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肠痈的症状 5 肠痈的病因病机 6 肠痈的辨证分型 61 轻症 62 重症 63 气滞血瘀证 64 瘀滞化热证 65 热毒炽盛证 7 肠痈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72 针灸治疗 721 刺灸法 7211 治则 7212 处方 7213 方义 7214 随证配穴 7215 操作 722 耳针法 7221 选穴 7222 方法 723 灸法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肠痈的穴位 2 治疗肠痈的方剂 3 治疗肠痈的中成药 4 肠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肠痈 1 拼音
cháng yōng
2 英文参考acute appendic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stinal absce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appendicit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eriappendicular absces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intestinal carbuncl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肠痈(intestinal abscess)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又称缩脚肠痈、绞肠痧[2]。是指发于肠腑的痈[3]。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4]。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1]。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肠痈包括西医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1]。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可参考本证治疗。
4 肠痈的症状肠痈以右少腹压痛拒按为主症[2]。
急性者初见上腹疼痛,渐转至右下腹,按之痛加剧,右腿屈曲难伸,并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2]。
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2]。
转为慢性后,右下腹时有隐痛,局部压痛或扪及包块。
《金匮要略方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5 肠痈的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肠痈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仆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1]。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肠痈多为湿热瘀滞蕴结肠中、气血凝结所致[2]。
肠痈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2]。其病发与阑尾的解剖特点及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有关[2]。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6 肠痈的辨证分型 61 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62 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63 气滞血瘀证肠痈·气滞血瘀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64 瘀滞化热证肠痈·瘀滞化热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and stagnated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是指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65 热毒炽盛证肠痈·热毒炽盛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7 肠痈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用大黄汤(大黄、朴硝、丹皮、白芥子、桃仁)下之;肠痈溃后,腹痛,小便似淋,宜托而补之,用七贤散(茯苓、怀山药、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人参、黄芪)[1]。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72 针灸治疗注意: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慢性阑尾炎[2]。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症状严重,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2]。
721 刺灸法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2]。发热加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气海。用强 手法,留针60分钟以上,初起每6~8小时针治1次,待体温、血象恢复后减为每日1—2次[2]。
7211 治则清热导滞,行气活血
7212 处方阑尾 上巨虚 天枢
7213 方义取治疗肠痈经验穴阑尾为主,天枢通调肠腑之气机,上巨虚疏导阳明经腑气。三穴合用具有逐腐通肠之功。
7214 随证配穴恶心呕吐—上脘、内关,发热—曲池、大椎,腹胀—大肠俞、次髎。
7215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2次。
722 耳针法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等穴,强 ,每日2次[2]。
7221 选穴阑尾 耳舟中段 新阑尾点(位于对耳轮耳腔缘,在臀与腰椎之间)
7222 方法毫针刺,强 ,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2次。
723 灸法右下腹局部行隔蒜灸或隔姜灸[2]。
8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实秘的病因病机 5 实秘的症状 6 实秘的治疗 61 热秘 611 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热秘的方药治疗 615 热秘的针灸治疗 6151 方一 6152 方二 616 热秘的饮食疗法 6161 推荐食材 6162 推荐食疗方 62 气秘 621 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气秘的方药治疗 625 气秘的针灸治疗 6251 方一 6252 方二 6253 方三 626 气秘的饮食疗法 6261 推荐食材 6262 推荐食疗方 63 冷秘 631 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治法 634 冷秘的方药治疗 635 冷秘的针灸治疗 6351 方一 6352 方二 636 冷秘的饮食疗法 6361 推荐食材 6362 推荐食疗方 64 便秘实证的针灸治疗 65 便秘实证的推拿疗法 7 关于便秘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实秘的穴位 2 治疗实秘的方剂 3 治疗实秘的中成药 4 实秘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实秘 1 拼音
shí mì
