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官方史料怎么没有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郑和下西洋的官方史料怎么没有了,第1张

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明代兵部侍郎刘大夏烧毁了所有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以及“郑和宝船”的建造图纸。“郑和研究”这场600年前的航海壮举仍然被许多迷雾所笼罩。原因只有一个——当年由郑和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间竟悄无声息地消失殆尽。这令所有的学者扼腕叹息。谁动了这些资料?

从明代中期开始,供职兵部的刘大夏就被认为私自烧毁全部郑和资料,并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词而被声讨了百年。不过,最近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在研究时发现,刘大夏极有可能是受了不白之冤。

正史未载“火烧事件”

潘老的疑问是在研究《明史》时产生的。“刘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4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其人做事果敢,在宫廷的改革和黄河的治水方面建立了不少功勋。”潘老说,“《明史》中有刘大夏的传记,而且篇幅不小,可见他在明朝的地位。”可是,潘老发现通篇传记中并无刘大夏私自烧毁郑和资料的记载。他又查阅了《明史》中和刘大夏同一时代的人物传记,皆无记载。

令潘老疑惑的并不只是这些:明代法律对官员极为苛严。按照《大明律》的规定,明朝官吏遗失“事关军机钱粮”的文书资料,不但要停发俸禄,而且要承受残酷杖责。无意遗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故意焚毁呢?这一切都使刘大夏越看越像是被冤枉了。

一句话惹祸“受冤”400余年

那么,刘大夏私焚郑和资料的说法从何而来呢?潘老找到了说法的最早源头——《客座赘语》。这是明人顾起元(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南京人)的一部专记史事掌故的笔记。

但是不久他又发现了另外两本重要的明人著作,它们的记载和《客座赘语》有很大出入。

《殊域周咨录》是担任京官的嘉兴人严从简所撰。书中记载:宪宗成化间,有太监劝皇帝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事先将这些资料藏匿起来,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最终没有发现。下西洋一事因此作罢。《殊域周咨录》不但在《客座赘语》之前成书,而且是据内库档案写成的。由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的陆树声所撰写的笔记《长水日抄》中也记载了类似内容。而且这本笔记的成书年代也不在《客座赘语》之后。

潘老还发现,明代专门记载历代皇帝言行的《实录》另外记载了刘大夏任兵部侍郎时,为实现“闭关自保”政策,对一些外国资料实行藏匿的事情。因此他推测,刘大夏藏匿郑和资料比他焚毁资料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客座赘语》中“刘大夏私焚郑和资料”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据《殊域周咨录》记载,兵部尚书项忠没有找到郑和资料后非常恼火,他责问看管档案的小吏:库中案卷怎能丢失!在一旁的刘大夏从容地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极有可能是刘大夏‘旧案虽存,亦当之’这句愤语,被讹传为是刘大夏私自烧了资料。”潘老说。

乾隆才是罪魁祸首?

如果刘大夏并没有焚毁资料而只是藏匿,那么这些资料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又到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潘老。不过他在校对明史时依然发现了郑和资料流传后世的蛛丝马迹。南图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书的明史列传稿本,在这部稿本的郑和传中有一些关于郑和舰队的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资料中没有出现的,在成书后的《明史》中也被删去了。这些描述是否来自于神秘的郑和资料呢?

如果保管郑和资料的官员也像他们的前任刘大夏一样,将郑和资料深深藏匿在府库之中,从未流落到民间,那么这些资料会不会和其它大内档案一起仍然被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呢?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档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著名学者韦庆远先生解释说:“明代档案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际的战乱,二因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

潘群教授分析说,如此说来,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刘大夏因为一句赌气的话而被冤枉了400余年,而毁掉郑和下西洋资料的也许就是乾隆!

亲爱的楼主,下面的是我查找来的: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的领袖。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的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起义。作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洪秀全在1845到1846年间,写出《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宣传了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消灭“阎罗妖”的革命思想,其中也表达了洪秀全的人口思想。

洪秀全完全排除人口增多会出现衣食不足的可能性,认为人类的生和死,都有上帝的妥善安排。他说:“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原道觉世训》)因此,无论人怎样多,都应该相互平等,不应该为争夺衣食而产生矛盾。“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原道醒世训》)至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近代则有阎罗妖注生死邪说。(《原道觉世训》),即由清朝统治者所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体系造成的。他号召,“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同上),直到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漓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原道醒世训》)。总之,消灭封建统治体系,建立公平正直的太平天国,是使人口众多的中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唯一途径。因此,他在1853年颁布了《天朝日亩制度》,准备用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来解决中国当时的人口问题。

对他的评价:

新中国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与褒扬。1964年,戚本禹挑起了一场批判李秀成的论争,使得以影射史学为特征的极“左”思潮在中国大地上泛滥。在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美化太平天国,拔高洪秀全的做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被说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洪秀全被称之为革命领袖,甚至以洪秀全划线,以此区分太平天国历史人物的功过。一时间,洪秀全头顶佛光,被吹捧成“千古完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再呈百家争鸣局面,对包括洪秀全在内的若干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虽然长期以来神化洪秀全所形成的思维惯性还不时有所反映,但总体来说,对洪秀全的评价逐渐趋于人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以反激进主义为宗旨,祭起“告别革命”的大旗。他们认为,“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他们否定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切革命,太平天国被称为“洪水滔天,鬼魅横行”,洪秀全被认为是“有轻度精神病的准皇帝”、“暴君”和“邪教主”,甚至认为洪秀全不存在鬼化问题,因为洪秀全本身就是魔鬼。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历史的洪秀全是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鬼,无论将其神化或者鬼化都没有反映他的历史真面目。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既不能神化,也不能鬼化,只有人化才是正确评价洪秀全的唯一途径。

