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中国各传统节日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急求中国各传统节日的资料,第1张

农历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汤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吃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该干嘛干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家庭团圆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团圆吧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啊。

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7月1日中国***诞生日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1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s Day)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s Day)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

夏月具体指农历五月,即一年中第五个月,为仲夏之月。从二十四节气来看,农历五月已走到夏季的中间,所以称五月为“仲夏”、“中夏”。最主要的节日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别称有恶月、天中、小刑、蕤宾、建午、蒲节。

出处: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译文:农历五月,正是夏季炎热之时,上吐下泄以及霍乱等瘟疫接连不断,不必等到交战,死伤的人必定就很多了。

扩展资料:

农历五月别称:恶月: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人们心理上有诸多的恐惧,从而产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诸多禁忌。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让人们逐渐形成端午“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公历人们如何过元旦。古人古代有元旦节,北宋时期在元旦早期打扮好,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助,新年喝着酒庆祝新年,中国传统的元旦指的是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具体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元旦的概念一直是指正月初一。汉武帝以前正月的计算方法也很不一致,因此元旦月日不一致。从汉武帝开始之后就规定1月是春天的第1个月,并把1月的第1天称之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时期。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过元旦的。

一、元旦的由来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须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首先先确定他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节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元旦。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将于农历元旦改为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作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使用元旦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节。

二、古人如何过元旦

古人古代有元旦节,北宋时期在元旦早起、打扮好,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喝酒庆祝新年。在北宋的元代首都的许多繁忙的街道上,都装饰着摊位在帽子,梳子,珍珠玩具等等其他商品。这里也有舞厅和歌厅,马车和马匹络绎不绝的来来往往,同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北宋的元旦真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非常的热闹。

三、元旦节的习俗

一开始觉得古人不会有很多节日来过,没想到元旦节的时候古人是来过的,而且还会有驱邪的活动,人们希望来年一年都有好运气,所以古人希望把坏因其留在旧的一年,这才有了驱邪这一活动。

古代过年和春节 是指什么日子

2014-01-17 15:37:26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再过5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有“过小年”一说。从这一天开始,也就意味着该“忙年”了。那么,古代的过年和春节都是指什么日子?

“过小年”拉开过年序幕

民谣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说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进行祭灶和扫房子这样的民俗活动,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传统上多将腊月二十三视为过年序幕的拉开,因为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腊月二十三也就相对应地被称为“过小年”。

过小年的标志性民俗活动是祭灶。民以食为天,中国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人们将“吃”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淮南子》中记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周礼》上也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道教兴盛后,民间又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在广为流传的《太上感应篇》里,已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灶神遂演变成不仅司厨而且司命的民间大神。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灶王爷上天告发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发,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大罪要减寿十二年。因此,旧时人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其神位两侧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要给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按照“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则在腊月二十四。

祭完灶后,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年到来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可以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

古代将春节称为元旦

现在的春节是大年初一,但在中国古代,农历大年初一则被视为新年,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在古时最初被称为岁首。夏商周三代时间不尽相同:夏代岁首在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与今相同);商代岁首在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周代岁首在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至汉武帝时,颁发《太阳历》,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直至1911年为止。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元旦改为公历1月1日,夏历正月初一便改称春节。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过公历和夏历两个新年,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由于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年俗文化而备受重视。

古人把立春称为春节

古籍中早有春节二字,但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夏历正月间(公历2月4日前后)的立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这种“拜春”仪式与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称行春。

  古代社会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不但能走出宅院,还可穿街走巷观灯游玩彻夜,称得上是“解放”的了,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闹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宋人陈嘉言的诗中也有反映:“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元宵节女子所以能得“解放”。

  一是为祈福求吉。

  有汉一代,先是武帝定制,以新年的第一个望日──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乙天神,后是明帝诏令天下寺庙于是日大张灯火表佛,故元宵观灯本有敬神敬佛祈求福祉的本意。唐初道家又宣传,上元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是夜须燃灯祭祀,以迎天官下凡赐福世人。千家万户愿望的是全家福,男人再封建再专制,也不忍妻子女儿没有福享,所以往往举家出门张灯看灯,自然含有“保驾”以策女眷“安全”的成人。

  二是为祛病延年。

  明清时,北方城乡的元宵节庆中,有一种叫做“走百病”的风俗,又称“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女子,相约了出游观灯,谓能祛除病疫,益寿延年,请看康熙朝《大兴县志》:“元宵……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江南的“走桥”等同于北方的“走百病”。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有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不止,谓‘走桥’。”“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三是妇女在元宵节负有求子的重任。身为一家之长的男人们,最担心的是香火为继,无不企盼早有后嗣子孙满堂,故而破例在这天大开绿灯。

  南方的闽广地区谓女子元宵观灯有繁衍子孙的神力,盖因“灯”与“丁”谐音,“丁”者,男子之谓也,为生男的吉兆。故而尚未生育与未生男孩的妇女,元宵节观灯尤为踊跃,而且专看有生子好口彩的灯笼,诸如贵子麒麟灯、送子娘娘灯、五子登科灯、观音送子灯、多子石榴灯……

  北方则有元宵摸钉求子的风俗,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元夜女子至各城门,手暗触钉,谓有生男子之祥,曰‘摸钉儿’。”《清朝野史大观》中也有类似记载:“京城元夜,妇女连袂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阳门下摸钉乃回,意在求子。”

  台湾年轻妇女正月十五晚上参拜“注生娘娘”,求生儿子,还要提着灯笼从灯下走过,谓这年可得生男儿。

  女祖宗一年中难得外出,皆有爱美之心的缘故吧,都是盛妆美饰,着意打扮,使月下灯前看起来格外的婀娜多姿,美色可餐!有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为证:“元夕,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项帕,衣都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更有胆大的女子,趁着一年一度难得“解放”的元宵观灯良机,物色郎君私定终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