,带怒而来,含笑而去。

若说茶馆为何如此招人引客,深得大家广泛的喜爱,我以为,还要算是蕴藏于茶馆与茶香之间的闲逸情怀。劳碌之后的疲惫,无事之日的安闲,你尽可以寻一处茶馆,占一方小桌,坐一只小凳,要一壶老茶,缓缓地倒上一杯,慢慢地呷上一口,轻咂闲喝慢品之间,奔波之累尽散,劳苦之形俱销,悠悠然于茶香之间忘我。更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茶馆一聚,或打牌或斗棋,棋收牌散之后,推杯换盏,推心置腹。

茶馆更是老年人逍遣时日、颐养天年的乐园。许多耄耋之年的老人天天聚在一起,成为固定茶馆的固定茶客。比如,有60年茶龄的老茶客王旺、赵方,有40年茶龄的王宝有、张得才……几位老人,几只茶壶,几袋旱烟,可以叙谈国之大事,可以闲说乡风民俗,可以阔论,也可以私语,街巷逸闻,乡野民俗,嘻笑怒骂,全在其中。有的茶馆成为老年人固定的书社,江淮茶馆的老茶客朱学成就承担着长年为大家读书的义务,他每天在茶馆里为大家高声念上一段古书,其余的老人静听,也可以随时对书中的情节加以评说、争论,不想听的,也可以以凳为床,半倚着土墙,扯着酣声睡上一觉,醒来之后,再听无妨。他们朝朝暮暮,伴着一壶茶,在晚年的无欲无求的闲静里,寻找旧事的幽远……在这里,他们尽可以自己最悠然、最安闲的姿态,不拘形状,不拘衣着,可以一手端着茶壶,一手拿着自己的杯子步出茶馆,在老街上闲步,找寻自己的旧友故交;也可以在街边看好一块干净之处,席地而坐,将茶壶杯盏放置脚边,把整条街变成一个大茶馆;然后再点上一袋烟,将人间过往与苍生闲看。即便是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也显得那么怡然,淡定,任光阴悠然绵长,任岁月在青烟与茶雾里弥散……

绛读jiàng意思是深红色

资料扩展:

详细释义:绛jiàng形绛形声。从糸。

本义:大红色。

同本义:绛,大赤也。——东汉·许慎《说文》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广雅》绛树在其南。——《淮南子·地形》纶组紫绛。——左思《吴都赋》绛皓驳色。——清·姚鼐《登泰山记》又如:绛帐(绛帏。红色帷帐;对师长之尊称);绛脂(大红胭脂);绛纱(红色的纱帐);绛帻(大红色头巾。代指宫中侍卫人员);绛节(红色符节)。

染为绛色。如:绛天(把天空染为绛色)

今县名。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低凹平坦。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

绛人也。——《国语·晋语》。注:“晋国都,在今山西绛县。”

又如:绛人(绛县的老人);绛侯(指汉高祖刘邦的大臣周勃,他以功封绛侯,在铲除诸吕中起了重大作用);绛老(本指春秋晋国绛县的老人,后泛指高寿的老年人)。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绛古籍释义《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古巷切,音降。《说文》大赤也。《释名》绛,工也。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也。《急就篇注》绛,古谓之纁。《左思·吴都赋》纶组紫绛。《注》绛,绛草也。出临贺郡,可以染。又地名。《左传·庄二十六年》士蔿城绛。《注》绛,晋所都也,今平阳绛邑县。又水名。《史记·魏世家》绛水可以灌平阳。《注》绛水,源出绛山。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元舅,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申枨、申党:皆孔子门生,位列七十二贤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春秋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为相十五年,以很高的领导才能将韩国的内政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其虽处战乱连年之时,却未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变得国富民安。其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为法家始祖。著有《申子二篇》。 申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相:明朝山西长治人。著名医学家。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佑:贵州务川人,明朝监察御使,在土木堡战役中代帝赴难,为国捐躯。 申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时行

