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指纹技术”,犯人究竟为什么还要画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没有“指纹技术”,犯人究竟为什么还要画押?,第1张

古代虽然没有指纹技术,但是他们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可以靠肉眼来辨别这个指纹的主人是谁,因此画押是必要的程序之一。

大概是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指纹的重要性,在古籍或者是在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中,考古学家都发现有根据指纹进行侦破的案件。比如说在湖北出土的秦国的“云梦竹简”,上面就记述了一场盗窃案件,而当时的人竟然就是根据指纹来找到罪犯的,也就是说,古人不仅会让犯人用指纹画押,而且还可以利用指纹的独一性来进行破案。

用指纹来画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古时候受教育权利有限,画押是最简单的个人身份识别码。当时很多的老百姓根本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让他们签名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指纹画押是不计较各种的因素的,也是最方便的方法。

那么,当时的人是怎么依靠肉眼来辨别指纹的主人是谁呢?最重要辨别的方法就是看“螺”或者“箕“的数量。“螺”指的是螺旋状的指纹,“箕“指的是流状型的指纹,也有可能两个嫌疑人都是一样的类型指纹,但是走向还是会不一样的,数量以及长的位置也是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很少有两个嫌疑人的指纹是非常的相像,像到那种辨别不出来的程度。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如今指纹技术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也相应出来了很多高科技,比如说指纹密码、指纹解锁、指纹门锁等等。指纹仍然成为侦破案件的一大重要证据,世界上很少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双胞胎也不可能,因此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呀,无论是谁犯罪,他都不可能逃过法律的制裁。

  朱雀鸟原是西王母所养的三足宠物神鸟!!!因啄开了囚禁万种瘟疫的门锁,放出了瘟疫,而受罚。刑满、且表现尚可,晋封为四灵,执掌南方政事,所辖天宫七宿!!!

  你问的这是传说,不是正史!!!只有正史才有史料记载,这是我国的道教传说!!!就这些我还是20年前看书时记下的,具体什么书名早忘记了,只记得是有关道教传说的!!!

  道教产生还晚?东汉时已经盛行了。任何事情在盛行之前会发展和延续很长时间的,道教的兴起也绝不是张道陵创了五斗米道才有的道教,他只是道教中起了发展作用的重要人物罢了!!!道教的开创最晚出现时间在诸子百家时期,后来称道教只是规范和系统化了。万物一理,汉字最早只见于甲骨文,你能说汉字就是商朝才创造出来吗???!!!商朝到现在不过3000多年历史,而科学推论,汉字至今已开创4500年以上,没有记载就不算了???!!!道教是中国的原创教,只有传承的才是传统的,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国家的!!!外国的月亮不会比中国的更圆!!!

  南方朱雀 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 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说的后代说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鸟生下来的,建立强大的商朝。因此玄鸟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袓和朝鲜新罗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的。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随道教的发展的。 而在北京过去就有三座专祀玄女的庙宇,叫九天娘娘庙、玄女庙。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庙。

  不论哪种叫法,都是朱雀的别称而已,它还有人名叫:陵光。这不过是传说当中的变异。就是一个远始古墓出土的骸骨,谁能真正找到其“老家”?也只是依靠最现代的科学手段进行“分析”,探究何意?解谜。就是解了上古之谜又何意?自出之“课题”耳。更别说一个传说了,你现在若归纳出了朱雀的家乡、住地、食物、后代等等,出于书册,后人就会按你的记述再传,没什么玄妙。原来古人的山鬼画像和观世音像都是男人,可传着传着就变成女人了,还有解释,人们不也是随大流了吗。一说月亮,没人不知道,可我这里有近三十个它的别称,就是究出这些来由有有何???随大流啊!我在瞎写一些大部头的东西,涉及古今中外,在查阅资料时,那真是千奇百怪,说法迥异。这还都是真人真事,正宗传承。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主要作品:《加拿大路易士湖雨意》、《蒲甘佛塔》、《桂林漓江春雨》、《仿马麟二老观瀑图》、《新加坡阿答屋》、《庐山含鄱口》、《尼加拉瓜瀑布》、《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松柏长春》、《仿马麟二老观瀑图》、《不动明王》、《法国中峤春色 》、《狮山晨曦》、《日本高野山》、《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宋元禅僧笔意散发登山》、《荷藕》、《达摩面壁》等。

不少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及陈寅恪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在治学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学术领域上,具有很大开创性。但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所以若以前人相比,饶宗颐应是更近宋代苏轼。

东坡居士不仅是文、史、诗、词等等,都能「新天下之目」,他的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绘事开文人画之先。而更像饶宗颐的是他的画为其书名所掩,他的书法为其学术上之光芒所掩。

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二十多年前,世人罕有知其精湛书画,近四份一世纪来,世人多知其书而不知其绘画成就,一点不逊于书法,且有过之。笔者近三十年来,一直有机会亲睹他在绘事的发展,故敢肯定言,他是在近代画史中,一定会占有卓越位置。

