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书法——十六国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乱世书法——十六国篇,第1张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八)

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与偏安江左的东晋并立的还有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数个各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地图↓

其中有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前凉、冉魏等政权,也有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胡”建立的少民政权。

这期间,北方地区混乱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无论士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少民统治者为了在汉族地区巩固政权,不得不与北方士族和地方势力合作。这客观的保存和传播了汉晋的文化传统,也加快了上层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书法史上,十六国的文字书法鲜受关注,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被同期的东晋“二王”光芒所掩盖,更主要的原因是十六国书迹非常罕见。一直到20世纪以来,一些文书、写经、碑刻、墓志才得以出土发现。

十六国时期的墨迹文书、写经多是行书、楷书书写,而碑刻、墓志则采用隶书。

1、十六国隶书特点

十六国时期的隶书碑刻一种是正体隶书。这类隶书传承了魏晋隶书的“折刀头”形态,翻挑明确,结体平整。如邓太尉祠碑↓

还有一类正体隶书,字形方扁,翻挑分明,如西凉写经《律藏初分第三卷》的标题和署款。

第三类方笔隶书如《镇军梁府君之墓表》题额,笔画厚重,字形方整,但较之东晋隶书,结体并不如其平整峻厚,且波挑分明。

另一类隶书属于变体隶书,主要特点是以楷法写隶书。如《广武将军碑》↓。

2、楷书墨迹

十六国时期的楷书主要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文书和甘肃敦煌的佛经写本。

古时敦煌历来为书法名镇,张芝、索靖都是敦煌人,此二人也被当地人尊为师。可以说,西北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书写墨迹可视为汉晋书法的余绪。

首先一类是古籍写本。楷书书写时,仍有隶书遗意。这类的代表有《毛诗关雎序》↓、《秀才对策文》等。

第二类是佛经写本。这类楷书的特征是 横画长,纵画短;横画收笔重,捺画肥厚;横画左低右高;左右结构字头平齐。代表有《优婆塞戒经残卷》↓。

第三类楷书是日常往来文书。这类楷书往往并不那么工整,且有行书笔意。长横多平直,尖头钝尾,按锋收笔,纵向笔画长,结体紧敛。

3、行书墨迹

建国前出土的行书墨迹多流失海外,建国后出土的墨迹也多见于西北地区。这些行书的特点总结来说是当时楷书的俗写体或连笔体。具体来说,可分为纵长、横方、长横相间三类,这些行书已经接近当时江南欹侧妍美的字迹。如《王念买驼券》↓。

另外一件比较有名的十六国行书代表是《李柏文书》↓(完整的共两篇)。

两篇《李柏文书》随书体有异,笔画一肥一瘦,却是同一人手笔。这件文书的难得之处在于,一个远在西北地区的无名书吏,其书法已呈现出与江南二王相近的遒媚姿态,却比王羲之写兰亭还早几年。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书家,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为代表。他们在北方文化建设大大落后于南方的战乱时期,坚守了汉魏书法传统,延续了西晋书风。他们的书法很文化在“胡族”政权夹缝中,维持了高贵门第的标志,更是广大北人“故国神游”的精神寄托。

下一篇:北魏书法

 冯志福,1944年1月生于河南新乡。1962年毕业于郑州水利学校,1982年调入新乡市群众艺术馆搞书法专业工作。自幼酷爱书法,各体兼擅,尤以隶为精。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届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冯志福隶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冯志福隶书书法欣赏

 冯志福隶书书法1

 冯志福隶书书法2

 冯志福隶书书法3

 冯志福隶书书法4

 冯志福人物生平

 冯志福,字荫庭。一九四四年一月生于河南新乡。一九六二年毕业于郑州水利学校,后在新乡一三四厂化验室搞光谱分析,一九八二年调入新乡市群众艺术馆搞书法专业工作。自幼酷爱书法,刻苦自励,勤奋笔耕,打下坚实基础,故其书以功力深厚见长。各体兼擅,尤以隶书为精,融篆草之形体、笔意于其中,真率质朴,浑厚雅健,在严谨的法度中表现出旷达超逸的书卷气。

 冯志福成就及荣誉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并被有关报刊杂志、博物馆、纪念馆和碑林等发表、收藏和刻石。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两次到日本举办书法展览和进行书艺交流。一九九0年十月在北京举办的“河南书法周活动”中,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一九九七年三月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河南美术、书法、篆刻三人展”活动。

 一九九七年九月在广东潮汕地区举办个人书法巡回展,均获得书法界及参观同仁的好评和赞赏。

 近年来,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书法作品”一等奖,“河南省首届龙门书法大奖”银奖,“河南省二届龙门书法大奖”金奖,“泰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等。并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书法集《砚边集萃》,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隶书《唐诗精选》、楷书《宋词精选》和行书《岳阳楼记》,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五体常用字帖》等字帖。

所说“汉字”,是对“横平竖直”中国汉字的“别名”。而中国汉字可以“横平竖直”来归纳,是“隶变”以后的事儿。因此,显而易见是篆书打下了“汉字”的“基本”。即使在“隶变”以后,仍一些中国汉字型体并不是反映“汉字”特点,例如“隶书”“草体”。又因此,“汉字”仅仅对隶、楷中国汉字的“别名”。现阶段,商朝甲骨文字是认可的中国汉字根源。自然,商朝以前器皿上的一些标记,也被以为具备了文本作用。仅仅发觉总数尚少,专家学者们大多数持慎重判定心态。可以看得出中国汉字发展趋势历程中的关键转变。甲骨文字和金文字体,是无法称之为“汉字”的。

篆书,在中国文本和书法艺术 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了极其重要 的影响力。从文本发展历程看来, 初期的甲骨文字、文言文、大小篆, 大部分符台指事、形象、形声字、 意会、转注、假信六义。篆书的 发生影响了最开始创字时需遵 循的六义,变成了不形象的象 形字,字型由变形方,发展趋势成现如今的格子书 字型。从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看来,篆字的拿笔较为纯粹,大小 均一,纤回盘屈。篆书的拿笔 纷繁复杂,轻和重参差,大小有 别;转折点挫顿,变圆为方,为 之后草、行、楷各种字体的技法转变开先例。

创造之期也有少数的初始符号,其结构方法并不是语符的记音方法,反而是取事情之象以制标记,如日、月、山、艸、木、一、二、三等。这种标记实质上是与代指目标立即关联的,属于言之有理代指关联。大家已经可以见到指事、形象的方式,某些还能见到意会方式的应用。其所运用的取象法和意会法,应当并不是主动的或的共识的理法,反而是在研制环节中自发性发生的当然趋向。在至今已有八千至四五千年的悠长时长里,在北起辽河流域、南至广西省江西省,西起青海省甘肃省、东到渤海湾黄海的广阔地区里,好几百代华夏民族或散聚、或时断时续的研制了诸多的初始记音乐符号号、初始符号,他们仍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被发掘出去。后代将更有标准判断其特性的关键点。

对于小篆和篆书,不过是中国汉字发展趋势过程中的一种书体,从如今发掘出的简帛参考文献看来,篆书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在采用了,按语言学的专业术语称之为隶变,对于小篆的影响力,实际上并非一种常用的文本字体样式,最少并不是撰写用的通用性字体样式,由于迄今除开极少数碑志以外,没有一本发掘出古籍书简是以小篆撰写纪录的,也可能是秦统一文字所采用的一种规范美术字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