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罗振玉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罗振玉 别名 :式如、叔蕴、叔言 出生地 :江苏淮安 出生日期 :1866年8月8日 逝世日期 :1940年5月14日 职业 :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等 毕业院校 :淮安私塾(今属江苏) 主要成就 :“甲骨四堂”之一 代表作品 :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高昌壁画精华 官职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监督 生平经历,评价,著作,成就,甲骨研究,敦煌学术,鉴藏大家,轶事,与王国维,溥仪记载, 生平经历 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蒐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1906年调北京,在清 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罗振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 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 1925年,使馆庇护下在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 1928年末,迁居旅顺。大云书库。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 1932年3月,参加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典礼,并代溥仪向外宾致答词。伪政权任命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赈务督办。翌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 1936年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 翌年3月,罗振玉返回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蒐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 罗振玉以他的博学,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另外他对校勘学、目录学、姓氏学、宗教学、也多有建树并著述留传后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种,刊印书籍500种以上。 罗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 1940年5月14日,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 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罗振玉国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 著作 书法展示 书法展示学术全集: 《南宗衣钵跋尾》 《南宗衣钵跋尾卷二》 《甲云窗漫稿》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雪堂书画跋尾》 《松翁近稿》 《面城精舍杂文甲乙合编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上》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下》 《丙寅稿》 《辽居稿》 《辽居乙稿》 《松翁未焚稿》 《 车尘稿》 《丁戊稿》 《后丁戍稿》 《贞松老人外集 》 《贞松老人外集(卷三)》 《辽海吟》 《辽海续吟》 《集殷虚文字楹贴》 作品 《集殷虚文字楹贴汇编》 《扶桑两月记》 《五十日梦痕录 》 《集蓼编 》 《存拙斋》 《上虞罗氏枝分谱》 《殷商贞卜文字考 》 《读碑小笺1》 《读碑小笺2》 《眼学偶得》 《石交录四卷》 《俗说一卷》 《俑庐日札》 《石交录(卷三、四)》 书法 编著: 《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 《高昌壁画华》 《殷墟书契》 《殷墟书契菁华》 《三代吉金文存》 成就 甲骨研究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罗振玉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除鼓励刘鹗编集《铁云藏龟》外,还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他蒐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1933年又编著《殷虚书契续编》。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属于殷室王朝遗物。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罗振玉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文献记载为出发,认为在蒐集甲骨时必须龟、骨“兼收并蓄”。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3、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 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5、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蒐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3卷,1931~35年),收录以前诸家着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录当时见到的已着录和未着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构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7卷,1916年);他蒐集整理汉晋木简,著《流沙坠简》(合作,1914年)、《流沙坠简考证》(1934年)等书。此外,他还著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集蓼编》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罗振玉文字图册 敦煌学术 敦煌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中,无数学者为这门显学奉献了毕生精力。而随着南博31件敦煌文献的发现,金石大家罗振玉对敦煌学的贡献变得更加清晰——敦煌学的奠基人就是罗振玉。 