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月亮的对联,雅号。关于月亮的诗歌
嫦娥奔月v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 鲁班学艺的文言文
鲁班学艺这个故事已在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经过了六大关的考验,时时刻刻在练就他的品行和修养。
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坐下来耐心的等。
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问了他几个做木匠的基本问题,鲁班靠着本领轻松的答对了。
老师傅收了他做徒弟。可鲁班的艰辛才刚刚开始,他把门后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依依不停的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闪闪发亮。
随后,鲁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砍成一个光滑大柁,用凿子在大柁上凿了两千多个眼,鲁班足足干了十二白天,十二个黑夜。把成果让师傅看,师傅连声叫好。
师傅看鲁班这样的好学,诚恳。就带领鲁班来到西屋。
原来西屋满是精致的模型,鲁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手艺学好,于是认真的研究起模型来。往后,鲁班茶不思,饭不想。
时时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后,鲁班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凿子和斧子,告别了师傅,下了山。永向人们奉献出精致的木材。
而鲁班在人们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鲁班学艺便成了后人磨练自己的目标。 小学课本上的《鲁班学艺》鲁班年轻的时候,决心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
他拜别了爹妈,骑上马直奔西方,越过一座座山岗,趟过一条条溪流,一连跑了30天,前面没有路了,只见一座大山,高耸入云。鲁班想,怕是终南山到了。
山上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该从那一条上去呢?鲁班正在为难,看见山脚下有一所小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大娘在纺线。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到:“老奶奶,我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该从哪条道上去?”老大娘说:“这儿九百九十九条道,正中间一条就是。”
鲁班连忙道谢。他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选正中间那条小道,打马跑上山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树林子里露出一带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间平房。他轻轻地推开门,屋子里破斧子、烂刨子摊了一地,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伸着两条腿,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呼噜像擂鼓一般。鲁班想,这位老师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艺的神仙了。
他把破斧子、烂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后规规矩矩地坐在地上等老师傅醒来。直到太阳落山,老师傅才睁开眼睛坐起来。
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说:“师傅啊,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师傅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的?”鲁班回答:“我叫鲁班,从一万里外的鲁家湾来的。”
老师傅说:“我要考考你,你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错了,你怎样来还怎样回去。”
鲁班不慌不忙地说:“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来了,师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老师傅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
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
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
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可这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锈,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
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件都闪闪发亮。
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
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鲁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树下。
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
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鲁班提起斧子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鲁班转过身,拿着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
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鲁班拿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
2 后汉书鲁班传文言文翻译鲁恭字仲康,挟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喷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太尉赵亳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被举荐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嘉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古。掾史们
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问,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乌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乌?”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剐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ff/~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3 鲁班学艺的文言文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
