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鬼节吗?清明节鬼节有何不同?
导读:关于清明节和鬼节不少人都存在疑问,清明节是鬼节吗?清明节鬼节有何不同?清明节为什么又叫鬼节?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和鬼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鬼节的区别
根据民间习俗,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差别就是由阴阳五行观念造成的。清明节祭奠的亡者是自己的祖先亲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游魂野鬼,扔馒头啊烧纸啊放河灯啊念经啊超度这些无人祭奠的亡魂。
清明时节的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死”的阶段,如同动物的休眠,鬼活动的活跃期到此结束,纷纷入居阴宅即墓庐歇息,故而相传这是收鬼的时候。给祖先的冥币要及时送去,否则一旦祖先休眠或已经紧闭家(墓)门,就收不到。由于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祖先都是住在墓中,为了让已经作古的亲人能够在阴间平平安安,修治坟墓自然成为当务之急。也因这个缘故,还要祀左邻右舍,使他们在阴间和睦相处,有些地方甚至还要祀后土,祈求土地神照料墓中先人。
而到了农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他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因为鬼门初开,羣鬼纷出,一时会出现“鬼乱窜”的局面。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3个月活动受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
清明节为什么又叫鬼节?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元节。由于七月是属坤,是八卦中至阴的一卦,而据过往经验,这个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渐渐演变成七月鬼门关大开的日子。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对联 ,中国的 传统 文化 之一,又称楹联或 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杜甫草堂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草堂对联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正门,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宋代重建茅屋,立祠宇,以后历代均曾修建,今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等。 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门锦江上。 百花潭:已湮塞
挺身艰难际;
张目视寇仇。
大廨,进草堂正门,过石桥,穿梅林便是大廨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题大廨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
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
何绍基题大廨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叶剑英题大廨。 杜陵: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孤悰:孤苦的心志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
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
陈次山题大廨。 李谪仙:李白。 严节度:严武,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成都,严武委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诗史堂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诗史堂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沈葆桢题诗史堂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诗史堂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陈逢元题诗史堂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诗史堂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诗史堂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
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樊荫荪题诗史堂。 寓公:寄居他乡的官吏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诗史堂。 五陵:指汉代长陵、字陵、阳陵、茂陵、平陵。 词臣:李白。 节度:严武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钱保塘题工部祠,内有清乾隆嘉庆年间所制“少陵草堂图”刻石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何绍基题工部祠。 人日:正月初七
春日百花潭,淘尽郑公辙迹;
秋风一茅屋,经过丞相祠堂。
陈逢元题工部祠
野花天宝相;
秋雨杜陵碑。
谢威凤题工部祠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王闿运题工部祠。 宋贤两派: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陆游开创剑南诗派。 寒泉配食:工部祠两旁配祀有黄庭坚、陆游。 吴郡三高:苏州有三高祠,祀春秋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
锦里先生为老伴;
玉霄散吏是头衔。
集句题工部祠。 散吏:犹散官,闲散的官吏
江山留胜迹;
天地渺孤舟。
陈逢元题受航轩,位于工部祠右
孤城返照红将敛;
仙侣同舟晚更移。
集杜甫诗题受航轩。 仙侣:高逸不凡的朋友,语出杜甫诗:“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此地经过春未老;
伊人宛在水之涯。
谭光福题水槛,杜甫曾于此经营药圃
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伍介康题水槛。 斯人:此人,指杜甫
吏情更觉沧洲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吴棠集句题陈列室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谢无量集杜诗题陈列室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郭沫若题花径,杜甫草堂内的一条小径
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何宇度题花径。 背郭堂成:语出杜甫《堂成》诗
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
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林思进题花径。 拥彗:即执帚。古人接待宾客,常执彗致敬
跌宕诗怀犹绮岁;
商量春事又花朝。
何绍基集杜诗题草亭