继河南安阳殷虚被辨认后,西北边陲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外国人明火执杖掠夺,清廷却毫无觉察。罗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国外,但留在国内的却也未逃厄运,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贪婪的黑手,彼此勾结私吞国宝,贼喊捉贼,有些更把运车截拦,窃取其中精华,还把盗窃之余的长卷破坏截割。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宣统元年,他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罗振玉公寓 鉴藏大家 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他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还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 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善识文物,喜研文史。从殷墟甲骨、汉晋木简、墓志铭文,到宫中所藏历代图书、历史档案,乃至珍宝、钱币等,他都有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许多学术价值颇高的专著。罗振玉41岁入学部,因公务简,又不肯奔走钻营,有很多时间搜求文物,钻研学问。“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又人弃我取。”罗振玉获得了很多两汉六朝、唐宋等朝的珍贵文物,为其考古研究积累了实物材料。 罗振玉为保存和流传敦煌石室遗书做出过切实的努力。敦煌石室遗书是我国光绪年间新发现的一处千年宝藏。所谓“石室”指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窟内藏有丰富的经书、绣像等,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却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取。为了保存这些中华文化的“劫余”,罗振玉奔走呼告,筹措资金,并决心捐出个人全部俸禄,购买余下卷轴,后又主倡集资影印敦煌遗书,这在他的《鸣沙石室佚书序》中有所叙述。 他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库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文渊阁藏书之孓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罗振玉在写作 由于时局动荡,所藏大多被盗,散失在外。罗振玉得知这种情形后,主动承担起书籍的保存、整理、归类的工作。他曾直接或间接苦口劝说文襄和荣延,保存、整理库档。文襄虽表赞同,但以奏准销毁为虑,行推诿之实。罗振玉复与会稽司长进行了商议,将库档移往国子监,又同国子监丞徐梧生交涉,几起冲突,后经人出面调解,才获准。经过一番周折,这批史料总算保存下来了。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 有关部门对这批史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还险些遭到被改为还魂纸的厄运降临。罗振玉闻知,急忙以高出原售价三倍的价格买回,保存起来。1919年春,罗振玉携家人从日本归国,定居天津。他先是在天津租下了3栋小楼,专门用于藏置书籍、文物,另外还单独租借了20多间房屋用以安置家人亲属。一年后,罗氏在天津建成了自家宅院,其中数间专门用来库藏大量的史料、档案,文墨古玩于是也就有了新居所。 罗振玉嗜古如命,在保藏文物、古籍上有着笃之弥深的热情。尤其是对清帝的书画非常珍视,他将清帝御赐的“寒岁”匾额,特复制一件悬挂在天津寓所的客厅中间,而把原件装裱珍藏起来。在天津日租界大罗天戏院内有许多古董铺,罗振玉每碰到清帝书画,无论如何一定买回珍藏,一次还“偶得”溥仪赐给其师傅陈宝琛的一副对联。在天津期间,罗振玉与另一位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非常多。罗振玉对王国维除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外,并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指示研究途径,对其政治、学术等观点产生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日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其文化底蕴中有一部分是在天津的罗家积淀起来的。 罗振玉收藏的书画、青铜器、古籍、简牍、明器、清宫档案等,称山海之富。藏品曾编成《三代吉金文存》、《明吴门四君子法书》、《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等。抢救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及文渊阁藏书,贡献巨大。1922年购原历史博物馆卖出旧书9 000袋15万斤大内文书,建“库书楼”以藏。私人藏书丰富,先后收藏了广东孔广陶藏书,在日本期间,亦购买古籍众多。收藏有《永乐大典》残本数册。因收藏南北朝的写本《大云无想经》,遂将其藏书楼名为“大云书库”,另有藏书处曰“唐风楼” 、“永慕园”、“宸翰楼”、“贞松堂”、“玉简斋”、“楚雨楼”、“殷礼在斯堂”、“面城精舍”等。书目有《大云书库目录》2册;《罗氏藏书目录》,着录3 584部图书,3万余册,由王国维撰定。《唐风楼书目》1册,着录藏书1 094种,11 836册。东北解放后,罗继祖兄弟禀承祖母之命,全部捐给国家,总计9万册,存旅大图书馆;一部分归辽宁省图书馆,约有1万余册。刊刻古籍600余种,丛书有近20种。编《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等。 轶事 与王国维 在近世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与罗振玉是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研究罗振玉,就不能不提王国维,也不能不研究他们两人的经历与交往。他们在文学、经史、文字、训诂、音韵、考据、目录、版本等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研究博大精深,著述百种之多,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们并不陌生,也毫无异议。但他们的经历与交往,却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许多事情至今仍是一个讲不清的谜。 罗振玉和王国维 他们是浙江同乡,有着江南人的毓秀灵透。他们自幼接受的完全是旧式教育,国学基础非常扎实,二人都是在十五岁时考中秀才。戊戌之后,受新思潮的影响,他们转而力倡新学。罗振玉办《农学报》和《教育世界》,开办农务学堂和新式教育。