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581~682)为唐代著名医学家。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孙思邈为京兆华原(今陜西耀县)人。他拒绝唐太宗等要其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生活朴素,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淡名利,精医学,通百家之言,为人治病,著书立说,撰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等书,系统总结我国唐以前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学术上,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动物甲状腺防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防治夜盲;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记录流传的下颌脱臼整复法,一直沿用至今;他使用的硫黄伏火法则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在针灸方面,两书均有专篇,强调针药并用,收载不少奇穴,提倡预防灸法等,对后世颇有影响。此外对采药、炮炙并用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尤为可贵的,孙氏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正确论述霍乱的病因和养生之道。孙氏治学精神不墨守成规,出色地发展了仲景学说。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
详见百科词条:孙思邈 [ 最后修订于2016/9/3 15:20:40 共15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这句话出自颜氏家训。如果这位南北朝时代的博士官,有兴趣写小说的话,一定会得到现代派和新锐的评价。买一头驴,立字契,洋洋洒洒,写了三大篇纸,硬是没有接触到这篇字契的主题那头正在牲口市里尥蹶子嗷嗷叫的毛驴。这等功夫,恐怕不能不令时下的先锋作家望洋兴叹、自愧弗如的。
提起颜之推的这部家训和朱柏庐黎明即起,打扫庭院的治家格言,应该说是同一范畴的家庭教育读物。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认为这是一个应该维系紧密的集体。反之,则视为不正常。西方社会不这样看,儿女长大成人,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你不养我,我也不养你,属于天经地义。所以,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的老头、老太太,孤独凄凉地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很长时间不会被人发现,直到尸臭从门缝传出来,邻居才会去报警。张爱玲最后就是这样结果的,如果她的晚年是在国内度过的,这种悲剧大概就不会发生了。
在儒家哲学体系里,家和国是等同物,不过大小之分罢了。无国则无家,这才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有家才有国,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旧时的中国男人,从小读四书时,就要立下的抱负。若是父母死在阁楼上,楼下还在打麻将,这种人连个家都齐不了,焉谈治国?所以,古人视家庭为国家的细胞,国有国规,家有家训,因此,古籍中就有了家训这一类书。
这部颜氏家训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稍有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品味超越了实用意义。本来作为维系家族传统精神,对家庭成员进行自我约束用的规劝文本,由于触及到南北朝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诸多状况,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琅_颜氏是大族,从晋代起,就是很负声望的高门,也是少数没有沾染魏晋玄风,还保持着传统经学的贵族门第。颜之推本人,初仕于南梁,再俘于北周,后逃于北齐,一直活到隋代。因此,这个家族辗转迁移的历史,其家训是研究南北朝时代人文情况、生存状态、社会背景、时代风貌的一部很有用的书籍。
由于这样的家风,颜之推自然是那种比较正经也比较传统的士大夫,即使不那么正襟危坐,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尚通脱、好黄老、喜玄谈、求自在的文化人相比,也正经太多了些。所以,他在这部很正统的著作中,对于古往今来的文人,其看法往往更着重在为文以外的人品方面,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于是,他点了一大串名,用来告诫他的子孙们,要汲取经验教训,好好作文的同时,更要好好地做人。幸好,他只是用心良多的家长,而不是手握权柄的官长,倘若他是管理文化人的人,作家恐怕就要有挨收拾的准备了。
他说: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赀无操;王褒过章僮约;扬雄德败美新;李陵降辱夷虏;刘歆反复莽世;傅毅党附权门;班固盗窃父史;马季常佞媚获诮;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许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_,煽动取毙;阮籍无礼败俗;嵇康凌物凶终;陆机犯顺履险;潘岳乾没取危;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疏乱纪按他的这个逻辑,一部上古文学史,几乎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了。
应该看到,颜之推这种比较偏激的评价,是对自魏晋以来那些放达自命、不修边幅、率意任性、狂悖荒谬,以致越出常理的文人们的否定。琅_颜氏当然是沿袭东汉的马融、郑玄的经学传统,推崇儒术,埋头学问;但从曹魏时期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起,就不愿意钻牛角尖,做老雕虫,而是走出传统,反对礼教,崇尚性灵,追求自我。越不为世所容的行径,越不为人所接受的奇谈怪论,越成为他们浪漫的目标。风气所及,一个个身体力行,甚至在家里连裤子都不穿,一醉三个月不醒,服用那种绝对是属于自虐的五石散,男性以涂脂抹粉为荣诸如此类的表演,比之现在那些泡吧、玩妞、唱怪调、做鬼脸的文坛新秀,不知风流放荡多少倍?也难怪这位颜夫子看不惯,到了南北朝,尽管战乱频仍,好像也并不影响士人们的快活,甚至做皇帝的,也兴致勃勃地舞文弄墨,如梁文帝萧纲,就大力提倡写*艳的宫体诗,搞色情文学;如梁元帝萧绎,颜之推曾经侍候过的君主,最后失败时,归咎自己读书太多才丢了江山,一气之下,把历年收集的公私图籍付之一炬。这些人,只要战火不烧到屋檐下,利刃不架在脖子上,都是倜傥不群、傲视万物、佻达自由、洒脱不羁的风流种子。
