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藏族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第1张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6] 。

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7] 。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

吐蕃时期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6]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6] 。

唐蕃会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6] 。

宋元时期

从9世纪末开始,藏族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

“凉州会盟”唐卡

这一时期,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藏传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在宋金时代,藏族各地方政权又加强与中央政权的联系,有些地方首领受到中央政权的册封。“茶马互换”等藏、汉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加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元初,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藏文化丰富多彩,为大家列举一二。

1阳光:因为离天空最近,西藏是最受阳光眷顾的地方,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

2笑容:藏族人的笑容会让所有摄影师兴奋,并拍下个人摄影生涯最棒的照片。这样的笑可以用金子来形容。

3布达拉官:没去过西藏的人也早在无数影像和文字中熟悉了它,不过真正见到时感受完全不同。

4大昭寺:据说能在大昭寺的殿顶悠闲地待上大半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背包客。

5转经轮:藏族人用转经轮来代替念经,除了寺庙里的大经轮,最常见的就是手摇小经轮,游客最爱买的礼物之一。

6长明灯:在西藏,有寺庙就有长明灯。信徒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就是给每一盏长明灯添酥油,边添边诵经,默默祈祷。

7八廓街:拉萨最古老的街道,著名的汇聚各地朝拜者的转经道,拉萨的地标之一。

8磕长头:口诵六字真言、三步一拜、每拜必五体投地的伏身叩拜者在西藏随处可见。他们的虔诚让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9六字真言:藏传佛教著名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就是如来佛把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那六个字,韩红在歌里也反复哼唱过

10密宗:密宗又称藏密,因其神秘性而多附会,武侠小说就最爱用密宗双修法来说事。

11雅鲁藏布江:西藏第一大河,藏人的母亲河,正如郑钧所唱,雅鲁藏布江有着把心洗清的能量。

12神山圣湖:朝拜神山圣湖是藏族人的人生目标之一。神山圣湖中最神圣、最受尊崇的是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

13冈仁波齐:在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看来,世界的中心就是这座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的山峰。

14转山/转湖: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很多藏族人一生中总要有几次转山/转湖的经历。

15唐卡:唐卡即藏语卷轴画之意,唐卡是供奉的圣物,绘制完工后要经由开光、加持,使之具有灵气,才算完成。

16哈达:尽管蒙古族也献哈达,但远远没有藏族人用得那么普遍。藏人出门总要随身带上几条以备不时之需。

17藏民族:传说神猴与罗刹魔女结合而繁衍出藏族先民。远古的传说竟与猿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奇迹。

18藏语:除了扎西德勒和金珠玛米,“锵”(青稞酒)恐怕就是内地人最熟悉的藏语单词了。

19藏医:神奇之处甚多,比如对胚胎学的认识甚至早于西医,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难道真是神示的结果

20藏香:是西藏宗教生活不可缺少的必备品;藏区之外,它成为情调的发散装置和保健用品。

1,藏香多数用于佛教祭祀活动,亦有少量家居的除晦辟邪、养生等。在佛教中的使用主要就是首先获得三根本加持护佑。其次是请净业障护持戒律。再次是迅速积累福慧资粮。还有是禅修的殊胜助缘。最后是成办事业。

2,藏香药用机理是,解毒,杀菌,抗感染,抗病毒。可杀灭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净化空气,预防病毒的传播。室内燃藏香,可预防流感,痄腮,手足口病。芳香弥散,净化空气,滋润肌肤,增强抗病能力。芳香弥散,预防关节疼痛,调理肌肤,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睡眠质量,预防失眠。

扩展资料:

在西藏,每一家藏香厂都有独门秘方,但成分大多包含藏红花、冰片、红檀香、沉香等名贵药材。现代藏香已经告别了纯手工生产,部分工序使用机器来完成。几十种香料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经过粉碎、搅拌、熬酿等众多工序,最后制成凝聚了藏文化精髓的藏香。

复杂的工艺、繁琐的制作流程、精细的勾兑对比、细微的原料选材,这是藏香不同于其他香的显著特点。藏香借鉴藏药的去毒方法,对每种所选原料进行了细致的炮制加过。保证藏香长期应用无任何毒副作用。