王国维则研究叔本华、尼采、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并写成著名的中西合璧的文学批评文章《红楼梦评论》。但辛亥之后,二人潜心于国学研究,在甲骨学、敦煌学上成就大著,由此奠定了他们国学大师的地位。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学术兴趣,经历了一个从旧到新,又由新转旧的过程。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转变呢? 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也是人们品评的焦点。清亡前,他们同在学部任职。辛亥后,王国维受溥仪小朝廷之诏,供职南书房,并重新蓄起发辫,以清朝遗老自居。罗振玉则鞍前马后追随溥仪,为复辟效力,后甚至投靠日本。他们在政治上的趋于保守,以及罗振玉的走向反动,这自是历史事实,无须回避,只是这些无从动摇他们在学术上的至高地位,只是更具体地说明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自1898年二人相识于上海,至1926年绝交,二人的交往历时近三十年。罗振玉世事洞明,机智练达。他善于经营理财,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很有能量的社会活动家。王国维性格忧郁悲观,埋首学术,不问功利,是典型的学者气质,人称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正是这种性格和地位的反差,人们对王罗二人的关系,颇有不平。有人讲罗振玉廉价使用王国维的脑力劳动;有人讲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剽窃了王国维的研究成果;有人讲王国维投水自尽乃罗振玉所逼……那么,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罗振玉社会活动多,经历也更复杂些,加之他后来的逆历史潮流之举,人们对他所做的一些文化事,也颇有微词。有人讲他贩卖假字画假古董骗人;有人讲他印古书为赚钱,等等。的确,罗振玉是一个嗜古如命的人。他多阅古物,见识过人,财力雄厚,而且生逢其时。从殷墟甲骨到敦煌文书,从汉晋木简到齐鲁封泥,他赶上了文物大发现的时代。他倾尽家资,收藏古物,潜心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印古书可能确实赚了一些钱,但整理古籍,传承了文化,这是极大的功劳,再者赚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事。罗振玉终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1908年在学部任职期间,他费尽周折,阻止焚毁内阁大库旧档,保存下来八千麻袋的藏书、奏折、公文等重要的历史文献。1909年,当他从伯希和口中得知,敦煌藏经洞中还有八千件写经卷轴时,力劝京师大学堂买下这些国宝,使几经帝国主义分子劫掠的残存的敦煌文书,留存在国内。他对文化的珍爱,为保护国宝所做出的贡献,难道不值得人们感怀吗? 1927年6月2日上午11时,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颐和园。他的死,又给后人留下一个谜。他在遗书中写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们对其死因的猜测,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清朝殉节,尽遗臣之忠;一是与罗振玉的绝交,于心至寒;一是惧怕北伐军攻入北京,身遭辱杀。这些莫衷一是的猜测,至今无任何定论。 此时的王国维,年整五十,正值学术的旺期。如果说,民国初年这样变乱的时代,不值得大师留恋,这是时代负于大师的。但这样一位国学大师,他的思想和学术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他断然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国学术的巨大损失,怎不令人扼腕叹息!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他负于时代和人民的。 但历史原本就是如此。而历史的真相,总是被纷繁复杂的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遮蔽著,让我们这些后人雾里看花。 溥仪记载 罗振玉在古玩、字画、金石、甲骨方面的骗钱行径,是由来已久的。他出身于浙江上虞县一个旧式书商之家,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这位巨绅是个藏书家。罗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东翁突然去世,他利用女东家的无知,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拒绝接受这一年的束脩,要用以充做奠仪,另方面表示,愿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女东家认为这位先生心眼太好,就请他自己到藏书楼任意挑选。于是这位书贾世子就精选出几筐“纪念品”,内有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在这个基础上,他由刻三字经、百家姓的书铺变成了古玩字画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画的鉴赏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更通过售卖古籍文物的路子,和日本人拉上了关系。他在日本的那些年,靠日本书商关系结交了一批朝野名流,有许多日本人把他看成了中国古文物学术的权威,常拿字画请他鉴定。他便刻了一些“罗振玉鉴定”、“罗振玉审定”的图章,日本古玩商拿字画请他盖一次,付他三元日金,然后再拿去骗人。后来他竟发展到仿刻古人名章印在无名字画上,另加上“罗振玉鉴定”章,然后高价出卖。他时常借口忙,把人家拿来请他鉴定的珍贵铜器,拖压下来,尽量多拓下一些拓片出卖。他的墨缘堂出售的宋版书,据说有一些就是用故宫的殿版《图书集成》里的扉页纸伪造的。殿版纸是成化纸或罗纹纸,极像宋版书用纸。据说内务府把那批殿版书交罗振玉代卖时,他把那一万多卷书的空白扉页全弄了下来,用仿宋体的刻版印了“宋版”书。我当时对这事是根本不知道的。有人说,罗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罗振玉 罗振玉并不经常到宫里来,他的姻亲王国维能替他“当值”,经常告诉他当他不在的时候,宫里发生的许多事情。王国维对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我后来才知道,罗振玉的学者名气,多少也和他们这种特殊瓜葛有关。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著和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过的代价,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我到了天津,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进昆明湖自尽了。

