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
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意思: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帐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专门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正。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扩展资料“重阳”名字的由来
“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译文:“集重阳进入皇帝宫啊,造访旬始星到清都参观”。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译文:每年去月来,忽然又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太阳和月亮都应,社会赞许他的名字,认为应在长时间,所以用宴会宴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译文:我闲居,爱重阳节的名字。秋菊满园,但无酒由,空服九华山,寄托我的情怀。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扩展资料
重阳节习俗:
1、重阳节登高远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意寓“登顶长寿“。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
2、重阳节赏菊花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3、重阳节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造十分独特。古时,人们在九月九日采摘新鲜的菊花和菊花叶,把它们和谷粒一起酿制成酒。等到来年的同一时间再打开品尝。据说,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减肥降血压,治疗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
-重阳节
重阳节的别称有登高节、老年节、重九节、菊花节、茱萸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等等。重阳节的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
重阳节介绍重阳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在古时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重阳节又加入了敬老等内涵。
“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重阳之人 1 拼音
zhòng yáng zhī rén
2 注解
重阳之人 生理学名词。指阳气偏盛之人。《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古籍中的重阳之人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八]行针第六十七各不同形者。谓形中之血气。有盛有少也。六者。谓重阳之人。阳中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之人。阴中有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量气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夫为针之法,以调气为
《类经》:[二十卷针刺类]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闻其方。(言受针之人,有此六者之异。)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内经评文》:[卷十]行针第六十七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上《灵》、《素》]二十八、血气不同形今年九月九重阳节,让我们一同欣赏十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在这些诗词中,感受重阳节的气氛、内涵以及情怀。
重阳节最早是丰收之后的祭祀活动,如今的重阳节虽然已经与祭祀活动关联不大了,但还保存着一些传统祭祀活动中的纪念仪式,比如登高、宴请、赏菊、喝菊花酒、吃菊花糕等,总而言之,重阳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中,便有重阳节的影子。
"老朋友预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家中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小村庄,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便面对着外面的菜园,好友举起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朋友来这里观赏菊花",这是一首有着多么优美意境和恬适气息的诗啊。由此可以看出,重阳节在古时候就很受人重视。
"重阳"之名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我曾经读过明代张岱写的《夜航船》,其中也有关于重阳的内容,书中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中国人似乎很喜欢"九"这个数字,九,是数字中单数里面的最大数,又有长长久久、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九重阳、九上加九,更加具有长寿尊贵的意义在里面,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当然,尊老爱老不能仅在重阳节这天做,而是要体现在每一天。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安详、幸福的晚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也都会成为老人。老人辛苦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阅历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又能继承前辈们丰富阅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一点不假。
今年九月九重阳节,让我们一同欣赏十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在这些诗词中,感受重阳节的气氛、内涵以及情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
不过,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为何又叫“重九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由来的另一种可能
有意思的是,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这里,“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称“九月内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古代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萧放表示,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已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天,人们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饮宴祈寿,这些古老的传统民俗一直传承至今,被人们称为“九九重阳节”。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主流说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第一种,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在当时便有祭祀的说法。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zhī)敬必饬。”这就是说,冢宰必须在农事结束之后,统计五谷收成;并将天子籍田所得,藏入专门储放祭祀所用谷物的神仓。“是月也,大飨(xiǎng)帝,尝牺牲,告备下天子。”天子要大祭五帝,命令主管官吏用牛羊祭祀群神。完成后需向天子禀告祭祀已经齐备。可见当时已经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西汉末年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意思是9月初9这一天,身上佩戴装着茱萸的袋子,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听说可以让人长寿。说明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吃类似于今天重阳糕的蓬饵,以及喝桂花酒的传统。相传,自此时起,就有了重阳节求长寿的习俗。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yáo)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同样把九月九日作为适合宴饮聚会之时,可见当时节俗已经初步定型了。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插茱萸、酿菊酒、赏菊花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增添了敬老、登高、夜宴及各种游戏等内容,意义更加丰富。
第二种,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大火”,即心宿(xiu)二,是一颗古人们用肉眼就能清楚看到的恒星,也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在季秋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使得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就像在它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在这个时节,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仪式。这种仪式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痕迹。
第三种,重阳节的起源与一位汉宫侍女有关: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一个侍女也受到牵连被赶出皇宫,在流落到民间后嫁给了一个贫民。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以求长寿,直到嫁人之后,她仍在这一天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与重阳节为同一天。重阳节虽然只有一天,但是社会中由此形成的尊老敬老的风气却影响深远:在这个节日里,邻里家人朋友纷纷外出登高游乐,做有氧运动健身。这体现出家庭、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除此之外,重阳节关于祭祖、祭拜神灵、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也依旧影响深远。
重阳节的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2、登高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3、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首先,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的含意,民间认为长久即长寿,所以,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意思: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帐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专门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正。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扩展资料“重阳”名字的由来
“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
本文2023-08-06 01:19: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