拜读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潘旭澜教授《还洪秀全的历史真面目》�刊于《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9期,以下简称“潘文” 一文后,觉得潘先生虽然语出惊人,但掩卷深思,并没有给人以“还洪秀全的历史真面目”之感。作者把洪秀全描述成一个欺世盗名的政治邪教教主,描述成治政无术、腐败堕落的暴君,但有的叙述与史实不符。例如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史有记载。《李秀成自述》:“天王之病,因食甜露病起,又不肯食药方,故而死也。”《洪仁�允觥芳牵骸爸两衲晁脑率�牛�抑骼咸焱跷圆《���臁!焙樾闳�亩�雍樘旃蟾K担骸氨灸晁脑率�湃眨�咸焱醪∷懒恕!薄渡虾P卤ā吩诩鬃恿�鲁趿�统蹙帕教斓谋ǖ贾校�妓岛樾闳�恰安」省钡摹J肥岛芮宄��宋娜此岛樾闳�窃诰��凶陨薄�

洪秀全与拜上帝教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并建立政权,最终也因偏执信仰拜上帝教而丧失政权,可以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吹响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号角,也因拜上帝教而唱起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挽歌,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这一过程来看,洪秀全所创立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政治性宗教,而不是一个政治性邪教。

首先,洪秀全是一个虔诚的拜上帝教教徒,而不是蒙蔽信徒的教主。世界上一切邪教头子,都鼓吹教主崇拜而自己并不相信自己所设立的邪教。正如麻原彰晃宁愿坐牢也不自杀,等等。洪秀全和古今中外的邪教头子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因为洪秀全对自己创立的拜上帝教中的“皇上帝”有着执着甚至是偏执的信仰。

其次,洪秀全并没有全盘吸收基督教教义,他将独尊上帝的教义和中国古代崇敬上帝的神话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宗教——拜上帝教。他对拜上帝教的教义深信不疑。1864年天京危急之时,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秀全却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天京没有粮食,他却要合城俱食“甜露”,由此而导致大病缠身,足见其对“皇上帝”、“天兄”的信仰已深入骨髓。

其三,利用宗教发动农民,组织农民起来参加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太平天国之前已有诸如太平道、弥勒教、白莲教利用宗教发动农民起义。潘文将洪秀全所说的“在道光三十年我将遣大灾降世,凡信仰坚定不移者得救,凡不信者将有瘟疫,有田无人耕,有屋无人住”简单地归为邪教,认为洪秀全在宣传世界末日。洪秀全宣扬大灾降世的目的是为了鼓动农民参加起义。世界上几乎一切正统宗教都宣扬救世论,如基督教和佛教都以救世为其基本教义,“行善去恶”,以修来世之福。洪秀全倡导的“救世”是“救今世”而不是救来世,他渴望建立人间的现实“天国”,这与邪教蛊惑人心、煽动信徒不惜以牺牲今世的生命去换取来世所谓的幸福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四,洪秀全妻妾成群是封建帝王思想滋长的结果,与邪教利用歪理邪说奸*妇女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废除买卖婚姻制度,建立具有法律效能的婚姻秩序,凡男女自愿结婚者,经审查后发给盖有官印、绘有龙凤的证明“合挥”,即是合法婚姻。又如禁止强奸妇女、废除女子缠足,规定“凡强奸,经妇女喊冤,定即斩首示众,妇女释放”等,表现了对妇女人格的尊重。虽然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解放是有限的、局部的,但与清王朝是不一样的,更有别于所谓邪教。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虽然最终未能付诸实践,但其进步意义并不能就此否定。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土地问题和政权组织问题作出规定。其中“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小生产者朴素的愿望,而不是如潘文所说是“骗人的门面话”。《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反映了其革命性、进步性的一面,为起义农民描绘了一幅理想蓝图,对于鼓舞起义农民的士气至少是有直接作用的。由于《制度》杂糅了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使其内容互相矛盾、互相抵消,使得平分土地这一设想无法实现,只能继续实行“交粮纳税”,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所决定的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封建性、落后性的一面。《制度》虽未实行,但部分地区的农民分得了一些土地,或者减少了赋税,生活有一定改善,史料有所记载,这是不能否定的。

1859年4月,洪仁�酉愀鄣教炀�K��谙愀垩�昂土私獾降淖时局饕逍率挛镒�闯伞蹲收�缕�罚�M家苑⒄棺时局饕宓姆绞礁脑焯�教旃���┱棺约旱谋Ц禾峁┮桓銎教ā!蹲收�缕�泛�橇苏�巍⒎ㄖ啤⒕�谩⑽幕�⑼饨坏裙叵倒�泼裆�娜舾芍匾�侍猓�酝及烟�教旃�ǔ梢桓鲇搿胺�瞬⑿邸薄ⅰ懊窀还�俊钡男鹿�摇E宋闹薪�槿诗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仅仅框裁于“以平物议,以服诸将”,未免过于片面。此外,潘文说:“《资政新篇》在介绍外国情况这一点上,远不如林则徐请人翻译的《四洲志》全面准确,亦远不如魏源在此书基础上编成的《海国图志》丰富充实,时间也晚了好多年”。潘先生对于农民出身的洪仁�疵夤�诳燎蟆A衷蛐焓乔逋醭�爻迹�H畏饨�罄簦��梢远�檬种械男姓�试础⒕�米试春腿肆ψ试蠢捶�搿端闹拗尽贰N涸幢嘈础逗9�贾尽罚�小端闹拗尽肺�� E┟癯錾淼暮槿诗呢?他没有任何资源,只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与学习来了解和认识西方。潘先生将两者进行比较显失公平。洪秀全对待《资政新篇》这样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不仅认真阅读,而且对其中的“兴舟楫之利”、“兴器皿技艺”、“兴银行”、“兴宝藏”等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都作出了“此策是也”或“是”的批示,表明洪秀全对发展资本主义是表示赞成的。我们虽然不必据此认为洪秀全主动“向西方寻找真理”,但洪秀全面对“西方真理”至少没有斥之为“奇技*巧”而加以反对,这是事实。

洪秀全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文说“洪秀全敌视中华传统文化,除了极少数他所需要的,其余不分良莠一概加以扫荡”,其目的是“要以他的政治邪教文化来取代”。洪秀全虽然痛恨中华传统文化,但他却无法与其决裂。洪秀全批判传统文化,大致经历了以儒教附缘基督教,以基督教排斥儒教和以基督教调和儒教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对儒学既批判又保留的态度是始终存在的。

