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第1张

朱自清散文全集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南京

潭柘寺 戒坛寺 《忆》跋 《山野掇拾》 《子恺漫画》代序 《燕知草》序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西行通讯 南行杂记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悼王善瑾君 白马湖 赠言 春 哀互生 论说话的多少

买书 松堂游记 初到清华记 绥行纪略 蒙自杂记 北平沦陷那一天

这一天 重庆一瞥 新中国在望中 外东消夏录 重庆行记 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我是扬州人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刘云波女医师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文物·旧书·毛笔

序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阿河 哀韦杰三君

飘零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梅花》后记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海行杂记 南行通信 悼何一公君①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哪里走 执政府大屠杀记 春晖的一月

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回来杂记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父母的责任 憎

说话 沉默 撩天儿 如面谈 人话 论废话

很好 是喽嘛 不知道 话中有鬼 正义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青年 论东西

1、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

《朝花夕拾》

3、文学论著:

《中国小说史略》

4、散文诗集:

《野草》

5、论文集:

《门外文谈》

6、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扩展资料

鲁迅的文学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鲁迅

1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轻看,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2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天死。

不阔的傻子种种实在昨日死。

3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鼾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4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5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6 要自杀的人,也会怕大海的江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烂。

但遇到澄静的清池,凉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杀了。

(1)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迅

(2)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3)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4)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5)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6)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8)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9)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10)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1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12)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13)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14)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15)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16)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17)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18)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

(19)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

(20)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21)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2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3)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我最欣赏的是这一条 “最高的蔑视是无言,连眼珠都不转过去——我在这里说也是多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文集作品目录:

鲁迅简介 鲁迅先生年谱

鲁迅相关照片

鲁迅文集作品目录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彷徨

·呐喊 ·野草 ·

杂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花边文学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 ·三闲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 ·汉文学史纲要 ·文序跋集

·中国小说史略 ·关于鲁迅 ·近访鲁迅博物馆

·李泽厚论鲁迅 ·鲁迅研究现状 ·鲁迅与**

·鲁迅与朱安 ·鲁迅诗集 ·阿金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在文体学上,“杂文”概念相当复杂。不同时代、不同论者对于杂文的文体内涵、分类与归属的理解都有所不同,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而且在文体分类学上,对主流文体与非主流文体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往往漂移不定。这些因素都促使“杂文”成为古代文体分类学中最为复杂多变的文体之一。

魏晋以至唐代,“杂文”一词曾用来泛指各种文章者,其含义与“文章”没有太大的差异。这种情况不太为人所注意。古代的“文”本身就有文采相杂的意思。《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韩康伯注:“刚柔交错,玄黄错杂。”《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另一方面,“杂”,也指各种色彩的相互配搭。《说文》云:“杂,五采相合也。”任何事情,都是由不同要素组合(杂)而成的。明谢肇淛《〈五杂俎〉序》:“五行杂而成时,五色杂而成章,五声杂而成乐,五味杂而成食。”从这个意义来看,“杂文”便可用以指代有文采之文章。“杂文”之义与文章、辞章意义相近。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看,“杂文”这个概念的运用已相当普遍了。如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余所著外篇及杂文二百余卷,足以寄意于后代,不复须此。”这里仅提所著杂文而不及其他文体,此杂文或有泛指各体文章之义。《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武帝杂文集》九卷、《梁代杂文》三卷,未详其义,但很可能就是指各体文章。更重要而且可靠的例子是,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纂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中的“杂文”分类。该书从卷五十五至五十八为杂文部,收录:经典、谈讲、读书、史传、集序、诗、赋、七、连珠、书、檄、移、纸、笔、砚等内容,可见《艺文类聚》的“杂文”主要是指含诗赋在内的各体文章,或者更简要地说,杂文即文章。这应该是继承了南朝以来的文体分类学的某些传统。当然,《艺文类聚》“杂文部”中如经典、谈讲、书、笔、砚等内容不能等于文章文体,但也与各体文章写作有密切关联。更准确地说,《艺文类聚》“杂文部”是以文章文体为中心,又包括了与之相关的言辞与书籍、书写。到了唐代,这种杂文即文章的内涵仍被官方所沿用。唐代的科举主要分为三部分:明经、进士与制科。进士科考试设有“杂文”项目,是对试策的补充,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文章才华。它所包括的文体是诗、赋,或者颂、论。《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颂、论,而题目多为隐僻。”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科故实”条记载:“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杂文又通,试策。凡三场。其后,先试杂文,次试论,试策,试帖经为四场。第一场杂文放者,始得试二、三、四场。”此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这种观念,是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下来的,而且得到官方的认同和使用。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中,“杂文”另一个意义是指在正规和主流文体之外难以明确归类的丛杂文体。这也是此后古代文体学上的常用意义。“杂”字之义指“丛杂”。这种杂文分类就像每个家庭总有一些杂碎的小物件,虽然不贵重,但各有用途,不能丢弃,所以用杂物柜把这些小物件收纳其中,以备不时之需。“杂文”作为文体名称,《后汉书》已多有记载。《后汉书·文苑传》谈到杜笃“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苏顺有“赋、论、诔、哀辞、杂文凡十六篇”;王逸也有“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等等。但是,杂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字,《后汉书》没有明确记载。《后汉书》所谓的“杂文”,与诗、赋、论、赞、诔、吊等文体相提并论,从其语境中推测,可能是指主流文体之外难以明确归类的丛杂之体。当然,《后汉书》虽然记载东汉历史,但成于南朝宋代。我们难以确定其中“杂文”概念,是范晔根据东汉遗留文献而记载的,还是出于他本人的总结。

