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书籍能够与世长存的原因是什么?
权威可信,差错率小
据说比尔盖茨早在2000年之前就曾对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战役给出了时间表:十年之内,电子阅读将令纸质书毫无还手之力。现在看来,盖茨先生错了。电子阅读得到了长足发展是不假,可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纸质书还是活得生机勃勃。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从口口相传到抄写传播,再到印刷物传播的历程。这个发展历程其实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传播的速度,二是知识传播的精确度。印刷读物作为这两大特点的最佳载体,已存在了上千年。电子书的出现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可是,这一虚拟化的发展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知识易被改写。在知识传抄的年代,中国曾由政府出面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东汉喜平四年,太学将儒家的几部经典刻石,以为范本,这就是后世所称的“煮平石经”。可见,固定化是解决知识精确性的一个办法。纸质书,这一可保存千年的形态,具备—个电子书很难取代的特质:稳定可信。凭着这一特质,它将永远存在于我们中间。
真实质感,可供把玩
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差别,就像食物和美食的差别。我们固然可以通过电子书获取知识,正如我们可以吃洋快餐充饥一样,而阅读的另类乐趣,我们却无法得到。电子书是由电子设备显示,这电子设备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也可以用来看这本或者那本电子书,它不是唯一的。而纸质书却是唯一的,这本有这本的风格,那本有那本的特色,各各不同。正如有名的爱书人钟芳玲所说:“一本书除了在内容上可能引起我们心灵的感动外,还可能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这些面向让我们惊喜。”我们拿起一本纸质书,可以感受不同纸张的色泽、手感,欣赏精湛的印刷工艺,领略每一本的独特气息,摩挲、把玩这独特的一本,就像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小王子的玫瑰,它是唯有的独特的一朵。
装帧精美,可圈可点
每一本书都有她特有的面貌,她的生命不仅在于文字呈现的能量,还在于她的形体所承载的美感。当一本书的形体融入了精良的设计,就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且不说东方精美的蝴蝶装、经折装书籍,西方古书同样有精美装帧的传统。中世纪西方修道士在羊皮纸或者牛皮纸上一笔一画书写的手抄本,很多都融入了带有宗教虔诚的繁复装饰:有的封面是采用上色、打磨后的牛羊皮,镶嵌不同颜色的图案,或用金属工具压制金色的纹饰;有的彩绘手抄本封面采用金、银、珐琅、珠宝镶嵌而成,华贵富丽,整部书由不同时期的不同工匠完成,前后耗时百年;还有的书籍纸页边缘暗藏着一幅画,当你用手压住边缘快速翻动,画作就会呈现出来……这样的书只能用艺术珍宝来形容了。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我国的图书装帧设计水平也越来越高,相信以后的纸质书也会越来越美。
慢火细炖,团队产物
传统的纸质印刷读物,就我国的编校规范来说,按照正规流程,一本书在与读者见面前,要经历“三审三校”的流程,再算上前期的选题论证和后期的编校质量检核,至少会经过十个专业人士的手(某些特殊图书,比如专业性强的,或者工具书,还会有专门的审校委员或审校委员会),才会到达读者的手中。如果是老牌的权威出版社,不管是编辑还是校对,都会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多年的培养,还有老编辑的传帮带——别小瞧了这份学习,人说一个真正的校对,也应该是一个杂学旁收的学问家——三联的老总董秀玉可是在校对的岗位上干到了五十岁的。相对于电子出版的年轻团队和快捷周期,无疑传统出版的可信度更高,纸质书的准确度也更受信赖。
