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霜降的谚语和诗句
1关于霜降的谚语
1、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寓意:霜降时节撒下的种子,立冬之时就能长出苗子。提醒人们不要耽误农时。
2、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寓意:到了霜降时节,就要把地里的葱给收回家去,不然打9天会把地里的葱给冻坏。
3、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寓意:霜降之时,较严重的降霜会把棉株给冻坏,因此要赶在降霜之前将棉花采收完毕,不然会受较大的损失。
4、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
寓意:寒露时节收获番薯太早,立冬却太迟,霜降时节正是收获地里番薯的好时候。
5、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寓意:霜降之时,差不多就要采摘棉花了,轻薄的霜花对棉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是厚大的霜花就会对棉花造成破坏。
扩展资料: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意思是说秋天的林子一片枯黄,只有木莲花还是绽放着的。
-霜降
2关于霜降的谚语有哪些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
霜降无雨,暖到立冬
霜降无雨露水大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
霜降没下霜,大雪满山岗
霜降无霜一冬干
霜降见霜,立冬见冰
霜降见霜,小雪见雪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
霜降见霜,米烂陈仓
霜降有霜,稻像霸王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3形容霜降的诗句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泊舟盱眙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秋怀奉寄朱补阙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岁晚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4霜降的俗语霜降农谚
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霜重见晴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浓霜毒日头。
霜后暖,雪后寒。
一夜孤霜,来年有荒;多夜霜足,来年丰收。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雪打高山霜打洼。
严霜单打独根草。
秋雁当头叫,必有大风到。
晚稻就怕霜来早。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
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霜降前,薯刨完。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
红薯半年粮,好好来保藏。
红薯本是庄稼宝,就看收存好不好。
地燥打洞,地潮搭棚。
瓜窖糟,如仓倒。
鲜瓜烂,饭丢半。
地瓜要坏,快切快晒。
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
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早春棉,减产少,夏棉霜早不得了。
霜后还有两喷花,摘拾干净把柴拔。
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霜降,瞎撞。
时间到霜降,白菜畦里快搂上。
缺苗补,密苗间,麦苗匀全才增产。
密了穗子小,秆软容易倒。
稀了穗头少,产量就难保。
以籽定苗,以苗定蘖,以蘖保穗。
芒种黄豆夏至秧,想种好麦迎霜降。
望近霜降好种麦。
迎伏种豆子,迎霜种麦子。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5有关霜降节气特点的诗句岁晚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谪居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玩止水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
6赞美霜降的诗句1《泊舟盱眙》
年代: 唐 作者: 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2《读《汉书》》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7形容霜降 的句子谚云:“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一过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霜降无霜,碓头无糠。”
《古乐府白紵四时歌》黄庭坚:北风降霜松柏雕,天形惨澹光景销。山河夜半失故处,何地藏舟无动摇。少年志愿不成就,故年主人且恩旧。及河之清八月来,斗酒聊为社公寿。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yóu)》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盖州古城谚语杂谈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谚语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一种俗语,是古代劳动人命的智慧结晶所在,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种哲理,却十分简单易懂让人记忆深刻。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一座盖州古城,千年文明佳话。“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由于盖州是座千年古城,很多古老的故事伴随着古老的建筑遗留了下来,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盖州本地的人物,有的是关于盖州地名的由来,有的是关于盖州古建筑的神话,有的是关于地方风俗色彩的民间谚语。盖州古城民间谚语里写着盖州人民的善良、朴实和正义,表达着祖辈的期盼,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题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是一个民族的经验、真理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具有的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它具有风格上的口语化、表意上的群众化、内容上的知识化、认识上的哲理化等特性,为深厚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幅风景和一份魅力。从典籍中有迹可寻:“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盖州古城,已有近2400多年的建城史、640多年的卫城史,现今流传于世的谚语浩如烟海,难以数计。它是历史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结晶,璀璨夺目。
盖州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为辽东重镇。城市本意是城中之市,市早于城。盖州古城的“市”显然是承继上个朝代的发展。汉时候的平郭城是否有市,商业如何已经不得考察,从东汉班固《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描写铺陈上看,市应是有门有墙的地方,市内有旗亭,有若干通道,夹道里是买东西的“肆”和“廛”。有长廊式的建筑称为列肆,卖东西的店铺称为廛。说明汉代的市是要在政府所规定的圜阓中进行交易。毕竟,除了农业税收之外,市场和商人是政府新的财源。而后那一个个朝代更迭、战争动乱的年代,市能给我们留下的是那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浓郁的商业文化。
辽、金时期成为商贾云集之地。辽、金、元统治者需要满足享乐和扩大财富,手工业即便是不平衡发展,也会产生畸形的繁荣局面。官营的手工业占主要地位,用来满足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辽阳武备寺在盖州设置弓局和甲局,负责制造军队上用的弓箭和盔甲。铁兵器制造、马具的缝制是那个时期必不可少的,因而带来相关的手工业发展,如木、织造、造船、建筑等产业。围绕手工业发展,市又是不可或缺的载体。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能买得到,米面、柴草、衣帽、纸札,样样都有专业经营,行业分工逐渐清晰,也促进了各业的专业分工。
