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翻译古文:昔者,有馈鱼于郑相着,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帮忙翻译古文:昔者,有馈鱼于郑相着,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第1张

白话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没有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接受鱼。

如果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当时的人都赞扬郑国的宰相。

《终身食鱼》出自西汉刘向的《谏营昌陵疏》

原文如下: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时人俱赞郑相。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

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为中国最早的灾异史。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的调味品  中国自古以来到处都生长着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辛、苦、咸五味,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积累与探索,创制了丰富多采、名目繁多的调味料,对饭菜饮馔的色、香、味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从周代起,人们即已认识饮食中调味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而,有因季节不同及时变换调味品烹调饮食的习惯。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动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米糠油、棉子油、葵花子油、茶油、椰子油、油橄榄油、桂皮油、海松油、花椒油、红花油。

  二、鲜调味品。有:大葱、葱头、大蒜、生姜、香菜。

  三、香辛调味品:大茴香、小茴香、莳萝、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竹叶椒、砂仁、陈皮、甘草、当归、川芎。

  四、粒粉调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盐粉、胡辣粉、五香粉、沙茶粉、虾籽、豆豉、红曲。

  五、酱制调味品。有:酱油、豉油、虾油、糟油、鱼露、食醋、酒、腐乳汁、甜面酱、辣椒酱、辣瓣酱、沙茶酱、蒜头酱、蜜桂花、芝麻酱、花生酱、菌油、笋油。

  六、花调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等。《周礼天官食医》:“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传为商王武丁作的《商书》佚文《说命》三篇,下篇有“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注渭:“酒醴须麹糵以成,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先秦文献有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知人们很早就对烹调两者关系的个中奥妙有较深的领会。我们知道,盐中的氯化钠是咸味所自来,主要作用能调节细胞间渗透平衡及正常的水盐代谢,是人体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调增食品滋昧。

  盐的始用当甚早。《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甲骨文有云:“取■”(《合集》7022),末一字疑为卤字。《说文》谓卤“象盐形”。《玉篇》云:“卤,咸也。”《一切经音义》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似指自然界的天然盐块,而非人工熬煮之盐。甲骨文又有“卤小臣”(《合集》5596)一名,似晚商已有盐官之设。《本味》述伊尹烹饪理论,有“咸而不减”之说。《尚书·洪范》记商末箕子言,有“润下作咸”,凡咸、苦、酸、辛、甘“五味”,咸为其一。

  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有梅核。安阳出土商代铜鼎,曾发现有满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至于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麹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试,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是为浓郁型香酒④。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出土的铜卣,也盛有白色透明液体,内含植物纤维状杂质,估计是酒⑤。总之文献提到的盐、梅、酒三大古代调味品,至少在夏商时代已用之于烹饪。

  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诗·载芟》:“有椒其馨。”《荀子·礼论》:“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天论》:“君子啜菽饮水。”花椒能刺激味觉,减除腥腻,增加菜肴肉食的美味。花椒味辛而香烈,还可用酒浸泡,古称椒酒、椒浆,又可作药用,花椒调味,今已能追溯到商代,最近河南固始葛藤山发掘的晚商六号墓,墓主头旁发现放有花椒数十粒①。值得注意者,同一地区以前发掘的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一号墓,曾出一件制作精美、有盖紧扣的铜盒,盒内盛大半盒花椒②。似本地区先民一直持有花椒调味的食癖。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诗·绵》述晚商时周人古公亶父迁周原,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饴是麦牙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适量食之,能补气血,养阴和中,解除疲劳。

  汉代以前,“酱”是“醢”和“醯”的总称,醢,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醯,指带酸味的酱或酱汁,用以调味。因此也称为“醢酱”和“醯酱”。

  醢的起源约在殷商时期,远早于豆酱。其制法是:以干肉为原料,加梁曲、食盐和好酒,渍之,置于容器中,密封百日,即成。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蚳(蚁卵)醢;有枸酱(一种水果酱)、芥酱(一种蔬菜酱)等。

  至汉代,因“醯”带酸味,借指醋;“酱”则包括豆腐。

  《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郑玄注:“醢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蓙之,杂以梁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则成矣。”

  《礼记内则》:“腶修蚳醢,脯羮兔醯,麋肤鱼醢。”

  《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蜃,蚳醢。”

  《说文》:“醢,肉酱也。”

  汉刘熙《释名释饮食》:“醯,多汁者曰醯。醢,沈也。宋、鲁人皆谓汁为沈。”

  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可作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鱼酱、肉酱、清酱。”

  一种酸性调味料。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在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已发现文物中,未见有关于谷物醋的记载。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时期,调味用盐与梅。至周代,制作肉酱,秀醢,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各种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至汉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始从“酢”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其时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古代,又称女子善妒为“吃醋”、“醋娘子食杨梅”,以为调侃。

  《尚书》:“酒醴须曲蘖以成,盐咸梅醋,羮须成醋以和之。”醋,指酸味。

  汉史游《急就篇》:“芜荑盐豉醯酢酱。”王应麟补注:“[酢],醋也。”

  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可作酢。”

  《齐民要术》卷八注:“酢者,今醋也。”

  宋吕本中《官箴》:“王沂公常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 油

  我国古代食用油脂来源于植物与动物。植物油脂在食物烹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使用与生产当晚于动物油脂,大约迟至秦汉之际,人们已知道以白苏子榨油,然其产量甚低。其后,中国人食用的植物油脂主要有:芝麻油、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向日葵油、豆油等。

