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那些城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上海有那些城区?,第1张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景观有所谓“沪城八景”之说,在上海发展成为超大型现代都市的今天,这些反映古代沪城民众特有的文化欣赏视角、体现旧时贴近自然的生活习俗的景观,现在是怎么样的情形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葛壮研究员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在见识“沪城八景”实际内容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它们现在的留存情况。

若追溯历史上的上海地区景观,实在是不胜枚举。北宋时华亭县有所谓的“华亭十咏”,明朝又有所谓“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官修的万历《上海县志》,根据清朝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这八景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上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变化,城市的面貌也早已非旧时模样,喜欢怀旧的人把手中的摄影机、照相机对准的是那些行将消失的旧屋老房或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景观,至于昔日文人津津乐道的“沪城八景”,至多只是载见于泛黄的古籍,不再为今人所提及。原因在于它们折射的是旧时贴近自然的生活习俗,只属于古代沪城民众特有的文化欣赏视角。当然,随着“回归自然”的理念今又重新时髦起来,亦有依循旧俗的。我们且来看看“沪城八景”的实际内容。

多处景观或因自然环境变换而不复存在,或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除

“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日出。“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近些年来已有旅行社组团,让市民去那因陆地向东延伸而形成的南汇芦潮港,专门观赏旭日初升于东海的美景。笔者就因单位组织职工和子女共度儿童节的活动,在1998年6月1日的凌晨,与儿子一起在该处得享眼福。

“黄浦秋涛”本指沪人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虽没有浙江海宁观潮那般壮观,想来也颇具观赏性,否则不会留下如此佳话。如今陆家嘴早已成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域,黄浦江两岸高楼耸立,狭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里还有半点波涛汹涌的气势,只有每天载着千百游客的游艇在波平浪静的黄浦江上游弋,让绝大多数来自外地的游人巡览浦江两岸建筑而已。该旅游项目美其名曰“浦江一日游”,但本地居民鲜有光顾者,因为每天来往两岸的摆渡轮,同样可让人们将岸边的风光尽收眼底。

至于“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和“石梁夜月”等景观,有的因自然环境变换而不复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除。如污染严重的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在近代上海人心目中已成黑臭浜的同义词,原来的烟雨朦胧荡然无存,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市政府开始着手治理苏州河的黑臭现象,两岸重现柳枝婆娑,河面泛蓝的景况,才让人能稍稍体会古人笔下“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的意境。

“野渡蒹葭”本来只是描述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宛如图画,充满诗意的农家生活,在以往的上海郊县俯拾皆是,所谓“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可在乡镇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乡村中,已很难再觅到这样的天然野趣。更有甚者,有的乡间竟然还充斥着一些生产伪劣冒牌产品的小工厂或作坊,从而沦为工业污染严重的受害地!

另如小东门外的陆家桥(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由于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致使“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的景况不可能重现于今世。上海的妇女向有“走三桥”之习俗,在“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的中秋夜携伴同行,须到三座桥上赏月,还要看水中月穿桥洞,其中学士桥是不可或缺之处,这才逐渐形成“石梁夜月”之佳景。此种悠乎悠哉的闲适意境和传统习俗相融共合的场面,已非驾驶小车穿梭于现代高架桥之间的今人所能想象,也许只可从古装戏中去欣赏那种踱步于青石板桥或抬头赏秋月的扮相了。

“凤楼远眺”亦属同样情况。沪地民众旧有重阳登高之俗,在“题糕醉菊酒新刍”的日子里,“携朋共有龙山兴,海邑龙山是凤楼”。现已荡然无存的丹凤楼,原在小东门外供奉天后的顺济庙内,明嘉靖年间筑城墙后,此楼被移至城头万军台上,在尚无高楼广宇遮蔽人们视野的当时,丹凤楼本身所具有的一定高度,显然成了重阳节里上海人的首选去处。每年端午节时,黄浦江上举办龙舟大赛,丹凤楼自然也是最佳的观赏之地。清代上海贡生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称:“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丹凤楼在民国拆城风兴起之时,遭到同样的厄运。其旧址上建有大楼,楼旁的马路就叫丹凤路。前些年,丹凤路一带的居民,曾一度伸着脖子等盼着拆迁那鳞次栉比的老式石库门旧屋,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段变化为城市绿地,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当年这里居然还是赫赫有名的沪上景观哩。