一、躬心似水,笔耕世业

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闻氏家族几代同堂,家里办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学习《三字金》《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课程。“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闻一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一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他热爱祖国文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们找到一起,教他们背诗作诗。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自己用的笔、梳子之类的小物件。

据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回忆,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用诗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闻一多讲诗歌出神入化,生动传情,不仅把自己融化到诗情诗景中,而且把孩子们和夫人,有时甚至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至今一提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闻一多的子女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无比幸福的漩涡之中。

二、勤俭持家,立德修身

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用。久而久之,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有一段时间,家里饭桌上只有一锅豆渣炖白菜,偶尔吃到一点豆腐,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称它做“白肉”。

在昆明的那些年,闻一多先生一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有一段时间,一家八口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晚上,小孩们打地铺,白天卷起铺盖,腾出地方吃饭和读书写字。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望闻一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闻一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一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怀。”

三、言传身教,德泽后人

在良好家风的熏染下,闻一多的后辈们都清白做人,朴实做事,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中既有学者、教授,也有研究员。无论身在何方,身处哪个岗位,他们都不忘祖辈的教导,家风、家训的传承已深入骨髓。

有一次,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和夫人回浠水参加闻一多纪念活动,夫人误将宾馆房间与自己所带茶盒一样的小盒带回了北京,发现后,闻立雕专程去邮局将茶盒寄回了宾馆,并附言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闻一多长孙闻黎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有一次,一名学者前来拜访他,不小心将一把雨伞忘放在他的办公室,时隔数月,闻黎明先生辗转多次,托人将小雨伞送还那位学者手中。

正如闻一多的三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所说:“我的父亲对我影响非常深远,他用他自己的言行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身处异乡,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

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五、失望之余,潜心象牙塔

国土一再被践踏,自己的人民一再遭杀戮,远在美国的闻一多待不住了。他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本该五年的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景,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倾折了。

失望之余,他撂下了写诗的笔,搁置起那些热血的文字,寄身于象牙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甚至希望这古书中有济世救国的良方。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城市,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给校方指责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找校长评理,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学校乌烟瘴气,闻一多遭受了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在青岛大学受到的伤害和刺激,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小楼庭院,妻儿围绕。可是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闻一多忘记对中国时局的关注,并没有磨灭他爱国的心。

-闻一多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是2005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茅海建。

作者

茅海建主编

9787800604133

定价

4600000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装帧

精装

这是一部反映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军事类专书。它涉及清代军事学的军制、军法、工程、教育、陆军、海军、骑兵、防务、供给、及满、蒙、汉各族军事人员履历清册等内容。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更注重清中晚期军事档案资料,兼顾清早期军事文献。它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赵芾简介,又有军事教科书作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系统的专项信息。如对清末接受东西洋军事教育,使用现代军事装备,均有较集中和全面的资料。又如清末海军计划、装备、涉及到当时清海军实力的资料,再如:清廷对内外的战史也另有资料备用等。对学者研究清军事史或更具体到单一专科题目也有资料可获取,故本书编成后,才显其庞大 (100册)。

