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最早来源于什么时候?
针灸起源于中国。
在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阴暗潮湿山洞的祖先,与野兽搏斗过程中,难免发生风湿和伤痛,他们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会用物去揉按、捶击痛处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或放出一些血液以缓解疼痛,
这样就逐步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我国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
证。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灸法产生于火的使用之后。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
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起初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后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通过对比总结,发现艾叶具
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于是定型于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
的重要方法。
针灸就是这样诞生的!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传到西亚等地,对当时的阿拉伯医学发展产生了有一定的影响。近年
来,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针灸热"。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世界针
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传统的中国针灸疗法已经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针灸三圣是针灸鼻祖皇甫谧、宋代针灸名医王惟一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
针灸鼻祖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3年(公元282年),活了68岁。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皇甫谧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县)。叔父、叔母很疼爱他。而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他是傻子。到了17岁,人高马大,竟“未通书史”,整天东游西荡,像脱缰的马,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噙着泪花发誓要悔过自新,改弦更张,矢志苦学。从此以后,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
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其父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共10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包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
《针灸甲乙经》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1600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可以说,《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国际上声望很高。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接旨后,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以便传到后代。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赵祯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作出了很大贡献。王惟一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在针灸学方面,他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尤其对皇甫谧的《甲乙经》很有研究,且在学术上受其影响颇深。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以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的研究方法,将十二经脉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用直观的方法记录和描绘出来,并对前代有关“经穴”的学说,进行了订正和改进,推动了我国针灸学的发展。
杨继洲 (1552-1620),名济时,字以行,三衢(今浙江衢县)人。明针灸学家。世代从医,祖父杨益,太医院御医,著《集验医方》刊行于世。父亦业医。家藏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富。继洲科举受挫,弃而潜心攻医书,研医术,卓然有悟,尤擅针灸。治病常针、二炙、三服药,有神效。收单穴51、双穴308共359嘉穴位。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太医院御医,行医46年。巡按山丁御史赵文炳患痿痹百医不治,继洲三针而愈,名扬朝野。搜集历代针灸文献,取材于《素问》、《难经》要旨,结合实践,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编著《针灸大成》10卷。对针道源流周身经穴及制针法、补泻手法、治症总要等均有论述。主张“病以人殊,治以疾异”,“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体现辩证治病思想。对针灸学卓有贡献。该书列入《四库全书》存目,国内外医界尊为针灸经典。另著《病机秘要》,收入《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医家类”。有铜人像,详细刻画穴位,并绘图立论,便于钻研。
杨继洲家中蓄贮了许多真秘古籍。他从医后常“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不辍”。因此得其真谛。遂有心汇集一部针灸专着。他“参考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汇编《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但未刊行。万历年间,杨继洲为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治痿痹之疾,“至则三针而愈”。赵文炳为了答谢他,为他刊行了在《玄机秘要》基础上增辑而成的《针灸大成》。
针灸入门书籍
如果想要学针灸推拿,三个月就完全学会了。如果想要学针灸推拿学,那么必须要为之奋斗一生。要说一个很让人痛心的事情,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一来,有绝大部分中医,都是拿着半部《内经》“治天下”。《内经》分两卷《素问》和《灵枢》。两卷通常都被拆解阅读,因为《灵枢》被普遍认为是针灸,所以不学、不钻研针灸的人就不用读《灵枢》。
注意间看图中右下角,所有中医针灸书籍均出自于此,还有很多其它中医书籍资料
但是打开《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有多少人看不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可以发现,如果不通过《灵枢》学习腧穴经络,又怎么读得懂《素问》呢?
