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为风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青为风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青为风 1 拼音

qīng wéi fēng

2 注解

青为风 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病之一。青色属肝、属木,为风之色,故主惊风和抽搐。《望诊遵经》:“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色青者,风病变搐也;乍赤乍青者,瘈疭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

古籍中的青为风 《幼幼集成》:[卷一]面部形色赋

以运,乳食难消,轻则为积,久则为疳;赤为火色,青为风色,风火相乘,荣血枯燥,筋脉牵强,甚则搐搦而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诸般色泽纹证论]诸色泽候

。额上主心。鼻上主脾。(一云唇口)颐上主肾。色青为风。色赤为热。色黄为食。色白为气。色黑为寒也。面

《幼科概论》:指纹切要

肝受风邪,纹必见此青。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据幼科所论,惊出于心。然青色非心

《望诊遵经》:[卷上]气色部位合参

者焉。合五行而推之。变在其中矣。所谓相应者。如青为风。青见肺部者。风中肺也。青见心部者。风中心也。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泄泻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面青 1 拼音

miàn qīng

2 注解

面青 诊断学名词。系一种色诊。青为风之色,属肝。多主惊、主风、主寒、主痛。青而脱色,为惊恐;青而黑色,为寒痛;青而淡白,为虚风;青而带赤,为肝火;青赤晦滞,为郁火;青而带紫,为郁血,缺氧,中毒。青色多属凶险之色,忌单见,鼻部更忌。小儿惊风,成人痉厥,每有青色出现,是为先兆。妇女痛经也可见青色。青色而光泽明润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青欲如苍譬之泽,不欲如蓝。”

古籍中的面青 《望诊遵经》:[卷上]青色主病条目

。如鼻头色青者。腹中痛也。青黑甚者。痛甚为挛也。面青而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面部杂病证

叶干燥主疳,骨蒸热。面色淡白∶主恶心不食,惊泻。面青白主吐泻。《灵秘》云∶主惊风欲发。王氏云∶面青唇

《幼幼新书》:[卷第三察形色治病第九]辨五脏受惊积冷热形证图

热则多爱睡,乃有死候,啼哭无泪是也。肝脏受冷候∶面青淡白,眼中泪出,齿龈淡白,口中清水,大便酸气,日

《医门补要》:[附载采集先哲察生死秘法]面部

天庭光润者伤风,天庭晦暗者伤寒。面青黑者为寒,面紫黑者为热。发汗后面赤甚者,邪未出,当再表散。阴盛

《厘正 要术》:[卷一·辨证]审形色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风门 41 风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风门穴的定位 47 风门穴的取法 48 风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风门穴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风门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风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肺功能的影响 4152 治疗鼻炎 4153 治疗咳嗽 4154 治疗支气管哮喘 5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门 1 拼音

fēng mén

2 英文参考

Fēngmén BL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门:1经穴名;2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

4 经穴名·风门

穴位 风门 汉语拼音 Fengmen 罗马拼音 Fengmen 美国英译名 Windy Door 各

号 中国 BL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12 富耶氏 V12 德国 B12 英国 B12 美国 BI12

风门为经穴名(Fēngmén BL12)[1]。出《针灸甲乙经》。亦称风门热府,别名热府[2]。属足太阳膀胱经[1]。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41 风门穴的别名

风门热府、热府(《针灸甲乙经》),左为风门、右为热府(《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43 穴名解

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

风,为六*之一;门,人所出入处为门。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4]

44 特异性

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

45 所属部位

背部[5]

46 风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2]。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俯伏或俯卧取穴[1]。

风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7 风门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风门穴[7]。

48 风门穴穴位解剖

风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和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2]。

4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门穴具有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功效。

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

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也。[4]

410 风门穴主治病症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8]。

风门穴主治  发热,头痛;咳嗽,哮喘;项强,胸背痛[3]。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2]。

风门穴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1]。

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2 外科系统疾病:破伤风,背部痈疽,胸膜炎;

3 其它:感冒,荨麻疹,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3~05寸[2]。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3],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3]。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内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3]。

4112 灸法

可灸[1][8][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412 风门穴的配伍

风门配肩井、支沟,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

风门配合谷、外关,有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

风门配肺俞、大椎,治哮喘[3]。

风门配尺泽、合谷,治感冒[3]。

风门配丰隆、天突,治咳嗽、气喘[3]。

风门配曲池、血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风门配曲池、风池、外关、血海、足三里,治荨麻疹[3]。

413 特效

用中指指腹按压风门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有效治疗各种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7]。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痛,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门二穴,一名热府……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针灸聚英》: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类经图翼》: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针灸大成》:主上气喘气。

415 风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风门可调整肺的通气量,但发生效应较迟,需连续针刺1周,如获得效应,即使停针,仍可持续一定的时间[3]。

4152 治疗鼻炎

针挑风门治疗慢性鼻炎46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3]。

4153 治疗咳嗽

针刺风门加拔罐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取风门、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进针12寸;天突、膻中常规操作,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58例,占935%;显效4例,占65%,全部有效[3]。

