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7收藏

关于三道!,第1张

  空手道

  ★在日本,人认为空手道是中国明朝时期由陈元赟传入日本的;还有人认为是几百年前到中国福建谋生的冲绳人,在福建习得中国拳法后带回日本的;也有人认为,空手道并非来自中国,因为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原始发展时期必定有人与人,人与兽的搏斗,这种搏斗就是日本空手道的萌芽……但据有关史书记载,空手道是由冲绳岛上古老的格斗术和中国少林拳法传入日本后结合而成的。由于空手道的技术核心来源中国,因此早期称为“唐手”,即中国拳法之意;1922年5月冲绳尚武会会长船越义珍赴东京,在文部省主办的体育展览会上表演唐手以后,唐手就在日本迅速普及起来。1935年船越义珍大师发表了《空手道学方式》一书,唐手正式改名为空手道。

  ★正统空手道主要有松涛馆流、和道流、刚柔流、系东流四大流派,这四大流派成为当今日本空手道许多流派的母体。现代日本空手道四大流派之一刚柔流承认本门宗师东恩纳宽量曾在中国学拳数年,是东恩纳宽量发展了刚柔流。刚柔流代表团几次到福建,寻找昔日祖师的遗迹。

  ★1989年,他们在福建省体育中心设立了“显彰碑”,纪念他们的中国老师。冲绳刚柔流访华团在1992年6月访问福建体育学院时,表演了三战十八、一百零八等空手道型,其技法结构与发力方式与福建南拳类似。

  ★1930年,宫城长顺首先使用刚柔流作为自己流派的名称,随后自立名称的空手道团体达300余个。

  ★1949年,以松涛馆为主,联合成立了“日本空手道协会”,但该协会尚未具备领导全日本空手道界的实力……

  ★1964年,成立了“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空手道协会也加入其中,并开始了有许多流派参加的“寸止”式对抗的比赛。

  ★1970年,成立了“世界空手道联合会”,并主持了第一次世界空手道锦标赛。这些实力强大的团体,在一些政治家、实业家的支持下,不断地致力于把空手道推向世界。

  ★空手道训练以各种站立架势为基础,反复练习固定的防御和攻击技法,如站立、防守、拳法、腿法、防守反击等连续动作。保持一定的架势前后左右移动的技术在空手道中称为基本移动。架势包括“三站立”、“前驱立”和“四肢立”等三种,在移动中还可以应用“猫足立”和“滑步”等方式。

  ★空手道身体调整主要是指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放松。在空手道运动中,人体的动作幅度非常大,又要承受猛烈的冲击,因此以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来保证关节和肌肉的柔韧和弹性。空手道的身体锻炼中非常重视呼吸法的练习……

  剑道

  ★剑道的攻击方法是劈和刺。其主要攻击目标为头、面、喉、胸肋、腕。其特别讲究气剑体一致,剑法凌厉辛辣,冷弹脆快。其动作优美,简洁有力,非常实用。

  ★剑道,指用剑作为武器进行格斗的武道,剑术在日本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日本古代的剑术传自中国,这种说法在史料中很难找到记载,但在汉唐时期,日本仿制中国刀剑确实属实。而从时间方面来看,日本开始有剑术的文字记载的时间与日本仿制中国刀剑的时间基本吻合,故日本古代的剑术传自中国一说是可信的。到了日本的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剑道被称作“打太刀”。到了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剑道在日本被称作兵法。日本人称孙子兵法为大兵法,称剑道为小兵法。其实剑道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中国的古籍《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与剑客越女的一段对话。中国古代曾一度将剑的修行称作剑道,《汉书·艺文志》中就记有《剑道》三十八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剑道早已有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

  ★日本刀演变成近代的形态之前,古代日本大部使用中国式刀剑。公元十世纪,政治纷乱,地方士豪为了保护土地不得不聚众习武,武士于此诞生。武士遂致力于刀法、剑法的改进,由中国式剑法改变为日本式剑法。平安时代中期至末期的前9年、后3年之役以及保元、平冶之乱,增加实战经验之后,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剑法。