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政治家。 祖父从小过继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历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受知于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五年(1577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 ,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进少傅兼太子大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朝廷首辅。为人老练稳重,熟谙政术。张居正改革弊政时,保守派纷纷被罢官贬谪,因时行“蕴藉不立岸异”,反步步高升。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内阁首辅后,政务宽大,能容人,世称长者。然务承帝旨,不能有所匡正,一切务为简易,“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为相九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五十七岁时告老还乡。其后二十多年,与故人遗老流连吟咏,文藻婉丽。《明史》有其传。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还派行人存问。诏书到苏州,时行已于7月19日(8月23日)逝世,享年八十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诏赠太师。谥“文定”,赐葬吴山之阳。著有《书经讲义会编》、《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大明会典》、《召对录》、《纶扉奏草》、《申定公赐闲堂遗墨》、《申文定公集》等。二子亦有文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父子四人皆河北永年人,俱有时名。父佳胤系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升为无为州知州。任上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蕙: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淑芬《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伯纯(1898-1979):河北宛平辛庄(今北京丰台辛庄)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情报工作者。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国民政府新编第十七路军政治处处长。1936年任第十七路军绥靖公署交际处处长,参加西安事变前后的斗争。西安事变发生时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新闻发言人。1937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议,开展对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1940年任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1941年7月当选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1943年任八路军前总情报处副处长兼豫北办事处主任,参与领导了策动高树勋起义。起义当天亲临邯郸马头镇,协助高树勋成功率领新八军和一个纵队共1万多人起义,对平汉战役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解放战争中,任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政协常委等职。1979年7月13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西安事变纪实》。  申健

申健(1915-1992),原名申振民,卓越的情报工作者,与熊向晖、陈忠经并称中共情报战线“后三杰”。 直隶(今河北省)大城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1945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7年赴美国西保大学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驻古巴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秘书长、副部长,中国古巴友好协会会长,驻印度大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外交学院教授,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申光洁(1938-):著名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后即参加教育工作,1989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中学生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 申海明(19401-):河北魏县人。河北经贸管理干部学院医务所副主任医师。1965年8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曾留校任教,后随迁并入河北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近年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为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业医35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学识水平。70年代以来专攻内科杂病,对糖尿病、结石症、脱发病、肿瘤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尤多;在方药方面对云南白药、六神九、白金丸、紫金锭及白术、细辛、白花蛇舌草等的临床应用也多有研究。其以中医为本,兼通西医之学,在临床工作中善用中西两法,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进行诊疗,常取得较好效果。曾出席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和第二届国际孙思邈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中药外治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委成果证书。近20年来参加编写《中医学问答》、《北方医话》、《医疗事故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临床医学治验》、《疑难杂症经验》、《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等十余部著作,任《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获全国医史文献工具书铜奖)、《脾胃学》编委,在国内公开期刊发表《中华外科麻醉术的创始——华佗族(国)籍考辨》、《云南白药及其临床应用概况》等40多篇学术论文,多篇获优秀论文奖。业绩入录于《河北名医荟萃》、《中国名医名术大典》等典籍中。 申建华(19444-):山西绛县申王坡村人,大专文化,党员,绿县图书馆馆长,县九至十一届人大常委,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三十余年来,使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入全省,全国文明图书馆行列。其论文、作品发表60余篇,达30余万字。事迹被《文化群英谱》、《中国当代学者辞典》、《中国人物志》等书刊录用。 申国华(19489-):四川成都人,大学文化,长江液压件厂成都分厂书记、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成果:在国家级刊物和省以上学术会议上发表英、日文科技译文和编译文章30多篇,科技论文近20篇。其中11篇科技论文、情报调查报告、软科学研究成果多次获部、省、市各种奖。论文《技术引进三部曲:引进、消化、创新》获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一等奖、省企业管理协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情报调研报告《全国装载机行业液压件配套情况对比分析及对本厂新产品开发的建议》获省机械工业厅优秀情报成果奖、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情报成果三等奖;论文《大中型企业情报信息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获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情报成果三等奖;论文《我国液压工业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获省机械工程学会、省力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荣获省、市“科技情报先进工作者”称号。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科技情报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力学学会流体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泸州市图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申军谊(195739-):祖籍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侯村。出生于广西一个军队干部家庭,中国**演员。1975年毕业于北京西城花园村中学。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在北京地铁当信号工。1984年从影,在广西**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通缉令》中扮演角色。后在西影、北影等厂主演影片《杀手情》、《复仇女郎》、《滴血黄昏》等影片。因在影片《欢乐英雄》、《阴阳界》中饰演许三多,于1989年获第十二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还荣获中国“十佳电视演员奖”中国当代“十佳影视演员奖”、世界**一百周年中国**九十周年“中华影星大奖”。 申军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在荧屏和大银幕上奉献了许多精彩的演出。2003年更是出演央视大戏《天龙八部》中一个重要的配角丁春秋,在张纪中制片、周晓文导演的《天龙八部》演员名单中,申军谊的名字很抢眼。他扮演的丁春秋奸滑自负,戏份不多,却举足轻重。一向抵触古装戏的申军谊勇于面对挑战,出演一个个性分明的邪派人物。2006年最新的一部作品是和刘晓庆、刘佩琦等人主演的连续剧《京城四少》。 申国祥(1959-):湖南祁东人。中共党员,主治医师,解放军某部门诊部主任。1980年毕业于广州军区军医学校医疗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心理函授大学医学心理系。1989年毕业于中科院心研所医学心理研究班。从事卫生工作20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内科疑难杂症及中医外治法工作。参与《军婚心理漫谈》、《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军事心理学词典》等撰写工作。参与两项国家“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协作工作。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获全国学术成果一等奖,一篇获1990年全军学术成果三等奖,五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其撰写的《常用中药治疗肝癌的药理分析》获1998年巴赛罗那国际中西医结合优秀论文奖。在单位工作中曾被授予“优秀***员”、“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两次。1998年5月收录于《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一书,并授予“当代特色名医专家”荣誉称号。1998年12月被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授予“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申建华(1960-):著名作家。1993年研究生班毕业,同年投笔写作,常有小说、故事发表于报端,一年来著有中篇日记体小说《女大学生日记》、小说《泉草地》(昆仑编辑部)、《警探怪才》(春风文艺出版社)、《走出山谷》、长篇小说《寻找温柔》等作品。 申建章(19613-):湖北省襄樊市人。襄樊兴信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税务师。1981年考入襄阳地区财税贸易学校学习商业会计(两年制),1985年2月考入湖北函授大学学习工业会计(3年制),1983年7月分配到襄阳地区纺织品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曾任襄樊市纺织品公司毛纺织厂联营公司主办会计,襄樊市纺织品总公司清欠办主办会计,1993年经考试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1994年经湖北省财政厅批准为执业注册会计师,同年10月经全国会计职称统考,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务,1995年经湖北省税务师资格审查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税务师,现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在企业工作期间,根据自己长期办理结算业务和清欠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清欠方法和分期收款核算办法,并在湖北省商业厅主办的《财会探索》杂志上发表了《分期收款销售核算》一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举办各类会计培训班10余期培训会计人员数百人次,在各类企业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数百件,近年来在湖北省会计学会主办的《财务》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等7篇,多次被评为会计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被襄樊市人事局、财政局授予“市财政系统先进个人”。 申国兴(19627-):河南睢县人,大学学历,中共河南睢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辑。主要学术成果:编著《睢县志》(中州亩籍出版社出版)、《睢县古今地名荟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睢县方言志》等书;撰写《环境与人口剖析》、《评选“优秀公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十种“病症”》、《浅谈对落聘人员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等论文,其中《许翰》被收录《商丘文史大观》一书。系商丘地区人员理论学会会员。 