“江皋霁雪”和“龙华晚钟”两景所在地硕果仅存

与上述景观相比,“江皋霁雪”和“龙华晚钟”两景所在地总算硕果仅存,前者指民国初期拆城墙时仍被保留的大境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扩建为三层杰阁,底层倚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后有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为东首新建石坊题“大千胜境”额,遂有“大境”之称。由于城外是空旷田野,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从李行南的竹枝词中反映的习俗来看,上海人也喜欢登此处城楼,持螯饮热酒,邀友共赏雪,能够列为“沪城八景”之一,足见当年“江皋霁雪”的景况之盛。尽管大境阁一隅尚残存于今日上海城区,市政府还有意拨款修复,而“大境”的名称,从同名的市级重点中学上,也还能让老上海依稀感到几分熟悉和亲切,该学校“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教育战线上栽培大量人才的卓越成就,亦曾在沪上传为佳话。但“江皋霁雪”这一意境幽雅,更多地带有文人闲云野鹤况味的习俗,却因再无白雪蔽野可言,而永久地从人间蒸发了。

后者所发生之地,即沪上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左右皆有庙会,因此引来远近各地的大量香客。所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来自梵宫的晨钟暮鼓之声,传到朝至夜归、载满善男信女的船上,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龙华庙会至今犹存,千年古刹的钟声,也仍响遏行云,其特殊的穿透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龙华寺从古代的沪城八景之一,转圜为今日新上海的城市景观。

  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前人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quot;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

  词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词调中规定哪一句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用仄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如《蝶恋花》、《卜算子》、《水龙吟》、《贺新郎》、《永遇乐》等词调。有的按习惯是入声押韵的,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等词调,必须入声韵独用,不得用上、去声混押。

  词押韵的方式,依词调而定。一般是小令押韵句较密,如《忆王孙》共五句,句句押韵。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

  《浣溪沙》共六句,除过片句不押韵外,其余句句押韵。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一般二分之一以上的句子是押韵的。中调、长调押韵较疏,句子连着押韵的较少,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

  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一)平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

  等。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贺新郎》等。仄韵格是词调中最多的押韵格式。

  (三)平仄韵转换格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前者如《南乡子》: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

  "中"、"红"平韵相押;"后"、"豆"、"手"仄韵相押。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如《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 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

  上片"水"、"里"仄韵相押;"朝"、"桥"平韵相押。下片"偃"、"晚"仄韵相押;"情"、"声"平韵相押。还有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上片"半"、"断"、"乱"、"满"仄韵相押;下片"凭"、"成"、"生"平韵相押。

  平仄韵转换格大都是小令,中调、长调罕见。

  (四)平仄韵通叶(音协)格

  一首词平仄韵转换,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最常见的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是《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

  这首词的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还有《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五)平仄韵错叶格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 滋味在心头。(李煜)

  这首词上片的"楼"、"钩"、"秋"平叶,下片的"断"、"乱"仄叶,后面的"愁"、"头"又是平韵与"楼"、"钩"、"秋"相叶。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这首词上片的"声"、"行"、"生",下片的"迎"、"晴"平叶;上片夹"马"、"怕"仄叶,下片夹着"醒"、"冷","处"、"去"仄叶。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

  平仄韵错叶格的词调不多,有的还有另体。如《定风波》另有99字的仄韵长调体;《诉衷情》有33字单调六平韵、五仄韵错叶格,另有45字双调平韵格。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一)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

  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

  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

  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

  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

  (辛弃疾)

  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西江月》: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柳永)

  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

  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

  再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

  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满身香雾簇朝霞。(韦 庄)

  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又如: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篱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阕的前两句全对仗。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 煜)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拟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 殊)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对仗: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

  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 轼)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 铸)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

  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

  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在一般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一般说来,词的格律与诗律相比,更高级、更严格、更复杂,但是又有较多的机动和变通。如何学会机动和变通,从苛繁的束缚中争得自由,这是需要下点工夫的。近代和当代的词学界曾有人指出《词律》、《词谱》的局限性。王力说:"《词律》有呆板处,又有错误处。呆板处是因为某词只有一二首参考资料,不免就把平仄的规律定得严些;不知假定作者增加,情形也就不同。试看《满江红》,《念奴娇》和《水调歌头》等词,作者既多,《词律》也就定得宽了。"(《汉语诗词律学》704页)前面介绍的三本现代人所编的词谱,都是从《词律》中摘编出来的,难免也有这种局限性。我们学习词的格律,既要仔细研究它的规则,还要了解它的变化。有一本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在毛主席生前发表的27首词中,指为未完全符合平仄的即达13首之多。看来作者是纯按《词律》对号入座研讨毛词律的。其实,毛泽东词律的造诣胜于诗律,那些所谓平仄不符者,正证明他敢于和善于机动和变通。其所以能如此,由于他既精通词律,又博览、精研前人作品。我们要想学会填词,既须守基本规则,又须善于会机动变通;尽可能使格律服务于词的意境,而不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要做到这程度,读点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必要的,但主要还靠两条:一是多读前人作品;二是勇于创作实践。