2 英文参考excessive constip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实秘(excessive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2]。见《洁古家珍·杂方》。又作实闭、实閟[2]。是指风寒痰热、食积气滞胃肠等所致的便秘[1]。实证有热结、气滞。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
4 实秘的病因病机肠胃实邪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2]。
实证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误服药石,毒热内盛;或热病后余热留恋,肺热移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也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则气不降,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
(1)体素阳盛,肠胃积热:凡阳盛之体,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津液耗伤,导致肠导失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如仲景所说的“脾约”便坚,就是属于这种热秘。[3]
(2)情志失和,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结。[3]
5 实秘的症状实秘表现为大便干结,经常3、5日一次或更长时间,临厕努责,干燥难下。属热邪壅盛者身热烦渴,口于口臭,喜冷饮,苔黄燥,脉滑实;气机郁滞者便秘胁痛,胀满不舒,嗳气纳差,苔黄腻,脉弦。
热秘以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等为辨证特点;气秘以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为辨证特点[3]。
6 实秘的治疗实证有热结、气滞、寒凝[3][4]。
实证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误服药石,毒热内盛;或热病后余热留恋,肺热移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也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则气不降,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
热秘以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等为辨证特点;气秘以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为辨证特点[3]。
表现为大便干结,经常3、5日一次或更长时间,临厕努责,干燥难下。属热邪壅盛者身热烦渴,口于口臭,喜冷饮,苔黄燥,脉滑实;气机郁滞者便秘胁痛,胀满不舒,嗳气纳差,苔黄腻,脉弦。
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3]。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
《金匮翼·便閟统论》:“实閟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宜温下。麻仁丸、厚朴三物汤,治实而热者;逐气丸、温脾汤,治实而寒者也。”
61 热秘热秘(heat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5]。见《圣济总录·大小便门》。又名阳结[5]。为五秘之一。是指热邪内壅,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热秘由肠胃积热,津伤液耗所致[6]。
611 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伴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3][4]。
612 证候分析肠腑燥热,津伤便结: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干口臭。热积肠胃,腑气不通,故腹胀腹痛。身热面赤,亦为阳明热盛之候。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为热已伤津化燥,脉滑数为里实之征。[3][4]
613 治法清热润肠[3]。
泄热导滞,润肠通便[4]。
614 热秘的方药治疗麻子仁丸[备注]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炙厚朴、杏仁,本方重在泄热润肠,取其通便而不伤正。方中大黄、麻仁泄热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枳实、厚朴行气除满,用白蜜为丸,意在缓下。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等,可另服更衣丸[备注]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芦荟 朱砂以清肝通便。如燥热不甚,除便秘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可服青麟丸[备注]青麟丸(《邵氏经验良方》):大黄二十斤,用鲜侧柏叶、绿豆芽、黄豆芽、槐枝、桑叶、桃叶、柳叶、车前、鲜茴香、陈皮、荷叶、银花、苏叶、冬术、艾叶、半夏、厚朴、黄芩、香附、砂仁、甘草、泽泻、猪苓、煎汤蒸制,研末,牛乳、苏叶、梨汁、姜汁、童便、陈酒和丸以清腑缓下,以免再秘。[3]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肠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
615 热秘的针灸治疗 6151 方一[7]
治法:清热保津,通腑利便。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穴。
随证配穴:烦热口渴者,加少府、廉泉。口臭甚者,加承浆、劳宫。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合谷、曲池泻阳明之热,清热以保津。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与腹结相配可疏通大肠腑气。
6152 方二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热秘者加曲池、合谷[6]。
616 热秘的饮食疗法 6161 推荐食材菠菜、香蕉、蜂蜜、香菇、马铃薯、苦菜等[4]。
6162 推荐食疗方[4]
1.马铃薯汁(《疾病的食疗与验方》):马铃薯不拘量,洗净、压碎、挤汁,纱布过滤。每早空腹及午饭前各服半杯。
2.姜汁菠菜(《中国药膳学》):菠菜250g,生姜25g,调料适量。菠菜去须根留红头,洗净切长段,锅内略焯后捞出,沥水,抖散晾凉,加入姜汁,及食盐、酱油、麻油、味精、醋、花椒油各适量,调拌人味。
3.蜂蜜饮(《中国药膳学》):蜂蜜15g,青盐3g。开水冲服,每晨空腹饮。
62 气秘气秘(qi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8]。见《济生方·大便》。五秘之一。是指气滞于内,腑气不通,以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
多由情志不舒,悲伤忧思,忽视定时排便,久卧少动或久卧病订,进食过少,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痔瘘、肛裂患者,久忍大便不泄,致通降失常,亦是形成本证的常见原因。本证的特点是“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虽不结燥,但排出困难,虽感腹胀, 下坠,但蹲厕后无粪便,或排不干净,或排出后仍感坠胀。伴有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头重昏闷,倦怠身困,腹胀肠鸣,屁多,喛气,苔多薄腻,脉象弦大等。肺失清萧,胃失和降,肝失条达,脾失运化,俱能导致气机郁滞。湿困中焦,风中大肠,亦可使所化失于宣达,传导迟缓,而为便秘。前人所谓气秘、风秘、湿秘,多属此证。
621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出,或便而不爽,肠呜矢气,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3][4]。
