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语都有哪些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咒语都有哪些啊,第1张

附有撒旦之灵的面具

本咒术是从四千年前的埃及所流传下来的秘法,不杀对方而使对方活着受地狱之苦。做一个拜拜祈祷用的假面具,此面具乃怨恨之人的脸部放大影印,在左右两耳穿上橡皮圈以黑布盖书架做成祭坛,祭祀恶魔撒旦之像o房间要弄暗,点燃黑烛憎恨之人的照片供奉在恶魔撒旦的灵前戴上假面,呼叫恶魔撒旦之灵,念咒文:以伊利白,撒罗尼亚,罗斯特,撒巴斯的名义,请撒旦到这里来,德古尼塔,伍贝休,来吧撒旦在面具下,自己也以充满恶意及怨恨的眼光盯着对方的相片。水之诅咒术

难易度:困难 功用:这是能利用水的力量消灭对方的一个赶尽杀绝的恐怖咒术,好像连在浴室冲凉都会被水窒息而死! 做法:利用白蜡做出对方的人象,只要做出一个人的雏形就可以了,不必做得太大,适中就可以了。做好 后,将对方的三根毛发放入蜡中(将蜡稍微溶后再将毛发贴上)。然后对着 蜡像念三次诅咒对方之 类的话,然后再把蜡像放入河流。山中的溪流也可以。

[编辑本段]火焰行法

功用:如果有憎恨的对象时,就可以借助这个行法来达致毁灭憎恨对象的目的。不过,前提在于你的立场是受害者,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妒嫉心而想嫁祸于人…这个咒术恐怕只会诅咒自己罢了。 做法:准备一张的动物的皮,在皮上画一个八角型,然后再将八角型剪下。再在八角型里的每一个角的部 分写上怨敌的名字(角之间的间隔画上线条以成为八个部分)。然后燃烧一些树枝或木柴,再把皮 丢入火堆里边念着:“离开这个世界吧…没用的XXX…“这种诅咒人的话语。当时,请回想对方怎 么的害你,我相信这样一定会发动强大的诅咒力量而将怨敌消灭。 提示:动物的皮如果没有的话,可以用不要的皮包的皮割出来代替。

[编辑本段]住着怨灵的鬼盒子

难易度:难 功用:这个诅咒术是专为好人而设的。如果,在自己的生活里遇到一些滥用权利而让大家受害的坏人,你 可以试用这个秘法诅咒滥用权利的人使他失去地位与名誉进而被迫离开社会。 做法:首先,拿一个厚纸板做成一个四方型的箱子(不要用现成的喔)。接下来,请确定你做的箱子是个 六面体。然后,将箱子上面其中的一个角切掉(不需要切到太大),箱子下面也要切掉一个角,不 过,两个被切掉角的位置必须是一个对角线(明白吗?也就是说被切掉角的那两个位置必须是对立 的,只是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剪下角后,于是用别的厚纸板裁出两个与缺口同大的厚纸板把缺口 封住(用黏的)。现在,请你确定一下你的箱子是不是成了一个八面体。在八个面上写上对方的名 字(普通的笔即可,另外缺口也不要剪到太小以免写不下名字)。最后,用正在燃烧的树枝插入每 个面,对方就会因为诅咒的效力而被谣言、丑闻的事件困扰着而被社会所不齿。 提示:如果你真正实行这个咒术的话,你就会发现做好的箱子要怎么处置这个问题。本人建议,当这个咒 术实行过后,先将箱子藏在一个让人看不到的地方。当你觉得或认为咒术已经发出效用时才把箱子 拿出来在某个晚上独自怀着认真的态度将箱子烧了(最好不要让人看见你在烧什么)。

[编辑本段]咒语之古籍文献记载

使用恶毒的咒语来驱鬼逐邪,祓除不祥,这也是古以有之的方法之一。《尚书无逸》中所谓“厥口诅咒”也就是“告神明令加殃咎”之意。早期认为,鬼也有种种禁忌,有种种弱点,害怕人的诅咒便是鬼的弱点之一。 《诗经大雅荡》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所谓“祝”,就是咒。《左传襄公十七年》有“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所谓有诅有祝是说有专门的诅咒和告祝的巫官。 道教的祝咒之法就是从这些巫官中发展起来的。《太平经》卷五十说:“天上有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是说,咒语是神灵秘密授予人的,包含着神吏的力量,好比是供人鬼联系的密码和暗号。

