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是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天才武将如繁星璀璨,耀眼夺目,他们利用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在战争中率部取得辉煌的战绩,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神,我们的民族才不会为外族欺辱,华夏文明才能不间断发展延续数千年。以下试列出华夏民族十位千古名将:
一、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柏举之战后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二、吴起,战国初期魏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阙之战,采取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军13万人,淹死赵军2万余人。五十五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赵俘40多万人,为秦国最终一扫六合消除最大的障碍。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杀。
四、韩信,秦末汉初淮阴(今江苏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夜袭魏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此后,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五、卫青,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中国古代三大骑兵战天才之一。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六、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七、李靖,隋末唐初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唐初第一名将。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八、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
九、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十、徐达,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虽是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1363年鄱阳湖之战以少胜多全歼陈友谅65万大军。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率军20万北伐中原拔洛阳后分兵山东山西,四面出击收复华北、中原,攻克通州包围大都、灭亡元朝。徐达深通谋略,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仅沈儿峪之战就斩获元军首级10余万,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北元第一名将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子数人逃窜至黄河时得流木以渡。徐达北伐不仅推翻了元朝黑暗残暴的统治,使燕云十六州时隔430年再次回归汉人的手中,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以上十位名将,几乎都是常胜将军,他们要么以弱胜强,要么以少胜多,他们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经典。孙武和吴起是中国兵家之祖,白起和韩信协助明君在统一国家进程中奠定基础,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岳飞、徐达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在抗击外族入侵或开疆辟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将也应让我们记住的,他们有姜尚、乐毅、李牧、王翦、廉颇、孙膑、蒙恬、项羽、李广、班超、曹操、周瑜、诸葛亮、冉闵、谢玄、祖逖、陈庆之、刘裕、韦睿、郭子仪、柴荣、狄青、韩世忠、常遇春、王守仁、袁崇焕、左宗棠,但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列举。
(按自己的想法读书,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百家号。)
1
在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有没有民间的、私人的天文学传统,也许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这种传统很可能和现代天文学的兴起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古希腊,以及古希腊精神财富的继承者欧洲,确实有着私人天文学的传统,(尽管这种传统有时候若隐若现,不太明显)。只要看看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如爱奥尼亚的塔利斯(Thales)、撒摩斯的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尼杜的欧多克斯(Eudoxus)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希巴恰斯(Hipparchus)和托勒密(Ptolemy)等等,都不是官方的天文学家。相传欧多克斯就有自己的私人天文台。
而在古代东方各文明中,要发现这样的传统就不太容易。在封建专制政权中,天学事务总是由皇家直接拥有和经营。古代中国的情形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官营天学的传统在中国持续了至少三千年之久。如果我们相信——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尚书·尧典》所述帝尧分命天文官员去四方之事,那就显然可以将这一传统追溯到更早。至于象古希腊那样私人性质的天学活动,我们在上面一章中已经看到,在中国直到明代中叶,一直是非法的(仅在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一个可能的例外,我们将在下一章专门谈到)。
2
天学既然是皇家禁脔,那就不难想象,在古代中国,从事天学事务者自非等闲之人。事实大体上也正是如此。不过此事也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上古之时,从事天学者非常神圣(例如,我们已经看到帝舜曾亲自去“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而数千年后,到了明清时代,钦天监里的那些天学官员就只是一些平庸而琐屑的小人物了。这与天学在古代中国最先是王权确立的必要条件,后来演变为王权的象征,再演变至末期而仅成王权的装饰,正好完全对应。重要的事由精英人物来做,不重要的事只需由平庸人物去干,古今中外大多如此。
最先从事天学的是何等样人 当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科学家”,恰恰相反,他们竟是现代人通常概念中与科学家相对立的人物——巫觋(女巫曰巫,男巫曰觋)!