宋刘时的谢灵运,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自称,天下的才华总量只有一石,曹子建得八斗,他得一斗,余下的,众人分之,狂得实在够可以的了。他在浙东地区游山玩水,差不多要一个营的兵力,为他开山辟水,搭桥铺路。那一份兴师动众,使得深山老林里的老百姓,直以为来了打家劫舍的匪盗。若是他不这么求快活,而且官瘾也不这么强烈,他的一斗之才,说不定会有更辉煌的成就。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总势,前不如汉,后不如唐。看来,作家们太潇洒了,神采俊逸是有的,但指望深沉凝重,就未必如此了。酒足饭饱、一劲儿打嗝,是无法体会饥饿是什么滋味的;帷幄重裘、熏笼香浓,哪里能知道数九寒天薄衣单衫的可怜。对作家来讲,太快活了,说不定倒是文学的厄运。
从颜氏家训一书,我们知道,造成这一时期的士风,也就是今之所谓知识分子一群人的颓唐习气、浮华文风,有其客观上所给予的物质条件:南北朝169年间,双方时有夺城掠地、生灵涂炭的战争,也有相安无事、互派来使的和平。那个写过哀江南赋的庾信,就担任过南朝梁国驻北朝西魏国的大使。在相对平静的日子里,两边都照样地歌舞升平,吟诗唱和,游山逛水,欢宴不断,而江南,斯风犹盛。因为,晋朝南渡,优惜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已上,典掌机要。
但大多数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加之这班人,由于中兴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悉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整个社会,从统治者,到豪门贵族,到士大夫,竞相侈靡、贪图安逸、*奢享乐、空谈误国。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所谓老,是指他逗留北方,不得回归的时期中,在怀念故国和感伤身世的情绪中,才形成他苍劲悲凉的独特风格的。像这样的文章高手,在未老之年,青衣短袖,面白唇红,出入梁国宫廷,在那样的脂粉香腻、玉体横陈的氛围中,也不过是一位在追星族的包围中,擅写绮丽诗文的青春派歌手而已。
至于那些等而下之的快活文人,颜之推是这样描写的: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时明经求第,则顾人答,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于是,联想起时下明星出书,全赖枪手操刀;作家炒作,忙于抛头露面;江郎才尽,犹在制造泡沫;美人迟暮,奔走声名更急的文坛众生相,这一切,与颜之推在书中所言,简直不谋而合。
当今文士,此患弥切,一事恰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不觉更有旁人。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校订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更有甚者,一些半瓶子醋,尤为可笑。
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_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其妻,明鉴夫人也,泣而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想到当代文坛的式式种种,原来都不过是古已有之的现象翻版,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但是,我始终在琢磨,沉醉于优裕的生活之中,对作家而言,也许会衍生出一种文学上的催眠作用。曹雪芹为什么在喝莲叶羹时不写红楼梦,偏要饿到只有稀粥咸菜可吃时才写?饿,不一定就产生文学,但饿与饱比,可能靠文学更近一点。南北朝文学,比之他朝,相对来讲,较少大家力作的主要原因,不知是否与那时太甜美、太甘醇、太轻松、太舒服的日子使作家多了些惰性有关?颜之推说:梁朝全盛之时,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乘舆,入则扶持,城郭之内,无乘马者。
弄得满城的人,都不识马为何物?最好笑者,建康令王复,也就是当时梁国的首都市长,不但没有乘过马,更未骑过马,有一天,牵来了一匹马,咻咻嘶吼,四蹄跃跳,把他胆子都吓破了,于是埋怨他的下属:你们怎么搞的,这分明是老虎,怎么骗我是马呢?所以,到了侯景之乱,建康从被围到城破,数月之间,人至相食,犹不免饿死,存者百无一二,贵戚、豪族皆自出采稆,填委沟壑,不可胜纪。这样,那些潇洒惯了的文人雅士,肤脆骨柔,不堪行走,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到了如此性命攸关的时候,这位买驴的博士官,还有兴致写上三大篇字契,炫耀肚子里那点学问吗?一般来讲,文人太快活了,写东西就玩形式,就耍技巧,就讲性灵,就要搞一些翻新的花样;精致的把戏,散淡的笔墨,隽永的余韵,这也是需要的,甚至不可少的一种文学,若全是清一色的黄钟大吕,也是会令读者头疼的。文学,既不能全是沉甸甸的,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一个时代,最后留下来的全都是像花间集那类休闲恬适的,怡心悦目的作品,怕会给后世的读者生出许多错觉。似乎王建、王衍的前蜀,是五代十国时一块伊甸园,这当然是天大的误会。
全轻不行,全空就更不行。前不久,在路上碰到一位并非文学界的朋友,以前,因我编过选刊,他总是关心地问我有什么好的小说,要我推介,以便找来一读。大概如此问过多次,我的答复使他感到不得要领。这回,索性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兄,你说说,现在,是读小说的人多呢?还是写小说的人多?我望着他那张表面平静的脸,品着他这句内含机锋的话,反问这位朋友:我要回答么?他点头,作天真无邪状。
我揭穿他:其实,你已经有了答案。
这一下,他露出诡谲的笑容。然后,他告诉我:我已经不看小说,尤其是鼓吹得很厉害的。
当然,他不看小说,不会影响小说的生死存亡,即使所有人都不看小说,也不会影响小说家在那里埋首疾书、下笔千言。
近年来,我确是不大读小说了,不完全是因为好的小说少才不读的,而是由于视力日益地不肯合作,多看一会儿小说,两眼就怠工,铅字就模糊起来,只好掩卷作罢。但这位朋友的话,使我想起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想起那位博士到牲口市买驴写文书的故事。
老作家施蛰存说了,大意是,现在的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老人家只消二十万字就解决问题。话说得有些伤众,但我相信他能办到。这位在三十年代就玩现代派的老先生,既然敢端起枪来,肯定是弹无虚发的。
但我倒不是嫌长,好小说你是惟恐很快读完的。只是看了半天又半天,找不到那条驴,那才痛苦,所以,小说无论长短,你得给我们拉出一条活蹦乱跳的小毛驴,庶几不辜负我那可怜的视力了。
驴啊,驴啊,拜托你,快一点出来吧!
