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意思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无名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籍籍无名

“籍籍”二字在《汉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籍籍 jíjí

(1) [indiscriminate]∶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如:人声籍籍

(2) [intricate]∶纵横交错。如:尸骨籍籍

(3) [great reputation]∶形容名声盛大。如:籍籍声名

而“籍籍无名”、“藉藉无名”、“寂寂无名”这几个词在工具书上查不到。《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上海辞书版《成语大辞典》均无。 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某网站的解答:“籍籍无名:虽可解作「每本书也没有他的名字」,不过古时并没有这句说话。藉藉无名:古书只有「无藉藉名」一词,解作「没有大名」。寂寂无名:沉寂,没有人识得,用作形容没有知名度、不为人知的人。”看来,“籍籍无名”无据,“藉藉无名”也不对,或者当为“无藉藉名”。似乎只有“寂寂无名”才是对的。

过去看到过“藉藉无名”的用法,在港台武侠小说中也见过“在江湖上无籍籍之名”的说法。究竟哪一个是对的?

先来看看“籍籍”(或“藉藉”)是什么意思。在古籍中“籍”“藉”两字常常互用的。

“籍籍”,原来指众多、纷乱。司马相如《上林赋》:“它它籍籍,填坑满谷。”指杂乱众多。《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颜师古注:“籍籍,喧聒之意。”形容众口喧腾。

那么“籍籍”与声名有什么关系呢?除了由众口喧腾喧腾演变而来,恐怕还与“籍甚”一词有关。《汉书·陆贾传》:“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言:“籍甚,《史记》作‘藉甚’,盖‘籍’即‘藉’,用白茅之藉,言声名得所藉而益盛也。”何谓“白茅之藉”?《易·大过》:“藉用白茅。”藉是以物垫衬的意思。

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苏轼《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籍籍”皆用来称赞对方的名声。

“籍籍”指有名,“无籍籍名”当然是指没有什么名声了,“籍籍无名”当为“无籍籍名”之误。

如果说“无籍籍名”因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为“籍籍无名”,我以为不妥。“籍籍”既形容有名,又怎能形容无名呢?既不合情理,也不合语法,不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不能认可,只能判为误用。

至于“寂寂无名”,或许是有人见“籍籍无名”于理不合,遂改为“寂寂”,差强可解。

读者须知

读者对借阅的图书需加以爱护,情节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并令其擦去污迹,情节严重者按原书原价的一倍赔偿。用钢笔、毛笔勾划图书,若损坏情况不影响内容的完整者,按图书原价的三倍赔偿。若损坏情况严重影响图书内容完整者,按遗失图书赔偿。 读者离校时,必须将所借图书全部还清,办理退证手续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

图书馆读者文明公约

图书馆是宣传和建设精神文明的阵地,读者须爱护室内一切设施,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准赤膊,穿拖鞋入内,违者工作人员有权作出处理决定。 必须注意书库、阅览室的清洁卫生,不得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得吃零食及乱丢果皮纸屑等。 文明阅览,严禁吸烟。 保持室内安静,严禁高声喧哗。严禁在图书馆上不健康的网站、玩游戏。一经发现视情节轻重,将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处理。

图书证办理

新入校的新生统一到图书馆办证处办理。 教师办证需持单位证明到图书馆办证处办理。 办证需交本人免冠一寸照片一张。

图书证挂失 /补证 /换证

借书证丢失后应立即到图书馆流通部挂失,挂失时应出示个人有效证件(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读者在借书证挂失一周后,可到图书馆办证处申请补办证,补办借书证时需到读者所在院、系开具证明和持本人学生证或身份证,交免冠一寸照片一张,并交纳10元补办证费。 挂失前所有已被借出的图书由读者本人负责归还或赔偿。 取证时需持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借书证因条形码模糊,计算机不能辩识,需要重新换的,由图书馆办证处免费更换。 借书证因保管不善或撕毁、折叠、污损等损坏严重无法使用的借书证更换,需收费2元,并交回原借书证

校外读者接待办法

本馆办公室负责集中办理校外读者的咨询和临时或长期阅览证的发放业务。 校外临时读者来我馆查找资料,须持本人证件到办公室办理临时阅览证。临时阅览证的收费标准为2元/天,临时阅览证在办理当天有效。 校外长期读者需持单位证明、工作证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收取押金200元,每年对外服务费50元,本人免冠一寸照片一张和10元办证费。借书证有效期为一年,一年后需重新交纳对外服务费,方可继续使用。 持有效临时阅览证的校外读者可查阅全馆各开架书刊文献资料。对查阅电子文献的校外读者,在电子阅览室按有关规定提供服务。 持有效临时阅览证的校外读者对贵重书刊和古籍图书的阅览和复制按《贵州大学古籍图书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校外读者凭临时阅览证可进入各阅览室阅览和复印,但不能将书刊携带出馆。爱护书刊,如有损坏,将按规定收取赔偿费。 校外读者在馆内阅览时须遵守本馆的各项规定,如有违章,视情节轻重,按规定处理。

图书遗失、污损赔偿规则(暂行)