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
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 公输般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 发明。
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由于父兄们耐心地传授,加上他勤奋地学习,长大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工匠,并有过许多的创造发明。 由于他的创造发明,都是些手工机械,并且这些机械都是根据物理的最基本原理发明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它归于物理学科。
当然,这是有些牵强附会。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且说有一年夏天,鲁班家乡鲁国国王要鲁班监工营造一座宫殿,期限为3年。但是这座宫殿所需的木料,足够鲁班等工匠们到山上砍上3年也完不成任务。
这可急坏了鲁班,因为国王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误了工程进度,杀头是不可避免的。鲁班愁得连觉也睡不踏实。
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进度,鲁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选择好要砍的树木。这天,天色刚蒙蒙亮,鲁班便迎着晨曦,踏着夜露,提前出发了。
为了节省时间,鲁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横七竖八地长满了小树、杂草,行走非常不便。 鲁班只好搀着树木、拽着茅草往上爬。
忽然,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 滑到山脚,鲁班狼狈地爬了起来,伸开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
鲁班非常惊奇,为何一把茅草能够划破人的手掌。 鲁班顾不得疼痛,沿着滑下来的山坡,爬上去一看,这丛茅草与别的草没有两样。
鲁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细地观察起来。 这茅草的叶子很怪,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人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
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血口。 鲁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处有一只大蝗虫,两枚大板牙一开一合,很快吃着草叶。
鲁班把蝗虫捉住细看,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 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 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
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 鲁班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传说鲁班的母亲和妻子对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
后来,母亲在线头上拴一个小钩,这样,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后世木工把这个小钩叫做“班母”,以纪念这个创作。
又如,木工刨木料的时候,前面顶住木头的卡口叫做“班妻”,这是因为传说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 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根据《玉屑》上的记述,伞是她发明的。
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
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
又如墨斗、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
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
4 鲁班刻风文言文翻译应该是“鲁班刻凤”。
鲁班是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有一次,他精心刻制一只凤凰。工作才进行到一半,凤冠和凤爪还没有刻完,翠羽也没有披上,旁观的人们就在指指点点,评头品足了。有的指着没有羽毛的凤身,说是象一只白毛老鹰;有的摸着没安羽冠的凤头,称它为秃头白鹅。人们都在嘲笑鲁班的笨拙。
鲁班没有理会人们的嘲讽,继续精心雕琢。待到完工的时候,人们简直惊呆了。翠绿的禽冠高高耸立,朱红的凤爪闪闪发亮,全身锦绣般的羽毛象披上了五彩缤纷的霞光,两只美丽的翅膀一张一合象升起了一道道彩虹。鲁班拨动机关,凤凰张开翅膀,在屋梁的上下盘旋翻飞,整整三天不落地面。于是,人们纷纷赞美凤凰的神采,称道鲁班的奇才。
文物保护技术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 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 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 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探伤常用 X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质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蚀、地震等自然营力作用和环境污染、小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粉化、变色、生霉、起甲、酥碱、劈裂、蚀空、凝浆、崩塌、倾覆等破坏形态。
石窟寺保护技术 首先应调查病害。调查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测绘地形图、窟区平面图、立面图、纵横剖面图等。测图方法有经纬仪导线测量、控制网测量、小平板测量。在进行立面测量、窟内石雕艺术品测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②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文物所在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资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应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为解决某个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满足物理前提与必需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电阻率法寻找渗水途径,微电极系法探测石窟表面风化层厚度,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程度,地震勘探进行窟前考古等。④稳定性分析。许多石窟位于陡立的边坡内,属于陡坡与洞室相结合的三向空间。分析其稳定性应从文物所在山体的岩性、裂隙、变形破坏过程、力学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预测其变形破坏规律。对于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还应进行结构面的分析、计算。