—藏香

公元7世纪末,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后代避难到康区后,生活在金沙江一带。传至30代时,这个家族的传人索郎仁青为元朝帝师八思巴的膳食堪布,受到宠幸而获得“四德十格”之大夫称号,受封于元朝廷的称号逐渐演变成当地地名。他统领的疆域跨川、藏、青三省区共计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这个家族在首领的率领下,转战金沙江两岸,来到沙鲁里山脉下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土司之国,于是这个阳光普照的地方便崛起了一座小城-德格。

头上闪耀着先辈带来的光环,脚踩战马踏出的广阔土地,这个家族的后代-第12代德格土司土登泽仁并没有踌躇满志。为继续扩充疆域,巩固完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作为执掌德格地区军政大权的土司意识到,早已创造过文字的藏民族,长期在马背上的征战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自己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以愚昧之举吞食易碎的智慧。能不能通过“文”的办法而达到“武”的效果,为漫长的历史找到一处栖息之地?于是,他决定修一座藏文印经院,以弘扬佛法,达到控制佛教,巩固家族统治的目的。

印经院是宗教文化圣地,该修在什么地方呢?一天,土登泽仁思绪万千,闲庭信步,走出官寨,只见耀眼的阳光照拂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体和空旷的山野上那疏落的植被,连同官寨的金顶都燃烧成金**,那些通往河滩的裸露的砂石滚烫得如一颗颗朝圣的心灵,在阳光下发出光辉。而寨前寨后的村庄和成片的树林,堆砌成一片金色,灿烂辉煌如梦境。一曲曲经声如歌如唱,金顶、红墙、转经筒在眼前晃动,彩色的经幡在哗哗飘响,香雾缭绕的经堂里飘出颂经的真言。如果说当时这些景物只是出现在土登泽仁脑海幻景的话,那么突然发生在他的眼前的情景就使他格外惊异:一位藏民赶着驮牛行至土司官寨前,驮牛不知何故受惊撒蹄而奔,将所驮货物抛洒满地。土登泽仁大惊,上前询问,才知这位藏民是从金沙江对岸而来(今西藏江达)。他刻制了一部《称多》的经版特来敬献土司。此地紧依官寨,后靠大山,前临小河,经版满地,佛法无边。土登泽仁闭目默念后,顷刻转怒为喜,连声称:好好好,印经院就修在此地。

于是,建在官寨旁的印经院的轮廓在他的脑海里飞速勾勒。 3楼1底印经院

一座占地近3,000米、共3层、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的楼房,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大的工程。可是在200多年前(1729年)的藏区,要修此建筑,那的确并非件容易的事。当时,土登泽仁征集上千差民,砍伐木料,平整地基,开山凿石,刻制经版,这些基础的工作耗时10年,直到土司魂归天国。不知土登在世时是如何向后人作的交代,也不知立下了什么家规,就像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那位传说中的平凡而伟大的愚公一样,在修建印经院中,老子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一代代土司义无返顾地接替了前任土司的担子,风雨无阻,大步前行。那些差民们以子换父,以弟换兄,长期艰辛劳作,无怨无悔。经过4代土司,费时30年,建成了3楼1底的印经院。 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中国藏区的《格萨尔》被称为世界最长的史诗。作为《格萨尔》故乡的印经院的经版,也可谓是一个奇迹。一部文化史诗,偏远落后的德格,要在200多年前承载藏族文化,弘扬佛法的重任,那的确过于沉重。可是,这个家族及德格人硬是挺起胸膛,挑起了这付重担。成千上万的差民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全部投进了印经院,才带来了今日印经院的万里墨香。

在今日印经院的库房里,存放着20多万块印版,这些印版中,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们是藏族文化的长城,文化的史诗,文化的奇迹,仅看看印版的制作就会震撼人心。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差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

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比如,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印版,或许藏民族的文化史的许多重要内容将无处可寻。由此而论,保存历史的印经院,有重新认识和进一步发掘的必要。 印经院,不单纯是“院”,按照今天的话说,则是出版社、印刷厂的综合体。要管好这个综合体并非易事。幸好印经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有藏版库防火、防虫、防潮的管理制度,印版出入库要发行检查、登记、签名手续,不经土司允许,任何人无权更改版面和处理印版。除土司外,还有大量的藏族人民努力保护这座印经院,使它没有随着岁月剥蚀而成为废墟。

