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第1张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山海经》是上古神话传说和地理风物的辑录,一直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可见想象力在人的一生中是如何的重要。**《神奇动物在哪里》刚上映时,大家就都在惊叹于里面各种脑洞大开的动物。而作者JK罗琳就说过,其中“驺吾”的灵感来源就是《山海经》。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华为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与芯片均以“鸿蒙”“昆仑”“鲲鹏”等源自《山海经》的名字命名。鸿蒙,传说盘古在昆仑山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

已有鸿蒙,即将盘古开天地,也是一种新生的寓意。

时至今日,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有一种说法最为靠谱,即《山海经》不是一人所完成,而是一批人的杰作,为何这么说呢?了解这部书的朋友都清楚,书中的内容太多,包括地理、祭祀、动植物、上古传说等知识,仅凭一人之力几乎不可能完成。

司马迁最早提到《山海经》,其《史记》中提及《山海经》,但认为其中生物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显然这本书出现在汉代之前。

早期人们传说,大禹和他的臣子伯益,是山海经的作者,记录的是他们治水的见闻。但后来人们发现,一些书里记的事情,发生在他们的时代之后。现代的学者一般认为,它是周、秦、汉时期逐渐由多人先后写成,最后由汉人刘向父子校定。

近年来研究 表明,《山海经》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按照时间上可以推测,很有可能是跟随王子朝的那些人员,在参考了周王朝的典籍之后所作。另外,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即曾经在周王室的图书馆任职的老子,他有可能也参与了《山海经》的编纂,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与典籍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南阳一带,出现过很多牛人,如鬼谷子、范蠡等,无一不是影响历史走势的人物。

虽然全书只有山经5篇,海经13篇,总计3万多字。

这3万字,包含了天文、地理、神话、宗教甚至各类动植物和矿产,堪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因此也成为研究上古时代的绝佳资料。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一起被称为古代“三玄”。

相传,《山海经》最初有图,后来失传。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写到的: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可见,《山海经》的母本就是图文并茂的,但是古图都已佚失,只有文字流传了下来,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山海经》。

现今能看到的“山海图”大多是由明清画师根据原文所画。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明代蒋应镐、武临父绘的《山海经<图绘全像>》,明代胡文焕编的《山海经图》,以及清代吴任臣注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这些画是他们对于那个奇幻世界的想象与探索。

可以说,《山海经》最初的版本早已不可考证,现使用的版本均来自后人的注解。兴趣使然,古人与今人都为《山海经》绘制过众多版本的《山海经》异兽,这些绘本主要按照书中的描述加之作者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造,可以说人们对于经典再创作的潜力是无穷的。

《山海经》作为一部我国古老的奇书,记载了各种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更是被称为“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

《山海经》呈现的神奇瑰丽、大气恢弘的想象世界,开启了先人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说,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的人: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东坡、关汉卿、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

影响的书籍:《庄子》《离骚》《西游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镜花缘》等。

影响的影视作品:《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西游:降魔篇》《捉妖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

《山海经》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那无穷无尽的想象,在于它借助“神话”这种媒介,为我们绘就的一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幻图景。这个图景,不仅可以令孩子们迷恋,也能吸引大人们。

《山海经》存在多个版本,各版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版本:

《山海经》(双色版),远方出版社。这个版本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个部分,但其中的插图与《山海经》内容并无关联。该版本的译文处理有时不够严谨,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因此对于初读《山海经》的小白,它无法提供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世界;对于想深入了解《山海经》的读者,它也无法提供专业性的其他信息。

《山海经》(彩色图解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这个版本包括原文、译文、注释以及《山海趣谈》,其中原文、注释和译文比较严谨。有趣的是,《山海趣谈》部分主要讲述与相关章节有关的典故、传说、推测等,可读性较强,具有趣味性。此外,该版本书籍后附有一张地图,可以帮助读者对《山海经》描述的世界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知。

《山海经订讹》,山海古籍出版社。这是《山海经》的一个进阶版,适合对《山海经》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

总的来说,各个版本都有其特点和优点,具体选择哪个版本,需要根据读者的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如果是初学者,建议选择带有注释和译文的普及性解读版,如果有深入了解的需求,可以选择更专业的版本。

童年的鲁迅对《山海经》持有喜爱的感情。《山海经》是鲁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之于鲁迅,不是猎奇(有画的《二十四孝图》被他厌恶),不只是知识(他没有成为地理学家或医药学家,或专门研究古典文化的学问家),而是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山海经》中的英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补天》和《奔月》无疑,鲁迅,我们的民族之魂,他从《山海经》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所以,他一生视之为“宝书”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他的第一部宝书是长妈妈给买的长妈妈当的起鲁迅的敬意和怀念因为山海经中有插图,而且讲的都是一些志神志怪的神话故事,还有那么老保姆给讲解,相对来说那些诗书礼仪就比较的乏味了,而且读不好还要挨打,当然会有抵触心理。所以,山海经就像今天孩子的网络游戏,新奇有趣,可以让人浮想联翩啊!