我馆所藏图书资料系国家财产,爱护图书人人有责,为了避免图书资料遗失、损坏,使其能更好为教学科研服务,特制定本规则。 图书遗失: 赔书:凡遗失图书,应购相同的版本或新版的图书赔偿。 赔款:凡遗失图书,则按下列规则赔偿: 一般中、外图书按原书价格3-5倍赔偿。 使用价值较大的中、外图书按原书价格的5-10倍赔偿。 工具书、珍本、孤本、外文原版书按原书价格的10-15倍赔偿。 遗失多卷册图书中的一册,则按整套图书价格进行赔偿(或购买同样版本的图书赔偿)。 赔款后,又找回原书的,赔款可以如数返还,从赔款之日起要计算超期罚款。 违规处罚(污损、毁坏、偷窃) 读者借阅图书需加以爱护,借阅时应当面翻页检查图书污损情况,如发现污损、缺页等情况,应提示工作人员并加盖印记,以分清责任。否则,由借书者承担责任,并按规定罚款。 污损、毁坏图书按损坏程度进行赔偿。严重损坏图书,影响图书内容的完整,按遗失图书赔偿。撕页、卷曲、水淹、精装书皮折断、严重污染等按书的原价赔偿,原书归图书馆所有。 用铅笔在书上划线、涂抹、圈点、批注,视情节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并令其擦去污迹,情节严重者按原书原价的1倍赔偿。用钢笔、毛笔勾划图书,若损坏情况不影响内容的完整者,按书图书原价的3倍赔偿;若损坏情况已严重影响图书内容完整者,按图书原价的5倍赔偿。 13 图书馆对偷书行为一经发现,将从重处罚,按图书原价的10倍进行处罚,并上报学校予以纪律处分。 14 未办手续、私自携书离开书库及出纳台者,按偷书处理。 15 光盘损坏或丢失,按10元赔偿。 16 损坏书中条形码罚款5元。 17 损坏书中防护装置的按偷书处理。

图书借阅规则

图书证是读者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查阅资料的有效证件,仅限本人使用。严禁借给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借书证,一经发现立即扣留该证,并将对借用和被借用双方分别处以5元罚款和冻结借书证1个月以上的处罚。冒用他人借书证(用捡来或窃取的借书证)借书,除扣留借书证外,并处以50元以上罚款。 图书可借册数及期限: 教师、博士研究生可借图书册数15册,借期为3个月,可续借2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 硕士研究生可借册数10册,借期为1个月,可续借1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 本、专科生可借册数5册,借期1个月,可续借1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 茶店校区因具体情况可借册数2册,借期1个月,可续借1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 外文书库图书借阅;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可借1册,借期1个,可续借1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 借书、续借、预约等操作必须是在读者记录未被冻结、没有过期图书、没有欠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过期图书及被他人预约的图书不能续借。 当天借出的图书,当天不得归还。 图书预约,读者可到借阅处办理预约手续,借阅处对预约的图书只保留七天(从图书馆通知读者之日起计算),过期不来办理借书手续,预约自动取消。 图书逾期,所有读者逾期还书将按以下标准收取超期费: 020元/天、册; 逾期跨年的,按超期应交超期费的70%收取。

开架图书借阅规则

读者入库自由选借,应先出示本人借书证。书包等物须放于“书包存放处”及阅览架上,一律不准携带书包进入库内。并由工作人员指定架位自行选借。 进入库内选书读者不得乱翻、乱插架上的图书。阅后无须上架,应放到指定位置,以保持架次图书类别顺序。 库内须保持安静、清洁、不得大声谈话,禁止吸烟及乱扔果皮纸屑。 读者所借阅图书应妥善保管,不得圈点、划线、撕毁等;在库内发现偷窃者均按《书刊遗失损坏赔偿办法》处理。 凡大型工具书概不外借,只限在本库查询。 如因教学等急需图书,本库可随时收回借出图书。 可办理预约借书。 小说借期为一个月,不能续借。逾期则按每册每天罚款二角现金处理。 读者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向工作人员反映以便修订。

外文图书借阅规则

本库收藏的外文图书主要为英文、日文等。 本库所藏图书专供本校师生凭借书证入库借阅。 为方便读者,充分发挥外文图书的作用,本库实行开架借书。 入库前,书包等物须放于“书包存放处”及阅览桌上,一律不准携带书包进入库内。 入库选书读者请使用代书板,不得乱翻、乱放,以保持架次图书类别顺序。阅后需放回原处、或将书平放在书架空余处或放置特别指定位置。 库内保持安静、清洁,不得高声谈话,禁止吸烟及乱扔果皮纸屑。 借阅手续:将所需图书的书袋卡抽出,填写姓名、借阅日期,交工作人员核对。 借阅册数及借期: 教师、博士研究生可借3册,借期3个月,可续借1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可借1册,借期1个月,可续借1次,续借时间与原借期相同。 逾期还书,每天收取超期费0.10元;逾期跨年的按超期应交超期费的70%收取。 凡大型工具书、原版图书概不外借,只限在本库查阅。 外籍读者入库借阅图书,执行外事规则,必须持外事办证明方可入库借阅。

科技期刊阅览室阅览规则

本室期刊资料,仅供本校师生员工使用,实行开架阅览,期刊概不外借,如需复印,须办理暂借手续。 读者均凭阅览证登记,换取“换书卡”方能入室,离室凭号码相同的两块“换书卡”方能换回阅览证。 进入本阅览室,请将所带物品放在指定位置。 外单位到本室查阅资料者,应持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经馆长批准后方能入室内查阅。 室内应保持安静和整洁,严禁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及乱丢杂物,不得大声喧哗。违者工作人员有权批评或酌情罚款。 读者应自觉爱护期刊,不得在刊物上涂画、撕剪和污损, 否则将视其情节予以批评教育,停止借阅或罚款,若有遗失和损坏者,须赔还原刊,否则,将按原刊一份全年的订价赔偿。 自觉爱护室内的家具及其它一切公共设施,有损坏者,必须照价赔偿。

