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一篇,不少于3000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求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一篇,不少于3000字。,第1张

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明>(公元一五八六年至一六四一年)字振之,号霞客,更号霞逸,江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卒于穆宗崇祯十四年,年五十六岁。(《续疑年录》作生于万历十三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年岁同。此从《历代名人年谱》及《补疑年录》据《年谱》)童时就师,矢口成诵,搦笔成章。家贫力耕奉母。性好佳山水,又好奇书,博览古今史地秘籍。年三十,母遗之出游,每岁三季出游,多秋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武林、浙西径山、天目、浙东、五泄、四明、天台、雁宕、南海落伽诸地,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一至者。行时从一奴,或一僧;携一杖,一朴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度粳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牀席,以涧为饮沐,平居未尝专习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屋枯树,然松拾穗,走笔为记,如出夙构。母亡,更作昆仑海外之游,穷星宿海而还。宏祖所为游记,高可隐几,没后手稿散逸,其友季梦良求得之,而中多阙失,今本凡十二卷,《四库总目》为杨名时所重编。

  他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的一部名著,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游览和地理考察的真实纪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赞赏。可惜这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未能全部保存下来,因为徐霞客在世的时候,他的游记还未来得及整理,就身患重病离开了人间,留下的只是一些没有编订成册的手稿。当时正值明末社会变乱之际,手稿几遭波折,散失较为严重,虽经其后代及亲友们的搜集整理,才使这部《徐霞客游记》得以免于堙灭,但是,已经是一个残本了。加之辗转传抄的结果,讹误删改较多,目前流传下来的《徐霞客游记》,是与原稿有较大出入的,这就给我们研究徐霞客及其成就,带来一定的困难。

《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中的主要部分,最近才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尽管不全,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成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这里只就这两部著作的来源和相互关系,以及《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SPS=0347>,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SPS=0276>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⑧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SPS=1623>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⑨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关于《徐霞客西游记》的科学价值,吴应寿先生在其《徐霞客及其游记》一文中,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徐霞客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下面我们还想就《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几点补充。

第一,由于《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本的残存部分,自从顺治年间被毛氏汲古阁收藏后,虽曾多次易主,但被藏书家视为珍本,密不刻印,未曾在社会上流传。三百多年来,历次整理游记的人除李寄外,都没有利用过。因此是我们今天研究徐霞客最原始的资料。从文字上看,《徐霞客西游记》较现存各本更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曾经写道:游记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簿。”⑩《徐霞客西游记》则完全符合此种情况,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反映徐霞客的思想品质和旅行考察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献。

第二,据我们初步统计,发现《徐霞客西游记》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包括抄本、刻本、印本)。徐霞客这段旅行时间(指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一年零七个多月,计五七一天。《徐霞客西游记》中只有七十二天无记载,现存《徐霞客游记》则有一八九天缺记载。《徐霞客西游记》总计有二十二万余字,现存《徐霞客游记》只有十二万多字,前者比后者几乎多出十万字。季梦良在题识中说:霞客在旅行中“日必有记”。因此,《徐霞客西游记》又是记载徐霞客西南游最完整的本子,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的重要部分,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我们仔细地阅读了《徐霞客西游记》,并和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了校对,认为现存的《徐霞客游记》,除文字上比较通顺、简练外,都不如新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对石灰岩地貌记载具体、生动、真实,更能说明事物的真相和更充分地反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兹举数例如下:

(1)湖南省南部系第三纪红色岩,岩层多垂直节理,常形成悬崖奇峰、山洞和石梁,《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正月十二日描写这种地貌特征时写道:“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SPS=0834>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在现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改为:“自会仙岩至此,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为<SPS=0834>为门,为岩为洞,往往而是。”这两段话的意思虽然相差不多,但前者较后者描绘得更为详细、生动、逼真。

(2)《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又写道:“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SPS=0167>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通行本中却被改成:“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骋,江两岸瞰水之石,出没屡变,但有所遇,靡不霁心缀目。”按“<SPS=0167>”食也,“瞰”俯视也,意义完全不同。《徐霞客西游记》中采用“<SPS=0167>”字,形容恰到好处,通行本中改为“瞰”字,可谓失之千里矣。其它改动,亦均属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3)《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描写漓江对画山的冲刷作用时说:“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今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把上面一句话简化为“石质错绮成章”。这就使原稿的意思受到很大的损害。

