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具知识的人
一:司马迁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你比如说他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这大家知道,这个典故,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还能够建功立业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再比如讲,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我要讲司马迁这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史记》讲了许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极高,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的说法,齐名于西汉的大文豪家司马相如、三国时期最璀璨的人物诸葛亮。
二:杜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注:“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三:诸葛亮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 三顾茅庐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引《襄阳记》)
隆中对策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全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普洱茶“茶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得不说诸葛亮(孔明)对茶文化的贡献。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由于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唐朝在当时是第一大强国,国富民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历史最高,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能够吃饱肚子,所以寿命也就随之提高,但是即使如此,唐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55岁,哪怕是皇帝超过60岁的也屈指可数,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直到唐中宗时才去世,武则天活了81岁,无疾而终,为何武则天这么长寿,因为其生理上有这个优势。
在大唐新语和旧唐书,都记载了一则故事,袁天罡刚入宫时,武则天的母亲带其来面相,但是武则天一身男子打扮,袁天罡看后说道:此子龙睛凤颈,乃贵人之像,如若是女子,则可以为国君,旁人听了无不哈哈大笑,自始皇帝以来千余年,还未曾听说过女子为皇帝。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女子的阴柔之美,反而是长了一副男人的模样,但历史中武则天的画像并没有,反而明朝的一位文人曾经记载,洛阳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佛,就是参照了武则天的长相,刻画而成,那武则天应该确实如同古籍中所说,女子男相。
第二个则是武则天的高个子,古时候中原人并没有现在这么高,女子普遍一米五,男子则为一米六,但武则天却长了一个一米六五的身高,比有些男子还要高,其实古人长不高并不是因为基因不行,而是吃的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沿海一带的山东人,在古时被称为山东大汉,因为吃的鱼肉多,蛋白质高,比内陆营养要丰富。
武则天亦是如此,其父亲为当地有名的富商,而武则天十四岁就入宫了,所以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这也就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长了高个子,而且唐朝以丰腴为美,武则天一米六五的个字,在加上丰满的身体,在一众妃子中,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唐朝以丰腴为美,并不是以胖为美,武则天的体重大约在120斤左右,这个体重可能属于正常体重,所以武则天并没有因为肥胖所带来的各种疾病,这也成了武则天能够寿终正寝,无病无忧的活到81岁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唐朝的很多达官显贵,都是因为肥胖而死。
武则天的身高体重,样貌,我们大都依照古籍中的记载,还有一些字画得知,但是这些大都经过人为的刻画和加工,所以并不准确,武则天到底长什么样子,也许只有等到乾陵重见天日的那一刻,靠着现代高科技的复原,我们才能够一睹四大美人的芳容。
简述从古至今,令人民的生活陷入艰难困苦、惨不忍睹的,除了自然灾害,莫过于——战争,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和悲惨命运!以下就从二本古书中记载的故事来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梗概 东汉末年,西凉刺史、朝中权臣——董卓,因镇压民间黄巾军起义的战争而功劳显著,成了割据西北的地方军阀,而后,凯觎京城的荣华富贵、满足自己的野心,于公元189年,带着其3000精锐部队大举进驻京城洛阳……
大权独揽的董卓继而废除了汉少帝,擅立陈留王刘协为傀儡皇帝(即汉献帝)。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凶恶残暴的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
这一暴行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
祸国殃民 据载,董卓洗劫长安,兵祸连年。关中二三年间,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繁华的西京也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之地!
故事梗概 唐玄宗在位初年,政治开明,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其执政后期,听信谗言、罢免贤相,致使政治昏暗、乌烟瘴气!当时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利用奉承拍马的手段又兼任范阳节度使,而后又被封为郡王,并建造了一座奢华的府第,不久又成为杨贵妃的干儿子……由于唐玄宗的一意孤行、宠信早已有叛乱之心的郡王安禄山,公元755年,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与其麾下猛将史思明等终于在范阳发动了叛乱!
总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安史之乱”的深刻写照!也是所有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愿世界没有战争!和平万岁!
