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史料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文献史料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第1张

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古籍保存又受温湿度、酸碱度、空气污染、光辐射、生物危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古籍主要收藏机构的图书馆,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的保护图书馆的古籍。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古籍保存;影响因素

  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8)对古籍文献的定义是:“1912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可见距我们最近的古籍文献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古籍文献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载体和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参考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古籍文献藏量至少在4000万册,有10余万种。它们大多收藏于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古寺庙等单位,也有个别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图书馆是我国古籍文献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古籍文献的纸张多是用含植物纤维高的麻、树皮制成,使用寿命较短。由于古籍文献的流传时间较长,并且面临着环境、气候、光线辐射、昆虫和微生物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破损和老化程度日趋严重[1]。因此,古籍文献的保存和维护已成为各地古籍文献收藏机构尤其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2]。

  1 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

  11 温湿度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图书馆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及阅览室的环境直接决定了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质量。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古籍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由于古籍文献的纸张原料大部分是天然植物纤维,属吸湿性物质,怕干燥,所以对文献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较严格要求。古籍文献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温度越高,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纸张变脆、开裂、皱缩,耐折度降低。温度越低,纸张的老化变质速度也越慢,古籍文献的保存时间也越长。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纸张的收缩与膨胀交替进行,对纸张的损坏更大。据试验资料显示,温度超过常温10℃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杂质产生的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温度每下降10℃,纸张的寿命会增加2-3倍。因此,保存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的室温应控制在14℃-18℃,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把珍贵的古籍文献放置在低温冷藏库保存。

  相对湿度是影响古籍文献保存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纸张的吸湿性,当纸张的含水量低于它应有的比例,纸张就会酥脆、断裂变形,一般纸张的理想含水量为7%。纸张的相对湿度过高,不仅会滋生微生物(如霉菌),也会导致纸张内部结构的破坏或腐蚀。而且纸张的高纤维素大量快速地吸收水分,导致纸张纤维潮湿、间距增大,加速纸张的化学破坏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把古籍文献存放场所的温度和湿度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按照四季温度的不同,古籍文献书库的室温应控制在16℃(冬季)-22℃(夏季),相对湿度控制在45%(冬季)-60%(夏季),并且日温差和湿度差应保持稳定,日温差≤2℃,相对湿度差≤5%。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而图书馆室内的温度、湿度会随着室外气候的波动而不断变化,季风、降雨、日照、读者流量等因素都影响着室内气温和湿度。因此存放古籍文献的场所要想获得稳定适宜的气候环境,仅仅依靠自然环境的调节是不行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和经费,因地制宜,采取技术措施,配备相应的设备,来调节控制存放古籍文献室内的温湿度,改善古籍文献书库的小环境。

  12 纸张酸化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主要原因是由于造纸过程中残留在纸上的硫酸、明矾、氯漂白剂等酸性成分,经过长期的化学反应开始腐蚀纸张,使纸张的pH值低于56,偏酸性。我国古代传统造纸工艺是使用草木灰、石灰水处理植物纤维,因此古籍文献纸张大多偏碱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不过,受当前环境、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呈加速和扩大趋势。因此,如何遏制古籍文献酸化是古籍文献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3 空气污染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空气中除了氧、氩、氖、氦、氙、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外,还有占空气总量0001%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氯氢化物、硫氧化物、尘埃、臭氧、微生物、虫卵等。虽然这些空气污染物所占空气比例很小,通常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很微弱且难以察觉,但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进行,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害着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煤炭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四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仅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并形成酸雨,而且使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这也是图书馆古籍文献纸张酸化、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空气中的尘埃也是危害古籍文献的重要污染物,尘埃不仅改变了古籍文献的外观色彩,而且尘埃中的酸碱性微粒、微生物孢子和虫卵,还会腐蚀古籍文献,以及滋生霉菌和害虫。

  图书馆古籍文献除受到空气污染物影响外,还会受到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等有害挥发物质的影响。如陈列书籍的书架、书柜使用的化学纤维材料、装饰涂料中的有害气体,在室内小环境中浓集,也会危害古籍文献。

  14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被红外光照射后温度会升高,产生内应力,会出现翘曲、龟裂现象。而光辐射中的紫外光可使纸张的有机化学键断裂。因此,古籍文献如果长期遭受光辐射,会使古籍文献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导致纸张纤维素聚合度和机械强度下降,使纸张变脆,从而影响纸张的耐久性。纸张在光的照射下还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易碎的氧化纤维素,使字迹褪色。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作用是渐进的过程,光照停止,但破坏作用仍在继续。

