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灵的古书记载
根据中国古书《山海经》记载“南山(武夷山)东南有羽民,身生羽”。传说,在一次次人神共同参加 的祭典之后,他们混血的后代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独特种族——羽族。
羽族由于拥有神的血统而受到眷顾,生来就带有羽翼,能够自由飞翔。然而,羽族与人类并没有因为血统上的紧密联系而更加亲近,相反他们互存偏见,导致人羽两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千年战争”爆发。
由女性神祇生出的羽族被称为“羽灵”,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博爱之道,使她们总是尽心呵护一切生命。这种付出并非为了任何回报,而是源自羽灵内心深处的需要。及时发现并治疗受伤的同伴是他们最拿手的绝活。羽族的战斗编制中,每一小队的战士中都会安排至少一名羽灵,这也是羽族军队保持强大战斗力和持久力的不二法门。
据说,每逢大战,羽族长老都会派出相当数量的羽灵对战斗部队进行机动支援。当羽灵出现在惨不忍睹的伤兵营地的时候,这些伤兵都会不自觉的停止痛苦的呻吟声,安静的等待她们的救治。她们的温柔气质中似乎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比起肉体上的创伤,更能治疗战士们心灵的创痛。冲锋之前,羽族战士们常常互相鼓励道:“为了羽灵们,也要全力奋战!”
少部分羽灵通过不断的修炼,掌握更强大的能力,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同伴的灵魂从阴间召回,并用自己的力量赋予其最大的呵护。
当然,有时羽灵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族人而直接加入战斗,但显然这是她们内心极不情愿的事情。
在所有的黑魔法中最为黑暗的毫无疑问的非死灵术/通幽术(Necromancy)莫属!而且也是最丑恶和最令人厌恶的魔法仪式之一。Necromancy一词出于希腊文,意即死亡和超自然的神力。而死灵术本身是指古代与死亡世界沟通的一种方法。死灵魔法可以追述到古波斯、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巫师。死灵术可以分为两个支派:一派召唤和支配鬼魂(死灵派),这派比较常见;一派掌握死尸回魂大法(死尸派),而两派都与被禁的黑魔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死灵派通常以开坛和符咒来作法,而死尸派通过掘尸和盗墓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恐怖黑色魔力。死灵师通常被恐怖的死亡所包围,他们身穿从死人身上偷来的衣服,沉思着死亡的意义… 如果没有在灵魂和死亡的知识上有一定程度的造诣,是不可能明白死灵术的奥秘的,而且如果贸然从事,后果是很危险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之下,死人是不会返回人间的(不论是以实体或鬼魂),如果真的发生上述情况,那一定是因为有非常特别的原因。如果一个活人想与另一个世界建立联系,支配灵魂但却不顾死者的请求的话,那就要小心学习黑魔法中有关的知识,以免反倒成为怨灵手下的受害者! 最初,那些与死灵沟通的人多出于谋利的动机。因为大家都认为死后是可以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见的,所以死灵师召唤死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雇于那些想知道宝藏位置的人,而这些召唤仪式通常都会在人死后12个月后才进行,因为民间相信在人死后的12个月内,灵魂一直都在墓地附近徘徊,不能见到活人想见的东西。但太老的尸体通常是不会被选择的,因为就死尸派来讲,太烂的尸体是不能清楚回答问题的。到后来,死灵师开使召唤死灵和尸体用来攻击他人,这些多发生在古埃及和希腊。 由于出于以上的目的,所以通常都要抑制死灵的怨气,而这样做是需要特别的魔法帮助的,这些通常只有很有经验的巫师才能做到。在英国的巫师古籍中曾有死灵师在死尸胸部画上符咒施法的记载。有时,死灵师更需要召唤一些强大的魔神来保护自己或驱使死尸和鬼魂服从自己。在古希腊咒文中记载死灵师曾召唤过哥尔(Kore)、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厄里斯克革(Ereshkigal)、阿多尼斯(Adonis)、赫密士(Hermes)和托提(Thoth )来保护自己和控制死灵。