人物生平
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藏书最多。
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汉景帝刘启
母亲:栗姬
儿子河间共王刘不周
兹侯刘明
旁光侯刘殷
距阳宪侯刘
蒌节侯刘退
阿武戴侯刘豫
参户节侯刘免
州_节侯刘禁
平城侯刘礼
广侯刘顺
盖胥侯刘让
沈阳侯刘自为
个人贡献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 "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群儒个个褒衣雍客,弹冠奋袂","日华宫" 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
据传,《毛诗》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诗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孙卿子,孙卿子授鲁人毛亨,毛亨授赵国毛苌(号称小毛公),毛苌被刘德招为博士,《诗》遂为刘德所得。为与当时流传的《齐诗》、《鲁诗》、《韩诗》相区别,毛苌所传之《诗》冠以 "毛字",谓之《毛诗》。齐、鲁、韩三诗早已失传,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注解《诗经》的专著。《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是我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著作。
汉朝初年,"北平侯张益及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等皆修写《春秋左氏传》",贾谊将《左传》授予赵国人贯长卿,人称之为贯公,被刘德招为博士,随将《左传》系统加工整理、校实解释,才成为今古名篇。
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这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籍献于朝廷,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并在 "三雍宫"召见,还询问有关儒学的30多个问题,刘德当场对答如流,论之有据。当时,各诸侯王和重臣们也有献书献策者,但多是一些杂家所论,没什么参考和收藏价值,唯刘德所献之书,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家经典,多是 "精品" 。因此,汉武帝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亲自把盏钦命赐酒,并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
河间王刘德所聚集之诸儒士中不乏对儒家经典研究颇深的大学者,毛苌和贯公为其中之佼佼者。明张岱《夜航船·文学部·诗经传》:“卜商始序《诗》,辕固作传为《齐诗》,申公作训诂为《鲁诗》,浮丘伯授。毛苌作故训为《毛诗》,毛亨授。”毛苌先从毛亨学习《诗训诂传》,后被立为河间国博士,河间王刘德为之建筑君子馆。毛亨所论《诗》传自孔子学生子夏,最合古意。明张岱《夜航船·文学部·毛诗》:“荀卿授 鲁国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以(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以二公所传,故名《毛诗》。”《鲁诗》亡于西晋、《齐诗》亡于曹魏,《韩诗》亡于北宋,惟独《毛诗》,由于献王刘德建君子馆作为毛苌传经之所,向天下学士广为传讲,得以流传下来,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清端木国瑚有诗:“礼士贤王汉古风,昔人已往今人老。传《诗》博士毛公里,筑馆犹闻说君子。”
贯公先从贾谊学《左传》,后被立为河间国博士。其所传《左传》递相传续,直至西汉末年学者刘歆。清张穆《汉河间献王君子馆专歌为仙露同年赋》诗有句:“汉兴荡除挟书律,如日杲杲生于东。三辅邸舍廓有容,IQ金玉错其中。坦坦大河迹神禹厮二渠。献王筑馆河之濒,实说神乐孰《诗》《书》。蒲轮A来呕咦水,河北诸儒为王起。兰陵客死绪示棼,毛贯诸公尽君子。君子几凋零,王功在六经。”毛指毛苌,贯指贯公。“荡除挟书律”,指汉惠帝刘盈废黜秦代禁止民家私家藏书之严苛法律。《汉书·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唐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秦律敢有挟书者族。”
汉武帝刘彻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设《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京师设立太学,由五经博士任教师。博士教授弟子的经书,均用汉朝通行之隶书书写,故称“今文经”。董仲舒是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把《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儒学“天人感应”理论和“三纲五常”道德规范。这些理论在当时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和社会的稳定,部分学说受到汉武帝的支持,朝廷于是确立尊儒重书之国策,这对于一心想要振复儒学的河间王刘德来说鼓舞极大。
刘德满怀信心地带上河间国内的儒学研究成果,奔赴长安,进献朝廷。据《史记》记载,刘德来朝时间在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6)冬十月,武帝在三雍宫召见刘德,向他问策。《史记·五宗世家》裴S集解引《汉名臣奏》:“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汉武帝)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河间献王刘德在京师长安期间,还和一些儒臣进行过儒学讨论。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即记载有与刘德的对话,并涉及《孝经》,而《孝经》也是刘德所收集上来的佚书之一。宋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转引宋代陈振孙曰:“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以献河间王。”
《隋书·经籍志》记载:汉初,河间献王刘德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士礼经》,合五十六篇,并记威仪之事。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于传论之学者。《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李氏得《周官》进献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河间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周官》六篇奏之。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而又得《明堂阴阳之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汉代礼学家,字延君,世称大戴)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字次君,世称小戴)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明张岱《夜航船·文学部·乐记》:“汉文帝始得窦公所献周公《大司乐》章,河间献王与毛生采作《乐记》。”
学术研究从学术上讲,汉朝廷所立之五经博士均讲授“今文经学”。而今文经学按照当时实用政治的需要,穿凿附会地解说儒家经典,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与今文经学相对的是古文经学,古文经籍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而成的典籍。古文经典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汉景十三王之一的鲁国恭(共)王刘馀“孔壁藏书”,另一便是河间献王刘德所收集之书。汉代学者训诂解释这些古文经籍,从而形成“古文经学”,此即《隋书·经籍志》所载:“汉鲁恭王、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学者)参而考之,以成其学,谓之‘古学’”。鲁恭(共)王刘馀好治宫室苑囿,为扩建宫苑而拆毁曲阜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很多古文书籍。有些孔壁藏书竟辗转流传到河间王刘德手中,据宋元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宋陈普《河间献王》诗云:“礼乐将兴汉德凉,活麟天把付锄商。《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周官》一书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后,由于河间献王的缘故而重见天日,其功绩可谓惠及千秋万代。但两汉四百余年的时光,有几位刘氏诸侯王能够修学好古如河间献王刘德那样呢?