  15 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古籍文献的保存环境中,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主要来自各种微生物和害虫,如各种霉菌、螨虫、毛衣鱼、烟草甲、鳞毛粉蠹、黑皮蠹、白腹皮蠹、黄斑皮蠹、档案窃蠹、书虱、白蚁,还有老鼠等。这些有害生物大多繁殖力极强,具有喜温畏寒、喜湿畏干、喜暗畏光的生活习惯,可以长期寄居在古籍文献书库,造成古籍文献的霉烂、蛀蚀、残损,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性很大。

  2 保护古籍文献的对策

  21 控制温湿度[3]

  211 装空气调节设备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如果条件暂时不允许,可以单独使用调温调湿设备。如柜式恒温恒湿空调机、挂壁式空调机、加湿机、干燥机、去湿机、冷热风机、通风扇和换气扇等,保证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温湿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212 减缓室外不良气候的影响

  古籍文献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室外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季节,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应当关闭窗户,并以窗帘遮蔽光线,减少空气对流和光照辐射。在室外气候适宜的季节,可以开窗通风降温散湿。

  213 控制书架和陈列柜的小环境

  古籍文献摆放在普通书架上供读者借阅,室内外空气对流对古籍文献的危害是难免的。为了控制好微小气候环境,应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在古籍文献书库撒水、放置干燥剂、种植花草等方式来辅助调节温湿度。如果古籍文献存放于陈列柜中,应尽可能将柜子封紧闭严,保持柜内温湿度的稳定。

  214 使用可调节湿度的材料

  将具有吸湿性能的变色硅胶、无水氯化钙、生石灰、木炭等吸湿剂,放置在书架或古籍文献周围,可以有效改善古籍文献的湿度环境。

  此外,还要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放温度计、湿度计等,随时监控室内的温湿度,并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掌握室内气候变化规律,不断调节古籍文献的温湿度环境。

  22 纸张去酸化处理

  221 采取水溶液法

  用水冲刷洗涤,可以除去纸张的部分酸性物质

  222 采用酸碱中和法

  用小苏打水溶液浸泡纸张,达到去酸,也叫做去焦,也可用低浓度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镁溶液浸泡纸张,达到中和纸张酸性的目的。

  223 采用非水溶液法

  使用甲醇镁溶液、甲氧基碳酸镁溶液等有机溶剂为浸泡液,使纸张酸性中和为碱性。224采用气相法

  以二乙基锌为气相脱酸剂,对纸张做脱酸处理。以上方法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脱酸、去酸的效果,但对古籍文献也有损害。因此,作为图书馆应对古籍文献酸化采取早发现、早防治的措施。如使用pH值在75-105的无酸材料制作的函套、书盒、箱、夹板等放置古籍文献,或在封闭容器内放除氧脱酸剂,都可以有效减缓古籍文献酸化。对古籍文献中的孤本和珍贵善本,可以采取集中存放,然后充氮气封存,阻止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对古籍文献的危害。

  23 保证良好的内外环境

  231 保持古籍书库的密闭性

  由于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阅览室中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室外,所以,要求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有良好的密闭性,还应该安装空气过滤和净化设备,滤除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232 选用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和设备

  书库修建或装修时,要选用无毒、中性或弱碱性的建筑材料和涂料,因为环保的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可保持清洁的室内环境。修建或改建完成后,要经充分通风后才能使用。

  233 重点保存好珍、善本古籍

  对珍贵的孤本、善本和借阅使用率低的古籍文献采取密封库房或陈列柜保存,或密封除氧充氮保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文献。

  234 做好进入人员的防护

  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在古籍书库门口处设置洁净设备,清除进入人员身上尘埃,并穿鞋套进入。整理和阅读古籍文献尽可能戴手套,以防汗液污染文献。应给古籍文献制作书盒、函套、夹板等保护装具,阻止空气中灰尘的破坏。

  235 保持地面、墙面清洁

  古籍书库的地面、墙面要有防尘、除尘的设备,要保持古籍书库和阅览室清洁卫生,打扫地面时应洒水加湿,最好采用吸尘器清除。

  236 绿化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的小环境

  树木花草不仅具有抗污染、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灰尘以及净化空气的功能,还有调节空气、检测污染、杀虫灭菌的作用。因此,可在古籍书库室外种植树木、草坪,也可在室内种植些花卉。这也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还应在古籍书库和阅览室安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定时监测室内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并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时做出调整和处理。