而在罗马的戏剧中,对死灵仪式的描术还包括烧烙和歃血。在另一些仪式上,死灵师会吃象征着海克特(Hecate—巫师的守护神)的狗肉;还吃未腌过的和未发酵的黑面包、未发酵的葡萄汁,这些象征着腐烂和死亡。 神秘的死灵法师 在欧洲大陆,对死灵魔法仪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仪式的地点通常被小心地指定在一些荒废的十字路口、地下室、废墟、人迹罕至的森林或枯萎的灌木丛中。一旦决定了仪式的时间,一些像征力量的同心圆和难以形容的符号便被画在场地中,并冠以神圣的名字。在符号中通常会有被称为盖罗帝俄斯的死灵钟(The necromantic bell of Giraldius ),当死灵出现时,该钟便消失,而当死灵退散时,用特殊金属制成的真正的死灵钟便会被埋在仪式地点七天七夜。 这些圆圈都是被魔力诅咒过的,而死灵师的助手就站在圈子的中央,并用魔法保护起来。最后,死灵师权仗在手,作法召唤阴间的灵魂。如果作法成功,死灵从法阵中出现,死灵师要面对死灵们无法忍受的尖叫和恐怖且无法听懂的怨语……有时,强大的死灵更加以怪兽的形态在圈中狂啸,威胁着要把死灵师撕成粉碎!当死灵最终屈服在巫师的脚下时,通常会变形为裸体的幽灵,然后回答巫师的提问和要求。 当降灵会结束的时候,死灵通常会消失于硫磺的毒雾之中,而死尸则要由巫师用生石灰烧掉。在这之前,死灵师务必留在圣圈之中,如果非要离开的话,一定要再举行一些其它的仪式才行。死灵师还要在仪式前后除去所有该地的花草,并烧掉它们,再将其灰烬深埋在该地。整个仪式都充满了恐怖的危险,最轻微的失误也会导致死灵师的死亡,甚至灵魂上的永久创伤…17世纪时,名及一时的埃及死灵师和预言家Chiancungi就是因为心急离开了圣圈而被怨灵碾得魂飞魄散…… 教堂派死灵师 一个黑魔法中很特别的支派。该派死灵师用的是很奇特的黑魔法。相传在午夜时分该派死灵师会在墓地吟诵黑暗诗篇:「亡灵复活近我身」然后分散进入教会墓地。在召唤时,他们会哭唱:「E go sum te peto et uidere queo」,而在退
注意一点,是濒死体验,叫他真死回来试试,看看是不是还是这个描述
至于灵魂出窍,很难考证真伪,无论古今,这种研究无意义,而且,通过某种手段,很多人都能达到这个幻境(催眠,道家催眠利用三两个咒语而已,本质是一样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藏古籍辨版本
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多种形式(活字、石印、影印)并存的局面。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来印书的印刷工艺。先在木板上刻出阳文反字,再在板上涂墨,蒙上纸张刷印出书页。古人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刻本或者刊本,现代人把它称为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据不同情况分成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几种不同的版本系列。周海鹰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原刻本,亦称祖本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第一版,是一部书的原貌和“灵魂”。作者、出版者往往十分重视原刻本,所以大都是精工细刻,同时对纸墨也很讲究,印出的书版面整洁、字迹清朗。一般来说,原刻本印刷的数量不大,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藏家的首选。
判断一部古籍是否是原刻本,通常要从资料记载、出版者署名、书中的序言、跋语中的叙述去综合判断,有多个序言的古籍,要重视最后的序言是否被抽毁。此外,由于古籍雕版一经刻竣,便不会变动,所以还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数去比对。周海鹰说,清康熙年间编纂出版的《康熙字典》,其中的武英殿内府原刻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国,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许,原刻本与后印本价值差距甚远。从博物馆所藏康熙内府宫装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厘米,8行12字,小字按双行计。根据这个尺寸与实物一比对,是否原刻本便一目了然了。