预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避免各种风化应力的继续破坏。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顶作防渗排水,改变并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并切断与洞窟的联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围,杜绝地表水流沿裂隙渗入窟内;采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内潮湿结露,防止剧烈的干湿交替变化等办法,防止水对文物的侵蚀。为避免艺术品受日光、雨水、风沙的直接侵袭,还可修建窟檐进行保护。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艺术品风化。
措施有:①用护壁、挡墙、大型砌体或浇筑体阻止裂隙的发展,防止悬岩塌落和抵御岩体开裂。此法难以保持石窟现状,易破坏崖壁的历史遗存,在不得已情况下才使用。②喷锚加固。以不同长度的锚杆(粗钢筋)采用水平或倾斜的不同方向穿过裂隙岩体,将不稳定岩体锚固在稳定岩体上,然后将锚杆端与细钢筋网焊接,表面用高压喷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体岩粉罩面做旧。
沿一定间距留设排水孔,使少量渗水仍能排出。此法适合已经松弛、多裂隙、洞窟密集而岩体破碎的石窟山体。
它可起到加固、支撑、防风化作用,具有很大的承载力和安全储备。缺点是会局部改变石窟外貌和掩盖一些历史遗存。③灌浆粘结。为石窟中雕刻艺术品断裂、洞窟崖壁开裂、崩坍的加固保护方法之一。目前使用的灌浆粘结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类、丙烯酸酯类及无机化学材料等。对材料性能要求接近于被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学性状,并符合粘结性好、粘度低、可灌性好、室温下可固化、耐冻融性、耐水性等要求。灌浆设备主要是用空气压缩机和特制灌浆桶。 检查时要对灌浆的深度、 范围、岩体强度、变形特性等进行检查,保证灌浆加固的质量。
露天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先从研究石雕的风化形态着手,进行风化成因分类,然后据气象要素、水害及潮湿环境的长期观测与记录,按石雕风化的深度系统取样,并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岩石氧化物的化学分析、薄片鉴定及风化产物的差热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找出石雕风化的主要病因后,采用点荷载强度试验及超声波试验,检测石雕风化的程度,再根据岩石化学成分随深度的变化,用物探电法及岩相鉴定等手段检测石雕风化深度。
一般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应改善保护环境。对风化严重、不进行保护,无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护材料。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几种风化营力,提出保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并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不酥碱、化学稳定性好、渗透能力强,具有抗风化能力,有一定固结强度等。一般使用的防护材料有高分子有机聚合材料(有机硅、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类、硅酮等)及无机化学材料。
为了文物的安全,必须慎重地对石雕防护层材料的性能进行各项检测,包括:①防护层内的材料形态、充填程度及沿深度方向的变化;②物理力学性能:如孔隙率,透气性,固结强度,耐磨蚀强度等;③抵御水侵蚀的能力:如表面吸水率(毛细吸水率)、最大吸水率、憎水性、透水性等;④抗风化能力:如耐老化性能 (包括人工老化试验及自然曝晒场 ),抗冻融试验,安定性试验,干湿交替试验等;⑤化学稳定性:如耐酸性,可溶盐、中溶盐含量,抗污染能力等;⑥重涂性:为后人提供保护的可能性。
馆藏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从墓葬或由野外放入博物馆内收藏的石质文物需要表面除垢,清除内含的各种盐类或微生物。主要方法有:①清除可溶盐。一般是先在流水中较长时间浸洗,再用去离子水浸洗。体量大的石器,可用纸浆涂敷,干后揭取。②表面去垢。放入超声波清洗器中,快速洗除。大理石锈壳可用二甲树脂将其周围封护后用稀酸腐蚀锈处,再用机械法剔除。其他石器可用稀酸软化溶蚀污垢,最后用非离子水洗净。③粘接修复。粘接材料一般用环氧树脂类调入石粉掺少量颜料混合而成的粘合剂,也可用硝基纤维素或聚醋酸乙烯酯类粘合风化严重的石器。已相当疏松或表面有彩绘的石质文物,粘接前选用丙烯酸甲酯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酸乙烯酯、环氧类、有机硅类及氢氧化钡等材料进行渗透加固。修补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加纤维素,丙酮和乙酸戊酯混合剂配成 10% 赛璐珞溶液再调以细石粉,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加入岩粉及无定形二氧化硅,将颜料调成糊状进行修补。
石窟壁画修复技术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石窟壁画一般是在洞窟开凿后,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层地仗,然后作画。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壁画地仗,多抹麦草泥两层,不涂底色,直接在比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画。地仗的草泥层之间及颜料层与草泥层之间相互结合比较紧密,一般不产生起皮剥落的病变,但局部壁面会有细小裂纹出现。
唐宋时代壁画地仗泥层一般为3至4层,泥层种类增多,除麦草泥层外,还有麻刀、棉花、蒲绒等泥层。在施彩作画之前,先在地仗表面涂刷一层很薄的白粉。这种白粉画层受潮后会产生开裂起皮并呈鳞状小片剥落,一般称为龟裂起甲性病变。潮湿严重时,连同地仗泥层一起酥松,称为酥粉性病变。
有一些壁画地仗泥层过厚或后代在前代壁画上增修的重层壁画,因受潮湿、地震、岩体裂隙等影响,部分地仗与岩壁脱离,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画随时有大面积脱落的危险。
五代时期有一种制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画,又称露天壁画。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两层,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层,也有直接将石灰膏抹于岩壁上的,然后施彩作画。这种石灰地仗也会出现空鼓或小面积脱离岩体的病变。
以上几种病变的修复方法如下:
①壁画白粉画层龟裂起甲性病变的修复方法。先清除起甲白粉画层内外的尘土和积沙,向起甲白粉画层与泥层之间注射体积比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制而成的混合胶粘剂,将白粉画层贴回地仗,再用外包白丝绸的棉拍压实,等注入白粉画层内部的胶粘剂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画表面喷涂一次体积比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剂。如有病变遗漏处,喷后会出现鼓泡,可再注射胶粘剂修复。待喷涂剂稍干,将白丝绸铺于壁画表面,用软胶滚普遍均匀地滚压一遍即成。用此法修复后的壁画颜色无损伤、无眩光、能保持壁画原貌,药剂有可逆性,不影响再修复。中国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龟裂起甲壁画就是用此法修复成功的,已经受了25年的考验,没有重新起甲。