据《盖平县志》记载:“县城池本明盖州卫城也。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盖州为盖州卫。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指挥吴玉因旧土城修筑。九年(公元1376年),展筑南面,砖石包砌。周围五里八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门三: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宁海。钟鼓楼在城中衢,今按其城周围七里零三步,城仍旧池淤;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清时的盖州城东门名字不同于明时的名字,明时,东曰“明睙”。显然,清政府对字义为转视的“睙”是反感的,索性将其改成“顺清”。因盖州城没有北门,西门因海水侵近也关闭了,只剩下通往东关和通向南关的两条街算是兴旺的地界了。
据《盖州重修城东西楼记》中记载,古城盖州“烽堠墩台,森布丽列,控青齐,蔽全辽,三面扞敌”。由此可见,古城在军事上属于军事要塞,被称做“盖州套”。盖州又是辽南的交通要道,成为了商业兴盛的城镇是很方便的,在这里城市与商业的新型关系得到建立与发展,成为商业繁盛的城镇是必然的。
明清之际,盖州的手工业、商业初具规模。交通便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古城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力田女织布”,以及“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重农轻商传统观念,开始“求富于市”,注重以商业经营中寻求财富。明、清时盖州古城的街市便成熟起来了。新型的城镇最早出现在手工业集中发展的地方,或者出现在政治的中心、交通要道、运道咽喉、津渡重镇和军事要地。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改盖州为盖平县,隶属奉天府,实行旗民分治。县治包括明时的盖州、复州、金州三卫的疆界。全县设熊岳、安平、复兴、在城、方集、里仁、永宁、乐业、安居、新民、远来、岫岩12社,每社设十甲。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也不断增加。自明、清始,盖州古城便充当着东北的开埠口岸角色。古城人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有儿坐盐店,强如做知县”,“要得富,久开铺”的重商意识。在盖州古城的东大街一直是明、清两代的商业繁盛之地,店铺林立,商贾会集,列市摆摊,热闹非常。当营口的港口还没有形成之前,南方的海船便从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停靠在盖州南关外的船舶码头,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的繁荣。
清代中叶,盖州古城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后,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众商巨资注入,大力推进了盖州古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化建设大规模的崛起。盖州福建会馆、三江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四大会馆就是适时应运发展起来的。盛行的盖州古城是被人们总结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商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规律,“大道之行,利在其中”,它在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的心目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南关明清一条街是明清时期进入盖州古城区域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街,街市纵横,店铺林立,馆行簇聚,商贸发达,海河港埠,艨艟往来。经营商业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获利动机。各地商人从来不掩饰他们经商求利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利,谁愿早起”,无论坐贾行商都是为了图一个“利”,“寄迹尘市,日为锱铢”,“奔走江湖,希觅微利”。因此做商人就必须精于计算,“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厘”,“五雀六燕,铢两相悉”,“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这些格言虽然充满锱铢必较的商业气息,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商人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一直坚持义利并重,要求这个“利”必须来得正当,手段必须合理,要符合“义”的规范,靠正当的手段发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为此就必须讲求“诚”和“信”。
明清一条街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见证。盖州古城里有商铺街也有了发展。商业发展使得建筑范围和建筑体量也得到逐渐扩大,功能从单一趋向多元。商铺前店后场以及楼下为店,楼上为家的功能有了发挥。“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平则人易客,信则公道着”。这样做了就是走正道,就是诚商正贾,就能够取得“上以济人,下以利己”的经营效果。否则,靠坑蒙拐骗,缺斤少两,以假充好,欺行霸市来获利,虽能获得短期效益,却不能支持长久,此为诚商正贾所不齿。
今天,在盖州古城区南关大街保留下来的商业街还算完整。这条街的建筑是清末民初时的建筑,几经翻修仍能顽强地表现出商业的浓郁氛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现存有30多处老建筑,包括商号、粮庄、盐庄、茶庄、布匹绸缎庄、皮行、药行、烟酒行、肉行、杂货铺、水果铺、木铺、席铺、纸笔铺、炮铺、饭店、酒店、花店、旅店等。多为清代及民国建筑,明代建筑所剩无几。东侧有17座,西侧有14座,其中有6座为二层阁楼。建筑大多为大木小式结构,青砖青瓦建在花岗岩石台阶上,有一些建筑还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几处洋门脸建筑也充斥其中,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可见昔日的繁华。“盖州城开三门,南曰广志、东曰明睙、西曰宁海、阙北门。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以西门逼近海岸,交通不便遂闭之”,所以南关、东关就成了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对商品流通来说,商品交易是物质载体,人际融通才是其本质。因此,盖州古城商人历来注意人际关系,主张经商必须了解研究人。“出卖风云雷电,不如天地人和”,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在盖州城内,今天还保留着“茧市胡同”、“鱼市胡同”、“银市胡同”等,这样的带有“市、商”等痕迹的胡同名称。南关、东关是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有栉比的门店、五光十色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充斥着整个街道。古城实开两门,商民交易、店市都集中在这一带。农副产品进城,这里就成了集散地,成为物资交流的场所。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货物大多在南关卸货,而来自东部山区的物产,运至城外的货物,则从东关进出的较多。诚然,通过这些人际公关活动,树立了盖州人良好的商业形象,“处处人情感,下雨好借伞”,“好店三年不换客,好客三年不换店”,“笑口常开,生意常来”,形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良性营销局面。
无独有偶,早些年在我们东北也流传一句顺口溜:“辽精、海怪、盖县人最坏!”。“辽惊海怪”是指辽阳人精明心眼多,海城人做事古怪;说到对我们盖县人的评价,则去掉了更多修饰语,说的直白露骨:“盖县人最怀! ”就是连一个小孩子都听得明明白白。这些自然也是外地人的评价。如今,我们盖州人听来,不会心生反感,更不会耿耿于怀,反而会沾沾自喜。这当然是和盖州人热情、好客、包容有关,不过细说起来,这句话也多少反映出盖州人的一些性格特点。纵观历史,盖州曾经是关东大地是重要的一个水陆码头,是一个贸易繁华的物资集散地。最辉煌时舳舻连天、商贾云集,士农工商齐聚此处,俨然也是一个文化、贸易的中心所在。
