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典氏与伏羲是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1收藏

少典氏与伏羲是什么关系?,第1张

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所以按《帝系谱》记载,伏羲取了少典氏为妃。

少典,也称有蟜氏,《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其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主要活动于今中原一带。

《帝系谱》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生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公孙勗,以公孙勗嗣少典国君,世为少典氏。

扩展资料: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以伏羲时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万物。

参考资料:

-少典

-伏羲

潢川按照“生态乡村、和谐潢川、文化祖地”的整体开发思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着力打造为豫东南区域性文化休闲胜地。

潢川古迹有:隆古乡的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黄国故城遗址和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张集乡的霸王台,望河楼藏有唐画家吴道子墨迹石刻观音像、书画家虞州南亲笔“攀龙附凤”碑刻等。革命纪念地有成立于1926年的中共潢川特别支部旧址,1928年中共豫东南特委旧址,1931年潢川苏维埃政府旧址,团中央干校旧址等。

潢川古为光国。《光州志·点校本》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为姓一十有二,其结姓分国,见之于古籍者,一曰光。”《国名纪》云:“《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是也。”《禹贡》载:“为扬州之域,三代因之,春秋时为黄国。”

春秋时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故里。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地入楚。 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在历史上不过是一个势力不大的弹丸小邦。两周之际,随着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黄国与随国(在今随州)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十三州志》云:黄不事楚,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正是黄国的大意以及黄、随的抵制惹恼了楚国,最终导致“鲁僖公十二年,楚灭之。”因而今潢川在战国时期属楚。

秦并诸侯,分全国为36郡,今潢川地属九江郡。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弋阳县,隶汝南郡。 东汉初(公元26年)改弋阳为弋阳侯国,仍隶汝南郡。

三国时黄国故城期,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阳郡辖弋阳、期思、安丰3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蛮民居地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边城、史水、开化7县,均隶弋阳郡;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八年(464年)省光城左郡为县,仍隶弋阳郡;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阳郡领弋阳、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舆5县;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阳郡属北魏,只领弋阳1县;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弋阳县归属北齐;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省北弋阳入南弋阳,更名定城县,治今潢川南城;陈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阳郡为淮南郡,省定城为郡治。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较多时期内以淮河为界,北朝占据淮北,南朝占据淮南(光州位于淮南)。各朝或为安置流亡人口而侨置州县,或为招纳士族而虚设官衔,州郡越变越小,县越来越多,甚至有名无实,直至隋朝才渐趋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梁设置的光州,尽管后来名称多变,却是唐至清代都比较稳定的地方政权。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淮南郡,复置定城县,仍隶弋阳郡。

唐代光州属淮南道。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以定城为弦州,领定城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复光州,属淮南道,领定城、殷城(今商城)、光山、乐安、固始5县。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州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隶淮南道;弦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光州为弋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隶淮南道。

五代十国期间:五代十国时期,光州辖县仍旧与唐相同。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光州归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属吴国;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隶南唐;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归后周。

两宋时期光州均隶属淮南西路。 太宗至道二年(997年)领定城、固始、仙居(南宋时省入光山县)、光山4县,原殷城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光州隶淮南西路;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升为光山军,不久又属光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为避金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州,定城均为州郡治;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兵乱,光州徙治金刚台。

元代,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讨司,十二年光州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划归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光州改为汝宁府,领定城、光山、固始3县。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为光州治,四年光州改属中部临濠府(治今安徽省凤阳县),十三年仍属汝宁府,原定城县省去,由光州管实土;光州管辖范围扩大到息县。州领三县:固始、光山、息县;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固始置商城,隶光州,光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

清代,初期光州领属沿袭明治,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仍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设道,光州改为豫南道(民国三年改为汝阳道),州治更名潢川。光州下辖光山县(今光山县、新县),固始县(今固始县、淮滨县南部),商城县,息县(今息县、淮滨县西部)。民国十七年,为第三行政区治所,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正阳八县;民国二十一年,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经扶县(今新县)八县。

1949年1月31日 潢川解放,设潢川专区,辖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淮滨、新县七县。1952年,潢川及其辖县并入信阳地区。2005年,列为省扩权县。2009年,列为第三批省直管县(财政直管,完全享受省辖市的经济和部分社会权限)。2010年6月12日,信阳市成立了常务副市长领衔的“潢光一体化”领导小组,指导两县一体化进程。

