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招财旺财的方法,简单灵验快速的招财秘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民间招财旺财的方法,简单灵验快速的招财秘术,第1张

提起招财旺财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有人问简单快速的招财秘术,另外,还有人想问怎么才能招财旺财?请支招,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招财的方法都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简单快速的招财秘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招财旺财的方法

1、招财旺财的方法:简单快速的招财秘术

1、招财术

拿一个圆形低平的盘子,里面摆上六个反面朝上的一元硬币,围成圆形,再用十二个五元的硬币,正面朝上围在外圈,然后在中心点点上朱砂,平时放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每月十五日拿出去照月光,连续三个月,自然招财进宝,财源滚滚而来!什么招财最。

图中的两册招财秘术古籍出自玄奇阁右下角上的字也是这三个字,内中有很多关于招财术的古籍,还有很多招财和祈福类的古籍资料,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2、求财法招财偏方。

在门前入口的地毯或脚踏垫下,放入一百元以上的纸钞,进出时念着,双脚踏入来,富贵带进来,如此便可带进满坑满谷的钱财五谷聚财的方法。

3、龙龟招财法

瑞兽一种,主吉祥招财,化三煞。龙龟放在财位可财,放在三煞位或水气较重之地最有效,风水学有云:“要快发,斗三煞”。水气重之风水位主是非口舌,龙龟在位能化口舌兼加强人缘,有部份龙龟法器之背部是活动的,可将之掀起,放入茶叶及,可加强其效应。

4、运财盘吸财法招财旺财最灵的土方法。

每一位做生意的人,谁不想财源滚滚,马上飞黄腾达上班族也想职位与薪水步步高升,但总是天不从人愿,没关系,这里教你一招吸财,只要照以下方法做两个运财盘,包管你日日见财,赚得嘴笑目笑。

5、金招财法

以生财旺财为主,多以一对并用,用法有二:一、将一对金放在全屋口上或窗台,左右角各放一只,目的为把窗外之财吸纳进来,窗口越大财气越旺。二、放在大门入屋斜角之角落,此处地方风聚气,亦是财位,放上一对金以加强招财进宝之气。

6、石狮子招财法

瑞兽一种,能解除多种形煞,亦加强官威或屋主之阳气,过去不少大户人家均摆放一对在门口。如果窗口见到不利之冲克,可放一对石狮子面向窗口可以化煞,且有生权之意。凡是以口维生之行业,如:律师、艺员等,可在办公室内摆放一对振声威,有助于生财。

7、鱼缸招财法招财旺财最有效的方法。

“山主贵,水主财”,鱼缸有很强的财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水也是剑,如用之不当,不但不能旺财,而且会损财损丁。因此摆放鱼缸一定要请量度方位。聚财的方法。

8、财神招财法

招财的方法都有哪些

财神分武财神(关公)和文财神。财神敬之得当,可得全家或企业财运享通;敬之不当,财神则会变为散财之神耗财破损;尤其是武财神关公,如敬之不当,不但不能带来财运,关公的那口大刀还会伤人。一般原则是,武财神要面向门口,文财神忌面向门。

2、招财旺财的方法:怎么才能招财旺财?请支招

自古以来怎么才能招财旺财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也是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对于怎么才能招财旺财,自古以来也是有一个说法,请购灵物是一个很好的招财旺财方法,貔貅具有招财旺运的效果。无论是正财还是偏财都是有所帮助。貔貅在中国作为吉祥瑞兽,招财旺财流传至今。自己做旺财聚财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具有招财旺财的运势,其实招财旺财除了靠足够的实力之外,有时候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都会用一些灵宠来帮助自己聚财,比如貔貅,它中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罚它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可以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特异。现在很多在思考怎么才能招财旺财的时候,也会选择摆放貔貅。貔貅在古代有两种,分别是单角貔貅和双角貔貅,有人说单、双角区别公(为貔)母(为貅),另外还有人说它的主要区别是,现在最常见的都是单角貔貅,所以怎么才能招财旺财可以通过貔貅来帮助。40条招偏财妙招。

吉照堂貔貅都是经过门院过的貔貅,灵性。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是中国传统的礼日,合作门院都会大型的烧香礼、祈求平安的,由18位,通过一系列正规庄严门仪式后,就会虔礼门,为吉照堂的本命和貔貅,按照正规流程:“用巾拂尘”,现执此巾,去尘埃,真性显现;“举镜照空”持此镜,光明遍;“朱笔点眼”笔点开六根,互摄互融。之后,迅速用红布将开过光的物包裹,并放置在偏殿七天七夜,经萦绕、荡空,除去貔貅的暴戾之气,成就其无上灵性。之后祈福仪式,门为上月从吉照堂奉请过本命和貔貅的按其姓名依次为其祈福还愿,让门一生平安,幸福永远。

怎么才能招财旺财:貔貅在风水的作用

1有财旺财的作用,不但对正财有帮助,对一些偏财和收入浮动者

也是有。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也是很喜欢在家中和公司摆放吉照堂貔貅。

2有镇宅辟的作用。将已的貔貅安放在家中或者办公场所,还五谷杂粮聚财怎么摆放。

有就是使用貔貅的挂件,可令家中的运势转好,好运加强,并且赶

走,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保合家平安。让自己旺财最有效的方法。

3有化解五黄大煞的作用,五黄在风水上是可怕的煞星,它所到之处,招财很灵的老方法。

都会令宅中人口不健康、运滞等。在五黄之处安放貔貅,最快的招财。

能够令其化解。不但能够化煞镇宅,尤其在财运方面,貔貅最是明显

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才能招财旺财,佩戴貔貅很是有效,很多人在购买摆放貔貅之后财运都会逐渐的转好,所以如果您现在的财运并不是太好的话,那么不如就尝试一下这个方法吧。真正能招财的秘方。

以上就是与简单快速的招财秘术相关内容,是关于简单快速的招财秘术的分享。看完招财旺财的方法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感想:

通行本校得不错,以庚辰本为底稿,参看其他版本校的,至少故事完整,我第一次读红楼就是读的通行本。一开始就读脂批红楼有点枯燥

脂批最全的要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学会整理的,综合了好几个版本的脂批,大的书店、或专卖文学的书店应该有。百度上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能找的着网上看的

庚辰本也不错,我用得庚辰本是邓遂夫校订的(四册),但不少在甲戌本中有的脂批,庚辰本中没有。

戚序本我看的是电子版的,不过没看完就放下了。

刘心武有一本《揭秘古本〈红楼梦〉》,可以跟周汝昌先生校订得红楼梦对照着看,其中有刘心武对《红》80会后的探佚,且此书中多次提到周汝昌先生校订得红楼梦,激励吹捧,到可以买来读读。

曾见过一本冯其庸批的红楼梦,白色的皮,16开本,上下两册,当时没那么多钱买,后来就再也没见过。

甲戌本不全,收藏、当作资料到可,读来未免不爽。

附:红楼梦版本简介

这是从红楼梦文学社区[抚琴居] 看到的,在这里发一下,希望对所有喜爱红楼梦的蛋粉们有所帮助。

(一)、甲戌本

甲戌本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因第一回第八页楔子正文中“出则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5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胡适名之为甲戌本,开用干支命名红楼梦抄本的先河。据红学家们考证,甲戌,即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此本因曾由大兴刘铨福收藏过,有些研究者又称之为“脂铨本”。

甲戌本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十六回: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共十六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无目录。四回一册,共四册。乾隆竹纸抄成。纸黄脆,已经一次装裱。每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残阙严重。书口下部每页都有脂砚斋的署名。

书中有刘铨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极有见地。另有刘铨福的友人绵州孙桐生(署“左绵痴道人”)批语30余条。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青土、椿馀)兄弟跋。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凡例》中有胡适补写的“极多”、“红楼”、“鉴是”六字及钤印。衬纸与原书接缝处,钤有“刘铨福子重印”章。

胡适认为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本子,红学家们普遍认为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此本是过录本,祖本可能是脂砚斋的编辑本。理由是每页版心下部都有脂砚斋的署名,有些地方虚以待补,如若干回的回前诗,仅有“诗曰”空悬。林黛玉眉目描写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笔空围。底本无拼凑现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语系从另本移录。

此本第一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侧朱批,墨抄总评也有作于丁亥者,说明抄录时间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后。

第一回第1页第1行顶格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则,末题诗一首。陈毓罴认为这一段是脂批,正文当从“列位看官”起。其中第一至四则及题诗,共414字,为此本独有。第五则“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始。凡例之末诗前横书“诗曰”二字,脂系钞本题诗多这种格式,下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尾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脍炙人口,为论红著作所常引用。

第一回第4页下第1行“丰神迥异”句下至第5页上末行“大展幻术,将”句之间,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两页,400余字。又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警幻之妹兼美成亲的一段情节,与各本也不同。

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无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录双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无批。此本独出的批语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如第1回“满纸荒唐言”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这条批语是持曹雪芹卒于壬午年(1763)论者的首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从影印本看来,好像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讳。但经冯其庸考察甲戌本原件,发现这个本子上不避讳的“玄”字的一点是后人加的,墨色和笔法都与原迹不一致。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部的专家钟银兰先生仔细鉴定后,也认为这“玄”字原抄是没有一点的,现在的一点是后人加的,在高倍的放大镜下,这后加的一点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原来说的甲戌本“玄”字不避讳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是受影印本的影响。准确地说,甲戌本“玄”字是避讳的,是与己卯、庚辰等乾隆抄本的避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现存十三种乾嘉抄本《红楼梦》或《石头记》是无一例外地避“玄”字讳的,其中包括着新近发现的十回残本,也包括着木活字本程甲本。

甲戌本原为清朝大兴刘位坦得于京中打鼓担中,传其子刘铨福。后归孙桐生所有。之后流传不详,1927年夏,此本出现于上海,为刚刚归国的胡适先生重价购得,是为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胡适根据上述第一回中文字称此本为“甲戌本”, 开以干支年份定名红楼梦各钞本之先河,并且认为甲戌本“为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所以适之先生视此本为平生秘本,向不轻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胡适南下,临行匆忙,一生藏书俱皆抛下(由北大图书馆收得),只随身带走了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Cornell)大学图书馆,现已被上海博物馆购藏。

甲戌本的影印情况:

1、1961年5月,胡适将此本交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该影印版为朱墨两色套印,附胡适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缘起”及跋,印数500部。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2年6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台北商务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线装两种:甲、线装一函两册,保留胡适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册(27×18开本),删掉了胡适的序和跋以及钤印,《凡例》中胡适补写的“极多”、“红楼”、“鉴是”六字及钤印被去掉,用书中原笔记的字挖改贴补,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该书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后记及红楼梦年表,内部发行,印1500部。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据62年版重印,删去后记,线装四册,275×18开本,内部发行;1975年5月出平装一册,印3万部。

4、《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平装版,据台湾商务版,有胡适笔记和钤印,印1万2千册。2004年04上海古籍出版社双色影印线装四册,31×192开本,印1500部。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华书局1991年10月出版,单色影印,大32开,精装一册,收入“古本小说丛刊”第40辑。印数550套。

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单色,32开,精装一册。收入《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7、《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金坛古籍印刷厂于2003年印制完成,印数500部。1函5册。没有书号,没有版权页,俗称“金坛版”。 此书实际有两种装帧,“古典”装帧300部,“礼品”装帧200部。此后,书版赠送给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金坛版首次恢复了胡适先生的题署和印章,还恢复了台湾影印本中所删去的五条跋文,即:胡适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胡适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在纽约、胡适一九五零年一月二十三日、俞平伯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九日和周汝昌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书法家林正义先生书写总目,冯其庸先生亲笔书写题记。另外多加了一册,在第五册中,内容有冯其庸先生提供的刘铨福的父亲刘宽夫题《汉议郎残碑》精拓本的题跋、刘铨福为《唐开元银简》拓本所作的长篇题跋、刘铨福致孙桐生的七封亲笔书信和社科院所藏胡星垣向胡适出让《甲戌本》的亲笔信及信封,第一次全部影印面世。

