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还写过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西游记作者还写过什么书,第1张

《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目前大约有三种说法:

一为鲁迅等之许仲琳说

二为孙楷第、柳存仁等之陆西星说I

三为章培恒等之许仲琳与李云翔之合作说

《封神榜》取材于《武王伐纣评话》、《列国志传》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等写成《封神演义》。明朝。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

《封神演义》成书年代考实——兼及《西游记》成书的一个侧面

《封神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其文学史价值的准确认定,也关系到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脉络的认识。本文通过几方面的考证,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 * 《封神演义》是我国明代产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它问世后一段时间内,曾对当时小说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由于目前的文学史著述缺少对该书成书年代的准确认定,致使该书文学史地位无形受到贬低。概略地说,国内文学史一般认定《封神》产生于百回本《西游记》问世(1592年)之后,而复旦新版《中国文学史》则认定其产生在天启年间(1621),即《金瓶梅词话》亦已问世之后。这样,论者无意中自然要用《封神》与“先出”的两部小说名著比较,着重的只是该书本身的文学价值乃至缺点。于是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贬抑。因此,要客观地评论《封神演义》的成败得失,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准确地认定它产生的年代。然后才能论及它的文学史价值。 一、《封神》可能成书于天启年间吗? 在中国小说史研究中,鲁迅先生最早提出了关于《封神》成书年代的判断:“日本藏明刻本,乃题许仲琳编,今未见其序,无以确定为何时作。但张无咎作《平妖传序》,已及《封神》,是殆成于隆庆万历间(十六世纪后半期)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这个论断审慎清晰,所以现行文学史一般均采纳沿用。 但是,近年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发现了鲁迅先生引用资料上的一点失误,即张无咎在泰昌元年为《平妖传》作序时实未提及《封神》,提及《封神》是在崇祯年间重修此序时补加进去的。章先生据此提出逆推断,认为泰昌元年作序未提及而几年之后补加进去,说明《封神》应成书或出版于此期间,即天启年内。从此基点出发,章先生进一步探讨《封神演义》卷首李云翔序,根据序中“余友舒冲甫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一语,断定该书在天启年前仅有许仲琳编写的一册十回左右,系未完成稿,后经李云翔修改补写,而且补写的是主要部分,尔后方才出版。章先生不仅把自己观点写进《封神演义》前言《江苏古藉版》,而且经过压缩郑重写进自己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影响。 章先生的论点,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不能成立的。首先鲁迅先生误引资料可以纠正,但其推论却是不能逆推的。某些人在某年提及一本书,可证书必出版于某年前,这是必然判断;但某人至某年尚未提及某书,则既有该书尚未问世的可能,也有已问世而该人没有看到,甚或已看到而有意不提的可能,不顾及并彻底排除二、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孤立片面站不住脚的,以此为基础去考虑问题就缺乏推断应有的必然性。今日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我们还会遇到出版已久而自己竟无所闻的小说、书籍,四百年前的明代怎么可能每一小说出版后都是尽人皆知呢?何况章先生涉及的张无咎余家斗等人都是在写序做评论,不是搞类编目录,了解不到的也就无意去追寻提及,这不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由这种不充分推断出发,章先生引出的推论颇为惊人:“李云翔序中明说‘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而《封神演义》这样的大书,在当时绝不是‘一册’的篇幅所能容纳的,这一册显然并非《封神演义》全书,既然不全也就必须续写。因此,所谓‘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这一段文字,是说舒冲甫购来的《封神演义》并未写完,托李云翔续成。”(《封神演义的性质·时代与作者》,《献疑集》311页)细一琢磨,章先生此论颇近呓语:因为《封神》不同于《三国》、《水浒》那种先在民间形成全部故事的小说,任何一段都可以抽出来称之为《三国》、《水浒》;《封神演义》书名已经直接指明了小说的内容所有,今本是三十五回方始出现封神榜,九十九回才完成了“封神”工作,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内容那它只能称为“商周演义”(《封神演义》第一回回首古风),绝不能称为《封神演义》,而李云翔笔下所透露的却恰恰是“封神”二字,工作已经完成了他又由何补起呢?再加上舒冲甫购买的显系印本而非手稿,那么请问“一册”未完成稿在流入舒氏手中之前是如何出版的?打着“封神”招牌却只有一册非封神的内容,读者会答应吗?仅只一册,批者钟伯敬(不管是否托名)怎么批阅,难道也删头略肚仅仅抓住书“脖子”(10~20回仅十回左右)就来批侃吗?只要思索,相信人们会得出结论,章先生的解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册”二字呢?合理的解释是,舒冲甫重资购买的《封神演义》一部,内中有钟伯敬已经批阅的一册,尚未完成全部工作,余下的批阅由李云翔续成。只要不胶柱鼓瑟吹毛求疵,相信人们会接受,而且几百年来人们也正是如此看待这段文字的。退一步讲,册部形近,笔误或讹刻也并非没有可能。总之,仅仅抓住“一册”二字,就硬要再为《封神》添上一位“续写者”,实在牵强,再把这种猜测写进一部整体水平很高很严肃的文学史著作,给人感觉至少是不够慎重,为此白璧之瑕而惋惜。 二、《封神》成书早于万历的铁证 其实,当年鲁迅先生断定《封神》“殆成于隆庆万历间”,除了前述推断外还有潜在理由,可惜章先生忽略了鲁迅先生的整体论断,思考只及一隅反造成自己推论的偏颇失误。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明代另一长篇神魔小说《西洋记》时说到:其“所述战事,杂窃《西游记》、《封神传》而文词不工,更增支蔓”,言外之意即二书产生在《西洋记》前,为其抄袭。《西洋记》有明确出版年月,作者罗懋登自叙署期为“万历丁酉岁菊秋之吉”,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秋天;叙中提及该书写作目的是因“今日东事倥偬”,即日本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年(1592)发动的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战争,则其写作开始可能即在此时。产生于万历二十至二十五年间的作品已经杂窃到《封神传》(封神演义),则其出版一定远在此前,这道理简单明确。所以鲁迅先生将《封神》定在隆庆万历之间,并在评述中把《封神》安排在《西洋记》前。可惜章先生并未领略鲁迅先生全部意图,以至造成失误。 至于《西洋记》杂窃《封神传》的证据,我们来看两书中一些对应抄传的诗歌。这是非常简单明了而又无可辩驳的事实论据。《封神演义》十三回有一首太乙真人劝阻石矶娘娘追赶哪吒时自我分剖身份的诗歌,诗曰:

