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落款日期应该用汉字还是用阿拉伯数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4收藏

文件落款日期应该用汉字还是用阿拉伯数字?,第1张

我们单位的落款是用汉字,二零一零年一月十三日,但国家早在1987年就有所规定。

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局,出版局公布)

为使出版物在涉及数字(如表示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和其他量值)时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体例统一,特制定本规定。

1. 总的原则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重排古籍、出版文学书刊等,仍依照传统体例。

2. 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两种主要情况

2.1 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80年代 公元前440年 公元7年 1986年10月1日 4时20分 4时3刻 下午3点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 鲁迅(1889925~1936.1019)。

注:①年份不能简写,如1980年不能写作80年,1950~1980年不能写作1950~80年。

②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

③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正月初五 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

④中国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年)昭和16年(1941年)。

2.2 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

例:41302—125.03 1/16 1/1000 45倍 34.05% 45 3:1 1736.8 万 公里 4000克 125平方米 21.35元 45.6万元 270美元 48岁 10个月 17℃ 0.59安〔培〕 东经123 50 维生素B 500多种 60多万公斤 HP一3000型计算机 21/22次特别快车 国家标准GB3212——80 84602部队

注:①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不是出现在一级表示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一、二……九)可以用汉字,如一个人、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读了九遍。

②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非科技专业书刊目前可不分节。但用“,”号分节的办法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应该废止。

③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千克、千米、千瓦、兆赫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词头不在此列)。如:345 000 000公里可改为3.45亿公里或34 500万公里,不能写作3亿4500万公里或3亿4千5百万公里。

④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移行。

3.应当使用汉字的两种主要情况

3.1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

例:一律 十滴水 二位体 三叶虫 八国联军 四氧化三铁 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三世界 “一二·九”运动 十月革命 “七五”计划 五省一市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上海二商局 第一书记 路易十六 某部五连五排六班 白发三千丈 相差十万八千里

32 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九)并列连笔,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例:二三米 三五天 十三四吨 四十五六岁 七八十种 一千七八百元 五六万套 十之八九

4.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例:①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六上,第九页。

②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陈昌治本,第1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第493页。

5.横排标题涉及数字时,可以根据版面实际需要和可能灵活处理。

提倡横排。确需竖排时,文中所涉及的数字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外,应一律用汉字。确需保留的阿拉伯数字以顶右底左的方向横置。

6.本规定自1987年2月1日起试行。在试用过程中可随时提出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

你好!

这个字应该是草书

如图

印章

《欧阳》

-----------------------------------------------------------------------------------------------------------------------

11月5日, 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在京逝世,享年93岁

艺术风格

  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14张) 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书风。他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其书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个人传记先后被载入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中国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齐鲁儿女》系列丛书。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

欧阳中石先生学习书法,早年得到武岩法师的启蒙,后师承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吴玉如(1898-1982)字家琭,后以字行。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启功:“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赵朴初:“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

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

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

王遐举:“品在王内史(即王羲之)、颜真卿之间。”

徐耀良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潜在、隐湖、戊戌生、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等。其藏书室名有“绿君亭”“汲古阁”“目耕楼”“读礼斋”“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追云舫”“双莲轩”“续古草庐”等,其中以“汲古阁”最为著名。那么,“汲古阁”究竟建于何地,四百多年来,众说纷纭。

一说在藕渠戈庄。1964年4月从戈庄出土的4块青石墓志铭证实,毛晋死后墓葬在那里,由此,人们推测毛晋的“汲古阁”就在那里。

二说在七星桥。位于张家港与大潝江交汇处,横跨张家港,有三个环洞,今已毁。据1909年《常昭月报》第四期载“记毛子晋宅墓”一文称:“吾乡子晋先生,隐君子也,居七星桥。”

三说在昆承湖旁。据作者杨恒元1989年撰文称:“到了甲申年〔1644年〕春,又遇大乱,〔毛晋〕将书版藏在湖边岩峰畔草舍中。”毛晋又以隐湖自居,著作有《隐湖小志》。隐湖,即昆承湖,故有人推测应该在昆承湖旁。

四说在曹家浜。据钱大成《毛子晋年谱•顺治七年》:“先生家昆承湖南,诸水环抱,东折一曲,俗呼曹家浜。”

1990年间《常熟市志》即将完稿,市地方志办约我一起探讨“毛晋条目”,发现原稿中把毛晋误写成戈庄人。为此,主编瞿鸿烈、副主编周文晓与我一起进行了专题研究,最终改为县内横泾〔今沙家浜镇〕人。理由有三:

一是我国祖先均有祖坟与出生地相忌的习俗〔即阴宅与阳宅不能同宅〕,毛晋是大户人家,不会不考虑这个风俗。既然戈庄有毛家的坟墓,那么,毛晋生前所筑“汲古阁”不可能也在戈庄。

二是有学者在著作中把戈庄与七星桥说成同一地点,实际两地相距10华里,视为同一地点是错误的。

三是七星桥附近有大量遗迹,并有毛家宅基地等。

1965年以前,在沙家浜镇西北方向尤家湖圩田的楼侧基附近,经常看到有一块横卧在田头的青石碑,长150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中间有“目耕楼”三字,下方落款年代是: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当时我任水利工程员,也看到了这块石碑,由于我才21岁,不清楚这块石碑的来历。记得在1965年3月间,与泥瓦工金桂兴一起砌斗门时,由于缺一块理想的石料,金桂兴提出:“田边有一块石碑,如果把它击断,正好配套。”当时我没多想,就同意了。谁知本想把石块一分为二,结果只剩下小半块,大半成碎片。这一小块后来砌在南北与东西两水渠交汇处的大斗门里。事后我才知道,“目耕楼”是毛晋的藏书楼之一。由于我的无知,造成了文物的损失,一直很内疚,曾几次想把那半块残碑挖掘出来,当时乡里分管领导现场踏看以后,认为斗门较大,而且还在使用,是残碑,价值不大,于是就放弃了。

