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写?,第1张

  对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的争议,最初是在几位著名的前辈学者中进行的,其中有余嘉锡和夏承焘先生,还有张政烺和邓广铭先生,各持针锋相对的议论。龚延明先生在《岳飞研究》第2辑《岳飞〈满江红〉词讨论综述》中介绍了相关情况。夏承焘先生最初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认为是明人伪作。此后,夏承焘先生在《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中,则判定此词作者是明朝大将王越,“我认为,这词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后来,此文搜入《月轮山词集》时,改为“如果如我的猜想,这首词的作者是参与这场斗争(按:指对鞑靼作战)或对这场斗争有强烈感受的人,可能会是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他们的身份正和岳飞相同),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龚延明先生未曾提及者,是张政烺先生。在《张政烺文史论集》的《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中指出:“《满江红》词从命意和风格看可能是桑悦的作品。”张政烺先生认为,此词“像是一个失意文人落魄江湖的情调”。

  邓广铭先生曾说,现在《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他曾向夏承焘先生劝说,何必写辨伪的文字。他为此发表了两篇文章,特别是《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还特意搜入《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又编入最近出版的《邓广铭全集》中。

  人们可以对《满江红》词提出一些疑点,但如要断然判定为伪作,只怕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这在邓广铭先生的文章中已作论证。

  但是,以上的争论大致都是针对晚至明代才出现《满江红》词,进行是真是伪的探讨。如果在宋人的记载中确实没有提到岳飞的《满江红》词,也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幸好又有郭光先生的《岳飞集辑注》中的《岳飞的〈满江红〉是赝品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文章见此书第489页),此文无疑是研究岳飞《满江红》词的最重要的新进展。可惜此书流传不广,人们一般不知郭光先生的研究和论证,在此有必要作简单介绍。南宋后期陈郁著《藏一话腴》,使用的是《豫章丛书》本,并将有关文字编入岳飞孙岳珂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此书为岳飞的主要史料)中。但郭光先生则使用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上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卷117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比之《豫章丛书》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

  (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这当然为判明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证据。郭光先生所作的详细考证,在此也不必重复,感兴趣者可找来阅读。此外,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忠义》也有如下一段文字: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髪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雠恨(应为‘胡虏’,乃出自清人篡改)肉,笑谈渇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书。此书卷3辑录的四条岳飞记事全未标明史料出处。但依今存载籍参对,第一条是抄自《朝野遗记》,第二条是抄自《枫窗小牍》卷下,第三条即以上引文,第四条是抄自《说郛》卷18《坦斋笔衡》。今查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谢昭雪表》的前一句与此段引文几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可知上引第三条大致可判定为《鹤林玉露》的另一版本。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在南宋最后一版是端平元年(公元1234)。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自序中所说的写作年代是“淳佑辛亥”,即淳佑十一年(公元1251)。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端平元年之后,自然是反映了在岳珂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成书后的新发现,故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中不载此词,就可以得到解释。

  邓广铭先生早已指出:“我认为,不能因为我们不曾见到,就断言宋元人书中全未出现过这一作品。”他引用了宋人《宾退录》中所载岳飞的绝句,而此诗未曾被《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所录为证。《宾退录》记载,岳飞在新淦县青泥市萧寺题诗说:“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雠。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作者赵与峕说:“今寺废壁亡矣。其孙(按:指岳珂)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既然如今尚得以见到南宋后期有两处记载,《满江红》词确是岳飞所写,便无可疑者。至于此词中引用“贺兰山”,自然只能作为古典文学的典故,诚如邓广铭先生在《辨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在磁州说》中所论证者,“全系泛指”,不须望文生义。

  被编入《全元戏曲》卷11的《岳飞破虏东窗记》,据编者分析,其中有明人修改的痕迹。其第二出岳飞自唱道:“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此段文字明显采自《满江红》词,而加以改编。此后可能是在明朝成化时,姚茂良所撰《精忠记》传奇的第二句也是同样语言,只是将“愁”改为“怨”。由此可知,也不能说元代就必无岳飞《满江红》词的记载,被编入戏曲,证明此词在元代仍应有相当的流传。