申雪(197811-):女,1978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申雪与赵宏博多次合作参与双人滑冰的花样滑冰赛事。 1998年2月,首于长野参加冬季奥运会,排名第五。花样滑冰向来是欧洲人的强项,对两人而言,这绝对是好成绩。 1999年,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中获得亚军,是两人在重要锦标赛上的首个奖项。 2000年,再次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亚军。当年又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中夺冠。这是两人在众多重要赛事中第一次登上冠军宝座。 2001年,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的季军。 2002年,第二次参加冬季奥运会并在双人滑中获得铜牌,是中国自参与冬季奥运会的花样滑冰项目双人滑小项以来的最佳成绩,该奖牌亦是中国继陈露在1994年和1998年连续两届冬季奥运会获得女子单人滑铜牌后的第三块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奖牌。同年终于首次成为世锦赛冠军(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第二次在世锦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称号。第一次由陈露在1995年世锦赛上获得),并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得亚军。 2003年,成功卫冕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的冠军。 2004年,获得世锦赛双人滑亚军与花样滑冰大奖赛冠军。 2005年,赵宏博因跟腱断裂而近乎整年未参与赛事,两人在都灵冬季奥运中再次取得一面铜牌。 2006年,夺得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双人滑冠军。 2007年,夺得长春亚冬会双人滑冠军。 2007年,第三次获得日本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冠军。 2009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双人自由滑冠军(两年之后的完美复出秀)。 2010年1月16日,获得2009年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最佳组合奖;2月15日,短节目比赛创历史最高分;2月16日,申雪和赵宏博在温哥华勇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花样滑冰奥运冠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温哥华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唐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唐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唐叔虞像