交光日月炼金英,一颗灵珠透室明。摆动乾坤知道力,避移生死见功成。逍遥四海留踪迹,归在三清立姓名。直上五云云路稳,紫鸾朱鹤自来迎。

此诗诗意符合元始弟子太乙真人的身份,特别是“一颗灵珠透室明”,关系到哪吒是“灵珠子化身”,一出生即“满地红光”、“金光射目”,是“金光洞里有奇珍,降落尘寰辅至仁”,和书中人物情节配合无间,绝对是《封神演义》特定情节中的原装诗歌,不可能在另种情况下写成。许仲琳因为是自己写的诗,所以在四十五回将其抄充为同等身份的惧留孙“作歌”时,下意识将“一颗”改为“二粒”,这说明他充分了解自己诗意。但在《西洋记》十二回回首,我们也看到这首诗,仅仅改动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字:

交光日月炼金英,一颗灵珠透室明。摆动乾坤知道合,逃移生死见功神。逍遥四海留踪迹,归去三清立姓名。直上五云云路稳,紫鸾朱凤自来迎。

两相对照,罗懋登连“一颗灵珠”的含意都没有捉摸到,只顺手改了莫明其妙的几个字,就把一首有针对性的诗变成“这都是说道家的诗儿”,其强抄硬挪的手法实在无可避讳,由此即充分证明了鲁迅先生的《西洋记》“杂窃”《封神传》,言之有据不可移易,换言之即要《封神》出版一定在《西洋记》前。 考虑到章先生的“一册”说,此诗正在“一册”数内,为避口舌之争,我们再看一个对应传抄例证。《封神》四十七回赵公明追赶燃灯道人,路遇萧升曹宝搭救,赵询问“尔是何人”,二人笑答:

堪笑公明问我家,我家原住在烟霞。眉藏火电非闲说,手种金莲岂自夸。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美酒是生涯。骑龙远出游苍海,夜久无人玩物华。

此诗结合答问,流畅完整地表达了两位道者的生活风貌,诗意雅驯,在《封神》中不失为好诗。但在《西洋记》十三回回首,它以另一种面貌出现,诗曰:

