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第1张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名头很响的古籍但是由于战乱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尤其是经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军联军的侵华、20世纪的“古史辨”)而散佚了。

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是《三坟》(记述的是三皇事迹)、五典(记述五帝事迹),另外还有《八索》(即易经八卦的原版)、《九丘》(即当时的“国土资源白皮书”),但是这只是传说中的,只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一书中见过此词。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名著也已经散佚了。

1、《尚书》

据说原始版本共有100篇,但是我们现存的58篇中只保留了29篇,其余的全部是伪书,而最初的100篇,则无据可考。相传是在汉明今古文学派的论战后遗失的。

2、《孙膑兵法》

此部兵书直至今天仍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但是它仅仅只是一部分的残篇。

3、《东观汉记》

这是一本东汉官方记录的历史,在元朝散佚。

4、《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上古史料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献典籍,它记叙了从五帝时期直到魏国的历史。但是由于这些记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历史观而受到排斥,遗失于宋朝。

5、《六经》

为六经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佚。

6、《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已经无从考证,就连西汉末年刘秀校订的版本也已经不无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晋代学者郭璞校订的版本。

7、《永乐大典》

这本书原本共22937卷,正本已经在明朝末年遗失,而副本也在明末战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或被烧毁,或被抢走,只遗留800卷左右,而且还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

另外,还有《皇帝内经太素》、祖冲之的《缀术》等等许多的古籍散佚了,使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失去了大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等,无论提到哪一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都是让人羡慕无比的瑰宝。

当阿里达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四川大学的文史专家们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在汉典重光平台上回归了首批数字化的古籍,包含40余种宋元刻本、写本,共有20万页。让我们不禁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国古籍流失最严重是主要原因是战乱。当时许多所谓的外国科考队趁着混乱的局势,肆无忌惮的盗挖、偷运、走私、贸易。导致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众多古籍珍本纷纷流落海外。更有甚者连流落何方都无从得知。让国人为此感到心痛不已。

而在全球许多博物馆内都可以看见这些中国古籍的身影。让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经发出无奈的感慨:“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国家政府对这些流失海外的古籍也极其高度重视,但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我国想要全部追回这些古籍原件的难度非常大。有很多时候也是凭着爱国人士的一腔热忱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让古籍回家。

这些古籍都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载体。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更详尽清楚的路径。为了避免这些古籍再次流失遭受毁坏。我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保护研究院,除了运用传统的修补技艺来修补受损的古籍外。还通过数字化这种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得到长久的保存。每一本能传承至今的古籍都是无数前人耗费心血或牺牲生命保留下来的,而我们必须更好的将这些传承给后世子孙们。

2018年9月,我国考古队在位于洛阳纱厂西路发掘一座西汉古墓时,出土了彩绘陶壶、大雁铜灯、“暖手炉”、青铜壶等文物,这些文物虽然珍贵,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它们会在国家考古专家的手中为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出贡献。 但奇怪的是,在发掘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个盛有液体的青铜壶,封存在地下古墓2000余年,青铜壶里的液体竟然还没有挥发完!这一发现让考古专家甚是重视! 

这个瓶子里的液体究竟是什么呢?有专家初步预测这可能是西汉时期的“美酒”,当时作为陪葬品埋在了墓穴里,由于墓穴的密封性好以致保存至今。虽然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出土,但这也只是一个预测,不能确定。 

惊奇的是在经过了大量的科学化验后,在2019年3月1日终于对这个青铜壶的液体有了明确的结论:这就是西汉时期酿制的“仙药”,也可以说是“长生不老药”。 

研究人员在经过对出土液体的上方清液和下方沉淀取样检测后发现,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和明矾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潘复生介绍说:“古代炼丹术有水法和火法两种形式,火法就是常见的炼丹;水法最初用于饮服成仙,后来也演变成炼丹。”

根据现存最早的水法专著西汉古籍《三十六水法》记载,古人会用硝石和明矾石制作“神仙水”,他们坚信喝了此水就能:“升仙”。此次发现也是首次在汉代墓葬发现“仙药”。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此“长生不老药”中含有的两种物质硝酸钾和明矾石是做什么用的:

硝酸钾:用于发色剂、防腐剂、炸药、医药工业等。

明矾石:可以应用在制造业、化学工业、食品业、农业、化学工业、环保卫生行业,用于印刷、造纸、制革、油漆等行业,也用作染布用的媒染剂、鞣料及胶片的硬化剂、合成氨的催化剂、制糖及水的澄清剂、选矿用的沉淀剂等等