刘勰最早从文体学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杂文文体的渊源流变及文体特点。《文心雕龙》有“杂文篇”。范文澜注曰:“论文叙笔,谓自《明诗》至《哀吊》皆论有韵之文,《杂文》《谐》二篇,或韵或不韵,故置于中;《史传》以下,则论无韵之笔。”在“文笔”系统中,“杂文”或用韵或不用韵,但大体仍属于“有韵之文”。《杂文》篇一开始说:“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他举宋玉“对问”、枚乘“七”体以及扬雄“连珠”三体为例,既高度评价他们的才华气势以及文采,又认为“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枝派”是在主流文体之外的分支流派。“末造”是指不重要之文章制作。他认为这三种文体是文人闲暇之时的即兴之作,因事造文,因文生义,属于文章的细枝末叶。刘勰对于杂文的看法比较复杂,一方面,认为它可以表现文人的“智术”“博雅”和文学才能及文字技巧,也给文坛带来新异的风采与情趣;另一方面,又认为杂文文体处于非主流地位。刘勰的“杂文”内涵颇广,对问、七体、连珠三体之外,还包含众多文体:“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他将典、诰、誓、问、览、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讽、谣、咏等,这些难以纳入其它文体系统的小文体统统归入杂文类。所以,刘勰所谓的“杂文”,主要是指丛杂的韵文文体类别。后世一些学者沿袭刘勰的“杂文”观念,如明代何三畏《新刻何氏类镕》、清代孙梅《四六丛话》、刘师培《论文杂记》都列有“杂文”体,其分体思想大致皆采用刘勰“杂文”观念,以对问、七、连珠为杂文之主流。不过,他们所涉及的杂文文体种类越来越多,如上梁文、乐语、致语、口号、青词、步虚词、上寿词等等,这些后世兴盛的小文体,都被列入杂文之属。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把“对问”作为“杂文”的主要文体之一,并溯源于宋玉:“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宋玉有《对楚王问》,此后,东方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宾戏》、崔骃《达旨》、张衡《应间》、崔寔《客讥》等,推而广之,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有独特风味的作品系列。刘勰以宋玉《对楚王问》为最早的对问文体之代表作,大概因为其篇名有“问”字。其实,在《楚辞》里已有类似对问形式的作品,如《卜居》中屈原与詹尹之间的对话,《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见此体来源之久远。吴讷说:“问对体者,载昔人一时问答之辞,或设客难以著其意者也”(《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将对问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记录彼此之间的问答之辞,一类是有意设计的、虚拟的客主答问。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总结对问文体说:“原兹文之设,乃发愤以表志,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对问,或称问对,或称设论,其文体特色首先是:辩论的中心往往围绕作者怀才不遇,志高位低,抱负不得实现等个人问题;作者通过反复问答辩难的形式,自譬自解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满,以达到自我排遣的目的。故吴讷说:“至若《答客难》、《解嘲》、《宾戏》等作,则皆设辞以 者焉。”徐师曾说问对之体:“反复纵横,真可以舒愤郁而通意虑,盖文之不可阙者也。”(《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其次,设辞问对的特色还在于虚拟性。徐师曾说:“问对者,文人假设之词也。”问方往往是代表世俗立场和观点的化身,作者通过驳斥对方来表达自己超越时俗的尊贵与崇高。这些问题大多是虚拟的假设之辞。例如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甚至直接将主人公命名为“非有”。对问文体的这种虚拟性,应该是受到辞赋类的影响,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皆为虚拟之人物。对问文体的风格往往铺张,也有辞赋的影子。所以,也有人把对问一类的作品列入辞赋之中。