(4)《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旅行到浔州(今广西省桂平县)白石山时写道:“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这就纠正了《西事洱》与《百粤风土记》的记载:“山北有漱玉泉,闻寺中钟鼓声而起,止则寂然”的唯心主义的说法。霞客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寺庙中的和尚根本不知道有漱玉之名。但今存《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却把上面一段记载砍掉了,这就抹煞了徐霞客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徐霞客西游记》中还记载许多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资料,这些都被后人无端删掉了。例如: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关于江西贵溪渔塘一带居民以造粗纸为业的记载,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江西吉安坞村居民靠捕鱼为业的记载,崇祯十年一月十九日关于湖南攸县和衡山县界诸山皆产煤的记载,三月三十日关于湖南兰山高梁原农民起义的记载,四月十三日关于湖南耒阳上堡市产锡的记载,六月二十日关于广西柳州河流的记载,十一月二十日关于镇远地区贩卖人口的记载,崇祯十一年三月关于河池南丹地区产银、锡的记载,等等,在现存各种《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都不见了。此种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

最后必须指出,《徐霞客西游记》中季梦良的题识可能被后人删改了,为说明问题,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崇祯丙子秋,霞客为海外游,以<SPS=0553>别余而去,去五年始归,归而足俱废,噫嘻<SPS=0396>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穷,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余时就榻前与读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曰:‘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校,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间犹多残阙焉,遍<SPS=1504>遗帙,补忠纫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壬午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

按:上录题识只针对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年)徐霞客西南游而言,好象不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难道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整理游记时,诸名山游记就已亡失,显然不可能,因为霞客死后并不久,江阴又未发生战乱。很可能是在王忠纫经手整理游记时有所散失,故季氏要“遍<SPS=1504>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我们认为季氏第一次整理本应当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只是在顺治二年遭兵祸时才散失,经季氏再次收集“仅存数本”,即《徐霞客西游记》。后来藏书家或传抄者为了使题识符合西南游的内容,可能对题识进行了删改,并命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吴应寿先生认为《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梦良的第二次整理本,是正确的。直到李寄辑补游记时,才根据曹骏甫的抄本将诸名山游记编入。

总之,《徐霞客西游记》的被发现,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吴应寿先生已经整理注释,不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们殷切期待这一堙没多年的珍贵史料能够早日问世,为祖国的四个现化代作出它的贡献。

  “观止”,出典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请求观赏周乐。鲁国依次演出周文、商汤、夏禹的乐舞,最后演到虞舜时的《韶箭》,季札发出了赞叹:“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这段故事不仅让“观止”成为了至善至美的代名词,也推出了古典至美、流行乏善这个文艺评价传统。那么流行三百年的《古文观止》是否当得起“观止”在流行中,其古典品位是否仍然纯粹

同样是古文选本,姚鼐的叫《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叫《经史百家杂钞》。他们一位参与过四库名山事业,一位更是文胆武略,可一“纂”一“钞”,都谦虚得很。《古文观止》的作者吴楚材、吴调侯不过一介布衣,竟敢如此大言不惭如果这仅仅是作者的狂妄,或者是书坊读物自我标榜的惯技,那这个选本必不能风行如此之久。要知道“古文”这个东西要想流行,谈何容易。因为它与时尚的绝对背离,甚至你死我活,是从胎里带出来的。

我们今天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但“古文”开始只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古文字,与文章体裁无关。因为当时的经史诸子都是用散文写成,无需专名为“古文”。魏晋以后骈俪文流行,讲究对偶、声律、典故、辞藻,但内容多空洞无聊,不切实用,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八代之衰”。另一方面,隋唐起开始有了科举这个指挥棒,应试就成了最大的流行,所以本意是流行于一时代之文体的“时文”,在唐代除了指当时通常应用的骈文,也指科举考试采用的律赋。有了大众趋之若鹜的流行,才有人蓦然回首或是猛回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自白其用心是“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从此“古文”就具有了与骈文对抗的文体意义和“明道”的儒学意义。明清时代,唐宋“古文”被推崇为文章的正统,道学气味更加浓厚,而对科举应制的八股文仍然绝对排斥。这时的“时文”,又转为八股文的专称。可以说是时文催出了古文,流行逼出了古典。