  芝麻,也称脂麻、胡庇,原产于我国,古籍中称麻、苴、油麻等,其所产油也称香油,大约于唐代时开始生产。

  油菜,也称胡菜和芸薹,来自西域,初时作为蔬菜,见载于《齐民要术》。唐代开始榨油。

  胡麻,原产我国,即由用亚麻,生长于北方,《诗经》中以其为粮食作物,榨油食用的记载见于明代的《土方记》,至清末已火面积载培,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花生,也名落花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膏液》中尚未见记载,始见于王世懋《学圃杂疏》,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始谓其可以榨油。

  向日葵,十七世纪时从国外传入,原产美洲的墨西哥与秘鲁,当时以其籽炒食,别名有向阳花、迎阳花、天葵子、转日莲、西番莲、西番葵、西番菊、大菊、洋瓜子等,至近代才榨油。

  大豆,原产于我国,古代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之一。称为菽,以其榨油食用,大约在隋、唐、宋时期。

  其中,以芝麻油、菜籽油、豆油最为重要,与饮食烹饪有密切的关系。

  六朝至唐以前,食用多为荤油,至宋代始普遍食用素油,而以芝麻油为上品。唐韩鄂《四时纂要》:“[香油]治头风、白屑、头痒、头旋、胸闷。”

  宋沈括《梦溪笔谈》:“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庄绰《鸡肋编》:“油通四方可食胡麻为上,俗呼芝麻。”

  明韩奕《易牙遗意》:“用肥鹅肉切长条丝麻油浇供。”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薹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蔗糖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食蔗汁。

  公元前,即推广至中原地带,已懂得将蔗汁加工成固体糖块。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炼制“沙糖”。

  七世纪初,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沙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蔗糖,因其原料、工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味和形态,在古籍中又称做石蜜、糖霜、蔗霜、蔗冰、沙糖等。古代除食用外,还常用于医药。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两三分,献给东大寺,同时,也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日本人民。

  汉杨孚《异物志甘蔗》:“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砖,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新唐书西域传》:“贞观二十一年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元洪希文《糖霜》诗:“携来已见坚冰渐,嚼过谁传餐玉方?”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蔗品》:“凡狄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

  又《造兽糖》:“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又曰享糖,华筵用之。”参阅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省称“蜜”。即由蜂采花汁酿制而成,不加人工或略加人工的具有天然甜味的一种稠厚液体。在麦芽糖发明前,是唯一的甜味食品。蜜的组成及香气、颜色,因蜂种、蜜源的花不同而异。含有多量果糖及葡萄糖,此外尚有蔗糖、麦芽糖、有机酸类、挥发油、维生素类等的微量成分。我国用蜜,约始于周代后期,人们以蜜作食品,封建贵族间以蜜作馈赠之礼,其时已有蜜渍的果实。所食之蜜,皆为岩石、林木、土穴间野蜂所产,因而称为石蜜、崖蜜、岩蜜、木蜜、土蜜等。至迟东汉时,已有人工养蜂产蜜。魏晋南北朝至隋,有蜜饯、蜜蟹等食品。蜜多由南方贡献至中原。宋以后,广泛用于菜肴、糕点、医药。

  晋皇甫谧《高士传》、张华《博物志》及《永嘉地记》,皆有关于养蜂产蜜的记载。

  《礼记内则》:“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截止以甘蜜丸攩,报吴增封之礼。”攩,属茱萸类的一种芳香果实。

  汉许慎《说文》:“蜜,蜂甘饴也。”

  晋郭璞《蜜赋》:“繁布金房,叠构玉室。咀嚼滋味,酿以为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甘之长。百果须以谐和,灵娥御以艳颜。”

  晋葛洪《西京杂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帝大悦,厚报遣其使。”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注》:“石蜜,即岩蜜也,在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味小(少)酸,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其木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土蜜在土中作之,色亦青色,味碱。人家及树空作者亦白,而浓厚味美。”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家,以炭屑和蜜,塑成双凤。”宋沈括《梦溪笔谈》:“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东坡性喜饮,而饮京不多。在黄州,尝以蜜为酒,又作《蜜酒歌》,人罕传其法予尝试为之,味甜如醇醪。”

1《太甲》

[左]欲败度,纵败礼。

[孟]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礼]厥辟不辟,忝厥祖。

[礼]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礼]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

[礼]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

[礼]顾諟天之明命。

2《盘庚》

[左]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

[左]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

[国]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

3《仲虺之诰》

[左]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

[墨]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

[墨]我闻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恶,用阙师。

[墨]我闻有夏人,矫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师。

[孟]徯我后,后来其苏。

[孟]葛伯仇饷。

[吕]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4《说命》

[左]圣作则。

[孟]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廖。

[墨]唯口出好兴戎。

[礼]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礼]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

[礼]念终始典于学。

[礼]学学半。

[礼]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5《舜典》

[左]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左]慎徽五典,五典克従;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6《大禹谟》

[左]皋陶迈种德,德乃降。

[左]地平天成。

[左]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

[左]成允成功。

[左]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左]与其杀不幸,宁失不经。

[左]昏、墨、贼,杀。

[左]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

[国]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

[墨]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此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而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孟]降水儆予。

[孟]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

[吕]天子之德广运,乃神,乃武乃文。

7《甘誓》

[墨]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

8《汤诰》

[国]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墨]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墨]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屦,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9《伊训》

[墨]鸣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隹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若能共允,隹天下之合,下土之葆。