  格式一般是词牌题目 然后是正文词的格式主要取决于词牌名

目录 1 拼音 2 芥菜的别名 3 芥菜使用提示 4 芥菜的营养价值 5 芥菜适合的人群 6 芥菜的食疗功效 7 芥菜的食用建议 8 《辞典》:芥菜 81 出处 82 拼音名 83 芥菜的别名 84 来源 85 原形态 86 生境分布 87 性味 88 归经 89 功能主治 810 芥菜的用法用量 811 注意 812 附方 8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芥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芥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芥菜 1 拼音

jiè cài

  

Mustard芥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也有二年生的草本植物。芥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类型和品种很多,有芥子菜、叶用芥菜、茎用芥菜、薹用芥菜、芽用芥菜、根用芥菜等。

平时所说的芥菜一般指叶用芥菜。叶用芥菜有大叶芥菜、小叶芥菜、雪里蕻、包心芥菜等,广东地区以大叶芥菜、小叶芥菜最常见。

大叶芥菜

小叶芥菜

2 芥菜的别名

雪里蕻、雪菜、芥、大芥、黄芥、皱叶芥

3 芥菜使用提示

鲜食每次50~80克。腌制品每次10克左右

4 芥菜的营养价值

芥菜含有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C和维D很丰富。具体功效有提神醒脑,芥菜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是活性很强的还原物质,参与机体重要的氧化还原过程,能增加大脑中氧含量,激发大脑对氧的利用,有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的作用。

其次还有解毒消肿之功,能抗感染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抑制细菌毒素的毒性,促进伤口愈合,可用来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还有开胃消食的作用,因为芥菜腌制后有一种特殊鲜味和香味,能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可用来开胃,帮助消化。

最后还能明目利膈、宽肠通便,是因芥菜组织较粗硬、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故有明目与宽肠通便的作用,可作为眼科患者的食疗佳品,还可防治便秘,尤宜于老年人及习惯性秘者食用。

5 芥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是眼科患者的食疗佳品;

2 芥菜类蔬菜常被制成腌制品食用,因腌制后含有大量的盐分,故高血压、血管硬化的病人应注意少食以限制盐的摄入。另外内热偏盛及内患有热性咳嗽患者、疮疡、痔疮、便血及眼疾的人不宜食雪里蕻。

6 芥菜的食疗功效

芥菜性温、味辛,归肺、胃经;

有宣肺豁痰,利气温中,解毒消肿,开胃消食,温中利气,明目利膈;

主治咳嗽痰滞、胸隔满闷、疮痈肿痛、耳目失聪、牙龈肿烂、寒腹痛、便秘等病症。

7 芥菜的食用建议

1 芥菜主要用于配菜炒来吃,或煮成汤。

2 另外芥菜加茴香砂、甘草肉、桂姜粉腌制后,便成榨菜,也很美味。

3 将芥叶连茎腌制,便是我们常见到雪里蕻。

4 另外芥菜不能生食、也不宜多食。

8 《辞典》:芥菜

81 出处

《千金·食治》

82 拼音名

Jiè Cài

83 芥菜的别名

芥(《仪礼》),大芥(《方言》),雪里蕻(《野菜笺》),皱叶芥(《纲目》),黄芥(《中药志》)。

84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莱的嫩茎叶。

85 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有时微被白粉。基生叶大,呈琴状分裂,先端裂片特别长大,两侧裂片甚小;茎上部的叶不分裂,披针形至线形。总状花序多数,聚成圆锥状;花萼4,绿色;花瓣4,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鲜**;雄蕊6,4强;子房长圆形。长角果光滑无毛,无明显的嚎。花期4~6月。果期5~8月。

86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87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而温。"

88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兼入肾。"

89 功能主治

宣肺豁痰,温中利气。治寒饮内盛,咳嗽痰滞,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②《食疗本草》:"主咳逆,下气,明目,去头面风。"

③《纲目》:"通肺豁痰,利膈开胃。"

810 芥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烧存性研末撒或煎水洗。

811 注意

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①《本草衍义》:"多食动风。"

②《纲目》:"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发人痔疮。"

812 附方

①治牙龈肿烂,出臭水者:芥菜杆,烧存性,研末,频敷之。(《纲目》)

②治漆疮瘙痒:芥菜煎汤洗之。(《千金方》)

③治痔疮肿痛:芥叶,捣饼,频坐之。(《谈野翁试验方》)

813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芥菜的方剂 猿猴人洞

切痔管并痈疽虚管。用法用量:临用纳1丸入管内,外用膏盖。制备方法:上药共打和为丸,如芥菜子大,阴干。

走马贴胁乳香膏

两(炙,去皮子),桂心1两半,附子1两(生用),芥菜子3合,赤小豆3合。主治:伤折,筋骨疼痛不止。用

甘松丸

ōngwán处方:甘松(去土)半两,黄荆实半两,芥菜子(陈者)半两,赤蓼花半两,(木党)子(炒)半两

夜合散

欢也。去粗皮,取白皮,锉碎,炒令黄微黑色)4两,芥菜子(炒)1两。功效:接骨。主治:打扑损伤,骨折。

加味紫金丹

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和匀,真绿豆粉捣和为丸,如芥菜子大。功能主治:速通内闭。主哮证,外内皆寒者。用