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2004年10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用金坛古籍印刷厂版,影印本线装四册,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特印“扬州国际红学会版”240部和“黄叶村版”1000部。非卖品。由于有协议,“扬州国际红学会版”和“黄叶村版”没有第五册。“黄叶村版”,有“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和“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建馆二十周年纪念”印二方,书前有冯其庸“言”,书后有纪念馆馆长的《跋》。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梦梅馆特印240部,线装一函四册。卷首梅节“弁言”,卷后杜春耕“甲戌八十年(代跋)”。另附有胡星垣致胡适的信,胡适影印甲戌本删去的五条批语,刘铨福后人所藏《雪芹》章及竹翁小记,庄少甫为刘铨福绘的“竹楼藏书图”及胡适为该图所作的“跋”。此外还附有海内外同道钤印一百五十余方,此次所集的印章,涵盖了全世界著名红学界专家于一堂,钤印之多、之精、之全,前所未有,可谓集中了“当代篆艺之大观,文人印鉴之萃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玩石山人语)本集另一特色是两位大师在“弁言”和“跋”中阐述和讨论了有关曹雪芹卒年及版本源流和成书过程,必然会引起红学界的关注,这是其它《甲戌本》所不具备的。

10、《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软精装一册。

11、《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宏业书局民国七十年(1981年)六月影印,大十六开套红精装二册,封面题字用胡适原题,书前有胡适的《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和《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石头记的缘起》,定价八百元台币。

12,《乾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胡适纪念馆民国五十年五月出版,16开精装一册,套红印刷,印1500部。后于民国五十一年再版,加入毛子水的一篇序言,印1000部。民国六十四年三版,又加入毛子水的一片跋。该书印制清晰,书前影印有胡适的序言,有胡适先生撰写的《缘起》,书后有胡适的长跋。

此书另有友联出版社(香港)影印本。

另外,1948年 8月,周汝昌、周沽昌曾借胡适原本用朱墨笔过录了一部。遗憾的是,由于抄写过于匆忙,有些字未按原书异体字的写法抄写。

甲戌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简体横排

(二)、己卯本

已卯本(有些学者又称脂怡本,脂馆本,但不很通行)。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第二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红学家们认为是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年)。

己卯本所用乾隆竹纸,薄而稍粗,有罗纹,土**,颜色深暗。周边褐色,多磨损。夹条比书纸黄暗。朱笔校补文字新旧之分明显,红者时深,紫者时浅。夹条批语朱色颇鲜。

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嘉道时人抄补)。十回一册,共四册,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其中第一回开始缺三页半,约1800字,十回末尾缺一页半,约900字,七十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页,约700字。 由于它们均在每十回的尾页,故知系在流传过程中残缺。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原与此本分离,五十年代初由历史博物馆购藏。1975年经吴恩裕和冯其庸研究,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三回又两个半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的《石头记》残抄本是今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为里面同样避“祥”字讳。故今己卯本共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

此本三十四回末题“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为脂本石头记第一个出现“红楼梦”标名的本子,说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红楼梦”为书名。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原缺,与庚辰本同。

此本正文始自“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陶洙抄补了前三页半。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系据另一种钞本钞配(见第六十七回末注云“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抄本,武裕庵补抄”)。 此本曾由陶洙于丁亥年(1947)、己丑年(1949)据甲戌本和庚辰本份别用朱蓝二笔校过,有校记二则。

此本无复杂的眉批夹批,前十一回是一个白文本(后抄录它本批语十五条)。回前总评单占一页,有双行批注,没有眉批和旁批。批语绝大多数在正文内双行书写,计七百一十七条,与庚辰本全同(除多一条单字批外)。只有十二处写在正文右侧。这些侧批为别本所无,见于第六回和第十回。此本讹夺字很少,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庚辰本确切。底本可能早于庚辰本,为庚辰本祖本。

此本中夹有六张笺条,补此书批注不足。第一张为第一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注“伏长安大都”;第二张为第四回“护官符小注”;第三张为第五回题诗一首;第四张为第六回题诗一首;第五张为第2回前指示将总批低两格抄;第六张为第19回一条批注,连所属正文,另纸记在回前。

己卯本正文避国讳“玄”和“禛”, 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经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考证,此乃怡亲王府抄本或其过录本。因为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名弘晓。与《怡府书目》相对照,同样避“祥”、“晓”之讳。此本避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家讳,故论者以为是从怡亲王府抄本所过录。怡府是有清一代名闻海内的藏书大家,世代相传百余年。宋元精刻,迭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晓之父怡亲王胤祥为康熙第13子,曹家与之关系非浅,故所据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家。

此本约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为名藏书家武进董康所得,董在抗战中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死于狱中。约在一九三六年,此本归其友陶洙(亦武进人)。一九四九年后,藏于北京图书馆。现藏国家图书馆。所残存之三回又两个半回于一九五九年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购藏。

此钞本的影印情况是: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影印,线装本,一函5册,61x1372开本,首印2000部,定价每套58元。影印时,对于陶洙校改笔迹进行了清理和删削。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影印出版,精装一册,定价765元。

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出版,平装上、下2册,定价675元。精装本在影印时还小有差错,但平装本已改正。

4,《古本小说集成·石头记己卯本》,1986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精装二册。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2月影印,16开本,精装4册,全彩原样影印,定价3950元一套。该版本对原书中的批语没有删销,是唯一一种保存了陶洙全部批语的影印本。

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影印,线装本,一函5册,31x19开本,首印1500部,定价每套780元。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软精装2册。