是的,河洛语是唐宋之前中国的通用语。

闽南话来自中原河洛地区,又称河洛语,堪称古代中国的普通话

闽南话就是泉、漳、厦、台等地闽南族群的母语,当然广义上潮汕话也应该被归到同一语系中。"离乡不离腔",谨守祖训,和先辈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语言带到闽地一样,闽南人移居到哪里就把闽南话带到哪里,漳泉两地的闽南人同样把闽南话带到了台湾。

宝岛台湾的闽南话的主流腔调就是漳州与泉州两地腔调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结果(这和相对后开发地区厦门岛的闽南话由泉州腔与漳州腔大致对半混合的结果非常非常地类似。

通晓三地口音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比对比对),同样地,闽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时将闽南话带到了浙江温州、台州、海南和海外东南亚等地。

扩展资料:

河洛话历史: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称之为“河洛话”或“福佬话”。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闽南方言的形成时间,至今学者们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见端倪。

根据史书记载,北方的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灾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北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汉语,为闽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不能排除当时闽地土著语言(古越语)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不管是从当时汉人人数上的优势看,还是从闽南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跟本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

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虽然也吸收了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从现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后形成的无疑是以中原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虽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样。据初步统计,语音方面(声调只计调类,不计调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词汇方面,有人选择了2500个常用词语做比较(不考虑语音形式,只从词源角度比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厦三地的人们口语交际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河洛话

潢川按照“生态乡村、和谐潢川、文化祖地”的整体开发思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着力打造为豫东南区域性文化休闲胜地。

潢川古迹有:隆古乡的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黄国故城遗址和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张集乡的霸王台,望河楼藏有唐画家吴道子墨迹石刻观音像、书画家虞州南亲笔“攀龙附凤”碑刻等。革命纪念地有成立于1926年的中共潢川特别支部旧址,1928年中共豫东南特委旧址,1931年潢川苏维埃政府旧址,团中央干校旧址等。 黄国故城遗址 弋阳古镇 三义观 铁旗杆 小南海文化旅游区 黄湖农场人文生态区 望河楼 熊翀墓 春申君衣冠冢 双柳树·洪山寨旅游区 傅店·里棚·陈大寨旅游观光园 中共豫东南特委旧址 中共潢川特别支部旧址 潢川苏维埃政府旧址 团干校旧址 黄湖胡耀邦故居 黄国博物馆 黄姓广场  

光州十景

1982年7月在原文庙遗址发现《光州十景》石刻一块,由县文化馆收藏。宽88厘米,长30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雕刻。书写工整,刀工秀丽。光州十景即弋山西峙、淮水东环、七里清泉、五龙乔阜、萧山故庙、霸王荒台、伯伦石冢、春申遗宅、聚仙邃阁、文笔层峦。每景有七律诗1首。诗为光州训导何兆渤据志书所载名胜的咏景之作。“十景”多洇沉不彰,但尚可诗中见画,窥见当时光州名胜古景的概貌。

潢川古为光国。《光州志·点校本》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为姓一十有二,其结姓分国,见之于古籍者,一曰光。”《国名纪》云:“《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是也。”《禹贡》载:“为扬州之域,三代因之,春秋时为黄国。” 春秋时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故里。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地入楚。 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在历史上不过是一个势力不大的弹丸小邦。两周之际,随着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黄国与随国(在今随州)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十三州志》云:黄不事楚,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正是黄国的大意以及黄、随的抵制惹恼了楚国,最终导致“鲁僖公十二年,楚灭之。”因而今潢川在战国时期属楚。潢川回忆 光州历史潢川回忆 光州历史(52张)秦并诸侯,分全国为36郡,初属九江郡,后属衡山郡,置弋阳县,治在今黄国故城,为潢川设县之始。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弋阳县隶汝南郡。 东汉初(公元26年)改弋阳为弋阳侯国,仍隶汝南郡。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分汝南、江夏两郡地置弋阳郡,郡治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弋阳县为郡治,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4县,隶豫州,始系郡、县同治。 西晋初改弋阳郡为弋阳国,治所在弋阳县,永嘉(307—312年)后移置。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阳郡辖弋阳、期思、安丰3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蛮民居地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边城、史水、开化7县,均隶弋阳郡;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八年(464年)省光城左郡为县,仍隶弋阳郡;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阳郡领弋阳、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舆5县;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阳郡属北魏,只领弋阳1县;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弋阳县归属北齐,定城后齐置南郢州,后废入南、北二弋阳县;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省北弋阳入南弋阳,更名定城县,治今潢川南城;陈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阳郡为淮南郡,省定城为郡治。 宋代淮南西路光州宋代淮南西路光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复置定城县,仍为弋阳郡治, 统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思、乐安6县,隶扬州。