智慧结晶,收藏有价
前一段时间爆出一则新闻,苹果第一代电脑在某拍卖会上拍出了64万美元的高价。其实,这除了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外,这台电脑还能干什么?它早就没有实用价值了,现在的文件及软件已无法用它来运行和阅读了,电子产品及软件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了。所以,我们可以长时间地收藏电脑,但无法长时间地收藏电子书。而古籍则不同,除了收藏价值以外,它还有文献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宋版书、明版书解决许多知识上的实际问题。当然,说宋版书、明版书也许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但书籍收藏对普通的读书人来说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坐拥书城,看着自己喜欢的琳琅满目的藏书,那种感觉虽南面王不易也。可是,我怎么也无法从电脑上满满当当的文件夹中找到这种感觉。
圣人体大道而不为;贤人知大道而不逆;达人取其性命而不求生;信人秉其忠信而自守其诚;仁者持其仁而廉洁严谨;士人谨慎行事而谦恭有礼;凡人不通义理而行事颠倒;愚人由于其愚昧而无所畏惧;小人反于常道而无所不为。
福,是积善的后果;祸,是不善的积累。鬼神,不能害人,也不能令人生福,只能依照世人的善恶而定其命数。
富贵的人,若是以不堪的手段得到财富,是非分之行;贫贱的人,由于贫穷而偷盗,也是非分之行。这些事神灵都在暗中记录于案,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
神灵们的记述,是有阴籍可查的。按照《黄庭内景》所说:人身中有一万多个神灵,主宰三尸、九虫,有善恶童子记载后,奏报于神灵。
老天对人们的惩罚,不会因为一两件错事,而令其死亡,有的人被人诽谤,或是遭到贬黜,或是削其名录,或是令其生病,这都是因为身中之神辅助不足的结果。
也有些人的身中之神辅助不足,但是却能够不死,这是由于他命中的寿禄未尽;有些人的身中之神辅助充足,可是却死了,这是由于他命中的寿元已尽,不得不死。
所谓贫者多寿,富者多促(促:死亡),是因为人会由于贫穷自困而神不足,不可以再扣除他的寿命;富者多促,是因为人会由于享受有余而神充足,所以要折其寿算,这就是所谓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些人贫贱、受饥饿之苦、死后无处可葬,是因为他的心不吉,德不足,所以贫困;心气不足的人,之所以会死,是缘于老天虽不杀他,可他会自取其命,这种人不适合呆在人间,承受天地的恩惠,被日月所光照,他们本不该留在世上。
这世上有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等,我认为都是因为不仁之非分所造成的。
还有屋宇之非分、栗书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等、我认为是不俭之非分所造成的。
这些事神灵都会在暗中记录下来,无论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消除。如果消除的话,也就是此人的死期到了。
官爵之非分——巧取而谋之,贿赂而得之,德薄而居之,或是急切的想要升迁,因为急切而强行谋取,这些都是非分的事,定然会有灾祸。这种人或病,或死,神灵会暗中记之,只是人不自知而已。
车马之非分——在买马时吝啬出价,马要吃水草时而没有及时喂养,鞭打过度,令其长期奔走而不懂得爱惜,不知道马儿在奔走时的疲劳,不知道长途跋涉的辛苦,不管险阻的道路……畜生是不能言语的,它们只得在长久的辛劳中默默死去,这就是车马之非分,神灵会暗中进行记录,人不自知。
妻妾之非分——一个人对妻妾的爱意越浓,所费的银钱越多,那么这种荒*之道所引起的,必然是骄奢无度。所谓金翠(饰品)有余,兰膏(古代发油)有弃,恶贱纹彩(刺青),饮其珍馐,这些在别人眼中的难得之物,可他却认为来的十分容易;在别人眼中是辛苦的事,他却认为是快乐的事,这就是妻妾之非分,神灵暗中记之。
童仆之非分——一个人以良为贱,以是为非,见到仆人们受苦而不知怜悯,见到其欢乐便心生厌意,见到他们受寒暑之侵而不念其辛劳,见到他们老、病儿不怜其疲惫,凌辱他们而不问亲疏,这就是童仆之非分,神灵暗中记之。