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绝大多数都属此类。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人为或技术的原因而有所变化,有时还产生一些差错。而且翻刻次数越多,错讹的地方也就越多。因此收藏价值相对于原刻本有一段距离。
翻刻本一般从牌记、序言中可以看出,但不排除少数不良书商为获得暴利,有挖补书牌、抽毁后序、后印改前印的做法。这就需要藏家从书品、纸张、不同时代的刻本特征去综合判断。周海鹰说,尽管如此,但有几种翻刻本倒是值得藏家关注。其一,原刻本已佚失不存,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或流失。那翻刻本也就成了存世的惟一,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原刻本。其二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如历代的官书局,声名显赫的通志堂、汲古阁等等,这些机构往往集中了一批著名的工匠,刻工精湛,校勘仔细,纸墨上乘,其刊本以其印刷工艺上精美而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三是影刻本。由于古籍中的宋元善本,书写多出名手,并非匠人所为,故字均肥细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墨色清润,印刷皓朗。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书与宋元版原刻本不仅内容相同,细节也相符,连版心中刻工的名字,所作的记号均原样保留。此种影摹宋刻的称“复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复元本”。古时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子晋的“汲古阁”。这些影刻本的价值要大大高于一般的翻刻后印本。
写刻本,是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上版,有时也有作者自己书写上版的这类刻本数量很少,属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名书家之手,常常一页书就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甚为难得。比较著名的有宋代苏轼写刻的《陶诗》,明代夫容馆本《楚辞章句》,清代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另外,清代扬州诗局也出版了不少这类写刻本。
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这类刻本是在同一书页上,分次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这种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发展成熟。当时刊刻了不少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这些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价值的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其经典作品有《程氏墨苑》、《春秋左传》、《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出来的书最早使用活字印书的是北宋庆历年间的平民毕升。当时他用的是泥活字。此后陆续出现多种材质的活字本古籍。元代首先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县志》;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立铜活字,清代又出现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说略》,咸丰七年上海出现最早的铅活字本《六合丛谈》,开近现代铅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占份额极小,有记载说,流传至今的古籍总共有数万种,但其中有书目可稽考的活字本仅220种,明以前的活字本基本无实物存世。