622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腑气不通: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糟粕内停,气机郁滞,则腹中胀痛。肠胃气阻,则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为肝脾不和,内有湿滞之象。[3]
623 治法顺气行滞[3]。
行气导滞[4]。
624 气秘的方药治疗六磨汤[备注]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本方重在调肝理脾,通便导滞。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三药气味辛通,能人肝脾以解郁调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若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3]
顺气行滞,升清降浊,开上窍,通下窍,“提壶揭盖”之法:适用于气机郁滞便秘。前人多和六磨汤(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为主方,但方中大黄损伤津液,大便更秘;故当以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甘草、肉桂或沉香)为主方,可加莱菔子、栝楼、枳壳、杏仁。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气滞加枳壳、厚朴。
625 气秘的针灸治疗 6251 方一[7]
治法:调理气机,通腑利便。
选穴:以任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中脘、阳陵泉、气海、行间、天枢穴。
随证配穴:胸胁胀满疼痛者,加期门、支沟。腹胀甚者,加大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腑会中脘、大肠募穴天枢配气海以疏通腑气。行间配阳陵泉疏肝理气,使疏泄复常。
6252 方二治则:清热理气,通导肠腑
选穴:天枢 支沟 曲池 内庭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荣穴,宣散肠胃积热。
随证配穴:气滞—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253 方三体针,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气秘者加太冲、梁门[6]。
626 气秘的饮食疗法 6261 推荐食材紫苏、麻仁、菠菜、萝卜、玫瑰花、红薯叶等[4]。
6262 推荐食疗方[4]
1.苏麻粥(《食鉴本草》):苏子10g,麻仁10g,粳米100g。现炒苏子、麻仁研如泥,水滤取汁,后入米煮粥,空腹食。
2.麻油拌菠菜(《饮食疗法》):鲜菠菜250g,麻油适量。菠菜洗净,锅中水烧沸,加入适量食盐调味,下菠菜烫3分钟,取出,加麻油拌匀食。
3.炒薯叶:红薯叶500g,加油、盐炒熟食。每天两次,连服数日。
63 冷秘冷秘(cold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9]。又名阴结(《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寒秘(《奇效良方·秘结门》)。是指寒邪内结,以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冷秘由阴寒固结,阴虚不运所致[6]。
631 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痛拘急,腹满拒按,胁下痛,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或腰脊酸冷,呃逆呕吐,舌淡苔白,脉弦紧[3][4]。
632 证候分析阴寒内盛,凝滞胃肠: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内盛,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喜热怕冷。阳虚温煦无权,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3]
633 治法温阳通便[3][4]。
634 冷秘的方药治疗济川煎[备注]济川煎(《景岳全书》):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加肉桂。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升清以降浊;肉桂温阳而散寒。亦可选用半硫丸[备注]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硫黄。[3]
635 冷秘的针灸治疗 6351 方一治则:健脾益气,温阳通便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方义: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支沟宣导三焦气机,通调腑气;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调理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
随证配穴:阴寒盛灸神阙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52 方二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冷秘者加灸神阙、气海[6]。
636 冷秘的饮食疗法 6361 推荐食材桑椹、麻仁、锁阳、蜂蜜、胡桃仁、羊肉等[4]。
6362 推荐食疗方[4]
1.紫苏麻仁粥(《普济本事方》):苏子10g,麻仁15g,粳米50~100g。苏子、麻仁捣烂,加水研,滤取汁,与粳米同煮粥,任意服。
2.锁阳桑椹蜜糖水(《中国药膳学》):锁阳15g,桑椹15g,蜂蜜30g。锁阳与桑椹水煎取汁,入蜂蜜搅匀,分2次服。
3.胡桃仁粉(经验方):胡桃仁5个,烤干,研粉。睡前开水送服,连服1~2个月。
64 便秘实证的针灸治疗治则:清热理气,通导肠腑
选穴:天枢 支沟 曲池 内庭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荣穴,宣散肠胃积热。
随证配穴:气滞—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5 便秘实证的推拿疗法[10]
选穴: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章门、期门、下巨虚、天枢、大横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施于天枢、大横穴,每穴约1分钟;用掌摩法以逆时针方向摩腹8分钟。按揉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以酸胀为度。推足阳明胃经,从足三里向下推至下巨虚,3~5分钟。按揉胸胁部的章门、期门穴,以酸胀为度,不宜 太重。
7 关于便秘便秘(constipation[1][11])为病名[12]。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12]。又称大便难[6]。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3]。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3]。
热秘现常分为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等)、虚秘(包括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便秘条。
