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苦菜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 21 拼音名 22 苦菜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苦菜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苦菜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苦菜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苦菜的药理作用 311 性味 312 归经 313 功能主治 314 苦菜的用法用量 315 注意 316 各家论述 3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苦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苦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苦菜 1 拼音

kǔ cài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

21 拼音名

Kǔ Cài

22 苦菜的别名

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

23 来源

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以全草入药。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苦,寒。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排脓。用于阑尾炎,腹腔脓肿,肠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热咳嗽,肺结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肿痛,黄水疮,阴囊湿疹。

26 苦菜的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香油调敷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苦菜

31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名医别录》: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2陶弘景:《桐君录》云,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今茗极似此。

3《唐本草》:茗乃木类,殊非菜流,茗春采为苦荼。按《尔雅·释草》云,荼,苦菜。《释木》云,槚,苦荼。二物全别,不得比例。又《颜氏家训》按《易通卦验·玄图》曰,苦菜生于寒秋

32 拼音名

Kǔ Cài

33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34 苦菜的别名

荼草、选、游冬、苦马菜、老鸦苦荬、滇苦菜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oleraceus L

采收和储藏: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36 原形态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纺锤状。茎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叶互生;下部叶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叶柔软无毛,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先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叶,边缘有刺状尖齿,长1018(22)cm,宽57(12)cm。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mm,宽610(25)mm,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两性结实;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毛状,细状,细软。花期46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山野、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天酒地淡**,或有的已结果。气微,味微咸。

39 化学成份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类化合物,还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羟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A及毛连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

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

种子油中含玟鸠菊酸(vernolic acid )137%。

叶中还含维生素(vitamin)C。

310 药理作用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六天,皮下注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

311 性味

味苦;性寒

312 归经

归心;脾;胃;大肠经

313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314 苦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315 注意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2《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316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317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苦菜的方剂 经验化癖千捶膏

次,再用绢帛勒之,3日1换,可除病根。注意:忌食苦菜、豆腐、香椿王瓜、茄子、鸡、鱼、醋、猪头肉。摘录

化癖千锤膏

次,再用绢帛勒之。3日1换,可除病根。注意:忌食苦菜、豆腐、香椿、王瓜、茄子、鸡、鱼、醋、猪头肉。摘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心典》: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

葵根散

名:葵根散组成:蜀葵根、冬瓜仁、槐米、败酱草(即苦菜)、忍冬藤、当归尾、赤芍、生地、大黄、米仁。主治

香枣丸

zǎowán《瑞竹堂方》卷二:方名:香枣丸组成:苦丁香。主治:十种蛊气病。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

更多用到中药苦菜的方剂

用到中药苦菜的中成药 麻杏甘石合剂

号:WS3B041190处方:麻黄236g苦杏仁177g石膏427g甘草(蜜炙)118g制法

苦碟子注射液

剂型:每支10ml。苦碟子注射液的主要成份:抱茎苦荚菜(主要为腺苷和黄酮类物质)。苦碟子注射液的功

苦黄颗粒

。苦黄颗粒的主要成份:茵陈、柴胡、大青叶、大黄、苦参。苦黄颗粒的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疏肝退黄。用于

麻杏止咳糖丸

号:WS3B062491处方:麻黄200g苦杏仁200g石膏100g甘草100g制法:以上四

清燥润肺合剂

0g甘草88g黑芝麻88g阿胶70g麦冬106g苦杏仁62g北沙参62g枇杷叶44g制法:以上九味

更多用到中药苦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苦菜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苦菜

又重出苦苣及苦条。今并并之。集解《别录》曰∶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苦菜

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只生益州。益州乃有苦菜,正是苦(音式)尔。上卷上品白英下已注之。《桐君

《新修本草》:[卷第十八菜上]苦菜

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益州乃有苦菜,正英下,以注之。《桐君药录》云∶苦菜叶三月生扶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

鲜(白膻地羊鲜白羊鲜金雀儿椒)贝母(勤母苦花药实苦菜空草)延胡索(玄胡索)山慈姑(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龙葵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银花糖浆 银花糖浆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ín huā táng jiāng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Yinhua Tangjiang

22 标准编号

WS3B278197

23 处方

金银花 75g 忍冬藤 175g

24 制法

以上二味,金银花用蒸馏法蒸馏,收集蒸馏液100ml,加入防腐剂,备用; 药渣与忍冬藤加水在80℃浸渍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约250ml, 静置,倾取上清液,滤过。另取蔗糖 650g,加水煮沸,滤过,与上述滤液合并,浓 缩至约900ml,加入防腐剂,放冷,加入上述蒸馏液,混匀,加水至1000ml,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棕**至棕褐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甜。

26 检查

相对密度 不得低于120(附录Ⅶ A)。 其他 应符合糖浆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H)。

27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热疖疮疡,小儿热毒。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30ml,一日2~4次。小儿酌减。

29 贮藏

密封,遮光,置阴凉处。

四川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银花糖浆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热服取汗,轻可立消,重者二剂。如已成将溃,禁服。银花甘草汤(《十法》)一切恶毒肺痈,初起立消,诚外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伏热为病也。予大剂芩连栀楝滑石丹皮砂仁延胡楂曲银花草决明等药。两服手足渐温。而脚背红肿。起如蒲桃大

《吴鞠通医案》:[卷四]痘症

(三钱)甘草(一钱)苦桔梗(三钱)芦根(三钱)炒银花(三钱)薄荷(八分)芥穗(八分)初二日点出未透,

《本草新编》:[卷之二(商集)]金银花

而罄悉之。夫痈毒之初生也,其身必疼痛而欲死,服金银花,而痛不知何以消也;当痈毒之溃脓也,其头必昏眩

《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