②壁画泥层酥粉性病变的修复方法。与白粉画层龟裂起甲性病变的修复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据对象向泥层深处注射不同浓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与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剂或单纯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后压实。
③壁画地仗脱离岩体和画壁空鼓的修复方法。壁画部分草泥地仗脱离岩体,先将其边沿涂刷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调粘土、砂粒、麻刀或麦草等成膏状,往地仗边沿处填塞,使画壁与岩体粘贴牢固。为了使修复处与壁画色调一致,可向泥内加添适当的颜料。
画壁大面积空鼓,可采用压力灌浆(粘合剂)粘贴或采取灌浆与铆固相结合的修复方法。
石灰地仗壁画小面积空鼓,可用浸有环氧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纱布条从画壁破口处填入地仗与岩体间的空鼓部分,均匀地施加适当压力,使画壁与岩体贴紧,待胶粘剂干固后便可粘牢。画壁破口处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调砂粒和石灰膏填补。填补前也要向画壁边缘抹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这样不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渗到壁画表面,留下斑迹。
古建筑古墓葬壁画保护与维修技术
Preservation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WallPaintings 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Tombs古建筑古墓葬壁画一般情况下应原地保护,特殊情况,可迁移保护。
原地保护 在加固壁画后,还需改善室内通风、防潮、防日晒等保护设施。墓葬壁画多采用加固后在自然条件下封闭保存,壁画加固方法根据损坏情况而定。
当画面严重脱胶时,用2~3%胶矾水或2~5聚乙烯醇缩丁醛等高分子材料喷涂1~2遍。画面表皮酥碱时加固药剂与脱胶处理相同,但药剂的浓度加大,喷涂次数增多。当壁画表层薄而脆,里层酥碱时,需采用打针注射的方法,药剂与脱胶处理相同。工作时需一方寸一方寸的逐片进行,注射次数依画面情况而定,所用药剂应先稀后浓。
壁画泥层空鼓时,应用干泥铆固。在无线条的画面上,每平方米内钻小孔2~3个,用白灰或砂土掺聚醋酸乙烯乳液或聚乙烯醇缩丁醛,制成干硬灰条或泥条挤入孔内,将壁画泥层与墙体粘牢;严重裂缝处,用同样的干泥材料挤入裂缝内粘牢。部分画面脱落处按原壁画泥层做法补抹平整,涂色作旧。
迁移保护 分揭取、修复、安装三个步骤进行。
揭取 将壁画与墙体完整地分离,壁画面积小的可单块揭取,面积大的要分块揭取,每块以 1~3 平方米为宜;画面高在 25米以上时需分上下两层或三层揭取。
揭取前应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壁画的临摹,壁画与墙体构造的调查,绘制揭取壁画的分块编号尺寸图,分块关系尺寸图等。然后再依据分块的大小、壁画与墙体的构造情况确定揭取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拆墙揭取。先在画面用 40% 桃胶水溶液或10~20%聚乙烯醇缩丁醛满贴一层白色纱布,保护画面。干后靠画面安装前壁板和揭取台。用刀锯锯开壁板四边的边缝,缝宽5~8毫米,然后在壁画背面自上而下地分段拆除墙体砌块,每段高50~70厘米。接近底边时需迅速转动前壁板,连同壁画泥层向内推倒,平放在揭取台上。
运到修复室以待修复。
②锯取。当壁画有两层以上的泥层、厚度超过 2厘米时用锯条将泥层与墙体锯开。
③撬取。当壁画泥层有空鼓时,用平铲将壁画撬离墙体。
④震取。当壁画局部泥层与墙体牢固粘连时,用铁钻在泥层与墙体之间轻轻凿击,主要靠震动使壁画离开墙体。锯取、撬取和震取,常在同一画块的揭取中混合使用。
⑤套取。当壁画是土壁墙体时,可以采用木箱套取。
在前壁的四边钉边板成箱形,嵌入土壁内将壁画套入箱内,再锯开土壁使壁画离开墙体。
⑥粘取。当壁画直接画在砖墙或石墙上,可用胶布粘取。用涂有10~15%聚乙烯醇缩丁醛等高分子材料的白色布,贴在画面上,使壁画的颜色层粘牢在胶布上,干后揭取胶布,壁画随胶布就被揭取下来。
修复 有泥层的壁画,修复时应背面向上,用小平铲铲除壁画底部泥层,保留壁画的表面泥层,用2~5%胶矾水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喷涂1~2遍加固,加固药剂不能渗透到壁画面上。干后补抹新泥层,连同表层厚度一般为15~25厘米。新泥层的材料配比与表层相同,用白灰或砂土掺虫胶或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和制。再用环氧树脂贴一层纱布防震。背面最后用环氧树脂粘成承托壁画的底托,式样为十字格式的木柜或轻金属柜。柜子预留安装用的铁活卯眼。背面修好后,反转壁面向上,除纱布,清除残留胶液,残损处用原材料补抹齐平,待安装后统一补色。
用胶布粘取无泥层壁画时,应先按画块大小制作底托,面上钉板仿原墙体刷色作旧,然后将胶布有画的一面贴在底托平板上,再用粘取材料的稀释溶剂将胶布刷湿,轻轻揭取胶布,使壁画的颜色层留在底托平板上。
安装 博物馆陈列的小幅壁画或由数块拼合的壁画,只须在修复好的壁画背面,安装上适合参观的支架即可。
安装到原建筑物内原来位置时,应先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情况,在墙体下肩以上安装悬挂壁画的木支架或金属支架。墙体一面有画时采用单面支架,两面有画时采用双面支架。支架是由若干立柱和横向撑杆组成,立柱需与建筑构架连接牢固,然后按编号顺序,一面墙、一面墙的进行安装。先将壁画背面底托用铁活与支架的撑杆连接,同时用壁画分块关系尺寸图,反复核对无误后,再将铁活固定。
安装时还应考虑壁画的防潮、通风,墙体底部应加防潮层。在无画的一侧砌较薄的实体外墙,外墙与支架之间要有 5~10厘米的空隙,可使壁画背面通风;重要壁画安装时,此段空隙一般不小于50厘米,以备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安全情况。
最后由美术工作者补抹各画块之间的锯缝,并依临摹品补线着色,恢复揭取前的原貌。
八国联军,专指1900年武力入侵大清王朝的外国联合军队,八个国家指的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八国联军主力是哪国?
八国联军包括海军、海军陆战队、陆军,总人数大约5万人。
开始时,投入兵力3万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
八个国家中,日本派遣的兵力人数最多,达到20300人;第二名是俄罗斯,派遣的兵力达到12400人。
第三名是英国,派遣的兵力是10000人,以印度雇佣兵为主力。
派遣人数最少的是意大利,只有80人。
八国联军共委派了两任总司令:第一任总司令是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第二任是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
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八国联军肆意杀人
最先提出镇压义和团的是俄罗斯,后来,八国联合公开目的就是“剿灭义和团”。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随意指人强说是义和团,然后不容置疑、肆意滥杀。
位于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侵略军大肆搜刮后,放火烧光,当场在大火中丧生的人员高达1800人。
德国军队命令:只要是中国人,一律格杀勿论!