8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神曲丸 21 神曲丸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26 备注 27 摘录 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神曲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学入门》卷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普济方》卷一四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鸡峰》卷十七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千金》卷六 71 方名 72 神曲丸的别名 73 组成 74 功效 75 主治 76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77 制备方法 78 用药禁忌 79 神曲丸的临床应用 710 各家论述 711 附注 8 《圣惠》卷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二十八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惠》卷五十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惠》卷六十七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2 《圣惠》卷七十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普济方》卷二一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鸡峰》卷十五 141 方名 142 神曲丸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功效 145 主治 146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47 制备方法 148 用药禁忌 149 附注 15 《普济方》卷二三七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功效 154 主治 15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56 制备方法 16 《杨氏家藏方》卷六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普济方》卷四十三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普济方》卷二一一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 184 主治 18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86 制备方法 19 《全生指迷方》卷二 191 方名 192 神曲丸的别名 193 组成 194 功效 195 主治 196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 197 制备方法 19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神曲丸 神曲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én qǔ wán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神曲丸21 神曲丸的别名
磁朱丸(《本草纲目》卷九)。
22 处方神曲120克 磁石60克 光明砂30克
23 制法上三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4 功能主治
重镇安神,潜阳明目。治肾阴不足,心阳偏亢,眼目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亦治癫痫。
2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丸,日三服。
26 备注方中磁石镇摄安神为君;光明砂清心安神为臣;重用神曲健脾和胃为佐。三药相配,能镇摄浮阳,使心肾相交,精气得以上输,心火不致上扰,可使目花耳聋、心悸失眠症状改善。
27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神曲丸31 处方
神曲90克(捣碎,以醋少许拌炒微黄)肉苁蓉30克(酒浸一宿,锉去皱皮,炙干)虎胫骨60克(涂酥,炙微黄)海桐皮30克(锉)白僵蚕60克(微炒)芎藭30克 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红蓝花30克
32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止痛散瘀。治伤折内损,瘀血不散。
3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35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4 《医学入门》卷七 41 方名
神曲丸
42 组成神曲3两,苍术1两,陈皮1两。
43 主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嗳宿腐气。
4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姜汤送下。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末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5 《普济方》卷一四六 51 方名神曲丸
52 组成神曲(捣,炒黄)1两,干姜(炮)1两半,白术1两半,人参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甘草(炙)1两,大麦糵(炒黄)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另研)1两,桂(去粗皮)3分。
53 主治伤寒后脾胃虚冷,食不能化。
5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每日2次。
55 制备方法上除杏仁外,为末,入杏仁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鸡峰》卷十七 61 方名神曲丸
62 组成五灵脂5两(水飞,去滓,熬成膏),神曲1两(炒)。
63 主治肠风下血。
6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男子食后酒送下,妇人淡醋汤下。
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将五灵脂熬成膏,入神曲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千金》卷六 71 方名神曲丸
72 神曲丸的别名明目磁石丸、磁石丸、千金神曲丸、千金磁朱丸、磁砂丸、磁朱丸、内障神方
73 组成神曲4两,磁石2两,光明砂1两。
74 功效镇心、安神、明目。
75 主治肾阴不足,心阳偏亢,眼目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
76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饮服3丸,每日3次。
77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8 用药禁忌忌生血物。
79 神曲丸的临床应用幻听:本组7例患者,或为精神分裂症以幻听为突出症状,或系精神分裂症经过治疗后基本症状消失而残留幻听者。用磁朱丸治疗,每次610g,每日12次,一般以一个月为一疗程(最短7天,最长3个月)。治疗后,显效(幻听消失或大部消失)3例;好转(幻听减轻)3例,无效1例。
710 各家论述1《原机启微》:磁石辛咸寒,镇坠肾经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镇坠心经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其实也,肝实则目明;神曲辛温甘,化脾胃中宿食为佐。生用者,发其生气;熟用者,敛其暴气也。眼药后,俯视不见,仰视渐睹星月者,此其效也。
2《古今名医方论》引王又原:磁石直入肾经,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铁,吸肺金之气归藏肾水;朱砂体阳而性阴,能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鉴,火能烛,水火相济,而光华不四射欤?然目受脏腑之精,精资于谷,神曲能消化五谷,则精易成矣。盖神水散大,缓则不收,赖镇坠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为急救之剂也。其治耳鸣、耳聋等症,亦以镇坠之功,能制虚阳之上奔耳!