[墨]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似二伯。黄径乃言曰: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殃),其家必坏丧。察九有之所以亡者,徒从饰乐也。武观曰:启乃*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孟]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10《五子之歌》

[左]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左]有穷后羿。

[左]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国]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国]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11《虞人之箴》

[左]芒芒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

12《胤征》

[左]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左]圣有谟勋,明征定保。

[左]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荀]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

13《蔡仲之命》

[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国]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14《君陈》

[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国]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郭]未见圣,如其弗克见,我既见,我弗迪圣。

[郭]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

[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礼]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显哉。

[礼]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礼]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

15《旅獒》

[左]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16《康诰》

[左]乃大明服。

[左]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

[左]殪戎殷。

[左]庸庸祗祗。

[左]明德慎罚。

[左]不敢侮鳏寡。

[左]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

[左]惠不惠,茂不茂。

[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国]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荀]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荀]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

[荀]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荀]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

[荀]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

[荀]克明明德。

[荀]凡人自得罪。

[郭]敬明乃罚。

[郭]不还大暊,文王作罚,刑兹亡。

[孟]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礼]敬明乃罚。

[礼]克明德。

[礼]作新民。

[礼]如保赤子。

[礼]惟命不于常!

[韩]毋彝酒者。

17《洪范》

[左]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左]三人占,従二人。

[左]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荀]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吕]惟天阴骘下民。

[吕]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18《泰誓》

[左]商兆民离,周十人同。

[左]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左]民之所欲,天必従之。

[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国]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

[墨]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

[墨]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

[墨]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只不祀,乃曰吾有命,无廖其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

[墨]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

[墨]纣夷处,不肯事上帝鬼神,祸厥先神不祀,乃曰吾民有命,无廖排漏,天亦纵弃之而弗葆。

[墨]纣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弃阙其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毋戮其务。』天不亦弃纵而不葆。

[墨]恶乎君子,天有显德,其行甚章,为监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祝降其丧,惟我有周,受之大帝。

[荀]独夫纣。

[孟]天将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厥志。

[孟]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礼]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19《武成》

[左]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

[孟]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20《无逸》

[国]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惠於小民,唯政之恭。

[论]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礼]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

21《吕刑》

[左]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国]重、黎寔使天地不通。

[墨]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

[墨]王曰:于!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

[墨]苗民否用练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

[荀]维齐非齐。

[荀]刑罚世轻世重。

[郭]非用臸,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郭]播刑之迪。

[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礼]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礼]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礼]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礼]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礼]播刑之不迪。

22《尹诰》

[郭]惟伊尹及汤咸有一德。

[礼]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

[礼]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吕]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万夫之长,可以生谋。

23《君牙》

[郭]日傛雨,小民惟曰;晋冬耆沧,小民亦惟曰。

[孟]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吕]若临深渊,若履薄冰。

[礼]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24《君奭》

[郭]昔在上帝,割绅观文王德,其集大命于厥身。

[郭]唯冒丕单称德。

[郭]襄我二人,毋有合才音。

[礼]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25《汤征》

[孟]汤一征,自葛始。

26《洛诰》

[孟]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27《汤誓》

[孟]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28《尧典》

[孟]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礼]克明峻德。

29《秦誓》

[礼]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30 逸句

[墨]禹七年水。

[墨]汤五年旱。

[墨]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墨]允不着,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心,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

[荀]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

31《周志》

[左]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

32《郑书》

[左]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左]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33《军志》

[左]允当则归。

[左]知难而退。

[左]有德不可敌。

[左]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34《前志》

[左]敌惠敌怨,不在后嗣。

[左]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35《志》

[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多行无礼,必自及也。

[左]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左]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左]能敬无灾。

[左]敬逆来者,天所福也。

[左]圣人不烦卜筮。

36《谗鼎之铭》

[左]昧旦丕显,后世犹怠。

37《正考父鼎铭》

[左]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38《象魏》

[左]旧章不可亡也。

39《道经》

[荀]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40《聘礼志》

[荀]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41 仅存书名

[左]《九刑》、《禹刑》、《汤刑》、《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伯禽》、《竹刑》。

卷一艸部范 fàn

艸也,从艸氾声。房?切 〖艸也。从艸,氾声〗

房?切。八部。籀文作?。 卷十四车部范

范軷(bá)也。从车,笵省声。读与犯同。音犯 〖范軷也〗

三字句,其义已见上。故只云范軷也。

〖从车,笵省声〗

大徐音犯,广韵防鋄(wàn)切。七部。

〖读与犯同〗

不曰读若犯而曰与同者、其音义皆取犯。读若则但言其音而已。按车軓字本作𨊠。从车、㔾声。郑说曰。𨊠、法也。舆下三面材。輢式之所尌。持车正也。然则周易范围字当作𨊠。或作笵。而范其叚借字也。释文曰。郑曰范、法也。马、王肃、张作犯违。此亦范犯同音通用之证也。

申集上艸部 范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5

《唐韵》防鋄切《集韵》父鋄切《正韵》房啖切,音犯。《说文》草也。

又蠭也。《礼·檀弓》笵则冠,而蝉有緌。《内则》爵鷃蜩范。《梁元帝·玄览赋》范飞冠而吐密。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东郡范涿郡范阳。

又宫名。《竹书纪年》穆王十四年作范宫。

又台名。《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又门名。《左传·哀七年》秋,伐邾,及范门。《注》邾郭门也。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范氏,其后也。《潜夫论》帝尧之后有范氏。《广韵》随会为晋大夫,食采于范,其后氏焉。