本丛书另一特点为“实用”。它只收录历史史料,而不收清学者对军事论述的著作及军占、谋略、诸家兵法类等著述。大概有以下内容:一、清代兵制。二、清代军事防务。三、清代战史。四、清代军事后勤保障。五、清代军事教育。六、清代兵事奏稿等。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从现代研究视角出发,不仅收录有较高版本价值的资料赵芾简介,如《保障升平》、《雍正年抚标左营清册》、《光绪十年各省兵数册》、《兵法备遗》、《清咸同间军事史料》:又有彩绘本《奏定陆军制衣图说》、《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法阵图》展现了清军装备的精彩画面。该书所收各类历史文献,不仅有大量抄本、填写本、粘帖本外,也不乏稿本、彩绘本、及原本奏稿等,其抄写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国内图书馆界堪称绝无仅有。前贤曾言:“兵事为儒学之至精”,古今圣哲英雄,于兵事未稍疏忽。《清代兵要档案汇览》中的“兵法”、“兵案”等,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为国内外从事清史及军事研究者提供镜鉴。

册数 书名 撰者 版本

1

旗务集览 (清)佚名撰 清抄本

八旗表 (清)佚名撰 清抄本

八旗官员俸米表 (清)佚名撰 清抄末本

福州驻防志 (清)新柱等纂 乾隆间外郎王鉴甘士发刻本

2

钦定军卫道里表(一) (清)鄂尔泰等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

3

钦定军卫道里表(二) (清)鄂尔泰等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

4

钦定军需则例 (清)阿桂、和坤等纂 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鄂省满绿营汛州县驿传全图 (清)佚名绘撰 清刻本

5

奏销浙省各镇协营官兵马匹应支康熙五十四年分俸饷乾银米豆草束等项钱粮数目文册 (清)段志熙等编 清康熙五十四年原抄本

6

雍正十三年江南各营官兵马匹粮草折银支出清册 (清)赵国麟编 清乾隆二年抄本

7

乾隆九年浙江抚标左营官兵马匹粮草折乾银支出数目清册 (清)佚名编 清乾隆十年抄本

8

山东省抚、镇等标营嘉庆九年分实在官兵马匹俸薪饷乾米折等项支放过兵马钱粮数文册 (清)全保编 清嘉庆十年抄本

两江嘉庆十六年分督操两标各营马匹数目册 (清)百龄编 清嘉庆十七年稿本

安徽嘉庆十六年抚标左右两营马匹总数黄册 (清)钱楷编 清嘉庆十七年稿本

江苏嘉庆二十一年分苏州抚标左右两营并苏州营官兵马匹数目文册 (清)胡克家编 清嘉庆二十二年稿本

山东省嘉庆十一年官兵马匹钱粮数目之册 (清)杨志信编 清嘉庆十二年抄本

山东嘉庆十四年分官兵营员马匹等项数目文册 (清)吉纶编 清嘉庆十五年原抄本

山东省嘉庆二十四年分官兵马匹钱粮奏销清册 (清)钱臻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原抄本

嘉庆二十四年分漕标七营官兵马匹清册 (清)成宁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抄本

嘉庆二十四年分河标中右庙湾佃湖四营官兵马匹清册 (清)黎世序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抄本

武职廉俸章程 (清)佚名编 清抄本

行军纪事汇编 (清)佚名编 清抄本

9

保障升平 (清)佚名撰 清乾隆抄本

军储纪畧 (清)刘组曾撰 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10

兵法备遗 (清)佚名撰 抄本

11

武备挈要汇纂(一)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2

武备挈要汇纂(二)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3

武备挈要汇纂(三)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4

武备挈要汇纂(四)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5

武备挈要汇纂(五)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6

训兵辑要 (清)薛大烈撰 清刻本

流寇琐记 (清)赵吉士撰 清抄本

杨中丞抚黔奏疏 (清)杨雍建撰 民国间存素堂绿丝栏抄本

17

乌里雅苏台事宜 (清)佚名辑 清松古斋朱格抄本

蒙古诸部述畧 (清)邓廷桢辑 清刻本

定边纪畧 (清)奕湘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柔远新书 (清)朱克敬辑 清光绪七年长沙刻本

新疆兵事志 王树枏撰 清末新疆官书局铅印本

阿尔台山情形暨筹拟防守节畧 (清)佚名卷 清末紫格抄本

18

靖海纪 (清)施琅撰 (清)施世纶辑 清木活字本

19

防海备览 (清)薛传源编纂 清嘉庆十六年望山堂刻本

20

台湾资料杂抄 (清)佚名辑 清末抄本

陈资斋天下沿海形势录 (清)陈伦炯撰 清咸丰间铜活字本

海防经略纂要 (清)章錀辑 清乾隆十八年会稽章氏锄经堂刻本

程督院奏酌筹台湾善后事宜各款奏稿 (清)程祖洛撰 清光绪间抄本

21

洋防辑要(一)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2

洋防辑要(二)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3

洋防辑要(三)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4

洋防辑要(四)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5 广东海防汇览(一)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6 广东海防汇览(二)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7 广东海防汇览(三)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8 广东海防汇览(四)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9 广东海防汇览(五)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0 广东海防汇览(六)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1