  ★由于武士的出现,自中世以后,在武士阶级支配之下形成了新的社会。源赖朝以勤俭尚武为指导精神施政成功后,造成刀法盛行,而其教习法也逐渐统一起来。由于相继发生的战乱,大家都认识刀剑的重要性,于是反覆练习。

  ★剑道真正的发展,是从平安时代开始。当时的武士阶层很兴盛,对剑道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战国时期,人们出于自卫等需要都去学习剑道,使剑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以前剑道只是武士掌握,后来普及到了普通老百姓。剑道流派也层出不穷,其中的“神道流”、“影流”、“中条流”被后人公认为日本剑道三大源流。

  ★到了江户时代,剑道仍处在鼎盛时期。此时出现了“柳生新阴流”的柳生但马守宗矩、“一刀流”的伊藤一刀斋、“二天一流”的宫本武藏等剑道名家。宫本武藏的《五轮书》是剑道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练习用的竹刀及护具。

  明治维新时期,文化上实行全盘西化,剑道风气也日渐衰落,再加上明治9年实施了废刀令,剑道变衰退下去……但明治十年发生的西南战争使日本人认识到了剑道的作用,这变促进了剑道复兴。明治12年剑道被列为警视局(后来改为警视厅)的必修课,同时少数学校也开始将剑道列入课程,以后逐渐有许多学校开始引进。到二战时期,剑道再度进入高潮。

  ★二战日本战败后,盟军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国家思想和军国主义所鼓舞和利用,被视为军事训练之一环”为理由,命令剑道、柔道、弓道等所有武道全部从学校体育课程中删除,同时一般人的武道活动也全面禁止。翌年,“大日本武德会”解散,其财产被全部没收,剑道几乎完全消失,再一次走入了低谷。

  1950年全日本竹刀比赛联盟成立,剑道在以纯粹体育活动的竹刀比赛的名义下复苏。

  1952各大、中学校也把竹刀比赛列为学校体育比赛项目。不久以后,日本剑道联盟成立。

  1953年剑道重新被纳入学校体育课程。

  1954年解散竹刀比赛联盟,统一为全日本剑道联盟并加入日本体育协会。

  1955年起剑道成为国民体育大会的正式项目。

  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每年都有各种国际剑道比赛举行。

  和气道

  ★和气道是一种以柔术、剑道、枪术等武道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以和气为核心原理的武道。其创始人是植芝盛平,1883年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西牟娄郡西那谷村。

  ★植芝盛平幼年体弱多病,但非常聪明,有超强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少年时代曾前往东京学习“起倒流”柔术和“神阴流”柔术。20岁入队当兵,四年后回到家乡开设武馆,传授柔术。并且他又向柔道九段高木喜代市学习柔道,向“柳生流柔术”专家中井正胜学习柳生派柔术。柳生派柔术以柔克刚的思想,对其后来创立和气道起到重要作用。

  ★1908年,植芝盛平拿到了柔术教练证书。

  ★1912年,他抱着“开拓北海道”的梦想,前往北海道。在那里他向“大东流柔术”名人武田角学习大东流柔术,并得到柔术秘本《秘传奥义》。这对后来和气道的形成也起了重大的影响。

  ★1920年,植芝盛平从北海道移居到京都,在京都府绫部认识了“大本教”名师出口王仁三郎。在出口王仁三郎的帮助下,植芝盛平办起“植芝拳馆”。在此期间,他融合了各种柔术、剑道、枪术的精华,开拓了气、心、体统一的“和气”新境界。

  ★1922年,植芝盛平将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为“和气武术”,也称为“和气柔术”。但此时的和气道还是一种以变化技术制服对手的纯技击功夫。