你是僧家我道家,道家丹鼎煮烟霞。眉藏火电非闲说,手种金莲不自夸。三尺太阿为活计,半肩符水是生涯。几回远出游三岛,独自归来只月华。

后诗抄袭套用至为明显,由于不敢改动韵脚,竟然让道家的丹鼎去“煮烟霞”,烟霞若能煮成金丹,道家岂不真成了喝风吃烟的人物?而罗懋登自注此诗为“这一首诗也是说道家要胜僧家之意”,可是除了抄袭者强行改造的第一句外,哪里有一点僧道相争的意思?联系罗懋登的其他抄改手段,如“西洋那识绮罗香,未拟良媒自主张”(四十八回回首诗,全篡唐秦韬玉《贫女》诗),他的杂窃抄袭者身份定在那里,是谁也无法为之辩解的。 由于这两首诗明显的抄袭行为,“杂窃”说论据至为有力铁定不移,还有一些琐碎论据我们就不一一交代:如《西洋记》十二回张天师自夸道法的诗句是从《封神》中很零碎地“倒”过来的;二十三回“响冬冬陈皮鼓打”照抄《封神》六十回诗赞;《西游记》的许多人物身份面貌法宝乃至故事明显留有《封神》独有的痕迹等等。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 三、《西洋记》与《西游记》关系试探 证明《封神演义》一定早于《西洋记》即早于万历二十五年。实际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西洋》杂窃《西游记》(此指百回本)、《封神传》,后者可以证实,前者却是初刻于万历二十年,这几年工夫它可能影响到《西洋记》吗?笔者对比了这两本可说先后出现的小说,发现它们事实上是两部平行著作,互相之间并没有因袭关系。证据是:凡《西洋记》中与百回本《西游记》有所重合的地方,罗懋登采用的都是绝难想象的与百回本大异的说法,现将主要例证列举如下: (1)《西洋记》提到唐僧四众的名字叫朱八戒(这是很早的写法)、淌来僧(把唐僧小名加在沙和尚身上),这绝对不会是从百回本中吸收来的; (2)《西洋记》写到取经原因时,泾河作金河;鬼魂要求唐太宗亲自取经,后因“国不可一日无君”才选了“替身”唐三藏,这明显是传说异变造成; (3)《西洋记》五十六回与《西游记》二十一回有一首立意相同、词句大意也相近的“风赞”,开头结尾句子甚至都相同(“冷冷飕飕天地变”),但前面的《西游记》句子较为雅驯:“这风吹倒普陀山,卷起观音经一卷”,《西洋记》却作“一刮刮倒了补陀岩,直见观音菩萨在磨面”,其粗俗戏谑明显来自民间,如果罗懋登读过百回本,相信不会再坚持这些“土”不可耐的词句; (4)《西洋记》中称“匹毛枝草俱是载不起的‘软水洋’”被齐天大圣换了硬水,唐三藏方得过去,其实这是《西游记》“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变种,但罗懋登竟然不知沙和尚,足见他并未研究过《西游记》; (5)《西游记》六十九回曾论及“无根水不是井河中者,乃是天上落下不沾地的才是”,《西洋记》十三回却偏说:“那长流的活水通着江海,这就叫做是没根”,坚持的正是《西游记》批判的“俗论”; (6)《西游记》同一回还搞过孙悟空“悬丝诊脉”,《西洋记》却说是张三峰用百丈红丝把永乐帝的灵魂传回去, “号脉只是衍文,故此流传至今”; (7)《西游记》里无底洞是洞穴名称,《西洋记》却变人名;鹰愁涧的名称来源据《西洋记》讲的是因为龙虎杂交生下的“妖神”连天上飞的鹞鹰,身上没有肉,也要拢他几根毛,才叫做鹰愁涧。 总之,在两部书可以重和相交的十余处故事、名物中,我们找不到完全结合的地方,《西洋记》总是异端突起出人意料,如用无底洞做人名,按读过《西游》的正常思维来说,简直无法想象。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罗懋登在写《西洋记》时并未读过百回本《西游记》。他在小说中涉及到《西游记》的地方,一是可能来源于一种较早较简单的《西游》传说;二是来源于一些与百回本同源,后来被百回本吸收改造的传说,但罗懋登还保存了这些传说、赋赞较为原始的面貌。由此,我们倒可以窥见到百回本《西游记》成书的另一个侧面,即吴承恩除了从古籍(如唐传奇)、小说(《释厄传》、《封神传》)中吸收养料之外,亦从当时的民间传闻中吸收了不少养份,踵事生华,巧妙安插,使它们成为百回本很合理的组成部分。 比较一下两书情节或细节元素相同而立境却差异极大的部分,我们即可知道作家与作家之间艺术思维的差异,也真是不可道里计算。 (1)《西洋记》中有一个作者很自负的幻想,就是燃灯古佛用一颗凤凰蛋,把撒发国江山人民都装了进去,避难三年;大约就是这类传闻成了《西游记》中孙悟空要有葫芦装天的幻想,因这幻想实在不现实,小说改成哪吒与玉帝合谋,用闭天术瞒过了小妖,充满了灰谐趣味。同一故事元素,在不同作者手中实虚各异效果却大不相同,从中正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 (2)《西游记》中红孩儿曾假扮观音,前提是猪八戒正要到南海去找观音来降妖;《西洋记》中是两位战将到妖仙洞口探听军情,妖仙出洞后他们一男一女匆忙扮成观音,妖仙就祈祷并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行动计划,可见罗懋登连起码的联贯情节所需的逻辑思维都没有。 (3)《西洋记》中僧道斗法祈雨,张天师用49张桌子迭起来,站在上面连烧了48张飞符,却被燃灯古佛用一钵盂水淹了南天门,神将未曾接到不能下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每当道士令牌响后就迎头堵住下雨的神灵,告以情况阻止下雨,49张桌子转变成“云梯显圣”高台坐禅。总之《西洋记》中活动的是“法术”,《西游记》中活动的却是人物,《西游》显然更多了一番情味。 (4)《西洋记》写女儿国时,故意让从不见战阵的郑和到国中“倒换通关牒文”,就此展开太监耍弄女王的恶作剧。文字已经走入下流。《西游记》的同一内容却写得唐僧等人既有坚定信念又不伤害女人,一点不沾邪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吴承恩与罗懋登思想品质的差异。 (5)《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小雷音寺假佛祖用“金铙”扣住,好不容易逃脱后立即将其打碎;《西洋记》中是燃灯用金钵盂盖住火母,惊动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同时来讲和。