  24 避免古籍文献受强光辐射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图书馆应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

  241 合理选择光源

  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照明应主要靠自然光源采光。如果用人工光源应采用瓦数低、无眩光的日光灯、白炽灯和荧光灯,灯具与古籍文献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5m,并设置节能型自动开关,减少光线对古籍文献的照射,其室内的照度标准应≤50勒克斯。

  242 选择好的存储空间

  古籍文献应尽可能存放在密闭式书库中,屋顶和四周墙壁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吸收太阳辐射能。窗户不宜过大,并配备百叶窗、遮阳板、厚窗帘、夹层窗帘、凉棚等遮光设施。也可在玻璃窗外,加装较厚的木板窗,涂上油漆,使书库光线变暗,门窗和书柜玻璃最好选择吸热性和防紫外线较好的玻璃。

  243 防止光辐射

  光辐射中的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最大,因此必须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人工光源应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具。如果使用荧光灯,需加装紫外线过滤装置,如紫外线滤光片。也可以在室内的玻璃、地面喷涂紫外线吸收剂,如羟基二苯甲酮类、芳香族酯类、三嗪-5等。古籍文献书库照明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应为≤75微瓦/流明。

  244 防止受潮

  古籍文献受潮时,不要在阳光或灯光下暴晒,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晒干。限制读者用照相机翻拍古籍文献,不使用热光源的扫描机或静电复印机复制古籍文献。

  245 光源监测

  古籍文献应尽量减少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度,减少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古籍书库及阅览室应安装照度计和紫外线检测仪,随时监测室内紫外线强度。

  25 古籍文献保存的生物防制

  251 阻止虫源发生及蔓延

  古籍文献库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防止虫卵随空气进入室内,在无人时要注意关紧书库门窗,防止虫鼠进入。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去除,防止虫害扩散和蔓延。制定规范严格的古籍文献书库管理制度,进出古籍文献库的工作人员和读者要尽量穿鞋套、戴手套,对借阅率高的古籍文献要定期消毒。提醒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确保古籍书库不发生虫害。

  252 消除有害生物滋生条件

  害虫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适宜温度为22℃-32℃,相对湿度为70%-90%。因此,调节古籍书库的温度、湿度,可消除各种有害生物滋生的条件。将古籍文献书库的温度控制在14℃-22℃,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既可以有效防止霉变和虫害,又能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

  253 配置书库防虫害设施

  古籍文献书库要保持干燥通风,通风孔道要设置密纹纱窗或空气过滤设备,书库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平滑无缝。书架宜采用全香樟木柜,珍贵的古籍文献善本、孤本应放入樟木书盒中。木制材料和设施应经常作消毒杀虫处理,并定期对古籍文献书库、阅览室及书架等古籍文献配套设备进行消毒杀虫。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设专门的古籍文献消毒室和杀虫设备。

  254 适时翻晒古籍文献

  根据古籍文献的保存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翻晒古籍文献,这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且有效的传统杀虫灭菌法。但翻晒古籍文献时一定要频繁翻动,且翻晒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因光辐射影响古籍文献的保存。

  255 杀虫方法

  对已经受到虫害的古籍文献,要在不损伤古籍文献本身的情况下进行杀虫处理。

  2551 药物驱虫杀虫

  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防蠹常用方法。古人使用的杀虫防蛀药物有芸草、莽草、烟草、灵香草、胡椒、狼毒、银杏、山矾、乌鞭草等天然植物杀虫剂,以及铅丹、白矾、雄黄等矿物杀虫剂和麝香等动物杀虫剂。这些药物中的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甙类等成分对危害古籍文献的微生物和害虫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可将这些杀虫剂夹放于古籍文献中或置于古籍文献周围,以达到驱虫杀虫的目的。

  2552 物理驱虫杀虫

  通过改变温度、辐射量及含氧量等物理手段创造特殊环境,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使害虫不育或死亡,达到灭虫的效果。它具有杀虫效率高、无残毒、无污染、方法简便等特点。物理杀虫法主要有低温冷冻杀虫法、高温杀虫法、缺氧杀虫法和高能射线辐射杀虫法等。

