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典籍里的成语有哪些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苻坚遭谢玄痛击后,“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8、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秦桧死后不久,儿子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道士的带领下见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2、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小时候,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4、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写字、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35、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6、赤膊上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7、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8、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39、洛阳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yóu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8、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 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1、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规曹随,成语,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58、八斗之才:《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59、铁杵成针(李白)
60、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3、江郎才尽: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陆海潘江:陆:陆机;潘:潘岳。陆机文才如大海,潘岳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多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69、曲高和寡: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0、开卷有益:《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74、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诺:承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75、杀妻求将: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76、前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77、不学无术: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不明大道理。出处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望文生义。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8、三令五申: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79、呕心沥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1 求一句文言文翻译,“儒者曰:人之既死,则其神灵将散而无所不之,
上网不当饭朋友博闻强识,其回答一向准确无误。
但对于这段话中的“重、主”的解释,我却是不敢苟同的。
重,《康熙字典》:又神所依也。《礼·檀弓》重主道也。《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旣虞而埋之,乃复作主。《疏》言始死作重,犹若吉祭本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丧,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
重:人死后未下葬时的灵位。
主:木主,人死下葬后立在宗庙或家中的牌位。
所以重、主,即后世俗称灵位、牌位。
2 文言文《傅显昏聩》翻译原文: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奴仆傅显,喜欢读书,很懂文学。他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迂腐萎靡的老学士。一天,(傅显)迈着优雅的步伐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哥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傅显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 等到相见,傅显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我)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
3 翻译下面文言文或问子产有人向孔子问子产是怎样的人物。
孔子道:“是宽厚慈惠的人。” 又问到子西。
孔子道:“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道:“他是人才。
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没有怨恨的话。” ⑴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
二是楚国的鬬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
鬬宜申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所问的当是公孙夏。⑵彼哉彼哉——《公羊传》定公八年记载阳虎谋杀季孙的事,说阳虎谋杀未成,在郊外休息,忽然望见公敛处父领着追兵而来,便道:“彼哉彼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因云:“此必古成语,而夫子引以作答者。”
案: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⑶伯氏——齐国的大夫,皇侃《义疏》云:“伯氏名偃。”
不知何据。⑷骈邑——地名。
阮元曾得伯爵彝,说是乾隆五十六年出土于山东临朐县柳山寨。他在《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里说,柳山寨有古城的城基,卽春秋的骈邑。
用《水经·巨洋水注》证之,阮氏之言很可信。
4 文言文翻译:傅显迂缓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奴仆傅显,喜欢读书,颇懂文义。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傲慢的老学士。一天,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迈着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见,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
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5 愚公之谷文言文及翻译西汉·刘向《愚公之谷》白话释义: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
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
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原文: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 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
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
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
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
内容简介:
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然而齐桓公信以为真,把寓言当成了真实的事情,没有参透老人的真正目的。
名相管仲理解并接受了老人的讽谏,改进治理,下大气力解决司法公正问题。显然,作者的用意在劝诫治政者应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治理好国家。
6 仁宗讳高炽文言文翻译明史仁宗本纪 原文 仁宗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
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
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
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址采办。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址,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辛酉,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叛蛮。
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汉王高煦赴京。
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
九月癸酉,交址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址。
庚辰,河溢开封,免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除服,不许。乙酉,增诸王岁禄。
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
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乙未,散畿内民所养官马于诸卫所。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冬十月壬寅,罢市民间金银,革两京户部行用库。
癸卯,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
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
自今奏至即以闻。”己酉,册妃张氏为皇后。
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埈为郑五,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
乙卯,诏中外官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著为令。
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丁卯,擢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阿鲁台来贡马。
甲戌,诏群臣言时政阙失。乙亥,赦兀良哈罪。
始命近畿诸卫官军更番诣京师操练。丙子,遣御史巡察边卫。
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
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受贺,不许。庚寅,敕诸将严边备。
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军士。壬辰,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址。
是月,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联与卿等当用为戒。”
又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
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序。癸丑,免被灾税粮。
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丙寅,镇远侯顾兴祖破平乐、浔州蛮。
是年,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贡。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己卯,享太庙。
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
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太宗配。
壬辰,朝臣予。
7 文言文“孔子犹江海”的翻译孔子犹江海
原文: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
译文: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戚夫人(?-前194年)又称戚姬,一名戚懿。出身秦末定陶(今山东定陶),随刘邦征战了4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赵王刘如意生母。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虐杀于厕所,死状甚惨。现今的中国北方部分民众奉为厕神。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认为太子刘盈软弱,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如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但在张良的计策下,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弓矢,尚安所施!