嬴姓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皞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皞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又称为"皇娥"。《春秋元命苞》-上记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有的书又作"稚华之渚",即今河北盐山东南),女节梦中幻觉到这颗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而《拾遗记》上却更有一段富于神奇色彩的记载: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沧茫之浦时,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绝俗的神童,自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来到沧茫水边,与皇娥相遇,竟一见钟情,从此与她嬉戏宴游,乐而忘归。经过一段浪漫时间,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一位圣子,取名叫挚,为了纪念皇娥与帝子穷桑相爱,便又给他取名穷桑氏,亦叫桑丘氏,这就是嬴姓的原始远祖少昊。

  少昊长大后,成为氏族首领。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氏族壮大,少昊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迁都曲阜。当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凤从五方(东、西、南、北、中)飞集于帝庭。少昊氏认为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以鸟来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少昊最大的功绩是测量天象,制定历法。他的部落设置有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有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五种之多。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路史·后记》),又把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都是源于此。少昊又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作乐曰《九渊》。”《帝王世纪》说,少昊一直当了一百年东夷部落联盟领袖后才去世。

  少昊去世后,戎夏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有的氏族沿着黄河继续西迁到黄土高原,少昊凤鸟氏族则迁到更远的陕西云阳一带。正因为如此,少昊虽为东夷,但《帝王世纪》和《遁甲开山图》等典籍都说帝少昊死葬云阳。《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于少昊氏族西迁,少昊逝后,被尊为西方天神,叫"西皇"。

  确切地说嬴姓始祖是伯益,司马迁《史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伯益之父是禹以最贤之皋陶,打算将自己的帝位让给他,不巧他病逝。皋陶死后,"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继承了燕鸟图腾,仍以偃为姓。皋陶的长子名伯益,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嬴。《帝王世纪》说:"伯翳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伯翳即伯益,舜帝赐他为嬴姓,只是命他继承了少皞氏担任嬴姓部落的首领。并非嬴姓自伯益时才开始有。这样,从皋陶父子时始,嬴与偃两姓分开,而变成了凤凰家族的两大系统。偃姓奉皋陶为祖,他的后裔主要向南发展;嬴姓则奉伯益为祖,他的后裔主要留在山东,或南行淮水,或向西迁。

  伯益因对社会的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举伯益为戎夏--东夷部落联盟的领袖,让伯益当禹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的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葛系承嬴氏

  葛姓,《风俗通》记载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如果葛天

氏确有其人,则我国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算起来资格

是够老的了。

  现在就算把有关葛天氏的传说当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却也

跟我国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样,是有确实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

略》上记载说:“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

  我国的古籍上,关于葛伯的记载相当不少,譬如《书经》的“仲

虺之诰“曾说到:“葛伯仇饷”。“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汤居

毫,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由此可见,

“葛”的确是3000多年以前曾经独霸一方的一个诸侯,是由颛顼的嬴

姓后代所建立,他们跟后来灭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汤是“芳邻”,拥有

今河南省蔡丘县东北的一片地方,后来,他们的子孙也“以国为氏”,

统统都姓了葛,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

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尽管关

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说法不尽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国群姓之中

的“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我国南方的葛姓,来源与北方不同,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

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关于江南葛姓的姓源,《姓氏考略》上的

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

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

望出梁国。”