4154 治疗支气管哮喘

取风门、大杼,用化脓灸法治疗220例,有较好疗效。

5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门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面黑 1 拼音

miàn hēi

2 注解

面黑 诊断学名词。指一种色诊之一。黑为阴寒之色,属肾。多至寒、主痛、主劳倦、主血瘀。黑而瘦削,多属阴火内伤,肾水枯竭;黑而焦干,为下焦肾热;黑而熏亮,水气支饮;黑而带黄,劳疸蓄血;黑色骤起,常见于中毒,中恶;黑绕口角,胃阴已绝;额头色黑,多为逆证。黑色多为病势深重凶险。光明润泽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古籍中的面黑 《望诊遵经》:[卷上]黑色主病条目

。其色。隐曲不利。多汗恶风。肌上色黑者。肾风也。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骨痹痛者。肾风发也。肾病

《医门补要》:[附载采集先哲察生死秘法]面部

色精华尽发于外,而内无所畜者凶,面赤目上视者死。面黑头汗出不流者死。面淡黄者,脾胃伤。肢痿腹胀,面黄

《普济方》:[卷五十一面门]面(附论)

黄白胶丁香(各日令光悦朱砂红丸子治面色不莹净。及面黑皱。朱砂白术白蔹白附子吴白芷白僵蚕木香(各半两)

《医学纲目》:[卷之二·阴阳脏腑部]诊生死

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王注云∶凡色见黄者,为

《幼幼新书》:[卷第三察形色治病第九]辨五脏受惊积冷热形证图

目录 1 拼音 2 黑果的别名 3 来源 4 生境分布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黑果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黑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黑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黑果 1 拼音

hēi guǒ

2 黑果的别名

小黑果、马屎果、华西小石枳、老鸦果、小石积木

3 来源

蔷薇科黑果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以根、叶入药。

4 生境分布

云南、甘肃、四川、贵州。

5 性味

微涩,平。

6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泻,祛风湿。主治咽喉炎,腮腺炎,痢疾,肠炎,腹泻,风湿麻木,关节疼痛,水肿,子宫脱垂。外用治痈疮,无名肿毒,外伤出血。

7 黑果的用法用量

外用鲜叶适量研末或捣烂敷患处。

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黑果的方剂 二味黑锡丹

黑锡丹出自《成方切用》卷六,即黑锡丹第二方,又名黑铅丹、医门黑锡丹。组成为黑锡(溶去渣)、硫磺(融

黑须仙丹

方:熟地1斤,万年青3片(小用5片),桑椹1斤,黑芝麻8两,山药2斤,南烛皮4两,花椒1两,白果1

新订黑热病何人饮

īndìnghēirèbìnghérényǐn《黑热病证治指南》:方名:新订黑热病何人饮组成:制首

乌髭鬓揩牙药

百一》卷二十:方名:乌髭鬓揩牙药组成:不蛀皂角、黑铅。功效:乌髭鬓。用法用量:逐日早、晚2次揩牙。

神仙饵胡麻膏

仙饵胡麻膏组成:胡麻膏1斗,韭头1斤。功效:去(黑干)(黑曾),充盈肌肤,益寿延年,老人复少。用法

更多用到中药黑果的方剂

用到中药黑果的中成药 党参固本丸

75%乙醇泛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棕黑色至黑褐色的水丸;气微,味甘。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

黑锡丹

Dan标准编号:WS3B185294处方:黑锡60g硫黄60g川楝子30g胡芦巴30g木香3

黑虎散

1时辰热酒调下,临发时再进1服,即愈。炒药须见焦黑,生即令人泻。制备方法:将上三药锉如巴豆大,一处

安魂定魄丹

拼音:ānhúndìngpòdān处方黑铅2两,水银1两,硫黄(细研)1两。制法上先销铅成水,次下

鸬鹚涎丸

,泛丸,制成1392粒,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苦。检查:应符合丸剂项

更多用到中药黑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黑果 《伤寒舌鉴》:黑苔舌总论

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苔上渐渐中心黑者。是伤

《望诊遵经》:[卷上]黑色主病条目

经言黑为痛。又言多血少气。盖主痛者。言其病。多血少气者。言其常。且黑者。肾与三焦膀胱之色。亦寒水之

《医门补要》:[附载采集先哲察生死秘法]面部

天庭光润者伤风,天庭晦暗者伤寒。面青黑者为寒,面紫黑者为热。发汗后面赤甚者,邪未出,当再表散。阴盛

《医门补要》:[附载采集先哲察生死秘法]舌苔部

色者,寒积脾绝。白苔中黄者,邪入胃。干白苔,中心黑者死。白苔起雪花片者,脾冷闭危。白苔尖生灰色刺者

《幼幼新书》:[卷第三察形色治病第九]辨五脏受惊积冷热形证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