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名言名句
1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元·高明《琵琶记·旌表》。争得,怎能。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喻,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有一番大作为,就须经过艰苦的历练。
2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
出自唐·欧阳詹《徐十八晦落第》。大器,指有杰出成就的大才。好的谷物不在夏天成熟,杰出的人才出道不会太早。此以嘉谷晚熟为喻,说明成功较晚者才是大才,意在鼓励友人不必为考试的一时失败而灰心。
3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出自三国魏·曹植《赠徐》。是良田,就不担心没有好收成;是沃土,就肯定多丰年。此以良田沃土必致丰年为喻,激励朋友是干才必能出人头地、大有可为。
4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出自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表面是说:眼睫毛就在眼前却看不见,有道在身又何必向他处寻求呢?
5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出自唐·李白《梁甫吟》。其意是勉励目前还屈居社会下层的有志之士(当然更包括诗人自己)不必自暴自弃,应该像郦食其那样勇于进取,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6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出自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大丈夫要做英雄,就要到边塞从军,一刀一枪,杀敌立功,从而博得封妻荫子的功名富贵。这是诗人的见解,充溢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7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自宋·苏轼《晁错论》。不惟,不仅。做大事的人,不仅要有过人的才能,还要有承受挫折而坚忍不拔的意志。意在鼓励世人做大事,就要不怕挫折,要有“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容忍力和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意志。
8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出处唐·张籍《西州》。好马不是只注视食槽里的饲料,而是想驰骋千里路;有志气的人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不谋求个人的私利。
9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
出处唐·储光羲《古意》。通达的人有远大的志向,从不把无谓之事放在心上。
10男儿无英标,焉用读书博
出处宋·刘过《怀古四首为知己魏倅元长赋兼呈王永叔宗丞戴少望》。男儿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1豪华一去难再得,壮气销沉土一丘
出处明·于谦《静夜思》。销:通“消”。丘:土丘,引申为坟墓。荣华富贵失去了固然难以再得到它,但人的壮志豪气消失了,虽生犹死,不啻是一抔黄土罢了。
白居易
美
绮美
瓌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虽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云:“乐天分司东洛,朝贤悉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当时参加写诗的有王起、李绅、令狐楚、元稹、魏扶、韦式、张籍、范尧佐、白居易等九人,诗作均传世。《钦定词谱》卷十一收入此体,并定名为《一七令》,后代更沿用为词调。这种诗体句式特殊,由一字句逐渐递增至七字句,横向排列,即成宝塔形,因此是古代宝塔诗的一种。
这首宝塔诗题目是“赋诗字”,全诗通过由短到长的递增句式,形象地描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社会作用以及诗歌跟作者的密切关系。
“诗,绮美,瓌奇。”只用五字,便高度概括了诗歌的美学特征。诗歌是美文学,它是以形式美与内容美吸引读者的。而读者最先接触到的是形式上的绮丽、秀美、瓌异、奇特。
接着,白居易又用六句进一步概括了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作用:“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明月夜,落花时”两句,描绘了诗人诗兴勃发的典型环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详细地论述了诗人在典型环境中,受到外物的引诱和触发,从而展开想象,产生诗情的过程。白居易此作不是理论著作,所以只能点到为止,不容他充分展开,加以论述。而刘勰的论述,又恰恰可以作为白居易这两句诗的注脚。“能助欢笑,亦伤别离”两句,是说诗歌能表达人间悲欢离合之情,把诗歌的表现功能概括无遗。白居易在《序洛诗》中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 之后,苏李以还,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命运不好),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又说到他自己晚年大多数诗作,“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发中而形外耳。”这就是说,古今诗篇,表达欢愉之意少,而发泄愁苦之情多,这主要由诗人的社会遭遇所决定的。这正可补足上述两句诗的内容。至于“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上句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远远超过音乐,下句说明诗人苦吟的精神可以感动鬼神,从诗歌的表现功能说到了诗人的创作态度,描写又深入了一层。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以拟人手法把诗歌写成是诗人不能须臾离开的伴侣。诗人爱诗,诗最理解诗人,这是辩证的关系,也是白居易几十年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后的最深切的体会。