屋宇之非分——一个人家中的人口不多,却偏偏要建筑琼楼广厦,价格给的不公,而且还要克扣工人们的工钱。这种人得不义之财,居无端之所,所住的地方一定要装饰的极其豪华,全然不顾他的房子堵住了通行的道路,不明白那些穷苦人家的陋居之苦,这就是屋宇之非分,神灵记之。
栗帛之非分——一个人田地无数,收获极广,雇工众多,得利丰厚。他把粮食储存起来,等到了灾荒之年,宁可被盗贼抢去,被雀鼠吃掉,也不愿意分发给穷人,而且还要向佃户们追讨旧债,这就是栗帛之非分,神灵记之。
衣食之非分——一个人家中的衣服、食物很多,可是却还要购买不停,以至于衣箱、厨房常常堆满,被老鼠们把衣物撕烂,那些食物也自行烂腐,而不愿将衣、食赠与贫寒之士,不念他们受风寒之苦的惨状。这就是衣食之非分,神灵记之。
饮食之非分——一个人吃饭定要大鱼大肉,吃饭时定要有弦歌伴奏,吃的不多,浪费的却多。他全不念那些贫困者连粗粮都吃不到,而嫌弃自己家中的美食,纵容家人随意浪费。这就是饮食之非分,神灵记之。
一个人计算货易的丰厚与否,不算是非分,但和别人一起坑害自己的合伙人,这是非分的事。
一个人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是十分吉祥的事。但小人是不能轻易获得的,因为他所贩卖的东西往往都很便宜,可是要价却很高,欺负老实人,耍弄奸计——贼而得之的生意,是定然会招来灾祸的;幸而得之的生意,也会招来灾祸。
人们做生意,懂得分而得之,是福;懂得屈而得之,也是福。人的死亡,非命数所依,非病症所致,而是取决于他所作的坏事,神灵暗中夺其性命。
一个人能够幡然悔悟,苦思旧过,而广施仁德,此心必能下达幽冥,增寿延命,可以长存。但他往日所犯下的过错,还是不能逃脱于神灵的惩罚。如果他依然故我,则其祸日增,其寿日减,虽然金银满室,可福气已终,还有什么用呢?
以上种种,对我来说不过是浮云而已。人若能奉阴德而不欺人,不自欺,则圣人知之,贤人护之,苍天爱之,他人悦之,鬼神敬之。
这样的人,自然能富贵长绵,灾祸远离,寿元不损,不遇刀兵之险,不伤水火之中,必能保生而全天寿。
造成很多古籍变成孤本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多抄录几本就可以避免的。至于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很多的古籍变成了孤本,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来说,原本很多古籍当年确实是抄录了很多本,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本古籍都损坏了,极少数得以幸存下来的古籍于是就变成了孤本。由于一些古籍在当年就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所以曾经也是爆火的畅销货,也被很多人抄录过。只是由于古代时期竹简、纸张的使用年限不是太长,一些人学到了古籍中的知识后便疏于保存,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损坏了。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古籍被后人精心的保护者,成为了孤本。
其次就是,一些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古籍受众范围很有限,在当时也是不允许多抄录几本的,所以最终能够流传下来的也就成为了孤本。其实相对于四书五经那些受众范围很广的书籍来说,一些特殊行业的受众范围就非常的小,流传范围非常的有限,自然也就成为了孤本。比如在古代的医生、工匠、武术等行业,都是讲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很多都是师傅与徒弟之间秘密传授的,为了避免同行窥探自己的秘密,又怎么可能多抄录几本呢。
最后就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古代出现过官方对其他思想、行为进行打压的情况,也造成了很多孤本的出现。在古代,很多君王为了维护正统的思想,都曾对其他思想进行过打压,比如焚书坑儒、三武灭佛等历史事件。原本流传度很高,受众范围很广的古籍可能因为这种官方行为而一下就变得人人自危,很多古籍因此而遭到了损毁,万幸保存下来的也就成为了孤本。
本文2023-08-06 00:49: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