前者活动的是性格,情节细节都是为性格服务的,后者却只是宗教神话的无聊改写,两者应同出于《鬼子母揭钵记》,应用上却有天渊之别,《西游》就好像妖怪应有之宝悟空必经之难,丝毫不见牵强,《西洋》却只是为凑数而硬性搬用改写。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多,本文不再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定优劣,同时代平行的两本神魔小说,告诉我们的绝不仅是考证问题,而是两个思想差异,艺术思维差异,语言文字功力差异的作家,如何在差不多的基础材料上,一个创造出一流的世界名著,另一个却做出除了考证之外,大体上只能博人一哂的的三流作品来。此中道理是值得探讨深究的。本文暂不及此,还是回到考证正传—— 四、《封神演义》成书年代考实 1995年,笔者曾作《两部神魔小说成书先后考》一文(《载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95年第1期),以《西游记》曾大批抄袭沿用《封神演义》的赋赞事例,证明了《封神》出版一定在《西游》之前。现在,我们再通过《西洋记》袭用《封神演义》诗赞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封神演义》不仅早于《西洋记》,而且也早于《西游记》,因为以古代的印刷条件,不可能在五年(万历二十~二十五年)间完成三本书的叠相抄袭沿用,这就为我们判断《封神演义》的出版年代提供了必要条件。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如果《封神》没有正式出版的话,后两部神魔小说的作者,如何能都从它那里抄用诗文。 那么《封神》出版在哪年呢?《西游记》百回本在万历二十年出版。写作时间却在隆庆至万历初年(1567~1580)间。(参见笔者《再论西游记的作者与性质》一文)根据古代小说出版、传播至被消化袭用的一般规律,这中间至少应有十五~二十年的间隔。比如百回本《西游记》,它独有的诗歌被袭用。据笔者了解,第一次是《金瓶梅词话》中续补的53~57回部分,该书57回回首诗直接袭用了《西游记》三十五回回首歌颂“孙大圣的道妙”的诗,这时约为万历三十五年,此时百回本出版已十五年了;第二次即已到了《隋史遗文》,(万历四十二年)其中有关蹴@①的赋赞描写完全连抄《西游记》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如果这个推断有道理,从隆庆元年(1567)上推15年,则《封神演义》的出版至迟应在嘉靖三十年(1552)年完成,其时正当明皇帝迷信道教宠信道士的高峰,出现这么一部宣扬道教法力法统的作品,完全是正常应当的。至天启年间,此书出版已历半个多世纪,不仅小说文种本身面貌已大变,小说出版的面貌如“出相”、“评点”等等也已出现,此时有人认为此书“未有缮本”,乃至出重资购得这么“一册”尘封已久的“古”本小说来重刊营利,就是没有什么可怪的事了。至此,我们已将《封神》成书出版的有关材料考察完毕,结论与章培恒先生的文学史迥然不同。正确与否,晚辈不敢自专,祈请章先生等学界长者赐教为幸。 如果笔者的论点论据能够成立,那么相应地必然会引起文学史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封神演义》有哪些文学史价值?在它之前我们可以考清的长篇小说只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即使出现也只能是简本,比起这些书来,《封神》的情节组织、结构安排直至语言文字功力,绝不会稍逊一筹,这两部书是又经过几代人的磨砺改作才成为名著的,《封神》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它始终是许仲琳“编辑”出来的原汁原味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第一部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而文人创作的比例远远超过群众创作基础的作品,应该是非《封神演义》莫属了。仅仅为此,我们在文学史上也应该为《封神》书上一笔,何况《封神》在写法上有许多比《三国》、《水浒》新鲜的地方呢?比如对闻仲愚忠的刻划描写;姜子牙虽属传统的仁义方代表,《封神》也写出他的奸诈无能乃至与“夫人”马氏间的一段趣事,这些都是小说新变中的现象;再如妲己,这是长篇小说第一次出现贯穿全书的女主角,她的出现不正预示着《金瓶梅词话》中潘金莲的行将登场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封神》的艺术价值虽比不上四大奇书,但它处于前两种奇书向后两种奇书转变的关口,没有它,至少《西游记》的出现是不好想象的。换言之,《封神演义》究竟是明代嘉靖中叶以后社会文艺思潮变化的迎春第一枝,还是一部后起的无关大局而有着众多疵病的宗教宣传小说?这是我们新文学史必须考虑的问题。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西游记》作者问题,是400年来旷日持久的一桩公案,谜底至今未解。现在多说为吴承恩,其实并非定论。明代嘉万年间《西游记》问世之际,即告作者佚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小说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作者不愿署名;二是《西游记》内容广袤,“其有殷鉴存焉”,其中不乏讽刺等敏感话题,书商不敢署名。当然,《西游记》不是“飞来峰”,不是花果山上无父无母的石卵,它理应有一个(或若干个)作者存在,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或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认识而已。