报刊阅览室阅览规则

本室展出各类报纸和各种期刊,供全校教职工借阅。 报纸实行全开架借阅,读者可自行取阅,阅后放回原处,期刊实行开架和半开架借阅,读者凭阅览证借阅,就室阅览,离室时归还。 报刊系公共财产、读者必须爱护,不能涂画报纸、期刊,污损和撕剪,一经发现上述现象,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停止借阅或罚款。 本室报刊若有损坏、丢失、应予以赔偿。 读者应爱护室内一切设施,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抽烟,不准赤膊,穿拖鞋入内,不准随地吐痰及乱丢杂物,违者工作人员有权作出处理决定。

期刊过刊库阅览规则

本库期刊资料供本校职工及研究生使用,实行开架就室阅览,概不外借。如需复印须办理暂借手续。 读者均凭阅览证登记,换取“换书卡”后方能入库。 进入本阅览室,请将所带物品放在指定位置。 外单位到本库查阅资料者,应持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经馆长批准后,方可入库查阅。 库内应保持安静和整洁,严禁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及乱丢杂物等。 读者应自觉爱护期刊、不得涂画撕剪和污损,否则将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停止借阅或罚款。 白觉爱护室内的家具及其它一切设施,如有损坏,必须照价赔偿。

保存本阅览室阅览规则

保存本阅览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教师和学生,校外读者如需查阅本室的图书资料,需到图书馆办公室办理有关手续。 保存本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包括本馆保存的社会科学图书和自然科学图书,一律实行开架阅览。 保存本阅览室原则上实行当班阅览,概不外借,但可以进行复印。如有特殊需要外借,必须经馆领导批准,并交纳一定数量的押金和限定期限方可借出,借出的图书资料如有丢失、损坏、污秽或到期不还,则按图书馆的有关规定,赔偿公共财产的损失并进行批评教育。 保存本阅览室是学习读书的公共场合,读者应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和安全工作,不得随地吐痰和乱丢纸屑、果皮,不得在书架巷道上吸烟。 工作人员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耐心、细致,以人为本,努力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

工具书阅览室阅览规则

本室主要是向全校师生提供各种专业相关的工具书及检索性期刊。 本室的文献一律当班阅览,概不外借,但可进行复印。 工具书刊是读者学习的良师益友,读者在使用时应当倍加爱护,不得在上面涂画、圈点或作其它标记。 读者来室阅览请出示阅览证件并进行读者登记。 工作人员要以人为本,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努力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

文献检索阅览室阅览规则

本室主要是向全校师生提供各种专业相关的检索性期刊。 本室的文献一律当班阅览,概不外借,可以进行复印。 检索性期刊是读者学习的良师益友,读者在使用时应当加以爱护,不得在上面涂画、圈点或作其它标记 读者来室阅览请出示阅览证件并进行读者登记。 工作人员要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努力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

电子阅览室规则

凡到电子阅览室上机的学生必须持本人借书证登记、注册后方可上机,实行一人一机制。没有登记、注册的学生不能在电子阅览室逗留。 文明阅览,严禁吸烟。 保持室内安静,严禁高声喧哗。 严禁在本室上不健康的网站、玩游戏。一经发现视情节轻重,将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处理。 爱护清洁卫生,爱护设备。 上机的学生要严格遵守上机规则,严禁擅自修改系统密码,偷时上机,如有此现象发生,除重罚外,并上报学校学生工作处处理。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者,工作人员有权停止其使用并请出阅览室。 收费标准:每小时1元,实行注册收费。

特藏书库阅览室阅览规则

本部室主要服务对象为全校的教师、学生及科研人员。 古籍线装书、特藏书及港台书主要采用闭架当班阅览方式,对教师及科研人员开放阅览。 凡读者阅览本部室的图书,请先查阅目录、然后将查阅到的书名及分类排架号记到索书单上交给管理人员查找,在指定的地点当班阅览不得带出馆外。 本部室的书不得借出,古籍线装书不得复印,其它书籍可根据版本的纸质情况,经工作人员鉴定认可后,方能复印。 凡阅览古籍线装书的读者,如需摘录,须用铅笔,翻页时要加倍小心。 读者必须爱护本部室的古籍线装书,不得在该书上圈点、画线及折叠,如该书受到污秽、损坏的现象,将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适当赔偿。 凡讲师以上的教师,可以入库查找图书。 入库人员(包括书库管理人员)必须注意书库的清洁卫生,不得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得吃零食及乱丢果皮纸屑等。 以上规章请自觉遵守,违者按有关规定作相应处罚 。

贵州大学新图书馆封顶

贵州大学花溪新校区的雏形正一步步显现出来。日前,贵州大学花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贵州大学图书馆顺利封顶,这座总面积达到近6万平方米的10层高楼预计将于2012年3月完工,将成为贵州大学又一文化标志性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原三大校区图书馆之和

贵州大学在三个主要校区都设置了图书馆,其中北校区图书馆、南校区图书馆和蔡家关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总共是42190平方米。

而正在修建当中的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超过了原有校区图书馆之和,达到了59539平方米。据工作人员估计,藏书量将达到180万册,阅览座位数达到8000个。

针对之前有网友称这是西南最大的图书馆,设计相关负责人回应:“虽然不一定是西南最大的图书馆,但在贵州省算是较大规模的了。”

文化图腾的印章造型代表贵大之印

效果图中的图书馆用中国红和回转的印章体给人以古朴的感觉,乍看之下,和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外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负责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图书馆的造型概念就是代表文化图腾的贵大之印。