戎马风涛集 (清)沉汝瀚撰 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杨芳练兵奏疏 (清)杨芳撰 清道光刻本

32

防海辑要(一) (清)俞昌会编辑 (清)俞昌会撰 清光绪十一年星沙明远书局刻本

33

防海辑要(二) (清)俞昌会编辑 (清)俞昌会撰 清光绪十一年星沙明远书局刻本

34

防海辑要(三) (清)俞昌会编辑 (清)俞昌会撰 清光绪十一年星沙明远书局刻本

35 邓廷桢军政奏议 (清)邓廷桢撰 清道光间抄本

筹海策畧 (清)余含棻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燕山泽存书屋刻本

36

道光元年分云南省各标镇协营官兵马匹支过奉饷马乾银米数目清册 (清)史致光撰 清道光二年抄本

道光二十二年分云南省各标镇协营官兵马匹支过俸饷马乾银米数目黄册 (清)桂良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抄本

道光二十三年分漕标七营官兵马匹数目 (清)李湘棻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抄本

督标五营原额官兵数目 (清)佚名编 清抄本

官兵借支行装银两花名底册 (清)佚名编 清道光间抄本

延绥镇统辖标协营汛官员兵丁数目册 (清)佚名编 清光绪间抄本

鄂省营制驿传汇集 (清)陈仲衡编 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37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一)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8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二)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9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三)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40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四)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41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五)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42 武场条例 清兵部编 清同治间刻本

43 湖南苗防屯政考(一)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4 湖南苗防屯政考(二)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5 湖南苗防屯政考(三)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6 湖南苗防屯政考(四)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7 苗防备览(一) (清)严如熤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潊浦严氏刻本

48 苗防备览(二) (清)严如熤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潊浦严氏刻本

49

黔阳从军纪略 (清)程卓梁撰 清光绪三年刻本

团练乡守备要 (清)沉衍庆辑 清咸丰二年鄱阳县署刻本

乡守外编辑要 (清)许乃钊辑 清道光三十年刻本

荆州府江陵县团练清册 (清)积纶编 清抄本

50

禀定和州团练现办章程 (清)佚名撰 清刻本

保甲团练辑要 (清)易棠辑 清抄本

川东捐输团练志 (清)张正椿撰 清咸丰三年刻本

团练实纪 (清)闫汉璞辑 清同治四年刻本

湖北襄阳府团练章程 (清)佚名辑 清刻本

万县团练战守图标 (清)冯卓怀编 清咸丰十年刻本

广西团练事宜 (清)朱孙诒编 清咸丰十一年刻本

51

咸丰初年用兵上谕 清抄本

清抄奏稿 (清)佚名辑 清末抄本

52 清咸丰年间军事史料 (清)佚名辑 清抄本

53

清咸丰年奏疏钞 清咸丰间朱格抄本

海隅兵事纪 (清)佚名撰 清光绪十四年朱格抄本毛装

剿压太平军奏折 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元年兵部户部抄稿本

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 (清)王定安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柏经正堂刻本