两者的“相反”既然是固然,但其“相成”又未必是自然而然。旗帜鲜明地作出与流行对峙的姿态,很容易就能做到“叫得响”,但未必“走得远”。姚鼐的选文定出义理、辞章、考据三条,曾国藩又强调“必以义理为质”,还加上了经济(指“经世济民”)。他们一个造就了桐城极盛,一个促成了桐城中兴,确乎做到了“叫得响”。但文学家选文章难免有门户之见,名臣着眼经济更是寄托太殷,脱离了群众。这两个名家选本的影响反而不如《观止》。

《观止》的流行不见于名家著述,因为这类启蒙学书在正经的读书人看来杂凑了些,算不得可口的脍炙。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它们却实在是不可缺少的果腹的米面。近代江南吴兴才子王文濡先生对《观止》的流行有个极为恰切的总结:“风行数百年,后生小子口沫手胝岂止万本千遍。”“口沫手胝”是化用李商隐《韩碑》中的诗句“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本是为歌颂韩愈的《平淮西碑》而发的。读到口角流沫,抄写到右手起茧,这一点韩愈的《平淮西碑》终究没有做到,而《古文观止》做到了。《儿女英雄传》里的粗豪老头儿邓老九不读诗书,但会念句“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神童诗》,再就是《古文观止》里见着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有位小七叔,在上海洋行里白天学生意,晚上念洋书,也要在床头桌上堆着些《古文观止》、《分类尺牍》。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观止》不仅是为俗所知,而且真正做到了为俗所用。

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作者吴氏叔侄,也不过是“后生小子”。他们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文学见识,每篇文章之后的简评多是承袭前人的说法。他们无望于整顿世道人心,《观止》里有那么多将相的文章,但只有不得肉食的曹刿、寄人篱下的冯谖能令他们心有戚戚,勾出他们的牢骚话来,说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什么“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魂碣勃不自禁”。他们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不能有变俗复古的心气,反而能定下心抄之评之。他们不排斥八股时文,《观止》序称吴楚材“工举业”,所以《观止》的点评里多冒出八股先生的见识,什么“整对格”。什么“反正开合”,什么“分合倒顺虚实”。甚至对于古文和骈文的态度,《观止》也不那么泾渭分明,一些骈文名篇也被选人。于是,古文、时文的两种水火不容的势力在他们这里融而为一。学者从他们选的古文里能嗅出时文的味道。吕思勉先生说“《古文观止》这部书,是为科举时代学做八股文的人诵读的。做八股文要从无话可说处硬找话说,因此,它所选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说空话发空论的文章”,还说它“选钞无法,美恶杂陈”,“不知古文为何物”。朱光潜先生说《古文观止》充满了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所津津有味的乌烟瘴气。这些刻薄话反而道出了《观止》骨子里经典与流行相互渗透的特色。

“匹夫而为百世师”的人生境界,“成一家之言”的著书理想,并不是人人能够实现的。关键是对这些梦想的望峰息心之后,是靡然流俗,还是留一种坚持在心间。吴氏叔侄选择了后者。执着地做力所能及的童蒙普及工作。《古文观止》初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五十年(1711)吴乘权又著成《纲鉴易知录》。这部简明的中国通史读本,在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被译成外文,传播海外。书前面有他的一篇自序,表达了他对于编辑通俗读物重要性的认识。他说自己童年有志读史,但资质愚钝,不能遍观史书。他感叹世上虽有颖悟绝人之士可以读书一目十行,而像自己一样的拙人还是多数。对于后者来说,“读史之法宁简毋详,宁陋毋雅”。所以人们不想看史书,“非尽天资稚钝,庸师误人,亦由编辑成书者引导无方而致然也”。有人说《观止》是欺世盗名的抄袭之作,被盗的失主或指为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或指为林云铭的《古文析义》。对照它们的选篇和 评语 ,确实可以发现承袭的痕迹,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更值得我们反思。金圣叹是才子为才子选文,选评思想追求新异乃至偏激。林云铭的《古文析义》篇幅很大,刊刻得少,到现在也无人予以整理。这些都属于对无才又无财的大众“引导无方”者。还有学者考证《观止》脱胎于《御选古文渊鉴》,那么这说明大众对于“皇帝老儿”也是不买账的。