把唐封给了叔虞。 晋国的开国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内。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为氏,所以又被称为唐叔虞,国名大概也叫唐国。后来他的儿子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就改名为晋。他的后代又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等地,但国名依旧称晋不改。自唐叔虞之后,父子相继,历晋侯燮父、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这几代记载缺失,没有年代和史事可据。公元前842年(靖侯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周都“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公元前841年开始了“共和行政”,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也是晋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关于叔虞封唐,有两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已。一是唐叔虞出世的神话传说,二是叔虞何以能封唐?“桐叶封弟”的故事可信不可信?以及唐在何处?弄清这两个问题,也就对晋国的开国史有比较清晰正确的了解了。

编辑本段神话

  叔虞出生的神话见于《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感生神话,在中国的古籍中十分常见,从《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载。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说成是天神的儿子,以提高他们的身价,让臣下百姓敬畏他们、相信他们是天生命定的。

编辑本段叔虞封唐

  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唐叔虞

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桐叶以为硅,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日:‘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封叔虞于晋。”此说亦可见于《史记·晋世家》和刘向《说苑·君道》。 《史记·晋世家》与《吕氏春秋·重言》所记因叔虞母一梦而得封与桐叶封弟的故事,以解梦之说与儿童之戏解释周初大分封之事,显系小说家之言。后人也对此二事有过考证,说“虞”字古文作“从从”,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纹路与之相似,所以也有可能如司马迁所记。又桐叶封弟也颇多争议,较具说服力的是张颔先生从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为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在翦除旧唐国之后,将其弟叔虞分封于此,倒是合乎情理的。

编辑本段分封诸侯

  武王克殷之后,为确保周朝的统治,首次分封诸侯,所封对象有三类:一是古帝王之后,如黄帝、尧、舜、禹的后裔;二是姬姓宗室及功臣,如齐、鲁、燕等国;三是殷商后裔,其目的是安抚殷商遗民。武王对殷遗民很不放心,就派他的两个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对殷纣王之子武庚加以监视。后来管、蔡二叔因怀疑周公有不轨之举而与武庚联合,造成“三监之乱”。旧唐国也是三监之乱的参与者。

编辑本段统治

  旧唐国在今山西境内。殷商之时,唐是殷的属国或封地。周王朝建立后,在周朝所辖的周边地区尚有戎狄势力,还有与周交错杂处的其他部族。它们对新建立的宗周政权依然具有威胁。武庚叛乱,迫使周公东征,这是对殷商残余势力的一次大扫荡,尽管遭到殷人的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镇压了武庚的复辟活动,而且荡平了唐国的叛乱,使旧唐国臣周王朝征服了旧唐国之后,就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领袖保卫胜利成果,治理这一方土地。唐叔虞正是被成王、周公所看中的比较合适的人选。《国语·晋语八》引叔向的话说:“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以封于晋。”由此也可见叔虞封唐决非剪桐儿戏。从宗法观念讲,叔虞作为武王子,成王弟,理所当封。周初大分封,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姬姓王朝的统治。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把自己的子弟叔伯同姓贵族和甥舅等异姓贵族封为诸侯,作为屏障,保卫西周王室,而其中以同姓贵族为主。《荀子·儒效篇》说:“周初封国七十一,姬姓五十二。”叔虞封于唐与其他姬姓宗室之封并无二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周之所以能纲纪天下是因为它有由立子立嫡之制而产生的宗法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周初的封邦建国正是为了维护宗周政权,纲纪天下的。那么,叔虞所唐叔虞

封的唐在什么地方呢?殷周之际,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史家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了上千年。《左传》昭公元年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杜注以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则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即今山西翼城、隰县、吉县一带。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说唐叔封于翼。这个翼就是今翼城县。近人杨伯峻先生认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史记·晋世家·正义》两处引《括地志》,其一说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另一说为“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如果所引资料无误,这个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两处,一在太原,一在晋南翼城一带。[1]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感生神话,在中国的古籍中十分常见,从《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载。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说成是天神的儿子,以提高他们的身价,让臣下百姓敬畏他们、相信他们是天生命定的。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