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赴广州应试失败,对清朝封建统治产生强烈愤恨,发誓“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举士吧”。洪秀全由此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继而产生排斥心理。洪秀全在起义前后,对一切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书和庙宇,采取了焚毁的手段。定都天京之初,手段更加过激,“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发起了空前猛烈的扫荡,手段显然是偏激的。但这些手段动摇了封建统治者赖以维持统治的思想根基,对动员农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应该说还是起到了很好的鼓动效果。

洪秀全用“火与剑”这种简单的方式对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起猛烈攻击,但在攻击的同时,他又找不到合适的理论工具,而且他的思维也始终摆脱不了旧的封建意识的桎梏,未能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为了维护业已建立的“洪家天子杨家将”政权,洪秀全不得不利用儒学的三纲五常。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方式,反对对传统文化实行焚书坑儒。此后,洪秀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转为比较温和的删改。从洪秀全对待传统文化的转变看,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洪秀全不可能摆脱根源于小生产者方式的家长制和等级制,更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取代承袭了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洪秀全对于传统文化从批判到复归,从金田起义的领袖到定都天京后迅速封建化为一个新皇帝就是一个明证。

关于洪秀全暴政 潘文将洪秀全说成是“为人暴虐,嗜血成性,任人唯亲,立政无章,言而无信,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暴君。太平天国确实存在很多过激的行为,潘文中几点归纳有的是切中要害的。但既然是要还洪秀全的历史真面目,就应该以真实的史料立论。

关于天京内讧,潘文说洪秀全和韦昌辉“唱双簧”,事实上洪杨矛盾没有发展到非杀杨不可的地步。洪秀全有没有“密诏”韦昌辉诛杀杨秀清?因为未发现“密诏”,学术界未敢断言。一般认为,韦昌辉出于对杨秀清的“忿气”和“不服”而伪造“密诏”,率三千精锐潜回天京偷袭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后又设计杀戮其部属两万余。对于韦昌辉的疯狂行为,洪秀全事后派人指责他说,“尔我非东王不至此,我本无杀渠意,而今已拿戮之,此属又何辜。”韦昌辉在取代杨秀清以后暴戾专横,诛杀了包括石达开家属在内的许多天京军民,甚至将矛头指向洪秀全。因此,在石达开靖难大军迫近天京和天京军民强烈要求诛韦的双重压力下,洪秀全借机杀了韦昌辉。

潘文说“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造反,引发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七千万。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同时,导致沙皇俄国趁清朝政府与太平军作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导致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这种为清朝政府丧权辱国、御侮无力的无能开脱,把罪责强加于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头上,是不够全面的。过量死亡的人口都是太平军杀的吗?清军杀死了多少人?外国洋枪队杀死了多少人?天灾死了多少人?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清政府还是那个日益腐朽的清政府,而列强却是更加贪婪的列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这样的政府能够抵御俄国入侵、能够战胜英法联军吗?

通过对洪秀全的评价,我深深感到“盖棺未必能定论”,特别是对于在历史上曾起过特殊作用的历史人物来说尤其如此。对于潘文中所说的“为现实功利而写作历史论著,是历史学的最大隐患。每一个写历史论著的人,其实同时也在写自己的历史”的结论,我深以为然。对于洪秀全的错误,我们没有必要为其掩饰,但是要从他所处的时代客观公正地评价他,而不是以今天的标准框裁他。

参考文献:

① 茅家琦. 太平天国通史.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② 钟文典. 太平天国史丛书.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③ 崔之清.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④ 中国史学会.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 . 神州国光社,1952

⑤ 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2001

⑥ 司法部. 依法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政治邪教活动知识问答.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⑦ 呤口利.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维周译

⑧潘旭澜. 太平杂说. 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所谓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是指中国儒学界内部围绕“六经”中“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的真伪问题,分裂为儒学今文派和儒学古文派,两派互相指责对方作伪的斗争。首先,我将梁启超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专门论述抄录如下。

1920年11月—1921年1月,梁启超在《改造》第3卷第3—5号分期发表了其论著《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1921年2月,梁启超在“吸收了蒋方震、林志均、胡适三人的意见”之后,又“加以补充修正”,并且将这篇论著更名为《清代学术概论》,交由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专著出版发行。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的“自序”中说:“吾著此篇之动机有二:其一,胡适语我,晚清‘今文学运动’,于思想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其二,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长短而自淬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已与原书埒(lie:相等)。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1]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论及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的来龙去脉时写道:

“清学分裂之导火线,则经学今古文之争也。何谓今古文?初,秦始皇焚书,六经绝焉,汉兴,诸儒始渐以其学教授,而亦有派别;《易》则有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而同出田何;《书》则有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而同出伏胜;《诗》则有齐鲁韩三家,《鲁诗》出申公,《齐诗》出辕固,《韩诗》出韩婴;《春秋》则惟《公羊传》,有严(彭祖)颜(安乐)两家,同出胡毋生、董仲舒;《礼》则惟《仪礼》,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三家,而同出高堂生。此十四家者,皆汉武帝宣帝时立于学官,置博士教授;其写本皆用秦时通行篆书,谓之今文;《史记·儒林传》所述经学传授止此,所谓十四博士是也。逮(dai:到)西汉之末,则有所谓古文经传出焉;《易》则有费氏、谓东莱人费之所传;《书》则有孔氏,谓孔子裔孙安国发其壁藏所献;《诗》则有毛氏,谓河间献王博士毛公所传;《春秋》则《左氏传》,谓张苍曾以教授;《礼》则有《逸礼》三十九篇,谓鲁共王得自孔子坏宅中,又有《周官》,谓河间献王所得;此诸经传者,皆以科斗文字写,故谓古文。两汉经师,多不信古文;刘歆(大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屡求以立学官,不得,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谓其‘专己守残党同妒真’者也。王莽擅汉,歆挟莽力立之,光武复废之,东京初叶,信者殊稀;至东汉末,大师服虔、马融(79—166年)、郑玄(127—200年)皆尊习古文,古文学遂大昌。而其时争论焦点,则在《春秋公羊传》;今文大家何休(129—182年)著《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公羊墨守》,古文大家郑玄则著《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以驳之;玄既淹博,遍注群经,其后晋杜预、王肃皆衍其绪,今文学遂衰。此两汉时今古文哄争之一大公案也。