《辨惑论》的道教咒语

《辨惑论》里引用了流行于南北朝的道教咒语: 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 出窈窈,入冥冥,气布道,气通神。 气行奸邪鬼贼皆消亡。 视我者盲,听我者聋。 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

《敦煌解梦书》的诅咒

《敦煌解梦书》中,有对付恶梦的诅咒: 铺地席冷地卧者不祥,夫人恶梦三日不说化为珍宝。几人夜得恶梦,早起切莫向人说,虔诚其心,以黑书此符,安卧床脚下,勿令人知。乃可诅曰:赤赤阳阳,日出东方。此符断梦,避除不祥。读之三遍,百鬼潜藏。急急如律令。夫恶梦姓云,各行鬼,恶想姓贾,名自直。吾知汝名,识汝名,远吾千里,急急如律令。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他们也有这一类的咒语。如有些日本人做了恶梦,即念咒文七遍:“赫赫阳阳,日出东方,断绝恶梦,辟除不祥。”并向东方呼吸,向北方吐出,往复七遍,即可废除。

《道藏·三皇内文遗秘》的驱鬼咒

《道藏·三皇内文遗秘》有这样的驱鬼咒: 杀鬼咒 太上老君教我杀鬼,与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山石裂,佩带印章。头戴华盖,足蹑魁罡,左扶六甲,右卫六丁。前有黄神,后有越章。神师杀伐,不避豪强,先杀恶鬼,后斩夜光。何神不伏,何鬼敢当急急如律令。 敕瘟咒 敕东方青瘟之鬼,腐木之精;南方赤瘟之鬼,炎火之精;西方血瘟之鬼,恶金之精;北方黑瘟之鬼,溷池之精;中央黄瘟之鬼,粪土之精。四时八节,因旺而生。神不内养,外作邪精。五毒之气,入人身形。或寒或热,五体不宁。九丑之鬼,知汝姓名。急须逮去,不得久停。急急如律今。

《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

《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如下: 上请五方五帝斩鬼大将军官十万人降下,主为某家同心并力,收摄村中巷陌家中宅内行客魉魉之鬼,伏尸刑杀之鬼,次收门户井灶之鬼,次收五虚六耗凶吹恶逆之鬼,次收童男童女之鬼,次收殃拜土长之鬼,次收独歌自舞喜笑之鬼,次收蛊毒野道之鬼,次收山精崖石百魅之鬼,次收八部行病之鬼,次收唤人魂魄之鬼,次收各有名字之鬼,次收明公石矴之鬼,次收无名脱藉之鬼,次收橱下犬子之鬼,次收夜行凶逆之鬼,次收山林社稷恶逆*祠之鬼,次收天下四镇死将之鬼,次收刀兵军阵无头无手之鬼,次收吴王子胥之鬼,次收赤眉盗贼之鬼,次收三王五霸败军死将之鬼,次收下痢臃肿之鬼,次收鲁丁班黄转筋謦咳吐逆之鬼,次收云中李子遨千精万魅之鬼,次收摇铃吹角呼唤之鬼,次收缢死之鬼,次收落水之鬼,次收羌獠之鬼,次收六夷之鬼,次收胡狄蛮戎之鬼,次收东方青注之鬼,次收南方赤注之鬼,次收西方白注之鬼,次收北方黑注之鬼,次收中央黄注之鬼,次收绝户之鬼,次收异病卒之鬼,次收白秃癞之鬼,次收疮脓臭秽之鬼,次收市死斩头绞刑之鬼,次收乌鹊乱鸣恶音之鬼,次收肌寒冻死之鬼,次收藏形隐影之鬼,次收口舌妄语之鬼,次收六畜之鬼,次收厌人魂魄之鬼,次收白骨不葬之鬼,次收新死破射取人之鬼。次收鼠头人身之鬼,次收牛头人身之鬼,次收虎头人身之鬼,次收兔头人身之鬼,次收龙头人身之鬼,次收蛇头人身之鬼,次收马头人身之鬼,次收羊头人身之鬼,次收猴头人身之 鬼,次收狗头人身之鬼,次收猪头人身之鬼。 以上众鬼不承大道盟威禁律之命,专在人间行其恶毒,令人遭灾,过祸疾病死亡,非所道理,非五帝之君。天宫一一仰凭次收,讨反缚逆鬼,付与都市,一切绞刑,灭其根种。愿今天下清宁,万民安乐,五谷滋盛。阖家大小魂魄或闭在天地水三官,百鬼牢狱之中,不蒙解脱者,或为百鬼挚击者,请五方五帝、七星之君、寿命君、延命君、解厄治病君、却死来生君、保命卫护君,主为某家安魂定魂,司命延年益算,七星消除死籍。 律曰:天下一生之中;自有千亿之鬼。去神更远,去鬼而近。天下凶凶,不可得知此。今记其真名,使人知之,一知鬼名,邪不敢前;三呼其鬼名,鬼怪即绝,上天鬼、下地鬼并煞。几鬼皆有姓名,子知,三呼鬼名,万鬼听令。

