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古籍善本的价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如何评判古籍善本的价值?,第1张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扩展资料:

1、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1)统治意义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2)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火烧圆明园

-四库全书

大(dà)知(zhì)闲闲(xián),小(xiǎo)知(zhì)间间(jiàn),大(dà)言(yán)炎炎(yán),小(xiǎo)言(yán)詹詹(zhān)。

出自:《庄子·齐物论》

原文(节选):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译文: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身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日里勾心斗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

《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庄子·内篇·齐物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在这些众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国之重器、镇国之宝,它们或为某品类之最,或为某品类之王,或为绝品,或为孤品,或为稀世珍宝,或世所罕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

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西周何尊

何尊,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西周周宣王时期文物,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这棵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独树一帜世界罕见。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镇国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铜奔马

明孝靖皇后凤冠

明孝靖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靖皇后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红山文化女神像

红山文化女神像,1983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时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这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国宝。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战国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战国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为起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此杯现珍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商周时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 内径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长136厘米,厚0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西汉皇后之玺玉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家级文物。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收藏于湖北博物馆。该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书法帖本。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间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年(785)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平复帖》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见证了汉字流变。现藏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韩滉《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为汝窑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兽首玛瑙杯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国是绝无仅有,它是海内外孤品,同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苏州小学生在瑞光塔中玩耍无意间摸到一块松动的塔心砖,打开发现一个洞穴。一座尘封千年的宝库就此打开了。一件无价宝物——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现世。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常被误写做“禅”),西汉织绣,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直裾素纱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花釉里红瓷仓

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楼阁式瓷仓,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

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圣典。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珍贵文物之首。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全文

书名:老子 作者:李耳

○上篇·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

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

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

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

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

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

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

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

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

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

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18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

忠臣。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

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

人,而贵食母。

21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然?以此。

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23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

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

不足,有不信。

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

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

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

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此谓要妙。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

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

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

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

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

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

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

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 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

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

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36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

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

可示人。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下篇·德经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

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

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

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

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

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

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

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49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

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

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

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以此。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

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

欲,人自朴。”

58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

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

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

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

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

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

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67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

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

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

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

手。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78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

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

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

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

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罕见。神煞包括吉神和凶煞。源于远古的神话传说。谓能致祸福于人类。天厨贵人的古籍记载见于石氏星经,石氏星经后来失传,现存日本书书籍巫女、诚心之受继者篇章中有详细记载:天厨贵人命旺夫,需四象之气有利于丈夫,古代有口诀称朱雀玄武顺阴阳如旺夫需要带橘子石手链这样可以做到顺和阴阳,之后要按照丈夫的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古代称作是青龙白虎避不祥农历3到5月出生的需添加羽心,竹内古河,夕城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青竹丹枫,云月舞鹤,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生的需添加音无响子,云松,五音分金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竹雀,刳舟剡楫,赑屃3个结印。古代人民认为这样天厨贵人命可以化解丈夫的灾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