  但是,今人已不可能判定《满江红》词的确切创作时间。《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和历史小说《转战湖汉》将此词系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克复襄汉,荣升节度使之后。宋时节度使是军人最重要的虚衔,可以比喻为如今荣获元帅军衔。岳飞决不是官迷,正如袁甫诗中引用南宋百姓的评价:“儿时曾住练江头,长老频频说岳侯: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只寻幽。” 此诗见《蒙斋集》卷20《岳忠武祠》(其二)。这位常胜将军决不会因荣升而沾沾自喜,相反,荣升只能使他更加强烈地关注山河一统的大业,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肩负的重任,今后修远而漫长的征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用以反映他此时的心态,也许是最为恰当的。这是我系于此时的一点臆测,在现代史学研究中,只怕还是允许的。

  岳飞另一阕《小重山》词,从词意判断,《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第981页注认为:“此词当写于绍兴八、九、十或十一年秋,反映岳飞反对降金乞和,有志莫伸之苦闷。”岳飞传记和历史小说《忠贯天日》则系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被捕入狱之前,虽然不可能有十分确切的依据,但大致也是允当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至今流传的岳飞诗文和墨迹也确有伪作,如所谓《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等。当时根本没有文臣张浚北伐,而有劳武将岳飞相送之史实。岳飞称张浚,也只能称张相、张相公或张都督之类,不可能称紫岩先生。如伪造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另有“还我河山”题字,已经传布甚广,其字迹都不是岳珂说祖父所习用的苏东坡体。另从时间上考证,岳飞书所谓《前后出师表》时,也根本不在南阳;而《前后出师表》中居然不避宋钦宗赵桓的“桓”字御讳,这在宋朝臣子,是绝不可能的,故断定为伪作无疑。特别是张政烺先生在《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中作了令人叫绝的考证,说明“还我河山”四字实出民国八年(公元1919)的童世亨《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其伪托固然是出于爱国激情。传世的伪托岳飞之作当然不能不辨。

  中国名茶有哪些

  1西湖龙井

  "茶中之美数龙井",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郊西湖乡龙井村一带。龙井,原名龙泓,传说三国时就已发现此泉;明代掘井抗旱时从井底挖出一龙形大石,于是更名为“龙井”。龙井产茶唐代就有记载,宋代已经闻名。苏东坡品茗诗中“白云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这种茶的形如彩旗的特点。清代,龙井茶尤为乾隆皇帝所赞誉。向有“黄金芽”“无双品”之称。龙井茶因有狮峰、龙井、五云山和虎跑山4个不同产地而有“狮、龙、云、虎”的品种区别。其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龙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这四个特点被称为“四绝”。其叶扁,形如雀舌,光滑、色翠、整齐。特别是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雨前茶”,叶芽更为细嫩,冲泡以后,嫩匀成朵,叶似彩旗,芽形若枪,交相辉映,所以这种茶又叫“旗枪”。其汤色明亮,滋味甘美。鲜嫩的茶芽,在摄氏80度的温度下加工,要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使每片茶叶都能达到“直、平、扁、光”,堪称特种“工艺茶”。

  2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绿茶中的名品,产于太湖洞庭东山和西山。因其形状卷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采制时间又在春天而得名。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品质特点是色泽碧绿,外形紧细、卷曲、白毫多;香气浓郁,滋味醇和;饮时爽口,饮后有回甜感觉。冲泡后,茶汤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不管用滚水或温水冲泡,皆能迅速沉底,即使杯中先冲了水后再放茶叶,茶叶也照样会全部下沉,展叶吐翠。炒制工艺要求高,需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尤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以及润喉、提神明目的功效。

  3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中国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成茶外形细嫩扁曲,多毫有峰,色泽油润光滑;冲泡杯中雾气轻绕顶,滋味醇甜,鲜香持久。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绿茶珍品,因地近黄山而得名。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毛峰在300年前就已著名。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即将其与钱塘龙井相提并论。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制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成功,更加蜚声全国。黄山毛峰茶外形美观,每片长约半寸,尖芽紧偎在嫩叶之中,状若雀舌。尖芽上布满着绒细的白毫,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出微黄。冲泡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茶汁清澈微黄,香气持久,犹若兰惠,醇厚爽口,回味甘甜。茶凉之后,香味犹存,故人称“幸有冷香”。一芽一叶的泡开以后,变成“一枪一旗”,光亮鲜活,有“轻如蝉翼,嫩似莲须”之说。特级黄山毛峰一般都在清明至谷雨间采摘。

  4六安瓜片

  它产于安徽六安地区的齐云山等地,是一种外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味鲜甘美的片形茶。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著名绿茶片茶品种。片茶即全由叶片制成,不带嫩芽和嫩茎的茶叶品种。因其形若瓜子,又主要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区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故名“六安瓜片”。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早在唐代,六安瓜片就已闻名,大诗人李白就有“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之赞语。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誉。明代以前已为贡茶。六安瓜片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甘,并且十分耐泡。六安瓜片中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品质最佳,是瓜片茶中的珍贵品种。