南北朝以降,经说学派,只争郑(玄)王(肃),今古文之争遂熄;唐陆德明著《释文》,孔颖达著《正义》,皆杂宗郑王。今所传《十三经注疏》者,《易》用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周礼》、《仪礼》、《礼记》皆用郑注,《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其余诸经,皆汲晚汉古文家之流;西汉所谓十四博士者,其学说皆亡,仅存者惟《春秋公羊传》之何(休)注而已。自宋以后,程朱等亦遍注诸经,而汉唐注疏废。入清代则节节复古;顾炎武、惠士奇辈专提倡注疏学,则复于六朝、唐;自阎若璩(1638—1704年)攻伪《古文尚书》,后证明作伪者出王肃,学者乃重提南北朝郑王公案,绌王申郑,则复于东汉;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矣。悬崖转石,非达于地不止;则西汉今古文旧案,终必须翻腾一度,势则然矣。”

梁启超接着写道:

“今文学之中心在《公羊》,而《公羊》家言,则真所谓‘其中多非常异义之论’,(何休《公羊传注自序》)自魏晋以还,莫敢道焉。今《十三经注疏》本,《公羊传》虽用何注,而唐徐彦为之疏,于何义一无发明,《公羊》之成为绝学,垂二千年矣。清儒既遍治古经,戴震(1724—1777年)弟子孔广森(1753—1787年)始著《公羊通义》;然不明家法,治今文学者不宗之。今文学启蒙大师,则武进庄存与(1719—1788年)也;存与著《春秋正辞》,刊落训诂名物之末,专求其所谓“微言大义”者;与戴段一派所取途经,全然不同。其同县后进刘逢禄(1776—1829年)继之,著《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凡何氏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受命改制’诸义,次第发明;其书亦用科学的归纳研究法,有条贯,有断制,在清人著述中,实最有价值之创作。段玉裁(1735—1815年)外孙龚自珍(1792—1841年),既受训诂学于段,而好今文,说经宗庄刘;自珍性跌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諔诡(chugui)连犿,当时之人弗善也,而自珍以此自;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晚岁亦耽佛学,好谈名理。综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辞所掩,意不豁达;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热,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夏曾佑(1863—1924年)赠梁启超诗云:‘璱人(龚)申受(刘)出方耕(庄),孤绪微茫接董生(仲舒)’,此言‘今文学’之渊源最分明;拟诸‘正统派’,庄可比顾,龚刘则阎胡也。

‘今文学’之初期,则专言《公羊》而已,未及他经;因此知汉代经师家法,今古两派,截然不同,知贾马许郑,殊不足以尽汉学。时辑佚之学正极盛,古经说片言只字,搜集不遗余力,于是研究今文遗说者渐多;冯登府(1783—1841年)有《三家诗异文疏证》,陈寿祺(1771—1834年)有《三家诗遗说考》,陈乔枞(1809—1869年)有《今文尚书经说考》、《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三家诗遗说考》、《齐诗翼氏学疏证》,迮鹤寿有《齐诗翼氏学》;然皆不过言家法同异而已,未及真伪问题。道光末,魏源(1794—1851年)著《诗古微》,始大攻毛传及大小序,谓为晚清伪作,其言博辩,比于阎氏之《书疏证》。且亦时有新理解,其论《诗》不为美刺而作,谓:‘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岂有欢愉哀乐,专为无病代呻者耶;……’(《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论中》)此深合‘为文艺而作文艺’之旨,直破二千年来文家之束缚。又论诗乐合一,谓:‘古者乐以诗为体。孔子正乐即正诗’,(同《夫子正乐论上》)皆能自创新见,使古书顿带活气。源又著《书古微》,谓:不惟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即阎氏所攻者)为伪也,东汉马郑之古文说,亦非孔安国之旧。同时邵懿辰亦著《礼经通论》,谓:《仪礼》十七篇为足本,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者,出刘歆伪造。而刘逢禄故有《左氏春秋考证》,谓:此书本名《左氏春秋》,不名《左氏春秋传》,与《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同性质,乃记事之书,非解经之书;其解经者皆刘歆所窜入,《左氏传》之名,以歆所伪创。盖自刘书出而《左传》真伪成问题,自魏书出而《毛诗》真伪成问题,自邵书出而《逸礼》真伪成问题;若《周礼》真伪,则自宋以来成问题久矣。初时诸家不过各取一书为局部的研究而已;既而寻其系统,则此诸书者,同为西汉末出现,其传授端绪,俱不可深考,同为刘歆所主持争立;质言之,则所谓古文诸经传者,皆有连带关系,真则俱真,伪则俱伪;于是将两汉今古文之全案,重提覆勘,则康有为其人也。”[2]

1994年2月29日,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所长的刘梦溪先生,在为自己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所作的《总序》中,对儒学今古文之争进行评论说:“经今古文学的论争,无异儒学内部的自我耗散。要想动摇一种学说,再没有比宣布一种学说所依据的经典是伪作更具有摧毁力了。古文经学打击今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打击古文经学,用的就是此种策略。肇始者刘歆,首先攻击今文经残缺不全,要求立古文经于学官。今文十四博士则奋力反击,提出所谓古文经是伪托,扬言要对刘歆治以乱经之罪。直至郑玄遍注群经,采今古文而融通之,持续一二百年的这场论争,才告平息。”[3]刘梦溪先生又说:“本来中国学术史上的今古文学之争,东汉以后已告平息,何以清代又起波澜?始作俑者是一个叫庄存与(1719—1788年)的人,他与戴震(1724—1777年)同时,写了一部叫《春秋正辞》的书,一反当时讲究名物训诂的盛清正统派学风,转而抉发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继之而起的刘逢禄(1776—829年),撰写《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对何休的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大肆发挥,在学派传承上便相当自觉了。后来龚自珍、魏源出,清代的今文学派在思想界真正成了气候。但龚、魏之学,已不在学术本身。”进而指出:“康有为是清代今文学派的集大成者。”[4]