巫觋的职责,就是沟通天地人神。这在今天,自然被认为是迷信、是骗人的无稽之谈。但是在上古社会中,他们却因此而被认为是非常神圣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处在介于人神之间的半人半神状态。而巫觋与王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张光直等人的研究早就表明∶在上古时代,帝王本人往往就是巫师,而且是群巫之首。张光直说∶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创立者们)的所有行为都带有巫术和超自然的色彩。如夏禹便有阻挡洪水的神力,所谓“禹步”,成了后代巫师特有的步态。又如商汤能祭天求雨;……据卜辞所记,唯一握有预言权的便是商王。此外,卜辞中还有商王舞蹈求雨和占梦的内容。所有这些,既是商王的活动,也是巫师的活动。它表明∶商王即是巫师。[1]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古代中国“通天者王”的政治观念,巫能通天,进而为王,自是顺理成章的意料中事。帝尧之任命天文官员,帝舜之“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其行事与商王作为群巫之首而祭天求雨等等,正是同一性质。后世帝王仍要领头进行祭天等多种沟通天地人神的仪式,从中也不难看出上古时代作为群巫之首的流风遗韵。
然而帝王毕竟还有一大堆人间政务要处理,巫觋们的司职,不可能长期去全力从事。因此自然就需要专职进行通天事务的巫觋为之服务。有了为自己服务的通天巫觋,也就是有了自己的通天能力,王权于是得以确立。可知上古之时,通天巫觋的地位是何等神圣而神秘。
对于这些神秘的通天巫觋,我们今天所能得到的最重要的早期历史线索,必须归功于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司马迁给出了一份称之为“昔之传天数之者”的名单∶
高辛之前∶ 重、黎。
唐、虞∶ 羲、和。
有夏∶ 昆吾。
殷商∶ 巫咸。
周室∶ 史佚、苌弘。
宋∶ 子韦。
郑∶ 裨灶。
齐∶ 甘公。
楚∶ 唐昧。
赵∶ 尹皋。
魏∶ 石申。
对于这份名单,我在《天学真原》中已作过较为详细的研究,[2] 考证的细节这里不再重复,仅概述其结果及意义如下∶
司马迁所提供的上述名单,以巫咸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重、黎、羲、和、昆吾,皆为上古时代专司交通天地人神之巫觋,其人其事,多在传说之间。后半部分,自史佚以下,则皆为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星占学家,其行事在史籍中皆有记载,确切可考。至于巫咸,原是殷帝太戊时的著名巫者,后来被视为上古巫觋之化身,巫咸也就成为巫觋的共名。
司马迁“昔之传天数之者”名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显示了古代中国天文-星占之学与上古通天巫觋之间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或者说古代中国从事天学之人的身份的演变,可以表示如下∶
通天巫觋 → 星占学家 → 天学家
必须注意的是,这三者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区别仅仅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表面色彩。
司马迁所开的“传天数者”名单,后人亦有步武者,比如《晋书·天文志·上》有如下的名单∶
高阳∶ 重、黎。
唐、虞∶ 羲、和。
有夏∶ 昆吾。
殷商∶ 巫咸。
周室∶ 史佚。
鲁∶ 梓慎。
晋∶ 卜偃。
郑∶ 裨灶。
宋∶ 子韦。
齐∶ 甘德。
楚∶ 唐昧。
赵∶ 尹皋。
魏∶ 石申夫。
与太史公所述大同小异。增加的鲁之梓慎、晋之卜偃,皆为《左传》、《国语》等古籍中有行事记载之真实人物。
3
“传天数者”固然是自巫觋沿革而来,后来历朝太史局、太史院、钦天监中的官员又都是专职,但有时皇家首席天学家反而身兼它职。这一现象渊源久远,在司马迁提供的“昔之传天数者”名单中,史佚、苌弘就是这种情形。史佚是“周文、武时太史尹佚也”,[3] 古时太史地位尊崇,殆类帝师,天学事务当然是他的重要职责之一,但他也还有许多旁的职责,非后世太史令之专一职责可比。[4] 苌弘则是“周大夫”,[5] 但他却是“周室之执数者也”。[6] 汉代以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比如北魏的崔浩,在朝中被公认为天学第一人,遇有重大天象出现,只有崔浩为众望所归,能出来发言,[7] 但其时太史令却另有其人。又如明末的徐光启,他无疑是当时朝廷天学事务中最重要、也最活跃的人物,但他却不是钦天监的负责人。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一现象虽不普遍,却应该看作是上古的流风遗韵──通天之学作为“王者之师”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艺之一,不仅有其程式化的外表(比如皇家天学机构及其负责人),更有其实质内容,担任通天重任的人选,是可以不拘一格的。关于这一方面,可以从李淳风所提供的另一份古代天学家名单中认识更多的内容。
4
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传世星占学著作之一,唐代李淳风的《乙巳占》自序中,李淳风将历代著名的“传天数者”分成十一类,依次如下∶
开基阐业,以济民俗,因河洛而表法,择贤达以授官∶
轩辕、唐、虞、重、黎、羲、和。
畴人习业,世传常数,不失其所守,妙赜可称∶
巫咸、石氏、甘公、唐昧、梓慎、裨灶。
博物达理,通于彝训,综核根源,明其大体∶
箕子、子产。
抽秘思,述轨模、探幽冥,改弦调∶
张衡、王兴元。
沉思通幽,曲穷情状,缘枝反干,寻源达流∶
谯周、管辂、吴范、崔浩。
托神设教,因变敦奖,亡身达节,尽理辅谏∶
谷永、刘向、京房、郎(岂页)之。
短书小记,偏执一途,多说游言,获其半体∶
王朔、东方朔、焦贡、唐都、陈卓、刘表、郗萌。