1、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

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2、后羿射日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

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形象中心都是只鸟,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

当黎明需要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

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邻居、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人和动物也能和睦相处。

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觉得肯定很有趣。

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就受不了了。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人和动物,猪突狼奔,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

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面临干涸,所有的鱼类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和果园枯萎烧焦,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断绝了。

人们不是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就是成了野兽口中食。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

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

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

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

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他怕极了。

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安居乐业。

3、夸父追日

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丝毫没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载天之山上,有一个巨人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巨人用两条黄蛇作耳环,手里也把玩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儿。

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耸峙,却很天真,富于幻想,这两天,他在思考几个有关太阳的大问题:其一,太阳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临。

我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我要去追赶太阳,让他永驻天空。其二,太阳的圆脸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阳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赶太阳,请他揩干净脸盘。

其三,太阳在夏天喷吐了过多的光和热,到了冬天势必缺乏能量;我喜欢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严寒,我要去追赶太阳,劝他平均分配热能。夸父想着想着,提起木杖。

撒开两条长腿,就朝太阳追去。太阳坐在车上悠然西行,猝然看见一个巨人像一座大山一样压来,不由惊呼:“妈呀!快跑,巨人来啦!”羲和在空中炸雷也似甩了个晌鞭。

六条蛟龙抖擞精神,风驰电掣般朝前飞窜。夸父吼一声:“跑什么?”脚下用劲,瞬息间越过了千山万水。龙车驰至悲泉,太阳一滚而下直趋虞渊,这时,夸父已跨入光影。

处在大光明的包围中,他的眼前是一团极大极亮的火球。夸父兴奋地张开双臂,想拥抱太阳,但是,但是怎样啦?怎样如此的焦渴难熬?哦,夸父奔跑了半天,洒尽了浑身的汗水。

他怎样能不渴?夸父追近太阳,经受着火球的燎烤,他怎样能不渴?夸父踉跄地来到黄河边,伏下身子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转过身,又连着将渭水喝干,那焦渴,却仍旧是那样凶猛,那样暴烈。

夸父挣扎着走向北方的大泽,大泽在雁门山北,是鸟们孳生雏儿、更换羽毛之地,纵横达千里,烟波接遥天,端的是解渴的好去处,可惜他行至半途,即颓然倒地,余辉抹在他的脸上。

是嘲讽?还是安慰?夸父渴死了,他随身携带的木杖,化作了绿叶茂盛、鲜果累累的桃树林,人们说,那是夸父留给后世的理想追求者在漫漫长路中遮阳蔽雨、充饥解渴的。

4、女娲补天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

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

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

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

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绝迹了。

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

5、神荼郁垒

东海之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枝干蟠曲绵延,覆盖三千里,桃树的东北方是鬼众出入阴阳界的鬼门关。神荼、郁垒住在桃树上面,稽查进进出出的群鬼,如果遇见恶鬼为非作歹。

就用芦苇索子捆了去喂老虎。黄帝委任神荼、郁垒做鬼头子,监察、统领天下万鬼;又教导民间,在大门上悬挂绘有神荼、郁垒像的桃木板和芦苇索子,以象征之物避邪镇恶。

提起《山海经》,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宝藏和地理方志之祖,其内容包罗万象,然而探究书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山海经”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但并没有交代作者。《山海经》是古籍文献,在地下也找不到可以印证的实物,更没有知情人可以提供的事实。我们所面对的只有不同版本的书籍。

传统的三重证据法在这里已然失灵了,或者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所以,围绕《山海经》的年代考或作者考,说法很多。

有两汉说,有战国说,也有笼而统之的先秦说,等等。不仅如此,更多人认为,《山海经》并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代有增益,逐步成书,很有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是《山海经》里面记载的九尾狐、人面鸟身神等怪物怪神,是某些氏族或部落的图腾,反映了图腾时代的社会生活。其作者要么是当时的人物,要么是当时人物流传下来的资料,被后人所知悉,并形成了文字。很多人说,这资料就是《山海图》。这便是《山海经》先有图后有文说法的来源。要说这图是谁画的,已无法溯源。

二是《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书中隐隐然出现了夏启、夏桀、武罗神、成汤等人物的名字,西周之国(西周的最初形态,蕞尔小方国)等国家概念,以及伊尹放太甲、太甲潜出杀伊尹等历史事件,人们推测成图的时间是夏商之际,最迟为商代。

三是屈原《天问》中有很多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而且其他文章也有类似之处。因此,有人认为《山海经》因《楚辞》而造。如朱熹就说“大抵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山海经》和《淮南子》),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此《问》而作。”所以,《山海经》应该成书于汉代或者之后的魏晋。

由上可以看出,关于《山海经》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意见。《山海经》的无法有效考证,除了年代久远以外,还和儒家的抵制有关。

儒家崇尚务实,主张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而神怪之说恰恰是《山海经》记载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山海经》并没有同其他先秦典籍受到相同的待遇,导致对他的研究一直处于不被关注的一隅。到了清代,对他的研究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此时已是两千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