《古文观止》的引导之方,吴兴祚在序里已有总结:“观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但这只是细节,是其形而非其神,是其结果而非其根源。其能引人入胜的首要关键,吴氏叔侄的用心良苦之处,却还在那“耸人听闻”的“观止”两字。“观止”不是标榜自己的选本已绝无遗珠,舍此更无可观,而是说观此即得可满足,与“易知”同调,也和“《文选》烂,秀才半”的俗想暗合。这对于能力、财力、精力都有限的大众,才是最好的鼓励。陈蒲清评价《观止》是“熟读古文三百篇,等闲可过古文关”。这固然是对《唐诗三百首》那句著名“广告语”的戏拟,但确实道出了这类普及读物的共同要素:给人信心和希望。

当我们拾掇起敦煌遗址的断简残卷,洞穿了马王堆汉墓的金缕玉衣,我们可见的文化经典并不少于历史上的哪位文豪。但电子计算机的海量检索并不足以助我们穿越古籍文献的山重水复,我们发现古典看我们很近,我们看古典很远。这种“远”不是时代差异造成的文化距离和语言变迁造成的理解隔膜,而是“路漫漫其修远”的畏途感。无心古典的多数人,其实并不是不重视古典,相反倒是因专家们极言其博大精深,使人由敬而畏,望而却步。古典既然博大,而任何人都是生也有涯,今天的古典文化整理者和普及者们,何不让自己谦虚一些,对读者体谅一些,许给读者一个崇高又轻松的希望呢

佳作链接:

1,《解题汇评古文观止》:洪本健、方笑一、戴从喜、李强解题汇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此书被称为学术版《古文观止》。解题,是将有关各篇古文的各种原始文献,列于原文之前。或者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引录原文的上下文,或者采录他书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对于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作品。大有裨益。汇评,则是辑录宋代至民国学者们对《观止》中作品的评语,按时代顺序附于原文之后,二吴原有的总评也按序排列在里面。对于各家评论之高下,编者并不置一词,任凭读者自取会心之论。

2,《吕思勉文史四讲》:吕思勉述,黄永年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

抗战后期,吕思勉曾在常州牛塘的私立青云中学任教,讲授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四门课。这本书就是他当年课堂里的学生黄永年整理的课堂笔记,国文部分尤其详细。吕先生虽然鄙薄《古文观止》,但讲授国文课时仍选用《观止》作课本,是“取其选钞无法,美恶杂陈也”。笔记主要是板书,口述部分也尽量记了下来。读来就如坐名师讲堂,可学文法,可观师风。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的一部名著,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游览和地理考察的真实纪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赞赏。可惜这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未能全部保存下来,因为徐霞客在世的时候,他的游记还未来得及整理,就身患重病离开了人间,留下的只是一些没有编订成册的手稿。当时正值明末社会变乱之际,手稿几遭波折,散失较为严重,虽经其后代及亲友们的搜集整理,才使这部《徐霞客游记》得以免于堙灭,但是,已经是一个残本了。加之辗转传抄的结果,讹误删改较多,目前流传下来的《徐霞客游记》,是与原稿有较大出入的,这就给我们研究徐霞客及其成就,带来一定的困难。

《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中的主要部分,最近才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尽管不全,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成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这里只就这两部著作的来源和相互关系,以及《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SPS=0347>,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SPS=0276>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⑧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SPS=1623>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⑨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关于《徐霞客西游记》的科学价值,吴应寿先生在其《徐霞客及其游记》一文中,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徐霞客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下面我们还想就《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几点补充。