梁启超、刘梦溪二位先生都认为,康有为是“今文学派的集大成者”。但是,“六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六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这样一些有关“五经”真伪的问题,直至康有为依然没有解决;关于“五经”真伪的争论,依然继续进行。对此,1921年初,钱玄同先生在给胡适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我以为推倒汉人迂谬不通的经说,是宋儒;推倒秦汉以来传记中靠不住的事实,是崔述(1740—1816年);推倒刘歆伪造的古文经,是康有为。但是,宋儒推倒汉儒,自己取而代之,却仍是‘以暴易暴’,‘犹吾大夫崔子’。崔述推倒传记杂说,却又信《尚书》、《左传》之事实为实迹。康有为推倒古文经,却又尊信今文经,——甚而至于尊信纬书。这都未免知二五而不知一十了!”[5]

将“五经”真伪之争,继续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的学者,则是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其代表作就是七卷本的《古史辨》。1982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史辨>重印说明》中写道:“疑古思想是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继承了我国历代辨伪的优良传统,吸取了社会学和考古学的知识,运用了近代的科学方法,把我国先秦至两汉的古书上有关古史的记载,作了系统的分析,揭露出它们本来的神话传说的真面目。从而揭穿了‘经’书的老底,剥去了它的神圣外衣,从根本上推倒了二千多年来人们崇信的偶像。所以《古史辨》一出版就引起了一些守旧的封建卫道者的激烈反对,把它视为‘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洪水猛兽。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则是这一时期疑古思想的代表。”“《古史辨》是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它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在考订我国古代史料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考订的范围主要是古史、古地、古人和古书,涉及我国古代史料的各个方面。这些大量的切实的奠基工作,为科学地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廓清了迷雾,并提供了确实可信的文献资料。”[6]

1924年2月22日,胡适在其主办的《读书杂志》第十八期发表的《古史讨论读后感》一文评论说:“顾颉刚先生说的真不错:中国古史全是一篇糊涂账。二千余年来随口编造,其中不知道有多少罅(xia)漏,可以看得出它是假造的。但经过了二千余年的编造,能够成立一个系统,自然随处也有它的自卫的理由。……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至少可以指出一个公认的信信和疑疑的限度来,这是无疑的。”“这回的争论是一个真伪的问题;去伪存真决不会有害于人心。…… ‘实事求是,莫作调人’。我请用这八个字贡献给讨论古史的诸位先生。”[7]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我不赞成刘梦溪先生关于“经今古文学的论争,无异儒学内部的自我耗散”[3]的评判,相反,我认为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是中国古史中的辨伪之争,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儒学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我赞成梁启超先生关于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之集成者,非其创作者”[8]的评价,认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尚待进一步发掘和汲取;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继承和光大了中国学术界的辨伪传统,把中国古史中的辨伪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创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局面。当然,康有为、顾颉刚二位中国著名学者,各自都存在着明显的学术缺陷,致使康有为在学术界昙花一现,而顾颉刚始终没有实现他企图“打破民族一元化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黄金世界的观念”[9]的夙愿。我赞成胡适先生关于“去伪存真决不会有害于人心”的论断和“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处理方针,觉得有必要继续推进这项研究工作,以使中国古史研究能够满足于我国继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中国拼力抢占世界科技最高点做出社会科学方面的贡献。

1 灵感从不光顾懒惰的客人。它总是在无 头绪 的苦思冥想后悄然而来。

2 这个案子错综复杂,一时之间还不能理清 头绪 。

3 平时做事无计划,急时做事无 头绪 。

4 这个案子错综复杂,很难理出 头绪 。

5 这篇文章写得杂乱无章,让人理不清 头绪 。

6 这起案件案情错综复杂, 头绪 繁多。

7 她漫无 头绪 地说,她的作文写好了。

8 面对一大堆的问题,他茫无 头绪 不知如何处理。

9 昏睡了几天几夜,他头脑里茫无 头绪 。

10 问题还没有弄清,无非有了一点儿 头绪 。

11 最近我很好奇,怎么想也理不清 头绪 ;作为人类的你,最近总是有人对你说“圣诞”快乐;我憋在心里很想问一句,你是何时何地学会“生蛋”?

12 对这事的处理他还茫无 头绪 。

13 这并不妨碍罗姆尼称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毫无 头绪 "和指责他"口若悬河为自己辩护,将世界领袖之位拱手让人"。

14 我们做事要井然有序,不能忙无 头绪 。

15 工作 头绪 很多的时候,一定要分个轻重缓急,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16 行家出手果然不同,这件大家都摸不着 头绪 的事,他却游刃有余地办妥了。

17 就在我茫无 头绪 的时候,他带来了一封书信,使我惊喜万分。

18 当讨论茫无 头绪 ,在座的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这时他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性的问题。

19 他无论遇到怎样 头绪 纷繁的事,总是能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地处理好。

20 清澈昂扬的时光,伴随房间里不知 头绪 的怅然,渐形渐远,陷入久久未能释怀的浪漫情愫,此起彼伏。

21 他思索了大半天还没有理出 头绪 。

22 我的心里矛盾得很,脑子里像塞进了一团乱麻,理不出一点 头绪 。

23 昭君放弃了家乡,放弃了故土,任滑落的泪破碎在塞上的狂风中,任轻挑琵琶的手颤动得不能自主,任思念毫无 头绪 地缠结着。她义无返顾地走进了帐篷中,汉匈得到了和平,百姓安居乐业,歌唱着那个美丽的故事。