刘德收集整理儒学典籍的功绩和他本人在汉武帝京师问策中表现出来的儒学造诣,按理说一定会受到朝臣们的尊敬,也理应得到号称独尊儒术之汉武帝的赞赏。然而,令刘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对德行与学问兼盛且声著朝野的河间献王刘德却产生了猜忌,并向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南朝宋裴S《史记集解·五宗世家》记载:“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献)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汉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汤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圆七十里与百里的小国之王而夺取天下的古代贤王。汉武帝刘彻这样告诫刘德,其用意当然十分明显:你刘德要谨守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觊觎汉朝神器!这对衷心献书、渴望汉朝儒学昌盛的河间献王刘德来说,汉武帝之言无疑是当头棒喝,精神上受到致命打击。且刘德所献书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处仓库而未有发挥作用;所献雅乐虽然也让乐官演习,但并不常为朝廷所引用。心灰意冷的河间献王刘德回到河间封国后,只好纵酒听乐,作秀于朝廷的同时,也麻痹了自己的精神、损害了自身的健康。醇酒美妇,乃伐性之巨斧、刺身之利剑,四个月后,河间献王刘德命归黄泉,享年不足五十!可怜一代贤王抑郁而逝,藩王之楷模从此绝迹。宋王安石《北行过河间》诗云:“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乃知阴自修,彼不为倾商。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从政治学得角度来看,河间献王刘德进京进献典籍与雅乐反遭遇汉武帝冷落,可谓事出有因。从政治哲学上讲,汉武帝好儒也只是用儒学教民,治国之术则三代王道与春秋霸道并用、儒家与法家兼施。汉景帝刘启(汉武帝父皇)“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规定诸侯国只收租税、不管政事,即分土而不治民。汉武帝刘彻有十三个兄弟分封为王(世称汉景十三王),汉武帝都须提防。相比之下,对皇位最具有威胁力的就是刘德。刘德的亲生母亲栗姬家族遭厄运(刘德哥哥、太子刘荣被废后自杀身死、母亲栗姬被打入冷宫)后,刘彻及母系王夫人家族乃既得利益者,刘彻得立太子、母亲王美人被立为皇后。前后境遇差如天地般的变化,使武帝刘彻对河间献王刘德不能不有所戒备。至于其他各位诸侯王,则大多“以宫室相高,狗马相尚”,耽于享乐而不足为患。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中讲:“(汉)景十三王,承文之庆。鲁恭馆室、江都轻、赵敬险、中山*、长沙寂寞、广川无声、胶东不亮、常山骄盈。四国绝祀,河间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汉景帝刘启所分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中,鲁恭(共)王刘馀(余)好修建宫室楼台、江都王刘非轻浮傲慢、赵王刘彭祖阴险狡诈、中山王刘胜*秽好乐、长沙王刘发寂寞无才、广川王刘越无声无息、胶东王刘寄隐晦愚暗、常山王刘舜骄傲自大,有四国国王因为行为不法而遭诛绝祀。可见汉景帝刘启所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之中,唯独这个河间献王刘德,“夫惟大雅,卓尔不群”,为汉朝宗室之英杰、诸侯藩王之楷模。一千多年以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王公贵人不好侈靡而喜书者,固鲜矣。不喜浮辩而好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守之纯而行之勤者无一二焉。”因此,当汉武帝发现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刘德有德有才、不同流俗、志向高远时,就有意疏落、压抑河间王,意在敬告刘德,切莫为非作歹。清端木国瑚《献王祠》诗云:“孝景分封尚俨然,汉家难得此亲贤。名王造次称儒者,天子荒唐事列仙。传我遗经刘子政,坏人雅乐李延年。后来一听斑车入,空记河间姹女钱。”诗中提到的刘子政,即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乃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李延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通俗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伎之家,父母兄弟姊妹通音乐,是以奏乐歌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其妹即受宠于汉武帝的李夫人。
史籍记载《史记·五宗世家》
《汉书·景十三王传》
《资治通鉴·汉纪十》
后世纪念2015年4月18日,中国首届献王汉文化节暨乙未年献王刘德春祭大典,在献县献王纪念园启幕,吸引了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数千名群众现场观看。
据悉,本届汉文化节是由献县献王文化研究会、河北献王集团主办。活动以汉文化典学传播为核心,纪念献王刘德的丰功伟绩,呈现华夏古礼面貌,解读汉文化的精髓底蕴。随着编钟和磬声扬起,8名汉服女子衣袂冽冽,一曲汉代献舞翩翩而起,笙乐鼓点声回响半空,念祝官宣布春祭大典仪式正式开始。12位执事持仪仗、宫灯、孔雀扇等礼器缓缓入场,献王集团董事长王占芳,刘德七十六代玄孙刘仲信,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等作为主祭官、陪祭官及监礼官依次入场,将汉文化节活动在庄重、严肃、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推向 。此外,献王集团还邀请方文山为本届汉文化节创作颇具民族风的歌词《献王谣》,并在现场宣读。
招。
孙家洲,男,汉族,山东人,195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汉唐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个人履历
1978 -- 1982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
1982 -- 1985 年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师从郑昌淦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1994 -- 1995 年间曾经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题研究。
1999 年被评定为教授。
2002 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为先秦秦汉史 、思想文化史。 已经发表史学论文六十余篇。参加了多部古籍的今译和整理工作。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代地域文化与社会风俗研究》;目前正在参与 国家" 211 工程"子 课题 "汉唐'大一统'政治文化研究"课题、" 985 工程" 子 课题 "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研究与写作。今后几年内拟在秦汉法律文化的研究方面继续进行探索。
孙家洲
重点著述
主要著述有:《韩信评传》、《命运与性格的对话--再品〈史记〉的人物、故实、思想》、《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主编)、《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合著)、《刘邦与汉初三杰》、《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史说心语》、《居延敦煌汉简出土遗址实地考察论文集》(主编)。发表史学论文八十余篇。
主讲课程
本科生:1、中国古代史 2、中国通史
研究生:1 、先秦秦汉史研究 2、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
科研立项
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代地域文化与社会风俗研究》;
正在参与 国家" 211 工程"子课题"汉唐'大一统'政治文化研究"课题;
" 985 工程" 子课题"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研究与写作。
获奖情况
2002 -- 2003 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主讲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定为 2004 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作品