法国军队把一群中国人赶进死胡同,用机枪连续扫射15分钟。
八国联军为了取乐、留做纪念,对屠杀中国人的场景从不同角度照相,有时候也用来宣传,以恐吓中国百姓。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竟然在中国北京举行阅兵活动,公然践踏中华主权。
八国军队先后行军的是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总共3170人。
俄国军乐队毫无顾忌分别演奏了八国国歌。
在中国的心脏上,八国联军为所欲为,肆意侮辱中国的主权
占领之后,瓦德西特许将士公开抢劫三天,接下来各个国家的军队又任意抢劫很多天。
侵略者主要抢劫珍贵的中华文物,皇宫、颐和园中的奇珍异宝、翡翠玛瑙都被洗劫一空。
俄军统帅把慈禧太后寝宫的黄金、宝石全部收入囊中。
英国、法国的士兵抢光了奇珍异宝,又用大包布袋把大一点的文物装起来,运到驻地。
一座嵩祝寺,被抢走镀金铜佛3200尊、锦绣织品1400件、铜器4300件。
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一次抢走100万两白银;法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了40个大木箱的重要文物。
北京有名气的王府、商店中的财物全部被尽数掳走。
八国联军从各衙署劫掠6000万两白银,其中日军劫掠户部白银300万两。
八国联军还毁坏中华古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现在的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博物馆都还保存有那时候从中国抢去的珍贵图书。
为了毁灭罪证,八国联军在抢劫之后,一般都会放火焚烧。
三峡悬棺信息:最初来自古籍载述与民间传说
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6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等赴川南考察,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学者多沿用此称呼,但学术界至今对“悬棺葬”的科学命名尚未统一。长期致力于岩葬研究的学者陈明芳,对“悬棺葬”作了这样的界定:“悬棺葬是崖葬中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倚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③ 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学者,均以为“三峡崖葬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唐·宋”,这是不正确的。据笔者所见,其时间至少要上推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466~527)《水经注》载云:“江水历峡东,径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舟崖侧,以余烬〖HT5”,7〗土〖KG-3〗垂〖HT〗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水经注疏·江水》引《洽闻记》云:空〖HT5”,6”〗舟〖KG-3〗令〖HT〗峡绝壁上有一火烬,长数尺,名曰插灶。相传尧时洪水,行者泊舟崖侧,炊爨,以余烬插之。郦道元未到过长江三峡,资料来源可能采自问世更早的《荆州图经》和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因两书有此记载。“插灶”为何物?“插灶”就是悬棺。古人不识悬棺庐山真面目,往往把它想象为“风箱”、“兵书宝剑”、“插灶”……试想烧过的“火烬”(类似木炭)何以能永远插在崖间?而且其形“长数尺”,这不是棺木又是什么?尧时洪水有没有舟船、灶火?更难考究。�从古籍和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进入唐代后人们始认识发现三峡绝壁上悬藏之物为悬棺。唐代诗人孟郊(公元751~841)在《峡哀》一诗中写道:“三峡一线天,三峡万绳泉……破魂一两点,凝幽数百年……树根锁枯棺,孤骨〖HT7,5”〗〖JX-3/5〗亠〖JX3/5〗〖KG-1〗〖HT6”,5”〗袅〖HT〗〖HT7,5”〗〖JX-3/5〗亠〖JX3/5〗〖KG-1〗〖HT6”,5”〗袅〖HT〗
悬。”他不仅仅指出峡壁上所悬葬的是“枯棺”“孤骨”,而且表达了哀悼之情。唐代将军王果路过三峡时也发现了悬棺,古籍多有记载。《太平御览》559卷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有铭曰:三百年后水漂我……欲落不落逢王果。”《太平寰宇记》亦载:“铁棺峡,在归州白狗峡东,其地亦名铁棺峡。唐将王果为雅州刺吏,舟经三峡,望见悬岩间有物似棺,令人视之,果棺也,骸骨存焉。”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载云:“棺木峡,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苏轼《出峡》诗中有云:“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望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铁〖HT5”,6”〗木〖KG-3〗盾〖HT〗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NFDE3�,瓦棺悲古葬。”