至今斑竹临江活;
无数春笋满林生。
集杜甫诗题草亭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独立楼
瘦影摇混茫,白也孤吟怀饭颗;
斯文不沉没,球兮接武挂诗瓢。
陈逢元题独立楼。 饭颗:饭颗山,传为长安山名,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诗瓢:贮诗稿的瓢
名望重三唐,是谁敌手陵厉骚坛,春树暮云,竞传白也诗篇上;
遭逢同五代, 故事 回头,纵谈天宝,秋风茅屋,令我呜呼感慨多。
万慎子题独立楼。 三唐:唐代的三个时期。 春树暮云:语出杜甫诗《春日忆李白》。 五代:五个朝代,此指梁陈齐周隋
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高晓宇题柴门。 幕府:即严武将军府。 蜀风:《诗经·国风》中无“蜀风”,杜诗可补
万丈光芒,信有 文章 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何宇度题柴门。 江干:江岸。杜甫诗:“岂有文章惊海内,谩劳车马驻江干”
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成唐变雅;
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严岳莲题柴门。 史乘:史书。 变雅:《诗经》大小雅皆有正变。 迁客骚人:泛指失意文人。 鲁灵光: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灵光殿,历劫而不废,借指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杜甫草堂对联
1/ 草堂
现悬挂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门”门额上,为爱新觉罗允礼(果亲王)所书。允礼爱诗文,好书画,他于雍正十二年(734)赴泰宁,送 喇嘛回西藏,途径成都,拜谒草堂,题就“少陵草堂”四字,后镌刻成碑,此碑现立于工部祠东侧。正门旧匾上之“草堂”二字截取允礼所题“少陵草堂”而镌刻。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此联出自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一诗,楹联曾经被毁,1964年由著名书法家马公愚先生补书。诗句中“万里桥”就是今天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三国时,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诸葛亮在此桥头送别费祎。费祎感慨万千,对诸葛亮说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这座桥由此得名为“万里桥”。
2/ 诗史堂
此匾由邵章先生补书,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草堂竣工,将工部祠前大堂命名为“诗史堂”,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主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诗有千秋 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 东去问襄阳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
这副对联是草堂的名联,也是馆内唯一一副没有作者署名的对联。原联镌刻于清光绪年间,现今是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叶恭绰先生所补书。
上联“诗有千秋”指杜甫的诗歌流芳千古,“南来寻丞相祠堂”是说杜甫从甘肃来到成都,在草堂稍作安定就去凭吊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杜甫在《蜀相》这首诗篇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充满了对诸葛亮的尊敬之情。“一样大名垂宇宙”同样引用杜甫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
3/ 柴门
此匾悬挂于草堂中轴主体建筑的第四重。此过厅式建筑明弘治十三年(1500)题榜为“浣花深处”,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建时题为“药栏花径”,建国后于六十年代重建,取杜诗原句称作“柴门”。此匾由中国现代著名 国画 大师潘天寿书。
万丈光芒 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 犹劳车马驻江干
此联由明人何宇度所撰书,后原联被毁,现联由晚清翰林院学士陈云诰补书。杜甫曾经在《宾至》里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何宇度将上下句各改一字,巧妙地反用杜甫自己的诗称赞杜甫:先生您的大作确实光芒万丈,很多年以后,人们仍愿意将车马停靠在江边,拜谒草堂,凭吊缅怀您。
4/ 工部祠
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草堂,形成了有五重主要建筑的格局,此匾由叶圣陶先生于1963年书。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这副出自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的对联是我馆保存的四副原联之一。作品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至今,联中有关于“人日”、杜甫与“人日”、何绍基与“人日”的许多萦绕在心中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拨开重重云雾追寻历史的踪迹。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上联意思是说,在成都荒郊茅屋居住的杜甫是千古不朽的,将宋代陆游和黄庭坚配祀在祠堂内,是因陆游和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精神都深受杜甫影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若是祠堂里只有杜甫,不免有些孤独,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诗人便有了心灵的慰藉。
5/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上联说成都草堂永远留存后世,受人瞻仰。下联指杜甫的诗歌昭著千秋,流芳百世。1957年,朱德元帅来到我馆参观时有感而发,撰写出此联。对联言简意赅,高度颂扬了草堂这块文学圣地和杜甫彪炳天地的诗歌成就。
6 /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集杜句联,这本来是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正公五首》中的 句子 。
联中以新松代表美好的新生事物,以恶竹代表邪恶腐朽的势力。在下联的一侧,有当年陈毅元帅所题写的跋语:“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 予以千古诗人 诗人千古赞之 仲弘又记。”陈毅元帅在 时期再次书写此联并赠与草堂,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他惩恶扬善,嫉恶如仇的高尚情操。
7/
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所撰写。这是一副既委婉含蓄又耐人寻味的对联。上联“异代不同时”,意思是顾复初说自己与杜甫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但没有遇到明君,落魄失意的遭遇完全一样。而“龙蜷虎卧”是说杜甫虽为诗人,却是怀有治国安邦远大抱负的诗人,匡国救世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但是这样的龙虎,却是不得志的龙虎。