在现代社会,这项保护工作已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代代文管人员呕心沥血,整理文库,修复印版。仅在70年代和80年代,国家拨巨款一次次对印经院进行大规模维修。现在,印经院已成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印经院的印版当然有待于发掘和整理。但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它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也不是以印版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事业的现象存在着,让人联想到文化在政治、军事、社会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当然,内容丰富的藏医药文献,已在印经院古为今用。被国家列为“七五”重点科研单位的德格藏医药研究所,根据印版内容,组织藏医进行古典藏医药的研究,已整理出《四部医典注释》等10余部医药学典籍,研制出数10种治疗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疗效的藏药,在社会上声誉雀起。同时,印经院丰富的文化积累已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的目光,我国史学界泰斗之一的四川大学教授任乃强,藏族第一个博士格勒,藏族第一个马列主义哲学家平措汪阶等都来这里考察过。 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路程后,早已随着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历史步伐而寿终正寝了。而作为传承藏族文化的印经院,今日依然屹立在德格县城。德格-成为今天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不能不说与印经院丰厚的文化积淀有关联。

印经院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精神素质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印版史籍的积累保存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文化人也不能替代的作用。印经院的文化底蕴在于它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有了印经院,德格在藏族文化史中就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至少在西元一世纪时,藏医就知道利用野生蔬果、动物和矿物来解除身体的病痛,藏医始终相信「有毒就有药」。令西医头痛的重金属之毒,除了靠螯合疗法能处理,菜市场很容易买到的芫荽(香菜)其实就是解药,芫荽本身就是一种超强的螯合剂。

现在学界已知若持续摄取香菜一段时间,即能清除心、肝、肺、肾与消化道里的有毒重金属,是最棒的解毒剂,另外还能平衡血糖、促进食欲、消除眼睛发炎、对抗细菌、减缓神经衰弱、解决脑雾(脑雾:指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就像是大脑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迷雾,原本熟悉清晰的事情变得模糊,一时间怎么都想不起来。)与记忆力等与脑有关的问题。

芫荽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医生们的宝贝。成书于八世纪中叶的藏药古籍《宇妥本草》这样描述芫荽:「芫荽生在山和园,茎秆弯曲花白色,长短一足或一肘,叶片细碎乱撒开,果如圆盒口闭合,其味涩酸治痔疮,并治培根瘀紫症。」培根病是与黏膜、水肿、各种体液失调有关的疾病,紫色培根症(又称木布病),是与内脏瘀血、外伤瘀血、脏血入胃等有关的疾病。

中医《本草纲目》也对芫荽的食疗价值有高度评价:「芫荽性温味辛,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通心窍。」原产于地中海的芫荽,经西域引入,是世上相当古老的药用级蔬菜,洗干净可生食。但因为芫荽汁精油成分过高,若打汁直接喝,身体恐怕无法负荷这么强的效力,而且也不好喝,最好搭配像苹果、柠檬、凤梨、白菜等,一起打成蔬果汁。要使芫荽发挥食疗价值,只吃菜肴装饰用的一两片小叶子是不够的,建议每次至少能吃一两株新鲜芫荽。

排重金属之毒要靠螯合疗法与芫荽,解决蔬果农药残留相对简单许多。台湾大部分的农药属于水溶性,用清水就可以洗掉。清洗蔬果其实不需要使用盐水浸泡,盐水会改变水的渗透压,反而会让蔬果吸入更多农药,浸泡时间太长,也容易让蔬果的营养流失。此外,也不建议使用蔬果洗涤液。我会把水龙头转开,用小小的水流冲洗十到十五分钟,让水保持流动,一面拿小刷子轻轻刷洗蔬果表面。

要把蔬果洗干净用活水最好,浸泡虽比较省水,但清洗效果不好,用来洗农药的水,不能省。坊间还有许多偏方,教人用太白粉、面粉来搓,其实都不需要,清水最好。因外在地元素的污染,使得我们现在格外要注意体内排毒的功夫。临床上,对于需要排毒的人,我常常建议他们有机会多泡泡温泉,或是做有氧运动三十分钟以上,透过深层排汗,把脏东西排出体外。