54

曾国荃剿匪疏牍折奏秘稿(一) (清)曾国荃奏 (清)吴汝纶辑 清同治抄本

55

曾国荃剿匪疏牍折奏秘稿(二) (清)曾国荃奏 (清)吴汝纶辑 清同治抄本

56

军兴本末纪畧 (清)谢兰生撰 清同治十一年活字本

锡金团练始末记 (清)华翼纶撰 清同治三年抄本毛装

皖南军务纪畧 (清)陈钟秀撰 清光绪二年刻本

寿州城解围奏折 清咸丰十年抄本

守蒙纪略 (清)贺绪蕃撰 清同治三年刻本

守岐纪事 (清)张兆栋撰 民国八年铅印本

57

东牟守城纪略 (清)戴燮元撰 清同治八年刻本

洋兵纪畧 清董恂朱格抄本

兵事 (清)赵芾辑 清末朱丝栏稿本

英法联军入京史料 清咸丰间抄本

襄理军务纪略 (清)佚名辑 清刻本

58

都下防军疏稿 (清)佚名辑 清朱格抄本

59

张公襄理军务纪畧 (清)丁运枢等编 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60

咸同间有关捻军史料 (清)佚名辑 清咸丰同治间稿本

有关捻军信柬 清咸丰间稿本

武备固圉录 (清)沉汝瀚编 清光绪十年刻本

61

练勇秘诀 (清)佚名撰 清咸丰叶恩培抄本

兵书三种 (清)湖北官书处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湖北官书处重刻本

险异录图说合览 (清)豫师撰 (清)钱宝书绘 清光绪十四年石印本

62 豫军纪略(一) (清)尹耕云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63 豫军纪略(二) (清)尹耕云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64

楚军营制 (清)佚名撰 清刻本

彝军纪畧 (清)彭洵撰 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军务急迫应办要件 清抄本 毛装

各省奏报军需银两数目 (清)佚名编 清光绪间抄本

兵部公牍 (清)黄云鹄撰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兵差腰拨章程 (清)佚名编 抄本

65

历代兵制考 (清)朱墉等纂辑 清光绪二年岭南吉林辉发索绰络氏《重刊武经七书汇解》刻本

历代民兵考畧 徐炳龙撰 民国铅印本

皇朝兵制考略 (清)翁同爵纂 清光绪元年武昌节署刻本

步军统领衙门兵制沿革 佚名编 民国抄本

66

兵部武选司现行章程 清兵部编 清光绪十六年铅印本

67

光绪丙午三十二年京口驻防正白旗蒙古两甲之官兵闲散人等三代男丁数目档册 (清)佚名编 清光绪三十二年写本

68

前任广州汉军副都统升迁调补年月日清册 (清)佚名编 清光绪二年抄本

内札萨克六盟四十九旗王公等衔名单 (清)佚名编 清末抄本

外札萨克四部落及各路将军大臣所属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台吉等衔名单 (清)佚名编 清末抄本

宣统元年京口驻防镶蓝旗蒙古两甲及身而止兵丁等数目名册 (清)京口副都统衙门编 清末写本

宣统元年京口驻防正黄旗蒙古两甲及身而止兵丁数目名册 (清)京口副都统衙门编 清末写本

宣统已酉元年京口驻防镶白旗蒙古两皿之官兵闲散人等三代男丁数目档册 (清)佚名编 清末写本

光绪十年各省兵数册 (清)兵部编 清抄本

清光绪二十八年贵州通省粮储兼巡贵阳等处兵备道移交册 (清)黄元善编 清光绪二十八年写本

李勉林中丞奏定江西军制 (清)李兴锐撰 清光绪木活字本

分防彰德营官弁衔名数目清册 (清)复俊编 清光绪三十四年原抄本

武职俸饷额数 (清)佚名编 清抄本

69

张学院奏四川东乡案一折稿 (清)张之洞撰 清光绪六年琉璃厂刻本

从军纪略 (清)杨玉科撰 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抚湘公牍 (清)卞宝第撰 清光绪十五年湖南刻本