  2553 化学驱虫杀虫

  用化学药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害虫将其杀死。由于成本低、使用方便、收效快,因此化学药剂应用较广,是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杀虫中的主要方法。但是有的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对古籍文献也有副作用,长期使用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所以,应慎重使用化学药剂杀虫,优先使用高效、低毒性药物,并注意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防害虫出现耐药性。目前用来驱杀古籍文献害虫的药物有樟脑丸、卫生球、萘、水杨酸、环氧乙烷、对位二氯苯、溴甲烷、甲醛、硫酰氟、磷化氢等,其中以樟脑丸和磷化氢使用最广泛。此外,用磷化氢熏蒸杀虫的技术已经问世。

  2554 生物驱虫杀虫

  主要采用植物药剂杀灭害虫,它是利用植物中的活性物质对害虫的中枢神经细胞进行干扰,以扰乱昆虫的生理状态和内分泌激素的平衡,使害虫绝育或死亡。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使用广泛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银盐胶片防霉剂和灵香草杀虫剂。这两种药剂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杀虫,还可以防霉菌,对人体无伤害,驱杀虫效果明显。

  26 古籍保存的其他对策

  261 防火

  古籍文献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中,必须把防火放在第一位。首先,古籍书库和阅览室等建筑应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火等级为一级),并符合防火设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古籍文献库与相邻的其他书库之间修建隔离防火墙,书库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其次,古籍书库管理人员应接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有较强的防火意识和责任感,能处理突发火情。第三,古籍书库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消防栓,关键位置放置灭火器。第四,杜绝将火源带进古籍书库,严禁在古籍书库内吸烟、烤火、用电炉,违者严肃处理。

  262 防盗

  古籍文献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同于一般书籍,图书馆必须加强防盗措施,以免古籍文献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因此,应派专人看管保护古籍文献,书库内要安装自动防盗报警系统,书库入口和库内关键位置应设置电视监控录像设备,安装保温隔热的防盗门和防盗窗栏,珍贵的古籍文献孤本、善本还应放入带锁具的书柜或书箱保存。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将古籍文献书库单独设置、自成一体,库内不设置其他用房及通道,减少人员流动,消除对古籍文献的潜在威胁。

  263 防震

  古籍文献保护中还应考虑到书库的防震,一定要符合抗震标准。地震是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它的破坏力更强,恢复更难。因此,在选择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时必须考虑到书库的防震效果,并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柜垫衬棉花或者塑料泡沫。

  264 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要使图书馆古籍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除对已出现残损的古籍文献要及时进行修补(纸浆修补机)和装订加工外,还应重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不仅可以相对真实、稳定地保存古籍文献原貌和内容,而且可以使古籍文献退出流通借阅环节,入库封存并得到长期保存,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古籍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可以说,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当前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

  总之,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因素很多,图书馆一定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宗旨,做好古籍文献的防火、防盗、防震、防潮、防虫蛀、防霉、防酸化、防污染、防光辐射等工作,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使古籍文献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隋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对外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唐来往的国家更多,使节往来更频繁,因此,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更发达起来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我国的产品、技术和文化,也大量传到各国去,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

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 70 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一、对朝鲜的影响

1 政治制度方面: 新罗受唐文化影响最深,学生留学中国最多达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罗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据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

2 科举文学方面: 朝鲜的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等为主科,可见其受唐文化的影响;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更在新罗广为流行

3 文字历法方面: 朝鲜本无文字,唐时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新罗文字实亦由中国字音转化而成;此外新罗历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历而成的

4 宗教医学方面: 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禅宗等也在朝鲜流行,新罗亦以、等中国医书为教材,并把中国医学传入朝鲜

二 对日本的影响

1 政制方面: 日本派往留唐的学生及遣唐使将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传回日本,日本孝德天皇对中国文化大表仰慕,遂模仿唐代之政制,推行「大化革新」,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2 文字方面: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采用汉字楷书偏旁而造「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取汉字草书偏旁而造「平假名」,为日本现行文字之始

3 宗教方面: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留居当地十多年,不仅将佛教律宗传入,还把有关建筑、绘画及草药知识传入日本日本学问僧来华学习佛法,并将佛教传回日本,使佛教渐流行於日本社会

4 文化方面: 中国的天文历法、教育、文学、艺术、生产技术、服饰、娱乐、坐卧习惯亦陆续在唐朝传入日本;中国节令风俗如中秋、除夕等亦传至日本;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是仿唐代长安而建