《西游记》作者署名的三个阶段

1、明代:佚名

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不署作者姓名,其陈元之《刊西游记序》中明确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特别有趣的是,世本虽然不署作者姓名,却在扉页显著位置署上了“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似乎是要故意“造局”,用一个“校者”来搪塞,而且还用一个假名来混淆视听。大凡明代《西游记》百回本小说,都沿用世本惯例,均告作者佚名。

2、清代:邱处机

清初康熙年间,有汪澹漪者将《西游记》笺评为《西游证道书》,首倡作者为元初道士邱处机(邱本作丘,因讳孔子改)。其卷首置有假托元代大文豪虞集《西游记原序》,其中明确说:“此国初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汪澹漪还在《原序》后面添置了《邱长春真君传》和《玄奘取经事迹》两则附录,分别介绍邱处机生平和玄奘大师取经史实,这样三者互证,致使后人深信不疑,“邱作”说从此风行于世。现在所能看到的七种清代《西游记》版本,无一例外,都以邱处机为作者,有的径直署为“邱长春真君著”。不得不说,汪澹漪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图书策划师,值得今天的出版人借鉴。

3、现代:吴承恩

“五四”之际,鲁迅、胡适和董作宾等学者根据清人提供的线索,多方搜寻史料,经过综合考证,反复论辩,先是批驳“邱作”说这一“不根之谈”,剥去长期以来被邱处机“冒名顶替”的著作权,最后根据天启《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论定《西游记》为淮安吴承恩所作。30年代又有郑振铎、孙楷第、赵景深、刘修业著名等学者进行不断引证、申述。从此,“吴著”说几成学界共识,以后刊行的《西游记》作者均署为吴承恩。央视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也署“吴承恩原著”,——“吴著”说籍此深入人心。

邱处机PK吴承恩

进入新时期,在《西游记》作者问题上纷争骤起。先是海外学者在不同场合不断地提出反对“吴著”说的意见,还对“邱作”说,以及其他候选对象作了深入研究,终于在1983年以章培恒先生《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一文为标志,对“吴著”说提出全面质疑,从此拉开了规模空前、影响巨大的新一轮论争。时至今日,犹如披沙沥金,许白云、蔡金、唐新庵、李春芳、陈元之、朱观锭、闫希言等人或遭淘汰,或基本退出“竞选”,只剩吴承恩、邱处机双峰对峙,呈“二进一”的局面。

