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的生字
少年闰土的生字及组词如下:
1、郑:zhèng(郑重、郑国、郑州)。
2、拜:bài(拜年、祭拜、对拜)。
3、租:zū(收租、租房、出租)。
4、厨:chú(厨师、下厨、厨房)。
5、毡:zhān(毡帽、毡布、如坐针毡)。
6、羞:xiū(害羞、怕羞、羞涩)。
7、撒:sǎ(播撒、撒种、撒谷子)。
8、缚:fù(束缚、绑缚、作茧自缚)。
9、猬:wèi(猬集、小刺猬)。
10、伶:líng(伶仃、伶俐、伶人)。
11、俐:lì(伶牙俐齿、口齿伶俐)。
12、窜:cuàn(窜改、逃窜、东跑西窜)。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变化近义词是什么
词目:变化
拼音:[biàn huà]
释义: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近义词:变动 变更 改变 改观 蜕化 蜕变 转变
变化的近义词是
变化近义词:
变动,变更,改变,改观,蜕化,蜕变,转变,发展,变幻
变化_百度汉语
[拼音] [biàn huà]
[释义] 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代谢的近义词是什么
交替 变换
代谢 [dài xiè]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更替、交替变换
百科释义
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自然现象的近义词
自然现象的近义词
解:
、这个没有近义词的
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相对于由人类引发的社会现象而言。
变迁的近义词
变革: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社会ㄧ伟大的历史~。
变更:改变;变动:~原定赛程ㄧ修订版的内容有些~。
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化学~ㄧ~多端ㄧ情况发生了~。
变迁:变化;变易;经历几十年变迁,他对这块土地完全陌生了。
生动活泼的近义词
成语: 生动活泼
近义词: 生龙活虎
反义词: 死水一潭
拼音: shēng dòng huó pō
解释: 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活跃。
出处: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要是句子短些,章节短些,文章就生动活泼。”
举例造句: 我喜欢生动活泼的孩子。
被人整的近义词
1、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闇昧:同“暧昧”。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2、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3、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5、必须: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6、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亦同“辨证”第一义。 7、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8、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9、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10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11、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斤”。 12、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13、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著步子”。 14、出身:人的早期经历或身份,如“出身于干部家庭”。 出生:生下来,侧重于自然属性,如“~ ~ 于20世纪初”。 15、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 认真,从不马虎”。 16、创建:动词,创立。 创见:名词,独到的见解。 17、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18、伺候[cì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19、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20、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21、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 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 22、大义:大道理如"微言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23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或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24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 25 反映:反射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 受到 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如“药物反应”。 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如“反应如此之快”。 26、妨害:使受损害。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27、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 28、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 29、伏法:依法处以刑。 服法:认罪。(“伏罪”、“服罪”是同义词) 30、伏帖:心里舒服 顺从 服帖:顺从 妥当
人应该相信缘分
1 分钟前 · TA获得超过1286个赞
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安帝时,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于安帝永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桓帝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刘开)、孝崇(刘翼)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至此,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始具规模。灵帝时,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灵帝。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巨著,记录了东汉从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由班固、刘珍、蔡邕、杨彪等人编撰,历经自汉明帝至汉献帝几乎一朝时间尚未最终完成。《隋书·经籍志》所录《东观汉记》有一百四十三卷,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 《东观汉记》一书之所以得名,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编撰之初,图籍盛于兰台,因此班固等修史主要于此。班固等虽作《世祖本纪》及《列传》二十八篇,但并未汇成一编,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正式的书名。汉章帝、汉和帝时期起,国家藏书之地由兰台徙至南宫东观,《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也从兰台移到了东观,直至东汉末年。但是既便如此,《东观汉记》在当时也未见“东观”命名,只以《汉记》为名,至东汉末年,从应劭《风俗通义》等书的引用来看,依然以《汉记》相称,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包括《三国志》中的记载亦未见《东观》之称。究竟何时开始使用《东观》之名,史籍未见记载,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传篇》中,已经把《东观汉记》简称为《东观》;此外,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于《言语篇》引《东观汉记》马援事做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是三次引征《东观汉记》,一次引征《东观记》。刘勰、刘孝标和郦道元三人处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六纪上半期,所以《东观汉记》的得名当在此之前。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MEq_0s1ooOM5x3qlXIFqA
pwd=qh6f 提取码: qh6fD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要了解词语的含义和使用范围。“窜改”与“篡改”都是动词,都有“改动”的意思,表示对某些既成的东西作错误的改动,也都含有贬义。但两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窜改”指改动、删改。“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篡改”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篡改”的对象一般是历史、经典著作、理论、学说、政策、指示等。也就是说,用假的、错的代替正确的东西,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肤浅”与“浮浅”意义侧重点不一样,“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比“浮浅”常用。“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 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审订与审定都是动词,都含有审查、审阅的意思。审订侧重在“订”,即修改、订正其中的差错,不强调意见的最后确定;审定侧重在“定”,即审查后作出决定、评定,强调意见的最后确定。 |
本文2023-08-06 01:39: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