  5君山银针

  它产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岛,色泽鲜绿,香气高爽,滋味醇甜,汤色橙黄,是中国黄茶珍品。

  绿茶精品。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后梁时已列为贡茶,以后历代相袭。它的特点是: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冲泡时可从明亮的杏**茶汤中看到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几番飞舞之后,团聚一起立于杯底。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天内,还规定了9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

  6信阳毛尖

  它产于河南信阳镜内的大别山区。冲泡三四次尚有较浓的熟果香。

  名贵绿茶品种。主要产地在河南信阳县醅深山区的“四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和“两潭”(黑龙潭、白龙潭)。其芽叶细嫩有峰梢,精制后紧细有尖,并有白毫,所以叫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据古籍记载,早在1500多年以前,信阳一带就已生产名茶。唐代时,信阳毛尖已成为当供奉朝廷的贡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8世纪全国有8大茶区,其中淮南茶区就包括皖北和豫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7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著名的“侨销茶”

  8都匀细毛尖

  它产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山区,明代已为"贡茶"。外形纤维披毛,如雪花;条索紧结,如银钩。冲泡时茶叶沉于杯底,绒毛浮游水中,清香持久,醇和回甜。

  产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山区。因其形似鱼钩和雀舌,故又名“鱼钩茶”或“雀舌茶”。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它就已经是向朝廷供奉的“贡茶”了。18世纪末,开始出口外销,享誉中外。都匀细毛尖茶在我国名茶中独具一格,它外形纤细披毛,犹如雪花;条索紧卷,好似银钩。冲泡时,茶芽沉于杯底,白毫浮游水中,汤色嫩绿明亮,品清香馥郁,醇厚回甜。

  9铁观音

  它产于闽南安溪县内,成品茶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泡于杯中"绿叶红镶边",是乌龙茶之上品。

  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乌龙茶中的珍贵品种。一年分四季采制,雨至立夏为春茶,产量占全年的一半,品质最好。安溪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要经过凉青、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铁观音的品饮,目前在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厦门、潮汕一带和台湾,仍沿袭传统的功夫茶品饮方式。陶壶置茶,冲以沸水此时即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有朋自远方来,飨以功夫茶,确是一种表示敬重客人的生活艺术。

  10祁门红茶

  它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著名红茶精品。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及附近地区,简称“祁红”。祁门茶叶,唐代就已出名。据史料记载,这里在清代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而是盛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绿”之称。光绪元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创设茶庄,祁门遂改制红茶,并成为后起之秀。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祁门茶叶条索紧细秀长,汤色红艳明亮,特别是其香气酷似果香,又带兰花香,清鲜而且持久。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调饮。祁门茶区的江西“浮梁工夫红茶”是“祁红”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

  雀舌的品质特点:外形微扁挺秀,形似雀舌,色泽翠绿,银毫披露,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汤色绿亮,叶底嫩绿成朵,内含有效成分丰富。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茶叶含氨基酸3.43%、茶多酚24.73%、水浸出物44.2%、咖啡碱4.07%。

  宁强雀舌”茶产于陕、甘、川三省交界的陕西省宁强县汉江源 水流域,位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是我国北缘菜区。产地山清水秀, 雨沛雾多,湿润温和,茶树生长于山涧沟壑之旁、溪流泉水之间,环境未受工业化污染,是生产有机茶的最佳生态区域,现已成为陕西首家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条研究与发展中心有机茶认证。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优异的茶叶品质,使宁强雀舌成为我国北方茶的典型代表。

  该茶于1997年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质量鉴定。产品面市以来,深受广大消消费者的喜爱,成为馈赠品饮之珍品,主销汉中、关中、广元、陇南等地,远销上海、北京,出口日本。“宁强雀舌”199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荣获“后稷”金像奖,同年被选为国家特需用茶。1997年参加’97中国(北京)国际茶技术和茶文化交流会暨’97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荣获银奖。同年又获陕西省首届名优茶奖。在2002年第十四届西交会上荣获金奖。

  该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不采紫叶、病虫叶、展开叶、对夹叶,不带鳞片、鱼叶、茶蒂、茶果、老叶及其他夹杂物。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培、摇剔四道工序完成。