由此可以见,饮用含有这两种物质的水以求长生不老是多么的可笑。喝了不仅不能长生不老,还可能会让身体出现别的问题早早的升天,而不是“升仙”!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现在的人们对于古代“长生不老药”已经当做笑话看了。但是此次发现,也为研究古代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古之帝王将相,面对大好河山、安乐荣华,莫有不贪生者。追求长生不老,是多和帝王的追求,比如练丹术的出现。而“千古一帝”秦始皇,通过他为自己大建陵墓,可知其求长生之切切。

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约还是个早期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但徐福到最终并没有返回大秦。

网络配图

在日本流传有徐福传说的地方至少有20处,北到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南到九州的熊野、鹿儿岛以及关西地区,它们都涉及两个主题:蓬莱和不死药。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不存在不死药的,别说两千两百年前了。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弑父,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日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日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骗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

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有一篇文章,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日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年三个月。

网络配图

19世纪末,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网络配图

那么,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但“千岁”究竟是什么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

根据相关资料,所幸的是当年出产于日本的“千岁”,至今依然存在。这种“千岁”的确是一种稀有的植物,以根和果实入药,具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色,果皮软而带毛,今天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大小也增大了几倍,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做——野生猕猴桃。

野生猕猴桃!秦始皇的老家、秦岭一带可是不缺这玩意儿的呀!

……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在中国古籍上,徐福是一个胆大的炼金术士。在秦始皇正痴迷神仙时,徐福自愿东游为始皇帝找不老药,最终自己却一去不复返。历史上对他也有很多的讨论,徐福愿意去找不老药本来就是一个骗局,为了钱财,为了逃生或者为了开发海外等等。徐福找不到不老药的原因可能是他本来也没有打算真正找药带回去。在秦始皇正梦想长生不老时,徐福抓住了这个机会,说自己知道三个仙岛,能为皇帝找到不老药。秦始皇下重金让徐福去寻找,第一次徐福回来推脱说海上有巨大的鲛鱼阻碍,秦始皇派人去真的捕杀到了一条大鱼。皇帝又紧接着派他二次东游寻神仙。 这次徐福回来说海神索要童男童女做为礼物的要求,这明显是徐福自己的一个说辞,可能就是为留在海外打基础吧。皇帝为他找来童男童女又一次浩浩荡荡的东游了,始皇帝期待着徐福带回不老药,但是这次徐福却一去不复返了。历史上说,徐福到了日本,气候温暖,人民和善,便就在那里安居了。徐福没有将不老药带回来,自己留在了日本,可能是因为这就是他的一个骗局所以自己不敢回去。徐福就是想欺骗一大笔财富,因为不满秦始皇而想要摆脱统治。正好独留海岛,教化一方,不也是一种好去处吗?

古书籍大全经典读物如下:

1、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孝经》、《弟子规》、《四书集注》、《增广贤文》等。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2、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公羊传》、《读通鉴论》等。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3、老庄之学:《道德经》、《庄子》、《有子》、《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鬼谷子》、《明夷待访录》等。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继黄老之学道家衍生出的一个新门派,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4、其他子部古籍:《论衡》、《幼学琼林》、《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

5、先秦文选:《楚辞》、《汉赋》、《昭明文选》等。

《先秦散文选》是1997年10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根泽 ,戚法仁。

6、唐宋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乐府诗集》、《十八家诗抄》等。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应该说秦始皇什么时候求长生的不知道,但是应该在秦国的时候,养了一批术士,专门研究长生不老的,秦朝建立的时候秦始皇才可使正是求长生不老,也就是39岁左右,史书上有记载,就是一批术士在研究长生不老药,例如卢生等后来因为术士议论朝政,后来就被坑杀了。

后来最有名的就是派徐福去海外求长生不老药。中国有一个传说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要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徐福为秦始皇寻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约还是个早期的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秦始皇第一次派徐福东渡,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复命了。根据考证,徐福并非是传说中人物,而是确有其人,1982年,更考证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

秦始皇求生去过哪些地方,历史上也没有说,但是我估计每次巡游都有求生的影子,,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并在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惯例,于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谓之“封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南下云梦(在今湖北),沿长江东至会稽,又沿海北上返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途中于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病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