委巷常情,人间小惠,意唯财谷,志在米盐∶
韩杨、钱乐。
参同异,会殊途,触类而长,拾遗补阙∶
蔡邕、祖暅、孙僧化、庾季才。
窃人之才,掩蔽胜己,谄谀先意,谗害忠良∶
袁充。
妙赜幽微,反招嫌忌,忠告善道,致被伤残∶
郭璞。
其中第一类将黄帝、尧、舜与重、黎、羲、和等并列,似乎不伦,其实正可以理解为上古之时王为群巫之首的遗迹。自巫咸至裨灶,皆为《史记·天官书》名单中人物,此处不必再论。但是后面各类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之点,就是出现了不少在人们通常观念中根本不以天学名世的人物,这显然会使许多现代读者感到奇怪。
5
天文星占之学是古代的大学问,军国大事必须依靠它来指导——古人确实是真心诚意相信这一点的。虽然历代多有严禁民间私习的法令,但是作为“与国同休戚”的高官重臣,重任在身,不能不对天学有所掌握;而那些关于私习的禁令,对他们自然也不会“一视同仁”。[8] 因此,一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是政治家、文学家等等的历史人物,确实曾经是当时的天学大家,甚至担任过太史令之类的官职。我们不妨结合李淳风的名单,来看一些个案。
在李淳风《乙巳占》给出的名单中,有好几人是一向不以天学名世,也不担任天学官职的,例如∶
子产。子产之被列入这一名单,似乎比较勉强。子产作为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和大外交家,郑国多年的执政大臣,推测他可能略通天文星占之学,虽然也不算太离谱,但是史籍中所载子产与天学发生关系之事,却是他对星占预言的拒绝。事见《左传》昭公十七、十八年∶郑国星占家裨灶根据一次彗星的出现,预言宋、卫、陈、郑四国都将遭受火灾,建议用玉器祭神以免祸,但被子产拒绝;既而火灾真的发生,裨灶又预言还将再次发生火灾,再次提出要用玉器祭神,子产还是坚持拒绝,这一次连子产执政最积极、最有力的支持者子大叔都批评子产,但子产仍不为所动,并说出一番名言∶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灶焉知天道 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直斥裨灶“不知天道”,只是多说几次预言,偶尔说中而已。这在古代是对一位星占学家最严厉的攻击(裨灶很可能因此要痛恨子产一辈子)。而“天道远,人道迩”的名言,在笃信天文星占之学的古代中国社会传统中,也是非常少见的。但是李淳风却对两造都给好评∶裨灶是“不失其所守,妙赜可称”,子产不迷信星占预言,也得到“明其大体”的考语。
箕子。因他曾向周武王说过“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四曰五纪∶……一月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之类的话(《史记·宋微子世家》),也被李淳风列入“明其大体”之例。
蔡邕。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曾与包括太史令在内的一些高级官员一起被皇帝召见,“就问灾异及消改变故所宜施行”──看来他精通天文星占之学的名声早已传播朝野,他还作过《汉记》,分为“十意”,其第一和第五分别是《律历意》和《天文意》。[9] 《隋书·律历志》说东汉朝廷曾“命刘洪、蔡邕共修律历,司马彪用之以续班史。”后来蔡邕获罪戍边,犹从朔方上书,追述前事,意欲自荐。其书载于《后汉书·律历志》注中。《旧唐书·历志》说刘洪、蔡邕、何承天、祖冲之等人“皆数术之精粹者,至于宣考历书之际,犹为横议所排。”《隋书·天文志》又说“桓谭、郑玄、蔡邕、陆绩,各陈《周髀》,考验天状,多有违失。”从这些石料来看,他是东汉后期非常活跃的天学家。
刘表。这位东汉末年荆州地区不成气候的割据者,却有一部归入他名下的星占学著作《荆州占》,在后世流传了几百年。至少到唐代,《荆州占》还是李淳风撰《乙巳占》、瞿昙悉达撰《开元占经》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开列他自述是“幼小所习诵”的星占学参考书共二十五种,其第十八种即“刘表《荆州占》”。此书多半是刘表召集星占学家编撰的,不过由他“领衔”而已,殆如当今的许多“主编”一样。刘表当时的地位在君臣之间。他对星占学想必是极感兴趣的。
关于此类情形,还可以再举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晋书·天文志》──也是出于李淳风之手──卷上“州郡躔次”章中介绍分野方案时,先说明是八家共同使用的方案,而八家竟是∶
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
如果我们去看现代的中国天文学史著作,当然会在里面看到陈卓和张衡,这两人都曾担任太史令——陈卓曾担任过东吴、西晋和东晋三朝的太史令,又汇总了古代最重要的三派星占学的星图;张衡留下了《灵宪》等天学著作,又造过演示天象和预报地震的仪器。京房就只好到脚注里去碰运气了,至于其余五人,那是根本不可能被提到的。然而根据李淳风的引用,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也曾有天学著作传世──当然范蠡、鬼谷子和张良等很有托名的可能。
6
作为皇家天学家,天机在握,俨如帝师,往往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应该是很能够满足“士”的表现欲和权力欲了。然而当皇家天学家常常并不快活----不仅不快活,而且还非常危险,稍一不慎就会有性命之忧!这里先看几个事例,对于这些事例背后的机制,我们回忆前面的章节就会很容易得到理解。