  ★1924年,植芝盛平跟出口王仁三郎去蒙古,参加了蒙古军队。在一次与张作霖军队的作战中,植芝盛平所在军队遭到毁灭性打击。

  ★植芝盛平逃回日本后,依旧在京都绫部地方开设武道馆。但他认识到武道不能只限于技击功夫,更重要的是通过武道的训练,将个人的身心与宇宙自然同化。此时,他的武学思想已从单纯的技击观点上升到以人生哲理来倡导技击的观点。这是合气道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新思想的指导下,植芝盛平对和气武术进行了改良。

  ★1926年,日本海军大将竹下勇听说和气武术的名气后,召植芝盛平去东京。面谈之后,竹下勇当即决定全力支持植芝盛平。翌年,竹下勇还把自己的房产送给了植芝盛平。和气武术在东京有了基地,发展迅速起来。

  ★1931年,植芝盛平在东京牛入若松街建造了和气武术的总部,取名“皇武馆”,随后又在大阪、兵库等地建立了分馆。

  ★1936年,植芝盛平将其正式命名为“和气道”。和气道就这样创立了起来……

  ★和气道作为日本的一个主要流派,发展非常迅速。二战进入高峰时期,植芝盛平看到战争的残酷,于是隐居到茨城县的岩间农村务农,空余时间习武练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东京的合气道总部也成了一片废墟。

  ★1946年,植芝盛平的儿子植芝吉祥丸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担起了复兴和气道的重任,并举办春季、秋季和气道讲习会。

  ★1950年,植芝吉祥丸举办《和气会报》。

  ★1953年至1955年,日本经济复苏,和气道也进入复兴阶段,学习人数增多、设施改善,《和气会报》改为《和气道新闻》,春季、秋季的和气道讲习会改为“全日本和气道演武大会”。

  ★1956年,第一次和气道公开演武大会举办了,轰动了东京。在大会最后一天,植芝盛平亲自上台表演,观众皆为其神技所感叹。从此,和气道在日本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其支部在各地相继开设,发展更加迅速。

  ★如今,和气道已成为流行世界的武道。

  和气道的原理:

  ★和气道原理的核心,是“气”与“和气”。

  ★气有多种含义,可以表示客观存在的自然之气,也可表示抽象之气(灵气、杀气等)。这里所说的气,并不特指某一种物质,而是指天地自然一切生命之气。和气道中的气的概念,可以说是从哲学方面引伸而来的。

  ★关于和气,植芝盛平曾作出如下解释: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源,和气就是将生命的气绝妙地活用起来,使人体任何部位都有气感存在,并使气能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意运动,达到心身如一的境地。

  ★所谓气之活用,要体会呼吸的微妙变化,进而能运用呼吸方法修身养性、掌握技击之道,并使技击动作依呼吸变化而变化。

  ★所谓心与气合,是指个人心理活动与气(这里的气分内、外)相合,不可有逆反心理。内指自我呼吸;外指个人以外的所有物或人。对敌人的攻击,不要直接对抗,而是在其攻击的活动中改变其动势,在自然中制服对手。

  ★所谓体与气合,指自己的行动与内、外之气相应一致。合于内,指动作应与呼吸配合;合于外,指针对外境之变化,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行动应与外力的变化相吻合。

  和气道的特点:

  ★和气道的技术动作,都是非常柔和的。在发力方面,和气道所运用的是一种“流水式”的发力方式。流水柔和,但能无坚不摧。和气道的发力也是如此,其技术能使对方强硬的攻击受到有效的缓冲,消除其威力,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最终将对手制服。

  ★和气道是一种在防守中制服对手的武道,而不是主动攻击他人的武道。所以,和气道没有主动进攻的技术……

  ★和气道是一种综合性的武道,包括徒手技术、剑、杖和匕首等兵器技术。所有技术中,动作都较为平和,没有腾空跳跃等动作。徒手技术可分为当身技、投技、固技三大类(其中投技、固技是主要部分)