下联“先生亦流寓”是说杜甫漂流到四川,作为幕僚,空有一腔的抱负。而“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赞美杜甫虽然没有遇到明君,壮志未酬,但总算留下了一处长存天地之间的美好草堂,受到后人的凭吊瞻仰。
8/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这副对联是出自于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之手,叶剑英同志在1960年三月来参观草堂以后曾经写了一首绝句赞美杜甫和草堂,为杜甫那独有的爱国主义热情直冲云霄,迫近斗牛,昭示于天地之间。整幅对联诠释的非常有气势。
9/
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
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清人严岳莲撰联,生动道出成都草堂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圣地”地位——即使茅屋破旧、草堂逼仄,但因着杜甫的“诗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像是那座历经战火而独存的著名宫殿“鲁灵光殿”一样光彩照人。
杜甫草堂对联
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大廨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
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
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水槛对联
吏情更觉沧洲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花径楹联
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
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草亭对联
至今斑竹临江活
无数春笋满林生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受航轩楹联
此地经过春未老
伊人宛在水之涯
孤城返照红将敛
仙侣同舟晚更移
陈列室对联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跌宕诗怀犹绮岁
商量春事又花朝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诗史堂对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造物何必穷我辈
先生未忍作诗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
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工部祠对联
野花天宝相
秋雨杜陵碑
江山留胜迹
天地渺孤舟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锦里先生为老伴
玉霄散吏是头衔
春日百花潭,淘尽郑公辙迹
秋风一茅屋,经过丞相祠堂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正门
挺身艰难际;
张目视寇仇。
大廨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题大廨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
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
何绍基题大廨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题大廨。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
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
陈次山题大廨。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题诗史堂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诗史堂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沈葆桢题诗史堂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诗史堂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陈逢元题诗史堂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诗史堂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诗史堂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
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樊荫荪题诗史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诗史堂。 五陵:指汉代长陵、字陵、阳陵、茂陵、平陵。 词臣:李白。 节度:严武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钱保塘题工部祠,内有清乾隆嘉庆年间所制“少陵草堂图”刻石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何绍基题工部祠。
春日百花潭,淘尽郑公辙迹;
秋风一茅屋,经过丞相祠堂。
陈逢元题工部祠
野花天宝相;
秋雨杜陵碑。
谢威凤题工部祠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王闿运题工部祠。
锦里先生为老伴;
玉霄散吏是头衔。
集句题工部祠。
江山留胜迹;
天地渺孤舟。
陈逢元题受航轩,位于工部祠右
孤城返照红将敛;
仙侣同舟晚更移。
集杜甫诗题受航轩。
此地经过春未老;
伊人宛在水之涯。
谭光福题水槛,杜甫曾于此经营药圃
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伍介康题水槛。
吏情更觉沧洲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吴棠集句题陈列室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谢无量集杜诗题陈列室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郭沫若题花径,杜甫草堂内的一条小径
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何宇度题花径。
花径故依然,为公拥篲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
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林思进题花径。
跌宕诗怀犹绮岁;
商量春事又花朝。
何绍基集杜诗题草亭
至今斑竹临江活;
无数春笋满林生。
集杜甫诗题草亭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独立楼
瘦影摇混茫,白也孤吟怀饭颗;
斯文不沉没,球兮接武挂诗瓢。
陈逢元题独立楼。
名望重三唐,是谁敌手陵厉骚坛,春树暮云,竞传白也诗篇上;
遭逢同五代,故事回头,纵谈天宝,秋风茅屋,令我呜呼感慨多。
万慎子题独立楼。
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高晓宇题柴门。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何宇度题柴门。
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成唐变雅;