第一,由于《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本的残存部分,自从顺治年间被毛氏汲古阁收藏后,虽曾多次易主,但被藏书家视为珍本,密不刻印,未曾在社会上流传。三百多年来,历次整理游记的人除李寄外,都没有利用过。因此是我们今天研究徐霞客最原始的资料。从文字上看,《徐霞客西游记》较现存各本更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曾经写道:游记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簿。”⑩《徐霞客西游记》则完全符合此种情况,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反映徐霞客的思想品质和旅行考察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献。

第二,据我们初步统计,发现《徐霞客西游记》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包括抄本、刻本、印本)。徐霞客这段旅行时间(指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一年零七个多月,计五七一天。《徐霞客西游记》中只有七十二天无记载,现存《徐霞客游记》则有一八九天缺记载。《徐霞客西游记》总计有二十二万余字,现存《徐霞客游记》只有十二万多字,前者比后者几乎多出十万字。季梦良在题识中说:霞客在旅行中“日必有记”。因此,《徐霞客西游记》又是记载徐霞客西南游最完整的本子,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的重要部分,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我们仔细地阅读了《徐霞客西游记》,并和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了校对,认为现存的《徐霞客游记》,除文字上比较通顺、简练外,都不如新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对石灰岩地貌记载具体、生动、真实,更能说明事物的真相和更充分地反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兹举数例如下:

(1)湖南省南部系第三纪红色岩,岩层多垂直节理,常形成悬崖奇峰、山洞和石梁,《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正月十二日描写这种地貌特征时写道:“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SPS=0834>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在现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改为:“自会仙岩至此,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为<SPS=0834>为门,为岩为洞,往往而是。”这两段话的意思虽然相差不多,但前者较后者描绘得更为详细、生动、逼真。

(2)《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又写道:“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SPS=0167>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通行本中却被改成:“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骋,江两岸瞰水之石,出没屡变,但有所遇,靡不霁心缀目。”按“<SPS=0167>”食也,“瞰”俯视也,意义完全不同。《徐霞客西游记》中采用“<SPS=0167>”字,形容恰到好处,通行本中改为“瞰”字,可谓失之千里矣。其它改动,亦均属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3)《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描写漓江对画山的冲刷作用时说:“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今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把上面一句话简化为“石质错绮成章”。这就使原稿的意思受到很大的损害。

(4)《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旅行到浔州(今广西省桂平县)白石山时写道:“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这就纠正了《西事洱》与《百粤风土记》的记载:“山北有漱玉泉,闻寺中钟鼓声而起,止则寂然”的唯心主义的说法。霞客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寺庙中的和尚根本不知道有漱玉之名。但今存《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却把上面一段记载砍掉了,这就抹煞了徐霞客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徐霞客西游记》中还记载许多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资料,这些都被后人无端删掉了。例如: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关于江西贵溪渔塘一带居民以造粗纸为业的记载,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江西吉安坞村居民靠捕鱼为业的记载,崇祯十年一月十九日关于湖南攸县和衡山县界诸山皆产煤的记载,三月三十日关于湖南兰山高梁原农民起义的记载,四月十三日关于湖南耒阳上堡市产锡的记载,六月二十日关于广西柳州河流的记载,十一月二十日关于镇远地区贩卖人口的记载,崇祯十一年三月关于河池南丹地区产银、锡的记载,等等,在现存各种《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都不见了。此种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

最后必须指出,《徐霞客西游记》中季梦良的题识可能被后人删改了,为说明问题,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崇祯丙子秋,霞客为海外游,以<SPS=0553>别余而去,去五年始归,归而足俱废,噫嘻<SPS=0396>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穷,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余时就榻前与读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曰:‘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校,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间犹多残阙焉,遍<SPS=1504>遗帙,补忠纫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壬午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