著作
《岁月河山》,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8 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合著,重庆出版社, 1991 年 6 月
《韩信评传》,独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 月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 月
《命运与性格的对话》,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7 月
《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两汉政治文化窥要》,独著,泰山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历史学习精要》合著,第二署名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合著,第二署名人,岳麓出版社 2003 年 3 月
《宏观中国史--衰世篇》,合著,第一署名人,大象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
刘殿爵(D C Lau,1921年3月8日-2010年4月26日),香港著名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
早岁肄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6年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西洋哲学。1950年起任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970-1978年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是英国历来首位出任中文讲座教授的华人。
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历任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主编、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职。1989年荣休后,嗣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
刘教授精研哲学及语言学,治学严谨,翻译中国古籍,准确精练,其中《老子》、《孟子》、《论语》三书英译,为西方学者研治中国哲学必读之经典,被誉为译坛权威之作。其他著述有《新式标点广雅疏证》、《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语言与思想之间》、《采掇英华》、《淮南子韵读及校勘》等。
2010年4月26日,刘殿爵教授在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因病辞世,享寿八十九岁。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刘殿爵 外文名 :Din Cheuk Lau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21年3月8日 逝世日期 :2010年4月26日 职业 :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 毕业院校 :香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 主要成就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代表作品 :《道德经》《孟子》《论语》英译本 生平简介,个人生涯,早年生涯,学术生涯,晚年生涯,个人生活,荣誉学位,部分著作,英文著作,中文著作,人物评价,后世纪念, 生平简介 香港词人刘伯端之子。1921年3月8日生于香港,早岁肄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6年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西洋哲学。1950年起任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970-1978年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座教授。197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礼聘出任中文系讲座教授,尔后屡掌要职,包括文学院院长(1980-1983)、《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主编(1979-1995)、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1979-2007)等,宏扬中国文化,奠立香港中文大学中西文化桥梁地位,厥功甚伟。 刘殿爵教授于1975年获港中大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后于1989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刘教授于1989年荣休后,嗣任港中大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致力古代传世典籍索引之编纂及其他研究工作,孜孜不倦。自逸夫书院创立以还,刘教授时加匡助,1986至2005年为该书院校董,1989年起任资深导师,2005年出任该书院校董会高级顾问。 刘教授精研哲学及语言学,治学严谨,翻译中国古籍,准确精练,其中《老子》、《孟子》、《论语》三书英译,为西方学者研治中国哲学必读之经典,誉为译坛权威之作。其他著述有《新式标点广雅疏证》、《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语言与思想之间》、《采掇英华》、《淮南子韵读及校勘》(待刊)等。刘教授学殖深醇,平易近人,儒林望重,桃李芳菲,香港、英伦两地学者多蒙沾溉。2010年4月26日上午,先生在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因病辞世,享年九十岁。 刘殿爵是粤语正音运动中提出粤语“正音”和“正读”的学者之一,但相关主张引起不少争论,学术界也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个人生涯 早年生涯 刘殿爵祖籍广东番禺,1921年3月8日生于香港,父亲是诗人刘伯端(1887年-1963年),字景棠,任职华民政务司署文案,曾为粤剧花旦芳艳芬出版《燕芳词册》等作。刘殿爵幼承庭训,后来入读英皇书院,1938年获港府奖学金入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他在校内表现杰出,但香港沦陷后提早毕业,于1942年1月以一级荣誉文学士资格获颁“战时学位”,同期毕业的知名好友有徐家祥、余叔韶和黄丽松等。 刘殿爵战时曾在中国大陆服务,香港重光后,港府与英国文化协会设立“胜利奖学金”(Victory Scholarship),以纪念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获胜。 刘殿爵在1946年取得该奖学金,乘坐“大不列颠号”(SS Britannic)到英国,入读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主修西方哲学,1949年再以一级荣誉资格毕业。刘殿爵在学期间因在逻辑学方面表现优异,而获颁“逻辑奖”(Logic Prize),是格拉斯哥大学创校以来首位获奖的海外学生。 学术生涯 翻译经典 毕业后,适值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扩充,刘殿爵在1950年获聘出任讲师,在远东部任教中文和中国哲学。刘殿爵在1965年升任中国哲学高级讲师,至1971年高级讲师一位裁撤,他获任命为该校中文讲座教授,成为英国历来首位出任中文讲座教授的华人。刘殿爵在亚非学院有不少门生,比如安乐哲教授(Professor Roger T Ames)和尤德爵士夫人彭雯丽(Pamela, Lady Youde)等。 在1959年,企鹅图书送来一份《道德经》英文译本原稿,让刘殿爵审阅,不过这份原稿由缅甸文翻译而成,内文多有缺失,结果在刘殿爵建议下,企鹅图书没有接纳这份原稿。翌年,企鹅图书再送来一份修订本予刘殿爵审阅,惟稿件始终是译自缅甸版的《道德经》,翻译质素未能满足他的要求,刘殿爵遂决定自行翻译,经大约五年时间在1963年翻译成《道德经》英文版,后来再花七年时间在1970年出版《孟子》英文版,以及花近十年时间在1979年完成《论语》英文版,三大译作全部由企鹅图书出版。 刘殿爵翻译的三本中国经典著作造诣甚高,极具水平,获国际公认为标准英文译本,西方不少研究中国文史哲的学者,亦多以他的译作为研究必读入门,影响甚巨。后来的邓仕梁教授认为,刘殿爵的译作风格受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1900年-1976年)影响,所以用字精炼澄澈,言简意赅,并以“秋水文章不染尘”一语赞扬他的译作。 另方面,刘殿爵翻译成《道德经》英文版时,西方刚好兴起嬉皮文化,《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正好透过他的译作进一步向西方传播。