郭璞。说到郭璞,一般的文史学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江赋》、《游仙诗》之类。李淳风则将他列为“妙赜幽微,反招嫌忌,忠告善道,致被伤残”的代表。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古代的天学不是为了探索自然,而是为了沟通天地人神,归根到底则是为了仰窥天意,预知未来,好为皇家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天学家的知识决不能仅限于天文星占之学,他还要精通许多有关的方术。郭璞正是这样的人物。《晋书》本传说他“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他的传记中充满着他预知未来、洞晓方术的神奇故事。比如他早就通过卜筮预见到永嘉之乱∶“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剪为龙荒乎 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精通天学,参与机要,自然是荣宠,但是一旦卷入政治漩涡,危险也就很大。南渡后,郭璞受到王导的器重,在朝中屡次展示预知未来的能力,致使“帝甚重之”、“帝甚异之”。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名声,到王敦作乱时,他的祸患就临头了。准备讨伐王敦的温峤、庾亮请他卜筮,他告诉他们“大吉”,使他们坚定了行动的信心。而王敦起兵时,令郭璞卜筮成败,郭璞却告诉他“无成”,还劝他回到武昌(意即不要在建康问鼎),才能长寿。于是王敦大怒,下令将郭璞处死。所以李淳风说他是“忠告善道,致被伤残”。
这里不妨插入一段一千多年后西方天文学家的故事,作为与郭璞之事的有趣对比。公元1610年,德意志处在内战之中。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斥之为“神经不正常”的鲁道夫二世(Rudolph II),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他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星占学家──是鲁道夫二世御前的“皇家数学家”。皇帝为了巩固自己日益缩小的权力,召来了雇佣军;而反对派则召来了匈牙利国王──尽管从理论上说他是皇帝的臣子。交战双方都要开普勒为他们作星占学预卜。这时候眼看鲁道夫二世末日将要来临,但是开普勒依然恪守臣节,忠于皇帝。因此他故意为国王方面作了不利的预言,想借此削弱他们的信心;同时他警告皇帝的拥护者们,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切不可相信星占学,他坦率地告诉他们,星占学“不仅应该从议会中清除出去,而且也应该从那些现在想给皇帝进言的人的头脑中清除出去,应该把它从皇帝的视野里完全清除出去”!然而开普勒的这番努力终于无济于事,敌军还是攻入布拉格,皇帝被迫退位。
在上面两个故事中,星占学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都试图利用自己的星占学预言去影响事态的发展,郭璞和开普勒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这里牵涉到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是,星占家对于自己的星占预言是否真的相信 从开普勒的故事来看,他多半是不相信的。至于郭璞,他的心迹与开普勒相同的可能性也很大──“圣人以神道设教”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中的大奥秘之一,政治家和卷入政治的方术之士都必须明白这一点,否则就是不入流了。
吴范。与郭璞丢了性命的结局相比,吴范的遭遇要好一些。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以治历数、知风气(指风角、望气之术)闻于郡中”。孙权崛起之后,吴范“ 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遂以显名”,成为孙权御前的首席天学家,以骑都尉领太史令。据说他对刘表之死及荆州的败亡、刘备之占领益州、关羽之败走麦城等等一系列那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都曾向孙权作出过非常准确的预言(《三国志·吴书》本传)。
然而吴范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并不愉快。
当年孙权尚未称王时,吴范曾向他进言说“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这类进言是天学家向有意问鼎的政治人物劝进邀宠的典型话头,也是他为自己所服务的政治军事集团制造舆论、进行政治宣传的常用方式。孙权当时对吴范说∶“若终如言,以君为侯”。到了公元219-220年之际孙权受封为吴王,[10] 大宴群臣时,吴范提醒孙权昔日封侯的诺言,孙权却试图只用一条绶带来应付他。接着论功封赏,下面报上来的封侯名单中本来有吴范,颁布之前却被孙权特意划掉。孙权为何如此?原来根子早已种下──孙权自己也对星占学极感兴趣,多次向吴范表示想请他讲授,但是吴范一直“秘惜其术,不以至要语权,权由是恨之”。吴范终于未能封侯。不过他总算得以善终。他病逝以后,孙权追思不已,“募三州有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千户侯,卒无所得”。
庾季才。他可以算在政治漩涡中善于自处、投机得当的例子。他原是萧梁的太史令,北周破江陵,庾季才转事北朝。这种事在当时很常见,似乎没有人以“气节”之类的“大义”去严谴,更未见有人以“汉奸”斥之──别忘记北周是鲜卑人建立的王朝,是真正的异族呢。宇文泰“一见季才,深加优礼,令参掌太史。每有征讨,恒预侍从”( 《隋书·艺术传》)。武成二年,庾季才与同是由梁入北周的大文士庾信、王褒一同成为北周的“麟趾学士”。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的开始十多年中,大权落在宇文护之手,宇文护几乎成了北周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等到武帝杀死宇文护,自然要对往日趋附宇文护的众臣进行株联和清洗。武帝亲自检查从宇文护那里查抄出来的文书档案,凡有“假托符命,妄造异端者”──这实际上就是曾向宇文护效忠劝进,鼓动他夺取皇位的人,都被诛戮;而在庾季才致宇文护的两纸书信中,却看到通过谈论天象和灾异劝宇文护“反政归权”的内容。武帝大为称赏,认为庾季才“至城谨悫,甚得人臣之礼”,于是升官。