工作人员表示,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融入图书馆和文化建筑的特征,将篆体字作为构思来源,以红色的构架制成完整的遮阳系统,立面简洁,寓意深远,单纯的自然风光隐喻更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贵州大学“贵大红”历史印记的象征。

为高效节能引入地缘热泵和太阳能技术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新图书馆阅览空间采用藏阅一体模式,以中庭和电子阅览区域为界限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各1200平方米,开阔明亮。中部有通高10层的共享中庭,无论读者在任一楼层都能对整个图书馆一览无余,方便了不同楼层之间的交流合作,又避免了功能交叉和相互干扰。电子阅览部分布置在中庭东西两侧,外立面开窗采用构架遮阳系统。而会议厅设计在建筑西侧底部,从西侧54米高的门进入。

并且在建筑过程中,贵州大学图书馆还引入了地缘热泵和太阳能技术,在建筑屋顶铺设太阳能,希望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

我总结的方法就是——指读。指读是早期读书过程中良好的识字方法。

    这主要是针对2—6岁的孩子来说的,他们还不认识字,或者刚开始识字不久。

    指读跟不指读,效果差别很大。指读过程中,可以建立文字跟语音“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汉字的特点是一字一音。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孩子,只要曾经带他指读过三五次,他就一定能掌握指读的规律:汉字是一字一音的。

    在指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孩子整体认读大量文字,还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专注的精神。

    幼儿园的孩子一律要求指读;上了小学的孩子,如果能熟练指读了,让他“看读”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像一些小学老师说的:“不允许学生指读,因为指着读的太慢了,会影响以后的阅读速度”我从来没有见过小时候指读,长大以后会因为指读而阅读速度“慢”的人,就像是没有从来没有见过“连走路都没有学会就会跑”的人一样。

  指读采用的教材建议:

    一、大字。字大才能很好地让“视觉感官”得到最好的刺激,而且大字有利于孩子指读和认读。

    二、白文。不要以为图文并茂的书才是孩子最喜欢的。如果有图,那么他首先注意的就是了,注意力也往往在上。如果没有,那么孩子的“视觉语言”当中,感受到的就是一幅幅神奇的图案:汉字。这点,父母们从幼儿写字上就可以知道:孩子是把文字当图案来认得的——孩子不是“写”字的,而是“画”字的。

    如果采用的是图文并茂的教材,孩子也不是不会认得字,但是效果不如纯文字的书;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以后的阅读兴趣方面——他喜欢阅读怎样的书——我相信父母们不会喜欢孩子只喜欢看《蜡笔小新》《灌蓝高手》吧。读这样的书长大的孩子,其思想是没有办法提高的。而那些图画所无法表达文字之内涵的书——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才是真正塑造大人格的!

    三、尽量采用可以亲子共读的书。这样,孩子长大以后,跟父母之间就有一定相同的思想基础,中国人为什么在80年代开始出现“代沟”这个词?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基础。不要以为我们现在25岁,孩子5岁(这样好象是会被相关部门罚款的哦),我们带他读“猫和老鼠”“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很喜欢听,经常吵着我们给他讲。但是当孩子25岁的时候,我们多少岁了呢?小时候教他讲的、读的书,能够再成为亲子之间沟通的共同话题吗?更不要说共同的思想基础了!

    所以,我们采用的书应该是现在孩子可以读,我们可以读,过了20年,孩子仍然可以读,我们也仍然可以读的书。孩子小时候读有小时侯的受益,我们成人读,读5遍有5遍的受益,读50遍50遍的受益,过了20年,我们已经读了500遍了,又比现在有更深的体会。想想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书吗?

    有。

    指读举例:(大字)报纸:读大标题,不读正文。因为孩子对字大的才比较能认。也要保护视力呀!(白文)幼儿画报:不如带孩子读文字比较多的童话书。读童话书不如百科全书。读百科全书不如读……

填空题,大家来填。

积金千两不如多读经书。

咱们现在用的经书,是不是很适合孩子指读呀?

1)、教材比较全,经典的教材,基本都包含了。67本书,120张光盘;

2)、全部为原文,没有注释。市场上,原文的,比较少,全套原文的,就更少。

3)、字体比较大。适合让孩子读。

4)、全文注音,省了查字典、读错字音的麻烦。

5)、独特的简体繁体对照。如果孩子以后想读古籍,也有了一点繁体的参考。港台读者使用,也方便。

6)、都配有光碟,特别是童音跟读,亲和力强,孩子们非常喜欢。并且把每天要读的那一小段,都已经在光盘里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文件,不用总去听着,看着读到哪里要停了。

7)、全部教材,都是横版印刷,方便儿童阅读,符合儿童生理发育特点

8)、全部教材,都选用了最好的蒙肯纸,护眼,环保等特点。而我们市面上的多数教材基本上都是带注释的,没有拼音,没有录音。

我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都配了童音跟读录音在里面。

大家想想,一包名牌烟是不是很贵?一瓶名牌的酒也是很贵的,名牌服装也很贵。

我们的教材是名牌的素质,是教材里的名牌。

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好,大家说值多少钱?

还有很多教材是动画片的形式,将来他要上初中,上大学,要搞研究,我们都指望孩子用动画片来搞吗?

我们的教材注重素质,用料,用工,用心,用情。教材使用方便,符合教育的规律。

有了专业的育心经典教材,有了专业的137学习方法,是不是就可以真正培养好孩子呢?

还需要什么才能真正让我们能坚持读下去了,一年、两年、三年以上呢?

教育孩子不是短期的培养,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一滴水要想不干涸就要融入大海;一个人要想坚持下去就要融入团队!