目前藏家所想收藏的基本围绕着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
石印本是由一种特殊的药墨把文字写在纸上,待其微干将它移到石面上,再施油墨印书。这种方法在清末由欧洲传入,由于它省去了繁琐的雕版工艺,所以很快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并逐步替代了雕版印刷术。
石印本存世量极多,早先收藏古籍的人对其不屑一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用此法影印的前代古籍佚失后,这类石印本也成了珍品。因此,收藏石印本,要关注那些用宋元善本、明清版画为底本的影印本,一般的石印写本无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周海鹰说,在古籍收藏时,我们只要认清古籍的版本情况,把握住“善本时间早于乾隆;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的原则,就一定能提高鉴赏能力,淘到更多有价值的古籍。
古籍辨伪
采访时,王令策向记者推荐了四本收藏古籍的入门书籍,一本是毛春翔先生撰写的《古书版本常谈》,一本是《古籍基础知识问答》,再者就是李致忠的《古书版本学概论》和陈国庆先生的《古籍版本浅说》。王令策说,收藏古籍除了要掌握古籍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伪造古书的一些伎俩。历来各种藏品都有造假者,古籍也不例外。不法书商任意剜改书名、著者之名,伪造珍罕书者防不胜防。其手段之狡猾,竟使行家也常常陷入真假难辨的窘境。
根据历来古籍书版的作伪现象,王令策认为主要有一下一些方式:
杜撰书名、著者如果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都不曾记载过,在以后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这部书可能是伪书。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不法书商竟将其篡改为《游记名山》,骗人上当。
增删刻书牌记刻书牌记是考证此书的出版人、出版地点和年代的重要依据。版本异同,价差很大。故增删刻书牌记之事,在明清时期时有发生,如今虽未曾出现,但也要多个心眼。
割改序跋肆意割改序跋中的内容,撤换序跋,冒充古刻旧刻而从中牟利。
版本杂拼利用一本经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本子,杂拼成一书。古籍《唐诗品汇拾遗》十卷,不法书商硬把三种版式行款各不相同的书瞎拼一气,冒充明成化间刻本。
剜改目录、卷数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作、出版、内容的纲目。不法书商常利用同种书由于刊刻者、刊刻时间不同,目录卷数产生差异的情况,篡改卷数,删割目录,伪加编造,以残本冒充全书。
染纸造蛀,以充古籍采用染纸和伪造虫蛀的办法作伪。染纸作旧,明代有之,而近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灵魂与心》这本书收录了钱穆先生的十二篇论文,其主旨在于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灵魂”本位的,所以有灵魂-肉体之对立,继而引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对立,以尘世-天国为特征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是建立在这种二元对立哲学观上的,所以西方人偏重个人主义,主观与客观截然分明,自然科学较发达。而中国文化是“心”本位的,心的特征是“相通”,所以中国没有西方的那种二元对立,强调天人合一,个体与群体融合。钱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将来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救世界。书中不少论断新颖独到,比如钱穆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是无鬼论、无神论,并给出了大量证据。本人强烈推荐其中的四篇:《灵魂与心》《孔子与心教》《中国民族之宗教信仰》《中国思想史中之鬼神观》。
西方人对世界始终不脱二元论的骨子,其根柢在灵与肉的对立上。