单是《道德经》英译本初版,截止1990年代初已在全球售出至少50万本。为表扬刘殿爵在海外弘扬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香港中文大学在1975年特地向他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执教港中大 刘殿爵在亚非学院后期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参与为清代音韵学家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增补标点和索引,以及为稿件作最后审查,有关作品后来由中文大学于1978年出版,并定名为《广雅疏证:新式标点》。 同年,刘殿爵结束在亚非学院二十八年的教学生涯,获香港中文大学礼聘出任中文系讲座教授,由此展开在中文大学多年的教学生涯。 在加入中文大学之初,香港正值第二次中文运动,刘殿爵亦发挥其影响力,在1979年将中文大学原有的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重组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并由他出任中心主任一职。在1980年,中心获吴多泰巨款捐助,遂易名为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继续由他出任中心主任至2007年。另一方面,刘殿爵又在1979年接替全汉升教授担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主编,一任十六年,至1995年卸任。 刘殿爵教授 Professor D C Lau 刘殿爵在中文大学醉心学术研究,并多次公开表示不愿涉足大学行政工作,但他仍在1980年获推举当选为文学院院长。在任内,他提倡取消大学学位试, 而在1983年卸任文学院院长后,他连同金耀基教授、杨纲凯博士、李金汉博士和廖柏伟博士获中文大学校长马临教授委任到一个特别小组,专门检讨本科生的课程结构。 小组在1984年提交报告,提出采用学分制、将必修的副修课程改为选修、以及加强通识及语文教育等三大项建议。小组的建议后来获中文大学教务会采纳,并在1986年至1987年度学年起实施,至于中文大学创校以来沿行的学位试则予以取消。 粤语正音运动 刘殿爵对粤语有相当研究,在中文大学任教时,也是1970年代后期粤语正音运动的最初发起人之一,正音运动提倡粤语的“正音”和“正读”,在当时引起舆论的热烈讨论。在1981年,时任香港电台台长张敏仪听取刘殿爵及宋郁文的意见后,向全台播音员发指引,要求将“时间”的“间”字读成‘艰’音,而非粤语习惯读成的‘谏’音。 刘殿爵指出,根据近代语言学家黄锡凌所著的《粤音韵汇》,“间”字旁边标记了两个音,一为‘谏”音,另一为‘艰’音,不过却在‘谏’音旁边再加小注,强调‘谏’音用于“间格”和“离间”等语,因此结论“时间”一语应读“时‘艰’”而非“时‘谏’”。 虽然部分如黄沾等的学者文人支持刘殿爵的建议,不过很多电台听众和报章评论则大表不满,批评他矫枉过正,徒添麻烦。刘殿爵在同年12月再于《明报月刊》撰写〈论粤语“时间”一词的读音〉一文,为自己的主张辩护。 他除了引用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和宋代《广韵》佐证自己的说法外,又在文中声称“时间一直到三十年代后期还是读作时‘艰’”,读成“时‘谏’”是误读。 不过,刘殿爵的主张始终受到不少舆论质疑,也有报章舆论加以反驳,指早在二、三十年代,“时间”一语早已读成“时‘谏’”,因此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应将之读成“时‘艰’”。 由于社会上的争议不断,港台最终让步,不再要求播音员将“时间”读作“时‘艰’”。然而,社会上始终无法就“时间”的“正音”达成共识,学界仍一直就此存有争议。 晚年生涯 刘殿爵有份在1986年草创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亦是该院院歌填词人之一。自1986年至2005年间,刘殿爵是逸夫书院校董,1989年起任该院高级导师,2005年卸任校董后获任命为该院校董会高级顾问。另在1988年,他复获港府委任为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刘殿爵在翌年宣布荣休,但荣获香港中大校方终身聘任为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同年他的母校香港大学向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以志其对中文和比较哲学等各方面的贡献。 荣休后的刘殿爵继续从事学术研究,除了重新修订他早年翻译的《道德经》、《孟子》和《论语》等作外, 他与陈方正博士在1988年获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拨款,为先秦两汉一切传世的文献电脑化,以设立“先秦两汉全部传世文献计算机化资料库”(后来改称“汉达古文献资料库”),同时又着手编纂《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而资料库则在1992年完成。在1992年、1994年和1995年,他们再获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拨款,将魏晋南北朝的传世文献电脑化,并耗时多年,陆续出版成《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这些工作大大便利了中国文史哲方面的研究。 刘殿爵晚年退居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曾患肺癌,但后来治愈。在2010年初,刘殿爵因肺部感炎,多次入院接受治疗,虽然怀疑是肺癌复发,但没有带来很大痛苦。在同年4月中,他再因呼吸困难入院,并要靠氧气罩呼吸,至4月22日病情恶化,不少师生好友均前来探望。刘殿爵在2010年4月26日以89岁高龄病逝于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他生前不娶,并无子嗣,而遗作《淮南子韵读及校勘》则有待刊印。刘殿爵的追思会在5月30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举行。 个人生活 刘殿爵自少热爱下围棋,另在英国时已习太极,亦曾在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活动上公开表演。至于在中文大学执教期间,他亦有习气功,但认为气功不应与宗教连上关系。 在学习语文方面,刘殿爵强调背诵书本的重要性,认为要成功学习语文,就要对学习的语文产生感觉。至于在学习外语方面,更要熟练地掌握语法,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语言感觉”。 荣誉学位 荣誉法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 (1975年) 荣誉文学博士 香港大学 (1989年) 部分著作 英文著作 D C LAU, "The Treatment of Opposites in Lao Tzu",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for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 1958, pp 344–360 Translated by D C LAU, Tao Te Ching ,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3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2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9, Revised Editio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First Paperback Book Edition Translated by D C LAU, Mencius ,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0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4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Revised Edition Translated by D C LAU, The Analects , Harmondsworth;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9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nd Edition Compiled by D C LAU, Lu Xun Xiao Shuo Ji: Vocabulary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Lu Xun) ,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9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nd Edition Edited and translated from classical