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手足心热简介
手足心热为症状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医生察知病人手心、足心发热,或病人自觉手、足心发热的表现。多由阴虚而生内热,或火热内郁等所致。参见手心热、掌中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手心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心中有发热感觉。一名掌中热。又为劳倦内伤及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掌中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中有发热感觉。常与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相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名手心热。足下热为症状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五心烦热为病症名。指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
详见百科词条:手足心热 [ 最后修订于2016/3/2 8:49:50 共8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火证为病证名。泛指热性、亢奋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为病,或情绪过激,身体功能亢盛所致,以发热,津伤,面目红赤,局部红肿溃烂为常见症。火证包括实火证和虚火证。实火证即指实热证,虚火证即指阴虚内热、阴虚火旺证侯。参见火、化火、实火、虚火:火为五行之一。指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1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生命的动力,具有温养机体,促进脏腑气化功能的作用。如少火、命门之火等;2病因六*之一,与暑热同性,但无明显季节性;3病理性的各种功能亢进的表现。化火为病机。病理性的各种功能亢进的表现。分虚实两类,实者为外邪所化,虚者由阴虚之变。凡外感六*,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临床表现参见实火和虚火条。实火为证候名。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胃肠、肝胆实火为常见。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甚或吐血、衄血,或发癍疹,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等。治宜清热泻火为主。虚火:1真阴亏损引起的发热。如两颧潮红、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或阴虚劳损等。2阴盛格阳引起的假热证候。
详见百科词条:火证 [ 最后修订于2016/3/4 12:19:35 共54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定义青盲·肝气郁结证(blueblindness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初起视物模糊,视界中央阴影遮挡,其后日渐加重而失明,视 色淡或苍白,头晕目胀,急躁易怒,心烦郁闷,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青盲证候。青盲·肝气郁结证(blueblindness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初起视物模糊,视界中央阴影遮挡,其后日渐加重而失明,视 色淡或苍白,头晕目胀,急躁易怒,心烦郁闷,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青盲证候。症状青盲·肝气郁结证患者目视不明,眼底有视神经萎缩之病变,患者情志不舒,头晕目胀,口苦胁痛,脉弦细数。证候分析郁怒伤肝,气机失调,气滞血瘀,脉道不利,玄府闭阻,神光不得发越,以致目视不明,眼底则见视神经萎缩之病变。肝气上逆,则头晕目胀。肝气失和,经脉不利,故胁痛脉弦。气郁化热则口苦,脉兼细数。青盲·肝气郁结证的治疗治法青盲·肝气郁结证治宜清热疏肝,行气活血。方药治疗青盲·肝气郁结证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原方清热疏肝,理脾和营,若加香附、郁金、川芎,则可增强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郁热不重者,方中酌减丹皮、栀子。关于青盲青盲(blueblindness;opticatrophy)为病证名。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文献多有记载,但以《证治准绳·七窍门》为详。是指以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失明为主要表现的眼病。本病可从视瞻昏渺、高风内障、青风内障等瞳神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青盲类似于西医的视神经萎缩。详见青盲条。
详见百科词条:青盲·肝气郁结证 [ 最后修订于2018/12/28 12:32:31 共69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奇效良方》卷二十八 21 组成 22 主治 23 芎归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2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芎归芍药汤 1 拼音
xiōng guī sháo yào tāng
2 《奇效良方》卷二十八 21 组成川芎1钱6分,当归1钱6分,芍药1钱6分,桂枝1钱6分,防风1钱6分,枳实1钱6分,羌活1钱6分,甘草1钱6分,干葛4分,麻黄、侧子2分。
22 主治肝积气滞左胁下,遇发作手足头面
昏痛。
23 芎归芍药汤的用法用量分作2帖。每帖用水2钟,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有汗避风。
24 附注方中麻黄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芎归芍药汤 《周慎斋遗书》:[卷八]嘈杂
嘈杂,是脾虚肝火得以乘聚也。在胃口,芎归芍药汤加山栀仁、沉香;在胸中,芎归芍药汤加紫苏;在中焦,白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胁痛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温酒送下,日三服。芎归芍药汤治肝积,气滞左胁下,遇发作手足头面昏痛。川芎
《周慎斋遗书》:[卷九]头晕虚阳无所附而晕,六味汤加人参;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
《周慎斋遗书》:[卷九]胁痛物和肝血。右胁痛为肺气不降,血中之气病也,宜芎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桂、陈皮调之。右属气,痛为气
《周慎斋遗书》:[卷五]古今名方录要鸡内金
鸡内金为中药名,出《本草蒙筌》。为雉科动物家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干燥沙囊内壁。为不规则卷片,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炒鸡内金表面暗黄褐色至焦**,鼓起,质松脆,用放大镜观察,显颗粒状或微细泡状。轻折即断,断面有光泽。醋鸡内金褐**,鼓起,略有醋气。