此书另有台湾有里仁(台北)翻印本。

(三)、庚辰本

庚辰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于第五至第八这四个分册的书名下,各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样。故《红楼梦》版本研究者一般称它为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 其时曹雪芹尚在。这个本子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早期钞本中,这是一个最为完整的本子。

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纸抄成,纸色黄,周边褐色。批语朱色与燕大图书馆章色几同。已经“金镶玉”法精心装裱。存八十回,内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实存七十八回。全书分装八册,每册十回(第七册存八回),每半叶10行,行30字。第六十八回脱去约600余字,估计失去一页。

现存庚辰本是一个过录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参差不齐。全书讹文脱字,触目皆是。最后一册质量尤差,几难卒读。过录时间至早也应在丁亥夏以后方始整理过录,回目、正文和批语保留着作者与整理评注者自存本的痕迹。如十七、十八回尚未分开,十九回无回目,二十二回末惜春谜后缺文,并记曰:“此后破失,俟再补。”另页写明“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烟……”“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第七十五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曹雪芹。”此本每册册首抄写款式同己卯本:左上方题《石头记》,下为双行小字“第×回至第×回”“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中右方为该册回目,其中第二、七册仅存八个回目,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享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无第八十回回目。不同的是:在第五、六、七、八册左下方题有“庚辰秋月定本”。 此本回目双行并列,唯此本与郑藏本如此,诸本皆是单行直书。

在后世流传中,正文曾经读者旁改过,多属于臆改。例如后人续补了宝玉及宝钗两首谜诗,就将宝钗谜错改属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诗,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第十九回“小书房名”下空五字,“想那里自然”下空大半行。这些残缺可用以鉴定他本后人补缀之处。后人加批的,署名有 “鉴堂”、“绮园”、“玉蓝坡”。

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将回前总评与正文抄在一处外,都无批语,为白文本。朱笔批语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夹批及回前回后批多种。批语之多为各本之最,总计2000余条,包括了己卯本双行夹批的全部(除一条单字批外)。署年月名号者也远比其他本为多。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批语,如第20回朱笔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且批语存原来面目的,如现已发现的脂本,有的残缺过甚,有的年代较晚,文字未必全出作者。现存庚辰本过录时间虽在曹雪芹去世后,但其祖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最完整的定本;但抄录款式基本忠于庚辰原本面貌;在抄成之后也没有遭后人涂改,亦未散佚拼配,仍然保持着乾隆中叶抄本的本来面目。

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祯祥)1933年初于北京东城隆福寺地摊以八银币购得,格外珍视。1949年5月5日,经郑振铎先生介绍,燕京大学图书馆折价黄金二两购自徐氏后人之手,与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厢记(此书最古刻本)及百回钞本绿野仙踪(刻本皆八十回)并称燕大馆藏“三宝”。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后,始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影印情况: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11月缩印,精装2册,朱墨套色,所缺二回移用己卯本。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缩印线装本,一函8册, 132x262开本。印500套,编号发行。定价1564元。可惜此影印本有十余处印刷差错。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2月按原尺寸影印,朱墨套色,185x292开本,线装一函8册,内部发行,定价88元。所缺的部分,改用蒙古王府本。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重印,29x185开本,线装一函8册,印数500部,无定价。所缺的部分,用己卯本补配。(1993年首次重印的,底款从“脂”到“记”间隔62cm,1995年1月重印的间隔72cm)。1993年线装版,有部分页面印刷与75平装版不同,例如:470页,第二行夹批“三字如闻”,75版是红字,而93版线装是红黑双色;472页,夹批“此二字内”,情况同;468页,正文倒数第三行中间,75版“奇”字有红字修改,93线装版无。另,这批书中还有部分书有其它印刷错误,估计是重印的部分。例如:39页,上端无“故”字,373页漏印四条朱色旁批,376页和453页各漏印一条眉批,等等。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10月缩印,平装4册,朱墨套色,内部发行,定价72元。

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单色印刷,32开精装四册,收入《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影印,缩印本,127x208开本,一函8册。定价238元一套。

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大32开软精装4册。本书是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平装本翻印的。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影印出版,大32开精装四册,定价280元。此版有部分页有印刷错误,例如:39页,上端无“故”字,373页漏印四条朱色旁批,376页和453页各漏印一条眉批。这些错误,与93人文版线装的重印错误一致。但也有与75平装和93线装都不同的部分,例如:469页眉批,新版是“午午孟夏”,而75版和93线装,在第一个“午”字旁都有一黑字“壬”。

10,《庚辰抄本石头记》,台湾广文书局《红楼梦丛书》系列之一,25开精装四册,1976年发行。书前附有《红楼梦图咏》。不套红。

需要说明的一个版本: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旧抄本两函十六册。该抄本由棉纸抄成,每半页十行,每行三十字左右。该书有重新过录的脂砚斋等人批语,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四十回回目后都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的字样。全书六十四、六十七回缺,十七、十八回不分,十九回无回目。北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杨健介绍,该书1957年由琉璃厂书店购入,时价人民币两百四十元。1961年收入北师大图书馆编《中文古籍书目》。后经红学界鉴定,认为是近人陶洙的校抄整理的庚辰本。该本与原先的庚辰本很多不同,可能过录时是参考了另外的版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影印出版了这部抄本,题《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线装本两函16册,定价2980元。

另外,庚辰本影印本,还有文渊出版社(台北)翻印本、联亚出版社(台北)翻印本、广文书局(台北)翻印本、中华书局(香港)翻印本、宏业书局(台北)翻印本。

又,十年浩窃期间,冯其庸先生曾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用朱墨笔过录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庚辰本校注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体横排,平装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辽宁出版社出版的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也是以庚辰本为底本。