邓拓(1912年~1966年5月18日),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邨(不宜简化为马南村)、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当代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 历史 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邓拓曾以邓云特为笔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著有《中国救荒史》。
《中国救荒史》根据各种可靠的 历史 资料,运用统计方法,首次全面探讨了中国 历史 上自远古以迄于中华民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及其演变趋势和特征,同时分析了灾荒的自然、 社会 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人口流移和死亡、农民起义、民族之间的战争、经济衰落等方面,就灾荒对 社会 的实际影响作了较具体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邓云特对相应 历史 时期的灾荒救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归类,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同时该书还详尽探讨了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及其利弊得失。
该书远逮殷商周秦,近迄晚清民初,对灾情描述,细致入微;对灾害之影响,抽丝剥茧;对救灾之途经策略,阐释精详。是一部难得的从灾害为研究对象,以灾情为真实史料的上乘之作。从中可以较好地了解中国历代先民在灾情面前的悲惨生活,及由此形成的应对变局的伟大智慧。
1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府过年,黑山村乌庄头的年租清单,充分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清单如下: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2关汉卿的《窦娥冤》
窦天章借蔡婆婆20两银子,一年后本利40两,无力偿还,被迫拿女儿窦娥去抵债,反映了当时高利贷剥削的残酷性。窦娥进公堂后,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只听信流氓的诬告,凭口供定案,一审定案,不再复查,说明当时的法律十分的野蛮不合理。窦娥的无辜被杀,更是当时政治黑暗,冤狱满地的艺术概括。
3孔尚任的《桃花扇》
描写了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和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的原因。
哪本古书!本人记不清了!有个印象!看书太多太杂,实在想不起来了!但是除了古书!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古诗可以了解古时人的生活疾苦!所谓今书只写今时人!古书写尽古人事!
应该猜到了吧!就是最近在大英帝国特别流行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其号称“诗史”!不言自明,试举几粒!是几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朱门也就是大红门,在古代一般就是王公显贵的宅邸!他家的肉肉都放臭了!在古代能吃上肉肉那就叫做富贵!穷人吃糠咽菜尚不可得!更谈不上肉!不像现在反过来了!吃猪草的是土豪!吃肉的是老百姓!荒诞!路有饿死骨!也就是指吃不上发饭的老百姓吧!
“信知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白草!”用二十一世纪衡水普通话解释一下!就是生女生男不一样!要想富!不对!这个古人百姓就别想了!能活就不错!要想活就别生带把儿的!边廷流血如海水啊!大唐皇帝又没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还知道给一个家庭留个血脉!那可是你生多少我收多少!统统去边塞!去打仗!你要是父母你会咋想!想死的心都有了!
未完待续……
以心入道篇 身心灵 健康 探索 方法
接着前面叙述!
不要期待任何人改变,人们只会为自己而变
老子《道德经》是老师,佛家是学生(学术范畴,不是狭隘宗教)
论述:佛祖的悟道经历都知道吧!简单介绍!
我们追求身心灵 健康 ,信仰(灵魂)非常重要。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形成宗教信仰?历代文化都有修道成功的人,任何一个拉出来都可以形成类似宗教的教派,我们民族的信仰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中。
先秦练气士,神话时代,精气神-对应-身心灵,因此,心气都处于承上启下关键作用。
秦朝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统一,法家治国典型。采用愚民政策,焚书坑儒,不让读书,不让人民有思想上的长进,天天就盯着自己的日常小利就可以了,看不到长远的短视。跟西方与美国现代被犹太家族与世界既得利益者,控制人民非常相似,处在上帝视角,某些秘密根本就不是秘密,藏无可藏。
中国文化从此神话时代结束,百姓被打为凡人,修行的书与方法遭到毁灭性打击。
女娲造人故事,都知道吧!人的肉体是用泥巴做成,吹口气就成活人,说明身心灵 健康 中,身体虽然是一切基础,但气,也就是心灵才是修炼关键。
科学:小孩未出生时,腹式呼吸法,即胎息,肺在此时是没用的。出生那刻,就要改成肺来呼吸,有条件,可观察、体会婴儿怎么呼吸:手放在鼻子上,感受到呼吸很和缓,很慢,很长,手放在小腹丹田处,可感受到,每次呼吸小孩小腹、整个胸腔、喉部都同时吸气缓缓鼓起、呼气时都慢慢缩压下,练气,就按照这个标准练,长寿有益。
直到老子《道德经》出现,给后人指明些方向。佛祖是从金字塔中层入道(心理),没有经历或不太重视金字塔下层(身体、肉体)修行基础,主明心见性,心性顿悟。
佛祖悟道,身心灵 健康 步骤!
第一步:究竟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谁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今生干什么)?未来到哪里去?源自灵魂的人生三问!
类似之前企业培训,销售的黄金6问,我是谁?我找你干什么?我说的对你有什么好处?怎么相信我说的?为什么向我买?为什么现在就买?