庾季才这件事上虽然自处得当,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然而伴君如伴虎,稍一不慎就会获罪。入隋以后,天学家之间的相互倾轧颇为剧烈,庾季才说了一句真话,就被免职。
那时隋文帝将太子杨勇废为庶人,改立晋王杨广(即后来的亡国之君隋炀帝)为太子,当时的太史令袁充一贯假托祥瑞以迎合帝意,此时竟奏称“隋兴以来,日景渐长。……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影短日长,振古稀有”。尽管天人感应之说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但说日长竟会因“大隋启运”而增加,毕竟过于离谱。袁充如此谬说,实在不能不令同行和后人齿冷,当时隋文帝却对此觉得有点正中下怀。他倒也曾就此事去征询过庾季才的意见,庾季才就直言袁充之谬,结果却是“上大怒,由是免职,给半禄归第”。不过仍然“所有祥异,常使人就家访焉”,算是还让他发挥一点余热。
庾季才在家寿终正寝,终年八十八岁,运气应属不坏了。
刘基。最后我们举刘基的例子,以见作为皇家天学家这种“帝王之师”的生涯有时候是如何临深履薄。刘基原是元朝的进士,也作过几任元朝的官职,因朝政腐败,遂弃官隐居。后来被朱元璋罗致,成为朱元璋的头号谋士,终于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帝王之业。与此同时,刘基也是朱元璋政权的首席天学家。朱元璋称帝,他出任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大统历》是元代郭守敬《授时历》的改编本,一直行用到明亡之岁。
刘基在履行皇家天学家职责时,本来就极谨慎,《明史·刘基传》说“帝尝手书问天象,基条答甚希而焚其草”。等到朱元璋帝业既成,刘基作为开国元勋,理应大受封赏,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却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一心想避免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惨祸∶“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然而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能免祸。
刘基的政敌胡惟庸上奏称∶刘基企图占据一块有“王气”的地作为自己的墓地。这一指控非同小可!
“王气”者,帝王之气也,按照中国古代天学中的有关理论,某地有“王气”,则此地将有帝王兴起。大汉、盛唐这样的强大王朝之崛起自然有王气作为先兆;即使是偏安江左的小王朝也有它的王气──隋文帝灭陈之日,才使得“金陵王气黯然收”;就连两宋之际伪楚、伪齐这样短寿促命的汉奸政权也有其王气,姑举岳珂《桯史》卷八“阜城王气”条为例∶
崇宁间,望气者上言景州阜城县有天子气甚明,徽祖(宋徽宗)弗之信。既而方士之幸者颇言之,有诏断支陇以泄其所钟。居一年,犹云气故在,特稍晦,将为偏闰之象,而不克有终。至靖康,伪楚之立,逾月而释位。逆豫既僭,遂改元阜昌,且祈于金酋,调丁缮治其故尝夷铲者,力役弥年,民不堪命,亦不免于废也。二僭(伪楚张邦昌、伪齐刘豫)皆阜城人,卒如所占云。
既然如此,刘基企图染指“王气”,岂非已有不臣之心?
刘基在辅佐朱元璋造反夺天下的过程中,多半也讲论过“凤阳王气”、“金陵王气”之类的话头,刘基的天学既能帮助自己夺得天下,又焉知不能从自己儿孙手中再将天下夺去?许多开国帝王在屠戮功臣时都有这种担忧。胡惟庸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打击、诬陷刘基。朱元璋虽并不全相信这种指控,但仍不免“颇为所动”,就削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非常害怕,入京谢罪(不管实际上有没有罪,天子既然惩罚了你,你就一定有罪----臣罪当诛兮,天皇圣明!),并且留在京师不敢再回去。
不久刘基忧愤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所开之药,病情更加恶化──相传他是被毒死的。临终之时,他又作了一项为子孙免祸的努力∶
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刘基叫儿子赶快将不许民间私习的《天文书》上交,子孙后代再也不要学这种东西了![11] 这位生前以天学名世的人,却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
[1]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页33。
[2] 《天学真原》,页69-98。
[3] 《国语》韦昭注。
[4] 本书第四章还将进一步谈到此事。
[5] 裴氏《史记集解》引郑玄曰∶“苌弘,周大夫”。
[6] 《淮南子·泛论训》。
[7] 《天学真原》,页61-62。
[8] 下面这个故事就透露出此中消息∶明代王鏊《震泽长语》卷上“占岁”中云∶
仁庙一日语杨士奇等∶见夜来星象否 士奇等对不知。上曰∶通天地人之谓儒,卿等何以不知天象 对曰∶国朝私习天文律有禁,故臣等不敢习。上曰∶此自为民间设耳。卿等国家大臣,与国同休戚,安得有禁 乃以《天官玉历祥异赋》赐群臣。
虽然中国古代有私习天文之厉禁,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渐放松,但明仁宗的
上述说法,前代帝王大体也是能够同意的。
[9] 参见《后汉书·蔡邕传》。
[10] 公元219年是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年,其明年是理论上的东汉延康元年,同时也是魏文帝曹丕登基的黄初元年,但《三国志》中仍将此年称为建安二十五年;此为庚子年。吴范所谓“亥子之间”,即指此两年之交。
