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艾灸:这些错误的艾灸方式,你中招了吗?
现如今,艾灸虽然现已进入千家万户,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仍是有许多朋友在艾灸的使用上有误区,若用错了方法,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伤身。
今日 大暑艾灸, 就来 和大家 盘点一下 艾灸 具体有哪些误区:
一、频率过高,易上火
如用艾灸进行日常调理,通常身体无病痛者,每隔 3-5 天艾灸的保健穴,每穴位 25-30 分钟左右即可。 无病痛时,若天天施灸 会 出现上火、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症状。 但如身体寒症较重,或有其它需要治疗的病症,才可以每天施灸。
二、阴虚者慎用,火上浇油
人有九种体质, 属于 阴虚体质的人集体形多瘦长 , 常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脸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 ,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舌质偏红,苔少。
阴虚火旺有许多种说法,许多人说阴虚者不能艾灸,阴虚本身就有虚火,假设再用艾灸,就有火上加油的说法。网上也有许多关于阴虚体质集体的艾灸误区纠偏, 这并非表示阴虚者不能艾灸。阴虚火旺,正确 调养 方法是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三、同房与喝酒,损身劳气
艾灸 作为一种绿色的疗养方式,建议先根据个人体质和不同穴位进行尝试,不要灸太多的穴位和太热的热量,假设感觉可以了,逐渐加穴位或延伸艾灸的时间。前面也讲到,艾灸是一种以 “热” 治病的疗法。 艾灸是将自己身体内的能量激起出来,将经络内的蕴气勾通,然后达到阳气进步的作用。 而同房则是一种 “泄” ,在这样的情况下,轻易将地 “阳气” 泄出,不利于健康,因此艾灸的时候不建议同房。
并且,大量的喝酒、汗流浃背、情绪过于激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进行灸疗都是一种“泄”的体现,此类情况不建议艾灸。
四、时间把握不妥,寒气倒流
艾灸一般不选晚上11点后。 一般子午时间不宜艾灸, 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 人体保健养生一定要适应天时, 晚上主收敛,而艾灸主生发。 例外的是,如果是治病或急症,需求很多艾灸,那就不必过多考虑了。 治疗失眠症,临睡前艾灸 的效果是 较好 的 。
并且,艾灸后不能受凉,而进行艾灸的时候也要留意身体的保暖,就算是天气炎热的夏天,艾灸的时候依然要避免着凉。特别是要在坚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穿堂风吹,最要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
五、禁忌病症与穴位、热感疖肿
《伤寒论》中提到: 《伤寒论》中提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外感热病以火灸之则犯实实之忌,可致诸多变证,因此不建议艾灸。
另外,古籍中记载的禁灸穴位共有 47 个,这些穴位多散布于 面部 , 重要器官和浅表大血管的邻近 ,以及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 的部位。因此,若不依照医嘱或随意进行施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腰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腰户穴的定位 9 腰户穴的取法 10 腰户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腰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腰户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腰户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腰户穴研究进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腰户 1 拼音
yāo hù
2 英文参考Yāoshū G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腰户为经穴别名,即腰俞[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腰俞 汉语拼音 Yaoshu 罗马拼音 Yaoshu 美国英译名 Lumbar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 富耶氏 德国 LG2 英国 Gv2 美国 Go2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1],DU2[2]) 。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1]。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4 腰俞穴的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6 穴名解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1]。
胁之下、胯之上为腰,居身之中。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节下间腰眼处,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透出荐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处为腰之输气处,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3]
7 所属部位骶骨[4]
8 腰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5]。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1]。
腰俞穴位于骶部,第四骶椎下,当骶管裂孔中[6]。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
9 腰户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1]。
俯卧或侧卧,正当骶管裂孔中取穴。
俯卧或侧卧位,先按取尾骨上方的骶角,在与两骶角下缘平齐的后正中线上取穴[7]。
10 腰户穴穴位解剖腰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骶中动、静脉分支。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深层有尾丛。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1]。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8]。
布有尾骨神经分支和骶中动、静脉分支[6]。
11 腰户穴的功效与作用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1]。
腰俞穴具有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的功效。
腰俞穴为腰的输气之所,主治腰髋疼痛、腰脊背不得回转等腰疾,有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3]
腰俞穴又与肾经沟通,腰部有疾,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柢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添命门之火。[3]
12 腰户穴主治病证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1]。