5 遣使来华: 日本不断派「遣唐使」组成使节团来华,二百多年间共成行十九次,包括大使官员、学生、医生等,他们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深入学习,回国后多以传播

三、唐代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1 丝织品之西传: 唐代以丝绸为主要输出品,中西丝绸贸易繁盛中国的丝织技术,如脚踏纺车、印染技术等通过安息、条支等西域国家传入西方及印度唐代工匠也到中亚、西亚各地传授纺织技术,欧洲的丝绸业由是发展起来

2 造纸术之西传: 唐玄宗天宝十年,唐与大食爆发怛罗斯之役,唐军为大食所败,大批士兵被掳,其中不少为造纸工匠,造纸技术遂传入大食,再辗转传至欧洲,对欧洲以及世界文化的传播起极大作用

3 学术知识西传: 唐代曾将中国文字、经书输入高昌,高昌的刑法、婚姻风俗等多摹仿唐风,西域各国如疏勒、焉耆等亦学习中国文字及风俗,穿中国衣冠在丝路一带,考古学家亦发现、的竹简断片,可见中国书籍文化已在唐朝传至,而西域各国及吐蕃、南诏等均遣皇子棶长安留学,使唐代长安成为当时西域人留学的中心

4 工艺技术西传: 中国的绘画及纺织法西传,盛行於阿拉伯印度人亦效法中国的铸铁及凿井术唐代的丝绸、茶叶、纸张、药材等也输往西域及天竺、波斯、大食等国家,并通过波斯转销到西方各地

5 设立外贸机构: 中外贸易发展迅速,唐政府於是在重要港口广州设立「市舶司」,并於武威、张掖等陆路要冲置「互市监」,分别管理对外贸易,长安亦吸引很多西域弟子来华学习,使长安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

