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药酒简介
《惠直堂方》卷三方名药酒组成白梅花肉(泡淡)5钱,红花2两,苍术2两,生地1两5钱,当归2两,核桃白肉1斤。主治痔漏脓血淋漓。用法用量入老酒1斗,浸7日。早、晚送服斑龙灵龟化痔丸,亦可独饮。《解围元薮》卷四方名药酒组成石六轴子4两,乌蛇1条,当归4两,甘草8两。主治36种危恶大风。用法用量每早饮1杯。制备方法先以水6碗,煮甘草汁3碗,方入烧酒1斤,并3味药,隔汤煮3炷香,埋地7日。《墨宝斋集验方》卷上引茅鹿门方方名药酒组成*羊藿1斤(去根梗,用叶,将麻布揩去背上毛,用酥油涂炙黄透,斤半取8两),当归8两(酒洗,去须头),仙茅4两(米泔水浸,去赤汁,用黑豆拌,蒸烂,去豆不用),鹿茸2两(酥炙3两5钱,取2两)。功效固精壮阳,固筋健骨,补精髓,广嗣延年。主治气血不足。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清晨将原酒送下。半月以后见效。或加人参1两。制备方法上药各咀片,并入绢袋盛,悬坛内,用陈煮老酒5060斤,打面封头并口,煮3炷香取起,埋地下7日夜,将药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房事1个月。《外科大成》卷二方名药酒组成松节2两,青风藤1两,虎胫骨1两,草乌(姜汁浸,炒)1两,威灵仙1两,薏苡仁1两,杜仲1两,五加皮(黄连洗)1两,当归1两,牛膝1两,川芎1两,金银花1两,红花1两,木瓜8钱,白芷5钱,川山甲5钱,独活5钱,没药5钱,乳香5钱,肥皂子仁4两,核桃仁4两(杵如泥)。主治鹤膝风。用法用量烧酒20斤,黄蜡4两,入坛内,封口,重汤煮3炷香,取出埋土内3日,空心、食前任服,核桃肉过口。《良朋汇集》卷三方名药酒组成桑椹子(晒干)4两,龙眼肉4两。功效补益。用法用量烧酒10斤,昼晒夜露,10日开坛饮之。《奇方类编》卷上方名药酒组成生地2两,熟地2两,枸杞2两,木通2两,牛膝2两,川芎2两,薏苡仁2两,当归2两,金银花2两,五加皮1两,苍术1两,川乌5钱,草乌5钱,甘草5钱
详见百科词条:药酒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12:44 共175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三解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医方考》卷二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各家论述 65 附注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三解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三解汤 1 拼音
sān jiě tāng
2 处方黄连15克 黄芩3克 大黄12克 栀子45克 花粉6克 连翘45克 半夏3克 茯苓6克 木通3克 泽泻45克 青荷梗33厘米
3 功能主治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者。
4 三解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医醇剩义》卷一
6 《医方考》卷二 61 方名
三解汤
62 组成麻黄(去节)3钱,柴胡(去芦)3钱,泽泻3钱。
63 主治时行之疟,长幼相似者。
64 各家论述1《医方考》: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也。人在气交之中,鼻受无形之气,藏于分肉之间,邪正分争,并于表则在表,并于里则在里,未有所并,则在半表半里。是方也,麻黄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泽泻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温,能使半表半里之邪,由中以解,则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虽然,此方但可以泻实耳,虚者犹当辩其气血而补之,所谓虚者十补,勿一泻也。
2《增补内经拾遗》:壶隐子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故用泽泻泻心经之热自小肠中出也;寒热不清,故用柴胡以清之;无汗要有汗,故用麻黄以发之。三解云者,谓三药能通解之也。
3《医林纂要》:麻黄以经言,则行太阳经,浮在皮毛,而太阳经夹膂脊以行者;以脏言,则麻黄泻肺邪,而肺俞则附于脊骨之第三椎下。寒凉之气袭于皮毛,栖于膂脊,故用麻黄最为对证之药,勿以过于表散疑之也。因湿暑之留伏于内,而导而下之,泽泻以渗湿,而暑气亦随之以下。以阳气之郁而不能升也,籍柴胡以升之,柴胡主能散邪,不必问其专经。疟之初起;此方为最宜。疟之邪气方殷,无庸虑其虚而遽加补也。
65 附注《增补内经拾遗》本方用法:水二钟,煎八分,未发先温服。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71 方名三解汤
72 组成甘草(炙、锉)1分,荆芥穗半两,恶实(隔纸炒香)1两。
73 主治脾肺壅热,咽膈肿疼不利。
74 三解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7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三解汤 《校注医醇剩义》:[卷一暑热湿]伤热三气迭乘,已成燎原之势,宜急下存阴,三焦通治,三解汤主之。三解汤(自制)黄连(五分)黄芩(一钱)大
《医学从众录》:[卷五]疟症带散邪。大抵于小柴胡汤中无汗,麻黄可加二钱,即三解汤意也。有汗,桂枝、酒芍可各加二钱,即柴胡桂枝汤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咽喉肿痛含化咽津,未瘥再服。治脾肺壅热,咽膈肿疼不利。三解汤方甘草(炙锉一分)荆芥穗(半两)恶实(隔纸炒香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也,由经视腑,则经为表,而腑为里矣。上编用桂枝汤解肌,所以治风伤卫之表也,而未及卫分之里,故又立五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跌打白糖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跌打白糖饮 1 拼音