(四)、列藏本

列藏本,题石头记,见于各回回前所题,无书前题页。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列藏本为竹纸抄写,纸薄而稍粗,浅**,有包角,经后人重新修补装订,残留装订线洞眼,且有装错顺序处,反折清高宗(乾隆)御制诗第四、五集作为页间衬纸。全书由四种不同笔迹抄成,存七十七回,即第一回至第七十九回(与第八十回未分开),中缺第五、第六回。第五十回未完,止于黛玉谜,缺半页。第七十五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脱半页。共三十五册。每半叶8行,行16、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题作红楼梦,可能是据别本超配。

第十七与十八回共享一个回目,但两回文字已经分开,中有“再听下回分解”一句。第二十二回缺文,止于惜春谜。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未分开,浑然为一整回,只称作“石头记卷七十九回,只有一个回目。 此本有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其中六十四回回目之后,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是早期钞本的形像;又推究题诗的内容,此回应是曹雪芹手笔。六十七回文字与程本迥异,近甲辰、戚本一系。

此本共计批语300余条。其中有三条为列藏本所特有,其余则跟庚辰本的批语相同。有眉批111条,侧批83条,与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为后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双行夹批88条,几乎全部与庚辰本相同,其中第十九回占了42条。 此本另有一种特殊批语是接着正文写的,字体也相同,在起讫处加方括号,并于开头右侧空行小字写有“注”字。出现于第十六、六十三、七十五回。当是过录时误将批语抄作正文,后校对时发现,加以标明。

列藏本为道光12年(1832)由随第11届旧俄传教使团来华的大学生Л·库尔梁德采夫所得,传入俄京,书首有其墨水签名及两个笔画拙劣的汉字“洪”字,当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图书馆。1962年苏联汉学家Ъ·Л·里弗京(汉名李福清)于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发现此本,1964年撰文介绍,始为人所知。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东方学)图书馆。

此钞本的影印出版情况是:

1,《苏联列宁格勒藏钞本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4月影印出版,平装本,一套6册。定价34元。后曾重印3次,书名只题《石头记》,售价也改为260元及2004年第4次印刷的430元。

2,《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9月影印出版,线装本,16开本,二函20册。影印330部,定价340元一套。

3,《列宁格勒原藏钞本石

嘉靖是明代一个绕不过去的皇帝,在位时间很长,45年,仅次于他的孙子万历(神宗朱翊钧),在中国历史上排名也很前。历代皇帝在位的年头,康熙最长,61年;乾隆次之,60年;第三汉武帝,54年;第四明万历,48年;嘉靖排在第五名。

不过,嘉靖在位时间虽长,政绩却乏善可陈。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呈上了轰动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户部主事官

价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在当时则是一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职位。明代官制,户部有尚书一人,正二品,相当于部长。侍郎二人,正三品,相当于副部长。这三个,都叫“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部以下,设司(户部有十三个司)。司的官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和主事(正六品),都叫“司官”。再下面,则有一大群八品、九品的办事员,比如照磨、检校之类,是为“吏员”。部里的工作,大事有堂官做主,小事有吏员张罗,司官的任务并不重。何况自明孝宗弘治(嘉靖的伯父)以来,治理司务的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和主事只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实际上是闲差。然而海瑞虽然级别不高,责任不重,事情不多,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充满担忧。他在户部无所事事,就琢磨朝政。这一琢磨不要紧,海瑞发现,嘉靖一朝的政治,竟然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堪称一塌糊涂。而且天下的臣民,对嘉靖皇帝也极其不满(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甚至用他的年号来挖苦他,说什么“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堪称民怨沸腾。

那么,事情为什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究其所以,就因为嘉靖这个皇帝不好。怎么个不好?昏聩多疑(心惑)、刚愎残忍(苛断)、自私虚荣(情偏)。随便举个例: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老头子病重,太医徐伟奉旨前往诊治。当时嘉靖坐在小床上,龙袍垂地,徐伟迟疑不敢前进。嘉靖问他为什么不走过来。徐伟说,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臣不敢进。诊视完毕,嘉靖就下了一道手诏给内阁,表扬徐伟。嘉靖说,徐伟的话,最能体现他对君父的忠爱之情。因为他说的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而不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下”。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嘉靖说,区别很大——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伟听到传达,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地上地下,这在一般人那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平时说话,也是地上地下不分,哪有那么多讲究?按照嘉靖的逻辑,臣下一言不慎,岂不是就要招来灭顶之灾?

嘉靖要求臣下极其苛刻,对待自己却极其放纵。他这个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倒有半数以上年头是不上朝的。他从嘉靖十八年(公元1439年)起就不视朝,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起就不进宫。干什么呢?躲在西苑,修斋建醮,整天和道士鬼混。而且,他听信道士的鬼话,也不和皇后、太子见面,因为据说他们父子二人命相相克。所以海瑞认为,嘉靖不但从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从伦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父亲、好丈夫。如果拿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来衡量一下,就会发现原本应该成为全体臣民道德楷模的皇上,居然一纲都谈不上: 任意怀疑、谩骂、屠杀臣僚,是不君(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对亲生儿子毫无教诲养育,连面都不见,是不父(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丹,是不夫(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这样一个人,能把国家治理好,那才是咄咄怪事!

实际上嘉靖也无心治国。他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或者说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够岁数,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玩够女人。只要能够实现这两个目标,即便把整个帝国都押上去,他也在所不惜。

道士们据说就能够帮助嘉靖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道教主张的,正是长生不老,甚至肉体飞升,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加妙不可言的是,道教“养身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正是所谓“房中术”。按照嘉靖宠信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的理论,养生是不必节欲的。相反,如果掌握了房中秘术,多次与童贞处女性交,还能起到采阴补阳、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实在是太对嘉靖的胃口了。对于他来说,长寿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必须禁欲,活那么长又有什么意思?现在好了。纵欲和养生竟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真让皇帝陛下心花怒放。