  1.杀青:每锅投叶量300g,锅温150℃一180℃,炒茶手法采用抓、捂、带、抖,抖、闷结合,炒茶动作由快到慢,要求捞得尽,抖得开,翻得匀。炒至叶色转暗,叶质变软,清香显露时为适度,及时出锅摊凉。

  2.整条做形:锅温60℃--80℃,杀青叶锅后采用轻压拖带,随即轻抖的手法理条做形,反复进行,直至茶条达到挺直、微扁,有刺手感时出锅摊凉。

  3.烘培:用炭火供培,温度60℃、茶叶薄摊于烘笆上,每隔3分钟左右翻一次,翻烘时手势动作须轻匀,烘20分钟左右下烘摊凉,然后再复烘,至足干下烘。

  4.拣剔:手工拣去黄片、茶果及杂物,筛去碎末,最后包装贮存 待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脱疽疔·脚背发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6 脚发·脚背发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62 脚发的诊断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641 湿热下注 6411 症状 6412 辨证分析 6413 治法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64142 中成药 64143 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6421 症状 6422 治法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64232 中成药 64233 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65 脚发的预后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67 关于发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脚背发的穴位 2 治疗脚背发的方剂 3 脚背发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脚背发 1 拼音

jiǎo bèi fā

2 英文参考

phalangeal gantr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yogenic carbuncle of back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脚背发为病证名[1]。有三个义项。

4 脱疽疔·脚背发

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1]。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1]。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出《外科启玄》卷四。指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1]。

6 脚发·脚背发

出《外科活人定本》。即脚发[1]。

脚发为病名[2]。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足发背(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为病证名[3]。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3],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是指生于足背部的发[4]。为急性化脓性疾病[5]。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

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脚发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2]。

脚发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脚发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 血亏损,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62 脚发的诊断

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脚发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

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陷,出脓如污血水。

患肢活动不利。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脚发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叁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叁阴者,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主。

641 湿热下注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11 症状

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2]。如疼痛作脓者,多属湿热下注,预后较好[2]。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641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6413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9我,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宜服仙方活命饮加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2]。

64142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6414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

阳证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叁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若色微赤肿、脓清、久不愈合,属精血亏损。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eficiency fire scorching 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21 症状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6422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宜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随证取用;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2]。

64232 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

6423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阴证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65 脚发的预后

由于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较差,故痈疽发于足背者,消退或成脓均较迟缓,愈合较难[2]。

湿热下注者预后较好[2]。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

阴证患者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67 关于发

发(cellulitis)为病证名[6]。出《刘涓子鬼遗方》。是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4]。“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的名称,因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异[6]。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6]。

《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

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

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详见发条。

7

    我对桃花倾注意象,除诗歌美学,更唯“岛主”二字。 

  《射雕》“五绝”中, 西毒不必多说,南帝向佛,北丐侠义,王重阳修道,少有笔墨。诸绝武功上等量齐观,难分伯仲,都是清一色的“武痴”,而在人物形象的丰满度上,独岛主闪耀文学光芒。

    岛主多才。若要在金庸人物中选一个素质教育的形象代言,则非他莫属。这一点,金庸迷和教育专家想必都不会有异议。稍微盘点一下吧,武学宗师的身份先放一边,他精通音律,擅奏《碧海潮生曲》;谙熟五行,擅布奇门遁甲阵;精研药学,秘制“九花玉露丸”。这几样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已经让人觉得有才得不像样子,再加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天文地理,精微玄奥,文、理、体、艺样样冒尖,简直全面发展得匪夷所思。所以,桃花岛上,决定女儿婚配选择时,他自己出题,自己做考官,自己定考规,不仅因为他是父亲,更因为只有他有能力、有资格、有自信完成综合测试从命题到给分的全过程。后来我们知道,他的这次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结果令人满意。

    岛主重情。因为强记上乘武功,至爱心神耗尽,香消玉殒,留下一生无法抹去的痛,也成为他人生的重要拐点。之前对至高武学的狂热已经化为对亡妻的深深愧疚,从此,每天的主要功课是研究起死回生术,翻阅各种医书古籍,采集各种奇花异草,研制各种灵丹妙药。在现在看来,这些努力显得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但我想,如果不做这些徒劳的事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他必须借助这种消耗完成对负罪感的内心救赎。当然,他到底还是没能让妻子活过来,在完成最后一道程序时,遭到外力破坏,一切努力化为乌有。极度崩溃爆发出的戾气,打得与之齐名的西毒毫无还手之力,惊呼“黄老邪疯了”。那一刻,没人挡得住他。抱着妻子的遗体坐上事先做好的“天长地久船”,同归大海。那一刻,同样没人拦得住他,黄蓉也不能。