第二步:开启苦行僧求学模式,小隐隐于山,因还未得“道”
第三步:通过教化人民,积累功德,寻求真正解脱。大隐隐于市。中国历代皇权团队奋斗史上都有道家人,乱世才有大功德!
慢慢走入现实
怎么读懂《道德经》,怎么理解老子,电视剧《老子传奇》启发,就依此论述。
老子父亲是陈国大将军,战死,母亲生下他而死,从小父母双亡,由爷爷带大。父母的爱他没能体会,让老子未出生就陷入第一次亲情:无极、白纸、无为的绝望。
怎么说呢?为让人重视,现实极端例子(可能会让某些人反感,我陈述事实),女性被强奸那刻,如果感到无法逃脱,生命受到威胁,恐惧到绝望,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启动自我保护意识功能。即梦魇状态,大脑意识清晰,身体观感各 健康 指标正常,但就是无法控制身体行动,将不受控制。歹徒还以为是女性主动配合,其实科学解释就是不受控制的心理情绪绝望。
因此,女性在受到可能的伤害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并且知道身体接下来的恐惧会发生怎样的反应,以做出适当应对。
相信这些只有极少人才会经历。
我经历过类似的事,初中被人拿小刀抢劫,高中被同学报复,拿砍刀打一场同时被抢劫。父亲教育我不爱用棒,容易打断,我从小在拳脚下长大,已有抵抗力!
可以这样说,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钱权利等,都休想在伤到我,我已经百炼成钢,使我痛苦必将让我强大。
女性感情敏感相对更坚强,男性看着强势其实内心很脆弱,外强中干纸老虎般。如果女性阴柔坚强一面与男性志气勃发都具备,可做领袖!可以很低调说,本人就TM是个天才!成为天才自信是人生第一步!
出现家暴,内部:一方是否有低一等的依赖!或钱权利、或感情依赖等,别人帮不了,需要自强。美国纸老虎威胁下,让日本产生怨恨,只要有能力必然反抗,想了解日本,《德川家康》值得一看,算是英雄,非常血腥且精彩。
老子爱情:被逼,门当户对娶了并不爱的村长女儿,与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的卖酒商人女儿失之交臂,第二次爱情无为绝望,一劫接着一劫,我当时都被看的泪流满面,怎么会这么惨呢?真的满满同情!
并不是诉苦,自己感觉都写不下去了,哈哈哈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
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
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
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
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
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
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
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
两者特征全部概括。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
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
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
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
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
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
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
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
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
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
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
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
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
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
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
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
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
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
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
“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
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
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
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
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
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
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
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
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
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
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
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
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
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
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
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
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这是我们
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
错迭出。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
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
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
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
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相对说来,《菩萨蛮》
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阳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
“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李清照《声声慢》
的运用大量叠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人对此评价极高:“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王又华《古今词论》略云:“晚唐诗人好用叠字语,义山(李商隐)尤甚,殊
不见佳。”“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
《声声慢》“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监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造语的高手,李清照却更能“出奇制胜”、“青出于监”,
除其绝世才华外,还因为“曲子词”、“长短句”这个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化
的有多功能设备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绝技。本词开端一连十四个叠字,
一波三折而一气贯串,诗中无此句法。“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
四,于诗属拗句,而在句法参差的词中则读来十分自然,断续连绵细雨凄清入
耳的声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尽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
《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二、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
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
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
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
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
“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
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
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
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
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
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
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
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
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
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
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
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
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
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
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
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
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
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
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
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
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
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
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
‘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
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
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
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