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随着国势变易而很乏自信,有人到东瀛去间接求取西方绘画知识,有人到欧洲研究绘画。他们提出过全盘改革中国画的讲法,也有讲取西洋画法救中国画之敝。有人主张中国铜器铭文及碑刻上书法入画,以求出路,亦有所谓折衷中西,以求图绘之现代化。近半世纪来,更有不少以各种绘写技法来开创自我画风。

饶宗颐于绘画,入手是用很传统方法。从古人处下功夫,更从造化处得事物的精神。他不排斥西方之理论技法,亦不取自四王以来摹古之风。不讲求「一超而入如来境地」,因为他知道没有深厚根基,翻新花样只是一时云烟过眼,而讲求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自己风格。这在上面所选一百多件饶宗颐教授近四份一世纪中创作的绘画,可以清楚见到,他的作品,随时间而精进,并无定下了形,精神面貌,越来越精到。

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学问、胸襟、气魄,越来越明显地在其作品中显露出来。中国画之钵于世界其它地域绘画者,是中国绘画的美,是要在画外求之,也就是说,中国画是要内含创作者之人品、学养、性格,甚至世界观。至于技法,不过是帮助创作者把这一些表达得更完美而矣。

饶宗颐在技法上,经过了超越半世纪的磨炼,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对于他已经是控制自如之事。而他的学养及学术研究,性情及人生观,现今更圆通无碍地溶在画中,使到他的画成为世人所称,极其罕见之学者画。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可见他的诗词所曾获很高评价。

现选录几首如下:

《泰姬陵》

雄心剩欲寄温柔,倾国生来有底愁。

竞逐名花憔悴损,玉钩残梦冷于秋。

名陵风月异朝昏,眉妩遥山带泪痕。

莫道霸图今已矣,御街坠叶为招魂。

《罗马圆剧场废址》

城旦艰难八载成,劫灰历历古今情。

穹庐犹是凌霄汉,六百年间恨不平。

门锁修龄白日长,人间换尽旧伊凉。

雄狮猛士真何益,未解拽尸意可伤。

欲谱无愁果有愁,北齐歌吹亦温柔。

白杨风起多冤鬼,掷尽头颅可自由。

拽尸(拽出死尸)喻悟得西来意,见《传灯录》。圆剧场为罗马人娱乐游戏之所,公元七十二年,俘犹太人三万驱使建筑,历八载始成,可容观众八万人。地下藏猛兽,供与勇士角斗。一般旅游册子称斗兽场。

少年饶宗颐先生创作的《优昙花诗》,这组诗刚一传出,便使当时潮州诗文界颇为惊叹,诗坛宿学皆与之唱和,这一年是1933年,饶宗颐先生只有十六岁,遂被称誉为“神童”。次年(193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刊载了这组诗。由于《文学杂志》发行量极少,世人多不见到,就是省内各大图书馆也未收藏。饶老本人曾托人多方寻觅。1997年才由中山大学研究人员检获,饶老闻知欣喜极了,即书成条幅,以作纪念。

《优昙花诗》

优昙花,俗称昙花,也称“月下待友”、“月下美人”,为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斯里兰卡(锡兰)。花白色,达20多瓣,极富香气。遗憾的是,昙花深夜开放、翌晨凋萎,观赏期只有几个小时,人们只有牺牲睡眠,才能欣赏到它那动人艳丽姿态,故有“昙花一现”的典故。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美的花,却只开一个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谢了,多令人伤感啊。当然,诗人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历代咏昙花的诗作不多,饶宗颐为何赋予昙花这么高的品格,这是因为饶宗颐自小谙熟佛典,《法华经》上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优昙花是佛家圣洁之花。饶宗颐少年时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并且高声赞美,正是其中的原因。

《优昙花诗》第一首主要是咏物;第二首则重在述怀。诗人在这里提出“人世衰荣,变幻难测”之理。他认为,即使“千载”也不足以言修身,转瞬就逼在眼前。“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是诗的结句。对此,他的“太夫子”温丹铭老先生给予爱护和勉励。还说,“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 著述要目以下包括学术专著单行本目录、书画集目录、诗词结集及发表目录(至1998年)三方面。

《潮州艺文志》

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专号 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

《潮州丛著初编》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出版 1938年初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

《楚辞地理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初版 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

《潮州志》

汕头潮州修志馆发行 1949年初版

《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

香港1950年初版

《海南岛之石器》

国泰印刷所 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藏 编号2148—1843)

《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印 1953年

《战国楚简笺证》(油印本)

京都 1954年

《人间词话》平议

香港1955年初版

《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油印本)

京都 1955年

《楚辞书录》

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1月初版

《巴黎所见甲骨录》

香港1956年12月初版

《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

《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初版

《战国楚简笺证》(长沙仰天湖武国楚简摹本)

香港上海出版社 1957年初版

《词乐丛刊》(与赵尊岳、姚志伊合著)