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严岳莲题柴门。
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返回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返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返回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返回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返回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
叶清妍 美好。出自唐代韩愈《月池》诗:“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妬清妍,却成相映烛。”
叶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出自宋代周邦彦《渡江云》词:“晴岚低楚甸,暖回鴈翼,阵势起平沙。”
叶晴飔 晴日的凉风。出自明代文征明《人日王氏东园小集》诗:“晴飔泛丛条,浮阳散修莽。”
叶胜蓝 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叶婉柔 温顺柔弱。出自清代宣鼎《夜雨秋灯录•龙梭三娘》:“主见其婉柔,不忍诛。”
杜甫全集
作者: 杜甫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1996-11
页数: 326
定价: 196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2521371
在哪儿能够借到这本书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9)
吉林省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杜甫全集》,高仁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
有关杜甫诗的详细情况,可以访问《杜甫吧》:
http://tiebabaiducom/fkw=%B6%C5%B8%A6&fr=ala0;
《杜甫吧》首页有:《杜甫的诗》的链接网址;《全唐诗免费下载》网址,其中包括杜甫诗1400多首,只有诗、没有注释;等。杜甫吧有许多杜甫诗的研究、讨论、注释、赏析等精品帖文。
《杜甫全集》目录:
前言
卷一 古诗五十五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送高三十五书记
赠李白
游龙门奉先寺
望岳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李邕
同前
玄都坛歌
今夕行
货交行
兵车行
高都护骢马行
天育骠骑歌
白丝行
秋雨叹三首
叹庭前甘菊花
醉时歌
醉歌行
赠卫八处士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示从孙济
九日寄岑参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饮中八仙歌
曲江三章章五句
丽人行
乐游园歌
[氵美]陂行
[氵美]陂西南台
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夏日李公见访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沙苑行
骢马行
去矣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悲陈陶
悲青坂
哀江头
哀王孙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卷二 古诗四十二首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晦日寻崔戢李封
雨过苏端
喜晴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述怀一首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
防御判官
塞芦子
彭衙行
北征
得舍弟消息
徒步归行
玉华宫
九成宫
羌村三首
逼仄行赠毕曜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洗兵马
留花门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湖城东通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欢散因为醉歌
阌乡姜七少府设[鱼会]戏赠长歌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李[雩阝]县丈人胡马行
义鹘
画鹘行
瘦马行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夏日叹
夏夜叹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立秋后题
卷三 古诗七十八首
贻阮隐居
遣兴三首
昔游
幽人
佳人
赤谷西崦人家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寄赞上人
太平寺泉眼
梦李白二首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
前出塞九首
后出塞五首
别赞上人
万丈潭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发秦州
赤谷
铁堂峡
盐井
寒硖
法镜寺
青阳峡
龙门镇
石龛
积草岭
泥功山
凤凰台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发同谷县
木皮岭
白沙渡
水会渡
飞仙阁
五盘
龙门阁
石柜阁
桔柏渡
剑门
鹿头山
成都府
卷四 古诗三十七首
石笋行
石犀行
杜鹃行
赠蜀僧闾丘师兄
泛溪
题壁画马歌
戏题画山水图歌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戏为双松图歌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徐卿二子歌
病柏
病橘
枯棕
枯楠
丈人山
百忧集行
戏作花卿歌
入秦行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雨
溪涨
戏赠友二首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喜雨
渔阳
黄河二首
天边行
大麦行
苦战行
去秋行
述古三首
卷五 古诗五十六首
观打鱼歌
又观打鱼
越王楼歌
海棕行
姜楚公画角鹰歌
相从歌赠严二别驾
光禄坂行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陈拾遗故宅
谒文公上方
奉赠射洪李四丈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过郭代公故宅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短歌行
短歌行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山寺
棕拂子
桃竹杖引
寄题江外草堂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丹青引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
严氏溪放歌行
南池
发阆中
寄韩谏议
忆昔二首
冬狩行
自平
释闷
赠别贺兰[钅舌]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阆山部
阆水歌
三绝句
草堂
四松
水槛
破船
营屋
除草
扬旗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莫相疑行
别蔡十四
本文2023-08-06 01:20: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