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后到别一个世界去,中国人的不朽,则在他死后依然留在这一个世界内。中国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一人的生命,若反映不到别人的心里,则其人早已虽生如死。
西方人求他死后的灵魂在上帝心里得其永生与不朽;东方人则希望在其死后,他的生平事行思想留在他家属子孙或后代别人的心里而得不朽。
西方人观念里,人生常在上帝的爱顾下活着,而东方观念里,则人生常在同时人乃至异代人的爱顾下活着。
孔孟学说,舍弃人的灵魂而直言心。舍弃灵魂,则便舍弃了人生之前世与来生,又舍弃了灵魂所从来与所归宿之另一世界。这便成为只就此现实世界,从人类心理上之本原的与终极的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生观与宇宙观。这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
西方有灵肉对立,由此发展出物质界与精神界之对立,科学哲学由此起。心随身灭,所以东方则没有身心对立,但是有心物对立。中国文化是人心之一元观。
一到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隋唐一段,中国人开始懂得出世,开始采用二元论的哲学观点,这是佛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影响。
儒教与佛耶回三教之不同处,大端有二:
• 一则佛耶回教皆主有灵魂,而儒家则只认人类之心性(或说良心)而不讲灵魂;
• 二则佛耶回三教皆于现世界以外另主有一世界,在此另一世界里,则有上帝大神或诸佛菩萨,儒家则只认此人类之现世界。
西方宗教与伦理终不合一,儒家融宗教与伦理为一。
人生最大问题,其实并不在生的问题,而实是“死”的问题。
西方的人生是两个世界的,来世的人生是宗教的,现世的人生是法律的。
中国社会之支撑点,在内为仁,而在外则为礼。中国社会可以不要法律,不要宗教。
人我之心之直接相通,即儒家之所谓仁,西方则不认人心相通。
孔子讲人生,常是直指人心而言。由人心显而为世道,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哲学,亦可说是中国人的宗教。
我们可以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成“良心教”。西方人做事每依靠上帝,中国人则凭诸良心。西方有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有家庭,为训练人心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故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的教堂。
孔手认为培养良心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人孝弟。孝是人与人两心相通之第一步。中国人的宗教,只限于人与人之间,并不再牵涉到人以外的上帝。因此中国宗教亦可说是一种人文教或称文化教,并亦可称之孝的宗教孝之外貌有礼,其内心则为仁,由此推扩则为整个的人心与世道。因此既有孔子,中国便可不需再有西方般的宗教
墨子的思想颇近西方的宗教,兼爱、天志、明鬼,但是没有宗教场所和组织形式,故而儒传墨废。
今日之世界,宗教信仰既渐淡,而法律效能亦渐薄,欲救斯弊,实有盛倡孔子心教之必要。
中国也有宗教信仰。商人信奉上帝,祖先是沟通上帝的媒介。
(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宗教,有二大特点:
• 一则政治与宗教平行合流。
• 二是中国宗教是理性与自然的调和。
政治与宗教合流,所以中国信奉的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多神。而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一神教皆起源于沙漠地带,其一神教信仰与沙漠景色单纯有关。
若以耶教回教为偏理性的宗教,以印度希腊神话为偏自然的宗教(亦可谓之偏人事的宗教),则中国宗教正是理性与自然之调和。
中国古代宗教的缺点:注重大群的凝结,主于等级体系,容易被上者操纵,致使小我个人丧失其地位,最终大群也将解消。
(2)孔学的礼与仁:小我融入大群
孔子力图矫正这一弊端。孔学主干是礼和仁。礼为秩序承袭,仁为孔子独创,是一种群己融洽之本性的灵觉。
小己有限之生命谓之仁,大群无限之生命谓之天。中国古代之以祖配天,以宗庙祭祀为人事最大之典礼,为政治宗教最高精神之所寄托而维系者,夫亦曰惟此可以解脱小我有限生命之苦恼,而使之得融入大群无限生命之中,泯群己,通天人,使人生得其安慰,亦使人生得其希望。