更多用到中药芥菜的方剂

用到中药芥菜的中成药 百花膏

加叶、接骨木、石楠头、地蜈蚣、篇蓄草、马齿苋、野芥菜、蛇床叶、长青草、慎火草、太湖葱各等分。制法:捣

六神丸

厘,百草霜5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米浆为丸,如芥菜子大,以百草霜为衣,瓷瓶收贮,勿使泄气。功能主治

七厘散

14粒,好酒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芥菜子大。用药禁忌:孕妇忌服;煅灰时,勿犯铁器。摘录

更多用到中药芥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芥菜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芥

液之自内生也。附方新四。牙龈肿烂,出臭水者∶芥菜秆烧存性,研末,频敷之,即愈。飞丝入目∶青菜汁点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第四十节·吹乳

生葱头一段,研裹,左右互塞鼻,神验。又于山中掘野芥菜(去叶用)根,洗净捣烂,无灰酒煎数滚,饮一二次,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七胁痛门]治法

星、半夏、苍术、川芎、香附之属开郁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胁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肝火盛者,用当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 ]痔漏门主方

开取腹内油,搽痔漏上,务将脓血洗净再搽。琉璃饼陈芥菜(切碎)陈琉璃(炙各五钱)螳螂壳(水洗阴阳瓦焙,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肺痈门主方

元曲小令格律六十九例

说明——

1、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二月版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系其中标明可独用者;其中的套曲、带过曲等不能独用者并未入录。

2、标题由题号、调属、曲名、作者组成。曲文作者亦信凭、按该书所标示。

3、文中左为原曲范例文,其上角附为衬字。右之符号即曲谱,符号图例同词谱所标,即:⊙可平可仄,为仄,为平,为平声韵,为仄声韵。右上角所附上标为该处最宜声调字、可否押韵及其平仄的选择注。

4、序同汉语拼音字母表字母序。

 转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A、

元曲1·双调·阿忽令·无名氏

双凤头金钗,可仄叶

一虎口罗鞋。

天然海棠颜色,上

阿纳忽修来。去上

B、

元曲2·正宫·白鹤子·关汉卿

四时春富贵,⊙

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

灼灼花如绣。⊙

附后补遗[1]·正宫·塞鸿秋

徘拔辶致罚选稹选瘛稹稹

庄儿紧靠白苹渡。⊙⊙

除彭泽县令无心做,⊙⊙

渊明老子达时务。

⊙⊙

频将浊酒沽,⊙⊙

识破兴亡数,⊙

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

3·双调·步步娇·商挺

绿柳青青和风荡,⊙

桃李争先放。⊙

紫燕忙,⊙

队队衔泥戏雕梁。⊙

柳丝黄,

堪画在帏屏上。⊙去

4·双调·拨不断·马致远

浙江亭,

看潮生,

潮来潮去原无定。⊙⊙

惟有西山万古青。⊙⊙

子陵一钓多高兴,⊙⊙去

闹中取静。⊙⊙去

5·双调·碧玉箫·关汉卿

秋景堪题,⊙

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

黄菊远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

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

到底成何济?⊙去

归,

学取他渊明醉。⊙去

6·双调·播海令·无名氏

乌帽歪,

醉眼开,

心快哉。

想贤愚今何在?

