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利理化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6收藏

清利理化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清利理化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清利理化汤 1 拼音

qīng lì lǐ huà tāng

2 处方

川楝子10克,川牛膝10克,刘寄奴10克,桃仁10克,甘草10克,黄柏10克,小茴10克,苡仁20克,白芍20克,败酱草30克,熟附子3克,瞿麦15克,玄胡15克。

3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理气化瘀。主湿热阻遏,气血瘀滞。

4 清利理化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余惠民方

古籍中的清利理化汤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玉石部上品之下]石之土

云)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禹之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苏恭直以紫赤精粗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十]疵靥论

液之气而作。又言因敷胡粉。皮肤虚而为粉气入于腠理化生。又有生下便有者。此由胎中形象未具之时。母食杂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七章·伤寒本证]第一节·小伤寒

一些问题。但是,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只要能够理解贯串整个脉象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主导脉搏的动力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七面体病诸候(凡五论)]五、嗣面候

液之气,因虚作之也。亦言因敷胡粉而皮肤虚者,粉气入腠理化生之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本草崇原》:[卷上本经上品]太一余粮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血府逐瘀汤》—— 非瘀血致病切勿轻尝!

血府逐瘀汤,是一张十分奇妙的方子,对于此方也有多位中医名家给出过注解和应用经验,但很多时候,医案和注解的太多了,反倒没人关注于方药本身的出处和古籍讲解了。导致很多不是因为瘀血而致病的朋友,在网络查找资料后,便盲目的服用此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王清任:“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很多人在解方时,猜测血府的位置,以及功效等等。其实,原方作者已在其书内清楚给出“血府”的位置及说明,后人又何必妄自猜度。而其“血府”便是横隔之上,主动脉静脉交汇之处,此处瘀血的确会引起很多奇怪的症状,甚至会牵连心肺。

《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二饯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栈半 牛膝三饯

此方大队的活血,破血药物,附加少量的行气药物,以“气行则血行”之理。如确实是由于瘀血致病,效果明确,两三天即可病愈七八。如果由于其他问题而导致出现某些类似淤血的症状,万不可滥用此方,而很多未清楚诊断而推荐使用此方半月甚至整月的医生,犹如杀人。

《医林改错》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剂而愈。

气血如环无端,行于全身肌表,身体的任何问题,都会引起气血的运行不畅。而有时,就会出现类似淤血的症状,比如气虚而血不行,也就是所谓的气滞而引起的瘀血,比如痰饮阻气导致的瘀血,甚至积食,感冒,肺炎等等都会出现胸部的症状,很多时候十分类似瘀血导致的病情。

而很多朋友,按着自己的情况到网络查证,按照所谓的舌下络脉法,青筋法,等等人云亦云的诊断方法,不停的对号入座,误以为自己瘀血致病。便盲目服用此方,损血耗气而不自知。

原方作者首条便说明,无表证,即外感。无里证,即伤食。无气虚,无痰饮。方可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说到滥用血府逐瘀汤的副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其强大的活血和破血效果,以上这几位网友出现的药后情况,便是由此而引起。

由我个人的治疗经验来看,大部分使用此方的都是女性较多,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或者情绪比较压抑的,心肺区明显呼吸不畅的居多。而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本身血虚,而又心事比较复杂,影响了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心肺区整体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类似瘀血的症状。

其他诸如肝肾虚弱,气血虚弱,脾胃消化不良,逆气上冲,等等,如果并非心胸瘀血而导致的,一般不能使用血府逐瘀汤。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中药都有此情况,比如血府逐瘀汤,在最初服用的时候,一定会感觉到心肺区的舒畅感。而误以为方药对证无误,但长久下来,损肝伤血,而且还会有略微的气虚症状。而停药后,因为并没有治疗到根源的问题,原来的症状又慢慢的恢复了。

我帮助过的几个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这里提醒各位,切勿根据症状对号入座。脉证合参方可用药。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从根源解决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辨证分型 31 湿热内蕴 311 症状 312 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涩热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3 证候分析 314 由于多食脂甘,脾胃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5 治法 316 清热化湿[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 317 方药治疗 318 程氏萆薢分清饮[备注]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2 湿热下注 33 脾虚气陷 331 症状 332 病因病机 333 治法 334 方药治疗 34 肾元亏虚 341 症状 342 病因病机 343 治法 344 方药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尿浊的穴位 2 治疗尿浊的方剂 3 治疗尿浊的中成药 4 尿浊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尿浊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尿浊病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尿浊病 已经自动替换为 尿浊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niào zhuó