又通軓。《少仪》祭左右轨范。

又通范。《扬子·太玄经》矩范之动,成败之效也。 《正字通》从弓,音颔。 未集上竹部 范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9

《广韵》防鋄切《集韵》《韵会》父鋄切《正韵》房啖切,音犯。《广韵》法也,式也,模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疏》范谓模范。《书·洪范疏》武王克殷,访道于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乃作《洪范》。《尔雅·释诂》范,常也。《疏》范者,模法之常也。

又姓。汉有范依,宋有范昱。

(古籍参考资料 )

传略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宗室,传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所附。

刘向五世祖名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建汉后被封为楚王。其父刘德,仕昭、宣两朝,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刘向为刘德之次子,12岁以父荫为辇郎,20岁为谏大夫,以文学受宣帝信任。汉宣帝迷信神仙方术,刘向为讨好皇帝,献出家藏之刘安枕巾鸿宝苑秘方,言据之可炼出黄金。宣帝令典上方据之炼金,然费多而方不验,遂以铸伪黄金罪判刘向死刑。其兄刘安民交出封邑户口的一半,将其赎出,从此,刘向悉心钻研学问,被征到石渠阁讲论梁传,成为经学大师。重新步入仕途,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后,由于执掌朝政的萧望之、周堪的赏识,刘向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了辅政的要员。当时,外戚放纵,中官弄权,刘向于是多次上书论时政得失,得罪了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再次被捕下狱。不久,因地震等灾异而释出,任中郎。接着又因指使其外亲上书请求黜退弘恭、石显,而以奸诈罪第三次下狱,废为庶人。从此在家闲住十余年。仕途的挫折,使他对宦官之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著疾谗适要救危世颂等作品,寻求挽救刘汉危机的良方。同时,他认真读书,学问更有长进。汉成帝即位,此时刘向由更生改名向,被召为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任,受诏领校五经秘籍,以主要精力从事书籍整理编目和学术著述。

当时,风俗奢*,赵皇后、卫婕妤等由微贱起家,越礼制。刘向认为,王教应该由内及外,从亲近者开始,于是从诗书中搜集贤妃贞妇和嬖孽乱亡的事迹,撰为列女传。又搜集历代人物事迹、兴亡经验等,撰成新序说苑等书,上奏皇帝。针对当时外戚王氏专权,他搜罗历代符瑞灾异之事,推演其迹象祸福之验,著为洪范五行传,说明王氏专权的危险。刘向建议汉成帝强宗室、防奢侈、夺外戚权。成帝心知刘向之忠,却无法实行。成帝几次想将刘向用为九卿,都被王凤或丞相御史所阻拦,刘向君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建平元年卒,享年72岁。

刘向有三子,长子傲,是易学教授,官至郡守;次子赐,九卿丞;少子歆,王莽时为国师公,在学术史上很著名,又是继刘向负责校书工作的学者。

影响刘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书籍的整理编目上。

先秦时期,积累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秦始皇焚书,给文献典籍的保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西汉王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书籍愈积愈多,到汉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些书籍,分散收藏,没有统一编目,而且大部分书籍篇章缺失,文字脱讹,内容差异重复,如果不加以整理校勘编目,将无法利用而自然泯灭。汉成帝是一位好经书今古览博的天子,他于河平三年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刘向负责,组织一帮专家进行校书编书的工作。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汉哀帝下令刘歆继续此事业。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经过整理的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刘向、刘歆还写出了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讲,刘向、刘歆父子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为先秦古籍的保存、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章炳麟说:书布天下,功由仲尼,其后独有刘歆而已。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乃无定臬。然自秦皇以后,书复不布。汉兴,虽除挟书之禁,建元以还,百家尽黜明其得书之难也。向、歆理校雠之事,书既杀青,复可写,而书贾亦赁鬻焉。故后汉之初,王充游雒阳书肆,已见有卖书者。其后卿章句之儒,而见周官;康成草莱之氓,而窥史记,则书之传者,广矣。

第二,创造了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校雠、辨伪、考据等学问自此产生。刘向父子整理书籍的程序分四步。第一步,兼备众本,广搜异本。不仅将各官府藏书聚集到一起,还派人到民间搜集遗书,向学者和同僚征求个人著述和藏本,以及利用个人的藏书。这样,同一种书就掌握到几种异本,为校勘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当时,同为一书,往往篇目不同,各有残缺。刘向等将各种书籍的篇章分出条理,去掉重复的部分,经过考订,再剔除伪托的部分,确定其篇目,合为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第三步,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根据选定的篇目,对其文句进行校订。

一人读经过校雠,发现和订正了许多古籍文字的脱讹衍误,使其错误大为减少。第四步,勘定书名,誊清新本。当时古籍同书异名者很多,还有的书名经长期流传出现讹误,因此,就需要对书名进行勘定。例如战国策之书名,就是刘向勘定的。经过勘定的书,最后抄缮于炙干过的竹简上,就作为定本保存了下来。刘向父子创造的这一套古籍整理方法,为后代学者所效法。