云遮了庾亮楼,

尘生满故国台。

幸有金尊解愁怀,

高歌归去来。

C、

元曲7·中吕·朝天子·张可久

寺前,

洞天,

粉翠围屏面;⊙

隔溪疑是武陵源,⊙⊙

树影参差见。⊙

石屋金仙,

岩阿碧藓,⊙⊙

湿云飞砚边。⊙

冷泉,

看猿,

摇落梅花片。⊙

8·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

夜月青楼凤箫,⊙去可仄叶

春风翠髻金翘。⊙⊙

雨云浓,⊙⊙

心肠俏,

俊庞儿玉嫩香娇。⊙⊙⊙去⊙可去叶

六幅湘裙一搦腰,去上上去可仄叶

间别来十分瘦了。⊙⊙⊙上

9·双调·春闺怨·乔吉

不系雕鞍门前柳,⊙上

玉容寂寞见花羞。

冷风吹雨黄昏后,⊙⊙去

帘控钩,

掩上球楼。⊙

风雨替花愁。

10·大石调·初生月儿·无名氏

初生月儿一似弓,⊙可仄叶

梦里相逢恩爱同。⊙可仄叶

觉来锦被一半空,可仄叶

去无踪,

难再逢,可仄叶

窗儿外烛影摇红。⊙

D、

元曲11·双调·得胜令·邓玉宾

万里玉门关,⊙去

七里钓鱼滩;上

晓日长安近,⊙去可叶

秋风蜀道难。⊙

休干,

误杀英雄汉,⊙去

看看,

星星两鬓斑。⊙

12·双调·大德歌·关汉卿

俏冤家,⊙⊙

在天涯。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上、可平叶

困坐南窗下。⊙去

教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去

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13·双调·殿前欢·卢挚

小楼红,

纱窗斜照月朦胧。去

绣衾不耐春寒冻,上

帘幙无风,去

烟消宝鼎空。

难成梦,

辜负了鸾和凤。

山长水远,

何日相逢?去

14·双调·得胜乐·白朴

独自寝,上、可平

难成梦,

睡觉来怀儿里抱空。⊙⊙

六幅罗裙宽褪,⊙上⊙去

玉腕上钏儿松。去⊙

15·双调·殿前喜·无名氏

谪仙醉眼何曾开,上

春眠花市侧。上

伯伦笑口寻常开,上

荷锸埋,上

妨何碍,

糟邱高垒葬残骸,

先生也快哉。

16·双调·对玉环·无名氏

歌舞婵娟,

风流胜玉仙。去

拆散因缘,上

柳青忒爱钱。上

佳人蓦上船,去

书生缘分浅。

几句新诗,

金山古寺边;

一曲琵琶,上上

长江秋月圆。去

17·双调·鱼游春水·无名氏

角门儿关,上

夜香残,

空着人直等到更阑;

他今夜不来呵咱身上慢。上

闪的我孤单,上

孤单不曾惯,上

鲛绡泪不干。上

F、

元曲18·双调·风入松曲·张可久

琅琅新雨洗湖天,⊙

小景六桥边。⊙

西风泼眼山如画,⊙

有黄花休恨无钱。⊙⊙⊙

细看茱萸一笑,⊙可叶

诗翁健似当年。⊙

19·宫调不明·丰年乐·乔吉

世路艰难,

鬓毛斑。

好古退闲,

白云归山。

鸟知还,

想起来连云栈。

不如磻溪岸,

垂钓竿。

G、

元曲20·黄钟·刮地风·赵显宏

春日凝妆上翠楼,⊙可仄叶

满目离愁。⊙

悔教夫婿觅封侯,⊙⊙可仄叶

蹙损眉头。⊙

园林春到,⊙可去叶

物华依旧;⊙

并枕双歌,⊙

几时能够?⊙

团圆日是有,⊙可平叶

相思病怎休?⊙可上叶

都道我减了风流。可上叶

21·正宫·甘草子·薛昂夫

金风发,

飒飒秋香,

冷落在阑干下。

万柳稀,

重阳暇,

看红叶,

赏黄花。

促织儿啾啾添潇洒,

陶渊明欢乐煞,

耐冷迎霜鼎内插,

看雁落平沙。

22·南吕·干荷叶·刘秉忠

南高峰,可仄不叶

北高峰,上

惨淡烟霞洞。⊙去

宋高宗,

一场空,上

吴山依旧酒旗风。

两度江南梦。⊙去

H、

元曲23·仙吕·后庭花·吕止庵

孤身万里游,⊙⊙

寸心千古愁。⊙⊙

霜落吴江冷,⊙可叶

云高楚甸秋。⊙

认归舟,

风帆无数,⊙去妙、可叶

斜阳独倚楼。

24·中吕·红绣鞋·冯子振

东里先生酒兴,⊙⊙⊙

南州高士文声。⊙⊙

玉龙嘶断采鸾鸣,⊙

水空秋月冷,⊙可不叶

山小暮天青,⊙

苏公堤上景。⊙上

25·双调·胡十八·张养浩

正妙年,⊙⊙⊙

不觉的老来到。⊙可不叶

思往常,⊙⊙⊙

似昨朝。

光阴流水不相饶。⊙⊙

都不如醉了,去

睡着,

任金乌搬废兴,⊙⊙

我只推不知道。⊙

26·双调·河西六娘子·柴野愚

骏马双翻碧玉蹄,上去

青丝鞚黄金羁。

入秦楼将在垂杨下系,

花压帽檐低。去

风透绣罗衣,

袅吟鞭月下归。去

J、

元曲27·黄钟·节节高·卢挚

雨晴云散,

满江明月;