2 概述

尿浊(turbid urine[1])是指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并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多由饮食肥甘,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尿浊病[3]。若热盛灼络,络损血溢,则尿浊病夹血,病延日久,脾肾两伤,脾虚中气下陷,肾虚固摄无权,则精微脂液下流[3]。若脾不统血,或肾阴亏损,虚火伤络,也可形成尿浊病夹血[3]。如再多食肥厚,或劳欲过度,又可使尿浊病加重,或引起复发[3]。

3 辨证分型

尿浊初起以湿热为多,属实,治宣清热利湿。病久则脾肾虚亏,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应予兼顾。

31 湿热内蕴

尿浊病·湿热蕴结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小便混浊,或白或赤,胸闷口渴,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11 症状 312 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涩热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3 证候分析 314 由于多食脂甘,脾胃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5 治法 316 清热化湿[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 317 方药治疗 318 程氏萆薢分清饮[备注]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2 湿热下注

尿浊病·湿热下注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1])是指湿热下注膀胱,以小便浑浊,色白或黄或红,或夹败精瘀浊,或尿道有灼热感,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3 脾虚气陷

尿浊病·脾虚气陷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qi collapse and spleen deficiency[1])又称尿浊病·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尿浊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小便混浊如白浆,小腹坠胀,尿意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31 症状

尿浊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小便混浊如白浆,小腹坠胀,尿意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3]

332 病因病机

为脾虚气陷,精微下泄所致[3]。

333 治法

健脾益气,升清固涩[3]。

334 方药治疗

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合苍术难名丹[备注]苍术难名丹(《世医得效方》):苍术、茴香、川楝子、川乌、破故纸、白茯苓、龙骨加减[3]。

若尿浊病夹血者,酌加小蓟草、藕节、阿胶、墨早连[3]。

若脾虚及肾,而见肢冷便溏者,可加附子、炮姜[3]。

34 肾元亏虚

尿浊病·肾阴虚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1])是指肾阴亏虚,虚火亢旺,以小便混浊而赤,烦热口干,舌光红,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尿浊病·肾阳衰微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exhaustion[1])是指肾阳不足,温煦无力,以尿浊病日久不愈,形寒肢冷,精神萎顿,舌淡,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41 症状

尿浊病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偏于阴虚者,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偏于阳虚者,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3]

342 病因病机

由于肾失固摄,脂液下流所致[3]。

343 治法

偏肾阴虚者,宜滋阴益肾;偏肾阳虚者,宜温肾固涩[3]。

344 方药

偏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二至丸[备注]二至丸(《医方集解》):女贞子、旱莲草为主方进行治疗[3]。

偏肾阳虚者,宜用鹿茸补涩丸[备注]鹿茸补涩丸(《沈氏尊生书》):人参、黄芪、菟丝子、桑螵蛸、莲肉、茯苓、肉桂、山药、附子、鹿茸、桑皮、龙骨、补骨脂、五味子为主方[3]。

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41 命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命门穴的定位 46 命门穴的取法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命门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4132 镇痛作用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4135 用于针麻 4136 治疗腰痛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4138 治疗 减少症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51 志室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志室穴的定位 56 志室穴的取法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志室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宫 1 拼音

jīng gōng

2 英文参考

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Mìngmén G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精宫为经穴别名:1命门(穴);2志室。[1]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命门(穴)[1]。见《医学原始》。

穴位 命门 汉语拼音 Mingmen 罗马拼音 Mingmen 美国英译名 Gate of Life 各

号 中国 G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4 富耶氏 IVG4 德国 LG4 英国 Gv4 美国 Go4

命门为经穴名(Mìngmén GV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累属、精官[3]。属督脉[2]。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41 命门穴的别名