[11] 我们在下一章将要谈到,皇家天学官员通常是世袭的,明代尤甚。刘基既曾担任过太史令,其子应该是可以合法习天文的。
1 范忠贞传文言文翻译
范承谟是大学士范文程次子,十七岁时被选为侍卫。1652年(顺治九年),范承谟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弘文院编修。后累迁至秘书院学士。
巡抚浙江
1668年(康熙七年),范承谟担任浙江巡抚。当时,清朝建国不久,百姓尚未完全恢复生产,浙东的宁波、金华等地荒地非常多。浙闽总督赵廷臣上疏朝廷,请求免除赋税,康熙帝便命范承谟实地勘察。
经过考察后,范承谟上疏,请求免除荒田及水冲田地的赋税,共计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多亩。
1669年(康熙八年),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都因水灾导致饥荒。范承谟便拿出布政使库银八万两,到湖广购买米粮,以平抑浙江粮价,救活灾民无数。后来,范承谟又上疏道:“漕米改折,每石折银一两。明年麦熟后,再补征白粮,以三年为限。重灾区依例加以免除。”康熙帝批准。
1671年(康熙十年),范承谟因病请求解职,被召回京师。浙闽总督刘兆麒、浙江提督塞白理上疏,表示浙江百姓纷纷请求让范承谟留任。给事中姜希辙、柯耸、御史何元英也上表道:“范承谟担任巡抚三年,爱民如子,查办贪墨,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帝便命范承谟留任浙江巡抚。
1672年(康熙十一年),范承谟上疏,提到湖州、嘉兴二府的白粮加耗有多有少,请求每石以四斗五升为限,又请求免除温州、台州二卫在康熙九年以前未交的赋税以及石门、平阳没有交足的轻赍月粮。康熙帝将这些奏疏都交付户部,命户部讨论施行。
遭到囚禁
同年十月,范承谟被擢升为福建总督,并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他上表推辞,没有获得同意,便请求入觐。1673年(康熙十二年)七月,范承谟到达京师,并入宫奏对。当时,他患病尚未痊愈,康熙帝命御医诊视,又赐药物。病势稍好,范承谟便赶赴福建,并将总督驻地由漳州迁到福州。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三藩之乱爆发。范承谟察觉到靖南王耿精忠有反心,便上表朝廷,请求暂缓裁兵,又打算巡视边海,征调兵马防御。不料,范承谟的行动尚未实施,耿精忠便已叛变。耿精忠声称有海盗犯境,请范承谟前去商议。
当时,福建巡抚刘秉政依附耿精忠,也催促范承谟前去。范承谟知道事情有变,拒绝侍从护卫,孤身前往。耿精忠的党羽拔刀威胁,范承谟挺身向前,骂不绝口。耿精忠素来忌惮范承谟的威望,害怕杀了他会激怒百姓,便把他囚禁在土室中,并给他戴上刑具。他绝食八日(一说十日),却不能死。
后来,耿精忠派刘秉政前去劝降。刘秉政见到范承谟,一边前进一边作揖。范承谟命人将他扶下床,奋力将刘秉政踢倒在地,大骂道:“众反贼当受朝廷诛杀,我先夺你魂魄。”
遇害
1676年(康熙十五年)九月,清军攻克仙霞关,耿精忠打算投降。他找寻托词以求免死,又怕范承谟暴露他的罪行。十六日,耿精忠命人逼范承谟自缢。范承谟的幕客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从弟范承谱等五十三人同时遇害。
范承谟临死之时,戴上御赐冠帽,整理衣袍,向着皇宫的方向九叩首,然后从容自尽。叛党将范承谟的尸身焚烧,弃于野外。后来,泰宁人许鼎深夜收敛他的遗骸,加以隐藏。
1677年(康熙十六年),许鼎将范承谟的遗骸送往京师。康熙帝命内大臣侍卫出迎,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忠贞,并亲自书写碑文赏赐给他的家眷。1680年(康熙十九年),耿精忠伏诛,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割其肉祭奠父亲。后来,福建百姓请求为范承谟建造祠堂,康熙帝便亲自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2 《夏之梦》阅读答案夏之梦 陈静 (1)冬带着它的庄重过去了,留给人的不尽是轻松,还有隐隐约约的疲惫;春带着它的羞涩消逝了,留给人的不尽是欢欣,还有淡淡的惆怅。
冬是漫长的,春是短暂的。(2)夏欢跑着来了,带着他的火热与热诚。
于是,我们几个不安分的女孩子迫不及待的扑向奇妙、丰富的大自然,去做一个温馨的梦。(3)我们来到田野,觅那新的意境,寻那紧张的学习之后的片刻安逸。
(4)伏下身来抚摩一下所钟爱的小草吧。春天我曾来过这里,柔嫩而纤弱的小草像是雏鸡的小嘴,一片鹅黄。
我们竟不忍心再来“踏青”了。看呀,现在的小草,他们伸出坚实的双臂,托举游人的脚步,赋予大地奋发向上的基调。
(5)绿——夏天的绿扑入眼帘。这时,我们才真切的地感到:冬天是呆板无味的,因为她失去了绿;春天是吝啬的,只让风儿捎来一抹绿;唯有夏天才这样慷慨大度,把心中的爱物无私奉献给大地,献给充满幻想的孩子。
哦,夏天的绿这么浓这么酽,这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纺织的巨大的网,笼着小河、村庄、田野。多想伸出双臂把她拥抱,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幻想呀。
(6)小草匍匐大地,捧出一朵朵缤纷的花;含珠带露的金鱼尾,鲜艳如火的红叶李,展翅欲飞的蝴蝶花,还有不知名的小花,丛丛叠叠开得红红火火,奔放热烈,连我们的花裙子也要自惭形秽了。她们在微风中摇曳着、起伏着、闪烁着,催开了我们萌动的心房。
伙伴们,脚步轻些,再轻些,别惊醒她们美妙的夏之梦。(7)漫步小河堤,两旁挺立的白杨树,就像是它们在夏天里写下的诗行。
宽大的叶子闪着光晕,殷勤地投下阴凉,好似一条走不尽的走廊。(8)我们亮起了尖细的歌喉:“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但愿永远这样好……风儿追逐着我们,吹散的长发随意飘动,半掩住由于激动而涨红的脸庞,撩拨起奋发的心绪,飞向悠远的天际…… (9)哦,一条曲折流淌的小溪——一条绕着村庄的银色项链。伙伴们向前飞去了,像一只翩翩的银蝶。
