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古籍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有那些古籍书,第1张

  蒙学经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等

论权威版本,当然是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即绿皮书,繁体竖排,价格两百多。不过看书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实在不习惯还是看简体版的,如果不介意缺表及颜注,可以考虑绿色硬壳封面的汉书,价格三四十元左右,要是介意的话,就看淡**封面的汉书,价格两百左右。

浙江古籍版的汉书是简体横排的,有表,价格较低,错误会多些,装订也很一般。中华书局的汉书有简体,繁体之分,看您的选择了。

繁体版的就是点校本汉书,内容齐全,错误要少,只是纸质一般,其他还是可以的。

简体版的,中华书局出了好几次,十年之前出了简体版前四史,价格较低,内容齐全,只是如今不好找了。近几年,有一种绿色硬壳封面的版本,纯粹的白文本,无表及颜注,还有一种淡**封面的汉书,内容和之前的简体版前四史一致,只是价格略高,两百左右。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吧,有能力还是看中华书局的版本吧。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史记》一书在司马迁死后略有缺佚,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撰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几篇,并补充了武帝后期的若干材料。通行的注本有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有日本人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

《汉书》问世后,当时就很受重视,“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传》)。但班固在《汉书》中喜用古字古词,古奥难读。早在东汉时就已经有学者为《汉书》标音释义,如服虔、应劭等人都给《汉书》做过注释,东汉时的大学者马融还向班固的妹妹班昭请教过字音字义。魏晋以后,为《汉书》作注的人也有很多。现在人们还经常使用的集大成的《汉书》注,有两种。

一种是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注的成果,加上自己的考证,有集注的性质。《汉书》颜注是现存最早、也是最通行的注本。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也有颜注。

另一家重要的《汉书》注是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吸收了颜师古注之后的六十七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考证翔实。

  当然是史记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嘛

《史记》的诞生,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受到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历史观是唯上唯心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与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 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史记》固然"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开创了史学的种种先河,也堪称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但《史记》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在于它的平民立场。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陈胜曾经在田间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庄稼汉,也是满怀鸿鹄之志的豪杰,正是他第一个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统文人对浪迹江湖的行径嗤之以鼻的时候,司马迁却对荆轲、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侠们和快意恩仇的游侠精神赞誉有加、不胜神往……《史记》就是这样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情感看历史、写历史、评说历史,从而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 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清朝诗人宋湘曾经有句诗说:"史有龙门诗少陵",《史记》中所透出的民间精神,再现在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不朽诗作中,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力量源泉。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

儒家

论语 [春秋 - 战国]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50年

孟子 [战国]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50年

礼记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荀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孝经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说苑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刘向著

春秋繁露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董仲舒著

韩诗外传 [西汉]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0年

大戴礼记 [东汉] 100年-200年

白虎通德论 [东汉] 79年-92年 班固著

新书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贾谊著

新序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刘向著

扬子法言 [西汉 - 新] 公元前33年-18年 扬雄著

中论 [东汉 (25年 - 220年)] 徐干著

孔子家语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潜夫论 [东汉] 102年-167年 王符著

论衡 [东汉] 80年 王充著

太玄经 [东汉] 公元前33年-18年 扬雄著

风俗通义 [东汉] 190年-200年

孔丛子 [东汉 - 三国 (25年 - 265年)]

申鉴 [东汉] 196年-220年

忠经 

素书 

新语 [西汉] 公元前196年

独断 [东汉 - 三国] 167年-258年

蔡中郎集 [东汉] 152年-192年

墨家 

墨子 [春秋 - 战国] 公元前490年-公元前221年

鲁胜墨辩注叙 [西晋 (265年 - 317年)] 鲁胜著

道家 

庄子 [战国]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250年

道德经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列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鶡冠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文子

文始真经

列仙传 [西汉] 公元前50年-8年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商君书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申不害 

慎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慎到著

谏逐客书 [战国] 公元前237年 李斯著

管子 [战国 - 汉 (公元前475年 - 220年)]

名家 

公孙龙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兵家 

孙子兵法 [春秋] 公元前515年-公元前512年 孙武著

吴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吴起著

六韬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司马法 [春秋 - 战国 (公元前772年 - 公元前221年)]

尉缭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三略 [西汉] 公元前100年-9年

算书 

海岛算经 [三国] 263年

九章算术 [西汉 - 新] 公元前120年-20年

孙子算经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周髀算经 [汉] 公元前50年-100年

杂家 

淮南子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吕氏春秋 [战国] 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39年 吕不韦著

鬼谷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尹文子 

邓析子 

史书 

史记 [西汉]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1年 司马迁著

春秋左传 [战国]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00年

逸周书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国语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晏子春秋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吴越春秋 [东汉] 50年-100年

越绝书 [东汉] 50年-70年

战国策 [战国 - 西汉]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6年

盐铁论 [西汉] 公元前81年-9年 桓宽著

列女传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刘向著

春秋谷梁传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春秋公羊传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汉书 [新 - 东汉] 36年-111年

前汉纪 [东汉] 198年-200年

东观汉记 [东汉] 60年-160年

後汉书 [南北朝] 420年-445年

竹书纪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穆天子传 [战国] 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30年

古三坟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燕丹子 

西京杂记 

经典文献 

诗经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尚书 [春秋 (公元前772年 - 公元前476年)]

周易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周礼 [战国] 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00年

楚辞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仪礼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山海经 [战国 - 汉 (公元前475年 - 220年)]

焦氏易林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焦延寿著

京氏易传 [西汉] 公元前57年-公元前37年 京房著

诗说 

字书

说文解字 [东汉] 100年-121年 许慎著

尔雅 [秦 - 西汉 (公元前221年 - 9年)]

释名 [东汉] 190年-210年

方言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杨雄著

急就篇 [西汉] 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 - 西汉 (公元前475年 - 9年)]

难经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伤寒论 [东汉 (25年 - 220年)]

金匮要略 [东汉] 170年-219年

《汉书》较为著名的唐颜师古注汇集了隋朝以前的汉书补注。《汉书补注》,一百二十卷,清末王先谦撰,为王氏的重要著作之一,是清朝王先谦先生对汉书的补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汇集二十三家前人注释,又有自己的考证,是现存最早最为通行的注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