第三,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学。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每一本书编写叙录。即在每本书校订以后,刘向、刘歆就为该书写一个提要,著录其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作者事迹,归纳书的内容、性质,评论思想或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确定书的价值。这些书录,不仅使读者了解书的情况,还创造出做书目提要的科学方法,备受后代学者赞誉。二是将各书的叙录单独抄出,合为一书,名别录,形成第一部丛书综合提要,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内容是七略,这是在别录的基础上,由刘歆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全书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七略创造了书目的著录与考证述评相结合的目录形式,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余论评价历史人物,一般着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勋业。其实,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应重视历史人物在文化积累上的业绩。因为,政治、军事仅决定了一时一事之成败,而文化却造就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于千秋万世。刘向从事的古籍整理,成就了中华文化传继上的一项大工程,为公元以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中华悠久文明自豪的时候,不应忘记刘向所成就的学术的深刻价值。

《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 》《书蔡传》,是著名南宋学者蔡沉受朱熹委托所作的《尚书》学著作,继承了朱熹不拘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以发明大义为主的思路,代表了宋代尚书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元仁宗延祐二(1315)年议复科举,立于学官,定为科举标准注本。明永乐中胡广等奉敕撰《书传大全》以及清康熙晚年敕撰的《书经传说汇纂》等官方版本,皆专主蔡传,荟萃众说以羽翼之,并成为科举官方教材,流传甚广。

蔡沉(1167—1230)一名蔡沈,字仲默,学者承九峰先生,谥文正。南宋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沉为朱熹好友蔡元定次子,幼承家学,入则受教乃父,出则从朱熹游。蔡元定殁于道州后,蔡沉徒步护丧而归,返乡后,不求仕进,隐居九峰山下,专意为学。

蔡元定一生精研洪范之学,然未及论著,说:“成吾书者,沉也。”朱熹自淳熙十二(1186)年以来开始有意收集有关《尚书》的资料,并准备按照《诗集传》的体例撰“书传”,后因老病放弃了这一想法,将一生的《尚书》研究成果及其收集的其他《尚书》学著作传授蔡沉,并审读了蔡沉的《洪范传》。庆元五(1199)年冬,朱熹遗命蔡沉作“书传”,并于次年去世。十年后,蔡沉终于完成了《书集传》,继承了朱熹不拘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以发明大义为主的思路,代表了宋代尚书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被真德秀赞为“不愧父师之传”。虽然蔡沉完成初稿后,坊间即有刻本《书集传》问世,直到淳祐七(1247)年,其子蔡抗上表进呈《书集传》于宋理宗。

除《书集传》外,蔡沉尚有《洪范皇极》《蔡九峰筮法》等著作。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隐隐约约我们能看到月亮中有一些黑影在晃动,那就传说中的“吴刚伐桂”。吴刚是谁?他又是怎么跑到月宫里面去的?又为什么常年累月抡着一把斧子在砍桂树呢?

这里面有一个来自于上古时期的传说,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其实吴刚本是凡人,生活也很普通,结婚之后男耕女织,就像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夫妻一样。

可是有一天,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吴刚突然迷上修道,据说修炼成仙后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不顾妻子的劝阻,前往不周山学仙道去了。

家中只留下年轻漂亮的妻子一个人,此时,另一个人出现了,此人据说是炎帝的孙子叫伯陵。

伯陵对吴刚的妻子颇有好感,于是就经常借口跑到吴刚家里去,帮吴刚的妻子干点农活了,闲下来的时候讲点笑话了,伯陵也年轻,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就开始互相产生好感。

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狗血剧,最终,伯陵和吴刚的妻子走到了一起。吴妻不知道丈夫什么时候回来,甚至她都怀疑丈夫还在不在人世间,一个女人到了此时没有其它的选择了。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吴妻一口气为伯陵生了三个孩子,正当他们在一起憧憬未来幸福生活的时候,吴刚回来了。

三年来,吴刚在不周山潜心修炼,还真的练成了仙风道骨,不死之身。他回到家里,原本是想给妻子一个惊喜,没有想到绿帽子已经被戴到了头上。

看到家里被鸠占鹊巢,愤怒的吴刚抡起斧子,一下子就把伯陵给砍死了。这下可惹了大麻烦了,伯陵是炎帝的孙子,就算做错了事,也罪不至死吧。

炎帝大怒,下令把吴刚贬到冷清的月宫里去,那里面有一颗桂树。炎帝命令吴刚,什么时候把桂树砍倒了,你什么时候可以回到人间。那是一颗有自愈能力的桂树,吴刚一斧子下去,砍了一个缺口,可是当他要砍第二斧的时候,那个缺口自动长好了。

吴刚无奈,为了能够回到人间,他只能在月宫里孤独地不断砍着桂树。再后来,嫦娥飞了上来,嫦娥是因为偷吃了丈夫后羿的仙药而飞到月宫的。同病相怜的两人就在月宫里相见了。

再后来发生了什么?吴刚的三个孩子被吴妻送到了月亮上,一个变成了小兔子,一个变成了小蟾蜍,还有一个变成了蛇。一下子,冷清的月宫又热闹了起来。

为了能够早日回家,吴刚日夜不停地砍桂树,尽管知道这是徒劳的,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感动炎帝,放自己和三个孩子回家,和妻子团聚。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他不想再去追究,只要一家人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永远是人影摇摇,那是吴刚在为了获得一张回家的船票而努力奋斗。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不知道妻子还在不在人世间,如果能够重来,我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吴刚这样想的。

吴刚是神话故事中一个人物。 小时侯,常听爸爸讲故事,说月亮上有吴刚砍树,所以每当天高月圆时,总仰头看看月亮,细看还真有人影,吴刚力大无穷,永无休止在月亮上砍树。吴刚的故事在我脑海根深蒂固,无法忘记。

月亮中有吴刚伐树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中《天咫》中写道,“旧言月中有桂,有蟾-。故异书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长斫之,树创随合,人性吴名刚,西河人,学仙,谪令伐树。”

故事就是这样,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趁吴刚离家三年学山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随合,炎帝就是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也感到内疚,命他儿子鼓和役,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

毛主席在他的诗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中,有这样的诗句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中,连用了两个和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一个是嫦娥奔月,一个是吴刚砍桂树。嫦娥奔月大家都很熟悉,吴刚是从哪里来的,为何会在月球上砍树?