  由此可见,江南葛姓人士,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洪

姓所分支出去的,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

以跟传自夏诸侯葛伯的北方葛氏,应该没有十分接近的关系。

  在我国民间,为人所熟悉的葛姓名人相当不少,而其中似乎又以

“太极仙翁”葛玄以下的一系列“神仙人物”,最为老幼咸知。

  除了上述位列仙班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葛姓也出了不少杰出

的人物,尤其是宋一代,更是人才辈出,葛泌、葛书思、及葛胜仲等,

都分别在各方面表现优异。

  葛泌在宋光宗的绍熙年间拜相。葛书思是出名的孝子。葛胜仲则

是湖州治律极严的知府。

  清朝道光年间的浙江山阴人士葛云飞,更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

当时,鸦片战争初起,在英国人第二次攻陷定海的时候,葛云飞表现

了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据说,当时来犯的英国船有29艘,英国兵

有20000多人,而葛云飞的手下只有200余人,可是却士气如虹,以大

刀对付他们的洋枪洋炮,结果是力战而殁,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却

已永垂不朽。

秦孝公

姓名 嬴渠梁

谥号 孝公

陵墓 弟圉

政权 秦国

在世 前381年—前338年

在位 前361年─前338年

年号 无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即位时正值21岁,当时除秦国外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而处于西垂的秦国被中原诸侯冷落。于秦孝公即位之初就求贤招兵,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他重用卫人公孙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使国势日渐强盛。

十二年(前350年),秦孝公迁都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进行变法,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

前任:

父秦献公 秦国君主

前361年—前338年 继任:

子秦惠文王

秦国君主

1 非子 2 秦侯 3 公伯 4 秦仲 5 秦庄公 6 秦襄公 7 秦文公 秦静公(未即位) 8 秦宪公 9 秦出子

10 秦武公 11 秦德公 12 秦宣公 13 秦成公 14 秦穆公 15 秦康公 16 秦共公 17 秦桓公 18 秦景公 19 秦哀公

秦夷公(未即位) 20 秦惠公(春秋) 21 秦悼公 22 秦厉共公 23 秦躁公 24 秦怀公 25 秦灵公 26 秦简公 27 秦惠公(战国) 28 秦出公

29 秦献公 30 秦孝公 31 秦惠文王 32 秦武王 33 秦昭襄王 34 秦孝文王 35 秦庄襄王 36 秦始皇

始皇帝的家世 ——秦与嬴氏一脉

若论始皇帝,不得不说其显赫的家世。因为我们可以从嬴氏一脉的发展来发现先秦的历史,也了解始皇帝继位前嬴氏与秦的风雨历程。从其祖先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秦史与嬴氏家族史。

考嬴氏一脉起源,因为资料短缺,后世一般以史记为准,本文自然也不例外。从太史公的记载里,嬴氏起源是与神话挂钩的,中华文明史由于姬周之前极其空白,后世之人一般只凭点滴的口传加上合理的想像来完成的,也可以说姬周之前中华文明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真正的历史。尽管商之后纪已有比较系统的叙述,但就其真实性来说,至今未敢下定论,这也是困扰当今我国史学家的长久难题。

据史记载,秦之祖先是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之后,女修织布时吞燕卵而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助禹治水有功,受禹在舜前褒扬,帝舜喜之,与其言:费呀,是你赞助禹取得成功,我要赐你黑色的旗旒,你的后世子孙将繁多兴旺。因此又把姚姓的美女赐其为妻。后来舜又让其驯养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就是柏翳。舜因其功复赐姓为嬴。这就是史载之嬴氏起源。后世嬴姓以柏翳为先祖,应该是比较现实的。毕竟女修吞燕蛋而生子之说,史无实据,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史既无考,也权作真实喽。

自柏翳后,史多有实载,太史公也系统的梳理出了嬴氏一系的脉络图。大费生二子,一叫大廉,即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即费氏。自此赢氏分成了二个支系。费氏的玄孙叫费昌,其儿孙有些住在中国,有些住在夷狄。费昌生在夏桀之时,曾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在鸣条打败桀,建有军功。由于后世无显赫之伟绩,所以柏翳此一支系从此淡出政治舞台,史也少有记载了。而相对于费氏一系,大廉一系则辉煌许多,因为后来秦就是出于此系。

大廉一系由大廉玄孙中衍开始辉煌,帝太戊因为听说中衍长着鸟的身子却能说人话,便卜问让其驾车吉凶,卜出吉,便召中衍来驾车并赐女为妻。自太戊后,中衍后代因世世辅商有功,所以嬴姓有不少显名于世,终于成为诸侯的。