风微浪息,

扁舟一叶。

半夜心,

三生梦,

万里别。

闷倚篷窗睡些。

28·仙吕·寄生草·无名氏

枯荷底,可叶

宿鹭鸶,

玉簪香惹蝴蝶翅。⊙⊙去声

长空雁写斜行字,⊙⊙去声

御沟红叶题传示。⊙⊙去声

东篱陶令酒初醒,⊙⊙

西风了却黄花事。⊙⊙去声

29·双调·快活年·盍西村

闲来乘兴访渔樵,

寻林泉故交。

开怀畅饮两三瓢,

只愿身安乐,⊙去

笑了重还笑。⊙

沉醉倒。可平叶

L、

元曲30·双调·落梅风·马致远

渔灯暗,可叶

客梦回,上可仄叶

一声声滴人心碎。上上去

孤舟五更家万里,⊙去上、可平叶

是离人几行情泪。去

M、

元曲31·中吕·满庭霜·乔吉

扁舟最小,⊙上、可平叶

纶巾蒲扇,⊙可叶

酒瓮诗瓢。⊙

樵青拍手渔童笑。⊙⊙去

回首金焦,⊙

箬笠底风云缥缈,⊙去可平叶

钓竿头活计萧条。

船轻棹,去

一江夜潮,上

明月卧吹箫。去

P、

元曲32·中吕·普天乐·张养浩

水挼蓝,可叶

山横黛,

水光山色,⊙⊙上

掩映书斋。

图画中,⊙可叶

嚣尘外,

暮醉朝吟何妨碍?⊙

正黄花三径齐开,⊙

家山在眼,⊙可叶平、上

田园称意,⊙⊙可叶平、仄

其乐妙无涯。⊙去

33·越调·凭阑人·张可久

莺羽金衣舒晚风,⊙⊙

燕嘴香泥沾乱红。⊙⊙

翠帘花影重,⊙

玉人春睡浓。去

Q、

元曲34·双调·庆宣和·张可久

云影天光乍有无,⊙⊙可上叶

老树扶疏。⊙

万柄高荷小西湖,⊙可去叶

听雨,去可平叶

听雨。去可平叶

35·双调·庆东原·白朴

黄金缕,可叶

碧玉箫,上去

温柔乡里寻常到。⊙⊙去

青春过了,⊙上、可平叶

朱颜渐老,⊙上、可平叶

白发凋骚。上

则待强簪花,上可叶

又恐旁人笑。去

36·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上、可平叶

总是伤怀抱。⊙去

江声搅暮涛,⊙⊙

树影留残照。⊙去

兰舟把愁都载了,⊙⊙去上

37·双调·秋江送·无名氏

财和气,

酒共色,上

四般儿狠利害。

成与败,

兴又衰,

断送得利名人两鬓白。

将名缰自解,

利锁顿开;

不索置田宅,上上

何须趱金帛?

则不如打稽首疾忙归去来,

人老了也,

少不得北邙山下丘土里埋。上

R、

元曲38·黄钟·人月圆·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

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

空廊落叶,⊙⊙

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

夕阳西下,⊙

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可不叶

山僧试问,⊙⊙

知为谁开?⊙

S、

元曲39·正宫·塞鸿秋·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

暗香疏影梅花路,⊙⊙

蹇驴破帽登山去,⊙⊙

夕阳古寺题诗处。⊙⊙

树头啼翠禽,⊙⊙⊙

水面飞白鹭,⊙⊙

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以去声为佳]