跟随明师善友,系统学习,共建幸福家园。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徐福是中国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先生原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卫国人,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世称王禅老祖。

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之后,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在秦始皇登基前后学成出山。

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县,攀成山,登芝罘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9年以后,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诈称海中的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和歌山县、佐贺县、广岛县、爱知县、秋田县、富士山地区都有徐福活动的遗迹。佐贺、新宫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为神来大会奉祀,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徐福精神,中国、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和新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一些台湾、香港及日本学者认为,徐福与日本传说中的开国神武天皇是同一个人,成为日本人的祖先。昭和天皇的大臣甚至肯定徐福是我们日本的国父。

那么,徐福东渡日本是史实,还是传说?徐福东渡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在三处四次记载了徐福渡海的故事。从而提出了一个恍惚迷离的历史难题。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条载:齐人徐市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这是中国古文献记载徐福东渡故事的起始。史记同卷秦始皇三十七年条又载: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从这一记载看,徐福入海之后,似乎又回返过一次,其后便下落不明了。秦始皇对此也并未加以追究,因为同一年始皇帝就死于沙丘了。

但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却提出了新的情况。淮南王刘安与将军伍被纵论天下形势,伍被在谈到秦亡时,举出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这件事。他说徐福以巧言欺骗秦始皇,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史记没有记载徐福所到的平原广泽究竟是什么地方,但五代后周时的古籍义楚六帖对此有所披露。此书为济州开元寺一位名曰义楚的和尚所著。该书城廓?日本一章中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出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这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次把徐福东渡与日本联系起来的记录。这段文字很值得探究。第一,它认为徐福东渡确已到达日本;第二,它认为徐福之所以把日本作为目的地,是因为在那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第三,它认为徐福带去的童男女,子孙繁衍,名曰秦氏;第四,它认为由于徐福后裔的繁衍,使日本风俗一如长安。从全文记载的口气来看,作者似有某些亲身感受,如亲赴日本、耳闻目睹的一般。

我们寻考义楚六帖资料的来源,可以推定该书关于日本部分的记载,大约与一位名叫宽辅的日本和尚有关。原来,公元927年,日本醍醐时代僧人宽辅,请赴中国。此人是真言宗的高僧,法号弘顺大师。他在济州与义楚交往甚厚。所以,义楚六帖这部宗教著作,特辟城廓?日本一部,记载日本的风土人情,其资料大多出自宽辅的口述传闻,因此,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义楚六帖在研究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五代史中没有日本传,唐宋之间中国关于日本的记载,主要是依据义楚六帖。我们据此书的记载,可以推定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最初是在日本流传着徐福渡海,东达日本的传说。此传说又经过赴中国大陆的日本人的传播,被首次载入中国的文献。

如果说,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传说,是十世纪左右日本的产品,那么,到了宋代,中国人对这样的传说就深信不疑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了。其中云: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欧阳修对徐福到达日本,作了完全肯定的描述,他在日本刀歌中的观点最集中地代表了十一世纪前后当时中国人的日本观。

宋代之后,经过将近两个多世纪的流传,在明太祖洪武年间,这一传说又有了新的演进。

十四世纪初期,日本高僧绝海中津赴中国,他在洪武元年为朱元璋所召见。两个人讲得兴来,一唱一和,做了两首诗。现日本蕉坚稿中,载有应制赋三山一首,其诗曰: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在此诗之后,附有明太祖御制赐和一首。其诗曰: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昔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竟不归。

这两首诗,虽然咏的是同一个主题,却有各自的风格和心情。但是,令我们最为注意的是,绝海的诗第一次透露了当时在日本的熊野山前日本人已经立起了徐福的祠堂,而且血食不断。至此,我们可以说,长期流传于口头和文字上的传说,已经被演绎为中日人民生活中的一种虚构的事实了。它明明只是一种传说,而人们却用建祠祭祀的传统形式,确认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在当时,中国、日本和朝鲜三国的历史学家们几乎都确信这个虚构的事实,纷纷载入他们的著作中。

明代陈仁锡撰皇明世法录卷七十六日本考、明代刘仲达撰刘氏鸿书卷八地理部、朝鲜学者申叔舟在其海东诸国记、日本北亲房著述的神皇正统记等书都记录了徐福到达日本的故事。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传说会首先在日本形成和流传?为什么一部分日本人也相信自己就是徐福一行的后裔?为什么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中日朝三国的文献都同样地记录着这一虚构的事实?为什么大家都相信这是事实,并且在流传中给它增添新的内容?我们说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自隋唐以来,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汉文书籍大量流入日本,史籍中关于徐福东渡寻找蓬莱仙山求不死药的记载也必为日本人所知。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徐福东渡的背后,隐藏着一段真正的史实,徐福的神奇而浪漫的传说,不过是不自觉地被用来解释这一段不为人所注目的事实的。这个事实便是自秦汉以来,有大量中国居民迁居日本。

大正年间,日本的考古学家们在日本的西南海岸,发现了大量的铜铎、铜剑、铜。这些金属器物,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出土的均极为相似,有的则完全一致。考古学家后藤守一等认为,这是从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起,至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制作者,相当多的是在这一时期从大陆迁来的归化人。

归化人是日本人类考古学中一个专用名词。它专指上古时代从东亚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日本列岛的居民,以区别于日本列岛上的原始土著居民,即区别于原日本人,但他们本身又在日本列岛民族人种的融合中逐渐被消化,而成为今天日本人的祖先。