中衍生中来,中来虽有功绩,却未大显。中来生蜚廉。蜚廉复有子恶来,季胜,恶来革。后恶来因助商纣被周武王伐纣时所杀,此系断也。而另二系季胜与恶来革却在日后兴旺。

季胜系历孟增(宅皋狼)、衡父、而至造父。嬴氏一族由造父兴。造你善驾车而得宠于周缪王,经常得以伴周缪王出游,可谓近身之侍。但造父兴盛,也缘自于一次意外。时逢周缪王出游,恰遇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驾车,长驱疾驰,一日千里,赶回周地来平定了叛乱,缪王感其功,封赵城与造父,造父一族自此称为赵氏。由此可见,赵姓出自于嬴氏。千年后赵宋百家姓以赵为尊,固然有赵宋姓赵的关系,难道也就没有赵姓出自嬴氏,为皇姓第一姓之因乎。当然此仅是猜测,只为读者一笑罢了。

再说恶来革,其系才是真正的秦嬴,因为秦就始于此系。恶来革早死,但有子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因受造父之宠,承赵城名而姓赵氏。

非子住在犬丘,因为也喜欢养马与各牲畜,所以也擅长养殖它们,犬丘人告于周孝王,孝王便命他养马,由于他养的好,孝王便想立他为大骆的嫡子。可大骆之妻是申侯的女儿,她生的儿子成已立为嫡子。自然也就受到了申侯的抵制。因为当时的嫡子是可以拥有父亲的全部财产与土地的,所以嫡子之争自然很是激烈,由此也引出了申侯与孝王言,大意是从前我们的祖先是郦山之女,是戎胥轩的的妻子,生了中来,中来由于亲戚关系而归附于周,保守西垂,西垂因此才和睦。现在我女儿又嫁给大骆为妻,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骆再次通婚,西戎才全部归顺,您才得以为王,请您再三考虑。申侯这番软中带硬的话,让孝王只能选择退让。孝王大意说:从前伯翳为舜掌管牲畜而获得封地,被赐姓为嬴氏。现在他的后代为我养马,我也要分封国土给他,于是孝王将非子封于秦,让他重接嬴氏的祀统,号称秦嬴。孝王这种既不得罪申侯又圆了自已心愿的做法,让秦完成了最初的成形,秦自此而生,只是封地与后来的秦相比相差千万倍罢了。但秦嬴一脉自此真正有了自已的立足之根,秦国也可以说是由此开始。

纵观秦嬴家世,好像每一次发迹都与牲畜有关。柏翳因此而得姓,造父因此而获赵地赵姓,非子更是因此而得秦地,图日后子孙一统中华,可见秦嬴一脉,皆因牲畜而成也。此是天意还是人为使然,是巧合还是必然,就见仁见智了。但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秦嬴兴旺是靠养的一手好牲畜得来的。

至此秦嬴一脉总算理出了头绪,其后的秦嬴传世,历史都具备了相当齐全的资料,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累叙了。而只挑几位对以后建立大秦王朝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嬴氏君主加以叙述。因为他们都是后来统一六国的大秦国奠基人。

秦仲,秦嬴孙公伯之子。周宣王时被任命为大夫,讨伐西戎,结果死于戎。此是秦嬴家族第一位在封疆后付出生命代价的君主。

庄公,秦仲长子,父死继位。周宣王时王给兵七千,征伐西戎,击溃西戎,周宣王把土地重新给予秦仲的后代,连同其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封为西垂大夫,这是秦国第一次扩大了封地面积。

襄公,庄公之子,因庄公长子世父为报祖父仇而无意为君让位与其。周幽王时犬戎与申侯伐周,周幽王死,秦襄公出兵救援周王室有功。周平王正式册封秦襄公为诸候,也就是说秦由封地上升为国,这可以说是秦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成为了真正的国。秦襄公不但获得周平王封的诸侯称号,而且还同时获得了周平王特许的歧以西地区,又一次扩大了领土。其时周王室已衰,已无力从西戎手里夺回岐、丰之地。所以周平王与襄公说:戎人无道,强占我歧、丰之地,秦若能赶走西戎,即可拥有歧,丰之地。并立以盟誓。无力之地,赐之何妨,只是成全了秦国。襄公从此正式立国,秦国才成了真正的国,开始与诸侯互派使节了。襄公后来伐西戎至歧,死。