40·正宫·双鸳鸯·王恽

驿尘红,

荔枝风,

吹断繁华一梦空。⊙

玉辇不来宫殿闭,⊙⊙

青山依旧御墙中。⊙

41·中吕·上小楼·张可久

寒潭玉龙,去

仙山么凤,去

春断南枝,

人在西楼,

笛怨东风。

曲未终,上

酒不空,⊙上

罗浮仙梦,去

月黄昏暗香浮动。去⊙

42·中吕·山坡羊·张可久

衣松罗扣,⊙⊙去

尘生鸳甃,⊙⊙去

芳容更比年时瘦。⊙⊙去

看吴钩,

听秦讴,

别离滋味今番又。⊙⊙去

湖上藕花堤上柳,⊙⊙上、可平叶

飕,可不叶

浑是秋;⊙可上叶

愁,可不叶

休上楼。⊙可上叶

43·中吕·升平乐·徐再思

雪儿娇小歌金缕,⊙⊙

老子婆娑倒玉壶,⊙

满身花影倩人扶。⊙⊙

昨宵不记,可叶

雕鞍归去,⊙⊙可不叶

问今朝酒醒何处?去

44·南吕·四块玉·马致远

翠竹边,⊙可平叶

青松侧,上

竹影松声两茅斋。

太平幸得闲身在,⊙⊙去

三径修,⊙可叶

五柳栽,⊙

归去来。⊙可上叶

45·双调·水仙子·徐再思

玉纤流恨出冰丝,去⊙上

瓠齿和春吐怨辞。⊙

秋波送巧传心事,⊙⊙

似邻船初听时,⊙可上叶

问江州司马何之?⊙

青衫泪,⊙可叶

锦字诗,⊙可上叶

总是相思。⊙

46·双调·山丹花·无名氏

昨朝满树花正开,

蝴蝶来,

蝴蝶来。

今朝花落萎苍苔,

不见蝴蝶来,

蝴蝶来。

47·双调·十棒鼓·无名氏

簪冠戴了,

麻袍宽超。可仄叶

一条藜杖,⊙

自带椰瓢。⊙

沿门化得,⊙⊙

化得皮袋饱。⊙可平叶

旁人休笑,⊙可平叶

甘心守分学修道。

乐乐陶陶,可仄叶

春花秋月,

秋月何时了?可平叶

心中欢乐。⊙可平叶

且自清闲直到老,

散诞逍遥。

48·越调·霜角·张可久

初日沧凉,

海霞摇曙光。⊙

几摺好山如画,⊙⊙⊙

晴霭霭,

郁苍苍。

众芳,⊙

云景香。⊙

道人眠石床,⊙

唤起南华梦蝶,⊙⊙

莺啼在,⊙

绿垂杨。

49·宫调不明·时新乐·周文质

金妆宝剑藏龙口,⊙⊙

玉带红绒皇宜授。⊙

男儿得志秋,

旌旗影里骤骅骝。⊙

满斟玉瓯,

笙歌齐奏,

喧满凤凰楼。⊙

喧满凤凰楼。⊙

50·宫调不明·三棒鼓声频·曹德

先生醉也。

童子扶着,

有诗便写,

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

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

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

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

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

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

腰曾折,

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T、

元曲51·仙吕·太常引·张可久

断塘流水洗凝脂,⊙⊙

早起索吟诗。⊙

何处觅西施,⊙

垂杨柳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

粉香梅圃,⊙⊙

万瓦玉参差。⊙

一曲乐天词,

富贵似吴王在时。⊙⊙

52·越调、天净沙、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去可平叶

夕阳西下,⊙去

断肠人在天涯。⊙⊙

W、

元曲53·越调·梧叶儿·关汉卿

别离易,可叶

相见难,⊙

何处锁雕鞍?⊙

春将去,可叶

人未还,⊙

这其间,

殃及杀愁眉泪眼。⊙⊙⊙上、可平叶

X、

元曲54·中吕·喜春来·白朴

知荣知辱去牢缄口,⊙⊙

谁是谁非暗点头,⊙⊙

诗书丛里且淹留。⊙⊙

闲袖手,可平叶

贫煞上也风流。⊙

55·双调·新时令·无名氏

郑元和,

当初有家缘。

骑骏马,

来过粉墙边。

一段风流,

佳人二八年。

四目相窥,

才郎三坠鞭。

心坚石也穿,

如鱼似水效鹣鹣。

郎君梦撒毡,

鸨儿苦爱钱,

瓦罐爻槌,

凄凉受万千。

夜宿悲田,

则为李亚仙。

56·越调、小桃红、马致远

画堂春暖绣帏重,⊙⊙

宝篆香微动。⊙去

此外虚名要何用?⊙去

醉乡中,

东风唤醒梨花梦。⊙⊙去

主人爱客,⊙可平叶

寻常迎送。⊙⊙去、可不叶

鹦鹉在金笼。⊙

57·中吕·齐天乐·张可久

人生底事辛苦?可平叶

枉被儒冠误。⊙

读书,

图、

驷马高车;⊙

但沾着者也之乎。

区区,

牢落江湖,⊙去可不叶

奔走在仕途。可仄叶

半纸虚名,

十载功夫;

人传梁甫吟,⊙

自献长门赋,

谁三顾茅庐。⊙

H、

元曲58·正宫·鹦鹉曲·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去

是个不识字渔父。⊙上

浪花中一叶扁舟,

睡煞江南烟雨。上

觉来时满眼青山,⊙

抖擞绿蓑归去;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

甚也有安排我处。去

59·中吕·迎仙客·李致远

吹落红,⊙可仄叶

楝花风,

深院垂杨轻雾中。⊙⊙可仄叶

小窗闲,可叶

停绣工,⊙可仄叶

帘幕重重,⊙

不锁相思梦。⊙去

60·南吕·阅金经·贯云石

泪溅描金袖,可叶

不知心为谁。

芳草萋萋人未归,⊙⊙

期,

一春鱼雁稀。⊙⊙

人憔悴,

愁堆八字眉。⊙⊙

61·南吕·玉娇枝·乔吉

山间林下,

有草舍蓬窗幽雅,⊙

苍松翠竹堪图画。⊙

近烟村三四家,⊙

飘飘好梦随落花,⊙

纷纷世味如嚼蜡。⊙

一任他苍头皓发,

莫劳顿心猿意马。

62·双调·妖神急·无名氏

珠帘闲玉钩,

宝篆冷金兽。

银筝锦瑟,

生疏了弦上手。

恩情纸叶薄,

人比花枝瘦。

雕鞍去,

眉黛愁;