diē dǎ bái táng yǐn
2 处方白砂糖3至4两。
3 功能主治可免瘀血攻心。主跌打损伤如已气绝牙关紧闭。
4 跌打白糖饮的用法用量先用生半夏在两腮擦之牙关自开,急用热陈酒冲白砂糖灌入,不饮酒者用开水冲服,愈多愈妙。无论受伤轻重,服之可免瘀血攻心,至灵至稳,慎勿轻忽。
5 摘录《吉人集验方》
古籍中的跌打白糖饮 《经验奇方》:[卷上]当归汤
未破口者。功能散瘀活血。虽已气绝。牙关紧闭。照白糖饮治法。擦开灌之亦当归泽泻(各五钱)川芎红花桃仁
《验方新编》:[卷十三跌打损伤]损伤诸方梧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一般我们在秋季的时候可以看到大街上面的梧桐落叶,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梧桐其实是一种中药,但是梧桐入药有哪些作用可能大家就更不了解了。那么,一般梧桐入药是用哪一部分呢?梧桐入药有哪些功效作用呢?
古籍名:梧桐《本草纲目》。
植物名:梧桐。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喜生于湿润的粘质土,多为栽培。
分布:我国和日本。我国各省均有栽植。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夏季为佳。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祛风、祛湿、散毒。
主治
用量和用法:1、劳伤咳血:干叶1至1两半,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湿火关节痛:干叶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3、皮肤毒症:干叶适量、煎水外洗;4、丝红病:干叶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1:(治湿火骨痛方)梧桐叶1两、贯众1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梧桐叶祛湿清热,贯众燥湿泄热。合治湿火骨痛,有效。
(方歌)湿火骨痛势难当,梧桐贯众是奇方,两药组成同煎服,热清湿解毒难藏。
验方2:(治丝红病方):梧桐叶1两、丝红草5钱,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
(方解)胃不纳食、体倦、更加上皮肤有如蚁行者,民间称之为丝红病。民间经验用梧桐叶、丝红草两味药,治疗本病,有去黄肿、止痒、开胃之功,无其他副作用。
(方歌)丝红为病体倦怠,面黄骨瘦蚁行皮,梧桐叶于丝红草,瘦肉同煲更奇。
附录:(根)功用与叶同,每次用量1至2两。
参老资料:《中国医学打辞典》梧桐子治小儿口疮,去白,捣汁涂。梧桐皮、苦寒无毒,乌鬓发(烧研,和乳汁涂),杀三虫,治肠痔,脱肛,小儿丹毒恶疮。梧桐花,治癞头,杖丹,火伤。梧桐叶,消肿毒,生毛发,疗痈疽发背,蚀阴恶疮。
《中国医学植物图鉴》鲜根能治风湿疼痛(关节炎),梧桐子能黑发,并治小儿口疮,花可治烫火伤、癞头,叶煎汁内服,有催生作用,色入瘦猪肉煨杂食肉,治小儿疳积,外用可治背痈,熏治白带,投入厕所可防蛆蝇。
《广东验方交流汇编》治风火牙痛方:梧桐叶树根干片1两、猪瘦肉2两煮食。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第一辑》祁阳县中医介绍麻疹后两眼红肿不开:椿树叶、梧桐叶子、桃树叶各等分,嚼烂敷头顶,一次两点钟。
营养成分:
1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的功效。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生长发育。
2富含磷,具有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成长及身体组织器官的修复,供给能量与活力,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3富含碳水化合物,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节约蛋白质,解毒,增强肠道功能。
4富含脂肪,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适宜人群:适宜积滞,消瘦,免疫力低,贫血,须发早白,小儿口疮,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等症状的人群。
目录 1 拼音 2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用法用量 7 备注 8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孔子枕中神效方 1 拼音
kǒng zǐ zhěn zhōng shén xiào fāng
2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别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圣枕中丹(《医方集解》)。
3 处方龟甲 龙骨 远志 石菖蒲各等分
4 制法上药为末。
5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重镇安神。治思虑过多,阴虚火旺,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
6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用法用量
每次1克,食后用酒和服,一日三次。
7 备注方中龟版滋阴降火;龙骨镇心安神;远志、菖蒲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利窍。配合成方,共奏滋阴降火、镇心安神之功。
8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葛氏方》
古籍中的孔子枕中神效方 《集验方》:[卷第五]治虚劳遗精及益智方
中还,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后方》卷六)孔子枕中神效方。龟甲、龙骨、远志、石上菖蒲分等,末,食后
《医心方》:[卷第二十六]益智方第四本文2023-08-06 01:38: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