  北京空手道

  脉动健身道馆

  北京北太平庄桥东北角城建大厦6层

  010-82255080

  010-82255081

  5月初开课

  极度体验道馆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空间蒙太厅B1

  010-62254466

  5月8日公开课后开课

  二外道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内国际交流中心3层

  010-63458840

  波尼道馆

  北京海淀区永定口向南50米路西

  010-63458840

  富地道馆

  北京海淀区清河安宁庄西路29号金泰富地大厦三层

  010-82743795

  4月30日表演后开课

  首钢道馆

  北京首钢篮球馆B1奥锐特健身

  010-63458840

  人大道馆

  北京人民大学内世纪馆北203武术室

  13121456894

  参见网页:http://wwwwadokaicn/new2aspID=86

  北京剑道

  练习时间地点:

  周二晚 20:00-22:00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健身中心(玉蜓桥中国棋院北侧)

  周四 20:30-22:30,周日 20:00-22:00 大学生体育馆新篮球练习馆

  周日10:00-12:00大学生体育馆田径馆二楼武术训练馆(同时开设儿童训练营)

  参见网页:http://wwwkendocncom/htm/shezhihtm

  北京合气道

  武源合气道教练培训班

  学期三个月,全日制封闭式训练,小课面授,系统教学。 包食宿。

  课程包括合气道文化、合气道技法、教学技巧三大部分。

  随到随学。采取实际实时教学制,达到标准学时,颁发结业证书。

  报名者可由以下渠道索取武源俱乐部资料及教练班招生简章:

  信件联系:北京广安门外南街50号院2号楼武源合气武术健身俱乐部(100055)

  请在信封上注明“教练班资料”。

  报名热线:(010)63328162

  移动电话:13801177487

  传真联系:(010)63328257

  邮箱联系:shuier7890@sohucom

  参见网页:http://wwwwyhqdcom/px-jiaolianhtm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按照《中图法》应分为:

  I 文学2 中国文学 类

  根据图书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编制原则,确定分类体系,在五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组成二十二个大类。《中图法》的标记符号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即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大类,以字母的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字母后用数字表示大类以下类目的划分。数字的编号使用小数制。现将五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二十二个大类列表如下: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N 自然科学总论

  B 哲学、宗教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D 政治、法律

  Q 生物科学

  E 军事

  R 医药、卫生

  F 经济

  S 农业科学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T 工业技术

  H 语言、文字

  U 交通运输

  I 文学

  V 航空、航天

  J 艺术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K 历史、地理

  Z 综合性图书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作者阵容空前强大:丛书主编由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担任,由全国18所著名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所长任编委会编委,各书译注者均为专家顶级学者。如选目科学译注通俗:丛书所选书目基本涵盖了我国历代文史名著。各书稿都有提要、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组成,提要简要介绍原著情况,使读者对原著有所了解;原文经过仔细校勘,精心选择底本;注释详尽,包括难字拼音,地名,人名,官制等各个方面,彻底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丛书特色三:书稿质量精益求精:丛书编委对书稿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每部书稿由作者完成后,还要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专门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两位专家初审,合格后再请两位编委审改,最后再由常务编委、编委、相关专家集中从头至尾审改。经过三次审阅程序,丛书的译注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最简单的图书分类法:

  主要分19类,

  1。社科 2。文艺 3。经济 4,法律 5。古籍 6艺术 7科技 8计算机 9医药卫生 10生活 11建筑 12 少儿 13。教辅 14外文 15音像 16。音乐 17杂志 (18文具 19。体育用品 ,后两种分类主要为书店附属分类)

  ——————————华丽的分割线———————————————————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分类法基本结构

  (1)基本部类:如中图法分五大类部: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2)基本大类:构成分类表的第一级类目。中图法为22个基本大类。 (3)简表:由基本大类与由其直接展开的一、二类目所形成的类目表。如: (4)详表:由简表展开的各种不同登记的类目所组成的类目表,是文献分类的真正依据。