为了进一步证实“目耕楼”“汲古阁”的确切位置,我多次走访知情者和来到实地进一步求证,收获颇丰。多年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民间走访。为此,我分别走访了常期耕种这块田地的老队长和老农民,听取他们的看法。

其一,据原曹浜大队五队队长常阿惠老人说:“从七星桥向西原来有个长坟,1958年消灭坟地时,发现里面没有棺木,我听老人们说,这是毛家的马车道,七星桥堍有个船码头,货物从码头上起岸后,通过这条道用马车运到毛家的。 

其二,据原双浜大队三队队长陆义元说:“楼侧基那块地是我们生产队耕种的,那块青石碑是经常看到的,上面写目耕楼,落款应是光绪年间。”

其三,也是原双浜大队三队社员马永根说:“我们在田里开沟时,地里有很多瓦砾,很难挖。在楼侧基那个地方,人们还挖掘到很多梅花桩,说明过去这里有很多房子。”

其四,又是原双浜大队三队老太邬全妹说:“很早以前,从楼侧基到毛家宅基有条长廊,小滃江上有顶桥沟通。”邬老太1990年逝世,她的话是可信的。

其五,据原双浜大队二队会计何良保说:“我们生产队里的田小名中都与毛家有关的,如毛家门前、毛弯角、扯旗田、楼侧基等。”扯旗田说明当时毛家在这里升旗的地方,楼侧基说明这里是楼房旁边的宅基地。

其六,小滃江南岸的毛家宅基,现为毛晋后人的祖坟,据横泾市镇居民、坟主毛儒英先生反映,他祖上有毛晋其人,且家中杂物均有“汲古阁”字样。由此可见,毛晋后人在废弃的老宅基上筑坟是可能的。

2,实地踏看。“目耕楼”石碑所在地恰巧在“尤家湖圩”的正中央,向东至七星桥西桥堍〔俗称“犁尖角”〕15公里,向西至昆承湖也是15公里,向南至小滃江250米,向北至大滃江也是250米,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里是绝好的地段。由此向南过小滃江,有个占地10余亩的高地,当地人称为“毛家宅基”。实际这是毛晋宅基地的延伸部分。我还利用曾任水利工程员和编纂《沙家浜镇志》的机会,全面了解“尤家湖圩”的基本情况。尤家湖圩:在沙家浜〔原名横泾〕镇西北部,东靠张家港,南傍小滃江〔俗名横江〕,西临昆承湖,北倚大滃江,圩内有尤家湖谭得名。是半高田联圩,总面积1215亩,分属曹浜、双浜、辛闸、潘滃4个自然村。其中特低田有23亩,原有小河1条,建国后新开小河2条,现有水面32亩。

3,查阅资料。据《萧冲友日记》记载:“公校〔指石梅小学〕一年级课堂前,有海棠式大石盆一只,十年前,从东湖南毛子晋宅废址翻得,运往石梅,自虹桥起岸,六十人竟三日之力,始得安置,此为家大人所目击者。”其时萧冲友在该校执教。其运城时间,按日记记载推算,应当是光绪三十五年,与“目耕楼”置碑时间相同,可见石碑是运走大石盆时安置的。据传世《汲古阁图》分析,此阁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分设绿君、二如等亭。阁后有楼八间,上层藏书板,楼下及两侧厢原为刻书之所。与民间众说房屋之多相符。

顺便说一下,中央电视台最近拍摄的专题片《书房里的中国》第三集“汲古留真”,其中谈及毛晋在遇上兵灾时,把书版藏在尚湖边岩峰里。这与史实有误,“汲古阁”与尚湖相距约20华里,应该是昆承湖边,在危急情况下舍近求远是不可能的。这是这部专题片唯一的瑕疵。

综上所述,目耕楼在沙家浜镇的“尤家湖圩”无疑。这里东临七星桥,南临曹家浜,西临昆承湖,古籍说的昆承湖、七星桥、曹家浜等,实际上指的是同一地点。

书签中竖着写的格式是:自右向左,从上而下,上头齐平,下头不一定齐尾(可齐可不齐);落款可长可短,视剩余空间而定,但上不可与正文齐平或高出,下不可与正文齐平或低出。印章大小与落款字相仿为妙。

书签

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

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落的笔画:12。

一、基本解释

1、落(là)

(1)遗漏:这里~了两个字,应该添上。

(2)把东西放在一个地方,忘记拿走:我忙着出来,把书~在家里了。

(3)因为跟不上而被丢在后面:大家都努力干,谁也不愿意~在后面。

2、落(lào)

(1)降低。落价。

(2)坠落、降落。鸟儿落在树上。

(3)得到。落个不是。

(4) →莲花落。

3、落(luō)

形容态度大方,见(大大落落)。

4、落(luò)

(1)脱离、凋坠。凋落、零落。

(2)掉、降。落泪、遗落、降落。

(3)除去。落发。

(4)衰败。衰落、沦落、家道中落。

(5)速度慢、跟不上。落后、落伍。

(6)停留、留下。落脚、落户、不落痕迹。

(7)人所聚居的地方。部落、村落。

(8)停留、停顿的地方。下落、着落。

(9)写下。落款。

(10)得到。落个清静。

二、古籍解释

1、《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并音洛。《礼・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2、又《尔雅・释诂》:落,始也。

3、又《左传・昭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