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阳的兵家重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历阳的兵家重地,第1张

历阳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东,濠滁环其北,为“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古籍记载,长江下游渡口有二。一是瓜州渡:京口(今镇江)与对江广陵(今扬州)通道。二是横江古渡:历阳与对江采石通道。长江流向由西向东至境改为南北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故名横江。凡自淮西来者,必趋渡江,进取京陵。南略北地,亦由采石渡江而西。南北起事发难,历阳当其要冲。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为逃杀身之祸,弃楚奔吴,出昭关(今含山西北小岘山),至江,问道于浣纱女,求渡于渔父。历阳有伍员坊,浣纱祠,渔邱古渡等胜迹,《历阳典录》对伍员途经历阳,逃楚奔吴的史事,作了详尽的记述。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吴伐楚战长岸(今和县西梁山),吴败,楚获吴先王宝船“余皇”,“置于岸,环堑而困之”。后吴将公子光施骄兵之计,将宝船夺回。史称此战为“长岸之战”。后楚在西梁山天然洞窟处,依山筑阁,名日“怒吴阁”,命困船之所为“余皇坑”。今洞窟依旧窕然险峰,惜阁体不存,余皇坑亦不为后人所见。

《方舆考评》载:东汉末年,孙策自历阳横江浦渡江,占有江东,建立东吴王朝。《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时吴景尚在丹杨,(孙)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晋书·王睿传》载:晋太康元年(公元280),晋武帝命王睿讨伐东吴。睿以高大战船组成水师,顺江而下,直指金陵。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天门山(东为当涂博望,西为历阳梁山)激流中暗置铁锥,并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企图以断楼船通行。结果王睿一鼓作气,越天门,过三山,直捣石头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遂成亡国之君。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历阳太守苏峻起兵反晋,自横江济牛渚,攻取建康(今南京),后为晋军陶侃所杀。南朝宋大明七年(公元463),孝武帝刘骏亲临历阳梁山,检视水师。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南梁,北齐协和于历阳,改历阳为和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和州刺史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一举灭南陈。唐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攻占和州,自称历阳大总管。成通九年(公元868),起义军首领庞勋率部相继攻占乌江、历阳。广明元年(公元880),黄巢攻取滁、和二州,进占历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二月,周主柴荣攻克淮南十四州,以江为界,与南唐分庭抗礼,南唐失和州,侨置太平州(今当涂),称新和州。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赵匡胤遣樊若水假扮渔人测量横江水面,后以船相联为浮桥,分毫不爽,直通采石。大兵渡江,如履平地,南唐随之而亡。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金兀术率兵二次犯和州,宋将守城防御使李俦以城降,金兵占据历阳。进士赵霖率乡勇收复和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金主完颜亮率师侵占历阳,济江灭宋。南宋参赞军事虞允文指挥若定,破敌于半渡,并乘机袭击历阳之杨林渡,烧毁金军战船,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维护了南宋半壁江山。诗人张孝祥(历阳乌江人)悉采石大捷,欣然命笔,填成“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的壮丽词章(《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记述并歌颂了历阳百姓保卫家乡,捍卫和平的英雄壮举。朱元璋称帝前,驻师和州,以历阳为依托,屯兵蓄锐,以求进兵江南,夺取金陵,进而统一全国。他采用谋士朱升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赢得了军心和民心,为打败劲敌陈友谅,扫除元军残余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史·礼志》记载:太祖登基以后,在鸡笼山建“功臣庙”表彰开国功勋,并封是山为“凤台山”。

经部 | 十三经 | 十三经注疏 | 易经 | 经学史及小学类

周易 诗经 论语 说文解字 孟子 尚书 礼记 尔雅 春秋 左传 孝经 周礼 仪礼 大学 章句 易传春秋 公羊传 周易正义 论语集注 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春秋左传正义释名孟子集注春秋谷梁传周易注大戴礼记礼记正义韩诗外传周易参同契东坡易传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庸章句尔雅注疏大学章句集注论语注疏尚书正义中庸章句集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周礼注疏孟子注疏孟子字义疏证

史部 | 正史 | 编年 | 纪事本末 | 别史 | 史评 | 诏令奏议 | 传记 | 史钞 | 载记 | 时令 | 地理 | 职官 | 政书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水经注旧唐书战国策后汉书汉书宋史文献通考唐会要唐律疏议大唐西域记清史稿明史史记三家注读通鉴论新唐书晋书读史方舆纪要魏书元史三朝北盟会编北史北齐书宋书续资治通鉴长编通典隋书续资治通鉴南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晏子春秋集释越绝书常用古籍版本目录唐六典周书南齐书国语梁书

子部 | 儒家 | 释家 | 道家 | 法家 | 兵家 | 农家 | 杂家 | 术数 | 医家 | 科技 | 艺术 | 谱录 | 类书 | 蒙学

三命通会道德经三字经管子幼学琼林厚黑学韩非子百家姓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千字文洗冤集录天工开物鬼谷子齐民要术伤寒论孙膑兵法二十四孝千家诗弟子规菜根谭唐诗三百首九章算术茶经朱子语类了凡四训庄子神农本草经颜氏家训本草纲目葬书备急千金要方梦溪笔谈六韬(注释本)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撼龙经墨子白话今译黄帝阴符经墨子

集部 | 总集 | 别集 | 楚辞 | 词 | 诗文评 | 曲 | 小说

全唐诗水浒传全唐文全宋词红楼梦乐府诗集三国演义西厢记楚辞文心雕龙古文观止西游记窦娥冤山海经镜花缘说唐前出师表桃花扇杨家将传孔雀东南飞中山诗话昭明文选醋葫芦隋炀帝艳史曾国藩家书王维诗集三刻拍案惊奇离骚太平广记聊斋志异漱玉词貂蝉艳史演义沧浪诗话平水韵部文忠集神魔列国志初刻拍案惊奇古诗源己亥杂诗词论

专题 | 书法 | 绘画 | 诗词 | 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苏轼诗全集李白诗全集(唐)孟浩然诗全集(唐)杜甫诗全集(唐)欧阳修词全集(宋)王安石诗全集图画见闻志毛泽东诗词选纳兰性德词全集仓央嘉措情诗选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曹操诗全集笔阵图钱钟书全集六体书论牡丹亭(明)白居易诗全集(唐)隶书体苏曼殊全集评书药石论(含今译)杜牧诗精选鲁迅旧体诗选二字诀王维诗全集(唐)草书势秋瑾诗词选刘长卿诗全集(唐)纳兰性德词选辛弃疾词全集(宋)龚自珍诗词选法书论李叔同诗选笔髓论北碑南帖论[节录]四体书势白居易诗精选(唐)黄景仁诗词选王昌龄诗精选(唐)袁枚诗选

最新发布的古籍

书品潜夫论潘子求仁录辑要湘学略治世龟鉴河南程氏遗书汰存录纪辨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正蒙正学隅见述樵语校雠通义枫山语录朱文公政训朱子读书法朱子论定程董学则朱子学的曾子晁氏客语明道编明水陈先生文集明本释日知录集释日知录之馀新语校注新语新学伪经考搔首问挺经慎言思辨录辑要心经张载集摘张子正蒙注弘道书延平答问崇正辩居业录少仪外传

备注:以上是我根据楼主要求自己百度的 借鉴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6/18/1430145_258613243shtml 共勉 建议采纳 呵呵 具体两个字的上面有 可以自己筛选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