3《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此病非金石之重剂以镇之,狂必不止。朱砂禀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能降无根之火而安神明;磁石禀北方之黑色,入通于肾,吸肺金之气以生精,坠炎上之火以定志,二石体重而主降,性寒而滋阴,志同道合,奏功可立俟矣;神曲推陈致新,上交心神,下达肾志,以生意智,且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夺其食则已,此《内经》治狂法也,食消则意智明而精神治,是用神曲之旨乎!炼蜜和丸,又甘以援之矣。
4《千金方衍义》:磁禀北方坎水之精,朱禀南方离火之气,以二味质重,故籍神曲发越其沉着之性,以镇神水之不清。
711 附注明目磁石丸(《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磁石丸(《圣济总录》卷一○九)、千金神曲丸(《三因》卷十六)、千金磁朱丸(《原机启微》卷下)、磁砂丸(《医学入门》卷七)、磁朱丸(《本草纲目》卷九)、内障神方(《惠直堂方》卷二)。
8 《圣惠》卷五 81 方名神曲丸
82 组成神曲1两(微炒令**),干姜半两(炮裂,锉),槟榔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人参3分(去芦头),当归3分(锉,微炒)。
83 主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胁肋气滞,不思饮食,四肢少力。
8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橘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8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惠》卷二十八 91 方名神曲丸
92 组成神曲3两(炒微黄),白术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高良姜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诃黎勒1两(煨,用皮),草豆蔻1两(去皮)。
93 主治虚劳,脾胃虚冷,饮食不消,腹胁气满。
9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煎橘皮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惠》卷五十 101 方名神曲丸
102 组成神曲4两(炒微黄),麦糵半两(炒微黄),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1两,陈橘皮1两半(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1两半,干姜1两(炮裂,锉),槟榔1两。
103 主治膈气不下食,纵食不能消化。
10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圣惠》卷六十七 111 方名神曲丸
112 组成神曲3两(捣碎,以醋少许拌炒微黄),肉苁蓉1两(酒漫1宿,锉,去皱皮,炙干),虎胫骨2两(涂酥,炙微黄),海桐皮1两(锉),白僵蚕2两(微炒),芎1两,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红蓝花1两。
113 功效止疼痛,散瘀血。
114 主治伤折。
11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每日3次。
116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圣惠》卷七十 121 方名神曲丸
122 组成神曲2两,白术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枳实1两(麸炒微黄),诃黎勒皮1两,桂心1两,食茱萸1两,木香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桔梗半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
123 主治妇人血风,气攻脾胃,腹胁气满,不思饮食。
12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125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3 《普济方》卷二一三 131 方名神曲丸
132 组成神曲、芜荑、吴茱萸各等分。
133 主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
13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135 制备方法上熬,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鸡峰》卷十五 141 方名神曲丸
142 神曲丸的别名小神曲丸
143 组成神曲、大麦糵、生地黄、牛膝、桑耳1斤,白术8两,姜黄8两,当归14两,桃仁12两,杏仁12两,生姜1斤,橘皮8两。
144 功效令病人能食及驻颜色。
145 主治妇人腹内冷癖血块,虚胀,月经不调,瘦弱不能食,面无颜色,状如传尸病。
146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渐加至1匕半,酒饮下,每日2次。若不能散,为丸服,每服30丸。
147 制备方法上切碎,于臼中以木杵之如泥,纳瓶中,以物盖之,封,勿令泄气,蒸干饭米中,饭熟出之,停屋下3日,开出晒干为末。
148 用药禁忌初服10日内,忌生冷、难消之物,以助药势;过10日外,即百无所忌,任意恣口食之,唯忌桃、李。服丸时忌桃、李、雀肉、芜荑。
149 附注方中神曲,大麦糵、生地黄、牛膝用量原缺。
15 《普济方》卷二三七 151 方名神曲丸
152 组成神曲末(炙令**)5两,白术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枳壳(去瓤,麸炒令**)1两,甘草(炙,锉)2两,干姜(炮治)2两,人参2两,食茱萸(水净洗,焙干,炒)1两,桔梗(炒)1两。
153 功效温脾。
154 主治传尸。多服冷药,旬月未愈,或损脾脏,致食少难消,气满兼利
15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日20丸,渐加至30丸,空心米饮送下,夜卧再服。
15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杨氏家藏方》卷六 161 方名神曲丸
162 组成神曲(炒)1两,荜茇1两,白豆蔻仁1两,白术1两,人参(去芦头)1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诃子(煨,去核)2两,厚朴(姜制,炙)2两,丁香半两,沉香半两,荜澄茄半两,陈橘皮(去白)3分。
163 主治阴阳不和,脾胃虚弱,气不升降,呕吐泄泻,胁肋刺痛,心腹胀满。