河中漂浮的水草,铺满河底的鹅卵石,无一不闪着它们巨大的引诱力。我们索性脱掉了鞋子,光着脚丫,开心地在水中追逐嬉闹,大声地喊,大声地笑——我们无所顾忌。
为什么要顾忌呢?既然是自己喜欢做的,就不能使感情受屈。(10)我们喜欢这个样子!(11)这就是夏的魅力,大自然的情趣。
(12)忽然,一缕清香飘来,融入少女的纯情与憧憬。哦,那是一簇簇野花的芳香,我们轻轻地闭上了眼睛……17为了突出夏的魅力,文中多处与冬春比较,请在文中找出三季各自的不同特点。
(捕捉关键词语作答)(6分) 冬: 春: 夏: 18文章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9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你在文章的划线句中选一例作语言鉴赏性的批注。(可从用词、句式、手法上鉴赏其特色。)
(4分) 批注: 20第(10)段的“我们喜欢这个样子”中的“这个样子”具体指什么样子?由人们在夏天的快活样子,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写祥子夏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凄苦的名篇,这个名篇出自哪本名著哪位作者?(4分)21本文第(6)段和以下朱自清《春》中的文段都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手法从形、色、态三方面描写花的多、盛、美,除此之外,你能分辨出这两段文字在写作对象和手法运用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吗?(6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7冬庄重漫长,失去绿显得呆板无味;(2分) 春羞涩短暂,只有一抹绿显得吝啬;(2分) 夏火热赤诚,慷慨大度绿得浓酽。
(2分)18小草、野花、白杨、小溪。(2分) 热爱夏天,拥抱自然。
(2分)19示例(1):第(7)段描写两旁挺立的白杨树用了“诗行”和“走廊”两个恰当的比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其诗情画意,再现了夏的魅力情趣。示例(2):第(9)段的“闪”字很有动感,用得很贴切,既与前面的“河水”照应,又与后面的“引诱力”吻合。
(答案多元,可从用词、句式、手法上鉴赏其特色。选例1分,分析3分共4分。)
20我们索性脱掉了鞋子,光着脚丫,开心地在水中追逐嬉闹,大声地喊,大声地笑(2分) 《骆驼祥子》、老舍。(2分)21本文第(6)段写的是夏花,(1分)用花裙子与花比较突显夏花多姿多彩的美(2分) 朱自清的《春》文段写的是春花,(1分)虚实结合,用想象虚写树上的花结成果的喜人景象;用蜜蜂蝴蝶烘托春花的烂漫甜美、生意盎然。
(2分)(答案多元,言之有理则可,《春》两种不同的手法只要写出一点则可得2分)。
3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4 张万公字良辅阅读答案1 张万公(?~1207) 金大臣。字良辅。今东阿人。万公自幼聪悟,喜读书。金正隆二年(1157),登进士第,调新郑主簿,丁忧离职,服丧毕,除费县主簿。大定四年(1164),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迁长山令。久之,补尚书省令史,擢河北西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改大理评事、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万公敷奏明敏,金世宗对他十分赏识,不久,迁刑部侍郎。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以忧去。服阕,除费县簿。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明年,章再上。后致仕。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烧饭,赙葬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5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
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
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6 冯骥光的《时光》 阅读答案1加点字注音
衣袂( ) 咄咄逼人( )
2第6段用“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写出了生命的延续,请你试着仿写表达这一主题的一组句子。
( )。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4第9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请你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 )
5写出2句关于古人对“时光”有感的句子。
( )。
( )。
参考答案:
1mèi(四声)duó(一声)
2歌手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 歌曲里
3表达了作者要专心进行文学创作而不为尘俗和虚荣所累的心志,继而实现一个文学家再造生命奇迹的宏愿。
4 艺术家只有抛弃世俗和虚荣,才能专心致志的进行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不朽的典型,他的艺术生命才有可能达到永恒。
7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原文
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