然而这种以少女身体为炼丹鼎炉的“采阴补阳”,对于女性而言无异于身心摧残。何况宫女们还要黎明即起,在日出时分采集甘露供嘉靖饮用;还要向嘉靖提供初潮的经血,供他炼丹。这种由少女经血、中草药和矿物质炼成的“红铅丸”,其实是一种壮阳药,内中含有从人尿(当然是童男童女的尿液)中提取的性激素。嘉靖服用以后,便要在这些少女身上发泄兽欲。这实在让人忍无可忍,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十月二十日晚上,以杨金英、邢翠莲为首,十余名宫女决定谋杀嘉靖,而且差一点就用黄绫布把他在床上活活勒死。我们知道,谋反,是要灭九族的。弑君,也是要判剐刑的。所以,许多公卿将相即便大权在握,也不敢轻易动此念头,何况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嘉靖太过荒*暴戾,她们断然不会铤而走险。

谋杀皇帝的宫女都被凌迟处死,嘉靖却也有了一个借口,从此不回大内。皇上不住在宫里,自然也不上朝。于是,他便在西苑永寿宫安营扎寨,修斋建醮,做起道士来。

修斋建醮也叫斋醮。什么是斋醮呢?就是建立道坛,斋戒沐浴,向神仙祈福。这时,必须向皇天上帝呈奉奏章祝词。这个奏章祝词通常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叫“青词”,也叫“绿章”。这事道士是干不来的,得靠词臣。最好的词臣自然是内阁大学士。我们知道,明清两代是没有宰相的。皇帝一人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六部。这当然忙不过来,得有人协理。协理的部门就叫“内阁”,其实是秘书处;协理的人就叫“大学士”,其实是高级秘书。不过,久而久之,六部离皇帝越来越远,内阁离皇帝越来越近。但有大事,皇帝往往向内阁垂询,交六部执行,大学士就从制度上的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丞相,因此也可以打一个引号,称为“宰相”。

内阁大学士既然原本是秘书,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披阅奏章起草文件,文字功夫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既然能够替皇帝草拟诏书,自然也能够替皇帝撰写青词。于是,以嘉靖的人生目标为中心,道士和阁臣开始分工合作。道士炮制春药,阁臣炮制青词;道士煽风点火,阁臣舞文弄墨。如此这般,嘉靖一朝的政治岂能不乌烟瘴气?

然而内阁大学士们心甘情愿。这些家伙比谁都清楚: 要想青云直上,就得讨好皇帝;要想荣华富贵,也得讨好皇帝;要想永保平安,还得讨好皇帝。皇上既然就好这一口,咱们又有的是时间精力聪明才智,何不奉献一点?所以,嘉靖一朝的阁臣,不少都是写青词的好手,甚至除了撰写青词,其实不会别的。比如袁炜、李春芳,后来还被称作“青词宰相”。总之,在嘉靖治下,要想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就必须是青词写手。

严嵩当然也不例外。

严嵩的青词也是写得极好的,曾经一度无人能够望其项背。青词并不好写。那是一种赋体的文章,要求能够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皇帝对上天神灵的敬意和诚心。嘉靖求仙心切,性子又急,所以青词总是供不应求,常常能把那些阁臣憋死。然而严嵩却有求必应,得心应手。这并不奇怪。严嵩原本就是颇负盛名的诗人,文学修养很高,自然长袖善舞。严嵩又尽心,使出浑身解数,殚精竭虑,揣摩铺张。结果一来二去,竟然只有严嵩一个人写的青词能让嘉靖满意(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于是严嵩“入阁拜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八月(也就是“壬寅宫变”前两个月)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成了“宰相”。这时严嵩已经六十多岁,却“精爽溢发,不异少壮”。入阁以后的严嵩当然还要撰写青词,但更重要的还是“揣摩圣意”。嘉靖虽然是个混蛋,却不是昏君;虽然躲在西苑,却没有大权旁落;虽然整天求仙问药,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朝廷的控制。许多重大政治问题,嘉靖都是自己已有成见才去咨询阁臣的。因此,阁臣的本事,就在于能够摸清嘉靖的心思,说出皇帝想说的话,甚至皇帝想说而不方便说的话。严嵩正好就有这样的本事。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差不多每次都能把嘉靖的心思猜个八九不离十,所奏自然“甚合朕意”。这在嘉靖看来,是严嵩父子忠心耿耿,勤于王事;在别人看来,则认为皇上对严嵩言听计从。至于严嵩,当然不会说穿其中的秘密。他们父子正好趁机欺上瞒下,以售其奸。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奸者千虑,大约也难免一失。严嵩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生,是成也青词,败也青词;成也揣摩,败也揣摩。当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遇到一个更厉害的对手,一个能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最后置他于死地的人。

摘自《帝国的惆怅》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何谓“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浩劫。

二、删削。只举几例,据黄裳先生考证: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

三、篡改。鲁迅先生就说过:“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病后杂谈之余》) 不但与清代统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明人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两宋。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最荒唐可笑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与犯忌的“胡”“戎”“夷”“虏”等并不相关,可是奴才们害怕专制*威,为保险起见“觉悟高”,须知“狗总是跑在最前面的”。

四、错讹。戊戍变法时支持新法的陕西进士李岳瑞,在其笔记《悔逸斋笔乘》中提到乾隆御制、四库馆臣校订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曩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惟《史》、《汉》、《国志》校勘无愧精审,《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是四库馆臣的疏忽吗?不是。这是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共同表演的取悦皇帝的“哑剧”——故意留下些容易看出的错误,等待喜欢校书的乾隆看到后标出,再对馆臣的“不学”降旨申斥,从而“龙心大悦”,觉得自己的学问也在“皆海内一流,一时博雅之彦”的四库馆臣之上。“然上虽喜校书,不过偶尔批阅,初非逐字雠校,且久而益厌。每样本进呈,并不开视,辄以朱笔大书校过无误,照本发印。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

从上述可以看出,毁、删、改,包括留下的大量错讹,都是蓄意而为。深究缘由,就不得不剖析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真实意图了。

在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中,他鲜明地指出了清朝统治者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用意:“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文人从政,难有善终,这几乎是铁律,且越是大家,结局越惨。东汉名士蔡邕用自己浮沉的一生,为此做了生动的注脚。

