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楼梦作者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有关红楼梦作者的资料,第1张

  曹雪芹(1715--1763年),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约1738--约1815年)所续。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五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续书。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医学家董奉生平稽考及立传商榷

董奉,三国时古闽著名医学家。史载为侯官县人。古时侯官辖地甚广,拥有今闽江下游长乐等县地盘。经考董奉实为长乐县人。历代《长乐县志》都有他的传。关于他的生平,古籍记载不一。古代民间对医术深湛,能起危病之人于濒死者,多崇为“仙人”。董奉特擅岐黄,活人甚众,为时人所敬拜,加上后人记述渲染,附会神话,遂被目为“神仙式”人物;旧志把他归入《方外》或《释道》传记之列。但有关他的“杏林”掌故,千余载在民间流传不衰。我们今天修纂新志,搜罗历史上曾造福于民,有医人寿世之功的人物,去古籍所载之糟粕,剥神话之外衣,还其本来面目,称他为医学家,可以在地方志中为他立一专传,似亦不悖志体。但给人物重新写传,要核其生平,删去不符史实和有违事理的地方;凡内容应该改正的,纵已误记千年,亦应坚决改正。

董奉一生事迹,无正史可据。最先记载他的生平的,是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葛洪(281~364)字稚川,西晋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一个道教理论家、名医、炼丹术士。少好神仙修养之术,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及《金匮药疗》等书传世。《神仙传》中记载道教人物颇多,凡是涉及神话及灵异之言,当然不足信。此书东晋后,即已面世;历代版本甚多,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等本,都不容易看到。今天流行市上的为上海古籍社所复印的清刻本,因历时千载,文字传刻难免讹错,但内中所载事实大体相同,其中都有《董奉传》,今摘录其生平可信的事迹及有关“杏林”掌故如下: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罢官去后,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语。……后还豫章庐山下居。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奉每年货杏得谷,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岁二万余斛。”

以上是记载董奉生平的最原始资料,其中无生卒年份,可见当时已不可考。董奉养生有术,年九十余犹如四十壮年容貌,又能治愈死已三日的人(今医学称“假死”),都是可能的。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诊者不取诊金,仅令栽杏五株或一株;杏熟,售之以济贫,尤为难能可贵。这种医人济困的胸怀,实令人钦佩。福建古代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为他立传,扬其善行,播其高风,也是无乖于情理的。

历代翻印葛洪《神仙传》者不少,内容无大改,记载大体相同。我还查看“四库文渊阁”本和台北《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一册,也与此相同。

古籍中董奉生卒具体年份无考。《神仙传》记他活了三百多岁,不可信,但董奉生活的时代却是可以查考的。传中有“吴先主时”一语,足证他是三国时人;“吴先主”,就是割据江南的孙权(182~252),孙权建吴国,据荆、扬、交三州之地。交州(辖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南部)、扬州(辖今福建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董奉活着的时间,约在孙权在世时左右。至于董奉治好交州刺史杜燮之病一事,“杜燮”名字有误。交州在东汉末年,本名交趾,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建安初(196~198),才升格为州,置刺史,下辖七郡。交州当时为边远地区,非朝廷威治所能远及,仅名义上羁縻而已。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后,曹操势力北撤、孙权乘机占领交州。终孙权之世,交州行政长官,只有士燮和步隲二人,董奉传中所云的“杜燮”应为“士燮”之误。《三国志·吴志》有《士燮传》,兹录有关事迹以佐证: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赐死后,燮举茂才,除巫令,迁交趾太守。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人士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汉朝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葛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建安十五年(210),孙权遣步隲为交州刺史,燮秉承节度,权加燮为左将军。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226),年九十卒。”

据此可知,孙权在时,没有杜燮,只有士燮,官衔是左将军兼交趾太守。《三国志》人称良史,志传本文,虽未载与董奉有关的事,但至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却在《士燮传》中加一注文(见今中华书局本《吴志》第1192页),文引葛洪《神仙传》所载:

“燮当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所谓仙人,就是神医,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根据这段记载,董奉所医治者为士燮,并非杜燮甚明。裴松之时代距西晋不远,所引《神仙传》尚无误,之后辗转传抄,“士燮”遂变成“杜燮”,还附加一些神话。

我初步探索,此误至迟起自北宋。我曾看过1961年中华书局本《太平广记》卷十二《董奉传》所记事迹,与今日上海复印本内容基本相同,病人仍为杜燮。考《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据中华书局本标点者在《前言》中说,此书是根据吴骞旧存的一种明刻本,并依残宋本校对过的。则“杜燮”之误,当起自北宋。以后历代刻本引记,都沿袭不改。如乾隆《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书,都未能免此。此误流传长至千年,更无怪今日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了。

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第一集试写稿,第一个人物即为董奉,该传除沿袭“杜燮”之误外,另有一种写法: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乾,侯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汉建安五年(200)生。董奉从小学医,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广东一带)行医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在病人口中,用水灌入,………不久,病人手足似乎能动,……不久病愈。……董奉后在杜燮府中居住,不久,杜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漏其密谋,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杜燮后逃走。……吴天纪四年(280),董奉逝世。”