山西人吴刚,一个犯了错误的学仙人

在有关月亮的神话中,嫦娥上月亮很早就被人们熟知,但吴刚上月亮,到了唐代才被人记录下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西河是现在山西汾阳一带,从这个记录可以知道,吴刚是山西汾阳人,一个道士,学仙的时候犯了错误,被贬到月宫上砍桂树。那么吴刚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这个记录并没有说明,但是古老的奇书《山海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人认为这里的吴权就是后来的吴刚,吴权因为自己的老婆给自己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不仅和人私通,还生了三个孩子!是个男人都不能忍受,于是吴刚一气之下就杀了伯陵,但人家伯陵是炎帝的亲孙子。于是吴刚被贬到月宫,主要任务是砍桂树,而且这个桂树每砍一下就会合拢,吴刚永远也砍不完。

吴刚伐桂,原始 社会 思维意识的体现。

古代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 社会 的思维意识。从吴刚这个故事中,反映古人反抗意识的觉醒。

原始 社会 的许多神话都反映了人们的反抗意识,比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都有坚持奋斗,努力抗争的人生态度。这些抗争是人与环境和自然的抗争,但是吴刚砍桂,反映的却是人和“神”的斗争,或者是人和掌权者的斗争,有阶级反抗的意识萌芽。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先民的劳动意识。

“砍伐桂树”这一惩罚,是一种辛苦劳作的象征。它反映但是先民对劳动的认识:繁重而又重复,不会有终止。这是神对人最残酷的惩罚。故事赋予了原始 社会 最深层次的劳动意识,一代接一代,生命延续,皆在劳动。

月宫吴刚,还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的 探索 。

面对皎洁月亮中的阴影,由于认识所限,展开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美丽的嫦娥和辛劳的吴刚,反映了先民对大自然的 探索 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不断的进步。

吴刚伐桂的故事并不像嫦娥奔月那样广为人知,同样是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吴刚本是汉朝一个修道的凡人 ,他为了修仙不愿娶妻生子,令父母伤心,后来他独自出门求仙离家出走,老父母互相搀扶着寻找儿子后来客死他乡。后来吴刚炼成仙丹吃了之后到了天界,但是因为不孝父母,惹怒了天帝,被天帝罚他砍伐桂树,并说只要砍倒桂树就能免除惩罚。但是吴刚每砍一斧,桂树就会马上愈合,所以吴刚会砍伐不止,永远砍不倒桂树。

这个传说还有其他版本,最终的结局都是吴刚砍永远砍不完的桂树。

吴刚和奔月的嫦娥,在寂寞的广寒宫,一个做着永远的苦功,一个无边寂寞,可见月宫其实是个惩罚的处所,很像人世的冷宫。

世人都是喜暖不喜冷的。成仙是凡人的愿望。嫦娥是偷吃了灵药违规成仙,吴刚矢志修仙上了天界,但他们都因为有道德错误,还要经历历练,在广寒宫长久劳作和煎熬。

仙凡有别,凡触犯者都会收到天帝惩罚,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惩罚,那个就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给人世了火,自己却违背天条受了惩罚,被一个雄鹰每天啄食肝脏,忍受着无比疼痛,而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再被雄鹰啄食。

这比砍伐的桂树的惩罚重的多了,相同之处是永远都没有停止之时。无止无尽其实是最大的惩罚。

相对于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中的神和人都有着私心,或者说更具人性,就像嫦娥,她有成仙的想法偷偷吃了灵药。比如吴刚他为了成仙丢弃父母。他们反应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通群众对仙界对长生的向往,非常真实。

“吴刚伐桂”与“嫦娥奔月”一样,都是家喻户晓的月亮神话传说,那么,吴刚为何会在月球上不停砍树?且看以下几种神话传说版本:

一、绿帽子说: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有人根据这段文字,认为吴权就是吴刚,他被伯陵戴了绿帽子,妻子阿女缘妇后来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知道后怒杀伯陵,炎帝因此发配吴刚到月亮上,命他砍伐不死之桂树。

这段传说仅是凭借吴刚和吴权同姓而想象出来的,而且炎帝只是太阳神,阴阳相对,他怎么又能将吴刚发配到太阴月亮上?