24 小刘正在谈对象,别人询问时,他便含糊其词:“人家还没有 头绪 呢!”。

25 满头银发的德维尔宾著作等身,同时是诗人,他在五月十一日还说,下一步要做什麽,目前还没 头绪 。

26 要在浩瀚的古籍里搜集有用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如堕烟海,茫无 头绪 。

27 面对这个棘手的案子。专案组的成员真是一筹莫展,理不出一点 头绪 。

28 徐恩琪,你踩到屎了,走了霉运,竟然碰到了姜马陆,要不要趁现在逃走,现在马上站起来,好好穿上鞋子,理清所有 头绪 ,从我身边逃走,机会只有一次。

29 现在是闲谈和读书的最好时光,整个世界融化在字里行间,虽然有时候一些措词太美丽了以致我不得不踱上几圈让它们有 头绪 。

30 职场解压宝典:面对工作挫折,莫要纠缠;化解工作焦虑,找成就感;理清杂乱 头绪 ,排好时间;控制暴躁情绪,保证睡眠;做做阳光运动,身体安然。

31 我毫无 头绪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向前走。若是奢望他回头,连身上最不堪的污垢,或许都会看轻我;可用尽力气死撑的结果,就是身体背叛我。

32 这项工作从何着手,至今仍茫无 头绪 。

33 他为了房子过户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依然理不清 头绪 。

34 想你就乱乱乱 头绪 ,不想又伤伤伤自己!

35 想你在朝朝暮暮、念你在时时刻刻、爱你在分分秒秒、疼你在点点滴滴、想你乱、乱、乱 头绪 、不想又伤、伤、伤自己,祈求你用神圣的婚礼来治疗我这种忧郁的幸福!

36 安德森虽有妙传,但在调度上还欠火候,鲁尼和斯科尔斯联袂上场,很快理清 头绪 。

37 我可能丢了些什么东西。时常觉得它在眼前,但是回过头找却毫无 头绪 。张佳羽

38 人生一条路,开店走大路,自我来掌舵,方向多把握,明天有辉煌,今天要开朗,生意靠打拼,日子靠经营,成功靠积攒,时机靠人脉,万事有 头绪 ,生意皆如意,愿你万事顺利。

39 然而我依然觉得有些感受与成长要求人必须被放入陌生的环境,接受不一样的视角,才能终于“打破盒子”,寻找到连自己都毫无 头绪 的宝藏。艾小柯

40 医院信息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 头绪 繁多,任务艰巨

41 作业中的问题是那么复杂,除了非常聪明的学生外,都茫无 头绪 。

42 作业中的问题很复杂,除了非常聪明的学生外,大家都茫无 头绪 。

43 新闻中经常出现毫无 头绪 的旧案水落石出、疑人改列非嫌疑人、冤昭雪等故事,都是先进栳识技术的功劳。

44 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我读完了所有“怎样……”的书,却仍然感到自己是个茫无 头绪 的新手。

45 请兄示下赠箴言,尔旁何人常相伴。并无 头绪 难拆解,而今去掉不思念。诀别无言心犹在,闪烁无火更难眠。梅花去木香自寒,三人同去二人还,二人归来手相牵。(谜底:祝你开心快乐每一。

46 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我读完了所有“怎样……”的书,却仍然感到自己是个茫无 头绪 的新手。30个月后,我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重新拿起那些书来复习了吗?

47 杨柳幽幽萌发,问候轻轻到达,思念的 头绪 不断长大。枝头鸟儿叫喳喳,春的气息加紧步伐,祝福的短信及时出发,愿你开开心心潇潇洒洒,幸福的微笑嘴角常挂。

48 白松露行踪飘忽,明年会在哪里长成,连钻研它们的大学学者也茫无 头绪 。

49 毫无 头绪 ,或者说,无从下手,你如何在这种情形下开个头,我们不只是不知道细节如何。

50 上次圣诞假期我记得自己茫无 头绪 ,不知道如何把节日庆祝的一切准备事先做好。

51 农历新年将至,应该写点甚么应节今年我真有点茫无 头绪 。

52 女人的一生是一部连续剧:二十岁偶像剧,看上去很美;三十岁是悬疑剧,有了 头绪 ,但未见到全部答案;四十岁是生活剧,家长里短,有点闹心也有点温馨;五十岁是历史剧,回首半生走过的路,足可以令儿女为鉴。举凡男人皆猜不透女人的心:片刻天晴,转眼多云。这就是女人,极有意思的物种。

53 有趣的是,有时字义的变化还真令人摸不着 头绪

54 放下一年的疲惫,收起一年的劳累,把酒杯斟满,让快乐醉倒;丢掉没 头绪 的烦恼,放弃无来由的困扰,把亲朋召唤,让幸福围绕。一年一度的元旦又来到,祝福你元旦快乐,一年更比一年好。

55 想你就乱乱乱 头绪 ,不想又伤伤伤自己。情深就不必问,是合不合逻辑。邰正宵

56 这是冢本团队的冢本先生,冢本穿戴着一部计算机在会场中四处游走,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 头绪 。

57 我没有 头绪 ,我没主意。

58 我尽量去揣摩他那漫无 头绪 的话意,而他却干笑着

59 方寸之中千万想,想无 头绪 费疑思。想到万千终有得,方知多想有便宜。天花藏主人

60 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回去举动茫无 头绪 。

61 因此,对于爱滋疫苗的追寻,就变成有点像散弹打鸟、漫无 头绪

62 春天呼唤着旋律,所以我舞动了情绪,想念你的思绪,终于有了 头绪 ,可不可以继续,这一秒的意义和这一生祝你幸福的心意,朋友,春天快乐。

63 认识你,是天意,幸福就是爱上你,魂牵梦绕想念你,一点一点堆相思,一页纸,两页纸,撕了写,写了撕,万语千言无 头绪 ,意乱情迷全为你,葡萄情人节,一首小诗送给你,祝你生活甜如。

64 青年节快到了,整理整理年轻的心灵,梳理梳理青春的 头绪 ,清理清理青年的烦恼,准备过节了,祝你节日快乐,放飞梦想,展翅高飞,美梦早日成真!

65 “头项”有“ 头绪 ”、“种”、“类”、“伙”、“路”和“方面”等意思,量词“项”继承和发展了“头项”的意义,其意义应该是“种”、“类”、“伙”、“路”、“方面”等。

66 假日卡,生日卡,明信片……这些特别的卡片,要如何有意义地收存?你可有 头绪 ?