  是貔貅。 一、貔貅的传说和史记 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有着内容特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些民俗传统文化中,有深受人们喜爱的能够驱灾避邪、招财纳福的五瑞兽:貔貅、麒麟、狮子、龙龟、蟾蜍。而貔貅则是排名首位。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 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在传说中;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古代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请神宝诰」文中,谓有一神只名讳为「先天辖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据说貔貅的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 结果打到屁股 , 屁屁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 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所以貔貅是能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 关于貔貅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貔貅是三百多万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带的西域猛兽,具有极强的搏击能力。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当时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反被貔貅吃掉。 另据大熊猫专浓家张和民教授称在古籍中,大熊猫被称为称为貔貅(pixiu)。《史记·五帝本纪》中,叙述了中国“五帝”之首的黄帝,他的国号为“有熊氏”,不仅尊重熊这种野生动物,而且能将熊(黑熊)、罴(棕熊)、貔貅(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明确区分开来。 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史记还追述了一个故事: 4000多年前,黄帝指挥驯养过虎豹、熊、罴、貔貅等猛兽的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因此被赐封为 “ 天禄兽 ” 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 “ 帝宝 ” 。又因貔貅食猛兽邪灵,故又称 “ 辟邪 ” 由于板泉之战比较著名,所以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它加以记载。除了《史记》外,中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尚书》,在《牧誓》篇中也曾叙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五的军队,一直到后代,还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士,战无不胜。在佛教中,貔貅还被用为地藏菩萨的坐骑,但是被称为“谛听”。 貔貅天生喜欢水,以及金银珠宝, 以前的皇帝就充分利用貔貅这个特长。将他的形象放在军旗之上,希望自己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象貔貅一样勇猛无比,另外也希望貔貅能够帮助自己抢来更多的金银财宝。所以过去的军队也叫做貔貅之师。由于貔貅能招财聚宝的才能。所以各朝代的皇帝将貔貅定为御用的物品,如果发现有人私藏貔貅将会被认为有劫财窃宝之意,论罪当斩。但仍有一些王朝的官宦地方富豪为了自己能够达到终身荣华富贵,便经常有私藏貔貅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和坤在自己家中私藏御制貔貅使得自己达到无比的富用。貔貅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现在。 在元朝时候。蒙古人就非常崇拜貔貅,而且在打仗的时候,每一个士兵都要配带貔貅,当蒙古人得到天下以后,为了使天下安定,风调雨顺,也出于对水的追求(北方缺水)故在修建鸿源观的时候就将貔貅放在了水神的跨下,成为了水神的坐骑,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叫貔貅到,水神到。水神一到钱来了。到了明朝以后,为了镇压元朝的风水于是在元朝的宫殿上建立了景山也叫镇山。但是中轴线没有变,钟鼓楼,鸿源观都没有变。貔貅的这种文化传统也已经深入民间,被老百姓接受。到了清朝的时候,貔貅又一次回到了军队当中,这就是在出征打仗的进候,所举的貔貅旗,而且在出征以前一定要先到鸿源观进香。以求平安归来。财源广进。之后出德胜门去打仗。这种方式叫做出“德胜,进安定,钱银满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貔貅用在生意上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貔貅能够打击商业上的对手。尤其是放在财位上,更可以旺财,特别是偏门的生意及有外财的人,或者想有外财的人。“马无夜早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所以求财的人,如果配带貔貅或家中摆放貔貅,可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佛学上说“舍得舍得”,又舍才得。古人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固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二摸貔貅财源滚滚来,三摸貔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貔貅在手发财顺手,家有貔貅万事无忧”之说。拥有貔貅可以聚财、守财、稳定基业! 貔貅的威猛和它只吃不拉、只进不出的特点,千百年来被皇室当作驱邪聚财的神兽而加以贡奉。在民间,古往今来,海内海外的华人喜欢将它摆放在家宅门口、公司、商场的收银台,用以招财纳福,镇宅化煞,改善风水。近代的人认为 现在,在大陆,貔貅已被江苏省南京市指定为其城市的标志;在香港,著名的敦煌集团在其属下所有营业厅的收银台都摆放着一对玉貔貅;甚至,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四大赌场:美国拉斯维加斯,韩国华克山庄,马来西亚云顶;澳门葡京,都有貔貅的身姿。其中华人经营的云顶及葡京的大门口都摆放着一对巨大的用汉白玉雕琢的威风凛凛的貔貅!而我们身上佩带貔貅不仅能避邪保平安,而且在参与亲朋好友间的小赌时你会发现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代的人认为貔貅瑞兽类吉祥物之一,偏重于带来财运,辟邪祈福,事事如意,鸿运高涨,福寿双全等方面的文化寓意。 貔貅的造型 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面这种猛兽分有雄性和雌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或两角的,雄性代表财运名天禄,能掌管财禄,对招财有神效;雌性名辟邪代表财库,有财要有库才能守得住,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对 , 才能够真正的招财进宝。 貔貅能镇宅帮你驱邪化煞,使家宅平安。也有这种说法:雄性名天禄,能掌管财禄,对招财有神效;雌性名辟邪,能镇宅帮你驱邪化煞,使家宅平安。如果你的生意欠顺,可以放置一对貔貅,则可令你生意滔滔。貔貅更是招偏财最佳的装饰物,可让你的财源滚滚而来。 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龙头、马身、麟脚,额下有长须,两肋有翅膀,会飞,且凶猛威武,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此兽无肛门,只进不出,比喻为招财进宝。 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其口大,腹大,无肛门,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貔貅文化:据古籍《礼记、曲礼》上记载,貔貅是一种猛兽,为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称它为招财兽。貔貅专为皇帝守护财宝,也是皇室的象征,称为“帝宝”。又因貔貅专食给种猛兽、斜灵,故又名“辟邪”。 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每个化身都有共同特点:嘴巴大、腹大、屁股大。它没有肛门,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据古籍《礼》。它唯一的排泄系统是从皮毛中分泌出来的汗液,汗液奇香无比,远处的动物闻到香味后跑来争食,反被它吃掉。它嘴大吃四方,揽八方之财,腹大寓意福大命大,屁股大坐的稳,稳坐江山,而且还可以镇宅辟邪。它专为主人聚财掌权,后人将它称做“聚财神兽”加以供奉。 佛学上说“舍得舍得”,有舍才得。古人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 “ 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 。”“貔貅在手发财顺手,家有貔貅万事无忧”之说。拥有貔貅可以聚财、守财、稳定基业! 的美好祝愿。”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 貔貅的功用 貔貅有八大功效:镇宝、辟邪、化煞、转运、求财、求子、添寿、定姻缘。貔貅在风水上用来驱邪、挡煞、镇宅其威力是无庸置疑的。相传貔貅喜爱金银财宝的味道,常咬回金银财宝来讨主人的欢心,故有言此乃招财之物。因而貔貅另有旺财的功用。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 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古代还用它来镇墓,是墓穴的守护兽,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杀气的勇猛。 貔貅在风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点说明:一、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的平安。二、有趋财旺财的作用,这是较多人知道的,在一些赌馆麻雀馆,都很容易看到貔貅。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在风水班里有一事例是与貔貅有关的。 三、有化解五黄大煞的作用,五黄在风水上是可怕的杀星,它所到之处,都会令宅中人口不健康、运滞等,前文已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在五黄所到之处安放貔貅可解其凶性,如果在大门最好是放一对。 貔貅还是很多作用,但这种瑞兽最好用来化煞镇宅和旺财,尤其在财运方面,貔貅是有较明显作用的。 貔貅乃是风水镇宅、转祸为祥之神兽。最擅化解五黄煞、天斩煞、穿心煞、镰刀煞、 屋角煞、刀煞、白虎煞、阴气煞(如坟场、庙宇、闹鬼地方)、二黑病符星。貔貅具辟 邪、挡煞财三大功用。 一、当我们在外若冲煞到或卡到阴,回到家入门,附身煞见到貔貅神兽,立即逃之夭 夭。 二、当阳宅遇到上列煞气,至家人居住不安、损人破财家庭不合、车祸、血光、开刀 、离婚等……貔貅镇之保平安。 三、当我们做生意或从事业务推销工作,若有生意机会,可请求貔貅神兽帮忙,咬住 任何的生意机会,并促成买卖交易顺利,生产平安,收款顺是(要叮咛好生意来 ,坏生意不要成)。 四、貔貅神兽另具有驱邪除妖,收瘟摄毒,伏群魔的威力,因而亦可请其预防六畜瘟 疫(猪只口蹄疫、狂牛症、鸡、鸭、鱼瘟)等。 五、门前犯煞安门口;窗外对到安窗口。流年煞方,安犯到地方。 貔貅镇宅化煞力量最强,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镇护之情。偶尔请以好香熏之及寿 金清净布光,威力才能持久有效。 多达98%的香港,台湾,东南亚及广东的超级富豪都是戴貔貅一族,包括李嘉诚,龚如心,霍英东,曾宪锌,董明珠等等!李嘉诚一共拥有888只貔貅,这就是久富不衰的奥秘! 它是吉祥物,购买时凭缘份。20年来,戴貔貅的人,没有一人死于车祸和意外事故,也没有一人死于劫杀和被杀。