七体也是杂文的主要文体之一。七体是沿袭西汉辞赋家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与太子展开问答。吴客认为,“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他用七种办法启发太子,前六种是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但太子都说,“仆病未能也”。最后吴客向太子推荐方术之士,“论天下之释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七发》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续铺张描写七件事,这种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七体,具有兼体的性质。它既是“杂文”,又具有辞赋的特点。就形式而言,七体本可归于“问对”一体。正如《文体明辨》所说:“七者,问对之别名。”但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中,它却是在问对之外独立一体的。这主要是因为《七发》之后,仿作很多,形成一个规模颇大、特色鲜明的系列作品。

连珠,是一种假喻说理的骈俪文。连珠具有多重文体属性,所以也产生其文体归属的分歧。刘勰《文心雕龙》、章太炎《国故论衡》等将连珠归于“杂文”类,而吴曾祺则将连珠体归入“辞赋类”。以之为辞赋,是着眼于文体的共性;以之为杂文,是着眼于文体的特性。可谓见仁见智。连珠同样具有兼体的性质。它既是“杂文”,又具有辞赋的特征,同时,它也是论体之文。连珠是一种讲究逻辑推论,以此来阐发事理的文体。连珠体不直接陈说道理或事实,而是借用比喻和故实来表达,即“假喻以达其旨”,合乎古诗讽兴之意。在形式上,连珠篇秩短小,讲究对仗声韵之美,辞丽言约,沈约曰:“连珠者,盖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换言之,纷沓而来的精彩比喻好似一颗颗散落的明珠,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些明珠贯穿起来,互相发明,阐发事理,因之称为“连珠”。连珠是韵文,其基本句式是“臣闻(盖闻)……是以”,此句式体现出前后文辞的因果关系。如吴均《连珠》:“盖闻艳丽居身,而以娥眉入妒;贞华照物,而以绝等见猜。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阳子寂寞,岂乏炫曜之才。”(《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西晋傅玄《连珠序》论连珠的文体特点:“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连珠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对骈体文的成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后世学子练习骈文创作的手段之一。

《文心雕龙》“杂文”反映的是以诗赋骈文为主体的文体观念。到了唐宋时期,古文之学兴盛,古文家创作了一些新的文体,“杂文”的概念也逐渐出现变化。北宋初期重要的文章总集《文苑英华》“杂文”二十九卷,又分为问答、骚、帝道、明道、杂说、辩论、赠送、箴戒、讽刺、纪述、讽谕、论事、杂制作、征伐、识行、纪事等10多类。包括了韵文和散体文,收录文章近三百篇,其中不少文体是唐以来古文家的新创。这种杂文的概念,既承六朝而来,又有相当大的扩大和变化。