70

清光绪间廷寄 清光绪间稿本

法国越南构衅交兵事宜谕旨 (清)佚名辑 剪贴本

各军驻扎处所 (清)佚名编 清光绪抄本

张李两中堂密奏征东疏 (清)张之洞、李鸿章撰 清光绪间刻本

策倭要略 (清)李岳蘅撰 清末抄本

71

甲午战争有关史料钞 (清)佚名辑 清末抄本

甲午山东威海倭警电报 (清)佚名撰 清光绪二十年稿本

72

旅顺失守后军务大概情形 (清)佚名撰 清末抄本

饶文卿太守言关东战事书 (清)饶恭寿撰 清末抄本

陕督奏报河湟军务购械造销案 (清)陶模等撰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光绪抄本

建昌行记 (清)佚名撰 清末铅印本

晋东防军纪略 (清)王耀焕撰 清光绪三十年刻本

大义从军躬行记 (清)绍元撰 清光绪二十六年稿本

鄂沪来往电稿存查 (清)佚名撰 清末抄本

黔边军务批稿 (清)佚名撰 清光绪三十年抄本

北洋练兵案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光绪间原抄本

73

华州兵事志 刘东野撰 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治兵私议 张謇撰 民国间朱格抄本

麟洲兵事刍议 (清)钱麟书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正谊书局铅印本

永城兵防禀稿 (清)杨葆昂撰 民国初年抄本

74

光绪十五年吉林将军奏折 (清)长顺撰 清末朱格抄本

各省关欠解本年并历年东北边防经费银两奏 (清)奕劻等撰 清末抄本

伊犁奏请将孳生羊厂变价同旧厂马价拨充军饷奏稿 (清)广福撰 清宣统二年抄本

惠远新城保甲办法 (清)佚名辑 清光绪间抄本

西宁军务节略 (清)佚名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石印本

筹藏刍议 (清)姚锡光撰 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75

升恭勤公藏印边务录 (清)升泰撰 清光绪间铅印本

蒙边新制或问 (清)张超宗撰 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76

筹边刍议 (清)姚锡光撰 清宣统三年抄本

滇西兵要界务图注 李根源撰 李根澐编 民国二十一年腾冲李氏曲石山房刻本

督办广西边防函电存稿 郑孝胥撰 清光绪二十九至三十一年稿本

77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一)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78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二)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79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三)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80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四)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81 军制 (清)佚名编,(清)李鸿章校 清稿本

82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清)袁世凯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

83 淮军武毅各军课程 (清)佚名编 清末抄本

84

奏定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章程 (清)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编 清光绪刻本

条陈浙江武备学堂练兵稿 (清)联豫撰 抄本

防营将弁学堂试卷 (清) 佚名编 清末铅印本

奏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 袁世凯撰 清宣统北洋官报局铅印本

筹办湖北练兵酌议饷章 (清)张之洞、端方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铅印本

奏定陆军营制饷章 (清)奕劻等编 清光绪三十年铅印本

奏定陆军审判试办章程 (清)荫昌等撰 宣统二年铅印本

奏定陆军行营礼节 (清)奕劻等编 清光绪铅印本

湖北制造步兵枪学 (清)佚名编 清光绪铅印本

军制学教科书 (日)贺忠良编 清光绪铅印本

85

兵要地理 军学编辑局编 民国铅印本

86

夜战通法 (清)伍士修编 清光绪石印本

野外战术记事录 (清)应雄图编 清光绪石印本

混成协战术 (清)寿永康编 清光绪石印本

奏定陆军游学毕业考试章程 (清)奕劻等撰 陆军部编译局刷印处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广西常备军步队第一标规程 (清)佚名编 清抄本

山东调查陆军财政局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比较表 (清)山东调查局编 清宣统三年原稿本

87 沈文肃船工奏稿 (清)沉葆桢撰 清末抄本

88 船政奏议汇编(一)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89 船政奏议汇编(二)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90 船政奏议汇编(三)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91 船政奏议汇编(四)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92

筹议海防案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抄本

筹议海防经费案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抄本

北洋海军章程 (清)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编 清光绪十四年铅印本

93 海防新论 (清)知新馆主涂山氏辑 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广学会刻本

94 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一) (清)陈寿彭译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经世文社石印本

95 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二) (清)陈寿彭译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经世文社石印本

96 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三) (清)陈寿彭译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经世文社石印本

97 皇朝边防纪要 (清)陶骏保编辑 民国初年抄本

98

筹海军别录 (清)姚锡光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稿本

筹海军刍议 (清)姚锡光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京师庽斋刻本

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 丁开嶂撰 民国元年北洋公报局铅印本

光绪三十三年海军调查表 (清)佚名辑 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99 海军水师第一次统计表 (清)海军部主计处编 清宣统元年刻本

世界海军现状 (清)丁士源撰 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100 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阵图 (清)佚名绘 清末彩绘本

陆军衣制详晰图说 (清)奕劻等编 光绪三十一年石印本彩色套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