按:上录题识只针对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年)徐霞客西南游而言,好象不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难道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整理游记时,诸名山游记就已亡失,显然不可能,因为霞客死后并不久,江阴又未发生战乱。很可能是在王忠纫经手整理游记时有所散失,故季氏要“遍<SPS=1504>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我们认为季氏第一次整理本应当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只是在顺治二年遭兵祸时才散失,经季氏再次收集“仅存数本”,即《徐霞客西游记》。后来藏书家或传抄者为了使题识符合西南游的内容,可能对题识进行了删改,并命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吴应寿先生认为《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梦良的第二次整理本,是正确的。直到李寄辑补游记时,才根据曹骏甫的抄本将诸名山游记编入。

总之,《徐霞客西游记》的被发现,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吴应寿先生已经整理注释,不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们殷切期待这一堙没多年的珍贵史料能够早日问世,为祖国的四个现化代作出它的贡献。

①《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书牍,嘉庆十三年水心斋叶氏藏版。

②见吴应寿:《徐霞客及其游记》,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五期。

③⑤《徐霞客游记》,第五册上,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④ 同上书,第卜册下,陈泓:《诸本异同考略》。

⑥ 同上书,补编《奚序》。

⑦ 《徐霞客游记》刻游记原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⑧ 载于《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⑨《徐霞客游记》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⑩ 载于丁文江编《徐霞客游记》,卷二十,(三)书牍。