区别:两者营养及活性成分存在差别。

以100克干果为例,红、黑果枸杞都含有枸杞多糖,红果枸杞为黑果枸杞的2倍;红果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40153mg/100g,而黑果枸杞几乎不含类胡萝卜素。黑果枸杞甜菜碱含量比红果枸杞高30%,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锌、铁含量分别是红果枸杞的2倍、2倍和4倍,其花青素含量达297%(干果),是目前发现的花青素含量最高的植物,且花青素类的化学结构有别于常见果蔬材料中的花青素。

从功效上看,红果枸杞果实中活性成分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具有滋肝、明目、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能。枸杞中心科研人员与宁夏医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黑果枸杞花色苷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等抗氧化试验。

结果表明,黑果枸杞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保护功效显著高于葡萄、树莓、紫甘蓝、蓝莓和紫薯等受试果蔬花色苷,而花色苷等多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的预防机制之一。因此,黑果枸杞可作为较好的抗氧化损伤功能性食品的潜在开发资源。

扩展资料:

为保护野生资源,枸杞中心科研人员从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全国26个产地收集了17份黑果枸杞种质材料,对其植物学性状、功效成分花色苷等多酚类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含量差异等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研究,初步鉴定出13个多酚类化合物,其中6个新化合物首次从黑果枸杞中发现。为了开发利用黑果枸杞这一资源,中心科研人员利用收集到的种质材料进行了黑果枸杞新品种选育,从近20份杂交优系中复选出一个新优系12-01,该优系花色苷含量高,抗病性好、自交亲和、产量高,在人工种植情况下,3年树龄亩产干果平均达到150公斤。

这一新品系的培育成功对黑果枸杞的开发利用,实现规模化人工种植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参考资料:

人民网-黑枸杞PK红枸杞,谁更有营养?

 考研频道为大家提供西藏藏医学院新增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至此,西藏藏医学院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

  西藏藏医学院新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授权点

 近日,西藏藏医学院接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审核增列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撤销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4〕14号)文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藏藏医学院新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至此,西藏藏医学院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部抓住这次学位点建设的历史机遇,于2013年底启动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陶晓华副院长和索朗次仁、次仁、罗布顿珠、晋美等同志加班加点,对申报书反复修改、论证,为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础。申报工作还得到了学院其他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2014年2月自治区学位办组织的答辩中,在米玛副院长的带领下,西藏藏医学院次仁副教授代表申报小组进行了答辩,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赞同,并顺利通过答辩。

 目前,西藏藏医学院既拥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又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于优化西藏藏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促进西藏藏医学院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藏医学院简介:

 西藏藏医学院成立于1989年9月,是全国乃至世界惟一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公办独立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府。

 学院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藏医药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医疗保障教学,以产业服务教学,产学研协调发展。坚持“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倡导践行“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校训,形成了以藏医药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1999年被批准为民族医学(藏医)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培养世界上首批民族医学(藏医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开设有1个民族医学(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3个藏医本科、藏药本科、藏药营销本科专业,3个藏医专科、天文星算、高护专科专业,共有各类在校生2235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0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1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10人,硕士生导师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人,国家和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5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人5人。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工作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先后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共24本“21世纪藏医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的11本,全国第一部《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 全国第一套共10本的“21世纪藏药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等。目前,《藏医学》、《藏药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16门。学院于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于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注重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藏医药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创办了面向国内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编著出版了300万字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大详解》。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藏医药研究技术平台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藏药厂、2个采药认药基地、5所教学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个非直属教学药厂,1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实验标本中心。

 学院图书网络中心有各类图书41886册,其中藏医药学古籍资料4970多卷、传统藏医药教学彩色唐卡81幅;建有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藏医药学和天文星算学博物馆。学院藏药厂现生产藏药品种上百种,其中24种药品获得国家批准文号。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次派遣专家赴美国、英国、南非、巴西、日本等24个国家访问讲学;先后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讲授藏医药学,并于1994年在英国开办藏医班,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藏医药学,弘扬了民族文化。

 “十二五”时期,学院将根据“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努力实现两个目标,继续促进三个转变,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的发展思路,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把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藏医药学科领域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教学型现代藏医药高等院校目标而努力奋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