《太上三洞神咒》的咒语

《太上三洞神咒》所载的咒语就更多了,什么“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咒”、“开旗咒”、“卓剑咒”、“巡坛咒”、“助威咒”、“用剑咒”;。“行净咒”、“变神咒”、“步罡咒”、“会兵咒”、“致雷咒”、“五雷治病咒”、“勘合符咒”.这些咒语,各有诅咒对象,无奇不有。

道符

道符原本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是故《老子》第七十九章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种契,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必须遵守执行的。因此,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说,进一步弘扬了古代的君权神授思想,帝王国君的行为举止,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纤纬之说风行,认为天会赐祥瑞予人君,以为受命的凭证,这种凭证,叫做符命,《汉书·燕剌王旦传》云:“王莽时,皆废汉藩王为家人,(刘)嘉独以献符命封扶美侯,赐姓王氏。人臣僚属对天赐祥瑞征兆予以载录,并撰文对应瑞者——最高帝王进行歌功颂德,于是作为文体的“符命”也就产生了,故《汉书·扬雄传》有京师语云:“爱清静,作符命,后来萧统编《文选》,特立“符命”一体,置于卷四十八。另外,符又叫“符传”,《后汉书·窦固传》云:“明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国。”

神咒

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语是一种被认为对鬼神或自然物有感应或禁令的神秘语言:咒语常和以人体真气“禁制”鬼神、外物的气禁术结合在一起,称为禁咒。有时和符一起出现,称做符咒。道士在施行咒术时又往往借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枣等,这些施过咒术的水、枣也有咒术的效力。 道门中对咒术的效力有极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经》说:“吾含天地?,咒毒杀鬼方,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毒自散,咒诅诅自灭。”道士认为有法力强大的尊神,不断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语传授下来,念动咒语即有几万乃至几百万的天兵天将应召来服役。因此,咒语在道法中越出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咒语在道教中运用广泛:道法凡结坛有净坛咒、镇坛咒;登坛先有卫灵咒;画符有书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诵经先念开经玄蕴咒;至於召将咒则和道书记载的天将神吏一样多;杀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应的咒。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咒就没有道教的法术。 同时,咒语已渗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融化进他们的人格中去。道士净手、吃饭、沐浴、理发等都要诵咒。不仅正一派擅於诵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应的咒语。 道教咒语的特点:咒术不是道教特有的现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语,特别是密宗更以诵咒(陀罗尼)著称。咒语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后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同时又吸纳进一些佛教咒语,但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於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的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后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这一咒先是称引雷部神将,兼说其神武,同时也是说明他们职司所在,接著说明开旗(展开召将令旗)召唤他们来到,且令其不许拖延时刻,立即降临。最后以“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的这种定式便是区别於以赞念佛号为主的佛咒的显明特色。 道教咒语的这种结构首先表明它是托于神授、从而也是有神效的。称太上老君、称神霄玉清真王,称天师,都是直接说出尊神的名号,来召役神将、镇压妖邪。对於比较低级、专供法师役使的神灵,则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制他们的能力。因此道教咒语的施行,与其整个神仙谱系是紧密相联的,其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实践信仰的方式。不过称引神名,并不是道咒特有的现象,甚至不是咒语特有的现象。基督教徒在祈祷之后总要说“奉耶苏基督的名”。那是对神强烈的信赖敬仰的表现。所以道咒中的称引神名,表明的是许多宗教中共通的对神灵的信仰、依赖,只不过各自的神有不同的面貌罢了。其更能表达道咒本身特色的还是下一方面:它表明咒语是对祈使对象的命令,而“如律令”,既是催促,又是强调其命令必须执行,不执行,则依律惩罚。咒语的内容都直言不讳地讲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道教咒语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般说来,中国的民众对待宗教的态度,以祈求解决眼前的困难为主导,求得平安便算有福。象西方社会和印度人那种对神灵的虔诚皈依,是有相当差距的。比如印度传来的《主夜神咒》:“婆涉演波底”,据说夜行时念它可以辟邪。但其辞实际上是印度人所奉夜神的音译。佛教的重要咒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即民间比较熟悉的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句句皆表示对观世音的皈依礼敬之意,八十三句系称呼菩萨(包括观音的种种变相)名。这部咒语,佛教徒认为其威力极大,使用也很广泛,《大悲心陀罗尼》详细记载有用它治病、催产、解蛊毒、辟蛇蝎等等的方法。就功能言,佛咒与道咒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从结构看又很不同。大悲咒的特点,在叫人先皈依,倘皈依了,一念它,观音就能帮助解决各种魔难,直至接引他上西方极乐世界,念咒的本身就是皈依。道咒则是直接驱策鬼神,让它们走开或者完成凡人无法完成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实的目的是前提,对神的敬仰,乃以当下直接的利益为中心。道教咒语的这一特点规定了每一咒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所以道咒各有针对性,数量极多。