1、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始为“全真七子”之一、全真教教主,后自创全真道磻溪派、龙门派,有《大丹直指》、《摄生论》、《蹯溪集》和《鸣道集》等著作传世。因其道教身份与玄奘取经的佛教题材具有先天性矛盾,“邱作”说创立不久也曾遭多方质疑。

其一是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他在《西游记》中发现了“多明制”(官制、官职)的现象,于是怀疑“邱作”说“时间不合”。邱处机是宋元之际人,他创作的《西游记》怎么会有锦衣卫、司礼监、会同馆、东城兵马司等诸多明代的官制与官职呢?反而言之,既然《西游记》“多明制”,那么必定“为明人依托无疑”,其作者当为明代人,尤其不可能是宋元道士邱处机。借用现代刑侦学术语:他“没有作案时间”。

二是乾嘉朴学大师钱大昕。他居然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苏州玄妙观正统《道藏》中发现并抄出邱处机二卷本《长春真人西游记》。于是所谓邱处机《西游记》真相大白。它原来是全真教道士李志常代师操刀撰写的一本游记,主要记述邱处机率领十八弟子历时四年远赴雪山觐见成吉思汗的途中见闻,以及邱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几场对话,薄薄两卷不足5万字,与《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实为同名异书。以邱处机为《西游记》作者,纯属以讹传讹的“郢书燕说”。(参见《长春真人西游记跋》)

鲁迅、胡适正是凭借上述纪昀、钱大昕还有吴玉搢、丁宴、阮葵生等清人提供的材料,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对“邱作”说作了深入考证和辨析,最终予以推翻之。比如鲁迅以史论视角切入,从“邱作”说产生、流传的历史中揭示出两书混淆的原因,揭穿“清人刻《西游记》小说者(实指汪澹漪)又取虞集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之序文冠其首”的诸种把戏,从而得出“邱作”说“不根之谈乃愈不可拔”的结论。(《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学界还有人坚持“邱作”说,对邱处机的辩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以《长春真人西游记》否定“邱作”说未必充分,邱处机有可能是两部《西游记》的共同作者。其二,《西游记》是世代累积之作,邱处机所作或为某一原始《西游记》。其三,《西游记》客观存在许多道教全真教内容,邱处机理应是《西游记》作者的不二人选。

鉴于这些“翻案”辩护具有一定迷惑力,特作辨析如下:

邱处机“大小通吃”一人独撰两部同名著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古代文人有“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为文追求,即使是同类文字也必定会在书名上翻新求变,起码会标出之一、之二。所以,提出这个逻辑上的“充分律”,在今天并无实际的可信度。

“原始《西游记》”,盖指世本《西游记》以前的“西游”作品《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平话。问题在于:1、“原始《西游记》”不等同于《西游记》,“原始《西游记》”的作者也就不等同于《西游记》的作者,所以,所谓“邱处机是《西游记》的原始作者”本身即是一个伪命题,等于自我否定邱处机曾创作《西游记》百回本小说。2、这些原始“西游”作品的署名情况相当清晰:《诗话》系唐五代时寺院讲经话本,无名氏作;《西游记》杂剧为明代戏曲名家杨景贤所作(据孙楷第说);明代《西游记平话》全本已佚去,至今只发现两则片断,分别保留于《永乐大典》和古代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作者佚名,根本没有邱处机的影子。——可见,“原始西游记”与邱处机风马牛不相及。3、当年汪澹漪托名元代大文豪虞集杜撰《西游证道书原序》,明言邱处机所作为百回本《西游记》小说,其有“见书中所载乃唐玄奘法师取经事迹”和“其书离奇浩瀚,亡虑数十万言”之语,并非言辞吞吐地虚指某一种“原始《西游记》”。把邱处机作为《西游记》的“原始作者”,不过是一些邱处机拥趸们无奈的美好梦呓。

至于“《西游记》有全真教内容,作者即为道教中人”,此论并不靠谱。《西游记》是中国文化宝典,三教共处,九流杂存,具有多元化文化底蕴,儒释道、抑或诸子百家,任何一方都无法以此将《西游记》揽入独家彀中。殊不知,《西游记》神魔世界,精魅故事,其中竟有不少儒家言论,我们难道可将《西游记》视为《论语》、《孟子》,断定出于孔孟之手?