如果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发现,就会有《内经》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解剖学,第一部的针灸著作,所称不虚的感慨。
所以,《内经》可以作为题主日后针灸推拿略有心得了以后的研究,专攻对象。
但是如果有心无力读《内经》也没关系,有人已经从《内经》里写了读书笔记,总结成书,这就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被看作是《内经》的注解本,也被看作是第一本系统的针灸学著作。
《甲乙经》里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不可多得的针灸学著作。
另外。
学习针灸必须要有一本《针灸大成》,这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要《英汉字典》一样基础。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所著,搜集明以前所有的针灸学著作,编辑成的“字典”。
推荐针灸入门书籍目录: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看医学网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针法、灸法的合称·针灸 5 书名·《针灸》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针灸 1 拼音
zhēn jiǔ
2 英文参考acupuncture [朗道汉英字典]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2书名。[1]
4 针法、灸法的合称·针灸
针灸是指针法、灸法的合称。《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项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针法是应用特种针具, 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材料,熏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通称针灸疗法[1]。
针灸是以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刺入穴位,炙法是点燃制成的艾绒熏灼穴位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两种方法常结合应用。针炙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历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总结,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曾用砭石治病,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金属针具。炙法则是在人类掌握火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初始是以烧热的石块、砂土等贴附在身体某部位,为原始的热熨疗法,此后则点燃树枝、干草等进行局部的温热 而逐渐形成了以艾绒为主的炙法。随着经络、腧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针炙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丰富的治疗经验的总结等使得针炙学在晋代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后,历代不断发展和提高。近代针炙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在对经络实质研究方面,发现了经络可见现象、感传现象及经穴具有低电阻特性等。此外,针炙用具的研究应用更是丰富多采,除常用的传统不锈钢针外,还出现了电针、磁针、激光、微波、超声等现代 方法。针炙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目前针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进行着有关的实验研究。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炙法则仍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分为艾炷炙、艾条炙及温针炙等炙法。针炙的治疗原理是基于针炙具有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之作用,其治疗范围广及内、外、妇、儿和五官等各科疾患。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针刺过程中应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晕针、滞针、弯针等现象,某些部位还可能发生重要脏器损伤。除一般体针外,还有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头针、鼻针以及电针、火针、水针等。近代,根据针刺镇痛的原理创造出针刺麻醉,即选用适当的穴位针刺,经一定时间的诱导 ,使病人痛觉迟钝而施行外科手术。同时,应用先进实验方法和现代技术对经络、腧穴的实质、特性以及针炙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5 书名·《针灸》《针灸》为书名。[1]
1.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编。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首选针灸书:
1 《九灵针经》彷佛著 团结出版社出版
2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吴绍德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 《针灸师承录》承淡安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5 《靳三针临症配穴法》柴铁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6 《金针秘传》方慎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7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8 《针灸大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9 《针灸甲乙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0 《针灸聚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1 《灵枢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2 《针灸资生经 针经摘英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次选针灸书:
1 《针灸秘验与绝招》彭静山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吕景山对穴(第2版)》吕景山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3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4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张俊英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方晓丽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6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高树中济南出版社出版
7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毛以林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由于《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大体取材于《黄帝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很多研究者就从文献学的角度去论说该书的价值。如有的介绍就说:“《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医家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三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研读《甲乙经》,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针灸学的学习过程,同时,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的价值,如《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早佚,借助《甲乙经》得以保存大部分精华内容。”
的确,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不少古代研究成果之保存。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校勘医学古籍。例如《黄帝内经》由于历代传抄而出现错误、断简蠹残所致的阙漏,后人主要靠《针灸甲乙经》来对此进行校勘。
然而与文献价值相比,更显重要的是它的医学价值———把以经脉学说为主体的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了。这种结合大大推进了针灸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提高。而且综合各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突进。
《素问》和《灵枢》中腧穴的发展尚处于十分有限的境地。两书实际所举穴位不过160个左右,而且不少只有部位还无命名。而《甲乙经》使中国针灸穴位总数达到654 穴。
这些进步也得益于他所处的时代医学取得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以及饥荒、疾疫危害着人民的生命,使医学发展十分显著,尤其是中医外科医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华佗就是当时著名的医生,对针灸治疗有很大贡献。其医术精良, 常常针到病除。由于魏晋南北朝整个中医学和外科医术水平的提高,人体解剖的事例也随之产生。人体解剖对进一步准确弄清人体的生理构造,经脉穴道提供了可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就有三例人体解剖的记载。
当时不仅名医倍出,而且著书立说之风也很盛行。医学著作略有百余种。不仅整理前说,而且多有创新。皇甫谧十分注意吸收这些同辈人的成果。如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言里评述:“撰次仲景,选论甚精。”王叔和还著有《脉经》一书,对诊断技术有深刻研究。
皇甫谧由于自身多病,对实践更为重视。为了探求寒食散的医疗作用,还亲自服食。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对寒食散有一定研究介绍。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使他想拿刀自杀。但他还是坚持“凡此诸救,皆吾所亲,更也试之,不借问他人也”。
对前人和时人研究成果的积极吸收和重视实践的态度使此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一问世,就在中外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它一直是学习中医尤其是学习针灸学的必修课本,唐代太医署定为学生的必修科目。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校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大都是在该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成。被尊为药圣的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武侠小说中一再提到的宋代针灸铜人都是以此为主要依据。
本书传到国外后,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大宝律令》明确规定《甲乙经》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本。国外已有英文译本、法文译本。
当然《甲乙经》也有很多不足,如重技术轻理论。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学者认为是佛教逻辑的传入,使中国医学向技术和方剂方面靠拢。但我认为解释为战乱时期对实用医学的需求增大更为合理一些。而且重实用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特点。
《甲乙经》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使今人获益匪浅。张氏从中发掘出治疗癫痫病的方法。王春辉用其法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
该书有多种版本,所载卷数不一,有作10卷、13卷的,多数作12卷。现存的最早版本是明代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本文2023-08-06 01:19: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