�④诗中所描述的当是铁棺峡中之悬棺。�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亦多有三峡悬棺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大都有采集自民间传说,且大多未明确指出是悬棺遗存,而是根据各处悬棺的形状附会定名。当我们解读峡江两岸的景点时,便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景点的名称都与悬棺有关,或者说直接出自悬棺。试列举数例:�〖HTK〗兵书匣。〖HT〗明·正德《夔州府志》载:“兵书匣,在瞿塘峡半,远视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曹学〖HT5”,6”〗亻〖KG-2〗全〖HT〗《蜀中名胜记》亦载:“赤岬山,岩穴中露一匣,甚高不可升,相传乃古兵书匣。”�〖HTK〗风箱峡。〖HT〗清光绪《奉节县志》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清·许瓒《东还纪程》载:“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形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清光绪《巫山县志》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类风箱或类棺。”“鲁班岩,治东十五里,上有斧凿风箱形迹。”�〖HTK〗兵书宝剑峡。〖HT〗清嘉庆《归州志》载:“兵书峡,州东二十里,一名铁棺,灵迹在白狗峡东。”清·王世正《蜀道驿程记》载云:“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谓武候兵书。”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据三峡民间传说写了一首诗:“空岩一卷书,绿苔字应灭。志决功不成,千载有余烈。”�〖HTK〗龙船河。〖HT〗清光绪《巴东县志》载:“西〖HT5”,6”〗氵〖KG-2〗襄〖HT5”SS〗溪,两岸壁立千寻,有敞艇在石罅间,去水约半里许,望之舷艄可辨。”西〖HT5”,6”〗氵〖KG-2〗襄〖HT5”SS〗溪位于长江北岸,溪水与长江汇合处石壁间有悬棺如船,民间逐称之为龙船河。�〖HTK〗箱子岩。〖HT〗清同治《宜昌府志》载:“雾渡河箱子岩。去宜昌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避乱岩上,有木箱至今不朽。”�从上述有关三峡悬棺葬的历史记载里,我们似可得出两点结论:其一、三峡地区悬棺葬遗存历史久远,古籍中所见的载述年代最早的距今约1500余年;其二,古人限于科技水平,对三峡悬棺的发现与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悬棺葬的种种附会与神化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西南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第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这个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图)1940—1946年在李庄的学者们。其中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营造学社等教育学术机构的学者、师生
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长江古镇李庄,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游寿,董作宾、梁思永、童第周等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面对饥饿、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他们不仅遭遇过土匪的抢掠,还遭受过当地乡民的怀疑、冷遇,甚至受到不怀好意的人身攻击,从尴尬的对峙到和解与支持,其实是从“研究院吃人”事件开始的。
1940年,为抗战炮火漂泊的学者们终于在偏僻的四川李庄得以容身。按照各自的工作计划,在李庄板栗坳史语所三组的董作宾开始继续整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李济整理陶片,梁思永做侯家庄大墓的研究;四组的吴定良整理殷墟出土的人头骨,凌纯声、芮逸夫等则筹划做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调查;一、二组人员也继续研究自己的业务。如此一天天安静地过去,可是出乎史语所人员的预料,吴定良与董作宾的工作竟引来了一场大麻烦。
从人头滚落的箱子到失踪的娃娃
史语所大批物资由昆明运往李庄板栗坳时,其中一批箱子专门装载殷墟出土人头骨。这批珍宝在宜宾转船抵达李庄码头,再往山顶的板栗坳搬运,其中一箱不慎摔裂,盛装的人头骨滚了出来。抬滑竿的当地农夫见状,大为惊骇,一胆大者迷惑不解地问:“这箱子里咋会有死人头?”
史语所押运人员在痛惜之余,一边埋头收拢头骨重新装箱捆扎,一边没好气地答道:“不只是死人头,连活人头都有,你们这个样子抬咋能行,摔坏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几名轿夫自知理亏,不敢争辩,也不再继续追问下去,但在心中有一个疑团始终挥之不去:这帮人到底是干啥买卖的?为什么箱子里竟藏着人头?如果不是杀人越货的勾当,哪儿会有这么多的人头骨一箱箱藏起?