《香港坐忘斋》 1958年10月初版

楚辞与词曲音乐

《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

《长沙出上战国缯书新释》

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

《九龙与宋季史料》

《选堂丛书》 香港 1959年11月初版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59年11月初版

《词籍考》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63年2月初版

《文心雕龙研究专号》(主编)

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庆祝金喜纪念特刊 1963年 又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

《景宋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

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5月初版

《潮州志汇编》

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7月初版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香港龙门书店 1970年12月初版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新加坡 1970年初版

《敦煌曲》(Airs de Touen-Houang)

with an adapation into French by ProfPaul Demievill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 1971

《选堂赋话》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又见辑于何沛雄编《赋话六种》内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一 1975年9月初版 1976年5月增订再版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香港龙门书店 1977年9月初版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丛书1997年再版

《敦煌白画》

法国远东学院考古学专刊 巴黎 1978年初版

《香雪庄藏砂壶·供春壶考略》(编著)

新加坡 1978年

《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二)》(法国远东学院共同出版 列该院期刊127号) 1981年初版

《选堂集林·史林》

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1月初版 台湾明文书局重印

《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三 1982年初版

《虚白斋书画录》

东京二玄社 1983年初版

《选堂选集》

现代佛学大系第53册 第273-538页 台北弥勒出版社 1984年2月出版

《楚帛书》

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四 1985年初版

《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 编)

《东京二玄社》 1983年至1986年

《固庵文录》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9年9月初版

《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贞人》(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出版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

1990年4月初版

《敦煌琵琶谱》(编)

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一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12月台一版

《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初版

《近东开辟史诗》(编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1月台一版

《敦煌琵琶谱论文集》(编)

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8月台一版

《Questions on the Origins Of Writing Raised by the Silk Road》

(Translated by 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

Sino - Photonic Papers No26; September, 1991Order from

P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eli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19104-6305,USA)

《老子想尔注校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文辙——文学史论集(上、下)》

台湾学生书局 1991年11月初版

《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10月初版

《广济桥史料汇编》(与张树人合编)

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 1993年2月第一版

《画(左)宁(右)页——国画史论集》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3年6月20日初版

《梵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8月第一版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编纂)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甲骨文通检:地名(二)》(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年初版

《潮州本草》 排印本

《楚辞参考资料》 (又名《楚辞别录》)(编)油印本

《澄心论萃》(胡晓明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敦煌曲续论》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6年版

《选堂文史论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文化之旅》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华学》(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选堂书画集》

香雪斋 1978年1月

《选堂扇面册》

芥子居 1985年1月

《饶宗颐书画集》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

《选堂书楹联初集》

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6月

《饶宗颐翰墨》

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8月

《饶宗颐书画》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瑶山诗草》

1947年

《选堂诗钞》(甲午)之诗心四首

香港大学文学院年刊 1958年4月12日

《选堂近诗》

《蓝字四页(有李棪斋小引)》 1964年

《白山集》(线装)

1966年3月

《黑湖集》

Le Recueil du lac Noir;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译;Etudes

Asiatiques;XXII·1968年于瑞士印行;油印本

《固庵词》(排印本)

1968年于香港

《晞周集》(线装)

1971年3月 另有排印本

《宋元吟韵继声十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6月 第48-52页

《宋元行吟图题诗》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7月 第48-52页

《选堂诗词集》

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 1978年1月

《佛国集》

《欧游杂诗》 油印本

《浙东游草》

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2月 第61-64页

《古村词》

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3月 第16-17页

《题日本五山僧所著书五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月 第134页

《九州诗槁》

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0月 第69-70页

《揽辔集——日本纪行诗稿》

谭汝谦编《港日关系之回顾与前瞻1845-1987年——香港日本文化协会25周年纪念特集》 香港日本文化协会 1988年 第483-490页

《题伍蠡甫长卷八段锦小景》、

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

《云冈绝句(三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

《选堂诗词集》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 1993年1月台一版

《澄心选萃——饶宗颐的艺术》

香港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会 1999年8月

《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是由墨子和他的弟子们锁住的典籍《墨经》。

《墨经》为《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约完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已(公元前388年)。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经》是墨家创始人墨子主持编写成自著,《经说》则是其弟子们所著录。

《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至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

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

《墨经》光学八条是现代科学家对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所著《墨子》一书中,关于《经下》及《经说下》(意即对《经下》的解释)中关于光学的记载(如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的称法。

《墨经》的基本内容:

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

辩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具有论证的性质,《墨经》把辩定义为“争彼也”,即把辩看作是关于“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或谓之是,或谓之非”的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之争,而且认为辩必有胜者和负者,并要求分清胜负。

辩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胶装方式包括两种:无线胶装和锁线胶装 一般书本的页数较多的话,会采用锁线胶装的方式,因为牢固度、耐翻度会较好,使用寿命较长;而如果是无线胶装,会很容易出现散页、断胶等现象 买书的时候注意一下就是。看看是不是比较常见的出版社出版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