孔门之所谓仁,即吾人对此大群体无限生命之一种敏觉与灵感也。人类生命之延续与扩展,必本于父母兄弟以为证,故孔门言仁,亦首重孝弟。
自有孔子之教,而中国古宗教之地位乃益失其重要。何者,宗教起源,大率本于人类自感其生命之渺小,而意想有一大力者为之主宰。今孔门教仁教孝,人类渺小之生命,已融为大群无限之生命,其主宰即在自我方寸之灵觉。
(3)儒教与基督教、佛教之比较
今试以儒家教义与耶佛两教相比,则有绝大不同者一端。孔子教义在即就人生本身求人生之安慰与希望。而耶佛两教,皆在超脱人生以外而求人生之安慰与希望。此其所以为绝不同也。
孔子教义,重在人心之自启自悟,皆不为小己,以性善为出发点,终极是人世太平,必与政治关涉。耶教教义,一切皆以上帝意旨为归,各人赎罪得救,终极点不在此世而在将来,能超越政治别成一宗教。
耶教并不主于在现实世界为大群体之建立,故既忽视家族之恩情,又忽视政治之秩序。虽曰上帝博爱,而实以个人为骨干。故欧土宗教常与政治对峙,而教育又常屈居二者之下。中国则宗教常与政治交融,而教育又常尊临二者之上。此其不同之较然显著者。若论佛教,虽其陈义,视耶教有浅深之不同,然亦重个人之出世,亦与政治不相协,亦无意于为现世界建大群体。专就此一节论之,则正与耶教相似。
(4)儒、墨、道之比较
中国思想有与儒家鼎立者二宗,曰墨曰道。
墨近耶,道近佛,墨家亦主于现世界建大群体,然不探本心性而崇天志。既信天鬼,则死生为两界。又曰尚同,曰兼爱,抹杀个人以就群体,则群己为两界。又力斥古代传统之礼乐,使中国相传政治宗教相融洽相纽结之点亦为破弃,是仅将建立此大群体之基础筑于天鬼之冥漠,抑且崇天鬼而不尚出世,此盖欲超出古代传统政治及儒家思想之外,别建一现世界之大群体而未得其真实之支撑点者。
道家则不然,儒墨皆求于现世界建大群,道家则主破毁群体以就小我,求于大群中解放小我以就自然。故墨家尊天鬼以统领大群,道家尚自然以收摄小我,二者实处相反之两端。而自有其共通之点,则皆反对儒家之所谓礼。儒家之礼,乃古代宗教政治之所由绾合,而为现世大群体之骨骼者。墨家尊天尚群而亦反礼,则无以自圆其说,故墨义之在中国,终湮沉而不显。道家不信天鬼,不尚群体,其反礼固宜。故中国当儒家思想消沉,政治组织腐败,现世大群解体,小我无所寄托,则必归于道家。
今再就三家对于古代传统宗教之态度言之。
• 墨家尊天尚鬼,为极端之保守派。
• 儒家通天人死生而为一,于上帝鬼神往往存而不论,为中立之温和派。
• 道家则独于传统宗教为彻底之排击,对上帝鬼神之信仰,驳难辨诘,透切无遗,为极端之革命派。
特中国文化大统,在为现世界建大群体。方其群体涣散而有老庄,老庄之不足而有方术,而儒家思想亦往往能于大群涣散之际复振其精神。
中国的宗教容忍性很强。
由上论之,中国儒家之言礼乐,就广义言,固不仅为人生教育之一端,实兼举政治宗教而一以贯之矣。凡使小我融人于大群,使现世融人于过去与未来,使人生人于自然,凡此层层融人,俾人类得以建造一现世界大群体之文化生命者,还以小我一心之敏感灵觉操其机,而其事乃胥赖于礼乐。
(5)迷信与方术
故礼乐乃太平盛世之心情,亦太平盛世之景象。凡其昧于此礼,丧于此乐,囿于小我之幽郁,以自外于大群之和怡悦怿,而不胜其私怖畏、私歆羡、私吁请、私祈求者,此皆谓之迷信。其或仗小我之私智小巧,妄觊役使驱驾,以利用外物,攘窃大群,而暂得逞其私欲者,此皆谓之方术。
(6)黑格尔论基督教、希腊人
按黑格尔论基督教,谓其未能与任何国家制度相联合以造成一种民族性之活的发展,乃为一种道德之失败。故基督教者,乃纯粹一种精神之宗教也。亦可谓是一种个人的宗教。由否定其自己个人权利义务所达到之爱,仍无法扩充成为任何现实生活之南针,于是基督教不得不退回教会,离开现实社会,而求精神之统一。基督教会除宣传信仰外,于人类多方面的生活不能有所满足。教会既不能离世独立,又不能与世谐和。基督教乃造成一种宗教与人生间不健全的对立。反之,希腊宗教能将政治生活理想化。
又黑格尔论希腊人观念,谓希腊人认国家不仅为外在之权威,而为实现个人自由之唯一处所。并认彼辈所崇奉之神灵,非外界一种作威作福之力量,而为自然机构与社会组织之理想的有机合一。我与非我之区别,以希腊人之生活论,殆已在悠扬之乐声中消失于无形。然黑格尔又谓希腊人对于人生与世界之调和薄弱不完备。盖此种调和,并未根据内心生活与外界生活相对立之深彻意识,亦未根据对于征服此种对立之精神历程之认识。换言之,希腊式之合一,并未建筑在理性上,亦未建筑在超过其分别意识之合一上,实乃建筑于对此分别之茫昧无知而已。
厚葬、殉葬的风气在中土,终究不能盛。
(一)郑子产、吴季札之魂魄论
子产认为,若其人生前生活条件优,即所谓凭依厚,则其魂魄强,因此死后能为鬼。反之,未必能为鬼。他并不认为先于形气而有灵魂存在,这可以称之为“无灵魂的人生观”,实为中国人所特有。魄归形,魂属气。
(二)孔子以下儒家之鬼神论
死后之鬼神即是生前之魂魄。