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8 初中文言文王守一的翻译及习题答案王守一
唐朝贞观初年,洛阳城有个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称是终南山人,经常背着个大壶卖药,有人求他买药买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赶着没病的人送给他药,这人十天后必定染上重病。有个叫柳信的,祖祖辈辈住在洛阳,他家有万贯财产,却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成年后,忽然在眉头生出个肉块。多次让人治疗,肉块也不能除掉,听说有这么个王守一,他便亲自登门祈求,请到家里后,便叫出儿子让他看。王守一先点上香,叫人摆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么一样,然后才从药壶里取出一丸药。用嘴嚼一嚼摊敷在肉块上,又叫摆上酒肉筵席。不多时,肉块破了,有一条小蛇露出来掉在地上,长约五寸,五彩斑斓,渐渐长到一丈左右长。王守一把筵席上摆的酒喝光了,对着蛇呵叱一声,那条蛇便腾空跃起,顿见云露缭绕天色昏暗。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骑着蛇飞去,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饭后,也总喜欢捧着自己的肚皮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有一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苏东坡当年的口吻声气问周围的人:“你们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这问题一出,可就热闹了,有说满腹文章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说腹藏十万甲兵的,有说腹中包罗万象的,总之,都是惟恐马屁拍得不够响。可不知怎的,左宗棠这回却拗着劲,对那些恭维的话无动于衷,脑袋瓜摇了又摇。帐下有位小营官在家乡原是个放牛伢子,他凭着朴素的直觉,大声说:“将军的肚子里,装的都是马绊筋。”左宗棠一拍案桌,跳起身来,夸赞他讲得太对了。这小鬼就凭一句正点的话,破格提拔。湖南土话称牛吃的青草为“马绊筋”。左宗棠生于古历壬申年,属猴,但他最喜欢的却是牛,喜欢牛能负重行远,为此他不惜诡称自己是牵牛星降世。这话可不是说着好玩的,他在自家后花园里,专门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一个,样子酷似牛郎和织女,此外,还雕了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牛,置于一旁
9 刘忠平写的摆渡老人阅读答案13、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3分,每空1分)
14、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儿子),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3分,言之有理均可。语言表达不清的扣1分)
15、愧疚 感激(2分,每空1分)
16、可笑 可敬(4分,每空2分)
17、例句:①父母把儿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②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③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④科学家把人类摆到万里之遥的星球。⑤小小电脑把我们摆渡到广阔无垠的信息海洋:⑥米卢把中国足球摆渡到“世界杯”的绿茵场。(6分,每句2分。联想合理均可)
10 曹修古传阅读答案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他为人处世廉直无畏,从不把权贵放在眼里,有一天,曹修古与十几名同僚上早朝,路上碰到两名宦官骑马走在前面挡住了路。御史们怕耽误上朝,请他们暂给让道,那两个宦官不但不让,反而破口大骂。上朝后,曹修古便向仁宗启奏了此事:前史称,御史台(监察机关)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刻治。
仁宗听后深以为然,立即下旨,将那两名宦官给予了处罚。
又有一次,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发起脾气,用笏板将别人的牙齿打掉了。像晏殊这样的大官动手打人,一般谁也不敢管,曹修古可不管这些,他认为此行为太粗鲁,有失身份。便向皇上进言道:“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仁宗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朝廷大权都有太后把持,弄权自用,满朝大臣皆十分畏忌,但又不敢进谏。曹修古却不顾及官位,每遇大事便慷慨陈词,从不畏惧,绝不屈从。后来,因他上书陈请太后将朝政归还皇帝而被解除了官职。
曹修古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家无余赀,以至死的时候,竟连殓尸用的衣物都没有。同僚朋友们都有为其感慨叹息,大家奏了一笔钱送到他家,以资助后事。曹修古的女儿却哭着对母亲说: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她明白父亲以忠义廉洁的节操而闻名天下,怎么能在他死后接受别人财物,污损父亲完美的品德呢?母女二人含泪辞谢众人的一片诚心,虽大家再三恳求他们收下,但母女二人始终没有接受一文钱。
本文2023-08-06 01:30: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