随着人头骨滚落,疑问在轿夫心中盘桓,一种不祥的谣言像风一样在李庄镇大街小巷弥漫开来:研究院开黑店吃人肉,箱子里还藏有将人杀死之后煮熟的残骨和人头……此种谣言如同暗夜的鬼火,由镇内散播到镇外,在长江两岸几十个村落飘忽流传,搞得人心惶恐不安。
(图)史语所人类学组在李庄板栗坳办公处陈列的体质测量标本多数是安阳殷墟发掘的古物
更加令当地民众惊愕的是,自史语所在板栗坳开张之后,以董作宾为首的几个研究人员,竟在牌坊头厅堂将殷墟出土的甲骨,公然摊放在桌面上研究。而以吴定良为首的第四组人马,更是把殷墟出土的可怖的头骨,从封闭的木箱里取出,又是测量又是修补地反复摆弄。有机会进入该室的当地人见状,无不骇然。
一日,有一群当地农民的娃娃在板栗坳山庄内玩“躲猫猫”或谓“瞎子摸鱼”的游戏。一个小孩跑到僻静的角落,将一只特大号木桶的桶盖推开一条缝,跳了进去。 “摸鱼”的孩子们迟迟不能捉到这一漏网之“鱼”,眼看天色已晚,便停止了搜索,各自散去。木桶中的小孩见长时间无人发现自己这条狡猾的“鱼”,暗自得意之余,想探出头来看个究竟。他万万没想到,这木桶又大又深,站起身踮起脚也摸不到桶沿,小孩开始感到大事不妙,惊恐中手脚并用拼命击桶,并放声大哭。
而这时他的家长正在板栗坳内外的山林旷野中搜寻,经一天一夜未觅到踪影。有人突然宣布,那小孩肯定是被研究院的人吃了。于是,“研究院偷吃娃娃”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事有凑巧,就在“研究院吃人”的消息风传之时,住在李庄祖师殿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准备做人体解剖实验。因室内光线太暗,他们在室外花坛之上搭了几块木板作为解剖床,当几名教授和若干学生从室内抬着一具尸体呼呼隆隆来到花坛前摆放妥当,开始操刀解剖时,当地一位泥瓦匠正好在祖师殿的屋顶上做修缮工作。
此人见状,大惊失色,一个恐怖念头忽地自心中冒出:看来不只是研究院吃人,同济大学也开始吃人了,眼前就是活灵活现的铁证啊!想到这里,泥瓦匠感到头皮发麻,两腿发软,差点瘫了。为了不被对方捉住吃掉,泥瓦匠迅速屈身弓背,顺着房后的梯子悄无声息地滑落到院外,溜之乎也。
(图)李庄镇祖师殿
因了泥瓦匠关于自己“虎口脱险”的叙述,有人向丢了孩子的家长献计:小孩在板栗坳丢失,很可能被研究院的“下江人”藏起来或已吃掉了,让其直接找研究院的人索要小孩,如对方交出便罢,若拒不交出,就和他们拼命,把板栗坳史语所弄个底朝天,找出证据,把“下江人”全部逐出李庄。
丢小孩者听了这一建议,急火攻心,顾不得多想,便召集亲戚好友呼啦啦来到板栗坳,怒气冲冲向史语所要人。李方桂、董作宾、李济、吴定良等见对方来势凶猛,呈咄咄逼人状,开始就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待问明事情原委,甚觉冤枉,但一时解释不清,同时又替对方着急。从对方叙述中他们意识到,小孩被当地土匪绑票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小孩要么掉入深井或山谷已经死亡,要么困于哪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阴暗角落在苟延残喘。
李济想起了网球与方格探方,或被称作“瞎子摸球”的当地游戏。一个网球在一大片草地中不见了,谁也不知道它藏身何处。好几个找球的人在草地上来回搜寻,就是找不到网球的踪影。最后有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草地上按一定尺寸划出若干方格,然后逐个方格依次寻找。结果,网球找到了。——这便是李济前些年在山东城子崖遗址发掘中采用的“方格网式普探法”,后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普遍遵循的科学发掘方法。
想到这里,李济便想把考古学上的理论应用于这次现实中的“瞎子摸鱼”,他真诚地向对方建议道:“你们以前的方法容易有漏洞,大家看是不是这样,先把板栗坳分成几大块,你们十几个人分成几个小组,从南往北,一块一块,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搜索,哪怕是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也要细心地晃一晃,摇一摇,搬一搬,探一探,看有无异常。如此走下来,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对方听罢,觉得合乎情理,便按照李济的说法行动起来。大约过了三个小时,有消息传来,丢失的小孩找到了。
由于李济推荐“方格网式普探法”而让家长找到了丢失的孩子,按理说对方应当表示感激。可是没想到又横生枝节,很快产生了“研究院的人把小孩抓了放到桶里待煮吃,后被发现未吃得成”的谣言。史语所的李济、董作宾等人听了,只是苦笑。他们没有想到,此时当地一些受谣言蛊惑的无业游民、地痞流氓及部分工商失业者联合不明真相的乡民,悄悄设法对这些“下江人”施以颜色。
不断发酵的恶性事件
先是在乡民与研究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人员之间,建起了一道心理屏障,呈井水不犯河水之势。倘有人路过史语所驻地板栗坳、社会所驻地门官田、中国营造学社驻地上坝月亮田,或李庄镇内同济大学所在的几个学院,宁可绕行,不予接近。与此同时,在李庄镇经营柴米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贩,见“下江人”前来购买,无论对方出价高低,坚决不卖,弄得“下江人”尴尬疑惑又无可奈何。就在同济大学与各研究机构人员的生活即将发生危机时,又一件奇特诡谲的事发生了。
这天晚上,板栗坳牌坊头戏楼院对面山上一座草屋突然着火,史语所人员见状,忙提了水桶脸盆,盛水前往扑救。就在这时,山顶突然传来了喊声:“不得了了!吃人了,下江人吃人了!吃人了……”寂静山坳,墨色的天地间,这喊声如同野坟乱岗中猫头鹰发出的凄厉悲鸣,闻者无不心惊胆战,惊骇莫名。