67 他们跟打哑谜一样,说得不清不白,什么编歌呀,什么教孩子唱呀,谁也听不出个 头绪 。

68 槽点实在太多了,虽然不吐不快,但我一时间还真理不出什么 头绪 来。

69 这件事变得蹊跷了起来,城主府展开了调查,可是他们一无所得,毫无 头绪 。

70 这一连半个多月,风餐宿露的,也着实让彭乾羽身体大感吃力,是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在这没 头绪 的苦想案情倒不如踏实的睡上一觉或许会柳暗花明。

71 他脑子堆满了各种纷繁芜杂的问题,有心想理清 头绪 却越理越乱。

72 易东辰怎么都想不到这次灭兽大赛既然会成这样,集结地到底死了多少人他不清楚,甚至没有任何 头绪 。

73 凌剑云点点头,整理了一下 头绪 ,将益州青云观之事删繁就简地说了一遍,凌元峰等又是震惊不已。

74 体悟到了,并不代表就能运用,就像看了例题,就不代表你就能考满分!试题小小变个花样,或许你就一点 头绪 都没有了。

75 会后,女王留下索里尔,通报在皇家魔法学院所谈诸事,两人将海外寻龙、奈克罗斯境内死亡力量骤增等事推详一回,却无 头绪 。

76 他慢慢闭上眼睛,最近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若潮水一般迎面扑来,瞬间将他淹没,没等他理出个 头绪 ,已然酣然入梦

77 当所有的 头绪 都来不到的时候,失望和疲惫就会乘虚而入。

78 毫无 头绪 !如同水底捞月一般虚幻,玄而又玄。

79 许多想法在他的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一个个熄灭,心里好像有一堆乱丝,却又理不出一个 头绪 来。

80 岳父大人已经并入病入骨髓,恶气缠身,想要治好他的病一定要学会这针,可是,毫无 头绪 啊。

81 秦王也顾不上儿子失去手臂的痛苦,心如乱麻,让他理不出个 头绪 。

82 这些纪录零七碎八的毫无 头绪 ,唯一一条成样子的,还是他老早就从尼克那儿学会了的位面冥想。

83 十多分钟过去了,无为依然没有一点 头绪 ,他不理解师母写下这些东西的用意何在,盗墓与玄鸟至,这两组词似乎看不出任何意义来。

84 老爷,老朽无用,现在还是没有什么 头绪 。

85 白芊红思忖半天毫无 头绪 的事,此时却仿佛暗室逢灯般地茅塞顿开了,“哈哈哈,哈哈哈!”。

86 就算有人能破解这隐藏字体的手法,恐怕对呈现出的奇形异状的玛雅文字也毫无 头绪 。

87 原始素材多数是无声片,不少连片头都没有,仅仅看影像难以理清 头绪 。

88 他现在是千思百虑的,却又毫无 头绪 ,心事重重,却又是顾虑多多。

89 总之,一团乱麻,完全没有 头绪 ,去找马哥问问或许有答案,可是马哥已被学校隔离。

90 前往演武场的路上,四人就罗冲的血变资质谈论了几句,当然也是毫无 头绪 ,万奇和许炼山都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91 时间一晃半月过去,雪衣依照先天七十二变上的方法修炼,力气又大了许多,耳聪目明,效果很是显著,不过第一转却始终没有 头绪 。

92 建设“十三五” 头绪 繁多,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完全陷入事务主义,就难免事倍而功半,日有余而月不足。

93 他经过好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始终还是理不出一个 头绪 来。

94 徐明山想了想,刚才这姑娘说掌柜,看来那大麻子不是道士,那怎么现在还有人穿古装呢心中真是毫无 头绪 ,看这姑娘天真可爱,估计不是坏人,就问道。

95 父亲苦苦追寻身世一辈子,却毫无 头绪 ,抱恨终身。

96 曾国藩想了想,又含毫命简,给朝廷上了一个“附陈办团稍有 头绪 即乞守制片”。

97 大家伙嘁嘁喳喳的研究半天也没个 头绪 ,眼看着股指一步步的往下走,杨玮却高兴起来,他指着显示器说,“看没看见,这就是下跌买入的最好办法。

98 秦关抬头一想,看着这白日青天,心中也毫无 头绪 。

99 暂时还没想出什么 头绪 ,云柳眼看着自己画了一半的画稿,干脆停笔准备吃饭。

100 空警帅哥想了半天没有 头绪 ,也不下飞机,大巴早就走完了,全体机组成员都等一辆返程的大巴来接,这是早就沟通好了的。

101 南华反反复复地走在这条和秋一菲走过的路上,想着这个苦恼的问题,直到实在是头痛欲裂还是没有 头绪 ,南华才回到自己在荔城的这个小家。

102 在史料丛杂、 头绪 繁多的情况之下,学者虽穷年累月,未必能尽读这么多的书;就是读了,这些书本身的错误不少,亦未必都有用处。

103 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自己;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理清了很多 头绪 ;活在当下……

104 看到雷阵雨低声沉思默想的样子,风揉雪不得不感慨一句,这就是天份,上一世,风揉雪苦心专研,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有 头绪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105 毫无 头绪 的回转到床前,仔细看了几眼那珠子确定没有危险,这才一把摄入手中,入手冰凉,丝丝寒气沁入心脾,脑海中的杀意似乎都在这一刻消散了不少。