16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饮送下。
1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普济方》卷四十三 171 方名神曲丸
172 组成神曲(炒黄)8两,木香8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8两,甘草8两,槟榔8两,青橘皮(去白)8两,白术8两,枳壳(麸炒,去瓤)8两,京三棱(炮)8两,桂(去粗皮)12两,干姜(炮)12两。
173 主治中焦胃虚,饮食迟化,气不升降,呕逆恶心,留饮寒痰,癖结动气,胁下逆满,有时而痛,按之有形,或按之有声,膈脘虚痞,食物多伤,噫气酸臭,心腹常痛,霍乱吐逆,烦闷不安。
174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175 制备方法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普济方》卷二一一 181 方名神曲丸
182 组成神曲1两半,干姜半两,官桂半两,白术半两,当归半两,厚朴半两,人参半两,甘草半两。
183 功效磨积。
184 主治泄痢,心腹冷痛。
185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酒或淡醋汤送下,每日2次,发时不时增数。
18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全生指迷方》卷二 191 方名神曲丸
192 神曲丸的别名小神曲丸
193 组成神曲(炒)1两,橘皮(洗)2两。
194 功效消食化气。
195 主治食噎。因饮食之间气道卒阻而留滞,至咽中如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入,渐妨于食,其脉短涩。
196 神曲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粒,含化咽津。
197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198 附注小神曲丸(《鸡峰》卷二十)。
古籍中的神曲丸 《本草经解》:[卷二草部下]黄连痢。专为末丸。名泻心丸。治心实心痛。同吴茱萸、神曲丸。治肝火作痛。同白术、陈皮、神曲丸。名四物丸。
《全生指迷方》:[卷二]气病,谓之食噎,其脉短涩。气噎,嘉禾散主之。食噎,神曲丸主之。嘉禾散(方缺)。神曲丸神曲(炒,一两)橘
《普济方》:[卷八十六眼目门]一切眼疾杂治丁香(母丁香四个公丁香三个)上用生姜汁十个服一神曲丸(出龙木论一名千金神曲丸)主清目。百岁可读细书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六]气脉缓涩因食者谓之食噎其脉短涩并宜此药并丸食噎宜神曲丸(方在后)枇杷叶(一两)沉香石斛(各三分)薏苡
《济世神验良方》:胁痛门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听会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听呵穴的定位 9 听呵穴的取法 10 听呵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听呵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听呵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听呵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听呵穴研究进展 161 治疗神经性耳聋 162 治疗面痛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听呵 1 拼音
tīng hē
2 英文参考Tīnghuiì G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听呵为经穴别名,即听会穴[1]。出《针灸资生经》。
穴位 听会 汉语拼音 Tinghui 罗马拼音 Yinghui 美国英译名 Listening Conferenc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 富耶氏 VB2 德国 G2 英国 G2 美国 GB2
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2]。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2]。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4 听会穴的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
5 出处《针灸甲乙经》: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6 穴名解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2]。
听,聆也,耳受声为听。会,有会合、聚会之义。耳主听觉,穴当耳前,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以其主治耳聋气闭,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为司听之汇。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3]
7 所属部位耳前[4]
8 听呵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听会穴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5]。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2]。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6]。
听会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听呵穴的取法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2]。
正坐或仰卧位,张口,当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取穴[7]。
10 听呵穴穴位解剖听会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有颧眶动、静脉。分布著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腮腺内部的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后静脉,神经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丛。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2]。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6]。