01

蔡邕可谓旷世奇才,一代大家。《后汉书》中载:蔡邕“博学多闻,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可谓多才多艺。蔡邕少时,即扬名于世,皇宫里几个宦官听说蔡邕操得一手好琴,极力撺掇汉桓帝召其入宫献技。或许是出于对宦官的不屑,纠结了多日,蔡邕才在地方官吏一再催促下怏怏上路,可走到半路,又以病为由,返回家中。文人大多清高自负,蔡邕也不例外,屡拒朝廷辟召之命,直到37岁,才看在司徒桥玄的面子上,出仕为掾属。

桥玄是东汉名臣,对蔡邕颇为赏识,极力举荐,不久,蔡邕迁任河平县长,实现了由吏到官的龙门之跳。蔡邕之长在治学而非治事,干了没几天,旋即蔡邕又被召拜为郎中,在国家图书馆——东观校书,时间不长又升为议郎。

校书期间,有感于观藏古籍经典错讹过多,蔡邕与同僚一起奏请正定《六经》。得到汉灵帝恩准后,蔡邕抖擞精神,时间不长,便告完成。

而后,他又用朱笔亲自将正定好的《六经》书写于碑石之上,并让匠人刻立在太学的门侧,据称这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经精书美,石碑甫立,当日就圈粉无数,观看摹写者不绝如缕,时不敷日,就有千余辆车到场,街道为之堵塞。可以说这是蔡邕一生的高光时刻。

蔡邕心中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而非只是正正经。升任议郞后,一肚子学问的蔡邕屡屡上疏。他人上疏先是对皇上尧舜禹地奉承一番,再破题说事,说事时也是弯弯绕,含蓄委婉,点到为止,而后再假惺惺地自贬一番。

而蔡邕则不然,每次上书,先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展示一下文采,随后就直奔主题,或指点江山,或直陈时弊,或抨击权贵,且点名道姓,火力全开,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式。因此得罪了朝中大批权臣。

不久,蔡邕便被下狱,拟弃市问斩。后经宫中几个“铁粉”反复申诉,最终,被“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幸运的是,九个月后遇大赦,蔡邕得免,并许其返回原籍。

02

蔡邕正准备启程回乡,久仰其名的太守王智设宴为蔡邕送行。酒至半酣,王智乘兴起舞,欲来段“京东大鼓”夸夸蔡邕,孰料热脸蹭上了冷屁股,竟遭到蔡邕的无视。王智是皇帝面前炙手可热的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向来骄矜自负,本想附庸风雅,蹭蹭名人,沾点星光,未料竟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遂恼羞成怒,露出了本相,破口开骂:“你一个犯人,竟敢狗眼看人低!”蔡邕站起身来,抖抖衣服,一言不发,昂首而去。

无论是附庸风雅,还是蹭名沾光,王智设宴,本是出于善意,或至少不是恶意。如想清高到底,可寻个由头不去就是,既然放下身段去了,说明蔡邕默认了王智的好意。

宴中王智不仅准备了美酒佳肴,中途还特意为蔡邕加演了一个节目,这是多大的面子。按常理,蔡邕应有所表示,哪怕违心地哈哈几句,应承应承也好,于人于己情理两宜。可千不该万不该,蔡邕却在此时玩起了清高,结果把一副好牌生生地给玩砸了。

王智怀恨在心,不久便密奏皇上,说蔡邕“心放怀怨,诽谤朝廷”,云云。蔡邕明白,朝中一众宦官和权贵早被自己得罪了个遍,无论是回乡还是回朝,都不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当即远走吴会等地,前后达十二年之久。

这可以说是蔡邕一生少有的几次明智之举。虽说是逃亡,但这十二年,算得上是蔡邕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他也将自己的艺术人生推到了极致。一次,蔡邕路过会稽城外,见一高亭的屋顶东间第十六根椽竹结构奇特,认为可以做笛,便指于友人,友人也好奇,当即取下,做成笛子,果然笛声独绝。

又一次,读书中的蔡邕,无意中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乒乓爆裂,当即认定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良材,伸手将其从火中拣出并乘兴做成一把竖琴,拿来一弹,果然音色美妙,不同凡响。

03

这一两次的偶尔为之,再加过往的名声,为蔡邕圈来了无数铁杆粉丝。一次,有个“铁粉”在家中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派仆人前去请“蔡”。当蔡邕随同仆人来到门口时,突然听到从室内传来阵阵琴声,仔细一听,隐隐约约似有肃杀之音,蔡邕大惊,想到自己逃犯的身份,以为屋内设下的是“鸿门宴”,当即抽身而去。仆人见状,急忙进门通报。主人起身狂追,见到蔡邕,问起原由。支吾了几句后,蔡邕只好以实相告。当他们返回室内,弹琴的客人苦笑道:“我弹琴时,见一只螳螂正张牙舞爪要扑向鸣蝉,蝉将飞未飞,我心中有感,不觉通过指尖传于琴弦,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琴为心声吧?”蔡邕莞尔一笑:“正是,正是。”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乘机窃位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名人光耀南国,便想将其召至麾下,借机秀秀自己的光辉形象。

彼时的董卓,是天下公认的乱臣贼子,蔡邕又岂能不知?因此多次征召,蔡邕皆老调重弹,以病相辞。未料竟惹怒了董卓,放言:如不应召,将抄家灭族。不得已,蔡邕只好应命,遂被董卓任命为代理祭酒,旋即又被举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连升三级。

第二年,蔡邕又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不久,又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不光给蔡邕戴了一连串高帽,还在诸多事情上“虚心”征求蔡邕的意见,并多少吸纳了蔡邕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每次举宴,董卓皆请蔡邕参加,并请其鼓琴助兴。见董卓这样拿自己当“菜”出,蔡邕知恩图报,鼓琴时使尽浑身解数,倾情投入。