根据日本发现的上古金属器具遗物,考古学家们推断,从公元前三世纪起,日本已有汉族归化人。1958年,日本当代考古学家金关丈夫在日本九州岛东南的种子岛发现一批陪葬物,出土贝扎、腕轮数件,在贝扎上,有写着汉隶的文字,在腕轮上,刻有汉代爬虫纹样的图案。由此可以推言,从战国后期至汉代,一定有不少的中国人在向日本列岛移民,成为当地的归化人。

对于汉族归化人的活动,中国古文献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可能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少量居民的外流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反映在日本的古文献中,却是相当突出。据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应神天皇十四年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应神天皇二十年,又有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归焉。公元815年,日本编成姓氏录,其载仁德天皇时,秦氏流徙各处,天皇使人搜索鸠集,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七百六十人。姓氏录并叙弓月君为秦始皇五世孙,阿知使主为汉灵帝三世孙云云。

日本古文献记载的那些具体数字并不完全可靠,但对中国大陆秦汉人迁居日本这一事实,却是一致确认的。如果把文献记载与地下文物的发掘相印证,那么,秦汉时代中国人向日本不断地移民,无疑是一个事实。

另外,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徐福与日本传说中的开国神武天皇是同一个人。这种观点于1950年提出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日本学者于当年便自发组成日本民族头骨指数测定会,文部省补助经费,由全国各地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的男女学生的头骨进行测量,五年后集中了代表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六七万人的测定结果,由日本最著名的体质人学类权威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分析,与日本周围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现在日本人的头骨指数大多数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各省人的头骨指数完全相同,与上述省份外的部分相异,由此得出了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经留住在中国的东海沿岸的结论。据常扬所著的港台的徐福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文说,昭和天皇之第三笠宫就表示过赞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时,他在贺词中肯定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1980年4月29日,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的天皇诞生日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两千年悠久的历史啊!欢欣庆祝神社的祭典,奉到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童女,徐福一行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辟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

1994年4月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后裔。这使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十分震惊。

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他是率领3000童男童女从中国到日本的徐福的一个随员的后代。换句话说,这位首相承认自己具有中国血统。

笔者认为,徐福东渡的史实、传说和它们的历史演变,清楚地表明了从上古时代起,中日两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以至人种方面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考证和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把人们无法解开的迷惑,附会到了一个可以被附会的事件身上,终于把徐福安排到了日本,徐福东渡便首先被敷衍成一篇神奇的故事,在中国、日本、朝鲜得到流传,而且认可了。当我们通过文献与文物两个方面把握了这种联系的深刻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二千年历史学家们疑惑不解的话题。这起码对日本人认定自己是神的后裔的一个否定,改变大多数日本人对自己是最优秀种族原因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说明中日交流古已有之,并源远流长。

选书如选老师,因此选择书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此,向给大家推荐相关书籍,让你少走弯路,成为大师级高手!

重要叮嘱

易学、佛经是迷宫,进门后一定要学会出得了门。正如紫钦天老师在《太极博弈原理》里面“信息对抗:命越算越薄,知命与宿命” 提到的,其实现在才最真实的,人要克服的是未来信息对现在的影响!很多人能懂一点点了,以为天下无敌,但是如果未来的信息,没有百分百准确,都是误导人的。最怕三分真,七分假。人依然会迷茫,犹豫,错失。

另外,易曰:知得也要知丧,当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诚然,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而在于你的选择。为什么还要特别提醒呢?因在现实中接触不少易友,一学什么易或练什么功,就顾及不到其他方面,给家庭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古曰:平常心是道!不要把自己标榜成与别人不一样,否则你会一事无成。要明白你只是一个凡人,不要以为自己学易了就有什么了不起。法、侣、财、地(简单讲就是方法、同道、财力、环境)是学好功法,其实也是学好易经的最好指导。千万不要指望学易来发大财,否则你将走上不归路。以此为职业的人,是有宿因的。薄迦梵歌曰:要把成与败、得于失等同看待。患得患失不是学易人应有的心态。好好工作,养家糊口,业余修习,平凡一生这是吾师给本人的开示和指导,希望易友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最后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最为紧要!

1、基础书

(1)周易原文注解类:

如果不读周易原文,而想彻底搞懂周易基本是不可能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越牢,对后面的学习帮助越大。

建议采用中国易经协会会长、哲学教授刘大钧著的《周易概论》,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较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都是比较可靠的。

南怀瑾老师倡导的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出版的原文《易经》,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和听懂一些难读的字。

(2)周易精华思想融汇类:

应该说,目前只有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一书能做到这点,全书中是没有解释卦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研究周易几十年的学者来说,一看这书,应该明白其实里面是是蕴含了周易的推演过程,也就是即是你不懂周易,没有看过周易相关的书籍,也能从中培养到周易的思想,对理解现在所有文化(玄学,易学)都会个统一的思路,增强第六感判断力。可以说,这本书的研究意义十分珍贵!建议入门,进阶,和自我升华阶段研读一番。

2、易理及梅花六爻类

不懂易理,术数水平要想真正提高,绝不可能。学习易理有助于你搞懂自己学习的目的。

(1)易理类

张延生是一个易学实力派人物,张延生的作品(易学入门、易学应用、易象延、易与和谐、心易、气易)是研究易理者的首选,相信可惜能真正看懂的并不多。

易理方面建议还是看一些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影印本,原汁原味。

(2)梅花类

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数》,现代的可以看大陆的紫钦天老师《太极博弈原理系列》,黄鉴老师的《易魂》,邓海一老师的《俏梅花》系列,台湾的梁湘润、王士文,都推荐阅读。

(3)六爻类

六爻的精华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经典《易隐》、《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易冒》、《火珠林》、《断易天机》。