结句推开一步构思:“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意谓在朋友别离诗中,从李陵别苏武诗开始(骚体确为李陵所作,五言是汉末文人的伪作,但杜甫、韩愈等仍认为真是苏李所作,这属于古籍辨伪范畴,此处不详论。),直到令狐楚送别我白居易之作(按指大和三年〔829〕春, 白居易将分司东都, 长安城里白居易的许多朋友都在兴化亭宴集送别,白之好友令狐楚亦在座。在这之前,楚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唐时称御史大夫为“司空”。),其间友朋别离之作不知有多少,要算苏李赠别之作和司空送我之作最为深厚缠绵、感人肺腑了。这样写,并无否定其他送别诗的意思。而是为了强调他跟令狐楚友谊之深。据《旧唐书》卷一七二《令狐楚传》记载,楚几度担任宰相,才干卓异,颇有政绩,“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白居易集子中与令狐楚唱和酬答之作甚多,这些诗说明两人的友谊是很深的。《酬令狐留守尚书见赠十韵》有句说:“酒每蒙酤我,诗常许起予。洛中归计定,一半为尚书。”《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有句说:“支分门内余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尤其当令狐楚去世时,白居易更是痛哭悲吟。《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旋有使来,得前月未殁之前数日书及诗寄赠,梦得哀吟悲叹,寄情于诗,诗成示予,感而继和》云:“缄题重迭语殷勤,存殁交亲自此分。前月使来犹理命,今朝诗到是遗文。银钩见晚书无报,玉树埋深哭不闻。最感一行绝笔字,尚言千万乐天君。”如此深厚的友谊,难怪白居易要说“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了。
《一七令》形式颇为怪异,除逐句递增字数,使全诗形成宝塔形这一特点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诗题为韵,这样就限定诗题只能是一个字。比如白居易此诗题目是“诗”,其余几人分别是“花”、“月”、“山”、“茶”、“愁”、“竹”、“书”等。既立题,又限韵,这种写法相当别致。二是此体初创时,一字句为单句,二字句至七字句均为双句,上句跟下句平仄相对,例如:“绮美,瓌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其声调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而后代连一字句都改成双句,但为迭字句,便形成《一七令》的又一体。
七绝·评《咏唐诗之七:杜审言、苏味道》
史海沉钩钓玉篇,千秋朗月鉴群贤;
王侯将相经无种,诗圣词宗脉有传!
咏唐诗之七:杜审言、苏味道
作者/新文
溅泪春花悲谪边,逐人明月照无眠。
衙官屈宋酬身后,各领风骚三百年。
原注释:
1、杜审言《渡湘江》诗有“今春花鸟作边愁”句,论者以为是其孙杜甫《春望》诗名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本。
2、苏味道名诗《正月十五夜》有“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联,其后代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则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名句。
3、杜审言、苏味道同列初唐“文章四友”,杜有“衙官屈宋”的狂言,二人后代杜甫、苏轼分别为唐宋文坛领袖,虽不能说可让屈原做其衙官,实已比肩屈原,永垂文学史,非仅“各领风骚三百年”而已。
汪广茂(老刀新撰)赐玉:
泣泪吟花被谪边,离朝探月路成山。
权轻且用诗泄愤,生不逢时枉百年。
李旭东赐玉:
长将妙句赞先贤,文史拈来入韵篇。
每读唐诗常有得,人遒气爽意绵绵。
杜审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排行五。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证。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
《三唐诗品》: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唐诗矩》:全篇直叙格。感人见招,无非寓己无聊之况,然语脉深浑。读子美诸律,便见初、盛之别。
《唐音审体》:“云”、“月”虚用,“风”、“露”实用,不嫌其犯。
《唐诗成法》:从自己起,次明府,三宴,四开,得作法。五、六写秋夜,七、八言即饮毕而别,亦犹未别,以见今夜之饮,情深最极。若作归后解,便非。起突兀之甚,目空一世,方有此气象。
《唐诗别裁》:“累月”、“浮云”,妙用活对。“月”与“云”皆活用也。故下有“霜”、“风”字而不嫌其复。
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
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
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
罗衣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瀛奎律髓》:起句似与其孙子美一同,以终篇味之,乃少陵翁家法也。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语迭起四意,却又自然。五六联尽出,光景奇幻。
《唐诗镜》:五、六思苦,不借影衬,独披本相,意境最老。结语矜重,韵亦沉老。
《唐律消夏录》:(增)“弓”、“扇”二喻,并从情痴中想出。盖弓本屈,配以弦,便有圆满之时;扇本团,今既秋,不免弃捐之候。玩“暂”字、“翻”字自得。佳人才人不获其所,对景抒情,往往如是。
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瀛奎律髓》:“楚山”、“汉水”一联,子美家法。中四句似皆言景,然后联寓感愤慨,不但张大形势,举里、台二名,而错以“新”、“旧”二字,无刻削痕。末句又伤时俗不古,无习池山公之事,尤有味也。《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南朝梁·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燕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曰:『此是我高阳池也!』襄阳小儿歌之。」晚唐家多不肯如此作,必搜索细碎以求新。然审言诗有工密处……则晚唐所无。
《唐诗评选》:起联即自然,是登襄阳城语,不景之景,非情之情,知者希矣。五六养局入化,近日谈诗者好言元气,乃不识何者为气,何者为元,必不得已,且从此等证入。
《唐诗别裁》:冠盖里、章华台、习郁池,皆在襄阳。吊古诗不应空写,即此可悟。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云:子美《登兖州城》诗,与此如一版印出。此种初出本佳,至今日转辗相承,已成窠臼,但随处改换地名,即可题遍天下,殊属捷便法门。学盛唐者,先须破此一关,方不入空腔滑调。