古籍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录。让古籍活起来,就是让古籍重新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从而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让文明历史继续流传下去。

总的来说,让古籍活起来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护文化遗产,把遥远的历史变成当下的精神财富;

2、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协助今日国家建设;

3、充分利用、发掘古籍中的科学思想,启发当今科技发展;

4、传承文化,让古籍活起来,让整个社会都能传承精神文明。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名头很响的古籍但是由于战乱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尤其是经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军联军的侵华、20世纪的“古史辨”)而散佚了。

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是《三坟》(记述的是三皇事迹)、五典(记述五帝事迹),另外还有《八索》(即易经八卦的原版)、《九丘》(即当时的“国土资源白皮书”),但是这只是传说中的,只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一书中见过此词。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名著也已经散佚了。

1、《尚书》

据说原始版本共有100篇,但是我们现存的58篇中只保留了29篇,其余的全部是伪书,而最初的100篇,则无据可考。相传是在汉明今古文学派的论战后遗失的。

2、《孙膑兵法》

此部兵书直至今天仍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但是它仅仅只是一部分的残篇。

3、《东观汉记》

这是一本东汉官方记录的历史,在元朝散佚。

4、《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上古史料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献典籍,它记叙了从五帝时期直到魏国的历史。但是由于这些记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历史观而受到排斥,遗失于宋朝。

5、《六经》

为六经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佚。

6、《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已经无从考证,就连西汉末年刘秀校订的版本也已经不无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晋代学者郭璞校订的版本。

7、《永乐大典》

这本书原本共22937卷,正本已经在明朝末年遗失,而副本也在明末战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或被烧毁,或被抢走,只遗留800卷左右,而且还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

另外,还有《皇帝内经太素》、祖冲之的《缀术》等等许多的古籍散佚了,使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失去了大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些珍藏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中国古籍之所以能以数字化的方式成功回归,一方面有赖于四川大学教授陈力的奔走联系,另一方面有赖于阿里达摩院技术团队与四川大学专家联手研发的针对古籍识别的Ai系统。

