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千金》卷十七 31 方名 3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zào jiá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1 处方

桂枝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皂荚1挺大枣12枚

22 制法

上五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

治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2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3 《千金》卷十七 31 方名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3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别名

桂枝皂荚汤

33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皂荚1挺,大枣12枚。

34 主治

肺痿吐涎沫不止。

3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3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桂枝汤和营卫药,《千金》去芍药之酸收;参入皂荚1味,即《金匮》皂荚丸,不用蜜丸,而入汤液,然不若用汤送丸,不使皂荚之味棘喉,尤为得宜。此唯肥盛多湿浊垢支塞肺胃者,方为合剂;若瘦人津液素槁,虽有痰血,亦难胜皂荚之荡涤也。

37 附注

桂枝皂荚汤(《赤水玄珠》卷七)。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肺痈

微贱而忽诸。若因外感所触而成。当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最佳。足可补仲景之未迨也。咳而胸满振寒。

《药征续编》:[卷下]皂荚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皂荚丸。上二方。《药征续编》

《金匮要略浅注》:[卷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加味桂枝代粥汤的用法用量 5 注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桂枝代粥汤 1 拼音

jiā wèi guì zhī dài zhōu tāng

2 处方

桂枝尖3钱,生杭芍3钱,甘草钱半,生姜3钱,大枣3枚(掰开),生黄耆3钱,知母3钱,防风2钱。

3 功能主治

伤寒有汗。

4 加味桂枝代粥汤的用法用量

煎汤1茶钟,温服。覆被1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5 注意

药后覆被取汗,不可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物。

6 各家论述

桂枝汤为治伤风有汗之方。凡桂枝汤证,皆因大气虚损,其汗先有外越之机,而外邪之来,又乘卫气之虚,直透营分,扰其营中津液,外泄而为汗也。服桂枝汤后,即啜热粥,助胸中大气以胜邪,本方加黄耆升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发表之力。又恐黄耆服后温补生热,故又加知母以预防之。

7 摘录

《衷中参西》上册

古籍中的加味桂枝代粥汤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承气汤原桃仁(三钱)生锦纹(二钱)元明粉(钱半)桂枝(三分)生甘草(六分)按∶此汤乃仲景原方,吴又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附录∶沧县董××来函∶赵××,患温病。医者投以桂枝汤,觉热渴气促。又与柴胡汤,热尤甚,且增喘嗽,频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

加参、术,火盛加芩、连、麦门冬。补中益气劳伤服。加味补中益气汤∶外感见太阳证,加羌活、本、桂枝;阳明

《临证指南医案》:附录

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本方加丹皮山栀。名加味逍遥散。六和汤砂仁藿香浓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赤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论》 31 方名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fù zǐ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桂枝(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三个) 甘草(二钱)

22 功能主治

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伤寒论》 31 方名

桂枝附子汤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

33 组成

桂枝4两(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甘草2两(炙)。

34 功效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35 主治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日3次。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变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幼文,32岁,贵胄之子,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1日2服,3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全愈。

38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②《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③《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1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39 附注

桂附汤(《活人书》卷十二)。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而烦渴也。仲景虽不立治法。然以理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小陷胸汤。恐非

《伤寒溯源集》:[卷之五温病风温痉湿]湿病证治第九

寒邪当去。下焦之气化当行。于法当温。则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陷胸汤。恐非其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原注一云。脐下心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湿病十八条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外科学讲义》:桂枝加当归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当归汤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dāng guī tāng

2 《中医外科学讲义》:桂枝加当归汤

21 处方

桂枝 赤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22 功能主治

养血和营,温经通络。治脱疽、冻疮等由于营血不足,寒湿凝滞者。

23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摘录

《中医外科学讲义》

3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1 方名

桂枝加当归汤

32 组成

桂枝9g,赤芍9g,当归12g,甘草4g,生姜4g,红枣6g。

33 功效

和营祛寒,温经通络。

34 主治

冻疮。

35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桂枝加当归汤 《类证治裁》:[卷之二]汗症论治

降痰汤。发汗过剂,血虚成痉,防风当归汤。汗多亡阳,身冷拘急,桂枝加附子汤。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散阵

,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当归汤治肺痹上气,闭塞胸中,胁下支满,乍作乍止,不得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发热

与八味丸服之诸证悉退后畏冷物而痊本事方黄建中加当归汤治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此药补血却与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发热

与八味丸服之诸证悉退后畏冷物而痊本事方黄建中加当归汤治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此药补血却与

《医学纲目》:卷之十一·肝胆部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22 处方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32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4 主治

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39 附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水胀

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为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三因。名桂附汤。)桂枝(三两)生

《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