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厕中,叫作“人彘”。
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惠帝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岁。说到赵王刘如意,这年不过十五岁,虽然名为封国之王,实际上年幼识浅,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他自然也是吕雉铲除的对象。只是当年刘邦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三次都被知道底细的周昌硬邦邦地拒绝了。吕雉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不敢拒绝,果然来到长安。
吕雉虽狠毒,刘盈却天性善良,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刘盈每日有早起习射的习惯,年幼娇气的如意却无法坚持。刘盈心软,想想一时半刻也没什么要紧,就依了弟弟。可吕雉偏偏趁这半刻,鸩死了如意。
等到刘盈兴冲冲地回来,那温暖轻柔的床帐里,只剩下弟弟七窍流血的尸体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西汉景、武年间,司马迁生于黄河龙门的一个家庭,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古书,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扩展资料: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自划范围,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
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参考资料:
蔚州,兴唐。下。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乡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六十三。
乡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沤夷,浸曰涞、易”,今沤夷在灵丘,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後武灵王置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馀迎歇还赵,歇又立馀为代王。三年,韩信斩陈馀,置代郡,领县十八。东魏孝静帝又於此置北灵丘郡,周宣帝於今理置蔚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武德四年平刘武周,重置蔚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里。南至东都一千六百三十里。东北至妫州界孔岭关一百里,从关至妫州一百五十里。东至易州山路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山路四百九十里。东至恒州取秦岭路四百九十里。西至朔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北至天成军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熊皮,豹皮。赋:麻,布。
管县三:兴唐,灵丘,飞狐。
兴唐县,下。郭下。开元户一千四百七十二。乡四。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於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仍自灵丘移州理於安边城。至德二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
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亦号雪山,俗传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沤夷河,亦曰瓠<卢瓜>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卢瓜>,因名。
大韭多生於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种,以济军需,後沃壤处皆长三尺,叶广於马蔺,但味少短耳。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丘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开元户二千四百二十一。乡五。本汉旧县,属代郡,後汉省。东魏孝静帝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省蔚州,改属代州。隋末陷贼,武德六年又置灵丘县,属蔚州。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锺乳穴,其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焉。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石铭陉。
隘门山,亦曰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石道极险狭,後魏明元帝置义仓之所。
沤夷水,一名氵寇水,出县西北高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沤夷”,谓此也。
兹水,出县西枝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伐之士,咸由此度,巨木沦氵胥,久乃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土地记》云:“枝回岭与高是山连麓接势。”
开皇长城,西自繁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
赵武灵王墓,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开元户九百九十二。乡三。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後汉属中山国,晋又属代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寿元年改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隋末陷贼,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
磨笄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刎。百姓闵之,为立祠。
倒刺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出佳大黄。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郦食其说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厄也,又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於安次,亦谓此道也。
三河冶,旧置炉铸钱,至德以後废。元和七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访闻飞狐县三河冶铜山约数十里,铜钅广至多,去飞狐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斛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绝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炉铸钱,旧迹并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应接人夫,三年以来,其事即立,救河东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
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炉铸钱,每岁铸成一万八千贯。时朝廷新收易、定,河东道久用铁钱,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1 如何对待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自从百阎氏《尚书古文疏证》出后,今传《古文尚书》为晚出伪书大抵已成定谳。
此后又得乾隆皇帝肯定。此后,清人比较有名的《尚书》注本,大概只有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注了古文的篇目,其他多只存今文二十八篇。
当下最有名的《尚书校释译论》四大册,也只存今文二十八篇。顾颉刚先生提出度的“《尚书》十种”中有《伪古文尚书集证》的计划,可惜刘起(金于)先生认为“非《尚书》学之急”。
乃至今日没有便于后学使用的新注本。所见唯屈万里先生《尚书集释》附录《伪古文尚书袭古简注专》逐条标出《伪古文尚书》袭用先秦秦汉文献的句子,非常简略。
我承认今传《古文尚书》是晚出伪书。但辨伪不是焚书。
《伪古文尚书》对于属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于宋明理学尤其重要。其价值肯定不在伪《列子》之下。
所以很应该有个新的好注本。