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
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
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
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
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
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
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
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
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三、词境的有限与无限
词体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说来,词的篇幅不长。《词谱》所载,最短的单
调《竹枝》为14字,最长的《莺啼序》为 240字,不比诗歌行数可以无限增多。
王国维所谓词“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并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言
下之意,词的境界比诗狭窄。词的篇幅短小,是对词境及其表现能力的一种严
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姜斋诗话》云:“论画者曰:‘咫
尺有万里之势。’‘势’字宜若眼。若不能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
记》前一天下图耳。五方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艺术作品欲于有限篇幅
内涵蕴阔远意境,关键在于写出所描绘形象的磅礴气势。诗中最短小的是五绝,
尤宜注意于此。词的篇幅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许多杰出词人挥洒其传神妙笔,
成功地在这画框里渲染出浩瀚无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激发出读者丰富
的联想、杳渺的遐思。这些词的意境,即“长”而“阔”。
孕蓄无限于有限,以有限体现无限。这是宋代词人创造的艺术辩证法。例
如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及“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诸句,概括天上人间的悲喜剧,歌颂地久天长的爱情,
由一变到无数,在刹那中见永恒,欢乐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欢乐。苏轼《送
参寥》云:“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境
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鹊桥仙》个中滋味,是哀?是乐?难
以分辨,读来但觉意味深长,咀嚼不尽,在时间、空间、情意方面都是无限的。
晚清谭献《复堂词话》云:“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
之相交,向之未有得于读者,今遂有得于词。”此论旨趣颇有与近代西方接受
美学思想相通之处。宋代许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扩大词境的创作,为这种理论批
评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四、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
诗余之名,一说是由于唐人乐府七言绝句之衍变为长短句;一说是指诗降
为词,词是诗之余绪,这里反映出对词的轻视。当初民间新曲主要是通过歌女
们的曼低唱传到文人手中的。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较浪漫,在对酒当歌之际,
为了佐欢遣兴,销愁解闷,漫笔偶成,付诸歌喉。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歌词,
自然多属描写男女情爱、留连光景之作,而词也就被视为“小道”“艳科”,
不登大雅之堂。作者们对于这具有许多优越性的新兴诗体,既非常喜爱,又当
作一种游戏笔墨。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边词序》所说:“词曲者,古乐府之
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
已。”这使当时有些流传之词常常作者难明,更有大量佚失。南宋大诗人陆游
也因存在轻视词体观念而抑制自己这方面的创作。其《长短句自序》云:“乃
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汨于世俗,颇有
所为,晚而悔之。”并表示“今绝笔已数年”,不再犯此“过失”了。可见这
观念给词坛造成多大的损失。
词之被轻视虽是其不幸,在另一种意义上却是其大幸。因为作者们于此卸
下在作传统诗歌时的庄重礼服,换上便装,得以没有顾忌地尽量抒发自己心底
蕴蓄的哀感顽艳之情,形式上也解除峨冠博带的束缚,只求赏心悦耳,随意采
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里巷”“胡夷”的曲调,使作品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在中国古代,诗受到特殊重视。《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乎诗。”诗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被如此尊崇,诗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
现实的不朽之作。到了宋代,在诗中说理、博学的成份越积越重,文学之士不
能自己的一往深情、万种闲愁便习惯倾吐于“诗余”“小道”。宋诗自有巨大
成就,但或谓整个南北宋可称道的言情之诗,只数陆游《沈园》两首七绝,这
也可说是其时诗坛的遗憾了。
北宋欧阳修是一位兼擅古文诗词的大文学家。他论诗主张“触事感物,文
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他在词中则大谈其儿女私情,不讲什么“美
刺”。其 《玉楼春》 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大胆揭示
“情”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表示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追求。这里反映出某种
新意识的萌芽,具有反封建礼教性质。宋代词人多倡言“多情”。豪放如苏轼,
王保珍 《东坡词研究》 中列举其“重复使用‘多情’一辞”达十八处之多。
“痴亦绝人”“疏于顾忌”的晏几道《点绛唇》公然宣称“天与多情”,谓其
有情出于天所赋与,殆为人性之觉醒。此类观念实为明汤显祖“世总为情,情
生诗歌”等论点的先导。
正式宣布词的独立地位的是李清照的《词论》。她挂出词“别是一家”的
招牌,总结词的特殊创作规律,把那些“学际天人”的大学问家、诗人、文章
家视为门外汉,而睥睨一切,大有惟我独尊的豪概。李清照倾注其主要精力于
词。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说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
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
也。”从其论的侧面可以看到李清照词的调度艺术成就及其词中的反传统精神。
从清新之笔抒写多情善感是初期歌词的特色,也是当时词人的开辟与新探;
对传统诗歌来说是一种解放;但仅以如此写法为词的“本色”,也会成为限止
词体发展的框套,故北宋中期苏轼等“以诗为词”,赋予词体以诗歌的多种职
能,大幅度地丰富了“小词”的表现能力与范围,实为词之再解放。
五、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
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
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
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
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那些硬把宋
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
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矫枉过正。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
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
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两种
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的,并非壁垒分明。宋代
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纳,不是说其作品
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
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
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
“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
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
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
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
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
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
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
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
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
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
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
并不婉约之作。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
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
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
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
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
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
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
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
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
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
到创作的穷途了。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
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
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
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这里谈到的近
作当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
看孙郎”的豪概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辛弃疾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及“看试手,补天裂”(《贺
新郎》)等“壮词”先后映辉。
豪放之作在
本文2023-08-06 01:4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