董卓的目的是篡位,征召蔡邕无非是应景做样而已,在董卓心中,蔡邕就是个花瓶,小是小非可以给点面子,大是大非则另当别论。

因此当蔡邕就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发表见解时,大多被董卓否决,蔡邕一度颇为郁闷。一次,他对堂弟蔡谷说想故伎重演,再玩一把跑路的游戏。可蔡谷却兜头泼过一盆冷水:“您是名人啊,长得像个明星似的,天下谁人不识君,想躲起来,难啊!”估计蔡邕也只是说说而已,见蔡谷态度如此,颇为受用的蔡邕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04

公元192年,天下公贼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诛杀。不久,蔡邕在与王允的交谈中,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想起董卓对自己的种种优待,不由地动起情来,双眼也隐隐作红。王允勃然大怒,当场呵斥蔡邕,还不解气,又索性将蔡邕收监,准备治罪。

蔡邕这才回过神来,立马道歉,甘愿以墨额、截脚为罚,以续汉史,戴罪立功。朝中几位好友也纷纷出手相救,可令人遗憾的是,蔡邕最终未能逃脱厄运,仍被王允斩杀,时年六十岁。封建社会的文人与政客,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和活法,行事逻辑和人生路径各异。

文人以唯美为意趣,情感丰富,天真浪漫,耽于幻想,天马行空,高蹈空灵,胸中涌动的是诗情画意,万千气象。而政客则不然,追求的是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满脑门子的心机与算计,肚子里长的都是牙,为了利益可以抛却亲情义理,甚至一切。蔡邕说到底就是一个玩情的文人或文豪,一个意气之士,政治上的菜鸟,如能安心于文,本可大放异彩,光照千秋。可他却非要跨界斜杠,踏入荆棘丛生、虎啸猿啼的政界,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艺术青春,也搭上了脑袋,令人唏嘘。

曹雪芹的原稿是买不到的,只能根据各种资料来研究总结,从现有资料来看,迄今为止发现的《红楼梦》抄本共有十多种(其中靖藏本正文遗失)。按底本形成时间抄列如下:

1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乾隆十九年(1754)

今残存十六回,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共十六回,无目录。四回一册,共四册。乾隆竹纸抄成。甲戌本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第一回楔子部分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语,故名“甲戌本”,又称“脂铨本”。

上有刘铨福内有他在同治二年(1863),同治七年(1868)所作跋语,青土、椿馀跋语。后归孙桐生所有。1927年夏由胡适从地摊上购得,胡适根据上述第一回中文字称此本为“甲戌本”,且认为“甲戌本”为世间最古的钞本。1949年胡适去往台湾,随身带走了甲戌本和他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书捐赠给美国Cornell大学,现藏美国康乃尔(Cornell)大学图书馆。

1961年5月,始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行世,为朱墨两色套版印刷。另有友联出版社影印本(香港)、金坛古籍印刷厂影印本。国内有1962年中华书局翻印本、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本、2004年04上海古籍出版社16开双色影印本和2004年10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6开影印本。

此本开卷有“凡例”,附七律一首,第一回正文前有“凡例” 五则,题诗一首其中从开头至“不得为其不备”一段及题诗,共四百一十四字,为它本所无。“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 一段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始。此本第一回有僧道与石头的一段谈话计429字,后出各本皆缺。

每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残阙严重。书口下部每页都有脂砚斋的署名。保存的脂批多于其余各本,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

2乙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乾隆二十四年冬(1759)

又称脂怡本,脂馆本。

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第二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红学家们认为是乾隆廿四年(1959年)。 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代嘉道时人抄补)。十回一册,共四册,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其中第一回 开始缺三页半约 1800字,十回末尾缺一页半约900字,七十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页约700字。 由于它们均在每十回的尾页,故知系在流传过程中残缺。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59回上半回原与此本分离,五十年代初由历史博物馆购藏。1975年经吴恩裕和冯其庸研究,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三回又两个半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59回上半回)的《石头记》残抄本是今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为里面同样避“祥”字讳。故今己卯本共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

此本三十四回末题“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为脂本石头记第一个出现“红楼梦”标名的本子,说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红楼梦”为书名。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19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原缺,与庚辰本同。此本中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系据另一种钞本钞配,见第六十七回末注云“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抄本,武裕庵补抄”。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经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考证,此乃怡亲王府抄本。因为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名弘晓。别人家是不可能这样避讳的。与《怡府书目》相对照,正相符合。因为(怡府书目)同样避“祥”、“晓”之讳。此本避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家讳,故论者以为是从怡亲王府抄本所过录。此本无复杂的眉批夹批,前十一回是一个白文本(后抄录它本批语十五条)。回前总评单占一页,有双行批注,没有眉批和旁批。批语绝大多数在正文内双行书写,计七百一十七条,与庚辰本全同(除多一条单字批外)。只有十二处写在正文右侧。这些侧批为别本所无,见于第六回和第十回。此本讹夺字很少,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庚辰本确切。底本可能早于庚辰本,为庚辰本祖本。

此本中夹有四张笺条,补此书批注不足。第一张为第一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注“伏长安大都”;第二张为第四回“护官符小注”;第三张为第五回题诗一首;第四张为第六回题诗一首。

今本为武进董康旧藏,约在1936年归陶洙(亦武进人)。陶洙于丁亥年(1947)己丑年(1949)据甲戌本庚辰本分别用朱蓝二笔加以校改,有校记二则。

1949年后,藏于北京图书馆。所残存之三回又两个半回于1959年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购藏。1980年五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时,对于陶洙校改之朱文蓝笔进行了清理和删削。 另有里仁影印本(台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3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乾隆二十五年秋(1760)

又称脂京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各册卷首标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五至八册封面书名下注云“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廿五年(一七六○)。存七十八回。即一至八十回,中缺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两回,第六十八回脱去约六百余字,估计失去一页。十回一册,共八册,每半叶十行,行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