腰俞穴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8]。
腰俞穴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麻木不仁;癫痫;腹痛,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便秘;月经不调,带下,经闭,遗精;淋浊,遗尿[7]。
腰俞穴主治腰脊痛,便血,泄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6]。
治腰脊疼痛,脱肛,便秘,尿血,月经不调,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痔疮,淋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6][8]。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腰骶部[7]。
132 灸法可灸[1][7][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14 腰户穴的配伍腰俞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1]。
腰俞穴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1]。
腰俞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腰俞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腰俞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腰俞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腰俞配百会、大肠俞、承山,治脱肛[7]。
腰俞配大椎、身柱、神门,治癫痫[7]。
腰俞配环跳,治冷风冷痹[7]。
腰俞配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治腰脊强痛[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腰俞主之。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痎疟。
《针灸大成》:主腰胯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
《针灸聚英》: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
16 腰户穴研究进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间接灸的分类 41 隔姜灸 411 隔姜灸施灸方法 412 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 42 隔盐灸 421 隔盐灸施灸方法 422 隔盐灸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43 隔蒜灸 431 隔蒜灸施灸方法 432 隔蒜灸的主治病证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间接灸 1 拼音
jiàn jiē jiǔ
2 英文参考indirect moxibus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ndirect moxibus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又称隔物灸(sandwiched moxibustion)[1]。是艾炷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1]。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而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2]。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3]。应根据病症选用[3]。
4 间接灸的分类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2]。常见的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等[3]。此外,还有隔附子灸,隔葱受、豆豉饼灸、黄土灸、蛴螬灸、胡椒灸、巴豆灸等[4]。
41 隔姜灸
隔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3]。是以生姜薄片作为间隔物施灸的方法。
411 隔姜灸施灸方法将鲜生姜片切成约3mm厚的薄片,用针在姜片中间穿孔数个,然后将姜片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使用大、中艾柱[3][4]。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受治,反复进行[4]。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4]。
一般每次施灸5~10壮[4]。
412 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4][3]。如果在艾绒中掺入少量麝香,再隔姜灸之,称麝香灸,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隔姜灸
42 隔盐灸隔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5]。首见于《肘后方》[5]。是将食盐作为间隔物对神阙穴施灸的方法。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5]。
421 隔盐灸施灸方法将干燥食盐块研为细末或直接使用精盐粉填至略高于脐孔,然后在盐上面置大艾炷点燃施灸[5]。如患者脐孔不是凹形者,可用湿面条围敷脐周,中纳食盐施灸[6]。有灼痛时即更换艾炷[4]。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4]。艾灸壮数视病情酌定[6]。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422 隔盐灸的功效及主治病证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固脱,温补下元的作用[6][4]。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霍乱(非真性霍乱)吐泻、痢疾、小便不通、四肢厥逆和中风脱证等[5][4][6]。
43 隔蒜灸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5]。首见于《肘后方》[5]。是以大蒜薄片或蒜泥作为间隔物进行施灸的方法。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4]。
431 隔蒜灸施灸方法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4]。
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3mm厚的鲜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上施灸[5][6][4]。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4]。
也可将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地铺在穴位上,再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把艾炷置于蒜泥上点燃施灸[5][4]。一般每穴可灸5~7壮[6][5],7壮为宜[4],以灸处泛红为度[4],隔2~3日1次[5]。
《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
432 隔蒜灸的主治病证本文2023-08-06 01:40: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