近日,20万页的中国古籍以数字化的形式从加州伯克利分校回归的消息激动人心,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此次古籍的回归实属不易,其背后有四川大学教授陈力这位63岁的老人长达两年的奔走联系,也有阿里达摩院技术团队与四川大学专家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研发出超高准确率的古籍识别系统,个人认为,古籍是中国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此次回归的古籍补充了中国文化的一块空白,应该被好好珍惜

陈力教授前后联系奔走两年

四川大学教授陈力先生一辈子都在与古籍打交道,许多年来不论岗位如何变迁,一直心系古籍的保护和传承,而正是源于这份发自内心的坚持,这位63岁的老人忘我地前往加州伯克利分校奔走联系长达两年,最终促使20万页的中国古籍回归祖国。

Ai识别系统准确率高达975% 

在此次的古籍回归中,先进的Ai识别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了解,该系统是由阿里达摩院技术团队与四川大学专家联手研发,他们针对古籍识别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设计了一套边识别古籍、边训练模型的系统,而最终成型的系统准确率高达975%。

古籍是中国文化的一笔财富

许多年前,大量的中国古籍由于各种原因流失到了海外,中国文化因此缺失了宝贵的一部分,此次回归的20万页的中国古籍,填补了中国文化曾经被撕裂开的伤痕,是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古代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在不同的朝代,对于钱币的控制也是不同的。

在最初的原始社会,是没有钱币的出现的,那个时候交易采取的是以物易物,而最早的钱币是一种特殊的海贝,用贝壳作为货币,被称为贝币。所以现在的汉字之中很多与钱币交易相关的字都带有贝字旁。在这个时期,实际上对于钱币是没有限制的,谁能获得贝壳谁就可以拥有货币,但一来当时的社会交易规模很小,人也很少进行远行,所以即使获得足够的贝币也没有办法交易到足够的货物。

经历了夏商周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然的贝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人口与交易的需求,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金属货币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货币,主要以青铜为制作货币的材料。

在当时虽然国家对于货币的形式有所管控,但民间却也有不少私铸的货币。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青铜是一种贵重的金属,其本身就拥有极高的价值,古籍中提到的金很多都是指铜,拥有青铜的多少,往往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因为当时的武器都是以青铜打造的。在这个情况下,拥有青铜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青铜本身哪怕不是铸造成货币,也拥有不俗的价值。所以青铜本身其实在某种情况下就等于货币。

汉代这种情况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邓通钱,在当时拥有铜铁矿其实就等于有钱。直到汉武帝盐铁实行盐铁专卖以后,将金属交易收为国有之后,朝代才开始限制了私铸货币。而且与现代人想象的所谓伪钞不同,在古代私自铸钱未必就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因为在古代重金属的本身就代表了货币,所以在很多时候,前朝的货币在后来的朝代还能用,因为铜的本身就有价值,甚至在某些时候,钱的价值还不如铜,有人收集货币熔炼成铜销售。而私人铸币,要达到精美数量小了,成本就高,数量大了容易被发现,所以铸钱在很多时候不赚钱。

到了明清主要货币变成白银,甚至都不用铸造,直接以重量计算价值,白银本身就等于货币。

在古人眼里金属钱币的价值的保证,所以古代的金属货币很少有大面值的,比如用两个一文铜钱的铜,铸造一个当十文的铜钱,那么朝廷其实就是可以用两枚铜钱作为成本换取普通老百姓的十枚铜钱,这被认为是掠夺,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私铸才会有利润,所以这种大面值的金属货币,基本都是在乱世出现的。

金属货币并非是古代唯一的货币,纸币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就是交子。而古代对于纸币的发行数量,在很多时候是有一定的控制的,古人有一定的金融思想,但还是难免滥发,所以纸币贬值在古代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且越早发现的纸币贬值越严重。

明代的时候,曾经一度要求百姓不得使用金银,而只能使用明朝的宝钞,但因为明代滥发宝钞比宋元还要严重,导致了被百姓一致的抵制,最终明朝的宝钞彻底的失去了价值。

古代的时候,金属钱币上因为金属的有限,所以不可能出现大量的钱币,比如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的这是因为明朝通过贸易获得了大量的欧洲国家通过大航海得到的金银。而唐宋之所以不用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原因就是没有如此之多的白银而已。

这句话的理解:鲁迅先生生活清贫,但是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读过很多书,知识渊博,这些宝贵的书就是证明。

鲁迅一生清贫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而他的这些藏书,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是一种可以使人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

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