念咒与气禁

念咒时常常要求与体内的运气、在意念中存想相关的神灵形象(存想)统一起来。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内气作用於对象,使之受到控制,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禁咒,又称气禁,简称为禁。气禁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巫术中就已经使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地方有称为禁咒法的,很有显著的效验,(那原因)是法师气充沛。”(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从近几年来考古发现看,气禁流行的地区不限於吴越地区。楚、蜀等地区都有类似的方术。据葛洪的记载,禁咒的应用范围广泛,有入大疫不受传染、驱逐邪魅,禁虎豹蛇蜂、为人治病,乃至於禁水倒流等。气禁术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法的一部份,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阶箓中专有一种《禁气箓》,可见已经是整个法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一般道士在念咒时与内气的发放相伴随,念咒兼有以气作用於对象(通常称为布气,又称内气外运),因此对於道士平时的炼气,提出了一定要求。

罗天大醮

罗天大醮的由来:罗天大醮是道教大型综合仪礼的名称。罗天,即大罗天,道教指天之三界以上的极高处。《无上秘要》称天之“三界之上,渺渺大罗”,以罗天指设醮之名,是极言其请降神灵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以及设醮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设醮目的之广泛,参与醮仪的道士和祭祀、奉献的道教徒人数众多。醮,原是祭仪的意思。宋玉《高唐赋》云“祷旋宫,醮诸神,礼太乙”,醮神就是祭神之意。两晋之间,醮和斋对举,《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唐代以后,斋和醮才较普遍地连用,以指称道教仪礼。因此,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礼的一种称呼。《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之醮”明代以后,道门与民间多以醮代替斋,罗天大醮之称遂流行开来。 罗天大醮的内容及其特点:明代正统《道藏》收有以罗天大醮冠名的科仪文献有《罗天大醮设醮仪》,《罗天大醮三朝仪》,《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罗天大醮上品妙经》等。据《罗天大醮设醮仪》,在罗天大醮中召请的有“三清至尊、十方上圣、玉京金阙天帝天真、十方师尊圣众、三界官属、一切威灵”等等天地间所有神灵。行仪的目的就是为国泰民安、忏罪谢恩、祈寿延生、拔幽荐祖等等。罗天大醮的规模比较大,时间也长,一般要举行三天、五天、七天等不等,每天所行科仪均不相同,因此内容十分丰富。罗天大醮在宋代也有称为周天大醮或普天大醮的。据《道门定制》称,宋代的周天大醮供奉的神灵有“二千四百分位”,普天大醮则设神灵“三千六百分位”。这两种醮只有“朝廷修奉,或大臣为国亦许修设,庶人不许奉修”。现在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省道教常有举行太平清醮、祈安清醮,据其内容,就是地区民众自己邀请道士举行的罗天大醮。