文中除沿袭“杜燮”之误未改外,还附记了董奉生卒年间,是他只活到虚岁八十一岁,与《神仙传》所载大不相符,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又士燮(即所谓杜燮)乃正面人物,开发边区、安定社会和团结少数民族均有显著成绩,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寿至九十方死,见于《吴志》。他何曾反叛朝廷?谋害董奉?此说不知何据

《长乐县志》在民国时,已修过一次,其中《董奉传》只说:“董奉祖居十一都青山下,三国时人。奉修道青山,而山因奉得名。”传中无记生卒年份,也无“杜燮”反叛朝廷情事,新志所记当另有根据。

笔者浅见,写人物传的关键,首要尊重史实,要有可靠的资料根据,然后,才谈到立场和文字结构问题,要避免标奇立异。同时,还要参阅历代有关志书,取长弃短,才能写出一篇较为翔实的传记

士燮误为“杜燮”,其来已久。在陈衍《福建通志·董奉传》已注意改正,录所记要点如下:

董奉字君异,侯官人。……交州太守士燮死已三日。奉时在南方,以三丸内燮口中,后四日遂活。乃为奉起高楼于庭中。奉不饮食,唯啖哺枣……士燮年至九十。”

陈衍不愧为方志学名家,他毅然订正千年之误。他的《民国福建通志·列传》的内容多沿袭旧志,独此传不袭前人,可谓卓识,但陈衍在《董奉传》末又注,传出《列仙传》及《太平御览》引《南岳魏夫人内传》,实是画蛇添足。且误引出处。按《列仙传》乃汉刘向所著,刘向汉宣帝时人,何能预及三国时事?笔者又查过商务印书馆涵芳楼本及四库文渊阁本的《太平御览》《道部六·尸解》和《果部五·杏》,均载有董奉故事,但未见提及交州刺史某某条文,可见陈衍仍是依据《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来订正旧误,所以凡是人物传中引用的资料,必须辨明其来源,实事求是地认真处理,以便后人核对。

1978年以来,先后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的编写及统稿工作;参加拟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金匮要略选读”课程基本要求;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本科必考课程《金匮要略》大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主编《金匮要略教学图表集》(成都中医学院)、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辅导教材《金匮要略》(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任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副主编。

对内伤杂病,痰饮咳嗽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用仲景学说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用经方治愈前列腺炎病人,受到患者称赞并赠锦旗,有良好的医德医风。采集民间验方治疗颈椎骨刺病,取得较好疗效(“治疗颈椎骨刺的有效新方”,《成都医学院学报》,1988)。此外,搜集整理了名老中医王文鼎、彭履祥部分医案医话。

已完成卫生部下达的《金匮要略论注》点校本(主校)古籍整理任务,科研项目“金匮要略哲学思想研究”。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金匮》及中医古典医籍的整理与研究。主编的《金匮图解释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S)。受著名中医学家李克光评:“阅后的确使入耳目一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实乃咀英嚼华,羽翼《金匮》教材之佳作也。”主要论著还有:白话中医古籍丛书《金匮要略》(副主编,春秋出版社,1988)、《金匮要略译释》(副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主要论文有“金匮治疗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张仲景养生康复五诀”(《大自然探索》,1988)、“金匮五行相制疗法及其应用”“中医函授通讯》,1990)、“论吴棹仙《医经选》(上卷)的学术特色”(《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并选入《中国当代中医论坛》(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金匮研究方法述评”(《中医经典著作思路方法研究》,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等。

现代中医要想发展就必须去钻研并总结我们的传统中医,把他们联系起来。

传统中医诊断方式上是“望闻问切”,把脉是很关键的一个手法;现代中医则结合了西方科技,比如骨伤可以去拍个片子;验个血查一下生化指标等。

传统中医,是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医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平衡,治病要达到体内阴阳平衡,各安其位,很显然是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在古代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日诊二三百人的大医家。

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也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这本书书中传达出来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法则、预防养生等,都成为了后代医学的起点,中医后世的所有发展都是基于它所建立起来的体系壮大的。

到秦汉时期,出现了《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名医扁鹊所著,用了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提出了八十一道重点问题,并提出了解答,后代各朝的医家对这本书都有书写注释,或者针对这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

到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掀起了高峰。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在我国医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记得在老家原来有那种小的门诊,都是中医,我们一个镇的人几乎有什么病都去那里看,就两个医生,是师徒关系,只要有人看病他们都会看完才关门的,而且药也不贵,作用还不错,后来没有许可证下岗了。现在的医生我是不敢恭维啊!

总觉得现代中医不如以前,我觉得主要是学艺不精!好的中医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了。背完后还要学习灵活运用。现在在学校学的不能学以致用,教育制度出了问题?没有人手把手来教,没有实际案例耳濡目染,连找工作都没人要,更别说能学到实用技能了。

总之,要学习好中医,就必须同时去钻研并总结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医联系起来。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用,喜欢学西医,想当年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在还剩几成?现在社会都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不能这么糟蹋,一定要传承下去,何况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才是硬道理!

杏林,指医生,也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其代称源于三国时吴国的一个名医董奉。

有关记载:

《寰宇记》:“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

《凤阳县志》载:“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杏山还留有杏林遗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