推荐书目:陈圆《周易预测学入门》、邵伟华《周易预测学》或者《周易预测学讲义》、李洪成《六爻预测技术入门》。

日本人著的《高岛断易》是海外研究六爻和易理必读的一本好书,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水平都很高。

需要读现代人的书提高水平的可以看李洪成、王虎应、曲炜、李顺祥、吕文艺等人的,都属于畅销品种。

3、四柱类

就是八字,以现代人为主,可以看陈圆《四柱预测学入门》、李洪成《四柱预测技术入门》,李居明的《四柱算命术》是四柱类无错字的好版本,目前只有繁体版的,习惯认简体字的人读得可能有点费劲,李居明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兴趣。

中级最好的就是朱祖夏《命理应用精解》上下册,这个是千百人所公认的,超级热销,但是纸张不怎么好。

高级的象邵伟中的《四柱高级班理论》、李后启《命理精析》、曲炜的《二十一论》等。

新派的可以看李涵辰的著作(新派不建议看)。

古籍有《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命理探原》,比较接近现代理论的书是《子平真诠》和《滴天髓》。

其他的畅销作者有:李洪成、李顺祥、曲炜、李顺祥、吕文艺等等,可以提高水平。港台名家的书建议多读,如梁湘润、宋英成、光莲、吴怀云等。

4、风水类

在风水之前要说一句,因为风水相对比较复杂,没有基础或者不想钻研的人请看李居明与苏民峰的书,要是连九宫飞星、七星打劫、开城门这些基本概念都不懂会很麻烦的。李居明的《学风水的第一本书》,可以先看看,但是看这个之前又要懂点卦,不然八宅法这种基本的东西都用不了。

典籍看刘伯温等著的《地理全书》就可以了:《地理全书》几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所有的风水典籍,比较全面。缺点就是字体小,印刷质量稍欠。

还有一本《地理天机会元》也是集成了很多经典的古籍。

另外建议看几本书:《阳宅实用风水讲义》。朱祖夏先生著,目前最好的一本玄空风水阳宅书籍。

《玄空飞星风水》林国雄的书,浅显易懂,还介绍了配合楼层断风水的方法。

《古易玄空学新探》胡京国先生著,风水入门的好书。

胡京国还有一本《玄空精断》是进阶书。《沈氏玄空学》风水入门必读,除了北斗七星打劫说法不清楚外,其它皆应仔细读。

《玄空地理丛谭》钟义明先生著。一套解说玄空风水知识及释评众家玄空派长处的好书,并有玄空诀窍解说、堪验实例。非常值得一看及收藏。

另外峦头方面,钟义明先生的《地理峦头实务》是峦头方面的好书,介绍详细,图文并茂。《三元九运-玄空地理考验注解》也是钟义明先生所写,专门解说分析三元九运的一套好书。

过路阴阳就看冯化成《过路阴阳》。

金锁玉关就看钟义明的《金锁玉关》。

八宅法看《八宅明镜》其他的畅销作者。

大家可以选的有:朱祖夏、钟义明、王亭之、吕文艺等等,学习风水要注意派别。

5、手面相类

手面相想看得比较有意思就看李居明的《学睇相》。

提高水平要多看陈鼎龙、萧湘居士、盛书笙的书;

除了现代的人之外,古籍是一个提高水平的重要方面,尤其象麻衣神相、柳庄相法、水镜相法、三世相法等等,推荐一本《图解相学秘籍全编》上下册,荟萃各种相书古籍。有许多相学精品流落在民间,民间收藏的相学许多有很实用的价值,可以帮助你多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6、奇门遁甲

最好就是张志春、王凤麟和么学声,入门就是张志春《神奇之门》和后继系列,最好看他的全套。他的徒弟杜新会的书也一定要看;王凤麟每年都要有好几期培训班,资料比较多而复杂,他有几本经典可以看,其中有合订本,也是非常超值,注意观察。

7、六壬类

《袖里乾坤》,以及其他很多六壬金口诀方面的书;

8、太乙神数

《太乙通解》《太乙神数》;

9、铁板神数

多看马川的;

10、紫微斗数

这个入门书太多了。

(1)三合派

王亭之《紫数斗数初级讲义》,还有其他人的《紫微斗数一学就通》等,再往高级就是看慧心斋主、紫云、潘子渔系列的,一般公认紫云代表最高水平。陈雪涛的书比较受欢迎,例如《紫微明镜》《紫微启示录》等;而陈世兴特别善于写婚姻,他的作品几乎全是谈婚姻的。

(2)飞星派

徐增生的书籍不错,还有经典的方外人的《河洛紫微斗数》,《九千飞星》。

11、姓名学

一般有五格取名法,但是按笔划数的话就和易经术数无关了,所以一般会结合八字取名的比较多。畅销品种有李居明《姓名改运学》,进阶的有马瑞成的全系列、易隐燕、张泊作品;

11、解灾改运与符咒

一般性的了解,而且也是相当有趣味性的就是《移神换将》,此为荟萃与经典,其他如《犁头巫家》和《四两拨千斤》也是相当的畅销。至于符咒那就更加的神奇,但是符咒只看书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有师傅来传。台湾最近出了不少关于符咒的光盘和教程,例如玄光居士和陈龙羽都是初中高都可以看着玩玩,网络也是公开媒体,我也不好说太多,建议大家本着娱乐的精神去看待。

书记 周德操

馆长 李森

副馆长 苏延科

副馆长 章雷

副馆长 李玉兰

正处级调研员 王佳 主任 黄菊

图书馆行政办公室是图书馆整体运转指挥中心,设有党总支书记办公室、馆长办公室、副馆长办公室、馆行政办公室、装订室以及电工房。图书馆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在馆长领导下,办理全馆的日常事务;协助馆长组织全馆性活动,安排有关工作和会议;管理全馆固定资产,采购供应图书馆业务用品和办公用品等,为全馆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好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 主任 周艳