106 林洛当初来翰渊阁上班的时候,也有很多事情理不清 头绪 ,也是慢慢一步步走过来的,只不过这个阶段很快。

107 此外,他还将矛头对准了希拉里,称希拉里“茫无 头绪 地替俄罗斯按下重设键,俄罗斯笑里藏刀,侵略乌克兰”。

108 正常人思维怎么会乱成一团,毫无 头绪

109 做事 头绪 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

110 楚歌明白女友的用意,也装作邑邑不乐的样子,说:“已经麻烦了秀秀一整天,总不能再耽误人家的时间,况且这件事情茫无 头绪 ,任何人也难找出突破的缺口。

111 他除了猜到这事与小菲亚斯有关之外,再没有任何 头绪 ,更不能理解竹叶青仓促行事的目的。

112 菲利克斯提起枪,对准天空中的楷则可是这时他的心里却空荡荡的,一点 头绪 都没有

113 军中一再易帅, 头绪 纷繁,自然无心攻贼,外如各路招讨的大员,也大半胆小如鼷,一些儿没有功绩。

114 此刻的五塘乡就好像迷雾中的一团乱麻,在扯清楚 头绪 之前,所有的工作都会停摆。

115 可心法内功却是始终困在陂湖禀量这一境界,虽是早已达到聚河成湖的大成之境,却是对下一步的众川赴海茫无 头绪 。

116 遗憾的是,虫体在能量的使用和能量的转换上还是盲人骑瞎马,毫无一点 头绪 。

117 这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信息,更不知道他是为了什么而跳楼,所以她去找他谈判完全就没有 头绪 ,到时候弄巧成拙的几率就很大了,这人命关天,可容不得她去赌。

118 期间,他的确告知了申豪放,网上视频之事,但除此之外,他毫不知情,对于申豪放口口声声所说被停职之事,可是毫无 头绪 ,匪夷所思呀。

119 却没有任何 头绪 ,殚思竭虑却忘了一个要害,这是天玄门的痛肋。

120 几人听得又一起沉默苦思,想了半天仍是没有半点 头绪 ,意欲返回威楚府衙从长计较,但又担心夜间视物不明漏掉了什么重要线索,便在三十里外的一处小镇上歇了。

你是指宋慈吗,他据历史记载是三品以上官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提刑官”是宋代所特有的,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提点”就是负责、主管的意思。宋代在“路”(与明清时期的“省”相近)这一级先后分设了转 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从中央派文臣担任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 即“提刑官” 、提举常平公事。这三个机构合称为“监司”,其长官被称为监司官,都负有监察州县地方官的职能。同时,这些监司官又有一定的分工,其中,“提刑官”负责地方刑狱、诉讼。

北宋太宗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到真宗朝逐渐制度化,设置了提刑司的衙门。提刑司多设在占据交通要道的州府,“提刑官”则每年定期到所辖的州县巡查。“提刑官”的职能,除了监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的囚犯,对于地方官判案拖延时日、不能如期捕获盗犯的渎职行为进行弹劾。宋代杖刑以下的犯罪,知县可判决;徒刑以上的犯罪,由知州判决,而“提刑官”主要负监督之责;州县的死刑犯一般要经过“提刑官”的核准,提刑司成为地方诉讼案件的最高审理机构。“提刑官”还负责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以及接受民众的上诉.

北宋太宗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朝廷选派文臣到地方,审理疑难案件,清理积压的旧案;到真宗朝逐渐制度化,设置了提刑司的衙门。后来“提刑官”虽有暂时的撤废,但两宋大部分时间都是存在的。

提刑司多设在占据交通要道的州府,“提刑官”则每年定期到所辖的州县巡查。史载宋代“提刑官”的职能,除了监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的囚犯,对于地方官判案拖延时日、不能如期捕获盗犯的渎职行为进行弹劾(《宋史·职官志七》)。宋代杖刑以下的犯罪,知县可判决;徒刑以上的犯罪,由知州判决,而“提刑官”主要负监督之责;州县的死刑犯一般要经过“提刑官”的核准,提刑司成为地方诉讼案件的最高审理机构。“提刑官”在巡查州县的监狱时,除了查看囚犯的人数、囚禁时间外,还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以及接受民众的上诉。

据史书记载,宋慈在广东担任“提刑官”时,属吏多不奉法,有嫌疑犯被囚禁数年不能得到审理,他限期加以审理,八个月裁决了二百多死刑犯,在巡查所辖的州县时,“雪冤禁暴”。他断案重视获取物证和案情的推理,案情“疑信未决,必反覆深思”,以“检验”(获取物证)乃“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栝”。(《洗冤集录序》)他所写的《洗冤集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除了覆核、审理州县的案件外,维持地方社会的治安也是宋代“提刑官”的重要职责。这包括剿除、捕获盗贼以及镇压农民起义。例如,辛弃疾在做湖南“提刑官”时,就平定了茶商的叛乱。所以“提刑官”的副手多为武臣,在出现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或社会动乱时,甚至用“武臣”做“提刑”官。在刑狱、治安之外,宋代的“提刑官”有时还监督某些赋税的征收,或监督地方仓储的管理。可以看出来,宋代的“提刑官”具有今天的省检察长、公安厅长、省高级法院院长、省军分区司令等多重的身份和职能,而且他们直接对中央负责,在地方上没有直接的隶属对象,不像今天的检察长、公安厅长或法院院长等,与省委、省政府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

“提刑官”的设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能有效地监督刑狱、诉讼,平反冤案,打击不法官吏,又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正如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所展现的,由于州县官的渎职,胥吏的敲诈勒索,导致案情“虚幻变化,茫不可诘”,“提刑官”是判决的一个重要关卡,他们能否尽职,关乎百姓能否得到公正的判决,冤狱能否得到昭雪。因此宋王朝很重视“提刑官”的人选,多由曾长期任职于地方的、熟悉地方事务的官员担任。宋慈在出任“提刑官”之前,就曾在福建、四川等地做了十几年的地方官。

当然,熟悉地方事务并不代表就能够尽职,关键还是“提刑官”自身的态度和对他们的监督,宋王朝是通过中央的监察官以及同级的其它监司官,对“提刑官”加以监督。

与南宋对峙的金代,在“路”一级置有提刑按察司,类似宋代的提刑司,设按察使。元代沿袭金代提刑按察司,在“道”一级置肃政廉访司,设廉访使。到了明代,在省级设置提刑按察使司,清代改为按察使司,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但按察使之上增设了巡抚一职,独揽一省大权。可以看到,元明清三朝的按察使是沿袭金朝的提刑按察使,后者可能受到了宋代的提刑官的影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