a、首先根据宝宝出生的年月日时推算出八字 b、排出流年运势和四柱神煞 c、用起名宝典五格剖象法制定起名方案 d、五格要吉利、三才要通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定大小:名字有大小,大了命主抗不住,招灾,小了浪费耽误了命主的好命; 2 选用神:完善五行搭配; 3 分文武:文命取文,武命取武,不可乱套; 4 辨粗细:豪放之人用宏伟之名,细腻之人用静雅之名; 5 看地位:位高之人用壮大卦象,位平之人用福运卦象; 6 找吉凶:找出灾煞,用卦象抗之化解; 7 配字型:根据命主姓氏结构搭配好字型,上下、左右、独体、繁简等; 8 挑发音:第三字一定要挑开口的上音; 9 对字意:查命主生平,选诗情画意文字为佳。 虎年宝宝起名方法: 一、父母姓氏法: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二、季节性要求法和父母的期望法: 1、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3、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淑”等。 三、字音形义法: 1、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3、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4、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5、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给宝宝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则: 1、音韵的灵动力:名字念起来会产生声音的磁场,好的名字悦耳,不佳的名字会形成干扰,不少艺术家或作家都会另外取一个名字或另取字号,如:张大千(原名张员)。好名字不仅会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认同。 2、避免谐音:父母若打算自己帮宝宝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来是否有不雅的谐音,以免日后徒生困扰。如:吴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虫)。最好是名字取好后,多念几遍,看看听起来是否流畅。 3、注意字义:父母若想为孩子取名字,必须先了解字的意义,因为有些字并不常见,或者换了旁侧的部首,却意义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阅康熙字典确定字义。 4、八字:有些是参考宝宝的八字来帮宝宝取名,即利用八字来了解宝宝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阴阳协调、五行均等,再借着取名来调和、改善宝宝的运势。帮宝宝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盘、再参考格局、笔画,最后找出合适的字义。比如由八字得知宝宝个性任性刁蛮,建议可用,如:理、德、修、维,来修饰孩子的个性。 5、生肖: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时,常会因生肖来选择字,如:龙年时男生常取名为龙。或者某些生肖,适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欢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宝宝,可以选择:哲、启、善、唯等字。 6、单名:一般而言,单名好记且响亮,但是就单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则不适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号作为辅助,如:孙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笔画的八十一灵动:可分别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的八十一灵动,并观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总格24、25、29、31、32、33、35。(这样的笔画数格局很不错,但人生有较多波澜重叠。)37、39、41、45、47、48。(这样的笔画数是不错的格局,有这样笔画数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难,开创格局。) 8、三才五格:五格是由姓名的笔画中算得,五格的笔画可算出相应的五行,接着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间相生相克与吉凶关系,取名字时,最重要在于五行是否协调,再者才是笔画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间的组合并系。取名字时可参考康熙字典的字义和笔画,因为有些字必须以偏旁部首来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笔画。 9、性别化。就是说给宝宝取名时男孩必须有男孩地名字,女孩必须有女孩地名字,这让大家在生活中也好区分。 10、符合八字。给宝宝取名要结合传统文化当中的周易文化,周易文化包含五行,包含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组成自己的八字。 11、能够帮到父母。父母名字不顺地,可以通过给宝宝取名化解。 12、结合音形意。一定要好听、好写、有美感,避开有谐音地。 虎宝宝取名前先了解国家取名新规定 ★子女起名立新规父母双姓可同用 《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首次对公民起名作出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按照双姓起名,但不算作复姓,按照目前我国现有1601个姓氏计算,这种做法将新增128万个双姓,从而缓解大姓人口姓名重复的问题。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允许子女随父姓或母姓,提倡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既可以表明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家族和血缘关系,同时对于解决大姓人口的姓名重复问题,也具有积极意义。 ★取名用字有限制 对于公民取名用字,应当在一定前提下予以必要的限制。《条例》规定: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1、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2、违背民族良俗的;3、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 考虑到我国姓名所用字数中单姓的通常为二至三个汉字、复姓或者采用父母双方姓氏的多为三至四个汉字,《条例》规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两个汉字以上、六个汉字以下。