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功效,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炒鸡内金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能增强健脾消积的作用。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肝虚泄泻及小儿疳积。醋鸡内金质酥易碎,且矫正了不良气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
详见百科词条:鸡内金 [ 最后修订于2017/4/20 22:07:12 共798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2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3 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1 拼音
gān qì nì zhèng
2 注解
肝气逆证 证名。因肝气上逆或横逆所出现的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则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卷二:“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上逆冲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肝,药用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肝气横逆乘脾,脘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肝气乘胃,脘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等。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理气剂调,发生气机郁滞、逆乱等病证。在临床上,气滞证以肝气郁结和脾胃气滞为主,气逆证以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为
四逆散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四逆散
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经前平颗粒
理气,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经前平颗粒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更多肝气逆证相关药物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二)气病门]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诊断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结,是以
《景岳全书》:[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伤寒逆证赋(五十七)。体如熏而摇头直视,心神已绝;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气不全。肾绝者,直视狂言而遗尿反目;肺绝者,喘无休
《内经博议》:[卷之二病能部]足厥阴肝脏病论也。肝之阴不足也。或谓肝无补法。此昔人之谬也。夫肝气之逆。由肝志之郁。经曰。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岂曰
《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犹为可支,草干而死,阳尽时也。)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泛无根也。此以
《望诊遵经》:[卷下]眼目形容条目目录 1 拼音 2 《医宗己任编》卷一:黑逍遥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黑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医宗己任篇》卷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黑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黑逍遥散 1 拼音
hēi xiāo yáo sǎn
2 《医宗己任编》卷一:黑逍遥散21 处方
柴胡 白芍 归身 白术 茯苓 甘草 熟地
22 功能主治养血疏肝,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虚,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及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闭,沙淋崩浊。
23 黑逍遥散的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血热,加丹皮;阴虚,加牡蛎。
24 备注本方乃《局方》逍遥散加熟地而成。方中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缓急为君;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益气健脾和胃为臣;柴胡疏肝解郁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同用,气血兼顾,肝脾并调,共奏养血疏肝,健脾和中之功。
25 摘录《医宗己任编》卷一
3 《医宗己任篇》卷一 31 方名
黑逍遥散
32 组成逍遥散加熟地。
33 主治肝胆两经郁火,以致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肿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太阳,无论六经伤寒,但见阳症;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闭,沙淋崩浊等症。
34 黑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微微温服。
35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任劳多郁,亏损肝脾,致经气不调,经行失其常度而崩漏不已焉。生地壮水滋阴,兼能凉血止血;白术健脾燥湿,即可止漏定崩;白芍敛阴和血;当归养血归经;柴胡升阳解郁;茯苓渗湿和脾;甘草缓中和胃也。
古籍中的黑逍遥散 《银海指南》:[卷四]治验存参仁甘草梢生地木通归尾赤芍连翘黑山栀竹叶荷叶蒂又黑逍遥散合杞菊,加蝉衣。吴(左)风寒之邪郁于太阳少阳,
《奇症汇》:[卷之二]耳。盖肝木郁久则燥,燥则血虚,故更恶金克。治当用黑逍遥散、左金丸滋水舒木,使郁气畅达,则病当愈也。《枫
《重楼玉钥续编》:各证分辨一经寒凉杂进,便难施治。若论延医之法,起初则以黑逍遥散加丹皮,其次归芍地黄汤。其忧思郁久者,黑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胁痛后自汗,余已愈之。至十一月,胁痛大作,医以加味黑逍遥散治之,未为误也。服一剂,至夜分忽晕厥欲脱。盖柴
《医家心法》:[卷一]脉义本文2023-08-06 01:35: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