Chinese into modern Chinese by KEONG Tow Yung,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C LAU, Confucius Says , Hong Kong: Federal Publications, 1982 Translated by DC LAU and Roger T AMES, Sun Bin: The Art of Warfare ,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6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Translated by DC LAU and Roger T AMES, Yuan Dao: Tracing Dao to Its Source ,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8 中文著作 陈雄根标点、刘殿爵审阅,《广雅疏证:新式标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 刘殿爵主编,《兵书四种(孙子,尉缭子,吴子,司马法)逐字索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主编,《文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2年。 刘殿爵主编,《淮南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2年。 刘殿爵主编,《说苑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大戴礼记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韩诗外传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孔子家语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礼记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商君书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新序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战国策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逸周书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2年。 刘殿爵主编,《吴越春秋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年。 刘殿爵主编,《晏子春秋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年。 刘殿爵主编,《越绝书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年。 刘殿爵著,《语言与思想之间》,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3年。 刘殿爵主编,《山海经逐字索引·穆天子传逐字索引·燕丹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刘殿爵主编,《春秋繁露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刘殿爵主编,《东观汉记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刘殿爵主编,《尚书大传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仪礼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刘殿爵主编,《贾谊新书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 刘殿爵主编,《尔雅逐字索引·孝经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殿爵主编,《论语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殿爵主编,《孟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殿爵主编,《古列女传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法言逐字索引·太玄经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潜夫论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殿爵主编、陈方正主编,《新语逐字索引·申鉴逐字索引·中论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春秋左传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毛诗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刘殿爵主编、陈方正主编,《尚书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刘殿爵主编、陈方正主编,《周易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风俗通义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6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列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荀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老子逐字索引:《道藏》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河上公《注》》,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论衡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鹖冠子逐字索引,鬼谷子逐字索引,文始真经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7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六韬逐字索引·鬻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 刘殿爵主编,《孔丛子逐字索引;邓析子逐字索引;尹文子逐字索引;公孙龙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 刘殿爵主编,《竹书纪年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国语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齐竟陵王萧子良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谢灵运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谢朓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殿爵主编,《楚辞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 刘殿爵主编,《韩非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 刘殿爵主编,《庄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 