比如:丈夫姓郑,老婆姓付,他们就可以给孩子取名“郑付贝克汉姆”。 《条例》规定,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数字、符号:1已简化的繁体字;2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3自造字;4外国文字;5汉语拼音字母;6阿拉伯数字;7符号;8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 变更:改名一生只有一次 《条例》规定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以按照双姓起名,不算作复姓,一旦实施,很多父母可能就会打算将子女的名字进行更改,而《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同时还规定,为了防止滥用姓名权,频繁变更名字现象的发生,条例实施后,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以一次为限。《条例》还规定,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由户口登记机关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下罚款。骗取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处800元以下罚款。 虎宝宝起名宝典(附常用字库) 一个好的名字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字义要吉祥,力避粗俗; 2、字音要悦耳,注意阴阳平仄,富于节奏感; 3、字形要搭配协调,富于变化,便于书写; 4、要结合家风事业及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期望,隐寓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和目标追求; 5、根据男孩、女孩的不同性别特征起名,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6、以孩子出身前后情况取名,如当时的气候特征或出生前后有无特殊值得纪念的大事; 7、以出生时间取名,考虑年、月、日、季节、时辰、属相等,如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生于甲子年(1864年),便与年份有关,再有名如春生、秋生者; 8、以出生地点取名,如孔子生于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故取名为“丘”,字为“尼”;**艺术家陈强访问匈牙利时,适适长子在该首府布达佩斯先生,于是是大儿子定名为陈“布达”,二儿子出生后便于工作顺理成章地取名陈“佩斯”了; 9、以易经国姓名学命名,字带阴阳,号显五行,名号与自身内在信息结合亦会带来不少奇妙作用。 虎宝宝起名常用字: 一、起名宜用带“山”、“木”、“林”的字。虎是山里的动物,所以属虎的宝宝名字中适合带“山”、“木”、“林”的字,表示老虎在山里适得其所,更能够发挥潜能。 二、起名宜用带“王”、“君”、“令”、“大”的字。虎是山里的动物之王,配合有“王”、“君”、“令”、“大”等字根的名字,寓意着“属虎的人能够迎接挑战,有所作为。” 三、起名宜用三合字。寅与午、戌为三合,寓意着“有贵人相助”。可以考虑使用带有“马”、“午”、“南”、“戌”、“犬”的字,比如:骏、献、成等。 四、起名宜用带“月”、“心”、“忄”偏旁的字。老虎是喜欢吃肉的动物,名字中带有跟肉有关系的字,寓意着“不愁吃喝”的美好祝愿。 五、起名宜用三会的字。寅卯辰为三会,三会也是“有贵人相助”的含义,可以选用带有“卯”、“辰”的字,比如卿、宸等。 六、起名宜用带“水”的字。水能生寅,水在传统中也代表着财富,三点水、两点水的偏旁都比较适合,寓意着“富贵”。 七、起名宜用带“衣”、“彡”、“巾”、“采”的字。虎虎生威,华丽的衣服能表现出老虎的威风。所以传统说法是虎宝宝的名字里有这些偏旁的字,寓意着“能有所成就”。 虎宝宝取名必知字总汇 (1)宜有“山”、“木”、“林”之字根,为老虎适得其所之意。因老虎大都栖息在森林,又称森林之君,有“山”、“林”的字根,可以让老虎充分发挥其潜能。 (2)宜用“王”、“君”、“令”、“大”之字根,老虎为森林之王,喜称“大”、“君”、“王”,并喜发号施令,可掌大权,有权威之意。 (3)宜“马”、“午”、“南”、“火”、“戌”、“犬”的字根,因寅午戌三合,能互相帮助,贵人多助之意。 (4)直有“肉”、“月”、“心”、“忄”的字根,因老虎为肉食动物,有以上字根,表示粮食丰富,内心充实。 (5)宜“卯”、“东”之字根。因寅卯辰为三舍,合木局。 (6)宜用有“氵”、“水”、“冫”之字根,水能生寅生木也不错。 (7)宜有“衣”、“糸”、“巾”、“采”之字根,可华丽老虎之身,增加其威风俊秀。 2、肖虎之人不宜用之字: (1)避免有“申”、“袁”的字根,因为寅申对冲。 (2)避免有蛇的字根,如“辶”、“一”、“丨”、“邑”、“虫”、“廴”。因为“寅”与“巳”相刑害,“蛇遇猛虎似刀戳”。 (3)避免有“人”或“彳”的字根,因为老虎不喜欢被人控制,也会被人所伤。 (4)避免有“日’、“光”的字根,因为老虎大都在树荫下或山洞内,不喜在大太阳下。 (5)避免有“草”、“田”的字根,因为老虎人“草”原及到“田”间,都有“虎落平阳犬欺”之意。 (6)避免有小“口”、大“口”的宇根,因为老虎开口,“不伤人,更伤己”,以及老虎受困之感,不易展现其威。 (7)避有“辰”、“龙”、“贝”的字根,因为龙与虎会互斗,所谓俗称“龙虎斗”。 (8)避免有“斗”之字根,老虎被关在家里,不易展其威之感。 (9)避免有“小”的字根,老虎宜大,才有威风,称“小”就变成病猫。 (10)避免有“皮”之字根,有“与虎谋皮”之嫌及老虎皮被展示之意。 (11)避免有“示”之字根,因为老虎进不了宗庙、祠堂。 (12)避免有“虎’之字根,因为“一山不容两虎”。 虎宝宝取名吉祥字解析 虎宝宝取名爱心提示:宝宝起名要分析八字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找出命理的喜用神,并根据姓名学理论,为宝宝找出一个吉祥的配置,然后以数理的形式将命理所需五行调补进去,同时还从字音、形、意三个方面来考虑,给宝宝取一个吉祥、大气的名字。 那么老虎的形象代表着权力、大胆、傲气。在中国传统中,认为属虎的人性格乐观开朗,有感染力,会成为人群中瞩目的焦点。 下面是虎宝宝取名的一些用字知识: 一、起名宜用带“山”、“木”、“林”的字。虎是山里的动物,所以属虎的宝宝名字中适合带“山”、“木”、“林”的字,表示老虎在山里适得其所,更能够发挥潜能 二、起名宜用带“王”、“君”、“令”、“大”的字。虎是山里的动物之王,配合有“王”、“君”、“令”、“大”等字根的名字,寓意着“属虎的人能够迎接挑战,有所作为。” 三、起名宜用三合字。寅与午、戌为三合,寓意着“有贵人相助”。可以考虑使用带有“马”、“午”、“南”、“戌”、“犬”的字,比如:骏、献、成等。 四、起名宜用带“月”、“心”、“忄”偏旁的字。老虎是喜欢吃肉的动物,名字中带有跟肉有关系的字,寓意着“不愁吃喝”的美好祝愿。 五、起名宜用三会的字。寅卯辰为三会,三会也是“有贵人相助”的含义,可以选用带有“卯”、“辰”的字,比如卿、宸等。 六、起名宜用带“水”的字。水能生寅,水在传统中也代表着财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