文公,襄公子。在研、渭水交会处营筑城邑,设赖畴(音)为都。十三年设史官记事,人民越来越开化。十六年,文公败西戎,获歧之地,守之。而将歧东之地献回给周。十九年获陈宝。文公四十八年死。

秦缪公,秦成公之弟。秦时在其手中初定大国地位。他设计用五张黑羔皮换来虞国亡国大夫百里奚,奚引褰叔同治秦政,秦国一片清平昌盛。缪公十四年,秦与当时大国晋国大战,结果秦俘晋君夷吾,欲杀之祭天,后因周天子求情而放,晋献晋河之地。经此一战,诸侯无敢轻秦之强也。谬公二十年,秦灭梁,芮二国,疆域进一步扩大。二十五,缪公与当时霸主晋文公救周,并送周襄王回国,杀叛乱的周襄王弟王子带。无形中又提高了秦在诸侯中的地位。三十四年,缪公设计夺戎王使者智士由余。三十六年,秦伐晋获崤山大捷,使关东诸侯震惊。三十七年,秦用由余之计讨伐戎王,灭十二国。开拓了方圆千里之地,称霸西戎。三十九年,缪公死。秦在缪公手里真正打下了大国的基础。

秦孝公,献公之子。秦自缪公后陷入平庸。秦因地处西僻,少与中原来往,所以往往为中原诸国鄙视。孝公继位后,接受卫鞅变法,变更法制,整饬刑罚,对内提倡农业,对外严明赏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从此秦国进入了兴盛时期,国力因此得到了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秦接受变法后,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进一步解放的生产力,无疑对秦国的经济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八年与魏一战,秦胜,获魏之安邑。十二年,建咸阳城,迁都咸阳。并合小乡为县,减少了行政机构,全国共设四十一县。并把领土扩大到洛水以东。十九年,周天子承认孝公为霸,二十年,诸侯皆来朝见,会盟于逢泽,并朝见天子。

秦昭襄王,武王之子。秦自孝公后经惠王、武王励精图治,无论在经济实力上还是武力上及疆域上,远非关东六国可比。自襄公即位,秦国可以说是在不断的征战中渡过的,秦在襄公时期不停的打击韩、赵、魏、楚诸国,不但大量的杀伤对方的军力,而且还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可以说,襄公时期就为后来的始皇帝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年的征战,让被打击国不堪重负,国力可谓达到奄奄一息。襄公五十一年,秦武力达到了极致,灭西周,西周王来投降叩头认罪,并献出他的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万。秦放周君,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东周,周的宝器九鼎被搬到秦国,这意味着,周亡。五十三年,秦因魏王归顺来见最晚,起兵伐之,占吴城,魏国交出国家政权。五十六年襄王死,韩王穿上孝服来吊唁祭悼,可见襄王威风,秦之强大。余威尚且如此,关东六国怎能不亡。

庄襄王元年时,秦再灭东周,周王朝至此终结。庄襄王即位三年,但在吕不韦的统筹下,秦进一步打击了河东三国韩、赵、魏,为后来的始皇帝摧枯拉朽具备了条件。庄襄王三年五月死。

秦王嬴政立,其时年仅十三岁。

自秦王赢政上溯,秦自孝公变法图强,历孝公,惠王、武王、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世,秦国国力已远超关东六国的总和,可以说始皇帝统一六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嬴政,他在他祖先的努力下,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丰功伟业,只是由他完成罢了。

秦的祖先出自嬴姓,其后世子孙由于屡受历朝分封,都以封国为姓,所以日后的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都是出自嬴氏。秦因其祖先造父封于赵城,也称为赵氏。

这就是秦始皇帝的家世与嬴氏一脉的来源图,读者通过以上的文字,相信会对始皇帝统一六国与其祖先的伟业有个全面的了解,这对思考下面关于关于始皇帝功过的评叙,起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

秦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史所谓的秦朝,一般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期间的秦王朝,仅仅只有十五年的历史。然而,从一个古老的部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秦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

秦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女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①]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秦部族的图腾是“玄鸟”(燕子)。和殷人一样,秦人的先祖最初活动在我国的东方。