总之,这些辩护基本不合学理,似乎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邱作”“不根之谈”的命运。

2、“吴著”说的流行并非偶然,具有丰富的证据支撑。主要有:吴承恩曾任职湖北荆宪王府,符合世本陈元之《序》“《西游记》出于藩王府”的先决条件;《淮安府志》关于吴承恩生平个性,特别是“吴承恩著《西游记》”有明确记载;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现编为《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与《西游记》的多方互证;《西游记》诸多淮海地缘特征,诸如孙悟空原型为淮河神猴无支祁、唐僧籍贯为海州聚贤庄等;当然也还与鲁迅和胡适两位学术大师的崇高威望、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行本和央视同名电视的强势普及密切相关。

但是,从学理上作仔细考量,“吴著”说也有漏洞。其遭遇的证据“短板”在于:《淮安府志》记录“吴承恩《西游记》”,并没有注明小说体裁及卷回篇幅,根据文史传统,小说未必能够入方志,入方志的必定不是小说。所以它极有可能与邱处机《西游记》一样,也是一部记录吴承恩某次西行方向的游记。后来发现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吴承恩《西游记》的著录”,但却被编入舆地类,显然属于地理类(譬如游记)著作;如此,又多了一层“非吴”的确证,“吴著”说被套上了“死结”。

吴承恩:被“存疑”的《西游记》作者

应该看到,面对多方质疑,“吴著”说阵营有所退却。在许多著作和论文中,出现了“《西游记》作者,一说为吴承恩”、“以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学界尚有异见,这里聊备一说”这样委婉而严谨的表述。

我以为,在当前学术背景下,吴承恩有理由作为《西游记》作者的一个合理的指代,因为吴承恩著《西游记》毕竟具备最大的可能性。“信者存信,疑者存疑”,这种“悬置”的方法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并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借鉴。如解放前叶德均先生作《西游记研究的资料》,开篇即指出:“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康熙《淮安府志》卷十二均著录吴承恩《西游记》,此《西游记》是否即通俗小说,不无可疑,但在尚无确证可以推翻‘吴作’说之前,仍不妨认他为《西游记》的一个修订者。” (《戏曲小说丛考》下册)并以此为前提展开对《西游记》和吴承恩资料的蒐集、钩辑和征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邱作”说于理不合,在邱处机与吴承恩的巅峰对局中率先出局,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纳“吴著”说;既然其理由还不够充分,不足以服众,那么暂且存疑——即以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一个指代,便是最为合理的选择。否则就只能倒退到明代“无名氏”的混沌状态了。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饮食方面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部分地区还有嚼食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

  居住:壮族住房过去主要是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分为全栏式和半栏式)和三开间的平房,近年来逐渐以砖瓦房替代。

  婚俗:婚前男女恋爱自由,一般通过赶歌圩对歌、抛绣球、打木槽等形式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后即请媒人说合,部分地区有招婿上门的习俗。

  丧葬:农村一般实行土葬,部分地区有停棺葬或检骨再葬的习俗。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生;部分地区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产后三天内(有的地方七天)忌外人来访;妇女生产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串门。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548.9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节庆、礼仪食俗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祭祀食俗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典型食品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有:①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②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③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④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⑤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⑥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⑦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⑧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⑨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子、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⑩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1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什么沙什么石

成语什么沙什么石 :飞沙走石、焦沙烂石

成语:飞沙走石

拼音: [fēi shā zǒu shí]

释义: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冥昼晦。”三国·宋均《春秋纬》:“风从箕星;扬砂走石。”晋·干宝《搜神记》:“王言此树神何须损我百姓;乃以兵围;正欲诛伐之;乃有神飞砂走石;雷电霹雳;无令得近。”

造句:沙漠里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刚才是风和日丽,现在就变得天昏地暗,~。

成语:焦沙烂石

拼音: [jiāo shā shí làn]

释义:将沙烧焦,石烧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为寒则疑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造句:今天的天气真是焦沙烂石,让人受不了啊!