当此之时,川南一带为防匪患,正实行保甲制度搞乡村联防,每家每户都制有竹梆。倘一家发生不测事故,立即敲梆求援,相邻各户必须迅速取出竹梆跑到门外的高处或宽阔地带予以敲击,以示声援。
当板栗坳牌坊头对面山坡草房着火,凄厉的喊声响起时,四周乡民大惊,纷纷拿起竹梆奔出家门,连敲加喊地向板栗坳方向狂奔而来。当地民团、警察、保安部队闻讯,立即操枪持械将板栗坳张家大院围起来。在熊熊火光映照下,吵闹中史语所的人差点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趁夜色扔入火中当北京烤鸭烧了。幸亏当时驻军周勋团的一个连赶来,与当地警察一起制止了这群人的行动,研究人员才幸免于难。
第二天,“下江人”吃人的谣言,由李庄很快传遍了祭天坝、宋家山、牟家坪等乡镇,接着又在长宁、庆符等县传开。研究院几个所的工作人员、家属及同济大学师生,被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李方桂、董作宾、李济、梁思永以及社会所的陶孟和、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等人,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决定电告傅斯年和教育部,把近来李庄发生的所谓“吃人”谣言及颇感蹊跷的事情逐一汇报。
傅斯年接电,认为事关属下和家眷的人身安全,必须加以防范,遂立即把情况报告给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同时向教育部、内政部、国防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做了报告,并表示自己决不做甩手掌柜,要亲临李庄与地方政府一道处置此事。于是,傅斯年辞却繁忙的公务,乘坐民生公司的“民望”轮由重庆溯江而上,向李庄驶来。
就在傅斯年奔赴李庄之时,国民政府内政部向四川省政府拍发电报,其中有“前方在抗战,后方捣乱”等语,下令省政府与宜宾专署配合当地政府和驻军整治李庄的社会秩序,让内地迁来的各学术机构、学校有个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同时稳定抗日后方的局势云云。
冷寅东来到李庄,立即于南华宫大殿召集邻县县长,乡镇长,民团、联防头目,驻军首领,中央研究院方面的李方桂、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陶孟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刘敦桢,以及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等各色人物开会。席间,傅斯年赞同乡绅罗南陔的建议道:“共党分子捣乱倒未必,对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者整治一下是必要的,但不要太过,打击面不要过大。最主要的还是中央研究院和同济大学要多做些公开的宣传工作,这方面的事由我和同济的周校长商量来办,其他的事冷专员与大家多帮忙。”
(图)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由于傅斯年特有的霸气,行署专员冷寅东及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会议决定将板栗坳着火的那天晚上,带头呼喊“下江人吃人”与“研究院吃人”等不怀好意者,连同他的一群狐朋狗友,外加听信谣言不能自拔并为之大张旗鼓煽风点火者全部抓捕关入监狱,其他已经抓捕但情节轻微者予以释放;史语所与同济大学方面尽快筹备展览会,以实际行动消除谣言。
大师的危机公关:揭开“吃人“的秘密
1941年6月9日是中央研究院成立十三周年纪念日,展览会由史语所代理所长董作宾总负其责,文物展品则由各组自行筹备。以考古发掘为特长的三组,在板栗坳比较宽敞的戏楼院展览殷墟发掘的甲骨;四组则在吴定良指挥下,在“田边上”办公室展览殷墟出土的人头骨;史语所善本图书馆也部分开放,让来者参观。因牌坊头室内有木壁,上面挂上研究人员手绘的图画以示说明。
为了尽力将展览做大做好,让不同层次的人都有了解,开幕前几天,董作宾就着人与当地政府联系,派出专人四处张贴海报。从李庄到南溪,从南溪到宜宾,甚至南溪下游的江安、泸州等地,广为张贴。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单调的川南地区,人们看到海报,对海报上那闻所未闻的消息倍感新鲜、刺激,遂奔走相告,扶老携幼,纷纷沿水路和条条山道向李庄云集而来,以便目睹“真人头”的容颜。展览尚未开始,在李庄镇内和板栗坳就聚集了几百名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男女老幼,翘首以待。
(图)位于板栗坳的中研院史语所图书馆旧址
6月9日,纪念会暨展览会于上午9点钟正式开始,主会场设在板栗坳最大的院落牌坊头,由董作宾主持,资格最老的社会所所长陶孟和首先发表演讲。
陶孟和向众人介绍了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概况、工作性质及对科学的贡献等,具体到社会科学研究所时,说:“我们每一个人大都生长在一个地方,而关于生长地的情形知道得并不详细,更不必论全中国了。我觉得我们中国各地方人,互相隔阂,所有一知半解者,亦不过一个小的方面,却不是社会之全体。”最后,陶孟和谈到社会所的学者,将尽可能地多做些调查研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根据战时中国各地不同的特点,多
本文2023-08-06 01:4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