二、相恋嫦娥说:

传说吴刚是天庭南天门守将,经常在岗时偷跑出去与嫦娥相会,玉帝获悉后罚其到月亮上当伐木工,并说如果不砍光月桂,就不能再与嫦娥相会,吴刚努力伐树,但每当即将砍完时,便会被玉帝派来的乌鸦捣乱,所以吴刚永远都在砍树。

这个传说明显是为嫦娥量身定制的,或许人们只是不忍嫦娥月宫寂寞,也或许想让神话传说更有凡间生活气息。

三、瘟疫说:

传说吴刚本是咸宁人,很久以前当地曾有一场瘟疫,吴刚之母也病倒了,在观音指引下,吴刚通过桂榜山上的天梯爬到月宫偷摘桂花,玉帝发现后,被其孝心感动,但又不能轻易修改天条,于是就让他伐桂,并说什么时候砍完树就可以回家,但凡人岂能砍完神树,于是吴刚至今仍在伐木中。

这一传说是最感人的版本,但其中观音现身,有佛道合一的痕迹,更可能是宋代之后的传说。

四、《酉阳杂俎》说:

当前可查关于“吴刚伐桂”的最早文献是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其中提到: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

这段文字中,介绍了吴刚是西河人,曾学过仙道,因为有过错被谪令伐树。西河在今山西汾阳一带,民俗认为桂树可护灵,这或许才是吴刚伐桂传说的起源。

月球和月亮不是一回事儿。月球是最近三儿国扔了个垃圾飞行器上去,然后走丢了的地方。那是个死一般的地方。虽然大家都想在那活下来,并且把那变成自己的宅基地。月亮不是这样的,那是个生不如死的地方。是个是个服刑地,也是个逃犯的聚集地。吴刚就是第一个来这儿服刑的犯人。

后羿 射下九个太阳,昆仑山 西王母 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给了后羿 一颗仙丹 ,后羿可是有媳妇儿的人, 就给一颗 。嫦娥也不是什么贤妻,以前, 后羿射封豕长蛇,变着花样儿给她做好吃的,后裔太粗,不知道细水长流,结果射尽吃绝。 嫦娥的主食就剩乌鸦炸酱面了。嫦娥乌鸦炸酱面吃恶心了,对后羿也不抱什么幻想了,吞下那唯一一颗的仙丹,飘飘悠悠的就上了月亮。后羿扯开弓一射,可惜年纪大了,只听“当”的一声,月亮晃了一晃,没掉下来。看来,后羿确实老了。这个故事是鲁迅告诉我的。鲁迅是大师,是权威,我们一直信任他。

嫦娥在月亮上晃了一晃,才站稳脚跟 。还好,后羿的箭没射中他。还没回过神儿,看了看周围婆婆娑娑的大树,想到一个问题,“今天晚上睡哪?”这时,树丛中跑出一个老头儿,手里拿着一把巨斧,双手抱拳:“欢迎,欢迎。”嫦娥纳闷。来人说:“我是吴刚呀,你是第二个来的,我是天庭土木工程师,你不是用脑子发信息了吗。我给你盖个房子先。”不愧是资深月亮原著民,常年的工作经验,不长时间,嫦娥的居所就建成了。(这个小段儿来自 明朝磊道人的《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新房建好,嫦娥乔迁新居,吴刚来贺喜(虽然房子是他建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吴刚捧着一大坛桂花酒,嫦娥身无长物,好歹上树采了些桂子相谢。多年来第一次有邻居,老叟吴刚开怀畅饮,一不小心就喝高了,就说起了自己的往事。

“我本来在人间生活,是西河的,本来是个木匠,觉得干木工活儿无聊,就想着做神仙,到深山,找了个神仙。可是神仙捉弄我,寻了我个错,就把我弄这了,还说,我把这的树都砍完了,就让我回去。可是,这树也怪,五百丈那么老高,刚砍过又长好了。这不,砍到现在了。估计是成不了神仙了,到底还是个木匠。”(吴刚的这些牢骚是 唐代的段成式 《酉阳杂俎》 里说的)

随后,又来了个美女 结璘 ,就能玩斗地主了。后来,一位叫宋无忌的神仙也被贬谪到月亮上( 清《萤窗清玩》 ),来凑热闹。这下好了,麻将,双升, 娱乐 项目也多了起来。本来可以更好玩一些的,谁知 郁仪 上错车,飞到太阳上去了。

(结璘奔月)

娱乐 之余,还搞起了养殖, 养玉兔的自然是嫦娥,养蟾蜍的你猜是谁

这下可好,好好地一个发配地,让他们搞得一点都严肃不起来,搞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今天的中秋节,是羡慕他们过得日子呢,还是羡慕他们的团圆呢?或许都有吧。

最后,月淡风青恭祝中秋节快乐!

吴刚从哪里来,为何出现在月球上砍桂树……

其实吴刚就是后羿!

这个要从上古时期的十日横空说起。上古时期,天帝帝俊和月神常曦生有十子都是三足金乌,帝俊每日派遣其兄弟中一人巡视天地,滋养万物。孩子们时间久了老是一个人巡视,深感无趣。此时正是巫妖争夺天地霸主之机,天地间巫族和妖族之间杀的腥风血雨。西方教圣人准提,暗中变化潜入扶桑岛,说动十个兄弟一起做伴巡视天地,导致天地干涸巫妖大量灭绝。巫族大巫后羿挺身而出射杀这十个太阳!