旅寓安南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唐诗归》:钟云:六句记异,只是一个“热”字,“轻霜”句却是妙语(“轻霜”句下)。又云:“倍从来”三字,新在无着落(末句下)。谭云:岁时记(“仲冬”二句下)。
夏日过郑七山斋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首述来过之由,次叙相对所历,三记山斋时景,末致留恋之意。惟其有尊中嗜好,故致钟鼓已动,尚迟留忘别。开合结构,照应有情,曲尽幽思。
《唐诗评选》:晚唐即极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体物,如“日气含残雨”,尽贾岛推敲,何曾道得!三、四工妙,尤在“日气含残雨”之上。
《唐诗别裁》:写日中之雨,雨后之雷,有情有景。
《诗式》:通首先写过山斋,后写夏日。起是初过,结是不忍回,一气相应,可悟章法之妙。[品]清婉。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照绿苹。
忽闻歌苦调,归思欲沾巾。
《升庵诗话》: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
《唐诗成法》:中四句合写“物候”二字,颠倒变化,可学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觉,独宦游人偏要惊心。三、四写物候到处皆新,五、六写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见意,不言“惊”,而“惊”在语中。结和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欲沾巾”应“偏惊”。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云:起句惊矫不群。高步瀛云:此等诗当玩其兴象超妙处。
《诗境浅说》: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为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
赠苏绾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钟振振关于“燕支山下莫经年”的辨析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曰:“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是汉、唐时代国内各民族杂居的地方,也是苏书记要去任职的所在。汉大将霍去病大破匈奴,曾乘胜追击,越过燕支山千余里。燕支山一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人民的生活较好,相传其地多生美女,所以匈奴在失去此山以后,有‘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民谣。燕支即红兰花。古人采其汁加入脂油,用作女子的化妆品,所以一般也写作燕脂或胭脂。这里是说,希望苏书记想到自己的每天都在怀念他的妻子,在取得胜利,完成任务以后,早点回家,不要为他乡美女所迷,乐而忘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按:《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唐张守节《正义》曰:“《括地志》(按:唐李泰等撰)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惩惜乃如此。”又,唐司马贞《索隐》曰:“《西河旧事》云:山(按: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馀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浅释》所据,即此二条。但原典是说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并未言及燕支山“土地肥沃,水草茂盛”,释者似乎张冠李戴了。由此出发,释者又引申出燕支山一带“人民的生活较好,相传其地多生美女”的说法,而这两点也都是原典所难以容受的。匈奴为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祁连山也罢,燕支山也罢,都不过是他们游牧的场所而已,不好说谁是那里的“人民”。至于“相传其地多生美女”云云,则是对匈奴人歌“使我妇女无颜色”句意的误解。只消比对此歌的另一种版本“使我嫁妇无颜色”,即可知道,匈奴人歌的意思是说:失去了燕支山,便没有了作胭脂的原料;我们的女子抹不上胭脂,脸蛋便不像过去那样红润美丽了呀!而绝不是说:失去了燕支山,便失去了生活在那一带的女子,使得我们匈奴再也没有美女了。
要之,释者说此二句“希望苏书记想到自己的每天都在怀念他的妻子,在取得胜利,完成任务以后,早点回家”,完全正确;而“在取得胜利,完成任务以后”云云,据原诗文字论之,虽属添油加醋,却也无伤大雅;惟“不要为他乡美女所迷,乐而忘返”云云,实为误读,不可信从。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苏味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8—705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9岁能文,20岁登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征突厥,奏为掌书记。后历官集州刺史、天官侍郎。曾两度为相,居相位数年,茍合取容,遇事依违两可,人称“苏模棱”。中宗神龙初(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贬郿州(在今中亚)刺史,死于任所。味道工诗善文,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味道诗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宋。今人徐定祥有《苏味道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瀛奎律髓》: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
《唐诗成法》:此诗人传诵已久,他作莫及者。元夜情景,包括已尽,笔致流动。天下游人,今古同情,结句遂成绝调。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三、四故是爽笔。“秾李”“落梅”工切,便极见妍姿。结语得“金”、“玉”字小对,弥足增致;他处金玉纁黄、藻丽堆垛者,又复无致。此所须辨矣。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许印芳:八句皆对,唐律多如此。
《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沉沉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马茂元)
本文2023-08-06 00:57: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