从大业开始,秦人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拥有了自己的姓氏。“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②]因为协助禹治水有功,大业受到舜的嘉奖,还被赐姓。“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③]

夏王朝建立之前,嬴氏部族已经和中原地区的部族有所接触。由于和商部族的祖先为近族,嬴氏部族和商部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夏朝末年,嬴氏部族参加了商灭夏的战争。“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商王朝建立以后,嬴氏部族不仅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重视,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在商朝末年,嬴氏部族依然坚定地维护纣王的统治。“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蜚廉最后遂葬于霍太山。周人灭商以后,嬴氏部族随之也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然而,嬴氏部族并不甘心,并且参加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据《逸舟书·作雒解》云:“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这里的“盈”就是赢,即嬴氏部族。

周公姬旦帅军平定了叛乱之后,除了大量杀戮之外,还将剩下的部族予以分割,并且强制从原先的住地迁走。嬴氏部族的一部分被迁到黄、淮一带,他们后来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小国,到春秋时期还在活动。另一部分在被集体从东方迁到西方。原来在殷商的西部边陲也活动着嬴氏部族的一部分。因为西周占据了殷人的统治地区,他们已经被赶到更家遥远的西部边陲。这时又有从东方迁来的部分赢姓氏族,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西周边陲最大的一股嬴氏部族。他们被迫踏上了那遥远的荒凉的黄土高原。随着周王朝的边境越扩越大,嬴氏部族也就被迫越走越西。

在周孝王时,嬴氏部族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被迫西迁以后,嬴氏部族一直过着游牧生活。蜚廉之子曰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④]这里的“犬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汧、渭之间”位于今天陕西省扶风县和眉县一带。周孝王对非子的表现比较满意。他发布命令:“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⑤]周孝王把一个叫“秦”的地方赐给非子作为附庸,并且允许他在此兴建城市。“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里的“秦”,位于今天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秦亭乡一带。从此,嬴氏部族正式结束了长期的游牧生活,大约已有数万人众,开始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西周王朝统治的衰落,周围的一些方国也开始加强了对周王室的反抗和进攻,其中对周王室威胁最大的玁狁为首的戎狄部落。他们在关中地区抢掠,甚至经常威胁到国都的安全。因为戎狄的侵扰,周王室不得不向秦嬴求救。因此嬴氏部族地位也逐渐提高。“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⑥] 然而,秦仲讨伐西戎的战事并不顺利。“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⑦]秦仲去世后,周宣王又召秦仲的长子庄公昆弟无人领兵7000同西戎作战,并且取得胜利,夺回了被西戎占领的土地。“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⑧]此后,嬴氏部族更加卖力地与戎族作战。庄公的长子世父发誓:“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他主动将太子的位子让给弟弟襄公,自己带兵讨伐西戎。然而,战绩并不理想。“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馀,复归世父。”为了应对戎狄的入侵,“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借以分化戎人,另一方面,迁都汧邑。

这时秦的崛起也引起了有些东方统治者的注意。公元前773年(秦襄公五年),司徒郑桓公问史伯:“姜、赢其孰兴?”史伯回答:“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赢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⑨]史伯把秦与齐相提并论,可见这时的秦已经和戎狄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戎狄大举进攻,周幽王召集诸侯救援,但是无人响应。[⑩]“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只有秦襄公率兵救援,作战甚力,有功。幽王死后,平王即位。为了躲避戎狄的锋芒,平王决定将国都迁往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在迁都过程中,秦襄公又率领军队参加了护送。因此,周平王就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将“岐以西”的土地赐给他。然而,周平王分封给秦襄公的土地在已经脱离周的有效控制。“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从此,秦的政治地位从西垂大夫而上升为诸侯,正式开始立国建政。作为周天子加封的诸侯国,秦国可以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但是秦国面临的生存环境却异常险恶。在秦的封疆内,几乎布满了戎狄。他们长期以来就是以富庶的关中地区作为目标,或者掠夺或者骚扰。

这是秦国历史的开端。

尽管这时的秦国已经成为周天子正式分封的众多诸侯国的一员了,但是它和其他诸侯国之间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差别。这就是他没有真正得到其他诸侯国在分封之际就能够拥有的封地,而只是周天子的一张政治支票。只有把这些戎狄驱赶出去,秦国才能把周平王开除的政治支票变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