11 听呵穴的功效与作用听会穴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功效。
听会穴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2]
足少阳胆经入耳中,听会穴位于耳前,近于齿部,穴下正是颞颌关节,故可治疗耳、齿、口、面及颞颌关节部位疾病[9]。
听会穴有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作用,是治疗耳疾的常用穴[3]。
12 听呵穴主治病证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2]。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㖞[8]。
听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病:耳鸣,耳聋,聘耳,齿痛,口㖞,面痛,颞颌关节疼痛或脱臼[9]。
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2]。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㖞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6]。
1五官科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张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7]。
张口[8],直刺05~1寸[8][6][2]。
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针后,偶可致颞颌关节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经局部热敷后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再次施针时应注意适当浅刺[7]。
132 灸法可灸[2][7][8]。
艾条灸5~10分钟[6]。
艾条灸5~10分钟。
14 听呵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7]。
听会配颊车、地仓、阳白、合谷,治口眼呙斜[7]。
听会配太阳、率谷、头维,治偏头痛[7]。
听会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听会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聋,耳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资生经》:目中翳膜,针瞳子髎、丘墟。
《类经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牙车臼脱,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物,狂走,瘛疭,恍惚不乐,中风口呙斜,手足不遂。
《玉龙歌》: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胜玉歌》:耳闭听会莫迟延。
16 听呵穴研究进展 161 治疗神经性耳聋主穴取患侧听会、翳风。肝气厥逆者,加太冲、侠溪、丘墟、中渚等;气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三阴交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内上方斜刺1~12寸,翳风向内上方徐徐刺入1~13寸,使有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扩散为得气。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通以脉冲电流,选用连续波,频率13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见患侧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动即可,通电20~30 min。对于配穴,虚证者用提插捻转补法,实证者用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3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7]
162 治疗面痛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豆蔻藿香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豆蔻藿香汤 1 拼音
dòu kòu huò xiāng tāng
2 处方藿香叶1分,桂花1分,甘松1分,陈皮(去白)5两,干姜(炮)5两,川芎2两,白芷2两,白术2两,益智1两,肉豆蔻1两,缩砂仁1两,人参1两,红豆1两半,茯苓(去皮)1两半,官桂1两半,五灵脂1两半,枇杷叶1两半,芍药1两半,苍术(净炒)半斤,甘草(炒)5两半,桔梗2两半,当归3两(焙),木香半两,厚朴(姜制)4两半。
3 制法上为细末。
4 功能主治脾胃诸虚百损,气血劳伤,阳气久衰,下寒阴汗,中脘停痰,心腹痞闷,疼痛呕哕,减食困倦,泄泻肠滑,因病虚损,正气不复,妇人月信不匀,产后产前诸病,一切阴盛阳虚之证。
5 豆蔻藿香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浓煎生姜枣汤调下,食前,日进2服;或姜、枣同煎,和滓服亦妙。
6 摘录
《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施圆端效方》
古籍中的豆蔻藿香汤 《普济方》:[卷二百十八诸虚门]补虚益气
活(去芦头)补香子(炒)骨碎补四两。酒三杵千豆蔻藿香汤治脾胃诸虚百损。气血劳伤。阳气久衰。下寒阴汗
《江氏伤科学》:[附录验方四则]三合济生丸钱)羌活(四两)广藿香(七两)木瓜(一两三钱)紫豆蔻(二两)茅术(三两)半夏(四两五钱)苏叶(七两)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疟病论三五丸。醋汤送下。吐泻即瘥。后用藿香汤补之。藿香汤藿香(去土)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一分)上为细末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九]霍乱烦渴拘时治霍乱吐逆,冷热不调,心膈烦满,咽干多渴。藿香汤方藿香叶(三分)枇杷叶(炙去毛)陈橘皮(汤浸去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二膈气门]膈气痰结本文2023-08-06 02:55: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509.html