刘殿爵主编,《太平经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曹操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曹丕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曹植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沈约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徐陵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颜氏家训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庾信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殿爵主编,《墨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建安七子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江淹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殿爵主编,《管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文心雕龙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齐民要术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梁武帝萧衍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梁昭明太子萧统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祖贻、刘殿爵主编,《现代文学名篇》,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2001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梁简文帝萧纲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殿爵主编,《难经逐字索引;伤寒论逐字索引;金匮要略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刘殿爵主编,《释名逐字索引;急就篇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洛阳伽蓝记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张华集逐字索引;张载集逐字索引;张协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潘岳集逐字索引·潘尼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人物志逐字索引·博物志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诗品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人物评价 刘先生译《论语》,已快读其序文一过,真深思卓识之通人,岂仅迻译高手而已!书前介绍未言其生年,想极四十许人;才不可及,年更不可及也! (钱钟书评) 刘殿爵穷半生学力精力为老子、孟子、孔子三家思想做的是起碇扬帆的夜航:他在意的不再是逐字逐句的迻译而是字里句里整套哲理体系的引渡。 (董桥评) 刘教授治学严谨,对中国古籍的字词训诂,乃至每一词语在句子中的习惯用法、语法结构,均细心揣摩,条贯于胸,然后以极其精准的英语翻译。因此,所译经典著作,造诣极高,为西方学者研习中国古代哲学必读之书,其中《道德经》英译,迄今全球售出超过七十万册;《论语》、《孟子》、《道德经》三书英译,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英文译本,影响深远。刘教授的英译著作,被视为严谨学术的典范,D C Lau之名,在欧美汉学界,几无人不晓。 (香港中文大学评) 后世纪念 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冠名为“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以纪念已故国际知名学者刘殿爵教授对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之贡献。 中心将继承刘教授的宏愿,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籍研究及汉学至世界各地。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
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
(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
训诂学:洪成《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
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
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
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
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 朱天俊,李国新著
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
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目录学: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来新夏 《古典目录学浅说》
王重民 《中国目录学史》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旧唐书·经籍志
《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目答问补正》
外加北师大的老师们的建议读书: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适用对象 备注
01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博士、硕 必读
02 古典文献学 罗孟祯 博士、硕士 必读
03 中国古文献史 孙钦善 博士、硕士 必读
04 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博士、硕士 必读
05 汉语现象论从 启功 博士、硕士 必读
06 管锥编 钱钟书 博士、硕士 选读
07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朱维铮校注 博士、硕士 选读
08 十三经注疏 阮元编 博士、硕士 选读
09 四库全书总目 北京中华书局 博士、硕士 选读
10 文献学论著辑要 张舜徽 硕士 必读
11 文史通义 章学诚 博士、硕士 选读
12 古书通例 余嘉锡 硕士 选读
13 中国目录学史论从 王重民 博士、硕士 选读
14 书林清话 叶德辉 硕士 选读
15 目录学发微 俞嘉锡 硕士 必读
16 中国古籍版本学 曹之 博士、硕士 选读
17 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博士、硕士 选读
18 中国古籍印刷史 魏隐儒 硕士 选读
19 校勘学释例 陈垣 硕士 选读
20 校勘学大纲 倪其心 博士、硕士 选读
21 中国文学史料学 潘树广主编 硕士 必读
22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谢思炜、尚学峰、于翠玲 博士、硕士 必读
23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 王瑶 主编 博士、硕士 选读
24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聂石樵 博士、硕士 选读
25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博士、硕士 选读
26 中国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博士、硕士 选读
27 古本戏剧剧目提要 李修生主编 硕士 选读
28 元杂剧史 李修生 硕士 选读
29 中国文化导论 钱穆 硕士 选读
30 中国书籍编纂史稿 韩伟民 硕士 选读
31 中国编纂出版史 肖东发 硕士 选读
32 中国图书文化导论 程焕发 硕士 选读
33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 张静庐 硕士 选读
34 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 钱剑夫 硕士 选读
35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博士、硕士 必读
36 中国古代的类书 胡道静 博士、硕士 必读
37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博士、硕士 必读
38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博士、硕士 必读
39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博士、硕士 必读
40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博士、硕士 必读
41 文献 北京图书馆 博士、硕士 必读
42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博士、硕士 选读
43 Journal of Central Asian 博士、硕士 选读
44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博士、硕士 选读
祝你学业有成!!~~
唐圭璋(1901-1990),男,汉族,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据
本文2023-08-06 00:56: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