    岛主够酷。笛声、面具、青袍和快如闪电的身法,是他出场的风格组合,有一种神秘美学,放在今天,也会迷死一大片。孤高冷傲,比起七贤中的代表人物嵇康,有过之无不及。“生平不喜见外人”“枯木那点微末功夫也配称大师”,两句话就可以速写他的性格气质。七贤有竹林,岛主有桃花岛,而且几乎可以断定,桃花岛肯定有《桃花源记》的文学影射,不只是一个风景存在,更是一种文化朝向。以陶渊明领衔的魏晋名士,提供了最高级的精神坐标和最好的行为参照,他在这里实现了与世俗社会的物理隔离,完成了身为名士精神道场的搭建和价值图景的铺展。

    这个有雪的冬季,多想去桃花岛走走看看。

 

   

译者简介 刘起釪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尚书评述》、《尚书学史》、《尚书源流及传本考》、《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古史续辨》、《顾颉刚先生学述》、《刘起釪经学论集》等书。 林小安 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撰有《殷武丁臣属征伐与行祭考》、《武乙文丁卜辞补正》、《殷墟卜辞字考辨》、《字考释》、《字考辨》、《“韦编三绝”正读》、《中国文字起源之我见》等论文。 裘锡圭 复旦大学教授,著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等书。 李 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奖)、《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吴孙子发微》、《中国方术学》等,并译有《中国古代房内考》,主编《中国兵书名著今译》、《中国方术学》、《中国方术概观》等。 吴树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秦汉文献研究》、《风俗通义校释》、《东观汉记校注》、《二十四史简介》、《黄石公三略译注》、《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汉英对照论语今译》(合著)等书。 吕宗力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博士生,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著有《中国民间诸神》(合著)等书。 王煦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公孙龙指物论诠释》、《目录学研究对象商榷》、《统治阶级道德继承问题》等论文。 冯晓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著有《儒学的“变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世界近代前期的文化与教育》等,主编工具书多种。李解民 中华书局编审,著有《尉缭子注译》、《白话续资治通鉴》(合著)、《文白对照续资治通鉴》(合著)、《白话资治通鉴》(合著)、《文白对照资治通鉴》(合著)、《白话二十五史精选》(合著)、《兵家宝鉴》(合著)等书,撰有《开阡陌辨正》、《云梦秦简所载魏律研究》、《刘氏书录研究》等十几篇论文,点校《檐曝杂记》、《竹叶亭杂记》、《春秋左传诂》、《春秋大事表》等多部古籍。 缪文远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战国策考辨》、《战国策新释》、《七国考订补》等书。 骈宇骞 中华书局编审,著有《简帛文献概述》、《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等书。 盛冬铃 中华书局副编审,著有《六韬注译》、《那兰性德词选》等书,撰有《西周铜器铭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清初第一词人那兰性德》等论文,整理《松窗梦语》、《治世余闻》、《继世纪闻》等古籍。 赵 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华夏衣冠五千年》、《唐代墓志汇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等书。 王文锦 中华书局编审,校点整理《通典》、《周礼正义》等古籍。 阴法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等书,撰有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文化史的论文多篇,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书,与人合作点校《隋书》。 陈久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彝族天文学史》、《天文学简史》、《藏历的原理与实践》、《中国节庆及其起源》、《陈久金集》。校点《中国方术概观》中《式法卷》、《星命卷》。 魏嵩山 复旦大学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与人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撰有《太湖流域开发探源》、《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等论文。蒋非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撰有《算赋制度问题探讨》、《秦汉移民实边政策简论》等论文。 魏连科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顾炎武北方交游考》等论文三十余篇。整理《弇山堂别集》、《玉堂丛语》、《典故纪闻》、《三垣笔记》等多种古籍。 顾 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编审,编有《顾颉刚读书笔记》,撰有《试论“三年丧”起源》等论文。 陈绍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中国宫殿史》(合著)、《中国文明史·秦汉卷》等书,又撰有《百越与匈奴衣食住行之比较研究》、《试论王莽改币》、《汉唐长安规划比较之我见》等论文。 王瑞来 中华书局编辑,撰有《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等论文,点校《鹤林玉露》、《宋宰辅年表校补》等古籍。 谢孝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撰有《略论河东文化与中国文明》、《读王森然先生〈夏后氏大禹评传〉兼论中国古代文明》、《日本佚存汉籍考述》、《盐铁论校注小议》。陈 抗 中华书局编审,与人合著《商周古文字读本》,编有《永乐大典古方志辑佚》、《全唐诗索引》(合编),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今文尚书考证》、《订讹类编》等,曾参加《辞源》修订及《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编写工作。 胡平生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阜阳汉简诗经研究》、《孝经评述》、《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敦煌悬泉汗释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等书。何法周 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韩愈新论》、《侯方域集校笺》(与人合著)、《唐文选》(与人共同主编)、《李贺诗选》(与人合著)等书。 师小平 北京出版社副编审,曾参加过《管子》、《历代题画诗》等书点校工作,著有《聊斋选注》(合作)等书。 李祖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审,与人合著《中国古代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书,主编《中国古代改革家》、《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传》、《中国古代军制史》、《孙子研究新论》等书。 马 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编有《秦汉赋役资料辑录》一书,点校《两汉博闻》,担任《白话资治通鉴》一书副主编。 施 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司马迁研究新论》(合著)、《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维新》等书。 李晓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著有《杂病源流犀烛校注》(合作)一书,发表过多篇中医论文。 段书安 文物出版社编审,撰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合著)一书,曾参加过《管子点校》、《孟子译注》等古籍整理工作。 刘 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区田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北朝胡人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北魏末期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十六国官营手工业初探》等论文。 夏应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东洋编》、《汉文化史纲》(合著)等书,撰有《亚洲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其向西太平洋地区的传播》、《论唐代初期中日韩关系》等多篇论文。 杨世钰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云南省志·地理志·云南省建置沿革》等书,撰有《南诏的统治制度及其特点》、《孟子名本思想浅议》等论文,主编《大理丛书》。 谢桂荣 河南大学研究馆员,撰有《侯方域年谱》、《范仲淹师承问题考辨》、《〈文苑英华〉〈唐文粹〉相互关系考》等论文。 余太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哒史研究》、《塞种史研究》等书。 刘宗汉 中华书局编审,撰有《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经脉书研究之一——从帛书经脉书论内经经脉走向体系的二元性》、《方彝考释》、《比堂忻布新考》等论文多篇。