2 “沙”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沙石满天、沙场点兵、沙里淘金、沙鸥翔集

1、沙场点兵拼音shā chǎng diǎn bīng

[释义] 采自沙场即战场。沙场点兵就是战场上点兵或者点兵出征的意思。点兵:指召集并检阅即将或准备出征的士兵,“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召集并检阅。

2、沙里淘金拼音shā lǐ táo jīn

[释义] 淘:用水冲洗,滤除杂质。从沙里淘出黄金。比喻好东西不易得。也比。

[出处] 唐·德行禅师《四字经》:“沙里淘金。”

[造句] 调选干部,要像沙里淘金一样,选拔最优秀的。

3、沙鸥翔集 拼音sha ou xiang ji

[释义] 水鸟时而飞翔,时而聚集。

[造句] 淅沥的烟波浩渺里,沙鸥翔集,青瓦白墙后转过一张张阴郁神色,直至新的惊动到来。

3 热沙四字成语有哪些

同“热锅上蚂蚁”。

热锅上蚂蚁 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坐立不安的样子;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

热气腾腾 热气蒸腾的样子,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热泪盈眶 盈:充满、热情。

热锅上蝼蚁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热熬翻饼 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

热锅上的蚂蚁 形容心里烦躁,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

热火朝天 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同“炙手可热”;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指待人真诚。

热情洋溢 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热心苦口 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热心快肠 形容热情直爽。

热血沸腾 比喻 高涨。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

热可炙手 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4 沙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沙鸥翔集 [sha ou xiang ji]

基本释义

水鸟时而飞翔,时而聚集。

沙里淘金 [shā lǐ táo jīn]

基本释义

淘:用水冲洗,滤除杂质。从沙里淘出黄金。比喻好东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华。

出 处

唐·德行禅师《四字经》:“沙里淘金。”

例 句

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

5 带沙的四字词语

带沙的四字词语 相关的词语:

一片散沙

一盘散沙

东沙群岛

中沙群岛

入海算沙

公沙五龙

南沙群岛

含沙射影

唱沙作米

唱筹量沙

大浪淘沙

如锥画沙

射影含沙

平沙落雁

恒河一沙

恒河沙数

折戟沉沙

抟沙作饭

抟沙嚼蜡

披沙剖璞

披沙拣金

披沙简金

拳中掿沙

捏沙成团

排沙简金

排沙见金

杏叶沙参

6 沙四个字的词语

含有沙字的四字词语,示例:

聚沙成塔、

大浪淘沙、

披沙拣金、

泥沙俱下、

沙文主义、

飞沙走石、

一盘散沙、

沙锅浅儿、

东沙群岛、

捏沙成团、

白玉映沙、

披沙剖璞、

恒河之沙、

累土聚沙、

画沙聚米、

西沙群岛、

折戟沉沙、

沙鸥翔集、

长沙会战、

沙田惨案、

金沙银汞、

杏叶沙参、

公沙五龙、

澄沙汰砾、

平沙无垠、

南沙群岛、

算沙抟空、

炊沙镂冰、

平沙落雁、

沙里淘金

7 有关沙漠的四字词语

你要四字词语是吧,大家知道词语包括成语。成语通常是四个字,正好符合你的要求,如果从词语找的话那是大浪淘沙,工作量大,所以从成语中找比较快。

含“沙”字的: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簸土扬沙 唱筹量沙 唱沙作米 澄沙汰砾 虫沙猿鹤 炊沙成饭 炊沙镂冰 炊沙作饭 炊沙作糜 大浪淘沙 飞沙扬砾 飞沙走砾 飞沙走石 含沙射影 河沙世界 恒河沙数 恒河一沙 画沙聚米 画沙印泥 积沙成塔 积沙成滩 焦沙烂石 金淘沙拣 聚沙成塔 累土聚沙 马足龙沙 泥沙俱下 排沙简金 排沙见金 披沙拣金 披沙简金 披沙剖璞 拳中掿沙 如锥画沙 入海算沙 沙里淘金 沙鸥翔集 射影含沙 淘沙得金 淘沙取金 抟沙嚼蜡 抟沙作饭 衔沙填海 需沙出穴 血染沙场 一盘散沙 一片散沙 逾沙轶漠 猿鹤虫沙 猿鹤沙虫 折戟沉沙 蒸沙成饭 蒸沙为饭 走石飞沙

含“漠”字的:

龙荒朔漠 冥漠之都 冥漠之乡 漠不关心 漠不相关 漠然置之 逾沙轶漠

这个“沙”和“漠”都有:逾沙轶漠 解释:穿越沙漠。谓经历险远的路途。

另外有一些不是成语的四字词语:雁落沙滩

上面罗列这么多是给你缩小一个参考范围,有沙、漠字的基本都在里面了。

要反映西域的话,备选:

“逾沙轶漠”,形容西域生活不容易。

马足龙沙解释: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金淘沙拣 累土聚沙 排沙简金 排沙见金 披沙拣金 披沙简金 ——这几个词类似的含义,都形容一种精神,可用来形容西域的某种品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