数归期三月三,

不觉的又过了中秋。

Z、

元曲63·仙吕·醉中天·白朴

疑是杨妃在,⊙

怎脱马嵬灾。⊙

曾与明皇捧砚来,⊙⊙

美脸风流杀。⊙去声

叵奈挥毫李白,⊙可仄叶

觑着娇态,

洒松烟点破桃腮。⊙

64·同上·醉扶归·关汉卿

十指如枯笋,⊙

和袖捧金樽。⊙

搊杀银筝字不真,⊙

揉痒天生钝。⊙

纵有相思泪痕,

索把拳头揾。去声

65·中吕·醉高歌·姚燧

十年燕市歌声,⊙

几点吴霜鬓影;⊙上

西风吹老鲈鱼兴,⊙⊙去

晚节桑榆暮景。⊙上

66·双调·折桂令·张可久

唤西施伴我西游,⊙

客路依依,⊙

烟水悠悠。⊙

翠树啼鹃,⊙

青天旅雁,⊙⊙

白雪盟鸥。⊙上

人倚梨花病酒,⊙可平叶

月明杨柳维舟。⊙⊙

试上层楼,⊙

绿满江南,⊙

红褪春愁。⊙

67·双调·驻马听·白朴

裂石穿云,

玉管宜横清更洁。上、可平叶

霜天沙漠,去

鹧鸪风里欲偏斜。去

凤凰台上暮云遮,

梅花惊作黄昏雪。上

人静也,上、可平叶

一声吹落江楼月。上去去

68·越调、寨儿令、查德卿

烟艇闲,⊙

雨蓑干,

渔翁醉醒江上还。可上叶

啼鸟关关,⊙

流水潺潺,⊙  转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乐似富春山。⊙

数声柔橹江湾,⊙⊙

一钩香饵波寒;⊙⊙

回头观兔魄,⊙上

失意放渔竿。⊙

看,

流下蓼花滩。⊙

查看全部诗词知识

元曲九宫调

有宫调的元曲

元曲有多少宫调

元曲小令中调

元曲分为什么调

元曲的特点

元曲体制

元曲创始人

  第一象征意义 先祖图腾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而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据发掘考证:炎帝原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天台山。《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还有许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芒牛图腾崇拜也是蒙古族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亚特史》便记载了有关蒙古族先祖“依都干在贝加尔湖漫游时,与天子芒牛交配传衍世代”的神话传说。作为先祖图腾,其文化流传与民俗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今,无论是藏区保存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甚至包括日前出土的牦牛青铜器,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华人以牛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文化中。

  第二象征意义 创世神话

  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海经》载:炎帝小女儿女娲,游东海“溺而不返”遂化为精卫鸟,从发鸠山(今长子)衔木石“以堙(填)东海”,这就是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了牛首人身炎帝的创世壮举。

  在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亦载:“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将其崇拜的图腾牦牛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想象力的必然结果。如今仍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斯巴宰牛歌》中记载:“斯巴(含义是宇宙、世界)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斯巴宰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第三象征意义 牛王护神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裙”。《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 ”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藏族古籍《创世诸神》还记载:当初天牛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做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区“甲戎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甲)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还是“牛首人身”。

  第四象征意义 椎牛祭神

  牛既是神灵,又是祭神的牺牲品。远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就已经用牛骨随葬,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后,祭神与征战同样重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最高神灵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贞:……御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阳考古中,也发现了大量杀牛祭祀的遗迹。当时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为少牢。《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杀牛祭祖仪式一直流传。民国《昌化县志》卷一黎族“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人牛皆死而后已。”《丽江府志·民俗》:“土人亲死,既人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总之,椎牛祭神,是一种祭祖祭神盛典,又是祭鬼治丧风俗,迎合人们祈求福祉、避邪安康的意愿。

  第五象征意义 牛鬼阿傍

  随着鬼神观念的演变,在牛王信仰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牛头鬼的形象,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鬼阿傍,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的鬼卒。据研究有二种传说,一种来源于神农,《外书》:“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可见“牛鬼阿傍”是佛教传说中阴间鬼卒、护法神人的形象。后来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唐代杜牧用它来比喻李贺诗文风格的虚幻怪诞(杜牧:“鲸祛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后又被引喻为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

  第六象征意义 鞭牛迎春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可见,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风俗经久不衰。

  第七象征意义 牛年生人

  牛年生的小孩属牛,民间俗称牛人。旧社会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图例》的画册,标志牛人每月的运气好坏,吉凶祸福。民间信仰认为,牛年勾绞星占宫,做事应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太阴星照临,阴盛阳衰,须正道而行,以保一岁平安。不过,今人已不大相信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了。

  第八象征意义 儒子精神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强不示弱,遇弱不逞强,工作最得意时就是被人牵着牛鼻子……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表白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会有更大的勇气拿起笔做匕首,投向敌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