  五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二十二个大类列表如下: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列宁著作 A3斯大林著作 A4毛泽东著作 A49邓小平著作 A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

  B0哲学理论 B1世界哲学 B2中国哲学 B3亚洲哲学 B4非洲哲学 B5欧洲哲学 B6大洋洲哲学 B7美洲哲学 B80思维哲学 B81逻辑学(论理学) B82伦理学(道德哲学) B83美学 B84心理学 B9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 C2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C6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8统计学 C91社会学 C92人口学 C93管理学 [C94]系统科学 C95民族学 C96人才学 C97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政治理论 D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2中国*** D33/37各国*** D4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D5世界政治 D6中国政治 D73/77各国政治 D8外交、国际关系 D9法律

  E 军事

  E0军事理论 E1世界军事 E2中国军事 E3/7各国军事 E8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军事技术 E99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F0经济学 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经济计划与管理 F3农业经济 F4工业经济 F49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F5交通运输经济 F59邮电经济 F7贸易经济 F8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文化理论 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信息与知识传播 G3科学、科学研究 G4教育 G8体育

  H 语言、文字

  H0语言学 H1汉语 H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常用外国语 H4汉藏语系 H5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H61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 H62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H63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东北亚诸语言 H65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H66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 H67闪-含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H7印欧语系 H81非洲诸语言 H83美洲诸语言 H84大洋洲诸语言 H9国际辅助语

  I 文学

  I0文学理论 I1世界文学 I2中国文学 I3/7各国文学

  J 艺术

  J0艺术理论 J1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J2绘画 J29书法、篆刻 J3雕塑 J4摄影艺术 J5工艺美术 J59建筑艺术 J6音乐 J7舞蹈 J8戏剧艺术 J9**、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K0史学理论 K1世界史 K2中国史 K3亚洲史 K4非洲史 K5欧洲史 K6大洋洲史 K7美洲史 K81传记 K85文物考古 K89风俗习惯 K9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N0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N1自然科学现状与发展 N2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N3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N4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N5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N6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N7]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 N8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N91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N93非线性科学 N94系统科学 [N99]情报学、情报工作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数学 O3力学 O4物理学 O6化学 O7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1天文学 P2测绘学 P3地球物理学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P5地质学 P7海洋学 P9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Q1普通生物学 Q2细胞生物学 Q3遗传学 Q4生理学 Q5生物化学 Q6生物物理学 Q7分子生物学 Q81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Q89]环境生物学 Q91古生物学 Q93微生物学 Q94植物学 Q95动物学 Q96昆虫学 Q98人类学

  R 医药、卫生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R2中国医学 R3基础医学 R4临床医学 R5内科学 R6外科学 R71妇产科学 R72儿科学 R73肿瘤学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75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76耳鼻咽喉科学 R77眼科学 R78口腔科学 R79外国民族医学 R8特种医学 R9药学

  S 农业科学

  S1农业基础科学 S2农业工程 S3农学(农艺学) S4植物保护 S5农作物 S6园艺 S7林业 S8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S9水产、渔业

  T 工业技术

  TB一般工业技术 TD矿业工程 TE石油、天然气工业 TF冶金工业 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TH机械、仪表工业 TJ武器工业 TK能源与动力工程 TL原子能技术 TM电工技术 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Q化学工业 TS轻工业、手工业 TU建筑科学 TV水利工程

  U 交通运输

  U1综合运输 U2铁路运输 U4公路运输 U6水路运输 [U8]航空运输

  V 航空、航天

  V1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V2航空 V4航天(宇宙航行) V7航空、航天医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X1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X2社会与环境 X3环境保护管理 X4灾害及其防治 X5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X7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X8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x9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Z1丛书 Z2百科全书、类书 Z3辞典 Z4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Z5年鉴、年刊 Z6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Z8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通用复分表

  一、总论复分表 二、世界地区表 三、中国地区表 四、国际时代表 五、中国时代表 六、世界种族与民族表 七、中国民族表 八、通用时间、地点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