在后羿射杀九个之后,最后一只金乌被圣人女娲娘娘救回,也就是后来的陆压道人!帝俊怒欲杀后羿,但巫族势力强大,大巫后羿属于祖巫祝融部落,被祝融等救回。祝融:

此事发生后,月神常曦发誓报仇!用一自己分魂,下界托生于人族嫦娥之身。当时天地间人族弱小庇护于巫族领地之旁。久而久之后羿对嫦娥一见钟情,因巫族和人族一为神,二为凡。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于是两个人远离各自部落结为夫妻生活在一起。但是仙凡有别,日子一久嫦娥每日见自己夫君顶天立地,神通广大。容貌一直不变。而自己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杯黄土。于是每天日日寡欢!天宫中常曦感觉时机来临,于是化作道人拿了一颗灵丹,送给嫦娥,告诉她你只要服下就会与天地同寿容颜不改。送出之后转身离去。嫦娥心中怀疑,但是为了将来能和后羿永远在一起,就咬牙服下!没想到服下之后就一飞冲天奔向月宫,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嫦娥应悔服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来历。后羿发现后大步踏天向嫦娥追去。

岂不知月宫本就是常曦月神的地盘。引他来就是要弄死他。后羿到此被众妖族大圣围攻,眼看将亡。被道教三圣所止,后羿猎杀九日于天地有大功德,不应就死!但常曦已死也要抵命后羿,后来道祖鸿钧抹去后羿神魂镇于月宫化作櫵夫吴刚砍伐桂树,何时伐断便恢复后羿大巫之身和嫦娥继续一起。而嫦娥代替常曦成为月宫之主。但此桂树为天外葵水之精所化,每砍一下又会复原如初。吴刚只能永远混混沌沌伐下去,直到天地大劫来临……这就是吴刚的来历!

(一)吴刚学仙犯错,被惩罚砍伐月桂树

月中有吴刚伐桂树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

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天咫》中写道:

月中有月桂树和蟾蜍,月桂树高五丈,树下有一人手执斧头砍伐,树干受伤的部位随砍随合,完好无损。那么是谁在做这种永远看不到头的苦工呢?他就是吴刚,传说他是因为学仙时犯了错,被处罚在此砍树。

至于说是被惩罚,书中语焉不详,到底是天帝下得命令,还是他的师尊安排的,不得而知。

《酉阳杂俎》特别提到,这是引自其它“异书”,也就是别的神异之书,看来应该有更古老的记载,只是今人看不到了。

(二)吴刚名“刚”字“质”,他的名字就是指斧头!

唐李贺 《李凭箜篌引》诗:“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姚文燮注引明代何孟春 《馀冬序录》:“ 吴刚字质 ,谪月中砍桂。”

元吴师道 《中秋次同院人韵》:“终宵倚树怜吴质 ,何处登楼觅庾公 。”

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倚树思吴质 ,吟诗忆许棠 。”

所以,当我们再听到有人说月中有个叫吴质的人砍树时,别以为人家说错了,或者以为除了吴刚还有别人砍树,吴质就是吴刚。

其实,无论是“刚”字还是“质”字都别有含义。所谓刚,即是指锋利刚强之物,也就是指吴刚手里的那把斧子。而“质”,则是指砧板,也就劈砍时垫着的物体。而“质”又通“锧”,锧既可指砧板也可指斧子。 斧锧(质)就是指斧头。

所以,无论是“刚”还是“质”,都是暗指吴刚手中的斧子。 也就是说,这位吴刚从名字上看,就是个注定轮斧头伐树的主儿。

(三)月亮上拿斧头不止吴刚一人,还有82000多人的“施工队”

虽然有关吴刚的传说古籍文字资料不多,但我们却能发现,在神话传说中月亮似乎总和斧头有关。

宋王安石《题扇》诗有:“ 玉斧修成宝月圆, 月边仍有女乘鸾。”

诗中引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传说。

这个故事同样记录在《酉阳杂俎》之中:

唐代大和年间,有二人一起在嵩山游玩,结果迷路了。二人攀山藤,翻溪涧,越走感觉道路越幽深。看看已是黄昏时分,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然听到草丛中有打鼾的声音。二人忙披荆斩棘过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身着洁白布衣的人头枕着一个包袱睡得正香。

二人连忙将睡觉的人叫醒,问他:“我们迷路了,你可知道官道在哪么?”这个人抬头看看两人,闭上眼睛接着睡。两人急坏了,又不停地叫那人,好不容易将他再次唤醒,这人才不慌不忙地坐起来,招呼二人说:"过来"。

二人凑到睡觉的人跟前,问他到底是打哪来的。那人笑道:“你们听说过月亮是由七种宝物合成的吗?”二人不明所以。那人接着说道:“月亮的样子像一个弹丸,它的光影边缘常被太阳烤得豁豁牙牙的,这就需要有人来修复。在月亮上专门修月的工人有八万二千户(是八万四千家人,不是八万四千人),你们就是其中的一家。"

那人言下之意,知道二人对这事儿早已失忆了。

说着,那人打开了包袱,从里面取出了斧头凿子等一堆工具,看样子这是专门修理月亮用的。然后他又取出两包玉屑做的饭递给二人,说道:“把这饭吃了吧,虽然不一定能长生,但是可以保证你们以后不生病。”

说罢,此人站起身来,用手一指前面一条道路说:“从此路往前走,自然会走上官道”。话音刚落,人就消失了。

由这个“玉斧修成七宝月”的故事我们得知,也就是说,月亮上不光有吴刚和嫦娥,还有“常驻的82000名装修工人及其家属”。

(四)为什么月中桂树随砍随合,完全不照顾一下吴刚的情绪?

吴刚在月中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虽是神话却也有特别的含义。

桂花,开于八月,月亮最亮最满的时节,所以它就是月亮的代表。

而月亮的一大特点就是阴晴圆缺,有望、朔、晦周期变化,从月牙到半圆的弦月,再到满月,就仿佛是一道伤口,反复地损坏、愈合。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吴刚砍伐桂树,桂树出现伤口随后又愈合,实际上是对月相周而复始、圆缺更替的一种象征。

(如侵 删)

我们都知道月宫里有一个

上一篇:皮丘的历史下一篇:如何培养兰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