西方咒语

据说用拉丁文念就有效果 冰 在遥远极寒之处蛰伏的冰雪魔神,顺从我的召唤前来。冻结一切的黑色暴风雪啊!将 万物化为白雪吧!--冰结封灭阵! 空间中的冰精灵呀,将你们的力量集合到我手中,让大地冻结,让山川成冰,将世间 的一切笼罩在白色之中--天地冻结术! 冰雪之神啊,用你强有力的双手,将一切冻结!--寒冰冻结波! 冰凝成形,冻刃化枪,赐予我极上之力,冻结虚空之冰枪! 沐浴在极光中的冰之精灵啊,请借给我那鬼斧神工的技巧,筑出一道永恒不灭的水晶 之墙吧! 冰之精灵,以你洁净之手,编织出纯白之网,将我像初生婴孩般,温柔的包裹住吧! --纯净之纱! 冰的精灵呀,请帮助我——冻结术! 冰的精灵呀!运用你们的神力,保护我方——冰护之术!” 冰的大精灵呀,请给予我力量,冰旋咒! 以我族守护神的名义,召唤大气中的冰精灵们,将你们的力量赐借给我,消灭我的敌 人——冰风怒吼! 吾与精灵的契约永世长存,依照契约的束缚,借与吾最强大的魔力,释放全体精灵的 力量,完成无敌的魔咒,摧毁吾之前的一切。--天冰地晶! 洁白的雪花,晶莹的冰霜,聚集到吾的身边,感受吾的痛苦,借与吾强大的魔力,阻 挡吾之前的一切——冰晶雪舞! 伟大的冰之精灵王啊,万里冰原的主人,赐予我您的力量,纯洁的神剑,消灭面前的 邪恶!冰之剑 冰雪的精灵啊,化为撕裂者,消灭我的敌人吧!!!! 火 深埋於黑暗地底的红莲之炎,以吾之名召唤前来! 地狱深处燃烧不息的妖火啊!以我之名,呼换你们前来!成为我的魔剑,粉碎所有阻 挡我的人!--火神爆炎! 热情的火炎精灵呀!请借于我你的力量!火的元素呀!在精灵的命令下化为无坚不摧 的爆炎吧! 红莲的妖精啊、吐呐炎之气息、焚毁众敌之躯体! 凝结在我手中的炎之分子啊,随着我挥舞的弧度,划出一道完美的红扇形吧!--舞扇 之炎! 藏与地底万丈深渊的炽烈之火,焚烧我的敌人吧!--烈焰地狱! 伟大的火焰主神,请借给我神力,点起撕开黑暗的火焰吧——燃火术! 以火神的名义,我命令火精灵出现——红莲烨火! 吾以契约者的名义召唤吾之守护主神——火焰神王!火焰的主神呀,给我无穷的力量 ,展现您的愤怒,借用你灭世的魔力摧毁吾之死敌,在此一刻,将你我的愤怒合而为 一,展现最强的神力——火神的愤怒! 伟大的火神啊,倾听我的祈祷--火焰球! 黑暗之王啊,请将你愤怒之火化作冲天狂炎,洁净世间一切的罪恶——净世之火! 欢呼雀跃的火精灵呦,聚集到我的身边,将你们强大的力量暂借于我,释放你们的活 力,燃烧大地,阻挡敌人的视线--红莲狱火! 伟大的火之神王,以契约者的名义向汝借取灭世魔力,将世间一切邪恶燃烧,让光明 的火焰燃边大地--火龙咆哮! 地狱深处燃烧不息的烈火啊!以神之名,呼唤你们前来!焚烧我的敌人,骨头烧成飞 灰,血液也将沸腾……成为微小的余烬! 