“隔面讲盘终有弊,当场唱价终无欺”,“买卖不成仁义在,留下好感待回头”。对此,盖州古城商谚有许多经验之谈。多彩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豪爽豪情豪气的盖州儿女,大山一样坚韧的性格,义薄云天,海洋一般宽广的胸怀,包容万千。可以说,朴实无华、淳厚善良的盖州人自诩曾经经历过繁华的大世面。正是:“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我帮了你,你还毁我,那我就弄你。”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底蕴,无需大惊小怪。
“海纳百川,近悦远来!”凡到过盖州的异乡客人都会深有其感:盖州有山有水,有文有武,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历史有故事,而最最重要的是,盖州有素以“好客”闻名的的人民。如今,在外地人的眼里,会感觉到盖州人的直率、豪爽、待人热情、礼数周全。好客盖州,内心深处的记忆,那里的事,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带着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成为反映着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干打雷,不下雨”、“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冬至饺子辞灶面,入伏中午吃凉面”、“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五斗六斗叫街的,七斗八斗做官的,九斗十斗升仙的”。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盖州民间方言歇后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盖州民间文化,印记着盖州地区老百姓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活动。盖州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分为天气气象、节气农时、养生健身、习俗文化、童谣俗语等,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盖州是座口传遗产积淀厚实的文化古城,由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盖州民间谚语,保留了盖州方言精华。许多民间谚语已经渐渐被遗忘,传统的谚语正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文化的变迁。
盖州古城文化,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盖州人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结果,“乐山乐水、厚德厚道、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的精神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写照。作为非物质文化与进行信息交流工具的谚语,如同古老的歌谣一样,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 无论是在古籍中保存的还是在民间流传的谚语,经过千百年的淘洗和演变,都深深地打上了盖州古城传统文化的烙印。
成语:
月光似水、皓月当空、明月如镜、月大如盘
花好月圆霁月光风镂月裁云朗月清风落月屋梁明月清风春花秋月
浩月千里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风花雪月、花好月圆、花容月貌、皓月千里、峥嵘岁月水中捞月、长年累月、披星戴月、烘云托月
谚语: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功夫
哈巴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
月有圆有缺,人有聚有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天空的美丽是太阳、月亮和星星;群山的美丽是野果和森林;一个国家的美丽就在于人民。(蒙古族)
屋里无灯望月出,身上无衣望天热。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没处下金钩。
善行如日月经天。
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夜盗恨月明。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玉兔捣药。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1“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2“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3“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
4“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5“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6“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
7“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
8“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9“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10“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11“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12"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13“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14“白露点秋霜”,“三场白露一场霜”
15“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延伸阅读:白露节气的由来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与天气
秋高气爽
据我国古籍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从气候规律说,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
秋始白露。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白露含秋,那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意般的韵味。这个季节最为写意,它兼有水墨的浓重与工笔的细腻。阳光很亮,明晃晃一大片,但不燥热,仔细分辨,竟见纹理,丝丝缕缕,照得行人心生暖意。即使没有阳光的日子,秋风也解风情,临高而站,衣袖被风鼓起,清风满袖。只有秋天的风,才称得上一个“清”字,也只有秋天的风,才可以还人一份清爽。
全年昼夜温差最大
白露节气已然有了秋天的味道,尤其是在早晨和晚上的时候,秋风习习,给人一种秋季已经来到了的感觉。可是在中午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天气很热,而一到晚上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非常大。而在夜里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露。
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天气也就越来越凉。
很多人都认为,白露节气里下雨,雨下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苦了。因为白露节气中的雨大多属于秋雨,虽然感觉不是很大,但却有时一下一整天,连绵不绝。尤其是夜晚,经常早晨起来就看到很大的秋雨,所以在这个节气中大家注意好天气,夜晚最好都把阳台上的衣服收起来。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谚语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语”,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产的经验感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以下是我们编辑制作的流传于邢台区域的“农家谚语”,希望能给人们带来方便和益处。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本文2023-08-06 01:22: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