从宋代开始,“杂文”又有“杂著”之名。吕祖谦《宋文鉴》卷125至127收录“杂著”。“杂著”即“杂文”,但与《文心雕龙·杂文》的含义相去甚远。《文心雕龙·杂文》主要是指对问、七、连珠等几种文体,而《宋文鉴》在“杂著”类中则不收这几种文体的作品。所收的刘敞《责和氏璧》,王回《告友》、《记客言》,王令《道旁父老言》,刘恕《自讼》等文,都是随笔性的散体短篇,或偶感,或讽谕,或戏谑,或即录见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文章从标题上,难以明确归入某类文体。这些“杂著”,大概是文学性较强的散体短篇作品。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与徐师曾《文体明辨》继承刘勰的杂文分类法与相关理论,又有较大发展和差异。二书都收录“杂著”体作品,并对此文体进行了界说。吴讷说:“杂著者何?辑诸儒先所著之杂文也。文而谓之杂者何?或评议古今,或详论政教,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文之有体者,既各随体裒集,其所录弗尽者,则总归之杂著也。”徐师曾云:“杂著者,词人所著之杂文也;以其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这是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来看杂文的,即难以归入主要文体的丛杂之文,即为杂文。后来张传斌《文辞释例》中更为明确地说:“杂文者,无类可归之文也……故凡随事命名、不落体格者,概谓之杂文。”(余祖坤编《历代文话续编》下册,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从二人所选的“杂著”篇目来看,吴讷《文章辨体》选有唐代陈黯的《诘凤》、李翱的《拜禹言》、柳宗元的《鞭贾》等文,徐师曾《文体明辨》选有韩非子的《说难》、崔骃的《达旨》、司空图的《疑经》。根据古人确立文体名称的习惯,“有沿古以为号,有随宜以立称”(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颂赞第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这些文章,无论从其篇名,还是从其内容和形式,确实很难归为某一个传统文体,故而在文章总集的文体分类中,只能作为杂著处理。这就是典型的“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正如吴讷说的:“文之有体者,既各随体裒集;其所录弗尽者,则总归之杂著也。”从文体功用而言,这些文章皆是评古议今、讲论政教、阐发道理的论说文,文“杂”而理正,是“本乎义理,发乎性情”之作。吴讷、徐师曾二人的杂著观念相同,认为杂著的特点在功能上“或评议古今,或详论政教”,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独到之见解,多为议论之辞;在形式上“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没有严格的体制要求,难以归入传统主流文体之中,而谓之“杂”。这些文体在文集之中,难以归类,即归入杂著之中。在这种杂文观念下,吴、徐二人将对问、七、连珠独立于“杂著”之外,与“杂著”相提并论。同时,徐师曾也注意到上梁文、致语、青词等文体的独特性,使此类文体取得了独立的文体资格,载之于附录内。这种观念与刘勰有明显的差异。如果说,刘勰代表了骈文时代的杂文观念,那么,吴、徐则代表了古文兴起并占主流地位之后的杂文观念。这种观念比刘勰的杂文观念对于后世乃至现代的影响要更大、更显著。此外,《元文类》《明文衡》《金文最》等文章总集,均设“杂著”类,收入“随事命名,不落体格”的作品。清代李兆洛的杂文观念与吴、徐二人相近,其《骈体文钞》在“缘情托兴之作”中列有“设辞类”(即对问体)、“七类”、“连珠类”、“笺牍类”和“杂文类”,杂文的范畴较为纯粹。但其“杂文”选录的文章却与吴、徐二人大异其趣,有王褒的《僮约》、《责髯奴文》、戴良《失父零丁》、袁淑的《鸡九锡文并劝进》、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等,多为游戏调笑之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以短小形态和锋利的笔调,对于传统与现实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杂文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总体上与传统“杂文”有本质区别。但鲁迅受传统文化熏陶既久且深,他受古代杂文传统的影响并对之有所吸收是不言而喻的。鲁迅杂文与中国古代杂文形式上短小精悍,功能上“或评议古今,或详论政教”,这种批判、讽刺与幽默的艺术传统是有血脉相承关系的。由于鲁迅创作的伟大成就,遂使“杂文”这一文体在现代文学史上,由边缘成为主流,散兵变成主力,这可谓是文体史上的奇迹。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邂逅(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

语言·文字·思想(论文集)1937,上海大风书店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杂文集)1848,上海潮锋出版社

夜戏(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风尘(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历史的奥秘(杂文集)1941,文献

蛇与塔(杂文集)1941,文献

早醒记(杂文集)1942,桂林远方书店

婵娟(剧本、小说杂文集)1943,桂林文化供应社

姐姐(小说)1946,桂林远方书店沉吟(散文集)1948,桂林文化供应社

天亮了(剧本、小说集)1949,香港人间书屋

两条路(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元旦(诗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二鸦杂文(杂文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血书(杂文集)199,群益

巨象(散文集)1949,上海学习出版社

小鬼凤儿(剧本)1949,新群

海外奇谈(杂文集)1950,香港求实出版社

寸磔纸老虎(杂文集)1951,香港求实出版社

绀弩杂文集 1955,人文

绀弩小说集 1981,湖南人民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1981,古籍

聂绀弩杂文集 1981,三联

三草(旧体诗集)1981,香港野草出版社

绀弩散文(散文集)1981,人文

散宜生诗(旧体诗集)1982,人文

高山仰止(鲁迅论专集)1984,人文

脚印(回忆专集)1986,人文

呵呵,朋友,你太心急了

国学博大精深,

而且,有个非常隐性的问题,

请你考虑一下,

那就是书和书的“冲突”,

这点比较通俗的说法,

就是有些书的水火不相容,矛盾,对立的,

请想象一下您刚刚吃了火锅,马上吃酸李子,接着吃苦瓜···

所以,请抛弃这个不切实际的100数字,

不要去限定什么,

能看看“三言”,“二拍”是个很好的消遣,

也能让你明白很多,

能看看“水浒,三国,西游”,会很快乐,

您应该是男孩子,所以不太推荐现阶段的您看红楼梦,

如果您能读读宋词鉴赏辞典,唐诗三百首,

也能有莫大的收获,

重要的,是兴趣,

其实古籍浩如烟海,窑一生,您也不见得能读明白100本·····

好的书籍值得人看一遍,又一遍,

而且每次的收获都不一样,

呵呵,

所以,请放开心灵,

不要局限自己,

可以的话,建议您看看易经,

那是百书之首,

也许,

您现在不会明白这本书,

但是,看看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