烈火中跳动的精灵啊,将你们的愤怒化为火墙,把一切都隔开!--火焰护盾! 火焰中的魔神啊,将你们的愤怒,化成我无穷的力量吧!--炎神降临! 火焰中的精灵,应我之召唤,化为我血色的长刀,斩灭我眼前的一切生物--火焰烈风 切! 水 水的精灵啊!倾听我的呼唤,用你的磅礴,展示你傲人的力量——水神怒吼! 请求水的精灵围困我的敌人——逆流术! 大气中的水精灵呀,听从吾的召唤,以你们的力量缚博吾之敌的身躯,停止吾之敌的 步伐——水界缚博咒! 水神的力量降临吾身,以契约之名,展现神的力量——水雾灭绝杀! 大气中的水精灵呀,请聚集到吾的身边,以水精灵王的意志以吾之名,命令汝等听命 与吾。召集强大的魔力,混合着光明的力量,对抗邪恶的意志,净化污垢的心灵,让 光明重返大地,让心灵得到洗涤,解救被黑暗围困的生灵,粉碎黑暗的野心——水界 净心咒! 雷 纷扰的游尘,迷惑的旅人,大地的怒吼,众星的呼唤。邪恶的意念,混乱的重生,狂 野的黑暗!出现吧!吾以天雷之名召唤!--灭绝众生之雷! 昊天之鹿,浮动之狮,听我之命令,暴落!--天雷! 背逆了一切的定理,违反了亘古的常规,完全只以我的命令为尊。如果天要惩罚我的 狂傲,那就叛天吧!--叛天之逆雷! 龙者!无尽天雷,立於我之左手,我的血盟,雷灵!天者!自然之狂风,撕裂我的敌 人,立於我的右手,血盟!融合!死亡爆雷! 在天空奔驰的雷电,狂劈我所指定的敌人吧! 集於天空中亿数万的雷因子。--雷箭! 狂风啊!天云啊!雷殛啊!吾等遵从古代的契约来到我的身边!--天雷降临! 无云的晴空、迟与快的组合!遵从电与火之古老契约!去触击他!--电光雷亟! 力量无穷的雷精灵,根据契约,请帮助我!奔雷弹! 狂暴的雷精灵,以你们的力量摧毁一切吧,狂雷天降! 天空中的乌云,大气中的精灵,听从吾的召唤,聚集在吾的身边,展现你们的哀怨, 破灭世间一切,迎接破坏神的到来——爆雷天降咒! 以天地诸元为名,召集四方之雷,十二界的诸电之力供我使唤,在蓝色的火,白色的 光中,雷电结合,扫尽一切之敌! 风 疾风招来,成为猛兽之牙切裂对方! 闪耀於夜空的星晨,请指引我到达彼方之路途,以黑夜之王,大气之精灵下令,风啊 !送我一程吧! 无所不能的风之精灵啊……以大气为弓,光辉为箭,承受我意志的力量,划破那远天 的虚空吧--风之力量! 虚幻的风啊,幻化成守护的龙吧!--风之幻龙! 风的伟大主神呀!借用你的力量,将我们带到意愿的所在地!--风神大瞬移! 飞翔之风呀!向世人展现高贵的您的暴怒吧!让世人恐惧,让世人惊怕--死亡风暴! 风戒之锁,薄纱之练,终年吹佛大地的不息之风啊,化为禁锢的枷锁吧,将胎动的罪 恶束缚!--风界缚锁! 飞舞於大气之中的风之精灵啊!赐予我透明的双翼,自由的飞翔於穹苍