相关记载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鹊桥仙”是词里很美丽的一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前我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有个话剧里有几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鹏所作的《鹊相会》: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织女两星每年七夕渡河相会一次,许多妇女还在那一夜向织女乞巧。很可惜,科学告诉我们: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而已。近年来,天文学的进步,使我们对这个恒星,对其他的恒星和银河中,都认识得比从前清楚得多。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用大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来。牛郎织女两星虽然不是绝对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丝毫,当然更谈不到“渡河”。每年七夕,还是一在河之东,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兴叹。科学的进步竟打碎了他们的美梦,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虚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云债难酬。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远好些,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我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内容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想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科学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会吗?

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

什么意思呢?很显然,这里分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人养玉,表示人对玉的加工、鉴赏、收藏等。

而第二层意思是指玉对人的影响意义,比如对身体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在精神层面上,玉还可以陶冶情操,怡情养性等。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01 人养玉

客观上说,玉就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物质,本身并无价值,只是人类给它赋予了价值。玉被人类发现,被重视,被当成财富,甚至被视为高于财富的“珍宝”,这都是人类对玉的一种欣赏。

“人养玉”,意思很显然,就是指人对玉的发现,对玉的欣赏,对玉的加工,对玉的保养,对玉的收藏,品鉴等。

玉雕刻的大白菜

当然,看似简单,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人养玉,因为这同样是有要求的。

比如要想做到人养玉,就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对万事万物的关爱之心。因为没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玉就永远只能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而拥有了玉,同时又需要人具有对玉的关爱、呵护之心,因为玉需要打磨,设计,雕刻,保养,没有爱心和耐心就无法让玉愈显温润、美好。

雕刻玉流程 南京博物院模型

02 玉养人

关于人与玉的关系,我们经常用“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来概括。

不过,对于“玉养人”说法有人会质疑:不过就是一块饰物,一块“石头”而已,玉真的能养人?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这其中的那些讲究。

①养生保健

其实,关于玉养人的说法,早在古代就有了,而不是现代商家们做广告打造出来的一个“卖点”噱头。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记载写道: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众所周知,《本草纲目》是一本中医典籍,在古代一直被视为是经典,所以关于玉养人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古人认为,玉代表的是阴阳二气的结合纯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