属累(《针灸甲乙经》),精宫(《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43 穴名解

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说文》:“命,使也。”在此为生之极。门,为出入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人身命门之处不一。以及此则以《难经·第三十六难》,谓两肾之间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处,称为命门。《黄庭中景经》李注:“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之所居,当脐后是也。”命门为道教名词,指下丹田。下丹田位居人体中心,范围包括神阙、关元、气海、命门等重要穴位。《玉历经》说:下丹田是人命的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在脐下三寸。《道·黄庭篇》认为命门为性命之门,在脐下一寸三分,为下丹田。道教丹书多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呼吸之门、五脏六腑之本、人初生结胎之所,故称为命门。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横通肾脏之门户。[4]

44 所属部位

腰椎[5]

45 命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6]。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3]。

命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46 命门穴的取法

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与髂嵴平齐处,再向上摸2个棘突,于上方的凹陷处取穴[7]。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8]。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3]。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命门穴有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2]。

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两肾之间,有“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之说,故有补肾壮阳之效,主治各种肾虚所致妇科及男性病[9]。

肾主水,司二便,主骨生髓,又督脉贯行于脊中,故命门穴可治疗二阴病、腰腿病和水肿[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命门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命门穴具有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的作用[9]。

命门穴用灸法善治虚寒性疾病[9]。

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固精壮阳、通利腰脊之要穴,主治脊强,腰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泄泻,完谷不化,带下[4]。

问足少阴经行下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背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传导,随足少阳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出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径自上行。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4]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等[2]。

命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遗尿,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7]。

命门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10]。

命门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久泻,痔血,脱肛,小儿发痫瘈疭,下肢萎痹等[3]。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3]。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臀及下肢放散[7]。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7]。

4102 灸法

可灸[2][7][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作为强壮保健穴,常用温灸法或瘢痕灸法[7]。

411 命门穴的配伍

命门穴配肾俞,有调补肾气的作用。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2]。

命门穴配灸百会、关元、三阴交、中髎治遗尿[2]。

命门穴配膀胱俞、肾俞、水道治肾炎[2]。

命门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铁性贫血[2]。

命门配天枢、气海、关元,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肾泄、五更泄。

命门配百会、关元,治遗尿、尿频[7]。

命门配肾俞 、气海、然谷,有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命门配灸肾俞、气海、然谷、关元、上髎、次髎,治阳痿、遗精[7]。

命门配肾俞,治老者便多[7]。

命门配肾俞、环跳、委中,治腰背痛[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疭(《备急千金要方》作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疚,里急,腰腹相引痛。

《针灸大成》: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痃疟,腰脊相引,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类经图翼》: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有实验证明,艾灸家兔“命门”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艾灸“命门”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针刺命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 缺乏有一定疗效,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力,如以艾炷灸大鼠或豚鼠的“大椎”、“命门”,可使动物对二硝基酚致死性发热的耐受性提高、发热减轻、存活率提高。艾灸“阳虚”动物模型命门,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和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 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的作用;有报道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命门和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效应相等。[7]

艾灸命门对羟基脲所致动物“阳虚”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提高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另用氢化可的松给小鼠肌注,其中一部分小鼠同时灸命门,经灸命门者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高。

4132 镇痛作用

针刺动物“命门”也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可使动物对电击或钳夹肢体的痛反应受到明显抑制。针刺命门对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7]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针刺大白鼠“大椎”“命门”,可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显著增强[2]。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电针家兔或猫的“命门”“脊中”部位,可使肢体痛阈显著提高,后肢较前肢为好[2]。

4135 用于针麻

以腰俞、命门、次髎穴组针麻行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满意[2]。

4136 治疗腰痛

取命门,针刺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配关元,针刺得气后加灸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4138 治疗 减少症

配肾俞、关元、中极,先针刺,出针后隔姜灸3壮。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见《医学入门》。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11]。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51 志室的别名

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4]。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53 穴名解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4]

54 所属部位

腰部[12]

55 志室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6][13]。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3]。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56 志室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14]。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11]。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13]。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11]。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16]。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16]。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4]。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11]。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14]。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15]。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13]。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11]。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14]。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11]。

直刺05~1寸[13][1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14]。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14]。

5102 灸法

可灸[11][14][15]。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511 志室穴的配伍

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14]。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14]。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14]。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1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