文献资源部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站,主要负责馆内文献资源建设,即全馆中外文图书、报纸、期刊的采访、分类、编目、加工、典藏工作,是图书馆对外服务工作的基础。本部下设采访室、编目室、典藏室,保证文献资料顺利而快速的传递给读者。

1、采访室

负责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采访人员按照馆藏发展目标,结合读者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方针,有组织地搜集、整理印刷型文献信息,选择购买既满足读者需求又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

2、编目室

负责组织藏书、揭示馆藏,把无序文献加工成可供检索的、具有科学体系的文献集合体。根据文献种类又划分为中文编目组、西文编目组和期刊编目组。

3、典藏室

负责对图书馆文献资料进行典藏调度、藏书组织、藏书剔旧、藏书清点等。 主任 李启仁

技术支持部是负责图书馆数字网络、数字终端、数字办公、数字门户、数字资源等数字应用的建设、维护、管理、研发、加工、存储、服务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如下:

1 负责图书馆局域网络及终端的建设、维护;

2 负责图书馆数字业务平台的管理、维护;

3 负责学校数字资源的评价、引进、存储、维护、应用等工作;

4 为全校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全文下载、移动阅读等多媒体、全方位服务;

5 为读者提供电子阅览服务;

6 为读者提供声像阅览服务;

7 为读者提供其他拓展及衍生服务。 主任 周燕 副主任:唐彪 副主任:张惠玲 副主任:余小萍

读者服务部由原流通部和阅览部合并组成。面向全校所有持证读者开放,负责图书馆馆藏普通图书、期刊及报纸的管理及读者服务工作。主要文献资源包括130余万册中文图书的对外借阅和5 0多万册中文图书、10多万册外文图书、2千多种5万多册中文期刊、2百多种4万多册外文期刊、2百多种报纸的在馆阅览。

根据馆舍布局分为北校区和南校区两个部分。

北校区图书借阅主要包含:前台、社科新书库(A-F)、文学书库(I)、理科书库(N-Z)、社科旧书库(B-K)、艺术-外文-简易读物书库(J)、大厅(K、TP)、师范教育书库(H、G)等。北校区在馆阅览主要有:中文报刊现刊阅览室、中文报刊过刊阅览室、师范教育阅览室、中文保存本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民族教育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外文书阅览室、中外文期刊保存本阅览室等9个阅览室。

南校区对外借阅主要包括:前台借阅和一楼(I、H、TP)、二楼(A-D、K、F)、三楼(R、G、Q、J、E、S)、四楼(TU、O、P、U、V)。南校区在馆阅览主要有:中文现刊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外文图书阅览室、中文保存本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检索工具书阅览室、过刊硕博论文库等8个阅览室及竹园阅览室和经济分馆阅览室。 主任 张丽芬

特藏部主要收藏古籍文献、珍贵艺术图书、民国文献、港台地区出版物等;下设珍贵文献、古籍文献、抗战文献、港台文献4个阅览室;周一至周五白天开放。

珍贵文献阅览室:是我馆古籍特藏的展示窗口,主要收藏《四库全书》、《中国地方志集成》、《中华再造善本》、甲骨文研究资料、考古、拓片等再版影印古籍以及各类艺术画册等,从藏书体系上形成了以文史哲为主,多门类学科,时间绵延数千年,历史长存,书香永续。

古籍文献阅览室: 现有线装古籍14万册,以语言文字类、明版图书、清人文集、稿钞本为收藏特色, 其中入选《全国古籍善本图书总目》的有137余种3000余册,入选《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939种10000余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种。宋版《文章正宗》、元版《楚辞集注》乃是国内罕见版本,清稿本《方舆考证》、民国稿本《徐乃昌日记》等皆为海内孤本;其中《方舆考证》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选送参加“奥运全国珍贵古籍特展”,并入选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2009年荣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

抗战文献阅览室:主要收藏1912-1950年期间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尤以1937-1945年抗战文献为馆藏精品,有《群众》、《文化先锋》、《文艺先锋》、《抗战文艺》等抗战文学、大后方文学珍贵期刊,曾支持“重庆大轰炸”等专题研究,以及“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成立。

港台文献阅览室:主要收藏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供读者阅览。

文献修复室:主要负责制定修复计划、建立修复档案、古籍修复等工作。 主任 李春艳

信息咨询部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以下服务:

(1) 用户咨询:解答用户使用图书馆时的困惑,引导用户快捷的使用文献资源。

(2) 课题查新:在课题申报、研究、结题、报奖等阶段,协助课题负责人论证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持续保证课题研究的新颖性。

(3)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用户对某篇文献原文获取有困难时,图书馆可已通过国内外合作机构,代为获取。

(4) 代检代查:针对用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思路,进行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献的检索及筛选,保证资料检索的完整性及新颖性。

(5) 收录引用和学术评价:对用户所发表文献被收录情况及同行引用、评议情况进行鉴定,对学科(学术团队)学术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

(6) 项目论证:根据用户委托,就项目研究背景、可行性、投入产出、竞争力、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提供研究报告。

(7) 用户培训:向新到图书馆用户提供图书馆功能及服务的介绍;为用户提供不同数据库、不同平台使用技巧的大型讲座;针对用户困惑提供检索资源的小型座谈会 。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

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唐代张又新著,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宋代皇帝赵佶编著,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