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于哪部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于哪部古籍,第1张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è zhōu qiú jiàn。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的一则寓言,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夫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也,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天下不为也。”

黄牙这两个字来自《庄子》这本经典古籍。

一、《庄子》与黄牙的故事

1、《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道家第二经”,其影响和地位与《老子》并列。在《庄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就是朝圣者黄牙的故事。

2、黄牙是一个千里迢迢朝拜南岳衡山神明的朝圣者,他走了许多天路程,穿越了平原、山林和河流,终于到达了衡山脚下。

3、当他已经见到衡山的轮廓,离神明的殿堂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但他被一条沟壑挡住了去路,这条沟壑深不见底,无法渡过。

4、这时,地底下的仙人出现了,并给了黄牙一把金斧头和一把玉簪。仙人告诉黄牙,只要他能用这两件宝物填平沟壑,就可以顺利完成朝拜。

5、黄牙心存感激,接过金斧头和玉簪,然而他在沟壑上挥舞斧子,用簪子掏地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玉簪,这时金斧头也随之掉入了沟壑。

6、黄牙十分懊恼,他本来很接近目标,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和粗心大意,错过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7、他从此沉浸在悔恨和自责中,口中咬住了自己的黄牙,白天望着衡山,夜晚数黄牙。最终,他因为思念家乡和家人,在路途中死去。

二、超越物质追求的真理

1、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义。黄牙朝圣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信仰的觉醒,但他在世俗物质上的贪婪和不慎,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遗憾。

2、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必须要有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并以此来指导行为。

3、从黄牙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道理,比如珍惜机会、勤奋自律、恪守信仰、谦虚谨慎、坚韧不拔等等。

4、这些品质和习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实现目标和抵御压力,在精神上也会更加成熟充实。

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是《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最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其中《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话历史。

以上内容参考-山海经

主要内容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释义: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此文出自战国刘向所著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写作背景: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

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

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又采集前代史料轶事,撰成《战国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