据我所知,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这个彩陶瓶的外腹上,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

所以最早应是在水中的。

至於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麼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著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在画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句话到了后来则变成形容人用精辟的诗文或语句来点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语,但这句话是怎麼来的呢?

南梁画家张僧繇是个专门以画龙闻名於世的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且说一但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肯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为龙点睛。张僧繇实在熬不过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另外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於两壁、画龙於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疠,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个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潗潗其润,鳞甲欲动」彷佛要乘风飞去一般,於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他不能逃脱这个地方。

说起龙,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凤了,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於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於龙象徵著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虎,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著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在山风极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谓的「虎」字碑来镇压这些怪风,台湾的早领古道就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鍊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鍊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於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於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於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於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著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著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著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著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於夏朝是属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麼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麼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向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麼努力,於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藉著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藉著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於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另外一种为人所熟知的龙类则是蛟龙,传说中他是能够引动大水的神异龙类,他的形象则在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廮,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据说他的尾部有个环,能够在身体穿过某些东西之后,在用头去穿过这个尾部的环,来把这个物品束绑住,不过传说中没有说明蛟龙做出这种奇怪行为的原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当钥匙圈之类的物品?不过蛟龙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连饮水的猛虎都会被拖进潭中,而过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这种为祸的龙类,在遇到蛟龙袭击的时候,受害者往往会「必笑而没」,被吓得痴呆了,反而笑起来,最后跌入水中,成了蛟龙的饵食,另外有一些龙格比较低下的蛟龙,他们攻击人的方有点类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鳗,会先用他们腥臭不已的口水将你全身舔一遍,最后再将受害者拖入水中,从胳肢窝下吸血,血不尽不罢休,常常有人遭到这种蛟龙攻击之后,数天以内,尸体浮上岸边的时候,两腋下会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处除三害中的斩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听过的故事,这里也不再多言。而在传说中有也所谓的蛟人的踪迹,往往在海边可以看到这些形体类似外国传说中的半人鱼的生物,有许多的渔夫不慎将他捕上岸后,会好好的照顾他,不过最后不是蛟人过度悲伤而死,就是渔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些蛟人的泪珠都会化成极为闪耀动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钱,有许多蛟人都是以这些泪珠帮助他们的恩人,或是换取自己的自由,龙宫中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宝物。

要谈到种种的龙类,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详的「龙王」,不过龙王一词却是从西域引进的,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第一次出现了龙王的名称,而这里的龙王有八位,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而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麼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而这些传说到了明清的小说时更有了许多的分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是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而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标签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而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孙悟空为了找到一些称手的兵刃,一路杀到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拿到了一个「天河定底神珍铁」,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这神兵之后,老孙仍不满意,再向南海龙王敖钦要了一顶凤翅紫金冠,向西海龙王敖闰要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向北海龙王要了一套藕丝步云履,穿戴妥当之后,老孙感到十分满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印度传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就是佛教中的帝释,住在须弥山顶,当帝释要出巡的时候,伊罗婆那龙王,就幻化为庄严的六牙白象,帝释就骑乘而去,这既是乘龙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语,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龙,也可以是象,所以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将「那伽」译为龙象。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著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相信只要是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关屠龙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这里再多提,只不过在历史上的确有种宝剑是跟龙有关的,而且这些神兵有些时候还会以龙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是所谓的「龙泉」剑,原产地是浙江。据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铸剑家欧冶子,四处云游要找寻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点,当他来到秦溪山下时,发现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边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欧冶子就在山边架起了炉火,采附近山中铁矿之精融铸,并且用七星湖水焠鍊,铸成「龙渊」、「泰阿」一雌一雄两剑,剑一铸成,就化为飞龙双双飞去。於是此处就改名为「龙渊」,后来到了唐代时,为了避唐高祖的名讳(古代人对这种东西可是很认真的,父亲若是名号里面有什麼字,子孙辈的大都会避而不用,以示尊敬,不过也有些特立独行之士对此大表反对,认为拘泥於形式,十分可笑。),而将「龙渊」改为「龙泉」;而那座湖也被称为「剑池湖」,并且该地建有欧冶子庙,代代铸剑人无不奉祀;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座楚墓里发现两把越王剑,据说是由欧冶子所铸造的,埋藏於地下两千多年,出土后不但毫无绣蚀,光彩逼人,而且依然锋利无比,有时候不禁要想,到底是什麼样的技术能够让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制造出现代人还没有把握能够与其比较的宝剑呢?龙泉宝剑之所以会受到历代英雄的另眼相待,多半是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第一是坚韧锋利,第二是刚柔兼备,第三是寒光逼人:龙泉宝剑全凭手工磨光,用的磨石是龙泉境内的一种名叫「亮石」的石头,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但磨出便青光悠悠,光彩耀人。第四是纹饰巧致:在剑身上雕刻花纹是龙泉剑的另外一项绝技,也是一个传统标志,所刻的花来自宝剑起源传说中的七星和飞龙图案。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凭著数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一番,刻好后浇上铜水,再铲平加磨,七星和宝剑就永留剑上了。

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浚。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史记·河渠书赞》

2、关系远;不亲近:~远。亲~。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

3、疏忽:~于防范。

有疏,则为强国制也。——《韩非子·五蠹》

4、分散;使从密变稀:~散。仗义~财。

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淮南子·道应》

5、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奏~。

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明史·海瑞传》

另有解释:

1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林。~星。

2不熟悉;不熟练:生~。荒~。

3空虚:志大才~。

4姓。

5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