2 古代皇帝都叫什么"朕"或"寡人"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王侯也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唐以后只有皇帝可以称寡人、孤家,是一种君主的谦称,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江山一统。 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谦虚。英语的皇后是queen打扑克的疙瘩。字母qu是一个挽着头发的女人的象形,ee是眼睛,n是门。皇后只不过是一个看门的女人。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皇后都不过是一个悲哀的女人而已。
3 朕,古代是什么意思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
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
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
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
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
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4 历史的魅力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孙权劝学》这篇文言史文,使我明智,令我受益。文虽短,意却深,事虽小,理却明,这就是我对它的评价。
三国,使人惊心的一个时期,里面英雄如云,壮士若海,在吴国中,吕蒙就是国君孙权手下大将之一,可他不爱读书,通过孙权劝告,肚子里的墨水越来越多,连鲁肃也大吃一惊。
孙权虽不是书中主角,但他对下属的关爱、所作所为,堪称一名君子。首先,他雄才大略,并不鼠目寸光,学会以前人失败的;例子去思考,让属下吕蒙做一名有勇有谋的将军。其二,他能以身作则,既让吕蒙心服口服,又在吕蒙心中树立榜样,从而尊敬他。
古人有云:“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孙权的这种以理服人,值得我们学习。试想,假如你想要别人学会宽容,自己又小肚鸡肠;上级领导没有做好本分,却批评下级没把工作做好;家长自己吸烟喝酒,却不允许孩子这么做。。。。。。这能服众、服人吗?而孙权在百忙中读书长识,在国家建立好榜样,同时又可以督促手下大将用功,不亦说乎
身为主角,吕蒙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在生活中,强者鄙视弱者的现象司空见惯,当我们面对别人时,是否也想过这句话呢?当我们失败后,是不是也应该紧记此话,有这个意念,通过努力,让别人刮目相待?同时,大家也要谦虚受诫,以长补短。
《孙权劝学》这篇古文精、美。精在其语短却长,美在其高尚人格。
5 想买本 尚书 不知道哪个版本最正宗帮楼主列一些书目,楼主可以有选择得读 1 周易尚书 /刘登阁著--大连出版社,1998年10月--212页 m_linkvall 2 尚书译注 /顾宝田 注译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249页 m_linkvall 3 尚书思想研究 /游唤民著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53页 m_linkvall 4 尚书入门 /钱宗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241页 m_linkvall 5 尚书文字合编(一) /顾颉刚 顾廷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3173页 m_linkvall 6 尚书源流及传本 /刘起?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2版--314页 m_linkvall 7 今文尚书语言研究 /钱宗武著--岳麓书社,1996年4月第1版--331页 m_linkvall 8 尚书原始的史册 /章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194页 m_linkvall 9 《尚书-虞厦书》新解 /金景芳 吕绍纲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454页 m_linkvall 10 白话中国古典精萃文库(卷十一)尚书??上古之书 /刘加林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39页 m_linkvall 11 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 /刘起纡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第1版--245页 m_linkvall 12 尚书词典 /周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370页 m_linkvall 13 传世名著百部 尚书 /郭超著--蓝天出版社,null--118页 m_linkvall 14 尚书文字校读 /臧克和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768页 m_linkvall 15 尚书易解 /周秉钧著--岳麓书社,1984年11月第1版--315页 m_linkvall 16 尚书正议 /[汉]孔安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316页 m_linkvall 17 尚书译注 /王世舜著--null,null--448页 m_linkvall 18 尚书译注 /王世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294页 m_linkvall 19 尚书通检 /顾颉刚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308页 m_linkvall 20 尚书古文疏证(全二册) /[清]阎若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1328页 21 尚书综述 /蒋善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457页 m_linkvall 22 今古文尚书全译 /江灏 钱宗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466页 m_linkvall 23 白话尚书 /周秉钧著--岳麓书社,1990年8月第1版--357页 m_linkvall 24 《尚书》与古史研究 /李民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159页 m_linkvall 25 《尚书》与古史研究(增订本) /李民著--中州书画社,1981年4月第1版--256页 m_linkvall 26 今文尚书考证 /[清]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535页 m_linkvall 27 尚书学史 /刘起?著--中华书局,1989年6月第1版--517页 m_linkvall 28 尚书今古文注疏(全二册) /[清]孙星衍著--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版--613页 m_linkvall 29 同文尚书(全三册) /[清]牟庭著--齐鲁书社,1981年11月第1版--1650页 m_linkvall 30 《尚书》史话 /马雍著--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1版--84页 m_linkvall 31 尚书通论(增订本) /陈梦家著--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版--350页 m_linkvall 32 尚书译注 /李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428页 m_linkvall 33 《尚书》法学内容译注 /张紫葛 高绍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161页。
6 为什么古代帝王要称自己为寡人和孤寡人,寡德之人。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 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杨广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
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
”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
《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
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
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 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 孤人是东周以前王的自称,东周后,天子脚下的那些诸侯和王自称寡人,秦始皇统一后就自称朕,历代帝王自称朕。孤、寡都可以看出“只有一个”,说明那些王的骄傲自大,认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这样高贵。
朕在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自称,秦始皇为了突现高贵,把朕作为自己一个人的自称,其他人不得自称朕。
一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
本文2023-08-06 01:51: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