(三)先秦儒家之祭祀义
《正义》云: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又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中国经典中所云之鬼神,其代表孔孟以下儒家思想者,均不指俗义之鬼神言。
(四)道家思想与儒家之关系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鬼论。惟儒家以鬼神字替代了道家的阴阳字,遂把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又转成为人格化。
(五)荀子的形神论
自荀子之后,多以“形神”二字代替”魂魄“二字。
(六)两汉以降的鬼神观
杨王孙、王充、应劭等亦主张无鬼论。
(七)佛教传入之后与中国传统鬼神观之争辩
佛教有三世轮回之说,虽不主张有灵魂,实无异于主张有灵魂。梁时有范缜,造为神灭论,在当时,实对佛家思想为一主要之打击。
(八)儒道两家对于宇宙论之终极相异处
道家认为宇宙终极是一无,儒家认为宇宙终极乃一神,其神不脱形气,而是宇宙本身内涵之一德性。
(九)周濂溪《太极图说》中之宇宙观
周敦颐主张一种纯形气的宇宙观。
(十)二程的鬼神论
宋儒对鬼神,只当作一种道体看。
(十一)张横渠的鬼神论
张载认为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屈伸。
(十二)朱子的鬼神论
鬼神不过阴阳消长,万物生时皆有鬼神。
(十三)朱子的祭祀论
(十四)朱子的魂魄论
(十五)黄干的祭祀论
(十六)王船山的鬼神论
神乃属一种人生以后日生日长之气,并非在人生前,先有一神,如俗谓灵魂,投入人胎,亦非人生一堕地,即有一神,附随人体。鬼则是人生以后日衰日反之气,亦非人死后才成鬼,即在人生时,已有日衰日反之气,则早有几分是鬼了。
古希腊、基督教、回教皆把灵魂与肉体分开来看。惟有印度佛教不立灵魂义,主张六道轮回。中国认为形死神灭。
神与鬼的不同点:
1 一就精神感召而言,普通祭祀只限于家庭血属之间。而忠臣义士孝子节妇,可受世人崇拜,虽死犹生,故谓之神。
2 二就魂气作用而言,古来伟人,身死而德业犹存,其魂虽散如未散,故谓之神。
人能不朽,斯谓之神。人之成神,则全借其生前之一种明德,一种灵性。故既谓之神灵,又谓之神明。
原始人生活,身为主而心为副。人类有语言为一大跃进。人类有文字,乃为心与心相通第二大跃进。
西方人重物质生活,中国人重心灵生活,故重视语言文字。
物质世界,终属分别占有。心灵世界,则属共通享受。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独不自创一宗教。中国人亦无与其他民族同样之灵魂观。此两事乃有甚深关系。
凡中国古籍言及魂魄,皆指其人生前之心知言。惟魄乃附随其身之知,魂乃超越于身之知,此乃其主要之区别。
故小生命归入天地自然则谓之鬼,升进到人生命中而变化无尽则谓之神。中国古人之鬼神观,亦惟如此而止。
灵魂转世说违背中国人道。先有生命后有灵魂。
由身生命转出心生命,乃是生命上一绝大变化,绝大进步。人类的历史文化,便是由人类的心生命所造成。
1佛家说。人死当归涅槃(虚无寂灭)。
2耶稣教。知罪修行,灵魂可回天堂。
3儒家。在人中生,还向人中死,死后亦当还在人生。
人生之两面,一是内在的心灵,一是外在的身体。
在人类生命中,最伟大的一点成就,就是人类能成群。成群也不只是由人类开始,动物间也己慢慢进展到有群,著的如蜂蚁。但人在群体生活中,又有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这些全不是其他生命以物质生活为主的所有,而是由精神生活中产生。人的生活,又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对自己生命能够感到快乐。
物质生活是不相通的,精神生活是相通的。
造是造没有生命的,养是养有生命的,两者绝不同。但我们今天只看重造,没有看重养。这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里,可说是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而且造出来的物,本是无生命的,只造来给人用,而其结果反会来支配妨害人。今天,造出了许多无生命的物来压在我们有生命人的上面,转使人生受支配,受压迫,受妨害。
“我认为将来的世界,正要中国文化来领导。”
《灵魂与心》,钱穆,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2023-08-06 01:34: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